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六十七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看孟子讀本第二十六頁倒數第二行開始。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我們就從這裏一句一句的看下去。孟子講,君子所以異於人者,君子與人不同的,他為什麼與人不同呢?研究所以然的道理,就是因為以其存心也,因為他存心,君子存心所以異於一般人,君子存心存的是什麼心呢?下面就講,君子以仁存心,君子他的心裏,這個字當在字講,在君子的心裏是什麼呢?是仁,這跟我們一般人不同的,我們一般人有時候也許有一些仁心,但是最多的時間都是為自己,為自己就談不上什麼仁了,仁就是愛護他人,關心他人,對他人有任何苦難的時候,君子心裏面這個仁,都要想辦法去替他解除種種苦難,而且不限于某一種特定的人,凡是有君子所看到的一切苦惱的人,他這個仁心就出現了,就要想辦法去救他。再呢,以禮存心,君子心裏面仁,再就是禮,禮也是對待人,一切都要講究,拿這個禮節來待人,禮節待人,無論在家庭裏面,在社會上,凡是與君子來往的人,他一律以禮來對待他。以禮對待他,那就是對他人處處要恭敬他人,與自己私人的利益有關係的話就盡量的讓人家,這就是禮。所以君子以仁存心,以仁存心就是仁放在心裏面;以禮存心就是君子心裏就有禮,,究竟什麼樣是呢?什麼樣是呢?仁者愛人,一個心裏有仁的君子,他對待一切人都是愛護,愛護一切人,這個就是沒有特定的對象,所以仁者愛人,這個不限於私人的、有某種關係的人才愛他,這個是普遍的,也就是他愛護天下人,禮是什麼呢?禮者敬人也,講究的形式,在今天來講,的形式各有不同的,在我們自己的國家有我們自己的禮,在外國有外國的人與人之間的這個禮貌,但是不論在我們自己國家,在國外講究這個,也不管這個是用的什麼樣的形式,比如說我們中國古時候行大禮的時候,就是要行跪拜禮,現在除了重大的——像祭孔這樣的禮,還有佛家向佛來行跪拜禮,其餘都是用鞠躬等等這些禮,在外國一般見面都是握手禮,或者是鞠躬禮,所以這個禮的形式不同,但不管形式不同,它的本質是一樣的,本質是什麼呢?有禮者敬人,就是尊敬對方,因此不論行的跪拜禮也好,握手禮也好,對人鞠躬也好,都要有個在這裏,尊敬對方,因此在這裏說有禮者敬人,對於一切人都要恭敬,不但對自己長輩要尊敬,就是對於普通人,對於比自己年齡小的人也要有尊敬,尊敬人人都有這個高尚的人格,這是有禮者敬人

愛人、敬人有什麼好處呢?孟子就說了,愛人者,人常愛之,講究世間這些事情都是相對的,我們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對待任何人,只要我們愛護某人,某人他一定回報過來,也愛護我們,所以愛人者,人常愛之

敬人者怎麼樣呢?人常敬之。我們恭敬他人,他人也一定常常來敬我們,把存在心裏面的仁、禮,以及拿仁、禮待人的話,那麼人也必然以仁禮來回報我們,道理說得很明白了。下面再假設一個狀況,這個狀況是什麼呢?孟子就說有人於此,假設有一個人在這裏,在這裏什麼呢?其待我以橫逆,其就是指的假設有這個人,他待我,拿什麼待我呢?就是用,用這橫逆待我橫逆就是蠻不講理,蠻橫的,就是違背一些世間人所公認的一種道理,就是橫逆,這種不講道理的人,也就是說不講禮的人,遇到有這麼一個人,他跟我不講禮,不講禮,他對待我不合道理,我要是個君子的話,則君子必自反也。君子必自反,為什麼呢?假設這個人他無緣無故的來把我罵一頓,侮辱我的人格,這就是以橫逆待我,這個時候我要是沒有研究孟子的話,我必然就問這個人:你為什麼這樣待我?無緣無故的來罵我?無緣無故的來侮辱我?你怎麼這樣不講道理?我這樣問他。好了,這樣一問他,他更變本加厲的來侮辱我,那就沒得了了。現在呢,好了,我們研究過孟子的,孟子講則君子必自反也,孟子說,你要學成君子嗎?君子遇到別人跟你不講道理,來侮辱你,種種的事來找你麻煩,你不要跟他,他既是不講禮的人,你跟他講禮也是講不通的,不能跟他講禮。那怎麼呢?必自反也,你既然要學君子的話,自己要認為自己是個君子的話,你就必定自己要反省,自反,自己要反省,反省什麼呢?問問自己,我必不仁也,那必然是我自己不仁,我不是一個仁人,我心裏沒有仁,同時必無禮也,我也沒有,跟任何人相處我也沒有禮,不拿這個禮來待人。仁,我必不仁不仁的話,我就是不愛護人,我是無禮,我就不知道如何尊敬人家,我一定要這樣自己反省,反省下面就是要此物奚宜至哉?物就是指的事情,這個事情就是指的那個人,拿這個橫逆來待我,就是指的這樁事情。奚宜至哉當為什麼講,奚當何字講,為何有這樁事情,這就是反省的話,遇到一個人橫逆來待我,我首先必須要反省,反省的這一句話,此物奚宜至哉,先想到這樁事情、這個人他為什麼這樣對待我?反省就是前面這兩句話,那必然是我不仁,我沒有事先愛護他,我無禮,我事先沒有尊敬他,所以他用橫逆來待我,這是在君子遇到橫逆的時候,首先要這樣想到,不要馬上跟人家去講道理,自己首先問自己,我為什麼遇到這種人,他為什麼來毀謗我?然後自己反省,反省之後,其自反,其就是君子,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君子在經過自己反省之後,在我心裏是有仁,並不是沒有仁,我反省之後,我對待一切人都是尊敬,沒有不尊敬人的。其橫逆由是也,這樣反省之後,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前面那一段遇到那個橫逆的人來,我這樣反省,到此物奚宜至哉这是一段,经过反省了。第二段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横逆由是也,經過自己反省之後,心裏有仁,我也有禮待人,其橫逆由是也,還指的那個人,他這種橫逆,這個由字當那個猶字講,那個猶是猶如,猶如那個猶字,那個字左邊是個犬字邊,右邊是個酋長那個酋字,那個猶字,那個猶字是當仍然的意思,就是說我經過自己反省,我心裏有仁,經過自己反省之後,自己也以禮來待人,然而那個橫逆不講道理的人由是也,依然還是那樣不講道理,還是那樣橫逆,這個時候,君子必自反也,孟子說了,我既然是要學君子,必自反也,我必然還要自己反省,自己反省什麼呢,跟前面不一樣了,前面是講仁與禮,經過反省之後,心裏有仁也有禮,這個人仍然再那樣橫逆,跟我不講道理,我就又反(省)了,可能我不忠,我對待人沒有那樣忠實的待人,所以我必不忠。這是第二小段,就反省自己心裏,想到我在哪一點上面,跟他有些虛假,沒有真正的對他忠實,經過這樣反省之後,自反而忠矣,心裏一自反之後,也覺得我是很忠實,我不但對他、對任何人都是老老實實的,一點虛假都沒有,就是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那個不講道理的人仍然在那裏拿橫逆來待我,那這怎麼辦呢?前面都經過自反了,一個是自反仁,一個自反是不是有禮,再呢反自己是不是忠,這個三者都有了,都沒有欠缺,這了不起,想想看,這樣的君子在社會上對待一切人,他是仁者,他是對人恭敬的人,處處有禮,而對人都是一片忠實,言語行為都沒有欺騙人,說話就是算數,這一個反省之後,自己感覺到對一切人都沒有愧疚的,對人沒有愧,沒有愧疚,這個人還是這樣,還這樣橫逆對我,君子曰,你是個君子,你就這樣說,此亦妄人也已矣,這個人——就是拿橫逆對待我的這個人,他只是一個妄人而已,妄人是一切言語行為都是無知妄作,他對任何人、對事情無知妄作,所以君子說,這種人只是一個無知妄作的人罷了,已矣,不過是這種人而已。如此,這一種妄人則與禽獸奚擇哉?他與那個禽獸奚擇當何字講,是當異字講,異就是君子所以異於人者那個異,就是分別講,他這種妄人與禽獸有什麼分別呢?既然這個妄人與禽獸沒有分別,於禽獸又何難焉,跟這個禽獸又何難焉,又何必跟他計較什麼呢?你一跟他計較那就麻煩了,這個難字是這個意,不用跟這些妄人,他不過是跟禽獸一樣的,你跟禽獸講道理,那個狗也好,那個牛也好,豬也好,你跟它講道理牠懂嗎,愈講愈難。這個難,你君子你不跟他講理論,不跟他計較,那就不難了,所以又何難焉,你何必跟他那樣麻煩,不理會他就好了。你要愈理會他,愈麻煩了,這是孟子教我們在人世間遇到這樣的人,我們就用這種的態度來處理,一切都是在於我們自己,在於我們自己,孟子就教我們完全在自己的理性上面,自己要分析自己,對人有什麼虧欠的地方,我們沒有虧欠任何人,沒有虧待任何人,經過自反之後,那個人依然是那樣來找我們的麻煩,我們一笑置之,不理會他,算了,那就沒有什麼難了,又何難焉

下面就講到你不同這種妄人來講理的時候,自己就有大受用了。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所以君子,作一個君子應該說沒有什麼憂愁,在這裏孟子講君子有終身之憂。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一朝之患那就是事先沒有預料的,這個一朝之患,就是由於君子沒有終身之憂,才有一朝之患。如果一個君子有終身之憂,就沒有一朝之患。這一朝之患就是因為君子沒有終身之憂。我們普通人也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個人沒有長遠的這種思慮,沒有長遠的顧慮,必有近憂,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在人世間凡事情都要想得很長遠,眼光要放遠一點,看得久遠一點。如果只看眼前的事情,只看到眼前小的利害,不看長遠的話,這就是沒有終身之憂。那就有很多不可預料的那種憂就來了。這裏孟子跟我們說,君子必須有終身之憂,然後才沒有一朝之患

乃若所憂則有之,乃若所憂,講君子終身之憂,子終身之憂,他所憂的是什麼呢?有,有終身之憂的,他所憂的是下面講的:舜人也,我亦人也,舜是聖人了,我呢,我也是人。聖人是人,我也是人。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他是為法於天下,他是聖人,舜接受堯帝,把天下禪讓給他,他治理天下,辦的政治,還有辦的教育,舜辦的事情多了,這些事情都是為天下人所效法的,為法於天下,他作的一切事情出來都可以作為天下人的法則,讓天下人都來效法他,天下人是當時候的,當時天下人都向舜那樣學習。這還不算,可傳於後世,還要把那些,這個就是舜所治理天下以及辦的教育這個道,聖人的這個道可以傳到後世,一直傳到周朝,周朝到春秋時代,孔子祖述堯舜,孔子把古聖先王的道來整理整理,記載下來的時候,祖述堯舜,他的政治的學術方面就是把堯舜治理天下這個法則,祖述——以堯舜為祖,就是開山祖,把這個堯舜之道傳述下來。所以這是講孟子說他可以傳於後世,講舜就包含堯在內,堯舜都是禪讓政治,堯舜既是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我由,這個跟前面那個猶字是一個字,我是依然,我仍然未免,未免什麼呢?未免為鄉人也,我仍然未有免除還是個鄉下人,鄉下人作的什麼事情呢?只是耕田,作一些這些事情,維持自己的,自己家庭裏面這些生活而已,我不過是這樣的人而已。是則可憂也,這是君子值得憂患的。可憂的是什麼?就是漢儒趙岐的注解,君子之憂是憂:不如堯舜也。堯舜是聖人,他是為法於天下,傳於後世,而我現在呢?不能跟堯舜比,我現在還是一個鄉下人而已,這是君子可憂的。

憂之如何?君子這樣憂,憂怎麼樣呢?憂的是如舜而已矣,前面講君子有終身之憂指的就是這個,這個什麼呢?如舜而已矣,憂愁自己怎麼樣才能夠像舜那樣的聖人,就是憂著自己怎麼樣能夠成為聖人,成為聖人之後,治理天下,在這裏講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這是不得了的事情,就憂著能不能夠如何才能夠成就舜,成為舜,豈止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舜的那種功德,是個聖人,什麼事情都懂,什麼樣問題他都能解決,我們人到人世間來,最大的生死問題,舜就能解決,所以君子憂之如何呢?憂之就是要希望到舜那樣的,修行到他那種境界,成為舜。

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如果,若夫就是假若,假若君子所患的,終身之患患的是自己不能夠成為堯舜,心就在想怎麼樣能夠成就聖人,成就這個舜帝。其餘的時候,所患沒有了。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不是仁,無為;不是禮,無行也作到了,也行到了,終日的就想著要成就舜,那可想而知,心裏又有又有,照那樣待人接物,照那樣行事、來待人,這個樣子,果還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終日沒有別的憂,憂的自己如何才能成為聖人,這樣自自然然的,心裏有,在這一種脩養之下,如果還有一朝之患的話,那這個患,君子不患,君子不怕,不是君子所患的,換句話說,君子絕對就沒有任何那個一朝之患了,這一章經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在人世間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學作聖人。學作聖人從哪開始學起?就是要把仁禮存在心裏面,仁禮存在心裏面,還有這個忠信,以忠對待一切人,這樣之後仍然還有那些不講道理的人來找麻煩的時候,我們就認為他這是一個妄人,不跟他計較就算了,我們自己仍然一心一意的來學聖人。這樣想想看,在聖人還沒有學到的時候,就在這一個普通人在這個地位,我們就沒有一朝之患了。孟子講這一段,這個道理我們照這樣學的話,那大有受用。現在我們雖然還是普通人,果然照孟子所講的這樣去學習的話,就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沒有一朝之患了,換句話說就沒有事先沒有想到的那種麻煩的問題來了,就不會有的。這樣看起來,所謂學道一開始老老實實的學,當下就有受用,這是孟子所講的,也就是儒家的學術可貴就在此處。

後面在二十七頁的第四行,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禹是夏禹王,是周家的始祖——後稷。禹王治水,后稷教人們耕種——種田。他們在平常的時候,三過其門而不入,三過其門本來是講禹王治水的這樁事情,但是后稷也類似的,這種為天下人那樣辛苦,不把自己私人的事情放在心上,所以三過自己家門而進都不進去,孔子賢之,孔子對於他這兩位都是,這個賢之就是尊敬他。顏子當亂世,顏子在亂世的時候,住在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孔子也是賢之,也是贊美他。孟子說了,把上面這個禹、稷顏回的事情舉出來,孟子就說了,禹稷顏回同道,禹圖像的事情跟顏回,他們道是相同的。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想像天下有人淹在水裏面,就如同自己在水裏一樣,后稷也想到天下有人沒有飯吃,飢餓的人,猶如,就好像自己在受了飢餓。以是如是其急也,他們那樣著急,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禹稷顏子換一個地位的話,都是一樣的,假如顏子有禹稷那個地位,顏子也是一樣,三過家門而不入。禹稷要是顏子那個地位,那樣貧窮脩道,也一定是居於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處的時代不同,所以是易地則皆然,今有同室之人鬬者,假設現在有同一個房屋裏的人,兩個人在打鬥了,救之,你看同室的人在那裏打鬥,你在旁邊,你趕快去來把他勸解,來救他們,求得來不及,來不及把這個帽子戴好,頭髮也來不及的挽,古人留的長髮,平常頭髮散下來,他臨時要救人家,趕快,頭髮也來不及挽起來,就纓冠就是那——帽子有一個繐子,也來不及系,就連繐子把它藏在帽子頂上,然後戴在頭上。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鄉鄰有鬬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如果是同一個鄉、同一個鄰居,有鬬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這不是同室之人,情況不同,也是被髮纓冠而往救之,這就未免有些疑惑了,叫人家懷疑了。既然如此,雖閉戶可也,這就講顏子,鄉鄰有鬬者,被髮纓冠,這就比的顏子,顏子看見的話,就用不著,在家裏閉戶就可以了,這是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處置的辦法。時間到了。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六十七集发布于2024-05-13 16: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