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八十二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前面我們研讀了告子講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孟子先問他,何以謂仁內義外呢?你怎麼說這個是內在的,義是外來的,你有什麼解釋。告子就說,拿一個,一個白色的,兩者比較的來解釋。他說彼長,一個年紀長的人,而我長之,我去拿他作個年長的人來尊敬他,非有長於我也,他不是有長於我也,不是由我尊敬他的,他自然會是年紀長的,這個猶如這個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這個就拿一個兩者有些不同的,的意思是內在的,是外加的,因此孟子就說了,異於白馬之白,你說這個年長,你對他尊敬,這個與白馬之白,白馬之白只是你看待它這個白色是你外加給它的,這樣看起來,年長與白馬之白有異,是不相同的,這樣看起來,無以異於白人之白,這就是以白馬之白白人之白相比都是相同的,這還可以說得過去。但是拿這個長者來講,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歟。你前面講的,遇到那個長者,我去尊敬他,那個長者不是由于我尊敬他,而是由於他年紀長的人,年紀長是屬於他內在的,是由於他本身就是一個年長的人,我尊敬他不是由我加給他的,因為他年紀長。這樣看起來,孟子就說你拿白馬之白比喻白人之白,可以還算是相同的。但是長馬之長異於長人之長,這兩者合起來看,是同還是不同呢?不識就是孟子問他,我不知道你講的那個長馬,長馬等於老馬,對於老馬,馬的體力衰了,老了之後,你對它有一種體恤的,一種愛惜的,不忍它,不能讓它多作一些工作,這是長這個老馬的。對於人呢?一個年長的人,你要尊敬他,長人。長馬長人,能不能夠有分別呢?所以孟子就問,不知道你說的這個道理長馬之長無以異於長人之長,看待老馬跟看待老人,老年人,是不是有不同的,照你那樣說,看老馬與看老年人沒有不同的,沒有什麼分別,實際上有不同的。看待老馬不忍讓它多作一些工作,對它只是一種愛惜,沒有尊敬。對於年紀老的人就有尊敬他,是一個敬字,有一個恭敬在,這個敬字在內,這個顯然有不同的,所以問這個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歟?這樣問這個告子,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再進一步說,這個長者他有義,還是長之者有義。你的看法是由外來的,既是外來的話,就拿尊敬老年人來說,尊敬老年人這個長者,長者本身有義呢,還長之者有義?長之者你尊敬老者,你这個人是有義,這個有義,這個義是屬於哪裏的,這個很顯然的,尊敬長者這個長之者長之者是尊敬長者的人,你尊敬長者,你是一種尊敬心,一種尊敬心從哪裏發出來的,是從你自己心裏發出來的,既然尊敬心從你心裏發出來的,你這個就不能說是從外來的。

下面告子又說了,孟子這麼一講的話,他知道這就不對了,這個從外來的不對了,他又另外找出一個理由出來。他說,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告子又說,我的弟弟,我知道我愛護他,秦人之弟,秦人那個時候在西邊,在陜西這個地方,而孟子跟告子這個時候在齊國,在東方,所以拿這個秦人之弟,在很遠的那個秦國人,他的弟弟,我就不會愛他。這樣看起來,是以我為悅者也,這個愛與不愛,這是以我悅與不悅來作決定的。我愛我的弟弟,對於秦人,秦國人的弟弟,我就不愛,這個完全由我喜悅不喜悅的關係,完全在於我自己,這一個可以說謂之內。再講到長楚人之長,楚國人年長的人,我對他尊敬,亦長吾之長,我自己家裏的長輩,我也來尊敬,是以長為悅者也,這個不問是楚國的長者,是我們自己的、是我自己的長者,我都要,都要尊敬,這一個尊敬是為悅,以長為悅,以看待年長,我才發歡喜心,才尊敬他,故謂之外也。這兩種不同的,前面講愛護自己弟弟,不愛護秦人的弟弟,愛是發乎自己的心。對於長者,楚人的長者也去尊敬他,對於自己的長者也尊敬他,這個不是出於自己心,而是完全看待這個年長,以这個意義,不問是楚國的長者,是自己家裏的長者,都要去尊敬,而這個尊敬是不出於自己的心,而是由於楚人之長,家裏之,都是看待這年長的人,這個尊敬心不是出於自己的內心,所以這個尊敬是外在的,這個好像是有道理。下面孟子就說了,曰:耆[shì]秦人之炙,無以異於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歟。孟子就拿這個比喻,前面開頭告子就說,食色,性也。在這裏孟子就拿食物來比喻。你前面講好像是有些道理,尊敬長者是由於長者,不論是哪裏的長者,你一律尊敬,這是外,不是出於自心,是外在的。孟子就說了,,這個字本來是耆字,耆字跟左邊加個口字邊,嗜好的嗜字是通用的,就是嗜好,秦人之炙是什麼呢?是用肉在火裏烤,就是現在一般人吃烤肉,那叫炙。秦人炙的肉,無以異於耆吾炙,秦國在陜西那麼遠的秦國人烤的肉,與我自己烤的肉,我一律的是嗜好,嗜好秦人之炙,沒有不同於嗜好自己的夫物則亦有然者也,這個意思是說尊敬楚人之老與尊敬自己之老,也是同一個道理,你拿尊敬楚人的長老與尊敬自己的長老,都是由於長老年長,你才尊敬他,你認為這是外來的,外在的,現在舉出,拿你講的食物來講,嗜好吃這個,這個火烤的肉,秦人烤的肉,由我自己烤的肉,同樣的都是嗜好,既是同樣的嗜好,用在尊敬長老有什麼不同呢?你嗜好這個肉,不問是秦人炙的,是自己的,有同等的嗜好,而你這個嗜好都是出於自己的心,你吃的這個感覺得味道很美,感覺味道很美,嗜好、愛好這個心理就是從你自己心裏發出來的,這樣看起來,你說尊敬長老,尊敬楚人長老與尊敬自家的長老為外在的,要問你這個尊敬雖然是外在的,對方這個長者是楚國人也好,是自己家裏也好,但是你出於自己尊敬心,跟你嗜好這個的味道,同樣的是出於喜悅這個心有什麼不同呢?如果你拿這個尊敬長老有分別的,你吃這個炙肉也有分別,吃肉的話,秦人炙的肉那是外來的,自己炙的這個肉跟這個嗜好,跟秦人炙的肉沒有不同的話,那也是從外來的。實際上,你吃秦人之炙與自己的肉沒有不同,是同一個嗜好。同一個嗜好就不是外來的,拿這個比喻也不是外來的,都是出於內在的。吃秦人之炙與自己的、尊敬楚人的長者與尊敬自己的長者都是出於自己喜悅的心。這樣看起來,沒有不是從內心發出來的,這樣一說出來,就孟子的學術思想來講,在前面一講的話,告子他原來的見解,孟子已經把他糾正了,他也跟孟子的看法是一致的了。那麼義呢,他認為還是外在的,經過這一章,孟子用這些比喻一說明、一解答,這時候,下面告子就不用再問,也不用他答復了,自然告子就明白了,義也是內在的。既然仁與義都是內在的,講到我們學習、求學、脩道,這個仁義不論是怎麼樣的學,都要知道,不是作出來給人家看的,不論是言語、行為,不論是人家知道不知道,我們要脩道求真學問必須從內心裏面作出一些事情,都要合乎什麼是仁,什麼是義,不這樣作的話,這樣學聖賢就是跟聖賢是背道而馳的。由于了解,確定仁與義都是內在的,那就是老老實實的,一切言行就是自己要求合乎仁義,必須有這樣的在知見上正確的話,那才是肯實實在在的來講仁義、來脩道,把仁義實在的往那上面去脩行的話,仁義脩圓滿了就是道德,道德就開發出來了,這是這一章要講這個道理,孟子也就拿仁義出自內心這個道理來教化告子。

下面還是三十五頁,接著下面就講,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內也。前面那一章,孟子已經把仁也是內、義也是內,把這個道理跟告子講明白了。這裏孟季子又問,孟季子對於這個義為什麼是內,他不了解,他問公都子,孟季子這個人在趙岐的注解裏面只提出季子,沒有提出是孟,究竟這個季子是不是姓孟,古人的注解不確定,後面孫奭的,孫奭解釋趙岐注解的,孫奭他的解釋就把孟季子這個季子就指的季任,季任的任是責任的任,他也沒提這孟,宋儒朱子他說這個孟季子,他也沒有確定,他懷疑可能是孟仲子的弟弟,孟仲子的仲就是伯仲的仲,孟仲子指的是孟子的學生,這裏孟季子這個季、仲,在朱子的推測可能是孟仲子的弟弟,這個他也不敢確定,只是一種疑問而已,這個孟季子不必多考據了,古人都沒有確定,現在就說孟季子這個人,他來問公都子,他問公都子說,何以謂義內也。孟子講的仁是內,義也是內,但是義是內的話,這個是什麼道理,怎麼解釋法呢?他問公都子。,下面是公都子告訴孟季子的,行吾敬,故謂之內也。公都子說,行吾敬,敬是恭敬人家,對人、對事要恭敬,對人恭敬,辦事也講究敬,,這個恭敬心由我來實行,這個恭敬,我心裏所存著這個恭敬,這個敬是在我心裏,因此故謂之內也。下面孟季子聽到公都子這麼解釋,這個敬在我心裏,我對人表現恭敬的話,就證明這個敬是在我心內,出於內,這就證明這個義,尊敬別人這是應當的,這是屬於義。這個義這個尊敬心在心裏面,我行這個義是出於我自心。孟季子就問了,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我這個鄉里,同一鄉的人,長於伯兄一歲,長於自己的伯父,一歲,比他大一歲,我應該敬誰呢?則誰敬,誰敬就是敬誰好。曰:敬兄,公都子就告訴他,長於伯兄一歲你就敬伯兄,就敬兄。酌則誰先?孟季子又問了,在宴會的時候,吃飯的時候飲酒,向人家敬酒、酌酒,則誰先,誰先就是先誰?請誰先喝酒。曰:先酌鄉人,季子,誰?公都子就說你先酌鄉人。一個是伯兄,一個是鄉人,普通恭敬的時候,鄉人長於伯兄一歲的話,那就敬兄,這是公都子答復他的,在宴會吃飯的時候,敬酒先敬誰呢?先敬鄉人

這樣解釋之後,孟季子又說了,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所敬的兄在這裏,所的長者在彼,在這個鄉人,這樣看起來,果在外,果然這個敬是在外,非由內,不是從內發出來的,這樣說的時候,公都子不能答,答復不出來,以告孟子,就拿他跟孟季子這一番問答的時候,問到後來,孟季子提出這個問題,他不能解答了,他就去對孟子講,告訴了孟子。孟子曰,孟子就跟公都子說。下面這一段話就是孟子教公都子回去就這樣的來答復孟季子,這樣答復孟季子,孟子就假設了,就預設了,預先設定了這些一問一答的這個意思,來告訴公都子,教他這樣去替孟季子來解釋。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孟子就告訴公都子,你去先問他,先問孟季子,你是尊敬你的叔父呢還是尊敬你弟弟呢?叔父就是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弟弟是前面講愛護弟弟。彼將曰,這個假設的,假設與前面又有點不同,前面講鄉人長於伯兄一歲,現在孟子就是講叔父,拿叔父跟弟弟兩個。你問他敬叔父還是弟弟。彼將曰,這就是預設的答復了,孟季子,彼就是指的孟季子,孟季子他會說,敬叔父,你問他敬叔父還是敬你弟弟,他一定說是敬他的叔父,如果他這樣答復的時候,你就再問他,曰,曰就是孟子告訴公都子的,你就這樣說,弟為尸,則誰敬?孟季子你的弟弟為尸的時候,為尸的時候,在古時候作祭祀的時候,祭祀,在古時候都是用一位小孩子,把祖先的衣服穿起來,坐在接受祭祀的那個位子上,坐在祖先的那個神位上面,一動也不動,就是代替祖先,這個叫作。所以弟為尸,你可以問孟季子,你的弟弟在作尸的時候,代替祖先來接受祭祀,這個人。則誰敬,你要敬誰呢?彼將曰:敬弟。孟季子他一定會說,他要敬弟弟,因為弟弟是尸,代替祖先,這樣答復他要敬弟的時候,子曰:惡在其敬叔父也?你就可以說,你何以敬叔父呢?你敬弟弟,你原來是答復講敬叔父,後來又問你弟弟為尸的時候,你誰敬,你又是敬弟弟,你敬弟的時候,你可以問他,惡在其敬叔父也?你如何要敬叔父呢?彼將曰:在位故也。你要問他為什麼敬,而不敬叔父,他一定是說,在位故也。因為弟弟作,在這個神位上,所以要敬他。子亦曰,在位故也,你也可以說,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你可以這樣答復季子,弟在,在的這個神位上,因為這個原因你就敬他,那個鄉人在位,在這個客人這個地位上,你所以要先敬他酒,庸敬在兄當常字講,對於敬兄,這是常理。敬兄既是常理。斯須之敬在鄉人斯須之敬鄉人在作客人的時候,在這一個場合飲酒之間你要敬他,平常你要敬兄,是日常都要尊敬自己的兄,這就是分得很清楚,就把前面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也,孟子把這個預設的一問一答講明白以後,尊敬所敬在此,所長在彼的話,尊敬兄,這是日常應該的常道,鄉人他來作客的時候在宴會的時候,這是斯須之間,這是偶爾、是臨時他在賓客的這個地位,這個情況不同。這樣看起來,你說這個敬是由外而不是由內的話,那個問題就幫你解答清楚了。這個敬完全是出於內心的,雖然尊敬鄉人,那是他在賓位,是一時候的。

季子聞之曰,孟季子了公都子,把男孩子告訴他預設的這樣問答,問答之後,季子聞之,季子聽了之後,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季子他還不了然,他還不完全明白,他又問公都子說,敬叔父也是敬,敬弟弟也是敬,弟弟雖然是在尸的位子上,要尊敬他,也是敬,敬叔父也是敬,這樣看起來,都是敬,果然是在外,非由內也。都是因為叔父、弟弟那個外在的對象,我才敬他,這個敬不是由我內心。這個時候公都子他就說了,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他說冬天天氣冷,喝的水這個水要煮熱了,那叫。煮開來這個水,這個才能夠,冷天氣才能飲這個。夏天飲的是什麼呢?飲水,但是這個水不和煮成湯,冬天飲這個湯,夏天飲這個水,飲食就你所飲的是湯也好,是水也好,湯與水名字不同,湯喝在心裏面,心裏有溫暖的感受。那個水呢?這個不是熱的,喝在心裏也有感受,你說尊敬叔父與尊敬自己弟弟這個都是尊敬,沒有不同的,是外來的。可是拿冬天喝的這個湯,夏天喝的這個水,比照你這個尊敬來講,尊敬是隨著你所尊敬的人是不同,是外在的。你冬天飲湯、夏天飲水也是隨著冷熱的不同,你說所敬的人不同,你的敬是外,不屬於內,你冬天喝的湯,夏天喝的水,所喝的這個水,湯也是水,不過是冷熱不同而已。冷熱不同,這個對象所喝的水,它的溫度不同,你心裏的感受是一樣的,都是出於你的心,如果照你前面說的比喻的話,所敬對象不同,你的尊敬是出於外的,你現在照那個比喻來講,喝的湯與水不同,也應該是外在的,你心裏的感受、飲食的感受,吃的這個味道,這個味道是好還是不好,是冷是熱,應該說這個品、這個感受也是屬於外來的,這樣一問的話,那個孟季子當然是明白了,他對於敬叔父之敬,敬弟之敬不能把它當作是外在的,也是出於內在這個心,就如同喝這個湯,喝這個水,對於寒熱的感受都是出於心,是內在的這個道理,拿這個看前面孟季子問,何以謂義內也,這就明白了,為什麼是內,就拿敬兄、敬叔父、敬弟這些敬。孟季子原來不明白,甚至於說得公都子都不能答復,必得孟子預設了那些問答,問到最後,季子還是不明白,還拿敬叔父與敬弟這個敬還要來問公都子,公都子在這個時候,他就有智慧了,他就拿飲湯、飲水,用這個比喻來跟他解答,這個解答後面到此為止,孟季子當然明白了。孟子的文章好處在哪裏?他不是像一般人寫文章、寫論文,純粹說抽象那個理論,他就用人物,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提出問題來,一問一答,而且在問問題的時候,孟子先給自己提出一個很難解答的題目出來,然後再一步一步的給它解答,所以這樣的文章,我們閱讀起來,一層一層的,覺得有興趣,而這個興趣還是不像普通的文學,它是一步一步由這個興趣引導我們走上正確的知見上面去,就講這個仁義吧,仁義都是發自內心,這是正確的見解,他就假設孟季子,前面還用告子,提出這些問題來,他就給它正確的解答,這是孟子的文章,這是特別的地方。今天就講到這裏為止。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八十二集发布于2024-05-13 16:06:28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