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八0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看孟子讀本第三十四頁第四行開始,第四行前面我念幾句。萬章曰,敢問不見諸侯,何義也

萬章問孟子,不見諸侯,這個也可以讀現字,因為下對上,就可以讀現。這裏讀不見、不現都可以。敢問,一個普通人不能夠隨便的去見國君,諸侯就是國君。何義也,這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

孟子曰,孟子就答復他,在國曰市井之臣,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庶人不傳質為臣,不敢見於諸侯,禮也。

孟子告訴他說,在國就是在城市裏面,就是所住的这个都城裏面,这叫市井之臣,城市裏面的叫作市井之臣在野呢,在郭城以外的,叫作草莽之臣。為什麼叫作臣子呢?這個皆謂庶人,這些市井之臣、草莽之臣,實際上都是庶人。庶人就是民眾的意思,庶當眾字講,庶人就是眾人,就是民眾,民眾為什麼在城市裏叫市井之臣、在野草莽之臣呢?因為在古時候天子、天下的無論任何人都是王臣,都是王者的臣子,基於這一個意義,叫作市井之臣、草莽之臣,所以皆謂庶人,這都是普通的民眾。

庶人不傳質為臣,這個字就是古時候,比如說跟朋友見面或者是學生拜見老師,拿一份禮物,這個禮物叫贄禮,贄就是上面一個執著的執,手裏拿一個東西執在手裏那個執,執字下面加一個寶貝的貝字,那種贄,那個贄就是一個禮物,庶人不傳質為臣傳質為臣就是古時候有個禮,從公卿大夫到庶人在官的人,庶人就是一般民眾,他在政府、在朝廷裏作一個官,作一個小官,叫庶人在官,這些都可以帶著禮物,當執字講,執著這個禮物,那就帶著禮物去見君主,一個庶人就是普通的人,不傳質,不傳質為臣傳質為臣就是庶人在官的人,這個不傳質為臣就是庶人在官的,普通在政府沒有任何職位的人,他不敢見於諸侯,他不能夠見諸侯,這是個

萬章曰:庶人召之役,普通人召之役。君主就代表國家,君主要召見他,役是什麼呢?役是叫他去替國家作某一種工作,則往役,一個普通人,君主召令他、召喚他,召喚他作某樁事情,則往役,這個庶人就應該去就遵照君主他的,要去。君欲見之召之,則不往見之,何也?如果說是君主要見這個,前面用的話,那就去。召之則不往,如果召之則不往見,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個意思就是說,君主要召他去作一分工作,這個庶人是為著君主的命,你去工作,那就要去見。君主只是想見這個人,而不是召之役,這個庶民就不能去往見,分別在一個是召之役,一個不是召之役,只是一個召之,這在萬章看起來,這個分別在哪裏?兩者都是召之,一是召之役,一個只是召之召之役就去,只是召之就不去。萬章問孟子,這是什麼道理。

曰,孟子就說了,往役義也往見不義也。君主這個人,就是召他去作某種事情,這叫作役。那麼這是應該的,就是應該的,君主有命令來徵召他去,他應該去,這是義也往見呢?君欲見之,君主是無緣無故的要想見這個庶人,就這個庶人,也不說是召他去作什麼事情。我只是想見見他,他,這樣的話,庶人要去這個往見這個君主,不義,這是不合乎正義的。且君之欲見之也,何為也哉。君主想見這個庶人,你為什麼理由呢?有什麼理由要見這個庶人呢?何為是為什麼呢?你說不出一個道理出來,萬章他就說了,為其多聞也,為其賢也,他就針對孟子所講何為也,為的是什麼?萬章就說了,君要欲見這個庶人,為的要多聞,為的這個庶人多聞,他很有學問,就要去見見他。還有為其賢也,因為這個人品德很好,所以君主欲見之,希望見見他,看起來萬章說得有道理了,多聞的人見見他,可以增加自己的多聞。他是賢人的話,有品德可以學學賢者。

但是,你看孟子怎麼答復,曰:為其多聞也,如果照你這樣說,君主要見這個庶人,因為這個庶人是多聞的話,則天子不召師,而況諸侯乎?如果為了多聞要去見他,那麼古時候天子,天子那是位子最高的人,古時候天子也有老師,天子他對於他的老師也不敢去,不敢召喚他的老師,天子都不敢召喚老師,何況你這諸侯呢?是個國君呢?這是為其多聞,為多聞的國君不能夠為其賢也,如果國君為了這個庶人是個賢者要去召見的話,孟子說,則吾未聞欲見賢而召之也。我還沒有聽說過國君想見一個賢人用召的、用召喚的這種方法來對待賢人,孟子說我還沒聽說過有這樣的國君。那怎麼呢?國君如果要是尊敬一個賢人,這個在孟子前面也講過,你必得要跑到賢人那裏去,你國君親自要去拜訪賢人,你不能召喚賢人來見你,所以說我還沒聽說過。繆公,魯繆公亟見於子思曰,他屢次的想見於子思,不只一次的見子思,古千乘之國以友士,何如?魯繆公就說了,古時候以千乘之國,這是大國家,以友士,來交結,交一個讀書人為朋友,友士。何如?問子思,以千乘之國來跟一個讀書人來交朋友,何如?這個意思就是說,魯繆公,我以這樣的大國來跟你作朋友,來交你這麼一個讀書人作朋友,怎麼樣?子思不悅,子思就是不喜悅、不高興。,他就告訴魯繆公,古之人有言曰,古時候古人有這樣的說法,事之云乎,豈曰友之云乎?事是事奉國君的,你是來交朋友呢還是叫我來侍候、來作你的臣子 侍候你呢?事之云乎,豈曰友之云乎?這是叫我來奉事你,既是來奉事,怎麼來友之呢?來交朋友,這是兩回事情。意思就是說,你如果是見到賢人,見到賢人,你雖然是一個千乘之國的這個君主,你把君主的身分收起來,你就應該事奉這個賢者,事之云乎,你剛才講的千乘之國以友士,那照古人講,見到賢人不是,你應該他。豈曰友之云乎?豈能說是來交朋友呢?子思之不悅也,孟子把這個說出來以後,就跟萬章講,子思他對於魯繆公不悅,豈不曰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子思不悅的意思,豈不是這樣,何嘗不是這麼說的呢?以位來講,,你是君主,你在君主這個位子上,則子君也,你是國家的君主,我是一個臣子。照來講,我們兩人是君臣的關係,既是君臣的關係,何敢與君友也?我怎麼敢跟你國君作朋友呢?以德,如果不以位來講,以這個道德,以一個人的品德來講的話,則子事我者也,那你,這個就指的魯繆公,你應該事候我,就是你拜我為師,你應當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奚當何字講,怎麼可以與我為朋友呢?

這個說完了以後,孟子又說了,千乘之君,求與之友而不可得也。這樣一個大國家的國君,求其與子思這樣一個賢人作朋友,而不可得,還得不到,得不到子思同意,而況可召與?求其作朋友都求不到,何況你用召命來召喚賢人?這合乎禮嗎?再舉前面講過的,齊景公田,齊景公在打獵的時候,叫作田。招虞人以旌,不至。這個就是旗,不至,將殺之,為什麼以旌招那個虞人不至呢?這個前面講過了,以旌,招大夫,他以旌來召個虞人虞人是一個普通很小的官位。將殺之,殺這個虞人也不在乎,你殺你就殺,你不能拿這個非禮待我。所以說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一個有志之士,他就時時刻刻想到國君對待他非禮的話,他就不願意作官,就去,就是到溝壑裏也無所謂。勇士就是時常想到國君對他非禮,他一定要遵守禮,遵守禮就被國君殺了,殺了也不在乎,他也不忘記這個事情,他就把這個事情存在心裏,喪其元。一個有志之士都是如此,孔子奚取焉,孔子是採取這個虞人,是取其招不往也,招之不往,像齊景公用這個招虞人虞人不往,那個虞人都知道禮的重要,國家的齊景公這個君主,得不合禮,他都不往,孔夫子所以特別他這個不往的這種品德,這種作人之道。曰,敢問招虞人何以?萬章就問,招虞人有什麼用處呢?何以是有何用處?用什麼來招虞人?曰,以皮冠,用這個皮冠招虞人庶人以旃,士人以旂,大夫以旌,國君召這些下面的人,用什麼呢?招虞人皮冠;招庶人用旃;士旂;大夫是用。這個都是旗幟這一類的,各有代表,召喚那個人的職位不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大夫以旌以旌招大夫的這種標示來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虞人寧死,齊景公要殺他,殺死他也不敢,寧願殺死了,他也不敢去應他的召,因為他召得非禮。

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豈敢往哉?以士以招士人的那種旗來招賢人,庶人豈敢往哉?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就不敢往。況乎以不賢人之招招賢人乎?不用招賢人這個禮來招賢人,賢人肯去嗎?欲見賢人而不以其道,國君要想見賢人,而不合乎道的話,不用見賢人之道來招的話,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如同什麼呢?你想見這個人,要想這個人進門,你把門關起來了,那這個人怎麼進來?意思就是說,你想見這個賢人,不用這個招賢人之道,不合乎這個禮,那賢人怎麼敢來呢?夫義路也是什麼?義是如同這個道路;門也,禮如同是個門。惟君子能由是路,君子走這個路,就走這個正當的義路,合乎正義的這個路。出入是門也,出入是從門出來,再入這個門,這個門就是禮,一切都要講禮。違背這個禮,這個士人就沒有辦法出入。詩云,再舉詩經裏的話,周道如厎[dǐ],這個砥字,砥是石字邊,石頭邊加上一個氐字,這個跟那個是一個字。其直如矢,這是在詩經小雅大東,大小的大,東方的東,這一篇詩裏有這兩句話,周道如厎,周家的道,他的政治這個道,比如說向民間收賦稅,向民間收賦,田賦,田賦就等於賦稅是一樣的,如厎,現在都讀底了,在經典釋文裏面講[zhǐ],厎就是很平的,就像那個石頭很平的,周家的田賦很平均,如同那個砥石一樣。其直如矢,周家的法律很直,就像射出去的箭一樣的,那個一樣的,很直。君子所履,上面這兩句詩,一個是公平,一個是正直,君子所履的,所履的就是在講學這個禮,所履行的這個禮,就跟那個詩裏所講的,要公平、正直。小人所視,視就是視看,這個君子,看君子所履行的那個禮,小人就是官位比較低的那個人,這個小人不是就品德上面講,是職位低的人來講,就看君子,照君子那樣作,他也那樣效法,所以小人所視。這就是說,前面舉出那些例子,子思所以不悅,不悅的道理孟子也解釋出來了。再舉出齊景公拿這個旌來招虞人,虞人不至,寧死也不至。到後面講,孟子再把詩經這兩句話舉出來,再以小人所效法的。

這時萬章應該明白了,雖然明白了,可是萬章又提出疑問了,這就文章的章法來講,前面提到孔子奚取焉,孔子取的就是虞人不往,下面針對那樁事情,萬章就問了,孔子君命召,不俟駕而行,然則孔子非與。誰裏面就說,孔子遇到君主來命召他,來召喚孔子到朝廷裏有什麼事情。孔子不俟駕而行,孔子一聽到有君主命,來命召的時候,等不及把這個車輛預備好了,他就先自己就了,徒步趕快就赴召。然則孔子非與,孔子這樣馬上就赴召的話,那孔子就不對了。

下面孟子就答復說了,曰,這是孟子說的,孔子當仕有官職,孔子不俟駕而行的話,那時孔子是在魯君,在朝廷裏作官,作官孔子是個臣子,魯君是個君,所以孔子在那時是有官職的,而以其官召之也,魯君是把孔子當作朝廷的一個官,以君召臣,所以孔子不俟駕而行。跟你所講的那個召,君欲見臣子而召,那是兩回事情,這一章經最主要的是教學儒學的人,一個讀書人最重要的是要行道,讀的書,這個書裏面都講教人家學這個道,學道之後,到了朝廷裏作官就應該行道。如果是不得其禮,在朝廷裏面作大官也好、小官也好,如果說是不合乎禮的話,這個讀書人就不應該去隨便的接受。就拿子思那樣講,子思那時候還沒有在魯國朝廷裏面作官,魯繆公想跟子思交一個朋友,不合乎這個禮節的時候,子思都不同意的,都不接受。這就是說明我們一個讀書人沒有出去從事政治,我們都要講究禮,在古時候講究禮,在現在就要懂得作人之道。沒有出去作官的時候,現在有人請你來作官,那你要看看這個來請的人合乎不合乎這個禮節,不合乎這個禮節的話,那就不合乎道,那個官位再高,你也不能夠去。你去的時候保證你不能夠行道,那這就不能去。研究這一章主要的意思在這裏。

下面這一章,孟子就說了,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孟子對萬章說,一鄉善士,這個善士在這一鄉之中,他是這一鄉之中的一個善人,是一個讀書人,是一個很好的讀書人,他斯友一鄉之善士,他能夠交到這一鄉之中的這些善士。再擴充範圍來講,一國之善士,這一個善士,他是在這一國之中大家都知道他是個善士,他可以交這一國之內的那些善士。再推廣來講,天下之善士,在孟子那時候就是戰國時代,戰國時代天下,像魯國、齊國、晉國,晉國沒有了,就是分成韓、趙、魏三國,在南方有楚國,在西邊有秦國,這都是天下。天下這些國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善士,這一個天下的善士,他可以交天下其他各國的這些善士,與這些善士作朋友,這就不錯了。從一鄉到一國,由一國再到天下,那應該是很滿足,但是不滿足。

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就算這個善士,他是個天下國際知名的這一個善士,他能交各國的善士,他還感覺得不足。為什麼呢?天下的善士是在當時,當時的善士還是有限,交到天下當時的這些善士,交到這些朋友感覺不夠,為什麼感覺不夠呢?真正是一個讀書人,是個善士,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愈多愈好。多一個朋友就多一個互相觀摹的,他所脩的、他的學業、他這個品德,那就是可以多學習,所以為未足未足怎麼呢?又尚論古之人,又想來論古時候人。論古之人就是要想找到古人,找到古人要跟古人交朋友。古人,你怎麼交朋友呢?古人在古時候作的詩,古人的那些好的事情,記載在書裏面。所以說頌其詩,讀其書,頌古人的詩,讀古人的書,不知其人可乎,既然頌他的詩,讀他的書,對於古人,他的才能、品德,當然就知道,那麼你就可以跟他作朋友,所以不知其人可乎,一定知道這個人。是以論其世也,世是什麼呢?是三世,現在是當世,過去是過去世,論古人就是過去,過去是尚友,那就是感覺現在,你交到現在天下的善士,還感覺不滿足,那麼要找古人,古人有上古之人,有中古之人,有中古後來叫下古之人。上古,三皇五帝一直到三王,這都是上中下古都有了。那麼你要找古人為友就找這些人,三皇五帝,三王就是夏商周三王這些開國的這個君主、那些賢臣,你讀了他的詩,讀了他的書,對他都了解,都非常尊敬,這是尚友,交朋友交到這樣的朋友,有這麼多的朋友,你這個讀書人怎麼會不成功?讀書人是要學習聖人,學聖人你就要跟這些朋友來學,這些好的朋友,除了當時從一鄉到一國到天下,以及到古代,這就是孟子告訴我們一個讀書人就要交這樣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交到之後,希聖希賢這還有問題嗎?這一章是這個意思。我們今日之下,求學、脩道,必須要了解佛家所講的,你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孟子講的跟佛家講的一樣,就要親近善知識,這個善士就是善知識。

下面齊宣王問孟子,齊宣王問卿,問卿大夫的卿,卿是在國家那個大臣,地位非常高,比普通的大夫還要高,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齊宣王問孟子,問這個,孟子就反問他,你問這個是問哪一種的王曰,齊宣王說,我問就是問還有不同的嗎?曰:不同。孟子就說了,有種種不同的。為什麼不同呢?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貴戚就是同姓的、家族的這個。還有異姓之卿異姓是不同姓的,這個分出來了。

宣王就問了,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既然孟子把這個分別出來,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宣王就問了,我問卿我就問貴戚之卿,既然問貴戚之卿,孟子就說了,,這個是孟子講的,君有大過則諫,國君犯了大過的時候,這個貴戚之卿就要諫告,就要諫勸國君,之一次不聽,再諫,反覆諫,多次的諫。這個國君還是不聽,結果怎麼辦呢?則易位,易位就是把這個國君換下來,把這國君廢除掉。這個在古時候不得了,要把這國君廢除下來,這是一樁大事情。而且這樣的話,跟國君講的話,最犯國君忌諱的事情,所以下面說,王勃然變乎色,齊宣王一聽孟子說,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這個貴戚之卿,就把這個國君廢除,把他位子換一換,廢除之後再換一個賢能的人來作這個國君,這叫易位,所以王勃然勃然忽然起來色,面色就變了,曰:王勿異也,孟子這樣的大賢人,當然懂得齊宣王的心理,齊宣王這個心裏,非常不高興,而且表現在面色上面色,所以孟子說,王勿異也,王你不要感覺奇怪,你不要因為聽了我的話是不對。王問臣,你既然問我,是孟子自己稱呼自己的。臣不敢不以正對,我就不敢不說真話,我就把真正的道理對你說,說一個欺騙你的話我就不敢,這樣一說,王色定,王的面色就回復了,回復原來了,下來,就是平下來了。然後就請問,齊宣王面色恢復原狀的時候,然後就問了,請問異姓之卿,孟子告訴他貴戚之卿是如此,那麼異姓之卿是應該如何呢?,孟子就告訴齊宣王了,你問異姓之卿。異姓之卿,君有過則諫,國君有過,異姓之卿也要諫告,也要勸告,也要諫君,也是諫一次國君不聽,再諫,反覆之,反覆之諫,而不聽,仍然不聽,仍然不聽則異姓之卿不能說易位了,則去,這一個異姓之卿,這個卿這麼高的位子,他也不必作了,就應該辭職,就是應該離開了,這是異姓之卿對待君主。在這一章經裏面講,一個君主用的臣子,用這個上卿,卿也有上中下,不管是哪一等的卿,必然要擇乎忠臣,擇乎忠臣,那麼貴戚之卿有貴戚之卿的對待君主,外戚之卿,異姓之卿有異姓之卿對待君主,不同的,但是都要使得臣子盡忠,盡忠你要認識無論是異姓之卿也好,貴戚之卿也好,他怎麼樣諫告你,你應該聽,你不聽的結果有兩種,一個是易位,一個是這個忠臣就去了。忠臣去了,你這個國君也不好,就像古時候那個殷紂王,殷紂王朝廷那些忠臣,去的去,死的死,殷紂王沒有很久,這個天下也就完了。說到這裏,今天時間也到了,就說到這裏為止。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八0集发布于2024-05-13 16:06:41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