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七十二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看孟子讀本第二十九頁,從後面往前數第四行,如果是從前面往後數的話,那就是第十五行,從前面往後數就是第十五行。我把這一章經先念幾句,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萬章就問孟夫子,萬章曰:問什麼呢?堯以天下與舜。大家知道堯舜是禪讓,禪讓政治就中國歷史來講,是從堯開始的,堯帝把這個天下禪讓給舜,從這個歷史的事情來看,所以萬章就問了,堯就把天下與舜,與就是贈與,贈與給這個舜帝,有諸?有諸是萬章問,有之乎,是一個合音字,有之就是之乎也者的之,字就代表堯以天下與舜,有這樁事嗎?乎就是疑問的話,就是有之乎。孟子曰,孟子聽萬章這麼一問,孟子就說了,,不是的。堯並沒有把天下贈與給舜,為什麼呢?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天子不能夠把這個天下作一個禮品贈給人家。這是孟子講天子既然不能以天下與人,堯當然不是以天下給舜的。

萬章又問了,然則舜有天下也?既然堯不能夠以天下贈與給舜,舜明明是有了天下,孰與之?那麼舜的天下究竟是誰,當誰字講,是誰給他的呢?,下面是孟子。孟子說,天與之,那是上天給他的。既然是天給他的,萬章又問了,天與之者,就問孟子,夫子你既然說是天與舜,天把天下贈與給舜,那麼天怎麼樣給舜呢?是不是諄諄然命之乎諄諄是一個很誠誠懇懇的、實實在在的。命之乎,所謂命之,是不是就像人世間一個天子在位了,有一個人,這個天就化成一個人,到天子這邊來,實實在在的下達天命,頒布這個命令。諄諄然,實實在在的,很誠實的,很誠懇的下達這天命呢?那就是說,既是有天 命,天可以用這個聲音說出來,下達這個命令,叫這個舜帝接受這個天子。曰,否。萬章這麼一問,孟子就說了,,不是這樣的,天不言,天不說話。天既不說話,怎麼能夠下達命令,把這個天下交給天子呢?交給舜呢?他是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行就是品行,古人這個行讀行(hèng),行(hèng)我們現在人讀行(Xìng)就是品行(hèng),已接受天子這個位置的時候,這個人以他的品德與他所作的事情,示之而已矣,示就是表示,用接受天子之位的這個人,以他的品德以及他的事實的表現說明是天給他的,而實在講,天是不說話。下面這個,萬章就說了。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天根據這個人的品行以及他的事實表現。如之何呢,怎麼樣看得出來這個人的品德,怎麼樣看出他這個人作的事情合乎天意呢?

,下面孟子就說了,這個是孟子說的,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天子,做一個天子能夠薦人薦人,推薦,把一個人能夠推薦給天上,他不能夠使得天與之天下。換句話說,這個天子他看見某一個人有品德,能夠治理天下,有這個辦事的能力,他可以把這個人推薦給上天,推薦只是推薦而已,他不能夠一定要求天,把天下交給這個人,與這個人。諸侯是天子之下所封的各國的諸侯,諸侯能薦人於天子,諸侯能夠把賢能的人推薦給天子,不能夠使天子與之諸侯,不能夠一定要求天子一定要使這個人作諸侯。大夫能薦人於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這是從天子到諸侯到大夫,換句話說,天子也好,諸侯也好,大夫也好,只能向他上面的推薦賢能的人而已。

下面就說了,昔者,在從前,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就歸結到萬章問了,堯是不是以天下給這個舜。這裏孟子就說了,從前堯把這個舜推薦給天,而這個上天受之,就接受了。[pù]之於民而民受之,暴是那些事情,舜帝所作那些事情,比如說在家庭裏面,他對於父母那個孝順,對於他的弟弟那樣友愛,後來堯帝把他找到朝廷裏面來,再教他攝政,就是試驗的辦事情,這個都是暴之於民,暴這個字我們現在這個字都是左邊加一個日字邊,那是說在有太陽的時候拿出來曬,曬太陽,在經典裏面不要日字邊,就用這個字(暴)這個字不讀暴[bào], 不能讀暴[bào],那是讀暴[pù],那是曝的正體字,這個暴本意是把一個東西拿出來曬太陽,引申的意思就是明顯、顯示,就是堯帝把舜推薦給天,而天受之,又以舜的這些品德、這些事情顯示給天下民眾,而民眾也接受了。故曰天不言,所以說天沒有言語,只以這個人的行為與他的事實來表示,來顯示之而已矣

萬章又問了,下面是萬章說的。敢問薦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再請問夫子,請問孟子,你說薦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天與人是怎麼個接受法子?怎麼樣才知道堯把舜推薦給天?天受之,天怎麼受的?示之於民而民受之,天下這個人民怎麼接受,是如何?萬章又問這個問題。下面孟子說了,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使這個舜來主持這個祭祀。而百神,百神,各種的神明,都來,來享受,這就是天來接受,接受堯所推薦的這個舜。使之主事而事治,使舜帝來言其事,讓他來主辦治理天下的事情,而治天下的事情都,治得、辦得非常好,這個就把事情辦得很成功。而百姓安之,天下老百姓都得到平安,是民受之也,這是天下人民接受。那麼這樣說起來,天與之,人與之,舜帝所得的這個天下,是上天給他的,是天下民眾給他的。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所以我前面講,天子是堯帝,不能把天下給人,就是說他不能把天下給舜,他只能夠向天推薦舜,而天接受了,天接受也要老百姓接受,所以是堯帝不能以天下與舜。舜相堯,舜帝來堯的時候,那個時候堯準備要禪讓的時候,要找一個能夠治天下的人,後來找到舜了。找到舜沒有馬上叫舜來作天子,只叫舜來幫助堯,相堯,幫助堯來治天下,一共有二十八載,有二十八年,非人之所能為也。二十八年之久,不是人為的,不是人所能為的,而是天給他的,是天與之,也不是堯給他的。到了堯崩,堯死的時候,三年之喪畢,舉行三年之喪完畢之後,舜這個時候對於堯像孝子對於父親一樣,要三年之喪。三年之喪畢,過了三年之後,舜這個時候,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避堯之子就是說舜不肯接受天子這個位子。他原來都是幫助堯帝治天下,叫相堯。現在堯死了,應該是接受堯的天子之位,他沒有,他了,避堯之子,他希望把這個天下讓堯的兒子丹朱來接天子之位,他自己到南河之南,南河之南就是在現在嵩山這個地方,他在那裏了,可是天下諸侯,當時天下各國的君主,朝覲者,朝覲就是朝見天子。不之堯之子而之舜,天下諸侯來朝覲天子的時候,不之就是不到,不到堯之子的丹朱那裏去,而之舜,到舜這邊來。訟獄者,打官司的人,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謳歌,謳就是歌唱,謳歌是歌頌功德的,歌頌功德,不歌頌堯之子而歌頌舜的功德,你看從這些事實看起來,故曰天也,夫然後之中國,原來他是避到南河之南,然後這樣的話,經過天下諸侯來朝覲他,訟獄的也到舜這邊來,歌功頌德的也是頌這個舜的德,這樣沒辦法了,舜這才之中國,中國指的就是那個天子的首都,首都就是天子的,全國之中心的那個地位。所以到那個中國踐天子之位焉。這才登上天子的大位,原來堯禪讓給舜的這個天子是這樣的情況。

下面就講了,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這是假設的話,而字當如字講,如果或者假如,假如這個舜在堯死的時候,他不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而直接就居堯之宮,就登上堯帝的天子之位。逼堯之子,逼迫堯的兒子——丹朱,是篡位,這個不是天與的。而實際上舜是避堯之子,到後來沒辦法,天下諸侯都來歸向於他,所以是天與的。

泰誓曰,這是尚書裏面泰誓這一篇,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泰誓,周家的,拿周家的武王伐紂的那一篇,泰誓有三篇,這是泰誓中篇裏面的,武王伐紂的時候有這幾句話,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那要看這天意,天的意旨在哪裏,就是看看天下人民的意旨,天下這個人怎麼樣看待這個人,天就這樣看待這人,天意就是從民意的意思,所以此之謂也。那就是說拿周家武王伐紂的時候,武王的意思就是說,武王來伐紂,我是根據天意的。天意是什麼?天意是根據民意,天下人民,民意是叫我來推翻暴政,拿這個話來指明舜帝,他是得到天意,得到民意,這是天與的,人與的。

孟子講這一段,我們現在研究孟子,一般說孟子的政治非常符合現在講的民主政治,不但如此,我們現在這個民主國家那個選舉,很多有些流弊。孟子講這個民主——天與之、民與之,那是真正的民主,所以我們研究孟子講這一章經的時候,不但不要毀謗我們中國古時候沒有民主,一般說是我們過去只是君主專制,從孟子這一篇講的話,完全跟現代,跟一般人所誤解的相反,那真正是民主,這個民主,天子他的這個品德,得到天的認可,得到天下人的認可,這才能夠作天子。這章書說完了。

再下面這一章,這就是三十頁了,第五行開始。萬章問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有諸。萬章又問孟子了,人有言,有人這麼說,至於禹而德衰,原來講這個政治,堯帝把天下禪讓給舜,舜把天下禪讓給禹,照上面那一章講的這個道理,就是舜接受堯的禪讓是天與之,是民與之。禹王接受舜的禪讓也是天與之,也是民與之。萬章現在問的問題就是說,照這樣的話,堯把天下禪讓給舜,舜也把天下讓給禹,禹也應該把天下讓給有賢有能的臣子,不應該把天下讓給你自己的兒子。所以他這裏說,人有言,一般人有這樣的疑問,就說了,到了禹的時候,這個,禹的這個就衰了。為什麼呢?他不傳於賢,他不把天下傳給賢能的人,而傳於子,傳給他的兒子。有諸?有諸是有之乎,人有言這個話是不是,有沒有這個道理,是禹要把天下讓給他的兒子嗎?是這樁事情嗎?你看孟子怎麼說。孟子曰:否,不然也。人以為言是說得不對。為什麼不對呢?天與賢則與賢,天要把這個天子給這個賢人,那麼就給賢人,天要把天子這個位子給他的兒子,給這個天子的兒子,那就給天子的兒子,這個事不是由天子自己能夠作主的,必須由天來作主。

下面孟子就舉了以前的事情說了,昔者,從前,舜薦禹於天,舜帝就把這個禹推薦給上天,十有七年,推薦給上天之後,經過了十七年,十有七,有讀又字,有當又字講。十有七年,舜崩,過了十七年,舜帝就死了。三年之喪畢,禹也是這樣,禹原來是經過舜把他推薦給天,也幫助舜來治天下,禹在那時候,治理天下這個洪水,那個事情了不得的。所以在舜死了之後,禹也是守三年之喪,三年之喪畢,完畢之後,禹也是避舜之子,禹也是跟舜一樣,也避舜之子於陽城,在陽城那個地方,禹也逃到,避到陽城那個地方,好讓舜的子能夠接受天子這個位子。然而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天下之民從之從之什麼呢?就像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當初這個禹,舜接天下時,堯崩之後,舜避堯之子,舜薦禹於天下十七年之後,舜崩。禹也是避舜之子於陽城,這時候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就像堯崩之後一樣的,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沒有從堯之子,而也是要從舜。禹薦益於天,七年,到了禹王的時候,禹作了天子了。作了天子,舜崩的時候,他也是避舜之子,他就是薦益於天,禹把天子的位子推薦給天。益是一個很賢能的人,在舜帝的時候,朝中就是一個大臣,很賢能的臣子。到後來,舜崩的時候,禹也是,禹那個時候也沒有踐天子之位,還沒有繼任天子位,他也是避。可是他把這個益薦給天,七年,到後來的時候,原來是他避舜之子,天下之民不到舜子那裏,舜的兒子是商均。商均也跟堯的子一樣,那個丹朱也是不肖的,所以天下之民沒有歸到舜的兒子那裏去,天下之民都歸到禹這邊來,所以到後來禹就繼了天子之位。繼了天子之位的時候,禹又薦益。等到禹王作了天子之後,禹王作了天子也是天下之民,天下的諸侯來歸向於他,所以他才登了天子之位。他作了天子之後,他也跟前面一樣,也把朝廷裏面賢能的臣子推薦給天,所以禹薦益於天,禹王把賢能的這個益推薦給天,經過了七年,也把這個益請過來,幫助他辦事情,這時候又經過七年了。經過七年,禹王就崩了,禹王也死了。三年之喪畢,經過了三年,三年之喪畢,守喪三年是誰呢?是益,這個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益這個人也不錯,他也避禹之子,他也不肯馬上接任天子之位的,所以他也避了,避到什麼地方呢?到箕山之陰,好讓禹的子——禹的兒子叫作啟,讓啟來接天子的這個位子,所以這個益就避到箕山之陰。這個時候朝覲訟獄者,各國諸侯來朝覲天子,歌頌功德的人,不之益,不到益那邊去。益就是禹推薦給天的那個有能力的臣子,這個時候,益雖然是逃避了,避到箕山之陰,可是天下諸侯來朝覲、訴訟的人不到益那裏去,而之啟,而到啟那裏去,啟就是禹的兒子,這些人怎麼說呢?吾君之子也,這是我的君主的兒子,吾君就指的禹,這是我君主的兒子。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這是我君的兒子,可見得天下人、天下的諸侯都到禹的兒子那裏去,不到益那邊去。

孟子把這個事情,歷史上的事情舉出來以後,下面就說了,丹朱之不肖,丹朱是堯的兒子,堯的兒子丹朱不肖不肖是什麼呢?不像堯那樣的,那種有道德,丹朱不像他父親。舜之子亦不肖,舜的兒子叫商均,商是作生意商人的商,均是平均的均,商均亦不肖,亦不肖就是也不像舜那樣有道德、有能力,也不肖。這就說明了前面天下的民眾、諸侯來歸順於舜,歸向於禹,就因為丹朱、商均都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舜帝來幫助堯來治天下,舜幫助舜來治天下,他們這兩位歷年多,歷是經歷,經歷這個年數很多。施澤於民久。施給老百姓的恩澤也很久,這是講舜、禹這兩位。那麼啟呢,這是禹的兒子。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這個啟很賢能,敬承繼禹之道,他能恭敬的,能夠承繼禹——他的父親,治理天下這個道。禹之道,他的兒子啟有賢能,他完全的能夠繼承下來。益之相禹也,講到禹所推薦給天的這個益,益也是幫助禹治天下,可是他歷年少,他經歷這個年數少,施澤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這些人他的兒子是賢或是不肖,皆是天,不是人所能為的。莫之為而為者,天也。人不能為而事實能夠為的,這是天命。莫之致而至者,事情沒能辦到而能到的,這是天命。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一個匹夫原來是個普通人,而能有天下的,他的德必然有像舜、禹,這還不算,而又有天子來推薦給天,這才能夠有天下。所以仲尼不有天下,仲尼有聖人之德,但是他沒有天下。繼世而有天下,凡是能夠繼承天子之位的那些,能夠繼位的人,而有天下的人,這是必得有德、有能,而有天子推薦的,繼世而有天下就具備這些條件,才可以有天下,而仲尼沒有這個條件,所以有聖人之德,而沒有這個條件,所以沒有天下。

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天所廢棄的一定就像夏桀王、殷紂王,這個夏桀王、殷紂王都是自己沒有德,違背了天意,天才來廢棄他的天命。,所以這個益、伊尹、周公,益是比不上啟的那樣賢能,伊尹正好遭遇了那個時候湯,下面講到的,周公他們這些人沒有天下,為什麼沒有天下呢?伊尹相湯以王於天下,湯崩,湯王崩的時候,成湯崩的時候,他的大丁沒有立,二兒子外丙立了兩年,仲壬是立了四年。太甲顛覆,到了太甲的時候,顛覆湯之典刑,太甲不好,把湯所豎的典刑把它顛覆了,伊尹把太甲放到桐那個地方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自己怨恨自己,要改過,自艾就是改過,在桐的那個地方,他在那個地方處仁遷義,一心在那裏學仁義來改過。三年之後,以聽伊尹之訓已也,復歸于亳,伊尹又把他請回來,交還天子給太甲,所以伊尹這層關係,他沒有天下。

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於夏。周公互後來他也沒有天下,因為周成王,他輔佐周成王,教化周成王,所以猶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所以周公也沒有天下。孔子曰,孔子就說了,唐虞禪,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孟子最後拿孔子的話說,孔子說了,唐虞就是舜帝,唐堯、虞舜,堯把天下禪讓給舜,舜把天下禪讓給禹,夏后氏,殷周繼。唐堯、虞舜是禪讓,夏后、殷、周這個三代都是就是兒子繼承父親的這個位子。其義一也,義是指的什麼呢?都是以賢能來講,唐堯、虞舜禪讓當然是讓賢,把有德有能的人,天下禪讓給他。夏禹王,後來的殷朝、周武王,他們三代都是傳給他的兒子,傳給兒子也是傳賢,其義一也。義都是讓給賢能的人,賢能的人都是天意、民意的。這章書講到這裏,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為止。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七十二集发布于2024-05-13 16:07:41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