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九十二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淳于髠曰這一章前面講了幾段,這一章後面還有兩段沒有講到,我們現在繼續,繼續就是還是在孟子讀本第四十頁第二行,接著孟子解釋的,孟子解釋什麼呢?虞君不用百里奚這個賢人,他這個國家後來就亡了國,秦繆公用了百里奚就是創造了霸業,這樣看起來,不用賢人這個國家就亡了,你淳于髠前面講魯繆公用公儀子、用子柳、子思來幫助治理國家,這都是賢人,魯國是被人家削弱了不少土地,亡國比這個削弱土地,不能相比,不用賢人國家就亡了,你前面講用了賢人只是這個國家被人家削了一點土地而已,這兩者不可以同日而語。孟子這樣解釋以後,你看淳于髠他再辯論。他辯論什麼呢?再舉出下面兩個事實來。曰:這是淳于髠說的。昔者王豹處於淇,王豹是一個很會唱歌的人,就等於現在那些年輕的歌手,會唱歌的藝人,他處於淇,在淇水這個地方,而他在這個地方唱過歌,而河西善謳,河西就在淇水附近的地方,這個地方那些人都會謳,謳就是會唱歌了,也跟著王豹學會了唱歌。還有緜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緜駒這個人也是會唱歌的人,他在高唐那個地方住了一個時期,而齊右這個地方,齊國的右邊這一塊地方的人也善於唱歌。這舉兩個會唱歌的人,對於當地方人,也就是把當地方的人教化成為都會唱歌。再舉出華周杞梁之妻,華周這兩位,一個是華周,一個是杞梁,都是齊國的大夫,官位很高,他們兩個人為了國家出去作戰,作戰然後就是兩位都死了,戰死了,他們兩個的妻子,丈夫死了就在家裏哭,哭得很哀傷。據說尤其是杞梁,杞梁就是有的小說講的孟姜女,杞梁的妻子就是孟姜,她哭的時候,哭的聲音很哀傷,結果把長城都哭倒了,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是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善哭其夫就是她們這兩位妻子,她的丈夫作戰死亡之後,在那裏哭,怎麼叫善哭呢?哭得不只一時候的,時常的在那哭,想著想著丈夫死了,想著就哭起來了,而且是哭得從內心發出來,實實在在的那樣叫人聽了不能忍受的那種哭,這叫善哭。由於這種善哭,而變國俗。變了國俗,變了國俗是什麼呢?就是那個地方的人見到孟姜這兩位妻子在那哭,那個地方那些人變著有時候也想著想著就哭起來了,叫善哭。變更當地民俗,把這兩樁事情,前面兩個善於唱歌的,後面兩位很會哭泣。後面他就講了,有諸內必形諸外,凡是內在的,就像善於唱歌的人,有諸內,歌唱出來形諸外就能使得他的那個當地方人也學著會唱了,就能表現出來了,對外面就有所影響。善哭的人也是如此,他從內心裏面那種哀傷哭泣,哭出來又影響他人,使他人也跟著有了變化,形諸外。這樣看起來,淳于髠說,為其事而無其功者,髠未嘗覩之也。為就是作,作那一樁事情,而沒有表現出來,髠就是稱他自己,我未嘗覩之也,我還沒有看見過呢!這意思就是指責孟子,前面講的名實未加於上下而去之,指的孟子,孟子答復他,不用賢是亡國,用賢只是國家受人家侵略而已。這個意思是說這個賢人在一個國家一定是有利於國家的,這就答復淳于髠講的賢者之無益於國。孟子講,賢者一定是對於國家有益,有利益的。淳于髠在這裏舉出這四個人,那麼四個人的時候,一定是有諸內,形諸外,作了一個事情而沒有,我還沒有看見過,所以他說最後講是故無賢者也。因此看起來,無賢是什麼呢?一定是有功勞,有事實表現才是個賢者,如果說是沒有功勞表現的話,而說這是有賢人,這個我淳于髠我還沒有看見過,因此告訴孟子,齊國這個時候沒有看見什麼賢。如有之呢,如果說是這齊國有賢人,那我一定看到,他就把孟子前面所講的又把它反駁過來。下面你看孟子怎麼再跟他辯駁,淳于髠的意思:前面會唱歌的、會哭泣的,在那個地方都把那個地方的民俗都改了,都有影響了。如果是個賢人在一個地方,必然對於國家有用處,有功勞表現的,那麼如果沒有功勞表現一定是沒有賢人,這就是照應前面他講的,公儀子還有子柳、子思,孟子雖說是賢人,在淳于髠看起來,你對於國家沒有什麼用處。

下面孟子說了,曰: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不知者以為為肉也。這兩個字,上面的讀平聲,下面的讀去聲。孟子就舉孔子的事情作個例子說,孔子那個時候在魯國作司寇,這個地位很高,後來因為魯君接受齊國送給那些美女、車馬,魯君就迷惑了,對於政治的事情就懈怠了,孔子一看國君這麼作,他的道行不通了,孔子的學生就勸孔子,夫子看看這樣,你還不離開?你還在這裏有什麼用處?那叫不用,不用就是魯君對於孔子的意見、政策都不能採用了。不能採用,孔子的弟子也勸告孔子要離開了,不要再幹了。孔子說,不必這麼急,再看看,從而祭,那時候是個司寇,地位很高,在魯君祭祀的時候,孔子一定要作為陪祭,從著來祭。祭的時候,按照這個禮,國君在祭祀的時候,祭完了之後,祭品那個肉叫作燔肉燔肉是祭祀用的三牲的那個肉,按照禮的規定,祭祀完了之後,凡是陪祭的臣子,魯君都要分別送給陪祭的人。那個時候,孔子陪魯君祭祀,祭祀完了,燔肉不至,魯君沒有把祭的肉送到孔子那裏。不稅而行,孔子這個時候,不稅冕這個字講脫,就跟脫帽的脫字是一個字。是什麼呢?他去陪魯君祭祀的時候要載禮帽,祭祀的時候戴的禮帽,回來一看魯君沒有把這個燔肉送來的時候,他就沒有把這個禮帽脫下來,趕快就了,就離開魯國了。不知者以為為肉也,不知道孔子他這個用心,孔子用心是很,這個一般人很難了解的,這裏說,不知道孔子用心的人以為,認為孔子離開魯國是為的魯君沒有送燔肉給他,為了這個事情,他才離開了。其知者,知道孔子用心的時候,以為為無禮也,以為魯君待孔子失了禮了,不是為的燔肉,而是為了這個失了禮。失了禮,國君對臣子失了禮的話,就等於對這個臣子不採納他的意見,臣子各種再好的治國的方法他都不採用了,這叫無禮了。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為苟去。在沒有送燔肉之前,燔肉不至之前他不去,不離開魯國,他等到燔肉不至的時候,他才離開魯國,這樣的時候就讓那些不知道孔子的心裏的時候,以為孔子為著這個燔肉不至為這小事情他就離開了,不是為著這個魯君失了禮。孔子所以等到燔肉不至,在別人看起來這是小事情,但是孔子認為這是大事情。這個大事情一般人不知道的,所以他寧願在燔肉不至之前,他不願意離開。在燔肉不至之前離開的話,人家一定是想到魯君對他怎樣的沒有道理,沒有禮的,在這個時候離去,他是有一些微罪,小事情,因此不不欲為苟去,不欲為苟去就是等到燔肉不至,有這個理由,魯君對於他沒有禮了,無禮了,這是很明顯的了,他才去,他才離開這個魯國。這種心理,在一般人認為他只是為著燔肉不至,所以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孔子這種禮是為魯君,不要讓一般人知道魯君無禮,這是眾人不了解的。孔子為魯司寇,然後怎麼樣離開魯國,就是照應前面淳于髠一開始就講,孟子在齊國,應該是先名實,對於齊國作了很多合乎仁政的那些事情,對君主有好的意見,對一般國民也實際上作了很多恩惠的事情,可是你沒有這麼作,沒有這麼作,算是一個賢人,算是一個仁者嗎?孟子在這裏就答復他,最後就答復他,你說我沒有作就離開了,對上、對下沒有什麼貢獻,我就離開了齊國,那就像孔子那樣的,是為了魯君不用他,後來也失了禮,孔子才離開魯國。孟子跟淳于髠說,你說我在齊國對上對下都沒有作過實際的、有用的事情,我就離開,你認為是不對的,可是你把孔子這個事情,你想想,我就跟他一樣的。我在齊國,如果齊君以禮相待。所謂以禮相待的話,他對我的意見都能採用的話,我怎麼會離開齊國呢?我之離開齊國,在你認為是不對的,這是一般人,你就跟那個一般人一樣的,不了解,不但不了解聖人,連我這個孟子,我這個人只是普通一個賢人,你也不認識。

最後這一條,君子這所為,眾人固不識也,這一語雙關的,一方面說孔子那種所為的不是一般人能夠認識,再照應淳于髠,你對我對於上下都沒有作出一個事實來,我就離開了,你也不了解我,你不認識我。後面這一句話重要,所以淳于髠在齊國雖是個能言善辯的一個人,遇到孟子也不行了,孟子最後一辯論的時候,把他辯成一個普通人,你那個辯論知識不管用的,遇到真正真理的話,那就不足以辯論,要能夠做到這樣不足辯論,重要的是什麼呢?我們學道的人,先了解真學問,先培養自己的道德,有道德,有真學問,就算那個蘇秦、張儀來,他也辯不了你,所以我們讀了這一章經的時候,我們要學道,求真學問,這是必須的,有了這個真學問的話,不怕外面那些邪知邪見的人,他們怎麼樣辯白的話,一遇到真正的真理,這個道理的時候,他就不行了。這章就說到這裏。

後面這一章,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我們就一句一句的看,孟子說,五霸三王之罪人。五霸是什麼呢?春秋時候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這是按照趙岐的注解,三王就是夏商周三代的王者。孟子說在春秋的時候,五霸這個國君是夏商周三代王者的罪人。為什麼是罪人呢?後面就講,今之諸侯,五霸指的春秋時代,今之諸侯就是孟子,這是戰國的時代,在戰國時代這個各國的諸侯怎麼樣呢?又是五霸之罪人也,又是春秋五霸國君的罪人。再講,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在戰國時代各國的大夫,又是戰國時代各國諸侯的罪人。先把這個一層一層的講,下面就解釋了,為什麼五霸是三王的罪人,今之諸侯是五霸的罪人,講到最後,今之大夫,是今之諸侯的罪人,一層一層的講,就是把戰國時代這個諸侯與這個大夫有多麼重大的罪過說出來了。下面就說了,天子適諸侯,天子適諸侯叫巡狩,就是到各國諸侯那邊去視察,巡狩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諸侯,各國諸侯去朝見天子的話,那個名字叫作述職,向天子報告在他的國家裏所擔任的職務,這個職務是天子派他的,他向天子去報告,叫述職

春省耕而補不足,春天去省察,去看看農人耕田,而補不足,遇到有不足的時候,就要跟他補足。秋省斂,秋天去考察看看,農作物秋收的情況,如果秋收不好,就要補助不及。入其疆,土地辟,到那一個疆土的時候,土地就要開闢,這個就是在外面是個門,裏面加上辟,開闢的闢是一個字。土地開闢得很好,田野理得很完備。再呢,養老尊賢,對老者能夠以國家來養他,賢人要尊敬他。俊傑在位,是個品德好,又有辦事的能力,讓他在位,官位給他作。則有慶,有慶就是有賞,賞以地。天子到各國諸侯那巡狩的時候,看到這個國家這麼好,他就獎賞,賞什麼?賞以土地,獎賞他。

如果入其疆,土地荒蕪,到這個國家,看這個國家土地荒蕪,沒有耕作。遺老失賢,老年人國家沒有養護他,賢人也沒有尊敬他。掊克在位,掊克按照趙岐講的,不良的,不是賢能的人,那是小人,這些人在位,則有讓,讓就是責讓,用言語來責備他。這是遇到這樣不好的國家,就是責讓。一不朝,則貶其爵,第一次諸侯不去朝見天子,那個天子就要把那個爵位,諸侯的爵位,爵位是什麼呢?公侯伯子男,同樣是個國君,他的爵位不等的,貶其爵,或者是公貶為侯,或者侯貶為伯,這個爵位。再不朝,則削其地,如果兩次不去朝見天子的話,那就把這個國家,它這個土地把它削減了。三不朝,三次不去朝見天子,這個天子就六師移之,就派出軍隊了,移之就是移到這個國家來,用軍事把這國家給他一種懲罰。是故天子討而不伐,天子討各國諸侯,那個諸侯如果要是三次不朝見天子的話,就去討而不伐是什麼呢?天子要下命令討諸侯的時候,就是聯合,叫各國的諸侯合起來,等於是國際的聯軍,組成聯軍討哪個國家,天子自己不必去伐。諸侯伐而不討,諸侯是奉接天子的命令,聯合幾個國君組成聯軍去伐那個不朝見天子的那個國君,而不討,為什麼呢?自己不發命令,一定要等到天子的命令才去伐,這是那個時候的規矩。

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到了春秋戰國,春秋的時候五霸,五霸的時候,首先就是齊桓公,然後有晉文公,他們摟諸侯,摟就是自己去聯絡,自己就是命令各國諸侯,他們自己來盟會的時候,就是牽著,牽著其他的諸侯來伐諸侯,不僅不聽天子的命令,自己是聯絡諸侯來伐諸侯。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自己這麼幹起來,這樣子討伐,等於替天子下命令一樣,不聽天子的命令。

再講到五霸,講事實了,五霸的時候,桓公為盛,齊桓公是最鼎盛的一個霸主,他在葵丘之會葵丘之會這是創霸業的一個鼎盛,一個開始的時候,諸侯那個時候來參與,來參加他這個葵丘之會的時候,束牲載書而不歃血,那些各國諸侯斥帶著犧牲,帶著犧牲來會盟,來結盟的時候,那個犧牲要宰殺的,宰殺的時候,再寫上這個盟書,盟約的書,文字,然後殺了犧牲的時候,流出這個血,再把各個參加會盟的人,諸侯的國君喝這個血,喝血為什麼呢?表示結了盟之後,一定守這個信用,以血來表示。那個時候在葵丘之會的時候,諸侯來,就把那個捆綁起來。載書,這個盟約、盟書記在書裏面,然後讀一遍。而不歃血而不歃血那個犧牲也不屠宰,那就沒有血了,大家也不喝那個血,變更了很多,那就是沒有奉天子的命令,他們自己這麼作法。初命,桓公在那主持葵丘之會的時候,初命曰,他一個盟約有幾道命令,第一個命令,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這個規定,各國參加盟約的君主都要遵守,遵守什麼呢?有的時候,哪個國家有不孝之子,就無易樹子,樹子,樹當立字講,立了太子的時候就不能再變更了,不能把他換下來。無以妾為妻,不能夠以妾把原來的夫人廢掉,而把這個妾來當作夫人,這個都不可以的,這是,第一個命令。

再命就是說尊賢育才,有賢人,你這個國家你要尊敬賢人。有才能的人你要好好培養,以彰有德,有德的人能夠把他彰顯出來。

三命曰,第三個命令,就是叫大家,各國都要遵守,敬老慈幼,尊敬老年人,對於幼年人要慈愛他。無忘賓旅,對於旅行的人,你的國家外面,從國外來的旅行,到你的國家來旅行的人,或者是到你的國家作賓客的人,你不要忘記他,不要忘記就是你要重視他,你要招待他,不要忽略了。

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一個讀書人,你用他來作官的時候,沒有世官,沒有世官就是說這一任他這個讀書人,你認為他能夠作事,是個賢能的人,你就叫他來作官,他不作官的時候,你不能把這個官位讓他來世襲,讓他兒子來繼承,兒子再讓他的孫子再來繼承,不可以的,沒有這樣,為什麼呢?這樣傳下來,也許這個士是一個賢能的人,他的兒子、他的孫子不一定是賢能,所以規定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凡是作官的話就要專業,專業哪一個官,不要兼辦其他的事情,這是注重專業這方面。取士必得,你取士人來作事情,必得他是個賢能的人。無專殺大夫,你不要自己,你無論哪個國家,你凡是加盟的盟國,你對於你自己國內的大夫,你不能專殺,專是專權,你不能說你認為這個大夫不好要殺,犯了罪要殺你就殺,不可以的,為什麼呢?大夫是你國家一個地位很高的官,按照禮來講,他是天子派的,天子任命的,你要殺大夫,他犯了可殺之罪的話,你要報告天子,天子准許了,你才治他的罪,你不能專殺。

五命曰,第五層命辭就說了,無曲防,無遏糴[dí],無有封而不告,曲防是什麼呢?無論哪一個國家,你是加盟國,你不要作那些違背王法的、違背天子所制定的那個法,你來防守,你按照你自己的意思來作防守,包括這些國家的疆界,你不要曲防無遏糴,遏糴是什麼呢?國家年成,農業有收購的時候,你在收租稅的時候,你要照這個規定來,不能夠違背國家這個規定,遏止這個,如果說是加盟國缺乏糧食,你不能遏止,互相幫。無有封而不告,封就是封賞,你國家對於你國內大臣有什麼封賞,不能自己私自的封賞,而不告是不告天子,你自己封賞,這個不可以,有這五種在盟會裏面寫出來這個盟書裏面,各國都要遵守。

後面就講,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于好。大家都是友好。今之諸侯皆犯此五禁。孟子講到這裏,那個時候首先由齊桓公在葵丘之會定下來五條盟約,凡是加盟國的都要遵守,到後來結盟之後,言歸于好。大家都是盟國,都是友好,互相不要結怨。後面孟子就說,今之諸侯,在戰國時代這些諸侯國,怎麼樣呢?皆犯此五禁,上面五條禁止的,這裏現在的諸侯都犯了,都違背了這五條禁戒。故曰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所以現在戰國這時候,這些諸侯都是春秋時代五霸的罪人。

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長君之惡是什麼呢?君主有什麼不好的命令,他叫臣子去下達命令了,這個臣子沒有勸告,看見這個惡不加以勸告,而照君主的命令向下面宣布,這叫長君之惡,這個罪是小一點,還有比這個大的,大的什麼呢?逢君之惡其罪大,逢是逢迎,逢迎君主那些罪惡,怎麼逢迎呢?君主是在心裏想,還沒有說出來,你這個作臣子的人,揣摩君主這個心理,君主這個心裏想作的事情雖然是不好,是一個罪惡,這個臣子揣摩君主這個心理就是說,你照這麼作,就是逢君之惡。這個罪過是很大。真正一個臣子,他知道君主有這個心理的時候,還沒有出於命令的時候,這要諫勸,就跟那個孝子勸告父母一樣,幾諫,在有動機的時候就要勸告,父母可以接受的,君主也是這樣,君主還在心裏的時候,他沒有說出來,你要是勸告他,君主可以改變的,一個逢君之惡不是如此,不但不勸告君主,反而逢迎他、贊成他,這個罪就大了。

今之大夫皆是逢君之惡,你看看在戰國時候,現在各國的大夫都是逢迎君主的惡意,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這句話重要了,孟子把這一章講,戰國時代諸侯不是諸侯,大夫不是大夫。諸侯違背春秋時代五霸的君主,五霸的君主已經不好了。五霸君主是三王之罪人,雖然不好,但是在戰國時候這些君主連五霸的君主都還不如,那些禁令都違反了。再說大夫呢?更不好,是諸侯之罪人,罪大哪裏?完全逢迎那些諸侯來造作那些罪惡的事情,可見得戰國時代那樣不好,那樣不好,孟子加以言論說出來,今天之下,你看可以在這裏,我們可以看看,今日一般的人是如何,自己可以看一看。今天時間到了,就說到這裏。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九十二集发布于2024-05-13 16: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