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七十六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前面孟子講伯夷、伊尹、柳下惠這三位都算得上是聖人,但是彼此有不同的聖人的風格,伯夷聖之清者也,得字;伊尹,聖之任者也,他以天下的事情作為自己的責任;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怎麼樣呢?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聖人不同於前面所講的這三位聖者,他是聖之時者也。所謂時者也,這個字不是普通人,也不是前面講的伯夷、伊尹、柳下惠他們三個人能夠做得到的,比如說伯夷只能而不能夠,也不能和;伊尹呢,只能夠,其餘的也不行,柳下惠而不。孔子這個三者要看什麼時候,什麼時候適合哪一種他就是從事哪一種去實現他的道,所以說孔子,聖之時者也,因為聖之時者也,這樣看起來,孔子之謂集大成,他是集聖人的大成,什麼叫作集大成?下面孟子再繼續解釋了,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所謂集大成,就像演奏樂器那樣,金聲,金就是鐘這一類的,在演奏一個音樂的時候,比如說祭祀或是有盛大的典禮的時候,要演奏音樂,演奏音樂,金聲就用鐘這一類的,發出聲音來。而玉振之也,玉就是玉石,玉器,就是把它揚起來,發出聲音,而由那個來振揚,振發出來。

金聲的作用是什麼呢?金聲也者,始條理也,它是開始把這個音樂來作一個條理,使得演奏這個樂器,這個音樂能夠有條理不亂。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這個發出聲音來條理,它只是條理而已,發出聲音以後,就不能繼續了,它使得有了條理之後,它就不繼續來發出金聲,接著到後來怎麼呢?玉振之也,玉,像這個樂器,由作的樂器來就是振作,就是發揚的意思,它一來發揚的時候,把那個聲音由金聲開始,後來就由把這個聲音繼續發揚,所以終條理也,把這個條理由來一直揚到終了。揚到終了,玉振的聲音一直到音樂演奏到最後,使它得其一個終,一直到後來,它是一種振作的,把條理的地方,一直條理到最後,這都是才能作的。那麼條理是什麼意思?就是說金聲只是有而已,才是有。講到金聲條理始條理智之事也,是由智慧這一方面,終條理者聖之事也,聖人所作的事情,是事情的開端,把事情開始,開個端,聖人之事這個終條理,所以金聲條理,就是把這個事情,要作的事情把事情的一個順序、條理,把它展開來以後,接著下面就要玉振之,把這個條理一直一直貫徹到終了,自始至終它沒有在中間止住的時候,一直是貫徹到終了,所以是譬喻這個,叫智巧,有一種技巧。聖,譬則力也,拿這個終條理的聖人之事,來一個譬喻就是一個力,這個力量。那麼又有什麼不同?孟子再拿射箭來比喻,射箭比如說,由射於百步之外也,這個始條理的人,那個智者,他能夠把這個箭射到一百步之外。他能射到一百步之外,能夠,射箭那是有個標靶,那個標靶在一百步之外,你這個有智巧的人,也就是比喻始條理的人,可以把這個箭射到百步之外那個標靶上面。其至,至就是至到那個目標,標的那個地方,爾力也,爾力也就指的那個智者,智巧的人,那是你的射箭的能力,可以射到一百步以外。其中,非爾力也,你能夠射到那麼遠,但是這個箭,沒有射中標靶那個目的,標的物你沒有射中,所以其中,非爾力也其中,你要把它射中那個目標,這個不是你智巧的人能夠有這種力量。換句話說,你講智巧的人,只能把這個箭射到一百步以外,不能把這個箭射中目標,射中目標是誰呢?是聖人,聖人有聖人的力量,這一個力量可以射到一百步以外的這個標靶那裏,再把標靶那個標的物能夠射中,這是聖人才有這種力量。這個比喻就是前面講的伯夷、伊尹、柳下惠,拿這個射箭比喻之外,這三位聖者能夠把這個箭射到一百步以外,但是射不中這個目標,孔子不但能夠射到一百步以外,而且能夠把一百步以外的標的射中。因此前面講,孔子,聖之時者也。他能夠把這個三者,各有聖人之德的一種,孔子把這三者,這個聖人之德集其大成,包含這個三位聖者,孔子要行聖人之道,看這個時候而定,所以他是集大成的人,這樣說起來,前面講的這三位聖人,一般人都還可以跟他比一比,可以伯夷,可以比伊尹,可以比柳下惠,但是不能跟孔子相比,孔子這一種力,這種大力量比如說佛經裏面講,佛經裏面講成了佛,比如釋迦牟尼佛他有十種大力量,十力,這裏講孔夫子的力量就單講一個力量,實際上,聖人的力量就像佛家講的佛的十力,不是任何人可以能夠比得上孔夫子這種力量。前面三位聖人都不能夠跟孔夫子這種大力量能夠相比,這後面古人注解就注解到了,孔子這個聖人猶如是天,天空有多麼高?你沒有辦法拿一個梯子,登上梯子然後上天去,辦不到,其餘的人就像很矮的一個山,一般人可以爬得上去,孟子在這一章經書裏面是教我們認識孔夫子他的這個聖人與一般人所講的那個聖是不相同的,孔子這聖人叫至聖,因為聖人也有地位不相等的,就跟佛家講的那個聖人,佛家講的聖人,比如說就這個別教來講,登上初地的時候才叫聖人,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到等覺菩薩,這個都是聖人,但是你初地不能跟二地相比,二地的聖人不能跟三地聖人相比,以至於到了十地菩薩不能跟等覺相比,都成聖人了,但是地位有高有低不相同,所以在這一章經書裏面孟子特別舉出伯夷、伊尹、柳下惠各得聖人之一體,沒有聖人的那個圓滿的道德。孔子,至聖,他這個聖人到了圓滿的境界了,這樣看起來我們學孔子,學到一個程度,不要認為我這已經很好了,孔夫子我學到了,就拿孔夫子的溫、良、恭、儉、讓這種道德來說吧,我們普通人學孔子,學到了一個程度的時候,他也有溫和這種氣氛,但是這個溫、良、恭、儉、讓要到了最圓滿的那種境界只有孔夫子。我們雖然學道的人在世間待人接物要溫和,要拿良知良能以這個理性來待人,對人要恭敬,要禮讓,可是我們自己要知道距離孔夫子的溫、良、恭、儉、讓那還遠得很,孔夫子的溫、良、恭、儉、讓如同整個太虛空,我們學到有一點溫、良、恭、儉、讓的時候,就像很小的那個丘陵的小山坡,那個相差好遠,明了自己與聖人距離還這麼遠的時候,我們雖然學道,學到一個時候,我們不要自己滿足了,不能滿足,要一直學下去,必須學到止於至善的時候,到了孔夫子那個地位,那就算止住了,沒到那個地位,我們要感覺到學無止境,不能自己感覺滿足。這一章經我們要這樣的來研究,這樣研究就是孔子所講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們自己學就是一定要像孔子學而不厭,我們能夠學儒,懂得一點儒家的學術,我們有機會也跟人家講一講。講的時候,我們也不感覺到,也不要自己滿足,我講得跟孔夫子一樣,那就糟糕了,那就自己把自己看得覺得很滿足了,我們學道的人、學儒的人,時時刻刻自己要檢討自己、反省自己,這樣反省自己的時候,我們才能夠肯繼續奮發的來求學。

下面這一章,還是三十二頁,在第六行下面。北宮錡問曰,這個有兩種讀音,現在讀[qí] ,在經典裏面讀[yí] 。現在各位讀[qí]、讀[yí] 都可以。北宮錡問曰,問孟子,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他問孟子說,周室,周家以前就不問了,因為時代遠了,在孟子這個時候雖然是戰國時候還是屬於周家的。他就問,周室就是周朝,班爵祿,這個班爵祿,趙岐的注解,班是什麼呢?班當列字講,排列,排列什麼呢?排列爵祿是爵位,是官位。祿是俸祿,有什麼官位應該得到什麼樣的俸祿,這個在周家的時候,應該列出來的有一個制度。北宮錡是衛國人,他這個時候問孟子這個問題,如之何,如之何就是問孟子周家的這個爵祿,它的制度是如何?北宮錡自己不知道,他問孟子如之何孟子曰,孟子告訴北宮錡說,其詳不可得聞也,你問的這個事情,要詳細的話我不完全了解。諸侯惡其害己也,為什麼詳細的這個制度、這個辦法我不知道呢?不可得聞也就是我沒有完全學得到,因為諸侯各國的君主,惡其害己也就是厭惡、憎惡,憎惡班爵祿的這種制度,諸侯憎惡這種制度,恐怕妨害了自己而皆去其籍,這些很多的國君就把這個籍,就是記載這個爵位的,什麼樣的爵位應該得了什麼樣的俸祿,在周家一定是寫在書上面,這個書就是,寫在典籍上面。而這個典籍,諸侯,各國的諸侯就覺得這個要存在,對他們都不利,對他們有害的,所以而皆去其籍,很多各國的諸侯都把這個典籍把它去掉,廢除掉了。下面就講然而軻也是孟子的名字,然而雖然各國諸侯把這個典籍去掉,不存在了,然而我孟軻嘗聞其略也,我曾經還學過的,知道這個大力的情況。下面就講了,這個大略的情況是這樣的,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是上公,天子朝廷裏面地位最高的那個,他是一位。是天子之下各國的諸侯,是一位。也是各國諸侯,他的爵位比侯又次一等,一位子男,古時候那個爵位一共五等,公、侯、伯、子、男,上面天子一位,下來公、侯、伯各一位,加上天子一共就是四位了。還有一位是什麼呢?子男,子是子,是男,這兩者合起來,同一位,這就是五等爵位,凡五等也君一位,上面講天子,下面這是講各國的諸侯,各國諸侯這個國君就是一位,君的朝廷裏面卿大夫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這樣起來一共有六等爵位。天子之制,天子這個制度,地方千里,天子自己所治理的,它的範圍,他所住的是京城,京城外面有他的畿地,京畿。他一共有千里千里,一千方里,我們現在講公里,那個時候不講公里,一千里的見方那麼大的範圍,是天子的地方。公侯皆方百里,這個國君是公爵的國君,侯爵的國君,他的地方有一百里。七十里,比公侯次一等,子男五十里,合起來凡四等。四等以外不能五十里不能五十里是不足,這個小國它這個土地面積不夠五十里,前面講子男五十里,還有比這五十里更小的,它的土地沒有五十里,這樣的人不達於天子,自己不能直接到天子朝廷裏面去朝見天子,叫不自達。

附於諸侯曰附庸,他不能直接朝見天子,他就必須依靠大國,把他的姓名開出來,由大國的諸侯帶這個不足五十里的,在子男以下的這個小的國家,由大國帶到天子那裏去,使他能夠通達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這個國家小,還不足五十里的國家,他當然不能夠直接見天子,只能夠由大國列上他的姓名,通報給天子,這種小國家不能夠獨立成為一個國家,它只是一個附庸,附庸附誰呢?附於大國,在大國的旁邊,它是一個大國的附庸國,上面講土地。

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天子朝廷裏的卿大夫,他受這個土地。視侯,視當比字講,比照諸侯。大夫受地視伯,天子的卿大夫,他受這個地,受什麼呢,這個地就是采地,他有多少呢?比照這個大夫受地視伯,視同國家伯的這個爵位的國君。元士受地視子男,元士就是一個讀書人,他受地,也有采地,他受的采地比照子男。再說,大國地方百里,由天子封的國,就是大國。大國這個地方有多少呢?一百里。易經裏面講震卦,震驚百里,震卦一驚,一鳴的話,一百里可以聽到,這裏講大國地方百里,就是一敲鐘,百里之內的全國人都知道了,就是大國地方百里君十卿祿,君主,比如說這個大國的君主,十卿祿,有十個卿大夫的俸祿,給大國的,地方百里的大國,給大國的那些諸侯,君十卿祿,卿祿四大夫,這個大國的君,國君有十位卿大夫的俸祿,他可以享這個卿祿四大夫,卿大夫的俸祿比照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大夫就是一個大夫,有上士的一倍,上士就是中士的一倍,中士是下士的一倍,下士就更少了。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庶人就是普通人,普通的讀書人,他在官府裏面,下士就跟普通在官府裏面的人所受的俸祿同祿,是相同的。祿足以代其耕也,下士還有庶人在官的,這兩種人他的俸祿,下士跟庶人這兩者相同的,相同的,他們得的俸祿足以代其耕也,他們現有得的這個俸祿足足的可以代替前面他們講的代耕,就如同耕一樣的。

次國,前面講的是大國,再講次國,比大國次一等,地方有七十里。這個次國地方七十里的這個國家,他也有君主,是什麼呢?十卿祿,卿祿三大夫,朝廷裏的卿,他的俸祿有三位大夫,加起來給他,他就是這個三卿大夫的俸祿。大夫倍上士,大夫有上士的一倍。上士倍中士,上士比中士又多一倍。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下士的人,還有庶人在官的,這兩者是同祿,俸祿的多少相同的,雖是相同的,下士跟庶人在官的,古時候士農工商各有各的專業,士、農工商都不是他的專業,所以他跟庶人在官的,受到相同的俸祿。受到相同的俸祿,下士還有庶人在官的人,他所得的俸祿,足以代其耕。換句話說,這個士人、庶民在官的人,他們所得的俸祿就等於他自己耕種多少的俸祿,跟他相等,這就不錯了。

耕者之所獲,那些普通耕田的農人,他們所獲,所收獲的,所獲得的,這裏的是講獲得。他們所獲得的是什麼呢?獲得這個農田,農田的面積,一夫百畝,一個有耕作能力的耕者,他們一夫有一百畝這麼大的面積。百畝之糞,糞是什麼呢?糞田。糞田就是一百畝這個耕田,還要加上糞田,糞田是在百畝的這個,比如說他須要利用這個糞田來耕作百畝的這種耕種的田。這個呢,一夫一百畝,加上一百畝的,一百畝是另外有這個,有這個糞田,這是一夫所得的百畝以及他的糞田。上農夫,農人也分上中下。上農夫食[sì]九人,上次,比的要一等的,上農夫他要以他所收的這個糧食相當於九個人耕作的這些糧食,拿這個糧食來就是交給上面所講的這個國君,上中下士等等,上農夫要拿出可以奉養九個人的這個俸祿。上次的呢,比上農夫次一等的農夫,可以食八人,可以拿他所收獲的糧食供給八個人,上面那些五等爵的人,可以奉送八個人,中農夫可以食七人中次比中農夫又次一等,可以六個人,可以五個人。換句話說,從上農人到下農人,每個人都要以他們耕種的農田所收獲的這個糧食,按照這個地位:上中下這個農人的地位不相等的,奉養前面那些有爵位應得俸祿的人,各人所負的不相等,有八人、七人、六人、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為差,普通人在官家,在朝廷作事情的,他也沒有正式的官位,更沒有爵位,他要維持生活應該要有俸祿,所以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為差,他的祿就跟前面那一段,是什麼呢?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一直到祿足以代其耕也。這些都要依靠這個農人,上中下都要拿他們所得的這個糧食,按照上中下這個不等的,所出的糧食也不相等,都要拿出來奉養前面所講的那個爵位的人。所以說其祿以是為差。這一章經書就是講,聖人制禮作樂,在禮上面制定裏面從天子朝廷到各國諸侯的朝廷,都要清清楚楚的寫在典籍上面的那個爵位、俸祿,在什麼地位就應該接受多少的俸祿,一切都要有制度。這個制度,孟子在這裏面,雖然講的是概略的情形,實際上說得很清楚,任何一個朝代,政府裏面設官分職,什麼官應該受到什麼樣的俸祿,都要有一個明確的寫在書籍裏面,也就是古時候國家這個典籍,寫在典籍裏面,這個制度維持得很好,天子諸侯這個政治辦得有條理,國家就是國泰民安,就不亂,他是有這個意義在當中,在今天來講,哪一個國家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這些都要規定得清清楚楚的,不能亂的。時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裏為止。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七十六集发布于2024-05-13 16:07:06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