#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四十七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現在請看孟子讀本第二十一頁這是另外的一篇了,前面是滕文公篇,上回那一篇講完了,今天開始就從離婁篇,這一篇名字,這個題目就是用離婁這兩個字定出這一篇的名稱。這個是在二十一頁,從後面開始算第三行,這好找。現在我就把前面第一章念幾句,各位對照一下。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聦,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就念到這裏,開頭這一章,孟子就說了,離婁,離婁是古時候的一個人。根據趙岐的注解,他說這是古代的一個人,這個人眼睛非常明利,怎麼明利呢,他能夠在一百步以外的地上一根毫毛,他都能看得清楚,可見得他的眼比普通人都要,可以說眼的視力比別人都強,所以孟子首先就把他提出來。古時候,什麼時候呢根據趙岐注解,可能就是軒轅黃帝那個時候的人。孟子在這裏,首先把他這個人舉出來,離婁之明,就說他的眼睛視力非常強,看得很遠,很遠的東西都能看得清楚,這是一個人。再呢就是公輸子,公輸子是魯國人,也是根據趙岐的注解,是魯昭公那個時候的,是魯昭公的兒子,昭公後來魯定公,定公後在就是魯哀公。據趙岐注,這個公輸子是魯昭公的兒子。他呢是是一般他的手工藝非常巧妙,比如說,過去一般人用的那個七巧板,七巧板他用那個不同的形狀,有的方形,有的是長方形,有的是好幾種的形狀,他可以用很多的這些板湊成各種的形狀來,可以把它拼成一個圓形、長方形、四方形,很多。那麼在這一類的,當然他不只這一種,他就特別在木器這一方面,作這個木器這一方面種種的用的用具,他可以作出很多很多的那些很巧妙的用具出來,所以說是公輸子之巧,有時候也叫作魯班。班,在這裏講公輸子。舉出這兩位,在這個工藝方面,一個是離婁眼睛特別好,一個是魯班,他的工藝特別好,可是他們兩個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離婁的眼睛雖然那麼好,如果不用規矩的話,你叫他作一個器具的話,或者畫一個圖形的話,不用規矩,畫不出來一個方的或者是圓形。再說魯班,就是公輸子他的手藝,他這個那麼好,也要靠這個規矩,然後才作出來一個很巧妙的一個工具出來。
規矩是什麼呢,規是這個可以用這個儀器可以作一個圓的,圓形的一個東西出來。矩呢,他是用這個來比,可以作出一個方,一個方形出來。拿現在講,一般在學校裏教學生畫圖,他也要用這個規矩,所以他們不用規矩,就不能夠畫成一個很正確的方的形狀、圓的形狀,這些圖形出來。
再舉出來,師曠之聦,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師曠是在春秋時代晉國的,是在晉平公那個時候,他是晉國的一個音樂家,音樂家是他晉國的晉平公聘請他教授音樂,所以這個人之聦,聦是什麼呢?音樂家的耳,耳朵要特別,聽的能力比普通人都要強,他對於這個音樂的音聲辨別的能力超過了一般人,所以師曠之聦,聦就是指的他這個耳朵這個聽覺的能力,我們一般講的耳聰目明,耳朵聽的能力強,叫作,眼睛看的能力強叫作明,所以耳聰目明簡單的說,說這個人很聰明就是表示他眼睛看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像師曠這個音樂家,他的耳辨別音聲的能力特別強,雖然如此,他要調整這個五音,也要靠什麼呢?有一個準則,那就是六律,六律這是只講陽,還有陰的,陰陽這種測定音樂的這個聲音,音樂聲音有兩種,一個是陰的聲音,一個屬於陽氣,陰陽二氣,這個聲音是來自這個氣,氣流動的那種作用,變成這個音聲。這個氣有陰氣有陽氣,陰氣測定的那種有六種,有六個管子,那麼測定陽氣也有六個管子,六個測定陽氣這個管子叫作六律。測定陰氣的那個六個管子叫作六呂,呂就兩個口字,中間把它連接起來,叫六呂,六律六呂都有它的名稱,這個不必詳細的介紹了。這個六律包括這個六呂,像師曠那種辨別音聲耳朵的那種能力,他要來辨別五音的話,也要靠六律六呂,六律六呂有六種管子,測定這個律呂的用那種儀器,才能測定的,測定什麼呢,五音,五音就是宮商角徵羽,一首音樂的曲子就是由這五個音,然後把它組成的,組成一個完美的曲子,那麼就離不開這個五個音,所以要這五個音,宮音是什麼樣的,商音又是什麼樣的,它的這個音量,這個宮音與商音与其他的音,不同的在那裏,這必須要六律六呂,來把它辨別,辨別好了以後,才使這個五音才能用得很正確,因此孟子說,師曠之聦如果不用,不以就是不用,不用六律的話就不能夠使這個五音用得很正,前面都是陪襯的話。作詩,詩有比、有興,這就如同詩的興體,前面用兩種,一個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一個呢,用師曠之聦,這三個人,三個人的作用都不同的,離婁是用他的眼睛,用視覺;公輸子呢,是用他的手,用的手工;師曠呢,用他的耳朵。那麼手呢,就是包括他的身體這幾種能力,雖然各有那些能力非常強的人都要有一定的規矩。六律,離開這些工具,都不能夠成方圓,也不能夠正五音,這是陪襯的話,主要的意義是在下面,這才入了正題,正題是講什麼呢?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堯舜我們都知道,前面也講了不少,是五帝時候這兩位聖人,堯帝舜帝他們都是聖人,聖人就是聖人之道,我們要問聖人之道,什麼是聖人之道,聖人之道要把他的道能夠行出來,把他的道行使出來,那用什麼呢?就如同那個離婁,公輸子需要規矩,也如同師曠要用六律,堯舜要推行他的聖人之道的話,特別是用在政治上面,不以仁政,不用仁政的話,他就不能夠平治天下了,是治理,平是什麼呢?把天下治理得太平,使天下一切都上軌道,沒有亂的,就是天下太平,你要把天下治得平安無事,那要用堯舜之道,用堯舜之道,具體的講就是要實行仁政。實行仁政,什麼叫仁政,仁字就說文解字來講,仁是由二人組成的,比如說這個左邊是個人字,右邊是個二字,二人,兩個人很密切,彼此關心對方,這叫厚道。如同那個竺,竹字頭加個二字,兩片竹子加在一起,這就厚了,兩片竹子加在一起叫厚,兩個人很親密的,彼此來關心對方,這就是厚道,這個厚道又怎麼講呢?趙岐在這裏注解,這個仁政叫作人恩之政,恩是什麼呢?恩是我們普通講父母之恩,父母之恩是可貴在那裏?父母全心全力的照顧他的兒女,真正作到了捨己為人,父母捨棄自己而完全為他的兒女,這是父母對於兒女的恩德。
再說這個師長之恩,師長就拿孔夫子來講,孔夫子教學生,他不是為著要學生給他多少學費,不是啊,他完全是要把這個學問,作人之道,學這個聖人,把這個道、把這個學問傳給他的學生,傳給他的學生,再教他的學生再傳給學生的學生,這一種恩德幾乎是跟父母之恩差不多,所以就中國文化來講,父母之恩,師長之恩非常珍貴,你要實行仁政,根據趙岐的注解,學堯舜之道就要實行仁政,實行仁政最簡單的就是說,你要把天下人當作自己的兒女,把天下人當作自己的學生,你這樣就是對他們有恩德,你這個政治就是仁政,所以要學堯舜之道,要實行仁政就是要辦這個人恩之政,這樣辦政治必然能夠平治天下。反過來講,你說是要學堯舜之道,堯舜之道是不錯,堯舜之道是堯舜一切都不為自己而為天下人,最後到年紀老了,要找一個人跟他這樣,能夠治天下的,所以把天下都讓給別人,堯把天下讓給舜,舜到後來也把天下讓給禹。天下都能禪讓給人,其他你想想看,什麼事情不能讓給別人?所以堯舜之兩位聖人,孔子就拿他來作為實行仁政最好的一個模範。堯舜之道是這樣的,後來要講治天下,你必得要學堯舜,學堯舜就是要學這個仁政,學人恩之政,堯舜是全副的心力,以及他辦事的這種力量,都是用在為天下人,為天下人辦事,所以孟子在這裏說,你學堯舜之道,要不用仁政的話,就不能夠平治天下,把這個事情舉出來以後,接著就說了。
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孟子講,今就是孟子那個時候,是戰國時候,在戰國時代,孟子看現在有仁心有仁聞,仁心是什麼呢?心理存著這個仁,要實行仁政的心理,心理想要實行仁政,這個叫仁心。仁聞呢,他這個名聲傳播到外面去,外面人都知道他,有仁心的人,有仁聞的人,孟子說,雖然有這樣的人,可是呢,而民不被其澤,而在戰國時代,各國的民眾不被其澤,不被就是不能夠接受,不能夠承受,沒有受到仁心仁聞這個恩澤,為什麼呢?這是一條,還有一條,不可法於後世者,不可法於後世是效法,不可以被後代人來效法,這是兩樁事情,一個在當時你存著仁心,也有仁聞,遠處的人都知道,但是一般民眾沒有得到你的恩惠,就是不被其澤。
還有後世的人,拿你來作一個效法的準則,拿你作一個法則,不可,為什麼不可以拿你作法則呢,為的是不行先王之道也,你雖然存著有仁心,遠方人也知道,也聽說你是個仁者,可是要想為什麼民眾沒有受到你的恩惠呢?為什麼後世的人不可以拿你來作一個效法的對象呢?就是因為你沒有事實上表現,要用事實來表現。就拿戰國時代那個國君,各國國君來講,你真正的要實行仁政才算數。如果不真正實行仁政的話,你口裏只講我愛護民眾,我想使我的國內所有的人都能得到仁政的好處,說歸說,你要真正作,如果不作,只是口裏空口講,那有什麼用處呢?你是口說而不實際上去實行這個仁政的話,那就是不行先王之道。先王之道,堯舜那當然更好,就不必講堯舜之道,就講三代的,夏商周三代,夏朝開國的,建立天下的禹王,夏禹王,他接受舜帝讓給他的天下。禹王治水完全為天下人,後來辦政治也是純粹為天下人辦政治的。到後來商朝成湯王,他又是一種表現的方法。到周家,文王、武王、周公,這個三代的叫作三王,一般講先王都是講三代的這個王者。三代的禹王,成湯王,文王,武王,周公,這都是先王,他們的仁政,任何一個王要實行他們任何一個王道,都能夠使天下人得到他的恩惠,也都能夠使得後代辦政治的人拿他來效法。孟子在這裏講,在戰國時代,有仁心仁聞的人,可是只是這麼個想法,也只是這麼說說而已,沒有真正的來實行先王之道,所以不算數,不算是仁政,他根本就沒有行仁政,所以在戰國時代,那是天下大亂,說了之後,作一個結論。孟子就說了,故曰,故曰就把前面舉的這個例子,然後再講到正題目上面,然後就說了。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徒法是空的,空口說的是善事情,這個不足以為政,你講這個善法,善法是什麼呢?善的法度,在古時講治國平天下,天子平天下,諸侯的國君治國,都要定出治國平天下那個禮,禮就是那種制度,在今日之下來講,國家都有國家的一個法律,國家的基本法律就是憲法。憲法作根據,普通的法律都是根據憲法制定出來的,這些法律定出來。你國家辦政治,辦政治都要根據憲法,根據普通各種的法律,來推行政治,各種政策都要根據法律,內政、外交、軍事、經濟、教育都要根據法律,但是我們要問,你國家這個法律定出來了,憲法也有了,普通法律,民法、刑法、商事法,各種法律都定了,但是都不照這個法律來執行的話,由你辦政治的人,你高興怎麼作就怎麼作,你這個叫作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是指的善心,就照應前面講仁心,你有善的心,我要愛護天下人,你有善心,你善心你怎麼表現出來,那你要定出善法出來,定出好的法度出來。在古時候,像周家周公制禮作樂,制禮作樂就是定出制度出來,如同現在國家定出憲法,定出各種普通法律,這些個憲法、法律,根據辦政治的人,他的善心定出來的,有善心有善法。定出來之後,最重要的就要照你這個善心來執行這個善法,怎麼樣的善心執善法呢?比如善法這個法律定出來了,原來定的法律是根據人倫道統定出來的,根據五倫道統定出這個法律,這個法律就是根據善心定出來這個善法,善法定出來要執行。你是個法官,你是一個檢察官,執行這個法律的時候,你要完全公正的,憑著你法官自己的善心,善心是什麼呢,善心就是人人都有本性,由本性起的作用,這個心就是善心,你這個檢察官來調查一個案子,這個案子是不是有罪,你調查這個人他是不是有罪,你要公平的來調查,查清楚之後,要起訴或者不要起訴,你有一個準則,就跟前面講的一樣,有一個規矩,有六律,你才決定要不要起訴,這個規矩就是你的善心,善心就是公平正直的,這個心就是從你本性裏面,從你理性裏面起的作用,如果不如此,你對於這個被調查的人,憑你自己對他的好惡,不應該起訴的,你跟他起訴了,或者應該起訴的,你不去調查他,這個要問你的善心在那裏,善心照孟子講,就是良知良能,你的良知良能在那裏,所以孟子在這裏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只有心理存著善心的話,你不去來制定好的法律,在古時講不制禮作樂的話,那你這個政治怎麼實行呢,怎麼實行仁政呢,好,根據善心制定這個法律來了,這個好的法律了,就是法度了,有法度你還要找出有善心的人來執行這個法律,在現在我只拿法律這一條作例子來講,作天子作諸侯的人,他治國治理天下,那個事情太多了。根本的道理,你天子不能什麼事情自己去執行的,你要用的人就用這個善心的人,用的這個人,無論他負責教育,負責法律,負責軍事,負責財政經濟各方面,你用的人都要有良知良能的人,這個時候,你制禮作樂也好了,用這些人來執行的話,你這個仁政,也一定能夠成就的,所以孟子在這裏說,徒善不足以為政,只有好心沒有那些配套,配套就是制定那些好的法律、禮樂,有了那些配套、那些法度來了之後,你還要選那些賢能的人,最低限度他能夠公平的執行這個法律的人,辦教育的人他要拿這個良知良能來辦教育。所以這裏講徒善,空有的,空有善心不足以為政,這個徒法,只有這個好的法律,法律不能自行。比如說憲法制定在那裏,各種法律也制定在那裏,放在那裏有什麼作用,要有人來執行的,所以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自己它不是人,它是一個文字寫出來一個東西在那裏,須要人來推行它,這一條這個結論非常重要。
後面舉出詩來,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這兩句話是詩經大雅有一篇詩,那篇詩叫假樂(jiǎ lè)篇,假是放假的假,這個假在詩經裏面,有時候讀暇,暇就是閒暇的時候那個暇,樂就是娛樂的樂,假樂篇裏面有這兩句話,不愆不忘,率由舊章不愆是不過分,不忘呢,知道,這個不愆不忘指的下面一句話率由舊章當順字講,一切順著舊章。舊章就是指的先王之道,先王制的典章,像周公制禮作樂,那個禮樂就是舊章。你辦政治的人,從天子到諸侯,天子朝廷裏的大臣,諸侯朝廷裏的大臣,這一切從政的人,都要執行順著先王制定的禮樂,這個典章,要執行他。不愆,都要按照這個正確的,照那個典章來實行,不愆不要過分,也不要實行不到,也不要過了,中道的來實行。不忘,心理不要忘記,你辦一切的政治,從事那一方面的,推行那一方面的政策的話,心理念念都要知道,這是要根據先王的禮樂典章來實行,這樣實行才是仁政。詩經裏有這兩句話。下面孟子就講了,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遵照先王這個法度就是先王這個禮樂,而過者,這個過是講有過失。你一切遵照先王的這個法度來實行仁政的話,然而你還有什麼過的話,未之有也,孟子說沒有這回事情,舉出詩經這兩句話,你要正確的實行先王之道,時時刻刻不忘先王之道,按照先王之道去推行仁政的話,沒有一切過失的,所有的事情對於天下蒼生都是有恩惠。
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念到這裏,下面這一段,時間到了。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四十七集发布于2024-05-13 16:12:38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