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五十六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看孟子讀本二十三頁第十七行開始。這一章經也不長,我把它念一遍。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胷中正則眸子瞭焉。胷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這一章經是孟子教人家觀察人,觀察人作什麼用處?學道的人要找志同道合的人才能跟他一起研究學問,研究怎麼樣學道。還有一些人不足以跟他一起學道的,這個都要有所辨別,佛法所講的,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什麼是善知識,什麼是惡知識,孟子在這裏教人家知道怎麼樣認識,怎麼樣辨別。下面我們就看了,孟子曰:存乎人者。存乎人是存在人的心理,存在人的心理是什麼呢?他是善心還是惡心,他沒有表現出來,可是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你看他的五官,五官就是人的面上,有眼,有耳,有鼻,有口舌。這個五官之中,眼這一官,眼的功能最能夠把一個人的心理的意思表現出來,所以說存乎人者,存乎人心中的事情,莫良於眸子,沒有比一個人的眸子,眸子就是眼睛的眼球,眼球當中黑點那個水晶體,那個眼球那叫眸子,這個眼球,這個眸子可以最能夠顯示一個人的存在心理是什麼意思,這個眸子不能掩其惡。一個人的心理如果有什麼惡的心理,惡的念頭,這個眼裏眼球一轉,人家就看出來了,不能掩飾他的罪惡,所謂掩飾是什麼呢?人家用言語,也可以用言語來掩飾,用其他的方法來掩飾,這個眸子,他的眼球在那一動,人家就看出來了,所以不能掩其惡,胷中正,則眸子瞭焉,胷這個字這個寫法不同,我們現在這個心胸的胸字,那個肉字是在左邊,現在這個肉字寫在下面,字是一個字。胷中,他的心理,就代表他的心胸,代表他的心,心理不正,心理要中正。胷中要是正的話,眸子瞭焉,他的眼球瞭然,瞭然是很明瞭的。胷中不正,如果他的心理都是邪的,心理是彎彎曲曲的,那個正確念頭少,出現的那個念頭都是邪的,那就是胷中不正,則眸子眊焉,眊焉是什麼呢?眼睛不明,就跟是相對的,是眼球黑白分明,所以眊的時候,這個眼球是昏昏沉沉的,一種蒙昧不明的那種狀況,那是眊焉。除了這個眼以外,還有言語,一個人的言語說出來,會聽言語的人,他一聽就明了,這種工夫我們普通人還不能夠具備,還有所欠缺的。在言語方面最有修養的,那就是孔門當中言語宰我、子貢,言語學問他很深入,像宰我、子貢這種善於言語的人,他一聽人家說的話,就知道他心理所想的什麼事情,不管那個人說的話是正面的是反面的,會聽言語的人,一聽就把他心理的意思聽出來了,所以在孔門之中四科,分出四個科系,言語是很重要的一科。下面孟子就說了,聽其言也,聽其言,聽一個人的言語,這個字是泛泛的指的說話的人,那個說話的是誰呢?沒有指的特定的人,泛指不是特指,其字就是泛指這些說話的人。聽其言,聽那個人的言語,觀其眸子,這個字也是泛指一切人。你觀察他的眼,眼裏那個眸子。人焉廋哉,廋是逃避的意思,躲藏的意思,你只要聽這個人的言語,一說話,再一看他的眼,你就知道他的心意是什麼?不但是一個短時候的心意,往往一個人說話,說一句話就代表他不是短暫時候的心理,長時期的心理,就從他這一句話當中,可以觀察出來,他的眼也是如此,你看看他的眼,這裏是講眊焉眊焉是眼球不明。在這裏我們為了好懂的話,你如果說專門講這個眼,蒙昧的,混濁不清的,假如有人眼睛他有毛病的人,有些老年人他的眼球它有了病了,那你不能這樣解釋了。容易懂的,所謂眊焉是什麼呢?這個眼在那裏不定,在那邊亂動,比如說講這個禮,我們看人要用眼睛正看,正確的方向來看人家,我們對待朋友也好,對待任何人也好,我們跟人家說話,眼睛就正對對方,如果那個人不在我們對面,在我們兩邊,我們要用眼睛看他,那怎麼辦?我們身體要轉過來,他在左邊,我身體跟著轉到左邊來,我就是用眼睛正對著看他,他在右邊,我身體轉過來,用眼睛正對著他講。不能夠身體沒有轉過來,他人在我左邊,我眼睛轉到左用斜看,斜著看左邊,或者用斜著看右邊,這個都是眊焉,眼睛斜著看人,這就表示他心理不正,我們要辨別人,他的心理是善心還是惡心,就從他說的言語裏面,他在看人的時候,他的眼是怎麼樣看人,這個人他什麼樣的心理,焉廋哉,焉當何字講,他何能掩飾得起來?何能逃避讓人家不了解他的心?這是孟子告訴我們,你要認識一個人他是善心是惡心,最好的這兩者,一個是聽他的言語,一個是看他的眼,當然還有其他的方法,但是這兩個方法非常方便,隨時都可以觀察的。
下面又一章,各位請看二十四頁,二十四頁孟子說了。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侮奪人之君,惟恐不順焉,惡得為恭儉,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
這一章是孟子講恭儉,作一個人君,為人君的人怎麼樣的來恭儉,來領導他的臣子。君主用恭儉對待臣子,臣子也用恭儉來報答君主。孟子就說恭者不侮人,什麼叫恭呢?一般我們覺得恭是恭敬,恭敬你要拿事實來表現,表現恭敬人家的很多,一般講這個儀式,對人家見了面,行一定的禮數,這都是恭。在這裏,孟子講恭者就是不侮人是侮辱人家,要是作到恭敬人家就要想到不要侮辱別人,這是恭。不懂這個道理,一方面用侮辱別人,然後又說些恭敬的話,那人家不接受的,這是講恭。儉的話,儉者不奪人,能夠儉的人,一切是節儉,節儉的人他不會奪人,不會奪取人家,這跟前面一個意思,你能恭敬人的話,就不會侮辱別人,你處處尊敬人家,尊敬人家怎麼會侮辱別人呢?就是自己不尊重人家,自己傲慢自大,不能尊重別人,這才是侮辱人家。儉者也是這樣,儉是一切從簡,從簡的時候,自己所需的很少,包括自己生活、辦事情所需的一切那些資源,生活有生活的資源,辦事情,你不辦事情則已,一辦事情就缺少不了這些經費,這都是資源。
我們就拿辦事情來講,辦事情只要把這個事情辦好就好了,不要那樣擴張的辦,很舖張的那樣辦事情,你一舖張辦事情,勞動的人力也多,你辦一個活動,要把那個活動的場地,要花費多少的財物把這個場地佈置得非常富麗堂皇,那又何必呢?這樣舖張不就是勞民傷財嗎。
講到個人的生活,生活是維持自己的一個生存就好,這樣生活所需的資源也不会太多,我们一天三餐,每餐吃一定的量,你不能再多,你家裏財產再多的話,你吃一餐也只吃那麼多,所以一個節儉的人,他處處是感覺得滿足,生活所需的用品,他也滿足。辦事情,只要把事情辦得好,其餘的一切不必講究那麼舖張,因此他這個經費上面、財富上面,他也感覺滿足,這樣處處都感覺滿足,就不會奪取人家的東西,唯有自己生活、作事情一切都奢侈,都舖張,自己感覺不滿足,不夠用,然後才用種種不正當的方法來奪取人家,把人家生活的資源、財產把它奪取過來,所以這儉者好,儉者不奪人
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下面就說,就歸結到君主上面來了。侮奪人之君,一個人君他不恭敬人家,不恭敬人家他就是侮辱人家,自己不知道恭敬別人,就表現自己很傲慢自大,他在有意無意之間就讓人家受到侮辱。奪呢,前面講,前面那一章講自己要滿足自己的奢侈、浪費,他就要增加民眾的負擔,把民眾的財富,把它徵收過來,這就是奪,奪人家的東西,所以侮奪人,侮辱人家、奪取人家的財富,這種人君,這種國君,惟恐不順焉,他為什麼侮人,為什麼奪取人家,他這種人君惟恐人家不順從他的所好,他的所好就是那樣奢侈,唯恐人家不順從他的奢侈,他一奢侈,他的欲望就升得不得了,永久是不滿足,因此惡得為恭儉,他怎麼能夠,惡當何字講,何得為恭儉呢?一個侮辱人的君主,他時時刻刻的恐怕人家不順從他的心理,不愿意拿這財富滿足他,不恭敬他。你要研究人的心理,凡是一個傲慢自大的人,一方面自己不知道恭敬人家,相對的講,他又怕人家不恭敬他,這個合不合乎道理?不合道理的。你要人家尊敬你的話,你必須先尊敬人家,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敬人者,人家怎麼能夠尊敬你這個國君呢?所以這樣的侮奪人之君,他惟恐人家不尊敬他,惟恐人家不願意把這個財富送給他,所以他就是處處侮辱人家,處處是要奪取人家,這種人不能夠恭儉的。恭儉,恭儉從那裏看出來呢?恭儉就是看,孟子在這裏看出來一個很具體的,這就是前面開頭這兩句話,一個對人尊敬的人,他絕不肯侮辱別人,他處處在尊敬人家。一個儉的人,他把這個財富看得不那麼重要,他絕不會是隨時都想著要奪取人家的東西,孟子在這告訴我們,你就看他是不是奪取人家,是不是侮辱人家,他是時時刻刻想到要奪取人家的東西,時時刻刻自己不知道尊敬別人,而要侮慢別人,這樣大概這個人他既不知道尊敬別人,自己也不會節儉,所以後面就說,恭儉豈可以聲音笑貌為哉?後面這一句話很重要,有一些很傲慢的人,他對人見了面也鞠躬,也說些尊敬別人的話,但是他心理他對人時時刻刻就防範別人,怕人家不尊敬他,他表現的動作言語出來,處處表現自己比較高人一等,這種人他的聲音,聲音就是言語。笑貌,在笑談之中,貌是容貌,他自己對人就說,我能夠尊敬別人,處處我都是對人家很恭敬,愈是說這種話的人,愈是表現他自己很傲慢,他不知道怎麼樣尊敬別人,愈是在社會上跟人家爭名奪利的人,他逢人就跟人家講,唉呀,我不跟人家爭奪,我能夠放得下,凡是說這些話的人,自己表揚自己,不在社會上跟人家爭名奪利,用那種笑貌來掩藏自己,凡是有學問的人,有經驗閱歷的人,都能看得出來,他想用聲音笑貌來掩飾自己,掩飾不了。所以孟子說恭儉,不是用聲音笑貌能夠作出來給人家看的,你用言語、用笑、用容貌來對人,讓人家承認你是一個恭儉的人,這個欺騙一般那些沒有學問的人可以,真正有經驗、有學問的人,你欺騙不了他,所以說恭儉豈可以這個字當用字講,你怎麼可以用聲音笑貌來為,為就是裝,裝這個恭儉。你怎麼能夠用聲音、笑貌來假裝你的恭儉呢?這一切要發乎至誠,發乎至誠就是你不侮辱人家,不奪取人家的東西,你這樣的話,你就是不用任何聲音笑貌,人家也知道你是一個恭敬人家,你是一個不奪取人家任何東西的,你這個人是一個好人,你這個國君是一個明君。孟子在這些地方就是教我們,前面是教辨別善惡知識,這一章是教我們辨別一個國君是明君是昏君,這個說得非常好。
下面這一章是別人問他的,淳于髠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淳于髠是齊國人,在史記列傳裏面有淳于髠的這個列傳,在那個列傳裏面說他這個知識、一般的學問很豐富,也有言語的才能,跟人家辯論,他是很有辯論的才華,但是他的學問沒有一個,作任何學問要有一個主體,有個正確的學術主體,但是淳于髠他在學術上面沒有一個正確的主體。講到學術正確的主體,比如說儒家的學術,一開始就教人家認清求學就是要修道,你脩道怎麼脩?先學這個仁,所以在政治上面要實行仁政,待人接物要學著厚道,要講究恕道,這個就是學問有個主體在這裏。淳于髠他學問、知識很豐富,這個學問的中心他欠缺。
在這裏他問,男女授受不親,禮與?他問孟子,在禮上面講,男子跟女子授受的時候。授,把這個東西交給對方,對方接受了,就是授受這兩個字,上面手字邊一個受字,就是把東西交給別人,授予給人家,下面那個受字是接受人家的東西。在禮上面講,男女兩種人拿著東西,比如說拿一個物品,女子把這個物品授給男子,不要這個手親自交給那個男子,她先把這個東西放在這個桌子上面,讓男子自己從這個桌子上面拿這個東西,男女兩個人手不要親自接觸,叫授受不親。親就是男女兩者的手不要接觸,這個在古時候禮上是這麼講的,這在禮記上就講,禮記曲禮、還有坊記都是講男女授受不親。淳于髠就把這一句話來問孟子,說是男女授受不親禮與?這是禮上面這樣的規定嗎?孟子曰:禮也。孟子答復他,就說這是禮,,淳于髠,好了,一聽孟子這樣答復他,他就說了,嫂溺,則援之以手乎?嫂就哥哥的夫人,自己的嫂子,掉在水裏面了,則援之以手乎?你這個弟弟看見嫂子掉到水裏的話,你作弟弟的人要不要用自己的手,把嫂子的手,牽她的手把她救上來?援之以手,援之以手這個就是作弟弟的這個人就是你要不要用你這個手把你的嫂子從這個水裏面救出來,用手救嫂子,從水裏救出來,你就是跟嫂子這個手,跟嫂子的身體有接觸了,這一問顯然男女授受不親的話,跟禮就相違背了。乎這個字是問話,這是淳于髠假設這一句話,遇到嫂子掉到水裏面了,這個意思就是說作弟弟的人可不可以用手來把她救出來。這個問題很難答復,你要用手的話,就跟禮相違背了,不用手的話,你能夠忍心讓嫂子就在水裏淹死啊?
你看孟子怎麼答復,孟子說,曰,下面就是孟子講,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看見嫂嫂掉落到水裏面去,你不救他,就讓她死掉,溺死在水裏面,你還不用這個手來救她的話,不援,不援就是不用手來救他的話,援這個字是用手把她牽起來,這樣的話,是豺狼也豺狼是什麼呢?豺狼是很殘暴的一個野獸,牠是吃人的,牠肚子餓了,不問是什麼,牠遇到動物也好,遇見人也好,牠就只顧到要解除自己的飢餓,任何東西牠就去吃掉,把它吃掉,豺狼的心是這麼惡毒,豺狼心理是如此,牠一點善心都沒有,也就是殘暴的,野獸的心,牠不是仁心,所以遇見嫂溺不援,是豺狼也,是豺狼之心,沒有仁心。這一句話就把淳于髠那個話,就等於把它答復完了。但是是淳于髠可能還不了解,所以下面就解釋了,男女授受不親,是禮也。你前面問的是不錯,男女授受不親,是不是禮?是禮!講禮,男女是授受不親的,為什麼授受不親呢?古時聖人定的禮,防範啊,男女手一接觸,防範犯這個禮,一犯禮,禮是維持人際的關係,一種倫理,一種規矩。一違背這個禮,男女授受要親的話,那就引起不正當的心理,犯了禮了。所以授受不親是維持男女之間一個規矩,一個禮數,不能亂。
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嫂溺到水裏面去,你作弟弟的人用手把她救起來,這是什麼呢?這是權,權是什麼呢?權是度量衡那個秤,秤來秤東西重量秤有秤錘,秤錘的時候,一邊要知道所秤的那個東西是輕是重,然後這個秤錘子在這個秤桿子上面移動,不定的,它是個一斤重的物品,你這個秤錘子移到秤桿子上是這個地方,如果兩斤重的話,它又向外又移動一下,所以他的這個權不是固定的在一個地方,以能夠維持平衡的這個平衡點,能夠維持住,這就是權。講到實際的意思,權看起來跟那個禮是相違背的,嫂溺援之以手,男女授受是親了,與這個禮相違背的,但是講權,你必得要援手,援手之後,合乎仁心。禮也是維護仁心的,所以結果是一致的。
,下面淳于髠就說了,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淳于髠這個人他的言語上有他的一種小有才能。他說,現在天下這麼亂,天下人都陷溺在水裏是一樣的,夫子,就問孟子了,你老人家為什麼不去援救天下人呢?何也?下面你看孟子怎麼答復。,這是孟子講的,天下溺,你說天下人現在受了這些苦難,各國都這樣亂,又是戰爭,又是天災人禍,天下人就像掉到水裏那麼亂,那樣溺,但是你怎麼援他?援之以道啊,嫂溺援之以手,這跟援之以手是不能夠相提並論的,你問我天下溺為什麼不援,那你是叫我用手來援天下人嗎?那我要有多少手啊?天下人那麼多,我要長多少手才能夠援天下人?你要知道這些要援天下人要能以道來援助,這就是說明淳于髠知道是知道,學問辯論也很豐富,他就不知道道,不知道怎麼用權,我們從孟子這一章經書裏面學到什麼是權,什麼是道,我們要救濟天下人,在今日之下來看,我們看現在天下亂,比戰國時代還要厲害,我們要學孟子,我們現在要求世界和平,我們要到世界上怎麼樣?我們用手來挽救世界嗎?辦不到的事情!我們唯一的,只有把這個中華文化,把儒家這個經典,能夠把它宣傳出去,這是唯一可以行得通的一個辦法。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為止。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五十六集发布于2024-05-13 16:10:55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