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五十一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現在請把孟子讀本二十二頁,從後面數,倒數第五行開始,經文我先念幾句。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子在這裏說,天下有道的時候,小德役大德,小的國家對於大德,他願意替他服務,貢獻力量。小賢役大賢,就這個賢能,就這個賢才來講,這個德既是有大有小,賢也有小有大的,小賢替大賢來服務,為什麼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呢?就這個德來講,一個脩道的人都是要脩養自己的品德,脩養品德,有的品德脩養得很深入,有的品德脩養得比較淺。品德脩養得淺的叫小德,品德深的,把自己的品德開發多了這叫大德。因此小德要向大德來學習,所以小德役大德。
小賢役大賢也是如此。同樣是賢人,他的道德開發出來的比較多,這叫大賢人,品德開發得比較少一部分,叫作小賢人。比如孔子門中,他的弟子在稱為賢人,七十二位賢人之中,有的是可以稱得上大賢,像顏回、曾子這些都是大賢,比顏回、曾子、子貢這些人稍微低一點,這就是小賢。在天下有道的時候,大家都懂得道,天子也是明君,各國的諸侯也是明君,因此小德他要想跟大德來學習,他就願意替大德來服務。小賢役大賢也是如此。反過來說,天下無道,天下都沒有道的時候,天子不是聖人在位,就是沒有道,各國的諸侯也不是明君,就是天下無道的時候,這個時候小役大,弱役強,就像在孟子那個時候是戰國的時候,就是天下無道了,在這個時候,小的國家役大小役大,小役大與前面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是不同的,前面是這個德有小有大,賢有小有大,那個小的役大都是那個小德願意來服務大德,小賢也是自己願意來替大賢服務,一方面替他來服務,一方面要跟他學習。
這個小役大,弱役強就不然了,是小的國家,是大的國家。小國家怕大國家,勢力很大,很強,所以它害怕大國,所以不得不去替大國作一些事情,就是聽候大國家來吩咐他作什麼事情,他就聽他的命令,那叫役大弱役強,弱國家,就是當侍候講,侍候強國。那些強國家要吩咐弱國家替他辦什麼事情,弱國家不敢不去辦,那叫弱役強。
斯二者,這兩種,一種是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第二就是天下無道的時候,小國役大國,弱國役強國。這兩者,天也,天是什麼呢?是天時,是天時,就是時代如此,既然是這兩者都是天的話,順天者存,逆天者亡。既是這是天時,是什麼時代,那你要順乎這個天時,順天了,別說小國家,弱國家就可以存在;逆天者亡,不順這個天,不順天是什麼呢?天在這個時候,你小國你要役大國,如果不肯以小役大,還要來反抗大國,弱國家反而去攻擊那個強國家,這不是自己找滅亡嗎!逆天者亡,這就是講天下有道的時候,按照有道的時候這麼作。無道的時候,小役大,弱役強這個都是不合理的,雖是不合理,天時,那個時代是如此,你這個小國、弱國不肯去役大、去役強,那這個小國就不能夠存在的,叫逆天。
後面再舉出齊景公說白兩句話。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齊景公在春秋時代,在孔夫子那個時代,他說一個國家,一個小國家,也是一個弱的國家,既不能就是發出命令來,你小國家,你是個弱國家,你發出命令來,令其他的國家,誰來聽你的命令?不能令,不能令,那你就要聽命於大國家,受大國家,受那強國家的,接受他的命令,如果說是個小國或者說是弱國,小國是國家很小,土地面積很小,人口也少,小國。弱國不一定是小國,有的大國,他政治辦不好,他變得很弱,很貧弱,所以小與弱兩者有一點不同的,無論是小國,是個弱國,既然他不能夠命令別人,而又不能夠接受大國家、強國家的命令,還要違抗那些強大的國家。是絕物也,絕就是斷絕了,是什麼呢,當事字講,這個事字指什麼意思?你無論是小國是弱國,你總得在國際間,你國家再小,國家再弱,你也要想辦法跟其他的國家互相來往,國際上的國與國的關係,要有正常的關係能夠維持。絕物呢,比如說在戰國時候,各國有互相朝聘的這種事情,所謂朝聘就是這個國家邀那個國家來訪問,那個國家又邀你這個國家到他的國家去訪問,就等於現在各國的外交關係,互相邀請對方到自己國家來,作友誼上的訪問,在那時候叫作朝聘。絕物呢就是自己斷絕了跟其他國家朝聘的這些事情,就等於你既不能令又不受命,你自己把自己關閉起來,孤立起來,在世界之中,你是孤立的一個小國家,那這樣看起來,還能維持多久呢?齊景公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上面這幾句話是齊景公說的,當時齊國雖然也是大國,土地也很廣大,人口也多,但是在景公這個時代,國家不強了,還是在春秋時代,齊景公與孔子同時的人。
在春秋,齊國這個時候也不算是強國了,與這個同時,在南方,吳國,南方這個吳國,這時還是個強國。吳國原來是周家的泰伯到了這個地方來建立吳國,在春秋時代,這個國家還是很強大的。在那個時候,春秋時代這些大國家都自己稱王了,吳國的國王叫作闔廬,闔廬他準備要攻打齊國,齊國齊景公就知道了,不能讓他來攻打,一旦讓他攻打,那一定齊國就會敗的,所以他就把自己女兒嫁到吳國去了,就跟吳國,跟吳王闔廬作了親家,通了婚了,這是不願意的,雖然不願意,這就照應前面的話,弱役強啊。你國家現在很弱,這兩者的關係,不把它解決了,關係不能破壞,建立好的關係的話,可以避免戰爭,所以他不得已把女兒嫁到吳國去了。嫁出去的時候,齊景公流著眼淚,所以這是逼迫的,所以涕出而女(nǜ)於吳,流了涕淚。涕是從鼻孔里出來的,淚是從眼出來的,表示心理很悲傷,就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女讀nǜ,讀去聲,當嫁字講,把他女兒嫁到吳國去了。孟子舉出這樁事情,那是春秋時代的一樁事情,孟子舉出來之後,印證他所講的,小役大、弱役強。這是天,天時如此,不能違背,一違背的話,就像齊景公,如果不勉強把女兒嫁到吳國去,齊國跟吳國兩國不建立婚姻關係的話,反過來還要你吳國來攻打我,我就打過去,你打過去啊,不堪一擊。所以這是齊景公了解自己,也了解對方,這就是弱役強,無論是古時候、現代,你想治理一個國家,不那麼簡單,要靠自己的智慧,不能糊里糊涂的,人家那麼強大,你跟人家碰,跟強國碰,一碰就碰完了。
下面孟子說了,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於先師也。孟子說了,今也就是孟子這個時候,也是戰國的時候,小國師大國,小國家向大國來學習,以大國為師,你既然以大國為師,而恥受命焉,大國有命令給你,你要聽從他的命令,而又感覺得受命為恥,覺得羞恥,又不願意接受大國的命令,是猶弟子而恥受命於先師也,這就好像一個學生不願意接受老師的命令,接受老師的命令感覺得羞恥。這是什麼話呢?孟子拿這個作比喻,孟子說你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你覺得羞恥,也不能說完全不對,你真正要感覺羞恥的話,師大國,你不如,如恥之,莫若師文王,你與其師大國而又羞恥,你不如師文王,你以文王為師,你學文王的話,文王就是周文王。你如果要學周文王的話,大國五年,你是個大國,五年的時間,小國呢,七年的時間,必為政於天下矣,你就可以為政於天下矣,為這個什麼呢?為政於天下矣,天下各國都會聽從你的命令,你這個政治可以推行到天下。文王就是如此,就是這樣。文王那個時候,在西方是個小國家,他這個國家多大的面積呢?不過一百里,一百里這個面積,他就以他的一百里方圓的這一個小國家,他實行王道,也就是說實行仁政,就在殷紂王那個時代,他已經得到殷紂王的天下三分之二,文王取得殷紂王的三分之二的天下諸侯,都歸向於文王,這就是為政於天下。所以孟子說,你要感覺到師大國而感覺到羞恥的話,你應該學周文王,以文王為師,像文王那樣,一切都愛護他國內所有的民眾,辦的政治都是仁政,文王那麼小的國家,所以在殷紂王時代,他有三分之二的天下來歸向於文王,你這裏如果要學文王,一定也能辦得到像文王那樣好的效果,所以必然能為政於天下
說完這個之後,孟子又舉出詩經裏面講。詩云,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將于京。
這是詩經大雅,大雅文王那一篇,那一篇是叫文王,在那一篇詩裏面有這幾句詩句。這幾句詩說,商之孫子孫子就是子孫。就是殷商,就是殷朝。他的子孫,其麗不億當數目字講,殷商的子孫到了殷紂王這個時候,他的子孫,他的民眾還是很多,數目有多少呢?不億,不億就是不止一億。他的子孫後代,到這個時候,人數不止一億人,就是一億以上。然而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上帝就是指的天,上天,上天既命,既命就是已經有了命令了,命令什麼呢?侯于周服,就讓商家的,他的子孫以及商朝,殷朝的那些各國的諸侯,侯于周服,服是什麼呢?是天子有九服,天子九服就是在天子的,比如說周家建立周家的天下,他的天子治理天下的範圍有九服,就是指的他天下的意思。侯于周服就是上天,上帝既然有命令給周家了,那你殷商這個子孫以及他各國的諸侯就要作周家的臣子了,作周家的臣子,就是在周家天下屬于周家的,作周家天下的臣子了,這叫侯服于周。天命既然侯于周服,下面就說侯服于周,當時殷朝的各國諸侯都來服從周家的天子的命令,是侯服于周天命靡常這是什麼呢?天的命令叫天命當無字講,靡常是無常。無常是什麼呢?比如說殷朝吧,殷朝開國的時候是成湯王,成湯王在伐夏桀王的時候,他也說,他也承受天命,天的命令叫成湯王來伐夏桀王。成湯王把夏桀王放逐了,就是把夏桀王趕走了,建立殷商的天下,這是天命給他。天命給他並不是說天命給成湯王,成湯王的子子孫孫永久都是享有這個天命,這就是了。但是在這裏說靡常,天命無常的,到了殷紂王這個時代,這個天的命令又改了,改誰呢,天的命令是給了周家了,這叫天命靡常。天命為什麼無常呢?要問!這就是說誰有道德,天命就給他。道德是什麼呢?他這個道德比如說周天子,天子是上帝的兒子,是天子。上帝派他的兒子來,叫天子,來到人間來幹什麼呢?治理天下,他來治理天下,不是自己說,我治理天下,我一個月要拿多少薪俸,我這天子的俸祿有多少,不講這個,他來一切都是為天下蒼生來辦事情的,所以誰能夠這樣為天下蒼生辦事?這就是有道德,符合天子的這種條件,天命就給他。
天命靡常,殷士膚敏,既然天命無常,殷家這個天命就歸到周家。既然歸到周家,殷士膚敏,殷朝朝廷裏面大臣,殷朝各國的諸侯,膚敏,膚當美字講。美什麼呢,是外表。比如說殷紂王朝廷裏面那些大臣,以及那個時候殷家天下各國的諸侯,外表上他的身體很美,所謂美男子,很美,就是身體很高,很壯大,這叫膚,膚是外表,外表這個形狀很壯美。
呢,他的智慧,智力很高,也就是智商很高,辦事很敏捷,思想也是很聰明,就是殷家這些士人,士人就是那些大臣,各國諸侯就殷朝這個朝廷來講,他也是殷朝的大臣子,他們這些身體也很美,心思、思想也很敏捷,很有智慧,他們祼將于京,祼就是行祼禮,祭祀的時候,周家有了天下了,要祭宗廟的時候,宗廟要行祼禮,在殷朝那些士都要將于京,都要到周家那個京城裏面來,幫助周家來祭祀宗廟。
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這裏講孔子的一句話,孔子說仁不可為眾也,這句話孟子沒有提出在什麼時候講,古人注解孟子的就想,可能孔子是讀了詩經的時候,讀到商之孫子,其麗不億這一篇詩的時候,他就講了,仁不可為眾啊,一個實行仁政的國君,這個國家他的國君要實行仁政的話,不可為眾也,天下無論那個強國,都不能夠來抵抗這個實行仁政的人,意思就是說,你不論你的國家是小國是弱國,只要你實行仁政的話,別的國家不可為眾,就不能夠來與你為敵,就不能抵抗你,就是你這個仁者無敵的意思,這是孔夫子講的一句話,就是看到這個,怎麼說呢,前面講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不億,他的數目字不止一億,那就是眾了,那個人是好多好多啊,那麼多的人,文王武王實行仁政,你商家那麼多的人,你也抵擋不了文王武王,後來到武王伐紂的時候,一戰就把殷紂王打敗了,所以說不可為眾也,眾沒有用處。
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這也是孟子講的,夫是語助辭,一個國家的國君,只要他好仁,好仁,辦的政治就是仁政,那麼天下無敵。一實行仁政天下就沒有敵人了,實行仁政就像文王那個時候,天下有三分之二的諸侯國,自動的來請教文王,有什麼事情自動的來求文王給他調解,這就是天下無敵,沒有敵人。今也,孟子就說了,就在戰國時候,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孟子說現在看一看,在戰國時代,這些國家的國君都想無敵於天下,這個無敵於天下,講的跟文王那個是不一樣的,文王是完全以仁,以道德得到天下諸侯來歸向於他,在孟子講的戰國時代這個各國的君主,他想無敵於天下。戰國時代都想出那個兵,發動戰爭來攻打其他的國家,把別的國家征服了,然後自己是一個一個把別的國家征服了,自己覺得無敵於天下了,在戰國時代的國君是這個想法。所以孟子講現在這些國君他也想無敵於天下,可是呢,而不以仁,不實行仁政對於自己國家的國內的國民都不講求仁,不講仁道。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就如同你手裏,手裏執著一個熱的,很燙的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很熱,很燙,你手要去抓那個東西,那你怎麼辦呢?手先在冷水裏面,在這個冷水裏面泡一下子。手在冷水泡一下叫。你又想無敵於天下,而又不實行仁政,就如同一個人,他手裏去抓一個很燙的東西,而又不把手在冷水裏泡一下子,你那個手不就被燙了嗎!詩云,孟子就說了,詩經裏面所講,誰能執熱,逝不以濯。這是詩經大雅有一篇詩,叫作桑柔,桑是桑樹,桑樹那個桑字。柔是很柔軟的柔字。桑柔那一篇詩裏面有這兩句話,誰能執熱,逝不以濯,誰能夠用手,就執那個很熱的一個東西,逝不以濯,而不先自己在水裏面,手在水裏面洗洗手。濯字當洗字講,就是在水裏泡一下,逝就是說這個手不先在冷水裏泡一泡,馬上就拿,就執,就抓那個熱的東西。這個逝的意思都是用比喻的話,比喻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想無敵於天下,而不行仁政,不行仁政就是而不以濯,不以濯要想無敵於天下,你怎麼樣也辦不到,那就是說你想無敵於天下,又不行仁政,就等於手不泡泡冷水,然後又抓那個熱東西,準是把你的手燙壞了。時間到了,這一篇講到這裏,也講完了。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五十一集发布于2024-05-13 16:11:52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