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八十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各位看孟子讀本第三十七頁第十二行開始。這章經我先把它念一遍。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孟子說,先講一個事情今有無名之指,現在有一個人,他的無名之指屈而不信,無名之指是指第四個手指,他的第四隻手指屈而不信,這個讀伸,是彎曲了,伸不直,雖然是彎曲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彎曲是彎曲,它也不痛,也不是像有疾病那樣沒有什麼痛的,既不疼痛,也沒有什麼妨礙事情,我們自己可以試驗試驗看,第四個指雖然彎曲起來,我們用手作什麼事情照樣作,不妨礙作事情,所以非疾痛害事也。雖然如此,如有能信之者,如果有人把他這個彎曲的第四個手指能夠治得好,叫它不要彎曲,能夠伸直,假如說這個人,這個醫生很遠,遠到什麼呢,遠在秦國楚國,孟子這時在山東,在東邊,秦國是在西邊,現在的陜西省,楚國是在南方,在湖北湖南這一帶,包括的地域很廣,距離很遠,雖然那個醫生住在秦國或者是楚國那麼遠,他則不遠秦楚之路,也不怕秦楚道路那麼遠,那幹什麼呢?就要跑那麼遠的路,請那位醫生把他這個彎曲的手指能夠醫得很直,醫直了,醫好了。為什麼呢?前面講也沒有什麼疼痛,也不妨礙作事,為什麼要跑到那麼遠的路去請醫師把這個手指,把它醫得很直呢?為的是指之不若人也,因為他一看自己這個手指彎曲了,不像別人那樣正常的,所以為了指之不如人家能夠伸得直的那個手指。

後面就說了,指不若人,則知惡之,一個人的手指不像人,不像人家那手指,不若人就是比不上人家的手指那麼正常,則知惡之,他就知道不好,憎惡,憎惡這個彎曲的指,這事他知道。但是心不若人,則不知惡,如果說他的心不像人那麼好,心不若人,要知道一個人心是為主的,再進一步說我們一個人既然是以心為言,那個心有好心,好心是善心,有的是不好的心,是惡心,大概我們人在世間,善心人當然也不少,一般說起來,惡心的人很多,為什麼呢?一切作那些罪惡的事情,為的是什麼呢?為著是自己要貪圖那些名利,這就是自私。我們想想看,別說別人了,我們自己一想我們這個心理說是完全沒有自私,一切事情都是為人家作,恐怕自己要很謙虛的想想,自己作不到,那就是我們一般人都是私心在那裏起作用,私心在那裏起作用,這個心不好。可是自己,我們一般人都是雖然自己心不好,自己認為還是好的,沒有把自己那個不好的心認為是罪惡,沒有人這麼想,所以普通人作錯了事情了,這個事情作得對人家有損害,這就不好了,但是他不肯反省,問題認為自己是對,人家雖然是受了傷害了,自己不承認,不承認造成人家受傷害,這個心是一種不好的心,就算有人知道這個心不好,他也不肯改,由自己的心,看看有別人的心是好心,待人一種善意,自己一想,比不上人家,自己私心很重,跟人家那些善心人士,尤其是脩道的人,脩道人什麼,脩道人就是脩自己的心,開始的時候就要把造罪惡的那個心理把它去掉,把這個心變成,改過來,改過什麼呢?不為自己,要為他人,一般人都是損人利己,我們學道的人就要改過來,損己利人,如果看見別人,有些不少是好人,他是損己利人,而我們自己在損人利己,這時我們的心是比不上人家,人家是善心,而我這是惡心,一般人這個都不知道,就算知道了,知道自己心是惡的,別人的心是善的,他不願意改,不願意像那個無名指彎曲了還跑到很遠的路去請醫師給他治療,人的心不好,我們一般人的心裏是彎彎曲曲的,直心的人當然有,但是直心的人究竟少,假使我們一般人自己心裏就是彎曲的,這個話說出來跟自己心裏是相違背的,心裏是不直,如果看到別的有人那個心很正直,假如能夠反省的話,看見別人的心那麼直,學佛的人都知道,直心是道場、直心,直心就是要脩行,它就像道場一樣,可是我們看見自己,明明自己心裏不直,說話是不肯把心裏的話說出來,就是心與口是相違背的,雖然看見別人是一個心裏很正直,他自己不感覺得羞恥,不知惡,惡是憎惡,如果感覺得自己心沒有別人那麼好,要感覺惡,憎惡自己不好的心,那就趕快改,把惡心改為善心,孟子在這裏講,一般人心雖然比不上人家好,可是他不知道把自己這個不好的心能夠改過來,就是因為他不知道,知道這個不好的心是可惡的,那就應該像那個跑到秦楚那麼遠的國家找醫師給他治療那個無名指。假如說心裏知道厭惡自己不如別人的心的話,那就趕快改變這個心,而他現在不是如此,心不若人,則不知惡,不知道自己這個不好的心比不上那個善心的人,而他自己不知道憎惡,此之謂不知類也。類根據趙岐的注解,當事字講,事類。為什麼這個當事字講呢?我們在世間,看人也好,看自己也好,看世間任何事情,人的心裏,人的事情,怎麼知道它是善是惡,用比,比較,一比就比出來了。不知類就是不知道事類,哪一種事情是如何,哪一種人是好是善,用比類,一個人自己不把自己的心跟別人比的話,自己不知道,所以不知類的話,就是不知道事情,看事情,天下事情很多,你要就這些事情互相比類那就知道,善惡是非就分得清楚了,像這個心不若人不知的話,這就不知道善惡是非,沒有比這些事情,他不肯虛心這樣比類,這就是我們普通人講,我們人不懂事,不懂事,事情是有是非善惡,不懂事就是善惡是非不明了,他就不知類,不知類是一個大問題,我們在世間要懂種種的事情,懂事就是懂得人的心裏有是非觀念、有善惡的一個準則,不知道這些就是不知事情,事都不知道,理當然更不知道,一個人事理都不明了了,這個不能算是人了,這個人是糊里糊塗的,孟子就在這裏講,先拿一個人的一個小無名指——第四指,他就知道不如人家,就趕快要找好的醫師給他治療,那個心是比不上人家,他就不知道了,不知道怎麼把這個心治好,這是顛倒。也就是說,就指出一個人大問題他不知道來求其解決,只知道這個小的問題,這個是一般求學、脩道的人必須要從孟子這一章經裏面,要自己學會反省,不能把那個大的問題不去管它,只注意那個小的問題,這就相反了,舍其大者而只講究小的事情,孟子認為這樣的人可以作我們脩道的人一個反省的,一個好好的一個顯明的一個事情,一個例子。下面孟子說了。

孟子曰:拱把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這一章跟前面一章也有連帶的關係,前面知道身體一部分不如人,知道要趕快治療,心不如人自己不知道,就捨棄大的而只注重小的事情,在這一章,各位看看,孟子說了,拱把桐梓,桐是梧桐樹,也是梧桐樹的一類,同一類的,中間有一點點小的不同,同樣是這麼一類的樹木,叫桐梓。拱把桐梓,這個樹要兩個手合起來,有那麼粗,長得那麼粗大,叫拱,把是一個手,一個手就抓得住那個樹那麼粗,樹幹子用一個手,可以抓得住那個樹幹子,這個比較細一點。就是兩個手才能夠抓得住這個樹幹。像或者是這麼大的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這個梧桐樹,梓樹,如果人想生之,想生之就是指的那個桐梓,想把這桐梓把它栽活了。生之,生是當動詞講,要把這個桐梓把它栽培,讓它能夠活起來。皆知所以養之者,要想把這個桐梓樹栽好,栽成功了,把它養活了,那就知道所以養之者,養之是什麼呢?要想種這個梧桐樹,先要取種子、樹苗,先要培植樹苗,樹苗培植好,就好好讓它能夠長得很高,這就是所以養之者,所以培養一個桐梓,他是知道怎麼樣來培養它,把它種得很好。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這個指的我們人的人身,在這裏本來是身體,可是這個身體兼帶的,與這個身體在一起的那就是人的品德,孟子非常注意講仁義,一般人種梧桐樹,就想這個梧桐樹把它種得很好,把它種活了,而偏偏對於這個,自己身體,而不知所以養之者,反而不知道怎麼樣保養自己身體,為什麼是不知道保養自己身體呢?我們可以想一想,一般人他要吃得很好,吃的東西講究富有營養,一切的時候都要知道把自己身體保養好了,可是實實在在他不知道,不知道怎麼養身,養身的時候,古人講,養身莫善於寡欲,我們人欲望是太多了,財色名食睡,人人都想發財,作一個大富翁。色不必講,人到世間來,如果是不為色的話,人就不會投生到人間來。好名,誰不好名呢?吃飯,吃飯這是我們人人都是基本的,要吃飯才能維持生存,但是有些人他要講究食物非常豐富,講究味道很好、很美,這個就是欲望。還有睡眠,睡眠,我們一個人,無論是年輕人,是年老的人,要盧自己的睡眠品質好,那就不要貪睡,貪睡,每天睡得很多,反而精神不好,所以懂得養身之道,睡眠既不可以太少,也不可以太多,要把握中道,正好,如果貪睡那就變成欲望了,反而不好。所以財色名食睡,在佛家只舉出這幾種而已,我們學儒,研究儒家的經典,儒家經典講這個欲望了是很多的,這些欲望我們自己反省的話,每一天一舉一動無不受這個欲望,把我們的言語行為支配得我們自己沒有自由,都被這個物質的欲望把我們牽累了,讓我們不得自由,所以一個人的身體不知道如何保養,不知道如何保養,身體也不知道保養,身與心是連在一起的,他更不知道怎麼樣保養自己的心,保養這個心也是要,要成聖人的話,這個欲望,欲望的心理徹底的要把它破除,不能有任何欲望。我們學聖人的時候,開始學,你不能一下子就把這個聖人就學到了,為什麼呢?我們這個種種的欲望與生俱來,人人都是與生俱來的,所以云這個欲望就是由淺處往深處一步一步的破除這些欲望,一般人對於自己養自己身體,都不知道如何保養,對於這個心,心是要你養道德的,那更不知道怎麼保養。桐梓是知道怎麼樣把它養好了,至於本身——身體不知道保養,保養身體,欲望不能去,這也就是不知道保養身體,這個字包含養心在內,也不知道保養心理,他這個人不知道保養這個身體,就是自己身,豈愛身不若桐梓哉?這樣的人他是不是愛自己身,身是身體包括心理,愛護自己的身心,還比不上愛護那個桐梓,桐 梓是個物質,那是很微細的事情,他知道要怎麼樣愛護它,讓它生長得很好。偏偏自己的心就不知道了,怎麼樣養心自己不知道了,所以後面講豈愛身不若桐梓哉?他愛自己的身心,還比不上愛那個桐梓,弗思甚也,他這樣作的話,別說那是不知道自己怎麼樣思維。思維就是研究,他不知道研究,研究要分出養身比養那個桐梓重要,養身如果說是要知道養心那就好了。可是在這裏講,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這個是包括身體——生理方面、心理方面都有,含在這裏面,這個是自身。至於對於自己的這個身就不知道怎麼保養了,這樣看起來,他對於自己,他愛護自己身體還比不上愛護那個桐梓,這樣的求學那就很難了。求學必須要研究、用思考,他就弗思甚也,他不肯用腦筋,不肯思考這些事情,那是過分了。就是過分。孟子他最擅長於拿種種的事物,一層一層的比較來教我們學的人了解這其中的道理,這裏就藉著培養那個桐梓,我們一個人對於自身的身體、心理,特別是孟子教人家學這個仁義,仁義必須要學,仁義不知道學的話就等於是愛身不若桐梓,西方人他不知道什麼是學道,道在什麼地方他不知道,所以沒辦法研究這些問題。我們身為中國人,有古聖先賢把這個道理講得非常明白,孟子在這裏講得多麼明白!多麼透徹!我們要思,孟子在這裏講豈愛身不若桐梓,這由於他不肯研究,思就是用思想來研究問題,他不肯,不肯這樣來研究,而且加個字,太過了。我們現在看看全世界人都講求功利主義,講仁義之道那就是不肯了,不肯學這個仁義之道,只講功利主義,功利主義就是一步一步的來把自己的擴充,自己的自私自利盡量擴充,結果一切都是損人利己。這章經是教我們明了這個道理,損人利己怎麼能夠學為聖人呢,那就在這裏要分清楚了,愛桐梓是愛桐梓,人更要愛,更要愛自己本身這個身體、心理,全部要來愛惜,這就是教我們求學,求學要把握根本,從根本上來開始學的話,你這個學問才是真學問,這一章書是教我們明了這一層道理。

後面,

孟子曰: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

孟子說一個人對於他本身兼所愛,兼所愛是什麼呢?就是無所不愛,兼所愛對於一個人,這個字,我們一個人對於我們這個身體,包括這個心理,全部都愛護自己,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就拿我們對於自己身體來講吧,我們對於自己身體要愛惜,要講究保養身體。既是保養身體,要問你保養身體哪一部分,所以下面講的是兼所愛,兼所愛都要保養,兼所愛則兼所養也,講究愛護自己身體就要養,保養自己身體,保養身體那就對於自己身體無論身體哪一部分都要愛護,所以無尺寸之膚不愛焉,我們一個人對於我們身體上那個皮膚,包括身體這個肌肉沒有一尺一寸那樣的肌膚不愛。我們身體上哪一部分我們都要愛護它。既然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既是愛護自己身體,對於自己身體就要無一,無任何一個尺寸身體那一部分都要保養,這個腳要保養,手要保養,身體這個軀幹哪裏都要保養,所以說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整體的愛護,整體的要保養,先舉出這一般人都知道的,也都是這樣愛護保養自己,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考其善不善,善於保養,不善於保養,沒有別的,不必問別人,於己取之而已矣,只在自己,你所求取的是怎麼樣的,那就是說,你保養要把握這個重點,有大小,取其重大的,那就是善於取;取的是微末的,不是重大的,是很微小的部分就是不善於取,也就是不善於愛,也不善於保養,所以善與不善沒有別的,就靠自己,靠自己所取之,自己所採取的,採取是養其重大的呢?還是養其微小的部分,完全在乎自己。

體有貴賤、有小大,身體也有貴賤、有小大貴賤比如說重要的部分,我們身體頭腦、心臟,這個很重要,四肢、手腳當然也重要,手腳受一點傷害,比這個心臟,比這五臟受傷害究竟誰輕誰重呢?這個一般人都知道,所以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那麼我們人的保養身體,對於五臟要照顧好,腦筋要照顧好。比如說騎機畫到外面去,要載安全帽,戴安全帽為什麼呢?保護頭腦,這是身體有貴有賤,要知道有小有大,身體對於心理來講,那心理又重大了,心比身體又重大了,所以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只知道養小的、微小的,那是小人,養其大者才是大人,這就含的是注重養心,注重心理。心理要拿什麼來養呢?培養自己仁義道德,養其大者,培養自己人格,如果不是如此,不注意心理的培養,只知道是養這個身體,那就是小,那是小人。今有場師,場師就是種田的,種園圃的那些人,那個師。舍其梧檟,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梧檟,梧是梧桐樹。也是那一類的,這是一個貴重的木材,樹木。樲棘是一個質料什麼都沒有什麼用處的,如果捨棄培養梧檟,而養其樲棘,這是賤場師,這是很差勁的場師。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如同人,這個講身體,養自己一個手指,而肩背有疾病了,他不知道去治療,還不知道,只知道治療一個手指。這個肩背上有疾病他不知道去治療,這是一個醫師,也不是一個好醫師,則為狼疾人也,這是亂醫。說到這裏。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八十七集发布于2024-05-13 15:59:24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