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六十二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現在請看孟子讀本二十五頁十一行開始。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這一章就是兩句經文。孟子說言人之不善,凡是說人家的壞話,人家有什麼過失,有什麼不好的事情,就把它說出來,就是說人家的不善,這個要想想後果,後果就是後患,會招來後患,怎麼招來後患呢?這要想像一般人的心理,一般人作的一些不好的事情,或者最輕微的,自己犯了一些過失都是不希望人家知道,如果我們不了解人家普遍的這種心理,我們喜歡把人家不善的事情、不善的行為向別人說,把那不善的事情向人家來宣揚,這個想想看,被說的,被宣揚的這種不善的人他所作的不善的事情,他後來必然反過來找麻煩,找來什麼樣的麻煩,那可很難說了,就看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他是個君子,是個脩道的人,也許表示沒有什麼很大的報復心,可能還不會有的。一個普通人他不懂什麼道理,他既被人家指出、說出那些不善的事情,他就存在心裏面,遇到一個機會他就來報復了,這一種報復過來的時候,比說不善的那種要嚴重得多,這叫患。這一章就是講因果問題,自己說人家不善,這不是一種好事情,這一種不好的事情,出於什麼呢,出於自己言語,我們平常跟人家談話也好,跟人家接洽什麼事情都要談話,千萬要記住,不能說人家不善的事情,也不能說人家行為上有什麼不好,不要講,這就學佛的人來講,避免說人家的不善,這就是不會犯口業的,一個人喜好說人家不善,他的造口業就是很嚴重,人家是個君子,不想報復,可是要自己口業造的話,自己還是受損失,所以孔夫子告訴顏回,非禮勿言,不合禮節,不合禮的言語不能夠說。這章經我們要這樣去了解,了解之後我們要好好的把自己的口業要守得住,這一章就說到這裏了。
下面就是一句話,孟子曰:仲尼不為已甚者。仲尼就是孔夫子,孔夫子怎麼呢?孔夫子待人接物、辦任何事情,都是不過分,不為是不作,已甚就是過分,不作過分的事情,我們平常跟人家相處,說話也好,自己辦的事情跟別人有關係的時候,我們都要考慮清楚,這個話說出去是不是使對方受到傷害,我這個事情作出來是不是侵犯了他人的利益,這個都要事先考慮,考慮得很周到了,不會傷害人,不會侵犯人家的利益,這個自己作,叫不為已甚。再就一個辦政治來講,政治對於那個惡人要想辦法給他一種教化,一種懲罰。小人犯了過,就國家法律來講,他犯的什麼過、犯的什麼罪,依法來懲罰是可以的,但是不能過分,過分激動他,那這小人更亂了,這在論語裏面就講,論語就說,對於一個人他不守規矩,有犯罪的這種傾向,這種人千萬不能夠激動他、不能刺激他,你要從好的方面慢慢的誘導他學好,這個時候不能夠指責人、指責他:你這個不好,哪些哪些是罪惡的事情,指責得過分了,在他心理一想,你既然說我不好,好啊,我就不好好了,我就一直作壞事,所以論語裏面就講,疾之已甚亂也。疾,疾病的疾,疾病就是指責人,太過了,亂也。那就叫那個人,他原來還沒有很快的作亂,經過別人這麼一指責,一過分的來說他的話,他馬上就亂起來了。
孟子在這裏講:仲尼不為已甚,仲尼是孔夫子聖人,他待人辦事都是恰到好處,不作过分的事情,这就是中道,孔聖人无时而不是中道,待任何人都是中道,所以孟子特别提出來,仲尼不為已甚者,者是指的仲尼,孔聖人他是作一切事不過分的一個人,我們學儒就要學孔夫子,過分的事情不能作,對他人,對自己都沒有好處。
下面這一章,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大人指的是什麼呢,在位的人是大人,讀書學道的人,他有好的品德,這也是大人,凡是這些大人,他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說出的話,我們一般人講言語,說出來的話一定要有信用,話說出來,然後不守信用,這是不可以的。但是大人呢,有時候他說的話,可以不必講信用。在行,正在作那一樁事情的時候,不必果,或者他想,話也說出去了,或者想著要作某種事情,計劃也有了,後來一想,這個不對呀,果是結果,雖然準備想行的話,可以不必執行,不必執行的話就是不必果,為什麼呢,你這樣作還能算是大人嗎,普通人都是言要言而有信實,有信用;決定要作的事情一定去作,這裏就講後面這一句話重要,惟義所在,必須想到義這個字,你這個言語說出去的話,合乎義,那你要講究必須要信,不合乎義的話,那個言可以不必守信用。行不必果呢,要是不合乎正義的話,你的行也不必去作,那就是說在論語裏面也講: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是講這個意思。一個人,古時候比如說結盟的事情,結盟的事情是雙方面都要同意的,都是出於自己個人願意的這個情況,建立這個盟約,如果有一方不是出於自己的本意,他是在一個逼迫的一個狀況之下定下來這個盟約,或者是答應對方的一樁事情,這就不必講守這個信用,為什麼呢,他是在不能自主的這一個情況之下答應人家或者定了這個盟約,這個不必講信,行不必果也是如此。還有一層,這是什麼呢?大人或是在這個國家坐重要的地位、辦大事的人,或者是代表國家到國外去辦外交的,他遇到一種情況所需的話,他可以行使權變的這種作為,所謂權變其中有變化,這也可以說是言不必信,普通我們讀書的人、脩道的人,有時候也講用權,不過這個用權要特別小心,自己有那種修養,道德能力具備了才能行權,行權的結果對於正義沒有損害,則可以行,如果行了權損害了正義,那個不能夠辦,不能這樣行,所以這裏要記住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必須配合這個義,這是指出一個人的言行,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到是不是合乎正義 。我們今日之下,作一個脩道的人必須要這麼作、這樣學,古時候,凡是一個讀書人,他都要像孟子這樣講,都必須要這樣學,否則他將來如何從事政治,這一條是講一個人的言行要這樣的自己培養自己。
後面這一章說,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這個也是講在位的人,在位就是那個時候,戰國時代各國的君主都是在位,不失其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是什麼呢?剛剛生下來那個小嬰孩,他這個心不像成年的人那樣復雜,那個嬰兒的心理很直率的,很直,所以大人他要有一顆什麼心呢,像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一切都是那樣很直率,沒有那麼複雜的那種心理,辦政治就是那種直率的、無私的那種心來辦政治,這叫作不失其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我們一般人講很天真,什麼叫天真,剛剛生下來這個小孩子他有天賦的那種真心在那裏,可是到後來年齡一天一天大了,對於世間這些人,那種不好的習氣耳濡目染就學壞了,那麼這個心理就不是那麼單純,所以一個赤子之心心理非常單純,有一種天真的那種氣氛,一個大人治理國家他要保持赤子的那種天真的心理,他這樣治國一定能夠治得好。
下面就是另外一章,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這是講對於父母,養生送死這些事情。人到世間來,到這個人世間都靠著父母,沒有父母哪有這個人、這個身體?父母生下來以後,要依靠父母給他養,教他,養之中就含有教育的意思在內,自己有父母把他養大了,也教導成人了,父母年老了,這時就要回過頭來奉養父母,這是應該的。不但人如此,就是那個鳥類,鳥類這個烏鴉,烏鴉有個名字叫作慈烏,慈就是仁慈的慈,慈烏是什麼呢?牠養了小的烏鴉,那小的烏鴉剛出生來,從蛋殼裏面剛出來以後,牠也跟人的小嬰孩一樣,什麼也不會,剛出來那個小烏鴉身上也沒有羽毛,也不知道自己找什麼東西吃,這個老的烏鴉,就是牠的母親,從外面辛辛苦苦的找來這些食物,找來之後用自己的嘴拿來餵牠的小烏鴉,這叫慈烏,後來那個小烏鴉大了,羽毛也豐滿了、也會飛了,然後自己可以到外面找食物,老烏鴉到後來老了,飛不動了,小烏鴉也知道在外面找食物來養牠的母親,養牠的老烏鴉,這就是鴉有反哺之義。反哺就是回過頭來,找食物來餵牠的母親。那個鳥,那個烏鴉都知道須要反哺牠的母親,何況人呢,所以一個人,父母年老了,自己有能力,他一定要奉養父母,這是天經地義。
但是孟子在這裏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能夠奉養父母、維持父母能夠生存,這個是很普通的事情,不足以當大事,不能說它是一樁大事情,大事情是對父母講,一個孝子,孝順父母是大孝,這個不算是大事情。什麼是大事呢?惟送死可以當大事。送死就是父母死的時候,叫送死。怎麼樣送死呢?父母死的時候從入殮,然後怎麼樣的出殯,怎麼樣去辦送葬的事情,埋葬的事情,這都是在父母死的時候,這些事情就是辦理父母的喪事。送死就是喪事,喪事這裏講送死,怎麼叫送死?就是在父母要臨終的時候,兒女一想到我這個人,我這個生命到世間來受了父母的這樣教養,這個恩德可以說在人世間沒有任何人可以跟父母的恩德相比,除了父母在世能夠奉養父母,現在父母死了,從此也沒有辦法來奉養父母了,就在父母臨終的時候心理非常的哀痛,在送死的時候,父母死了以後呢,從入殮到送葬這都是送,一直在那裏,古人注解說是如禮,一切要依照這個禮,禮是禮樂的那個禮,按照這個禮來辦理父母的喪事,這是大事情。這種大事情講到這個禮,禮有形式,形式是什麼呢?父母死的時候,要給父母預備棺材,棺材之外還要有一個槨,套在棺材外面那個槨,怎麼樣的出殯發喪,怎麼樣的埋葬,這一切在古時候都有禮的規定。
但是孔子在論語裏面就講過:喪與其易也,寧戚!一個孝子在父母之喪的時候,與其易也,易也就是按照禮的那個規矩辦得很妥當,這是如禮而行叫易。與其這麼作,孔子認為寧願戚,戚是哀戚,心理很哀痛。哀痛是什麼呢?哀痛是禮的本質。易是講那些禮節上的規矩,那是禮的形式,所以在這裏講:送死可以當大事,在父母之喪的時候,孝子他什麼事情都不必管,一心一意在那裏哀痛,這是盡量的把自己的孝心在這個時候流露出來,這才是大事情。既是在這個時候,把這個孝心能夠流露出來,這就表示這個人他這個良知良能就在這個時候他真正的能夠發現,所以在論語裏面也講,一個人你要探聽他的真心很難,只有在父母之喪的時候,他是真正的一個孝子,他才真情流露,真情流露——這個情就是從本性裏面、良知良能裏面起的作用,這是大事情,看是個孝子,就在這個時候能夠觀察得出來,作孝子的人也要了解這個道理,他在父母之喪的時候,他才能夠把握到禮的本質,把握到禮的本質就脩道這一方面來講,他就是在道這方面,脩道的工夫就是在那裏有進步,為什麼呢?論語就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送死把握了這個禮的根本,就是盡到孝道,他的仁心就啟發出來了,這不是脩道嗎?脩道的工夫就出現了。
下面這一行第一個字,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這章書孟子最重要的是告訴我們,我們一個讀書人在求學的時候就必得求什麼學問呢?學問要得其根本,這個學問求得沒有根本,這是無根之學,那個沒什麼大的作用。現在我們就看孟子講,孟子說,君子深造之以道,君子求學一步一步的往裏面深入的來求,求什麼呢,以道,注重這個道,注重有道,你深入的求道。所以中國的文化,中國的聖賢教育,最重要的是這個道,一切學術的根本就在道。所以孟子在這裏說君子深造之以道,就是以道來深造,用那個道來求自己的深造,深造自己,一步一步的往道上面去求,但是求道,這個道指的是什麼呢?我們把世間的這些書念得很多,那就是深造,就有道了嗎,不盡然。我們拿現在的事情來作個例子,我們就把世間那些哲學、科學、藝術這些學問都去學習,都求其深造。深造的造是什麼呢?造是到達那種境界了,深造是求到很深的那種境界了。我們把世間這些書籍念得很多,是不是有了道了呢?孟子在這裏告訴我們,這樣的了解是不夠的,道是欲其自得之也。自是自己,自己得,得在哪裏?得是得之於自己。求學、脩道,這個道在哪裏?道在自己心中,必須向自心中求,這就是自得。不肯向自心中求,向外面去求,這個不算是道,外面的求,你就是把現在天下書都讀了,甚至於把孟子書也都讀熟了,孟子這個書裏面講的意思都明了了,而不懂孟子講的這句話,自得的話,那還是向外面去求,向這個經文的文字來求,文字求還是向外,必須向內心中求,這是自得。向內心中求就是求這個道,內心是真心,真心就是孟子後面所講的有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孟子把名詞變一變,就是大學所講的明德,明德就是自己本有的性德,本有的這個德、這個能,這叫作自得。你要開發自己的明德,開發自己良知良能,必須把自己的那個在外面求的那些學術思想,那些學術思想在今日之下,你求外面的學術思想,一切都是功利的。學問念得多了,求得多了,自己有能力了,自己可以從事政治了,或者自己可以作生意,有辦法能夠賺大錢,要靠學問,你這一種學問都是功利,都是自私自利。這種功利的學問愈多,愈能夠蒙蔽自己的良知良能。自得是絕對得不到,必須放棄那個功利主義,才叫自得。
自得則居之安,你無論在什麼地方,居是居在一個位置上,你作官也好,作生意也好,就是在家沒有事情也好,都叫居,你所到之處,所居的無不安,安然自在,這個安就是心理一切安然,就是心安理得。
居之安則資之深,資當取字講,你一切心安理得,無往而不安的話,則資取深了。資取是什麼呢?你繼續脩道,脩道要作出很多有利於人的事情,在世間辦事,你辦事情愈能夠辦得大,事情愈辦愈大,愈有發展,這叫深。脩養的工夫愈能深入,這個資叫作取,你繼續進取,進取就深了。資之深,進取深的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左右逢其原,無往而不自得,左取也有所得,右取也有所得,這個所得的時候,無論左取、右取,這個原字,原是本原,樹木有本,水有源頭,無論是左是右,你怎麼樣自己辦事也好、求學、脩道也好,都是得其根本,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所以君子在求學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開發自己的根本學問,根本學問在哪裏,在自己心中。自己心中,我們就說了,我們凡夫眾生,就是普通人的心理非常複雜的,我們這個心理不像一個小孩子,一個赤子之心,不是那麼單純,到後來書念得多,功利主義愈講求的話,心理是勾勾道道的,滿心都是損人利己的那種心思,那個不行的,那個不能自得,自得就必須放棄遮蔽良知良能的那種功利主義,那種心,這個很重要的地方。今日之下不管人家,普天之下人都講功利主義,我們既是讀中國的聖賢書,我們也想著學成賢人、聖人,我們就必得拋棄天下人所重視的功利,我們不講功利,我們就跟孟子學仁義,這是欲其自得之,一切向自心中求,就把自己這個心——那些雜亂心、妄想心、損人利己的心,一概把它拋棄掉,讓自己真正那個良知良能出現,我們待人接物、辦事情都是憑著自己的良知良能來辦事,你這是有道之人,你的學問才是有根本。
後面孟子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求學先博學,廣泛的求知識,求知識以後要反約,要把它歸併歸併,把它約束起來。比如說孔子教人家: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求學問就是廣泛求,什麼都可以學,學了之後,要在用工夫來修持的時候,就在禮上面下工夫。這就是孟子所講反說約也。約就是把它簡單化,就憑一個禮字就能成就聖人。這章書是博而能約,這是我們求學、脩道最重要的一個辦法。時間到了,今天就說到這裏為止。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六十二集发布于2024-05-13 16: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