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八十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各位看孟子讀本第三十八頁。这裏還是告子,下面告子下,就是告子下篇,從下篇開始,這章經文我先把這章經先念幾句,这在告子下这个下面。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色與禮孰重?曰:禮重。

現在就是一段一段的來看,任人,這是在那個時候一個很小的國家,叫任國,任國在當時,孟子那個時代是戰國,這個小國家就是在現在山東省一個地方。任人就是這個任國有這麼一個人,有問屋廬子屋廬子就是孟子的弟子,根據趙岐的注解,屋廬子的名字叫作連,連接的那個連,他問屋廬子說,禮與食孰重?這個問禮與食,我們知道儒家孔夫子的學術就是教人家學道,學道從哪裏開始學呢?就是從禮樂,從禮樂開始學,不但是學道,講到政治,孔子也主張用禮樂來辦政治,政治在古時候一定要辦教育,所以孔子也是教人家,教育也用禮樂來教化學生,因此孟子當然也講禮,所以任人就問孟子的弟子屋廬子,他說,意思就是說儒家這麼注重禮,那我來問,禮與食,食就是,我們知道一個人每天不吃飯那是不行的,那麼禮與食這兩者孰重,哪一個重要。曰,屋廬子就答復任人說,禮重。用食與禮這兩者比較的話,那禮是重要。色與禮孰重?任人又問了,問屋廬子說,你說這個禮比食重要,那我現在再問,色與禮孰重?色是男女之色,男女之色,色欲與禮兩者比較起來,究竟哪個重要呢?曰:禮重。屋廬子還是這樣答復他,比較起來還是禮重,屋廬子這樣答復是對的,無論就這個飲食、男女之色,這個是什麼呢?飲食只能維持一個人的這個身,色身;男女之色,你要脩道的話,這個就要把它看得很淡,所以屋廬子答復都是禮重要。

下面任人又問了,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

你說禮比飲食重要,那麼我再問,假使說你要完全合乎禮,再講接受食物的話,用兩者來選擇,究竟是要禮還是要食呢?如果要禮而不得其食的話,那就飢而死,就會餓死了。如果是寧願取食而放棄禮的話,那就得到這個食物,這兩者比較,必以禮乎!這樣看起來,要禮就不得食,那就餓死了,不要禮而能夠得到食,就不會餓死,這樣看起來,你還認為禮重要嗎?這是一樁事情。

另外再提一樁事情,親迎,則不得妻。親迎,就是按照婚姻這個禮來說的,一個男子要娶妻子,按照婚姻這個大禮來講,有各種程序,到後來要自己親自到女家來迎接女子過門,這叫親迎。如果按照這個禮親迎的話,那就不得妻。這也是假設的話,假設要按照這個禮節來娶妻子的話,那就娶不到妻子。反過來講呢,不親迎,不必按照禮來娶妻的話,那就是不親迎,就得妻,這樣就可以得到妻子,這樣看起來,必親迎乎,親迎按照禮娶不到妻子,那你還要講這個禮,還要親迎嗎?任人拿這兩樁事情問屋廬子。

屋廬子不能對,屋廬子經過任人這麼一比較,一問的時候,他就答復不出來了,不能對就是不能答復了。明日之鄒以告孟子,到了明天,之鄒,孟子是鄒人,到了鄒國去,把這樁事情來報告孟子,孟子曰:於,這個讀烏,孟子曰:於荅是也,何有?這句話古人有兩種講法,我這裏是根據漢儒趙岐解的,宋儒有另外一種解釋法子,意思還是差不多的。孟子就跟他的學生屋廬子說了,讀烏,烏就是烏呼的那個烏,一種感嘆辭,這是一個歎辭。荅是也,何有?他問你這個問題,你答復他,答復他這個問題就是荅是也,答復他這個問題,何有?何有就是有什麼不可答復的呢?你感覺不可答了,你感覺答復不到了,實際上這個問題有什麼不可以答復的?下面就解釋了,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不揣就是度量一下子,就是測量一下,不揣度,揣度也就是說衡量的意思,是根本,你不量一量它的根本,而齊其末,只想跟一個東西,跟它的枝末來平齊,比如說假設這一座山,山腳下這是本,山頂上那是末,如果你不從山底、山腳下,從山腳下看就是揣其本,你不從山底、山腳下來衡量的話,只注意拿一個東西跟山頂,跟山上面來比、比齊,平齊,孟子就說了,你不這麼作,不揣其本而齊其末,只想跟那個上面來取得很齊、平齊,平是平等的。這樣看,方寸之木,一寸方的木頭,可以把這個木頭拿到岑樓上去,跟岑樓一樣高,雖然它一塊木頭只有一方寸那麼小,談不上很高。可使高於岑樓,岑樓是什麼呢?有一層一層的樓叫岑樓,在這裏,趙岐的注解,這個岑樓指的一座山,那個山,山腳很寬,到了山頂上尖尖的,那個山峰尖尖的,就像那個岑樓的屋頂一樣,這意思就是說你不從一個物體的根本上去比,一直比到上面去,你只是從頂上相比,那就好像拿了一寸方的這個木頭拿到山頂上,它可以跟山頂比照,你山頂這麼高,這一個方寸之木也有這麼高,但是你實際想想看,從這個方寸之木往下,從山頂到山腳下,那麼高的,你忽略了,這是孟子先提出這麼一個比喻來,比喻就是,意思就是說,你前面所比的,講辯論的事情,你自己假設的辯論,那個辯論法是不對的,你那個辯論法,拿這個色與禮孰重,食與禮孰重,那個不合道理,所以孟子就先提出假使不揣其本只講平頭的那個山上的跟它那個枝末上來講究一個的話,那就像拿一個方寸之木到山頂上,看起來跟這個山是平等的,上你只是一個方寸之木,怎麼能夠跟山來相比呢?

下面再講,金重於羽者,一個金子、黃金,或者是其他的金屬品,這裏就講黃金吧,比這個羽毛,當然這兩者比較的話,金子比羽毛要重,但是理論上是如此,假使說拿這個一鈎金與一輿羽,這兩者比較一下,一鈎金是什麼呢?一鈎是一個帶鈎,一帶鈎,古人注解一帶鈎它的重量是半鈞,半鈞,鈞也是一個重量,半鈞這就是一帶鈎,一帶鈎的重量,多少呢?一兩的三分之一,一兩,你比如說那個金子,一兩金子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一兩金子叫一帶鈎,這是一鈎金。一鈎金子是這麼重,一兩的三分之一,那你要拿來,一輿就是一車,一輛車子裏面裝的那麼多的羽毛,一車羽跟三分之一兩的金子相比,那麼是誰重呢?那當然這個羽毛重,所以說一般認為金子重量比羽,比一根的羽,那當然金子重,你要是把三分之一兩的金子與一車子,所裝滿一車子那個羽來相比的話,豈謂一鈎金與一輿羽之謂哉?人家要講比的話,直覺的講,這個金子是比羽毛重,這任何人都知道,你如果一定要拿這一鈎金與一輿羽這裏比的話,這就是誰都知道,羽,這一車羽比這個一鈎金要重,但是孟子講豈謂,一般人講金子重於羽的話,不是拿一鈎金與一輿羽相比的,不是這個比法。

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你任人,你拿與禮之輕者而比之食之重是什麼呢?食,得了飲食就不會餓死,得不到飲食,得不到這個食物就會餓死,這個食就是很重要的,那麼以這個食之重與禮之輕的話,你叫一般人取的話,一般人說我得不到這個食物我就死了,這樣一比較,禮當然比食要輕一點,所以說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翅,這個是語助辭,奚翅食重是何者重呢?你叫一般人取,誰都知道寧願要取食,取其重的。實際上孟子說起來,你前面那個比,在辯論方面,那個是不合理的,你那個比法就是故意把食的,不飲食就會死人的與禮的輕的話,暫時放這個禮不會死,取重叫人家有這麼一個模糊人家的意識,認為這個食是重要,禮沒有食這麼重要,你先假設這一個命題,這是不合道理的,奚翅重,講到究竟是誰重?真正說起來的話,拿一羽跟金子來比的話,還是金子比羽重要,你那個用法就好像拿一鈎金與一輿羽,一車子羽來相比,這是來叫人家,模糊人家的意識,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你取那個是什麼呢?這裏不講其餘的,你說,你的意思是結婚娶妻子,一般認為娶妻子當然重要,結婚,年齡到了結婚當然重要,至於說結婚的時候,當然按照婚禮,照著婚禮也很重要,如果在兩者不能夠兼得的時候,你叫一般人選擇,當然我還是選擇能夠結婚重要,禮數到不到,那其次了。這個你也是,你這個命題也是模糊人家的。這就是說你取其色之重,色之重就是講要結婚的這樁事情,禮之輕的話,禮有時候不能夠完備,不能完備,只要能夠得到結婚的這個目的就行了,你這一比的話,也是取其重而拿這個輕的來相比。實際說起來,是誰重呢?還是禮重,講到後來還是禮重,所以首先孟子跟他的弟子,教他弟子說,你去答復他的,首先你把他所設計的那個比較,比得不合理,在辯論方面,他的這個命題那是不合道理,你就可以告訴他。

後面就是孟子自己就告訴他的弟子,你用這個方式來問他,用什麼方式問他呢?往應之曰,你去,你再到任人那裏去。應之,然後你就答復他,答復他什麼呢?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

這是合乎道理的一種比喻,合乎道理,什麼比喻呢?你就告訴他,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紾是什麼呢?兄之臂,的,把哥哥的手的胳臂,我們人的胳臂是自然的,這樣順著方向,肘在外,如果是紾兄之臂,把這個手臂這個肘往裏面扳,叫這個手臂相反,反過來,叫紾兄之臂,這樣的話你可以奪之食,而得之食,這樣就可以把兄手裏所拿的這個食可以搶過來,因為一般那個手拿著吃的東西,按照自然的手,你現在要搶他手裏拿著這個食物,把他手臂,把它彎過來,你這樣可以把兄手裏的食物可以搶過來,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不用這個方法,就是不把兄的手臂把它扭轉過來,那麼你這就是搶不到飲食,則將紾之乎?這個比較之下,要問,要問任人,你會把你哥哥的手臂,把它扭轉過來,你去搶奪這個食物嗎?這是一樁事情。

踰東家牆而摟其處子,則得妻。再呢,因為他前面是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禮與食相比,再一個色與禮相比。下面就是舉這個例子,踰東家牆東家就是鄰家,你翻到,翻過鄰家這個牆。而摟其處子,處子還是沒有出嫁的一個處女,翻過鄰家的牆,跑到鄰家,摟其處子,就把鄰家那個未出嫁的女子把她搶過來,就是把那個處子,把她搶過來,則得妻。這就是你可以得到這個妻子。不摟則不得妻,如果不這麼作,不踰東家牆而摟的話,就得不到這個妻子。則將摟之乎?那你就問這個任人,你去翻過東家這個牆,然後把東家那個女子,把她搶過來嗎?搶奪過來,你可以這樣去問他。這個問他的話,那就是等於你用這個比喻辯論的話,他就沒有辦法答復你了,他就自然而然的禮重。為什麼呢?從哥哥的手裏搶奪這個飲食,跑到鄰家,把鄰家女子搶過來,這個犯的禮太嚴重了,這種比較的話,不是前面所講的放棄禮得了食,得食就不會餓死,不得食就餓死,與這個從兄的手臂裏面奪了食,這個食奪到奪不到,這不會餓死的。踰東家牆而摟其處子,這個不但是犯禮,而且是犯法的,用這個比較起來的話,那就知道誰都知道禮重要,能夠守禮,那些飲食、娶妻子,娶妻子還是可以照禮上來,那麼得食不得食,不必從兄的手裏搶過來,就是搶不過來,不必搶也不會餓死,所以孟子他這個言語辯論,他是有辯論的天才。這個天才,我們讀了這一章經的時候,他在講邏輯的時候,也就是講辯證的時候,在理論上講,跟人家論辯的時候,一個要破對方不合道理的那種法則,一方面自己要提出一個正當、正確的一個命題,孟子就是這個方法,所以研究到後來,任人所想,他問的目的就是要破除孟子所注重的講禮。他舉出這兩樁事情來,叫屋廬子承認禮不重要,飲食男女重要,孟子就是看準他這種辯論的這個大前提是錯誤了,這個辯論的理則提出來是不合真理的,所以先把它用一段話,用那個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你那個比較是不揣其本而齊之末,然後再提出來一個正確的論題出來,叫他的弟子去答復這個任人,答復任人,答復的問題,結論不必講,最後就是教化他弟子問那個任人,則將紾之乎,則將摟之乎?這兩個問,一問就把他問倒了,就把那個任人就問倒了,意思就是說禮重要不重要呢,這一章我們就講過去了。孔門的弟子,言語宰我、子貢,孟子的言語也是在那個時候,在言語這一方面也是智慧比一般人高,所謂言語的智慧比一般人高,不是像我們所了解的,所講的,一般人說你跟人家說話滔滔不絕的。再呢就是把人家辯論得啞口無言,叫人家沒辦法,答復不出來了,那個不行的。真正的講,言語智慧是教人家口服了心也服了,叫人家答不出來,就是任人,任人叫那個屋廬子好像問他兩個問題,答復不出來了,孟子後面這兩個問,兩句話,兩問,問得任人可以說是口服心服,這是真正現在我們學言語的話,就是這個學法子,你這樣學法,就我們一個學道的人來講,你就把那些邪知邪見的人,就把他能夠教化過來了,他不但口裏服了你,在心裏也服了你,因為你講的是真理,所以把他那邪知邪見破除了以後,他就會跟你學。

下面另外一章,這是三十八頁,從後面來算的話,最後第四行。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曹交是那時候有一個曹國,曹國到後來已經被人家滅掉了,雖然滅掉的時候,到孟子那個時候,有的說,滅了之後,它這個國家變成大國家的一個附庸國,也有說,曹國雖被人滅的話,它在自己這個國家之內,還有一個國家的名稱還存在,有這兩種講法,所以在這裏講曹交,他是曹國的曹君,曹國國君的弟弟,是他的名字,就是曹國國君的弟弟叫作交。

他就問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有諸,有之乎,是之乎兩個字的合音字,意思就是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事實上是可能的嗎?孟子曰:然。孟子答復他,是的,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孟子這樣答復的時候,曹交又反問,再問孟子,他說,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他說我交,我聽說,文王,周文王他的身高有十尺。成湯王他有九尺高,而今,我這個,我身體也不算矮,我有九尺四寸這麼長,但是我現在我跟文王、成湯王不能比,他們都是作了王,而我食粟而已,我現在只是一個普通人,只是吃吃,沒有作任何事情,只是吃吃飲食,普通的一個人而已,如何則可?這樣看起來,人人皆可以為堯舜,我怎麼能成為堯舜呢?曰,下面孟子就說了,奚有於是,奚當何,何有於是,於是就是意思說,你怎麼能拿身體來比呢。人皆可以為堯舜,不是拿身體跟堯舜來比,也不是教你拿你的身體跟文王、跟成湯王來相比,意思就是說奚有於是,人皆可以為堯舜,這個與身體的高矮長短沒有關係的,所以首先告訴他奚有於是。既是與身體沒有關係,亦為之而已矣,在乎人自己肯不肯去這樣脩養,怎麼脩養法子,堯舜他是他的德,脩養他的道德,文王、成湯王也是脩養道德的,所以是亦為之而已矣為之什麼呢?為之,你脩養道德從哪學,從仁義上面開始學。

下面他假設一樁事情,有人於此,假設有一個人在這裏,力不能勝一匹雛,他的力量,一匹雛是一隻雞,一個小雞他的力量都抓不住,這可以說他是無力之人。則為無力人矣,今曰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百鈞,鈞是什麼呢?一鈞三十斤,百鈞是三千斤,現在有一個人能夠一舉就舉出三千斤重,這個東西舉得起來,他就算是有力的人。然則舉烏獲之任,是亦為烏獲而已矣,烏獲是一個大力士,他一舉就能夠舉出三千斤重的這麼一個東西,這是有大力氣的人。今,現在你有一個人,他能夠舉出跟烏獲拿一樣重的人,舉烏獲之任,烏獲能夠舉出多重的物件,就是他的東西,你也能夠舉出跟烏獲一樣重的東西,是亦為烏獲,你就是今天的烏獲,你就是現在的大力士了。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耳,一個人你不要怕自己比不上人,你要比得恰當,比得恰當是什麼呢?你就是在仁義方面,你盡量去學習,去實行,你一定就能夠成為堯舜。你弗為,你不肯這麼作,不肯在仁義上面來學習,你只拿這個身的高矮相比,那就錯誤的。再說,徐行後長者謂之弟,你跟長者在一起走路,你慢慢的行,走在長者後面,這叫弟道,你就是尊重長者。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你要走得快,走在長者之前,這就是不尊敬長者,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你教一個人他徐行在長者之後,人不能嗎?豈能說是人不能嗎?他是不為也,他不肯作。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學堯舜,堯舜是怎麼樣成為聖人呢?孝悌而已矣,舜帝就是行孝道而成為聖人的。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你穿堯的衣服,講的是堯的言語,所實行的,所作的事情,行為也是堯的行為,堯的行為是什麼呢?堯就是全心全力的為天下人工作,不為自己。你能夠這樣的話就是堯。

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你如果說夏桀王那個帝王的衣服,你穿他的衣服,你講的是夏桀王那些暴虐之君那些言語,你所行的也是夏桀王那種行為,殘暴人民的那種行為,你就是夏桀王了。這樣一講的話,曹交當然就知道了,就了解了。,曹交就說了,交得見於鄒君,可以假館,願留而受業於門。他說我願意見見鄒君,我可以向鄒君借一個館,借一個房屋,借一個館舍,借館舍我居下來,居住在這裏,居留在這裏,我願意受業於門。我跟你學,我作你的弟子。這曹交經過孟子這一番開導,一番說的時候,他願意拜孟子為老師。,孟子就說,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意思就是說,道就像大路一樣的,那麼平坦、那麼明顯。豈難知哉?講這個道理,哪裏很難知道呢?人病不求耳,一般人他的毛病就在不肯求這個道。子歸而求之,就教曹交說,你回去,你不必在我這留學了,你就回到你自己那裏去。歸而求之,你真要有心求的話,有餘師,師指什麼呢?哪裏都可以學,無處不是道。學孝悌、學仁義,處處是孝悌,處處是仁義,只要你有心學的話,哪裏都是你的老師。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學道的人就跟學佛的來講,學佛你看你悟不悟,你一悟的時候,無處不是佛,無處不是佛法。山色、溪聲,溪聲就是廣長舌相,清淨的山色就是法身,處處都可以見到道。孟子意思就是有餘師,你回去好好學,你一悟的時候,你想現在跟我作老師,你要悟的話,處處就是老師。這一章經最後幾句話,子歸而求之,有餘師。悟是非常重要。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八十九集发布于2024-05-13 15:59:01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