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七十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上一節講萬章開頭的那一章經,講到堯帝使九男二女,還有百官牛羊倉廩備來事奉給舜在畎畝之中,這樣的時候,後來過了一個時候,天下之士,多就之者,那時候堯帝天下很多的士,這個趙岐注解是善士,天下那些善士,就是賢能的人多就之者,都去,接近舜帝,都到舜帝那裏向他請教,願意陪同舜帝,在歷山那個地方,這叫多就之就之就是都去到他那裏去。

再到後來,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這個就是堯帝。堯帝將胥,這個字就是當必須講,必須把天下而遷之焉,把天下,就是讓字講,禪讓,把天下這個天子的位子讓人舜帝,這在舜來講,他得了天下,受到堯帝把天下讓給他,他作了天子了。但是下面就說了,為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這個是因為,就是因為不順於父母不順於父母就是得不到父母給他的一種愛護,沒有得到父母的愛護。如窮人無所歸,就舜帝來講,雖然得了天下,他還是像一個窮人一樣,而無所歸。有所歸就像一個人,不管是什麼樣人總是要歸到自己的家裏面去。舜帝不順於父母,得不到父母的愛護,他雖然有了天下了,還是就像一個窮人一樣無所歸,沒有家一樣的,這是講到舜帝的心理是如此。

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這就照應前面講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天下之士都歸向於他,都來悅之,悅之對於舜帝這樣喜悅。喜悅舜帝,喜歡、歡喜來親近舜帝,這是人之所欲也,這是一般人都是希望的,希望天下之士來悅他,悅他就是來親近他。然而呢,而不足以解憂,就舜帝來講,雖然天下之士都來悅之,而他呢,不足以解憂不足以解除他的憂愁。他的憂愁就是不順於父母,得不到父母的歡喜心,所以他這個憂解除不了。

再舉一樁事情,好色,人之所欲。這個好讀好(hǎo),好色,美好的女色,這是人之所欲,一般人,就一般人來講,對於那個好的女子,都是人之所欲。像妻帝之二女,妻帝之二女是娶堯帝的兩位公主,兩位女兒,帝堯的兩位女兒,那是非常好的女子。而不足以解憂,舜帝雖然娶到了堯帝嫁給他兩個女兒,但是他不足以解憂,憂愁還是沒有解。

再說,富,人之所欲。富是有財富,這也是一般人所欲望的,所希望得到的這些。然而,舜帝富有天下,天下的財富都是舜所有的,舜作了天子了,作了天子的時候,天下財富都算是他的,他是富有天下,不但是財富,天下一切的一切都是屬於他。可是而不足以解憂,然而這還是,他就是富有天下的時候,作了天子了,還不足以解除他的憂愁。

貴,人之所欲。貴是指他正式作了天子,前面是富,富有天下,是得了天下這些財富。貴呢,作了天子是得了天子這張高貴的位子。也是人之所欲,別說是作天子,就是作一個普通位子,很高的一個官員,都是人之所欲的。而舜是什麼呢,貴為天子,他作了天子了,天下任何的大官也比不上天子。而不足以解憂,然而還不足以解除舜的憂愁。人悅之,好色富貴。人悅之就是天下之士來對他喜悅,好色也有了,也有了,也有了,把上面幾樁事情總括來講,這都是無足以解憂者。下面孟子就說了,為什麼道理呢?天下之士都悅他,都悅之,也得了好色,堯帝的兩個美好的女兒,也有天下之富,也貴為天子,這些都無足以解憂,都不足以解舜帝的憂愁。

那要什麼才可以解除舜帝的憂愁呢?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只有,是當只有,只有取得父母對他歡喜,也就是說取得父母的歡心,這叫順於父母,這才可以解除舜的憂愁。下面再進一步分析,孟子說了,為什麼上面所舉的那些都不足以解憂?惟有順父母可以解憂呢?什麼道理呢?人少,一個人在少年的時候,則慕父母,慕是思慕,一個少年他心裏所思想的就是父母,在他心裏就是父母。知好色,知道有美好的女色,則慕少艾,就想到那些年紀少的,艾就是指的年輕美好的女子。有妻子,到了娶了妻子的時候,則慕妻子,心裏想的就是妻子。,到政府裏作官,到那時候朝廷裏面作了官了,了,則慕君,心裏所想的就是國君。如果作事,他心裏想的就是君主。如果不得於君呢?不得是不得意於君,就是得不到君主對他的善意,得不到君主對他的善意的話,就是不得於君。君主有善意的話,他這個士人就是建議的事情,君主就是採用,君主有過失,這個士人要勸告的話,君主就知道改過,這是君主對他的,對這個士人的善意,就這個士來講,他在君主那裏就是很得意。如果不得於君,就是不得意的話,則熱中,熱中,中就是指心中,心中就熱,熱就是煩惱了,心裏就起煩惱了,煩就是的意思,把上面一個人從少年到中年有妻子,後來到朝廷裏作官,都有所菴慕的,有所思慕的,但是那個思慕都不足以成為大孝。因為前面所講的思慕,因為年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思慕的對象,大孝則不然,大孝終身慕父母,他不論在年少,到了後來娶妻,到了後來在朝廷裏面作官,無論在什麼年齡,作的什麼樣的事情,他都是思慕他的父母,都把父母放在心上,這是大孝。這一種大孝是誰能夠稱得起,誰是稱得起這樣的大孝終身慕父母?那只有舜!舜怎麼呢?五十而慕者,根據趙岐的注解,五十歲,到了五十歲還思慕他的父母。這個怎麼說呢?根據尚書裏面的記載,舜到三十歲的時候,經過他人的推薦,堯把他找去了,就是開始用他,用他在朝廷裏辦事情,經過試用之後,然後正式的在位,在位的時候合起來有五十歲,五十年,可以說到作天子的時候,他還是一直在那裏思慕他的父母,所以孟子說,五十而仍然思慕父母的話。予於大舜見之矣,我見到的,孟子說,我所見到的只有大舜,從大舜這種思慕他的父母,可以知道只有大舜如此。這章經因為萬章這麼一問,到後來孟子舉出公明高答復長息他的弟子的問題,也是有關舜帝號泣于旻天,孟子再一層一層的分析,舉出那些事情,那都是一般人、世俗的人得到那些富貴、好色,很多人對他有種喜悅,應該是無憂無慮的,但是舜都不足以解除他的憂愁,只有取得父母的歡心,他才無憂無慮,才是沒有憂愁,這就是指的舜帝這種大孝,孟子說,這種大孝只有舜,他看到的惟一的大孝子,舜就是因為這個大孝,他才成為聖人。

我們一般研讀孟子就從這一章經裏面就知道,我們今日之下研究中國文化,學儒家的學術文化,這個不同於一般世間的學問,重要的是我們要學聖人,學聖人的方法很多,從這個盡到孝道這一方面,才是最穩當的一條道路,這一章經我們學了之後,就要學大舜這樣盡孝。果然今日之下我們像大舜這樣學的話,我們看看今日之下,社會上一般父母跟兒女之間,很多不和諧的那些事情,我們就可以有辦法替人家解決,我們勸告人家解決父母兒女之間的不能夠和諧的這些問題,我們就可以告訴人家學大舜,學大舜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不但解決這些問題,而且可以學成聖人、賢人。我們學了這一章經,就可以作一個君子儒,一方面自己學聖賢,一方面就可以拿這個來勸化一般人。

再下面這一章,接著這一章下面,各位看看孟子的讀本。下面這一章還是萬章問的,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萬章也拿這個問題,還是拿舜的問題來問孟子,按照這個禮講,要娶妻必得要得到父母同意,但是那個時候,舜帝娶了堯帝的兩個女兒沒有告訴他的父母,這就違背禮了,所以萬章就拿這樁事情來問孟子,他說,這個娶妻,先舉出來詩云,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所看的詩經,詩經在前面那個國風裏面有齊風,齊國的國風,那裏面有個南山那一篇,東南西北的南,山就是山水的山,南山的那一篇詩裏面所講的:取妻之禮,必告父母,一個人娶妻,一定要稟告父母,而且要得到父母的同意,他才能夠娶妻,這是詩經裏面所講的。所以萬章在這裏問,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如之何,必告父母就是說詩裏面講,一定要告訴父母,這裏就問為什麼詩裏所講娶妻要告訴父母。信斯言也,信詩所講的這句話,必告父母這句話。宜莫如舜,舜是知道的。莫如舜沒有人像舜這樣信這句話,哪句話?詩所講的娶妻必告父母,舜是一定相信的。但是下面就說了,舜之不告而娶,何也?既然舜是信詩所講的必告父母,然而他自己娶妻的時候,沒有告父母,舜之不告而娶,沒有報告父母就娶了帝堯的女兒。何也?這個道理是什麼?你看孟子怎麼答復他的,孟子曰:告則不得娶。你說按照詩所講的,娶妻一定告訴父母,舜取妻沒有告訴父母,什麼道理?孟子就跟萬章說,雖然詩講的是不錯,要稟告父母,那是一般人,一般人無論哪一個小孩子他要娶妻了,當然都要稟告父母,父母認為很適合,一定同意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例外,都有特殊的情況,就舜不是一般的情況能夠解釋的。所以在這裏講,舜如果要報告他父母的話,則不得娶,他父母一定不同意,他就娶不了堯帝的女兒,告則不得娶。告則不得娶,就不能結婚了。一個男子不能結婚就不能夠有家室了。

下面就接著說,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自古以來,男子到了結婚的年齡就要娶妻,女子到了結婚的年齡就要出嫁,男婚女嫁,到了那個年齡的話都應該結婚,結婚成家就是居室,男女結婚有了家庭,這才是一個人之大倫。為什麼人之大倫呢?在周易裏面講的,周易原來是叫易經,易經就是伏羲氏創作的,孔子在易經的說卦傳裏面就解釋,有天地然後才有人類,人類是什麼呢?人類就是有男有女,有男女才有夫婦,有夫婦才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所以夫婦是由男女結婚居室,是五倫之中的一個開端,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所以男女居室人之大倫,是五倫的開端,夫婦是人之大倫,像這個大舜,他要先告訴父母,要娶帝堯的女兒,他父母就不答應,不答應他就娶不成,娶不成就是不能結婚,就沒有男女居室人之大倫就沒有。所以下面說,如告,如果舜帝要報告他父母的話,父母不同意他結婚,他就結不了婚,那就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他一方面結不了婚,人之大倫就廢棄了,而終身就作一個沒有妻室的一個人,這樣的話以懟父母是怨懟,就是因為父母不允許他結婚的話,那就終身就是怨懟父母,這樣的結果想想看,那是不好,因此是以不告也,避免那個廢人之大倫,懟父母,所以舜不告,結婚的時候不告父母。

這個道理解釋清楚了,萬章又問,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就跟孟子說了,老師,這個舜帝不告而娶,我已經聽老師解釋了這個道理了,我聞命矣,我知道。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但是就帝堯來講,這個就是堯帝,就堯帝來講,這個讀去聲(qì),妻舜就是把他兩個女兒嫁給舜,而不告,帝堯也沒有,照說這個舜帝告訴父母,恐怕父母不答應,那個帝堯應該告訴舜帝的父母,他要把這個女兒嫁給舜,但是帝堯也沒有告訴舜帝的父母。所以是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這又是什麼道理呢?,下面孟子就了,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帝堯也知道,如果他要告訴舜帝的父母的話,舜帝父母一定要阻止,不同意帝堯把女兒嫁給舜帝。那麼帝亦知,帝堯也知道,如果告訴舜帝的父母,則不得妻也,他就不能夠把他的女兒嫁給舜帝。

下面萬章又問,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揜之。這個可見得舜帝的父母,還有他的後母的兒子,這一家三個人對於舜是多麼的惡劣,萬章在這裏問,問什麼呢?舜的父母使舜完廩是舜的家裏,他父母家裏用的那個倉廩,倉廩在那些農家造的儲藏糧食用的,那叫廩,完廩就是叫舜跑到那個倉廩上面,去把倉廩上面把它脩理,脩理完備叫作完廩。那個倉廩高,不是自己能夠上得去的,一定要有個階梯,有個梯子才能上去。他父母叫他完廩,等到舜用梯子到了廩上面去,他的父母就把這個梯子,把它拿走了,叫作捐階。捐階就是階梯把它抽掉了。瞽瞍焚廩,把那個階梯去掉之後,就放火燒那個廩。那可不得了,没有階梯下得来,那就被這個廩被這個燒死了,用火燒了。但是舜,根據歷史記載的,舜就是在事先就預備兩個大斗笠,用兩個手,兩個胳臂夾著兩個斗笠,這就從這個廩上面飛下來,沒有被燒死。

再有一次,使浚井,浚井,浚就是疏浚,就是把這個井把它清理清理,把它再挖深一點,叫作浚井,等到舜帝跑到井底裏面,在那裏清理井的時候,這個瞽瞍從而揜之,又在井上面用那個土把這個井把它掩埋起來。出,從而揜之,讓他把井口封住,但是,是怎麼出來的呢?瞽瞍把那個井口封起來,用土把它掩埋起來,他以為這個舜帝在井底裏面出不來了。可是這個就是舜帝早就從井的旁邊再挖一個洞,可以從井的旁邊出來,從井旁邊出來,那瞽瞍還不知道,他在上面把它掩埋起來。到後來,象、瞽瞍,還有象的母親這三個人回了,象就說了,象曰:謨蓋都君,謨是計謀,這個計謀是什麼呢?蓋都君,都君指的就是舜帝,舜帝在歷山耕田的話,那個地方就成為小都市了,因此稱舜帝是稱為都君蓋都君,象講了,這是我的計謀,咸我績,把這個舜害死了,那是我的功績,是他的功勞,這是我的功勞。這是象跟他父母講。既然把都君蓋起來,都君死了,他的這些財產,這些東西怎麼樣呢?就是怎麼樣分配呢?象就說了,牛羊父母,那些牛羊分給父母,倉廩裏面那些糧食也歸父母,干戈武器,朕,朕就是歸給我,是象自己稱的。在古時候朕是一般人都稱為我,干戈給我,琴就是舜帝所彈的五弦琴,這也給我,,這些東西,那個什麼呢,就是那個弓也是給我,舜帝所用的那個雕弓也是給我,還有二嫂就是娥皇、女英,帝堯的兩個女兒,已經嫁給舜了,所以這個象稱呼二嫂,這兩位嫂子使治朕棲,叫她來給我整理整理我的床舖,就是指的床舖,意思就是說歸他接受了,兩個嫂子就變成他的妻子了,這樣分配的時候,父母就聽他的。象往,象這個時候就往入舜宮,就到舜所居的房屋裏面,叫宮。可是一到舜宮的時候,看見舜在牀琴,舜坐在床上彈琴,這就是很尷尬。象曰,你看象怎麼說呢?他說鬱陶,鬱陶就是我很思想你,我很想念你,思君爾,我想念你,想得你,所以我就到你這邊來了。忸怩,忸怩是故意作出那個不自然的、尷尬的那種姿態出來,變出一種我很想念,我所以到你這邊來,舜一聽這麼說,舜曰:唯茲臣庶,好了,我這裏有很多臣子,很多眾人須要人幫忙我來治理,我須要很多人,汝其于予治,汝就是指的象,你正好,于予,替我,還是幫助我來治理,我正是須要很多臣子來辦事,你正好來得好。

不識舜不知象之將殺己與,這個時候萬章就講,我不知道舜這個時候,他不知道象要殺他呢,還是怎麼說的。,孟子就說了,奚而不知也,舜何嘗不知道象要殺他,但是,就舜來講,象憂亦憂,象喜亦喜,他看見弟弟,這個象憂愁的時候,舜也跟著憂,象喜的時候,也跟他喜。這個時候象說,我思念你,我才來了,所以跟著也喜。曰,然則舜偽喜者與?這樣看起來,舜是假裝的歡喜了。

曰:否。孟子說,不是。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古時候有人送一個活的魚給鄭國的子產,子產是一個很賢能的人。在鄭國執政的時候,子產使校人,管理的人員叫他放在這個池子裏面養起來,那個校人,可惜拿回去就把它煮起來,烹之,把魚就煮來吃掉了。反命曰,回來就告訴子產,怎麼說呢?始舍之,圉圉焉,開始舍,放下去。圉圉焉,它在裏面好像很困擾。少則洋洋焉,過一個時候,很洋洋然,攸然而逝,好像很自由自在的就逝,逝就是跑到水底下去了。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子產一聽這個校人這麼講,啊,這個魚是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其實那個魚放在鍋裏面,開始很困,然後就是沉到水底,沉到鍋裏面去了,把它煮死了,那個校人騙他說是攸然而逝,子產不知道,還說,哎呀,得其所哉,得其所哉。以為是放到那個魚池裏養活了。校人出,曰,就告訴別人說,孰謂子產智,誰說子產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經把這個魚把它煮吃了以後,他還說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孟子把子產這樁事情舉出來以後,孟子就說了,所以君子可欺以其方,可以用小人那些方法來欺騙君子,難罔以非其道,以這個道,政治的君子之道來誣罔君子,這是辦不到的。為什麼呢?那個校人欺騙鄭子產,鄭子產以為魚是養了,但是就鄭子產的心裏來講,他對於那個魚還是一種好生之德,絲毫沒有損傷,受害的,欺騙人的,那種缺德還是那個校人,拿這個意思來講這個舜帝,舜帝他愛護他的弟弟,這一股孝弟之心,愛護弟弟的心沒有損傷,所以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偽焉。哪有一點是假的呢?對於舜的誠心愛他弟弟,一絲一毫沒有損失。我們學就要學舜帝這種誠心,這個誠心就是真心,心性裏面出來的。到這裏時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裏為止。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 孟子研讀第七十集发布于2024-05-13 16: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