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與孝經圖
孝是最高妙的领导统御
《孝治章第八》
各位在线的嘉宾及在场的老师、同学们,又到我们在线直播的课程。今天的课程是孝经,是孝经第八章,我们都知道孝治天下是天子的胸怀,诸侯是以孝治国,大夫是以孝治家,前面都已经说过了,这里又重说。这里重说他切入的角度是什么?他这里面特别强调的就是一个领导人的人格特质,他到底要具备什么样的人格特质?如果我们把前后文对照的话,前文以孝治天下,以孝治国,以孝治家,是就风气的推广,这一章孝治章里面包括天子、诸侯、大夫,特别强调他们的人格特质,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成功的秘密,除了他懂得要尊重他的职务,他懂得带头以身作则、带头经营的风气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他的人格特质。怎么样来经营一个和合的团队,而且具有人情味,这一章就给我们这样的反思。
整体孝经的架构就是讲孝道的修学法,孝道的义理,还有分别来说到孝道的修学法跟他的义理。先说孝道的重要,孝道的重要里面有天子的孝,诸侯的孝,卿大夫的孝,士人的孝,庶人的孝。孝能够跟天地相合成为三才。这边又特别说以孝治天下,以孝治天下又好像跟前面的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又合起来说。但是他说的角度、面向跟前面是不一样的。
它的经文是说: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 男乎(不怠慢)?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得助祭)。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不敢侮)? 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得助祭)。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不失礼)?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得助孝)。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现世安),祭则鬼享之(殁受享)。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约天下)。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结明)。《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赞诗<举大雅>)。
以上就是这一章的经文,孝经十八章有它的架构,这一章的架构是这样的。孝治里面有天子治天下,他的孝是一个不敢怠慢小国的臣,能够感应各国的国君来助祭。国家的诸侯不敢去侮辱弱势的团体,能够得到老百姓来助祭他的先人。卿大夫在自家的时候不敢失礼于家中的婢仆,能够得到人民对他父母亲的友好。这三种人能够好好的以孝来治他的天下、国或者家,他的父母先是会很安宁,死了以后也会接受后代子孙的祭拜,天子的祭拜,诸侯的祭拜,卿大夫的祭拜。它的成效就是天下是很和谐的,没有什么灾害。总结说,这就是圣人、天子治天下的成效,举出诗经的大雅来证明这一章。以上是这一章的架构。
我们分别来看这一章经文的解释,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 男乎。孔子说,往昔,明王就是有德有位的天子,这个王一定要指天子,夏商周的国君称为王,所以看到王就知道天子。以孝治天下的时候,他不敢怠慢小国的臣,而况于公、侯、伯、子、 男乎。小国的臣都不敢怠慢,更何况是小国,小国都不敢怠慢,何况是大国!那他会感应什么成效,故得万国之欢心,各国国君打从内心里面很高兴,而愿意在天子祭祀他的祖先的时候,都带着土产来助祭。这是天子以孝治天下的形象。
接着,诸侯治国的时候,不敢侮于鳏寡,鳏寡的鳏就是死了太太,寡就是死了先生,或者是独身。那他们就是用现在的名词叫做弱势团体。不敢去侮辱这个弱势团体,更何况是知书达礼的士跟一般老百姓的民。这个民就是指农工商,庶人章里面就讲到各种的庶人。
这个诸侯,这个国家的国君如果是这样以孝来治国的时候,他的成效是什么?会感应老百姓的欢心,可见办政治不只是让老百姓的身体过得舒服,他最重要的是赢得民心,有一个片子的主题曲叫做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我们中国俗语叫做得民者昌,失民则亡。这里面的得民失民,最重要是讲民心。古代政治家都懂得经营民心,现在的政治人物只会经营民生,老百姓的身体好像过得不错,可是问起来幸不幸福,好像都不太幸福,问起来满不满意,都还不太满意。对未来是不是都有安全、安定的感觉,问起来就好像不太安定。以上是讲诸侯怎么治国。
接着看大夫怎么治家,大夫治家,他有一块封地,他不敢失于臣妾,臣妾可以指家中的婢仆,也可以指他的办事人员,那更何况是妻子。他会懂得去谋造一家的和谐,所以会得到这一家人的欢心。来帮助卿大夫,侍奉卿大夫的父母亲。
结论就是夫然,夫然就是说如果天子是这样治天下,诸侯是这样治国,大夫是这样治家,这叫做夫然。这个时候生则亲安之,父母亲在的时候,则亲安之。安在哪里?安在天子这样的尽孝。诸侯这样的尽孝,大夫这样的尽孝,这个安包括身安,包括心安,包括过得很荣耀。我们一般人生活过得好,还要内心很舒服,还要过得很荣耀,这个就是孝道。所以孔子的孝道里面不只是给父母亲洗脚洗手,过的身体很舒服,他心情还很愉快,还过得很荣耀。过得很荣耀当中,子女就要懂得争气,子女就要懂得为公发心,子女就要懂得去谋他人的幸福,子女就要懂得充实自己的德学。这个孝道的概念,就比我们一般所讲的孝道它的内涵更深更广,他要值得我们一辈子来经营。这样的人,父母亲在的时候,很舒服的生活,父母亲过世的时候,祭则鬼享之,父母亲,祖先做鬼了,都可以享受孝子们所祭祀的东西。这样的经营,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深,祸乱不作。这是整体的成效。整体的成效是父母是这样,天下是这样,天下包括大夫的家,包括诸侯的国,包括天子所治的天下,大家都是和谐,这就是中庸里面所说的懂得用和之道。这个时候感应的灾害的灾是指天,天没有灾,地没有害,天没有灾包括风雨,地没有灾包括水灾、旱灾。灾害合起来包括没有什么SARS,H1N1,登革热。现在登革热好像蛮流行的。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祸乱是指人为的祸乱。其实天灾地变有一些是人为的祸乱造成,真的。像土石流,不是乱垦山坡地,怎么会有土石流?还有登革热,不是有人为的因素,登革热可以蔓延成这样吗?所以祸乱不作的作就是祸端还没起来的时候就压下去,灾害不生是灾害还没萌芽的时候就让它不生,这个很厉害!我们老子很主张。举例来说,学校的老师把孩子教的很好,他们出去就不会作奸犯科,警察就不会成为破案的英雄,一般人会知道这是老师的功劳吗?大概不会。大概比较会去表扬那个破案的英雄,变成大家佩服的对象,可是那是在治果,在果相时的对治,在果相上对治的时候,要花政府很多的心血,要很多的力量才能够治得了这个国。可是在治因的时候,暗暗的解决,没有人佩服这种人,没有人知道这才叫做人才。治国的时候让很多的灾害祸乱都不发生,你觉得没有什么。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忽然一个人出来救天下的时候,大家佩服的要命。所以坦白讲,到底是懂得治果还是懂得治因呢?所以说,经云:菩萨畏因,众生未果,菩萨就在因当中就把因对治,我们众生是在果上出来的时候,才急忙的要去趋吉避凶。
这一章是不是告诉我们一个明王就像菩萨一样,一个诸侯,一个大夫,就像菩萨一样,在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把问题解决了,这在老子里面,这算是高人,一等一的高人。所以结论说,明王之以孝治天下,原来是这样的。跟我们前面以孝治天下的切入点不一样,前面那个以孝治天下是说我在家里面我尽孝,然后我借着人才团队,把风气推广出去,此处又不是这种讲法。所以前面是讲风气的推广,这里是讲人格的特质,是一种人情味的经营,是一种礼上的应用。
接着用诗经来做一个证明,诗云,出自诗经大雅抑之篇,叫做:有觉德行,有大的德行,这个觉要当成大,有大的德行。四国顺之,四国顺就是四方各国顺从天子,以孝治天下。举出诗经大雅的这一篇来证明前面的那一大段话,所以我说我们中国的经学,真的架构非常的清楚,绝对不是东一句西一句的,你读完以后的逻辑性非常的强,你的文字的能力也很好,你的文学的素养也很高,真的!我觉得我们中国的经学好美,怎么会没落成这样?我也觉得好可惜!
接着我们来看里面到底含藏着什么意思呢?第一段是说,子曰,昔者明王以孝之天下也,不敢以遗国之臣,而况于公、候、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这就是以孝治天下,这一段到底含藏什么含义?我们一个一个看。
第一个是昔者明王的形象,明王是什么?在尚书里面说,明就是瑞的意思,就是智。智慧的智,睿智。卫武公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语里面的卫武公,人称瑞圣武公。瑞圣武公就是说这个人是圣人。这个人怎么当圣人?这个圣人并不是很会神通的圣人,诗经里面形容这个人常常寻求过失,没有自我感觉良好,很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指责。到九十三岁的时候还说,希望你们常常举我的过失,不要因为我在位很久我都对,不要因为我功劳很大的时候,你们就隐瞒我,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过失,所以在春秋里面享有盛名。可见不断的改过,就是朝向于圣人,既然不断的改过可以朝向圣人,所以别人举发我们的过失,跟我们自己找到我们的过失啊,那个心情应该是非常的高兴。可是我们都很难,被人家举发过失或者怎么样的时候,就很不舒服,很不愉快,甚至很懊恼很嗔恨。这就是懂得修学的跟不懂得修学,他的心态是差很多的。
明王,在左传里面解释为照临四方,我们这个明王是指谁?特别是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在尚书里面称尧叫做钦明。舜称他为文明,可见都是一个明,可见明君圣主的明是很重要的,就是有智慧的国君他一定懂得这样做,要这么办。他懂得去礼遇小国之臣,更何况是五国之君!当时诸侯分为五等,叫做公、侯、伯、子、男。那为什么把它叫做公、侯、伯、子、男?这个五等诸侯从哪里开始呢?
公就是公正,意思就是说你当一个国君要公正,公者正也。
侯者候也,你要懂得侍候天子来经营国家。
伯者长也,一国之长。
子者爱也,要懂得爱护人民。
男者任事。
合起来,一个国君,如果公、侯、伯、子、男加在一个国君身上,这个国君要懂得公正,这个国君要懂得侍候天子来经营国家,因为是天子命你去经营国家,所以你要为天子办事,而不是在那个你犯上作乱。伯者,你是一国之长,你要负成败的责任。子者,你要爱护老百姓。男者,你要勇于任事。不是事情来了躲在后面的,有功独享,有过赶快推,不是这样的。公、侯、伯、子、男是这个意思。
这五等诸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据舜典,那个时候,舜就有做珪做璧,去彰显这五等诸侯的地位,可见在尧舜时期已经有这五等的诸侯。可是还有一种讲法说不是,是在礼记的王制里面,在夏朝商朝的时候,只有公、侯、伯,一直到武王伐纣的时候,他才加上子跟男,所以五等诸侯据说是在武王的时候才有。这公、侯、伯、子、男五等的国君,他所设的封地是什么样的?他所设的封地,公、侯是百里地,伯是七十里地,子、男是五十里地。虽然公大于侯,侯大于伯,伯大于子,子大于男。虽然爵位有高有低,但是所任的事情都是一样,都是统治一国。
经文里面说天子不敢怠慢小国之臣,小国之臣是什么爵位所领的臣?就是指子跟男所领的卿大夫,国家很小。我们再来说很英明的国君,很英明的天子,他以孝治天下跟不敢遗小国之臣有什么关系?对不对?你明明是以孝治天下,可是经文是不敢遗小国之臣。那到底是什么关系?要知道他不敢遗小国之臣表达他对小国的尊重,他对大国的尊重,这里面是一种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如果对臣使以礼的话,会感应臣子对他以忠,这是得到各国国君的心,我们说办理政治不只是得民生,还要得民心,不只是老百姓住在这个国家,老百姓的心也住在这个国家,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这个时候天子要来祭他的祖先的时候,各国的国君都很高兴的拿他们国家的土产来助祭。天子是不是让他的祖先有荣耀?是不是?这就是一种孝道。中国的孝道不只是让父母亲过得好,让父母亲新年快乐,让父母亲过得很荣耀,很荣耀当中就是能够出来为国家办政治,能够来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你必须要充实你自己,所以孝道里面又给人家有无限上进,所以一个国家如果推展孝道,这个国家是欣欣向荣,企业能够推展孝道,员工也是努力向上,不是在那里个个混吃等死。
再来,不遗的形象是什么?不遗,天子不敢怠慢。不敢怠慢长什么样子?在邢昺疏里面说就长成这个样子,就是两国的国君要见面的时候,比如说我是地主国,我出来的陪臣叫做摈,你是来我们国家的人,带来的臣子叫做介。国君跟国君藉着摈和介来对话.所以小国之臣来到天子的地方,叫做朝聘。朝聘就是代表他国的国君来跟天子问候,天子待他就像介。可见天子把自己的身份压下来,跟你的国的国君地位一样。这是天子自己把自己压下来,这就是懂得谦恭,懂得用和,懂得礼遇。那自然这个小国就很欢心。对大国的臣子也是这样,大国也欢心。对大国的国君、小国的国君都这样。越是地位高的人,他越谦越能够争取下面的人对他的拥戴,这就是一个领导人的人格特质,这是一种用和之道。所以我才会说这一章跟前面是不太一样的,这是在人情味的经营,领导者的人格特质。
先王所领的国家有万国之多?怎么算都没有万国,连千国都没有。是不是太夸大了。万国,在邢昺疏里面讲,是举多的意思。而且在诗经里面的周颂,风雅颂的颂就是歌功颂德。周颂里面叫做绥万邦,绥就是安定的意思,可见万邦只是数目之多而已。再来,万国要怎么祭祀天子的先王?在论语上怎么说?我要说各国的诸侯会带着他的土产来的时候,天子会叫他量力而为。比如说你带着土产来了,必须看看你的税收多少,第二是你的国土的大小,不会让你打肿脸充胖子。过去尧舜在巡狩天下的时候,绝对不叫地方花钱。这跟乾隆好大喜功者,弄得各地的府库空虚那是不一样的。古代的天子他都通达人情世故。
在论语上怎么来祭呢?论语八佾篇里面叫做: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相维辟公的辟就是指各国的诸侯,公就是指夏商的后代。周朝的天子是穆穆,穆穆就是温和又庄严。一般是庄严就不温和,温和就不庄严,把温和跟庄严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你看要多少的训练,所以前贵族的教育就是训练一身的贵气。可惜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如果没有从经学里面去培养自己,会把自己培养成一身的俗气,所以如何培养一身的贵气,这个贵气并不是那种压人的贵,是那种雍容华贵,是那种很有内涵、很有气质的形象。如果借着经书去涵养的时候,一定会有这样的气质跟气象。
天子他治天下可以得到万国的欢心,为什么仅是不遗小国之臣?你看那个孔子在讲话的时候会很精准的讲一点。不遗小国之臣,你连那个小国的臣都这么看重,表示说他的礼,他会去注意细节,会注意人家不注意的地方,会去注意那些弱势。办政治如果有这种眼光的时候,他会注意到问题的所在,领导人的亲民,他会遍及弱势,像那个小国之臣他都会注意到,而且该有的礼节对着小国之臣都有,并且以这样的摄受,会让小国的国君感动,会让大国的人认为你天子的胸怀是这么大!大国也会佩服你。孔子竟然不讲跟国君的礼,竟然讲到的是小国之臣,小国之臣来的朝聘礼。坦白讲,小国来的朝聘礼,天子照例是不太理他,叫他去馆舍住就好,东西呈上来,你就可以退下。可是天子会注意到那个细节的时候,你想想看一个世界的大国,他如果对小国是这么摄受的时候,再加上他的公义,再加上他的内涵的时候,他是不是可以统领这个世界。很可惜我们世界很多的强权他不是这样的,他是尽量欺负弱国,他对弱国的使节是不当一回事的,我觉得这种人都应该来读一读孝经。
以上是天子来治天下,接着是诸侯来治国,诸侯来治国是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我们说国君不敢侮于鳏寡,他的成效如何?鳏寡为什么很容易受辱?不敢侮就是说这种人很容易受辱,国君却不去侮辱他,因为这种人是弱势团体,而且有冤无处告,弱势的。这么弱势的团体,在这个国君来讲是这么有威慑的,对这么弱势的人都不敢侮。什么叫不敢侮?比如说对方是财大气粗,对方的父亲是一个领导者,那我不敢侮,可是国君的不敢侮是对鳏寡,我们一般说不敢侮的后面一定是这样,国君对着鳏寡的时候不敢侮,要抓这个觉受,就是不敢侮。这个时候的成效就是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为什么会得百姓的欢心?因为国君懂得尊重弱势团体,当然就懂得尊重所有的国人,尤其国人当中为什么特别指那个弱势团体,这就是国君懂得用领导者的领导统御,他的人格的特质,他懂得去照顾那些弱势的团体,当老百姓发觉你国君这么有爱心的时候,老百姓会拥护你的。可惜我们一般的国君,他都没有这种眼力,没有这种胸怀,没有这种见地。在经营礼节的时候不会使用到这种程度。所以我读这一段孝经,我真的蛮佩服孔子,真的!在那个世袭制度,在那个阶级意识当中,他讲的都是这些话,他难道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吗?不是吧!这样的胸怀,现在的政治家有这种眼力,有这种胸怀吗?他怎么是为统治者服务呢?
再来,我们说不敢侮鳏寡,故得百姓的欢心,就是因为老百姓看到你的慈悲心,看到你对整个国家的爱护。再来,国君对鳏寡都不敢侮,更何况是对士民,这个士民的士有几种意涵。在邢昺疏里面是有几种意涵,第一种就是有官职,第二种就是有知识,第三种是知义理,第四种他是一个大丈夫,是能够任事的,能够承担事情的,就是这种士,士有这几种意涵。
以上是国家的国君在经营国家的时候,他懂得去看到弱势团体,去尊重弱势团体。天子在治国的时候,懂得去尊重小国之臣。讲事情讲到这种地步,经营的是这种眼光,礼节是用到这个程度,看事情是看得这么细微,人情味是这样的经营,真的很佩服孔子,厉害!诸侯在祭他的祖先的时候,人民都跑来帮他祭,因为他很得民心。诸侯祭祖跟天子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天子是在明堂祭,诸侯是在太庙祭,这是不一样的。当然这里面还包括乐舞也不能一样,天子要用八佾舞,诸侯用六佾舞,音乐不一样,仪式也不能一样,它有礼的节制。
以上是天子治天下,诸侯治国,现在再看大夫治家。大夫治家不敢失于臣妾,更何况妻子乎。大夫之家跟百姓之家有什么不一样?大夫之家有他的办公室,有他的封地,像以前冉求跟季路就是在季孙大夫的办公室当官。像闵子骞在季孙大夫的封地当过县长。所以一个大夫,他有封地,有办公室。治家者,此处的家,你怎么知道是卿大夫的家?因为他经文里面有说不敢失于臣妾,可见他不是平民百姓之家,他是卿大夫的家,臣妾。这是郑康成说的。后面在孝经的第十五章叫做谏诤章,里面有说:大夫如果有诤臣,有劝诫他的臣,不失其家,就是说他不会失去他的家,可见这个家是指大夫,不是指一般老百姓的家,那家中的臣妾是什么样的地位?孔安国说是一个奴婢的地位。这个奴婢,应该包括大夫家里面有很多的植物要让很多人种,这都算是属于臣妾的概念。大夫要怎么不敢失于臣妾呢?不敢失就是说不能够怠慢,对他们要有礼数。我举一个例子来说,孔德成先生他是衍圣公,你看是不是大夫,他家有多的臣妾。据说他们家盛况的时候大概当差的有七百人。雪庐老人曾经在孔家当过主任秘书,知道他家大业大,二千多年了没搬过家,而且历代受到帝王的赏识,你看那种家大业大。孔德成先生他和老师说,比如说你绑鞋带,你要自己绑,你不能说:“老张,你给我过来”。不可以。你就算有事情要麻烦人家的时候,要说:“张伯伯,可不可以帮这个忙”。要这样的。我们现在如果家大业大的,现在家里面家大不要大成这样,业大也不要大成这样。你看那个小祖宗一定是说:“小张,你给我过来”。是不是?“跟你讲那么多次,你都听不懂”。可是孔家不能这样,吃饭的时候,不能超过六道菜肴,是这样子的。吃东西,碗中不留饭粒。叫人家的时候,“李叔叔,可不可以帮我这个忙”,这个忙不能是随便请。“李叔叔,碗拿去洗”不可以这样。碗要自己洗,你不能做的,你还得“张伯伯,可以帮这个忙”,要这样讲话,你看这种家教,所以我才会觉得古代的贵族教育,有些教育真的很成功,当然你会说有些贵族那个财大气粗,那种看上不看下,那另当别论。有些的贵族教育,他的教育真的很成功,比你平民教育要成功,这种人一旦执政的时候,他有那个大政治家的风范,真的。
古代的妻子是什么样的地位?你不是说臣妾你不敢怠慢吗?那妻子是什么地位?这一段蛮重要的,礼记的哀公问,这是孔子跟鲁哀公讲的,就是: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太太就是亲之主,意思就是说,主持家政要靠太太。子也者,儿子是亲之后,要延续这个亲的,敢不敬与?这就是礼。你看中国的儒家有没有大男人主义?没有。你看有很多人学完了儒家以后,就是那个大男人,回去以后就是老爷,从头到尾都要别人服务,吃喝拉撒都是别人帮忙,可是你如果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孔子好像不是大男人主义噢,好像不是噢,而且二千多年前跟鲁哀公讲的这段话,你觉得怎样?极不简单。在那个时代里面,孔子是这种素养,是这种见地,所以我才会说我们应该重新来看孔子,应该重新来读他的学说,应该重新来体会他的思想。
古代在晋用卿大夫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能力,应该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做卿大夫?因为古代的卿大夫,在夏商周开始的时候,其实卿大夫不是世袭,世袭大概都在春秋那个时候世袭,早期都不是世袭。不是世袭要怎么任用卿大夫?比如说卿大夫有九个能力,只要具备一个都可以当卿大夫,或者具备九个,越多越好。比如说在重要的事情他能占卜,他知道该何去何从,或者是他懂得管农业,或者是他在祭祀的时候懂得歌功颂德,懂得安排祭祀的大礼,这个人懂得礼仪,或者是在丧葬仪式的时候懂得去做诔辞,诔辞就是歌功颂德,换句话说,他懂得去经营这个礼,包括打仗的时候,懂得去激励士气,或者是在祭祀山川的时候,懂得祭祀,这些都是卿大夫的能力,你注意看卿大夫的能力,这种能力都是一种文化的素养,一种人性的通达,一种人情世故的历练,一种人情的调和,都是这种能耐。不像现在的卿大夫,大概都是技术官僚,大概都是通达技术,通达技术的不必干到卿大夫。卿大夫在经营这个家庭的时候,他懂得对那些婢仆,对那些办事人员礼遇的时候,更何况是他家。他的家庭、他整个团队都经营的和谐的时候,他可以得到整个封地的人对他的拥护,这个时候对他的父母亲就会尊崇,以事其亲。以事其亲里面要怎么去想?过去在周文王晚年的时候,他想要退休,他要盖一个灵台,灵台就是花园,用来养鸟、养鱼,老百姓一听,二话不说冲过来做,而且工程拼命的超前。周文王说不要太累,不要太累。下班回家、回家,他们都没有人要回家,就是他们很希望他们的国君能享受,这就是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当卿大夫在经营他的领地是这样的时候,他领地的人民都很拥护他的家庭,很想尽一份心力对他父母亲好,这就是家跟国打成一片。没有贵族社会把墙盖得很高,墙内生活跟百姓截然不同,墙内是歌舞升平、酒肉臭,墙外是饿殍载道,没有这种现象。家庭跟国家打成一片,他的家人就是国的家人,这样打成一片。大政治家,这就是孔子,多少年前?2500多年前!有没有替专制体制在服务?没有。
治家的大夫为什么不敢失礼于臣妾,可以得家中人民的欢心,这就跟天子他懂得去敬小国之臣,诸侯懂得去照顾弱势的道理都一样。这是人格特质,这是礼的运用,懂得照顾弱势,懂得关怀可怜的人,懂得去注意细节,懂得去解决细腻的问题。家中的人民如何助卿大夫来成全孝道,就是刚才我说的,所以说如果夫然,是这样的话,那他的父母亲,生则亲安之,生活很安定,生活很快乐,而且很荣耀,死的时候能够接受儿子——贵为天子的祭祀,或者是贵为国君的祭祀,或者贵为卿大夫的祭祀。
可是我们这里会说天子、诸侯、大夫,父母生前,就是他活着的时候,安心受供养,他死的时候怎么还会接受祭祀?怎么会呢?比如说这个人活着的时候,他可以接受你的供养,他的死怎么会接受你供养?人死了不是什么都没有吗?怎么会?
礼记的祭义里面记载,周文王在祭祀的时候,他进入太庙祭拜,仿佛看到他的祖先在面前,而且供品供完以后,要走出来的时候,肃然听到他祖先的叹息声,出来以后,认真的听,也有他祖先的容貌跟声音,出来外面的时候,也听到他的祖先的叹息声,说:实在太好了,我后面的子女这么成才。可见祖先是可以被迎来接受祭祀的,这叫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很诚意的时候,祖先都可以被你迎过来接受供养。这样的人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懂得去经营人际关系,懂得用和的人,天下和平。天下和平的人,他感应的就是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所以说明王以孝治天下就是这样的。
最后引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这一章是出自于诗经的大雅,为什么是本章的大意所在?孔子引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为什么是这一篇的大意所在?因为天子是最重要的人物,天子如果能够以孝来治天下的时候,诸侯就会有样学样,大夫就会有样学样,都会有样学样,自然四国顺之,造成天下和谐,灾害不生,祸乱不作。以上是这一章的大意。
接着我们来看孝经图,第一个就是北宋的李公麟,北宋的李公麟他要讲的是,虽然是有天子章、有诸侯章、有卿大夫章,虽然有三个合起来成为一章,但是最重要的是天子,因为天子是一个领头者。李公麟他的表法就是天子站在那里,后面都是大臣,老百姓向他致意,可是在这个致意当中,他好像是在接受朝拜一样,那种不敢怠慢、以礼来表现领导者的亲和力的那一分,没有表现出来,以上是李公麟。
接着我们来看马和之,马和之也是一样,好像在接受朝拜,没有不敢怠慢的样子,没有显现出领导者亲和力的样子。
再来,元朝的赵孟頫,元朝的赵孟頫虽然有拱手致意,但是形象上不是很明显的显出。
我们接着来看江逸子江先生他的绘画,这是孝治章的绘画,整体是这样的。整体的气象就是天子拱手向小臣致意的形象,天子拱手,小臣是什么?
小臣,我们来看看,赫然发现这里面有老百姓,有小臣,这个小臣,特别是指番邦之臣。可见不只是小国之臣,连化外的番邦,天子都不敢怠慢,这个时候会得到不只是天子所辖的诸侯的归顺,还包括化外的番邦。这就是以礼待之,不敢怠慢。
还包括天子所在的辖区的老百姓,你看后面有拿一个豆,就表示说带着土产来,要来表达敬意。
我们再来看天子的形象,天子的形象,穿红色衣服,戴着帽子的,想必就是天子,在拱手作揖当中来表达对小国之臣的尊重,他的左右两边就是卿大夫。整体的气象就是有大臣,有侍卫,侍卫就戴着贴帽的耳朵,后面还有拿着团扇,后面还有随行的官员,就围绕着天子出来,来招待小国之臣。
下一张比较清楚,下一张是天子拱手作揖的时候,左边的大臣在一一的详加介绍,右边的大臣也是一个呈现恭敬的样子,可见这个天子,他的左右大臣跟他配合的很好,没有说天子很恭敬,旁边的大臣很怠慢,这就是配合的很好。还有一个大臣在旁边详细的介绍。真的,有时候我们注意看,一个领导者出来,旁边一定要有人帮忙。有时候那个领导者出来,旁边所有人都跑光,这是不对的。要一一的介绍这是谁、这是谁。这是一种礼节。我记得我曾经看过一个公司的老总,他要出来见人的时候,旁边马上出来说这是谁、这是谁,他不会叫错。他不会说章奎你好,其实他叫杨奎。他是杨奎,他不是叫章奎,他会叫错。所以旁边人会帮他补充,这个处境,旁边当差的是很精明的,我们现在很多人,学校的教育都没有这样,所以出来的时候都土土的,不晓得该应变,不晓得有些事情该灵活,都傻傻的站在那边,不晓得该怎么办。很多礼的训练,尤其在家里面,看见父母这眼神都能办事的时候,你出去会马上灵活的应用。
我曾经看到一个领导者,他出来的时候会握手,握手的时候,他看下属一眼的时候,他旁边的人马上拿这个礼物说,这是我们长官送你的,你看看多灵活。
领导者旁边还有一个卫士,卫士当中你可以看出,他们好像在谈论这个场景,好像私下在窃谈这个场景,就是天子对那个小国之臣不敢怠慢那个场景,然后他们拿剑的方式是聊备一格而已,就是说国家这么安定,天下这么和谐,绝对没有犯上作乱,刺杀天子的事件,所以看他拿剑的姿势就代表聊备一格而已。
再来,除了天子致意以外,还有外交人员在招呼番邦使臣,搭配的很好,天子跟这些官员搭配成一个团队的经营。这国家看起来就是泱泱大国,很气派,很有水平,很有内涵,很有礼节,很文明。整体的气象就是像这样。江老师画的松代表的是一种气象,云代表一种吉祥,是一种人和的气象,是一种人和所产生的吉祥,我相信这个国家当然欣欣向荣。
最后总结,治国治天下,很多人都说日理万机,极难治理,可是根本处在于什么,看起来好像很难治理,开会开了一大堆,都没解决问题,看起来很难。其实不然,根本处在风气经营,在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在他懂得用和,在他懂得用亲和力去团结四周,这是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的论点。
第二个,人才团队。你看江老师画的就是很多人去搭配他,他成为一个非常能办事的一个团队,能够用礼的团队。在政通人和的情况下,你会感应的是老百姓对你的拥护,乃至于各国对你的尊重,同样的我们要佩服孔子对政治的看法,而且这里面全部是孝道的经营,唯有用孝道的经营,才能够经营出这种气象。这种种的丰功伟业原来是对父母的尊崇,对祖先的尊崇,伟哉!孝道!孝哪里是迂腐无用的呢!孝原来是可以把人培养成人才,培养成有内涵,培养成一个领导者,而且经营出一个气象,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怎么做都做不出你那个味道,我们常会说做一个外表是做得到,做一个气象是难的。一个国家经营一个外表,很表面的经营得来,经营一个很有内涵,很有礼节,很有分寸,很和谐,这个不简单。所以人家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全部都是经学的教育,国民的素质才能提高,官员的素质、领导者的气象才能显现,伟哉!经学!拿掉了这个经学,全部都是样子的呈现,剩下的就是经济的竞争,可是呈现出来的不是真正强国的气象。
以上这一章告诉我们成功的秘密,治理国家成功的秘密,治理团队成功的秘密,治理企业成功的秘密,这一章都说的很清楚。
课堂提问部分
学生:老师好,学生有两个问题想要请问,第一个问题,我们看到无论是天子,各国的国君,还是卿大夫,都是用礼,不敢怠慢比较地位低的人,我们知道在武王、周公的时候,就已经很确立了当时候周朝的整个宗法的制度礼仪等等,天子只要命令各国的诸侯来帮忙助祭就好了,何必这么的麻烦?
第二个问题,本章的明王跟前一章的先王有关系吗?
老师:好的,请坐。当然可以命令他们来就好。按照礼就是你必须来,那个时候点名,没到的时候,我就记过,可以这样作,没错。可是这里面特别讲,你要赢得人生还是赢得人心?你是要以威权来压服人,还是以你的亲和力来谋造一个和谐的气氛,大家成为一个生命的共同体。我觉得孔子在二千多年前,话可以讲成这样,表示孔子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通达人情世故的人,他能够对古书经营,可以通达到这样,把孝可以讲成这样,极不简单。
第二个,这一章的明王,它说昔者明王就是孝经前面讲的先王,就是已经过世的先王,这一章的明王跟前三才章的先王,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其实都一样,只是互文。过去的明王,过去英明的天子——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指这个。所以讲先王的时候就是讲明王,昔之明王就是讲先王。
学生:老师,您好,学生有两个问题,古时候明王于明堂、郊外祭祀,它们的不同处为何?祭祀的意义又为何?
第二个问题是古代以男为尊,卿大夫何必如此礼敬于家中的妻小与臣妾,谢谢老师。
老师:你说的明堂与郊外,郊外是祭天祭地的地方。明堂是祭祖先的地方,这是不一样的,祭的对象不一样。祭祀,什么叫做祀,祀者似也,相似。祭祀的祀就是相似。什么叫相似?你所祭拜的虽然是个牌位,可是你要把这个人看成就在眼前,叫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祀就是象是在眼前他活着的时候那个样子,虽然他过世,可是你要把他当成活着的时候那个样子就在你前面,这时候恭敬心起来了,诚意起来了,祭祀的意义也达到了。
第二个,古代以男为尊,卿大夫为什么要这样的礼敬家中的妻小臣妾?这就是卿大夫经营的家庭之道,就是我刚才讲的你懂得去尊重,哪怕是最低等的,你懂得去尊重他,都能够赢得整体的对你的向心力。这就是一种人心的经营,人情味的经营。这也是刚才要特别举出孔子答鲁哀公的那一段。你就可想而知孔子在家里面,他并不是什么威权主义,大男人主义,都不是。都是一个在家里面懂得用和的男人。所以我们真的懂儒家的演变,后面做的流弊很多,但是这个账不能都算在孔子的身上,孔子并没有这样说,并没有这样做。
学生:老师您好,学生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天子有诸侯助祭,诸侯有百姓来助祭,为什么没有讲到百姓来助卿大夫,来祭祀他的先人?谢谢老师。
老师:对,这章也是这个问题,天子有各国来帮他祭,诸侯有人民帮他祭,卿大夫怎么没有讲到人民来帮他祭祖先呢?为什么?因为古代的天子要当天子的时候,他的爸爸已经过世了,没有说他爸爸活着的时候他来当天子。再来,诸侯国君,也没有说他爸爸还在的时候就当国君。可是大夫不是。大夫在夏商周的前面都不是世袭,毛诗传里面讲九种功能,就是说卿大夫不止要有德,还要有才,跟那个孔子讲的君子要文质彬彬,如果你懂得这章的讲法。不可以像棘子成说的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你一定要有文采,你不可以把文采拿掉,只讲质。君子就变成乡下的质地。某人是好人,我同意,可是某人是君子,我不同意。就是说你不要随便乱用名词。没有人民的助祭,那是因为卿大夫还有他爸爸,所以老百姓会很乐意的去跟他爸爸打招呼,跟他爸爸致意,因为你官做的很好,所以大家很乐于去跟你爸爸打招呼,所以你爸爸觉得好有面子,好尊崇,这就是孝道。当然卿大夫的爸爸如果过世了,祭拜时,老百姓当然会来助祭,这个不用再说了,身前都表达这么友好了,死后当然会来祭拜。
学生:老师晚上好,请问老师,这一章讲天子、诸侯跟大夫的施政,但是没有讲到如何办政治,这样的叙述是不是不够务实?另外,为何这一种施政就可以说是孝?
老师:施政,我们说办政治,天子、诸侯、大夫不是要会办事,要会用人,我们常常说这么重要的位置不是叫你去做事,是叫你用人。一个公司的老总不是叫你每天忙着做事,是叫你会用人,所以你要掌握大方向,这就是用人之道,这就是和合人心之道,这就是提升士气之道,争取老百姓对你的向心力之道。这个领导者不做,谁来做?领导者如果去做事务官,那干嘛做领导者?领导统御这一门大家都很喜欢看,西洋的领导统御大家都很佩服。可是你要看看我们中国的领导统御,真的讲到用人之道,用人之道是领导者最重要的眼力,他是最应该要做的,就人心的经营,风气的经营。这个不干,每天去造桥、铺路,这个技术官僚就可以了,这不需要一个领导者来做这样的事情。再来,这些为什么跟孝有关?当然有关,你看老百姓拥护你,你祭拜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国君来配合你,或者是老百姓来助祭,这就是老百姓对你施政的肯定,老百姓对父母亲来表达友好,这就是孝道,孝道就是让你父母亲很有面子,很有尊严。不只是让你父亲过得很好,吃得很好,睡得很好,心情愉快,你让你的父母亲很有面子,叫作: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学生:请问老师,这一章前面分别讨论了天子、诸侯跟大夫他们治理国家,但为何结束的时候,是讲“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只是提到了天子?
老师:因为在注解里面说,这些都是归功于天子的施政。虽然看起来天子有诸侯,有卿大夫,但最后他的结论就是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换句话说,其实是归功于天子,没有天子一个风气的领导,绝对不会普及到诸侯跟大夫,所以最后是归功于天子。坦白讲,归功于了一个团队的领导者,一个团队领导好,本来就是要归功于领导者,但领导者不可以居功,可是下面人要懂得推尊,可是领导者不能够居功。这就是每一个人要有他的分寸,像台中以前讲堂盖好以后,大家就推尊雪庐老人,没有雪庐老人出来讲学,怎么会有人出来盖讲堂呢?推尊于他,可是就雪庐老人来说,他不敢居功。这就是各有各的修养。
学生:请问老师,政治人物有时候会表现出注重弱势群体。但是有时候会故意的这样去讨好,这种状况,我们该如何看待?
老师:讨好,一般讲,他们会讨好,因为选举快到了,当然要讨好。问题是没有选举的时候呢?平常呢?平常那副嘴脸就出来,那种一副得意的样子,选上了,你不能把我怎样的得意嘴脸就出来了。古人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板荡识忠臣,乱世识英雄。平常的时候,在你最得意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嘴脸,当他最得意的时候,他还这么谦怀的时候,那个才是真的最能赢得民心的领导者。
学生:请问老师,古代的卿大夫他有妻妾的时候,他会不会有爱妾而不爱妻的这种情况?然后不被人家认同。如果有的话,这种事实跟经文不符的状况,我们该如何看待?
老师:这就他该倒霉,真的,所以家里一团乱麻,像杨贵妃到最后后宫争宠,妾压在妻上面,六宫不和,国家乱了。你不按照经学来做,你就倒霉。你按照经学来做,你就有光明、快乐的前途。
学生:请问老师,这一章是讲孝道在治理团体的时候,如何能够让团体安定。如果说在公司治理上,遇到公司它的制度是赏罚严明的时候,跟这一章会不会有矛盾之处?
老师:赏罚本来就要分明,但是平常的经营,本来就是要有人情味,该赏该罚,赏的时候是对善去赏,才能够奖励善的风气,罚是对恶的时候去罚,才能够去惩恶,本来就是这样。但是罚也不能过苛,赏也不能过滥。人情味的经营,就是需要有一个很和谐的相处,这本来就是一个凝聚士气的力量。你看那个军队,军队虽然说赏罚分明,可是你看那个主事者,如果带兵带心的时候,当成一家人的时候,打起仗来……今年是抗战70年,我看过《英烈千秋》的张自忠,张自忠带部队为什么能打?虽然他赏罚分明,人称张扒皮,可是他带部队还是带心,他真的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家人这样来带,虽然日子过得苦,但是大家愿意同甘苦共患难。难怪那个部队是长城部队,是铁汉部队。
学生:请问老师,尧舜他们放下自己的身段来迎接诸侯,确实得到了天下太平,但是在周天子的时候,跟郑国交换的人质,结果反而得到不好的下场,请问这样子的差别到底是为什么?
老师:这就是君不君,臣不成,交换什么人质?你要对我有信心,怎么有信心?你把人质交过来!看你敢不敢背叛我。那我把人质交给你,我也不敢背叛你,这是干什么呢?这简直就是权谋运作!所以古代做生意的时候也是一样,真诚在做生意,一句话,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里面讲,古代的生意人一句话,不用钱去约束,没有兑现,倾家荡产都要把话兑现。现在不行,法律条文一大堆,老子说的法律愈多,盗贼滋彰。
学生:请问老师,如何从本章可以看出来天子、诸侯、卿大夫这三个统治阶级,他确实是以孝来治他的天下、国还有家?
老师:你看天子他最后施政的成效就是他来祭祀的时候,各国的国君都赶来,这个赶来不是说,你不来,我办你。而是发自内心的一定要来,而且来的时候是带着土产来,而且来的时候是毕恭毕敬的来,为什么?因为他对天子的拥护,已经从他的行动、他的态度去表现出来。天子为什么这样经营?他就是要尊崇他的父母亲,尊重他的祖先,换句话说,他的本质就是孝道。国君也是一样,国君去重视弱势团体,去用人和,懂得用人、懂得用和,去经营他的国家的时候,他来祭祀的时候,老百姓都拥护过来的时候,你看是不是尊崇父母亲。换句话说,整个施政的概念,都是按照对父母、对祖先的尊崇去做的。虽然看起来他没有给父母亲洗手、洗脚,看起来没有,但是他是一种公心在供养父母亲,是用施政在尊崇父母亲,是一种发扬他的理想抱负去荣耀他的父母亲,这是大孝。大孝就是扬名声,显父母。小孝就是口体之养,不是说口体之养不重要。中孝就是父母亲心情过得愉快。大孝就是孔子讲的。所以孔子在孝经的经营里面,除了庶人之孝另当别论以外,在士之孝、大夫之孝、国君之孝、天子之孝都讲到大孝的经营。
学生:请问老师,曾经西方的书籍关于领导力、执行力这一类的书是盛行一时,那可不可以说孝它才是真正有生命的领导力跟执行力?
老师:高见!启予者,这位网上学员,启发我了。
学生:请问老师呃,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弟子规上面有这样子说,这样是否同样也是本章的人情风气的经营?
老师:是的,他所谓的宽,并不是说最后那个婢仆躺在那里,什么事都不干的宽,我说赏罚真的要分明,但是赏罚分明并不是那种过苛过严过滥,不是,而是说真的去鼓励那个肯做的,从良心出发的,可是并不是把他们当成畜生来用,是那种很尊重的,是那种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的。我们很多人在用礼的时候,到最后已经泛滥了,到最后,下得变成上的,上得变成下的。回到家里面,父亲用礼用的过度的时候,好像儿子变爸爸,爸爸变儿子。父亲是做奴才吗?不是吗?礼不是这样用的,它还是有长幼尊卑的,孔子从来没有否定长幼尊卑,只是用和谐去经营长幼尊卑。礼记的事情,你如果好好去读,你才知道,整体的气象是极其有气象,秩序又清楚,可是整体的是和谐的,你这个部队也是一定要这样,你才能打仗啊。你政府也是要这样的团队才能做事啊。不然的话,部属变长官,长官变部属,这成什么体统?
学生:请问老师,这一章提到以孝治天下,可以使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可是我们知道在尧舜的时候有水灾;在汤王的时候有旱灾,这些都是明王,为何会如此?
老师:问的太厉害了!当时的水灾是因为在黄河或者是长江那一带的水流,他本来就是要给它一个水道,所以我才会说用和之道。什么叫用和之道?当尧舜在用人的时候,整体是和谐的,和谐到什么程度,每一个大臣他有功劳的时候,都说功劳不是他的,这就和谐之道。大家不是争功诿过,反而是把功劳推出去,把过失归自己的那种和谐,那种和谐的力量,最后会让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最后真的把水都治好了。汤王的旱灾,汤王也下诏罪己,也是感应下大雨。很多的现象可能是事前出来的,后面他去解决。比如说汤王在位的时候,干旱三年可能就是一个老子说的“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就是说你发生一个战争以后,会有这个问题出来,那个果报出来后,他用仁政去解决。
学生:请问老师,本章经营国家用孝,跟佛门经营僧团用六和敬有何相同之处?
老师:不,没有相同,国家经营用孝,是用他对他父母亲的尊崇,让他父母亲得到尊崇,祭祀他的父母亲,用那一种心态在经营。六和敬不是,六和敬是说我们大家在戒、见、身、利、口、意这六个基础上,来找和谐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说我们在和谐当中,是我们学习最好的环境,从这个环境里面我们去证果,他的目的是这样。
谢谢老师,以上是今晚的在线问答。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经与孝经图第九集发布于2024-05-13 16: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