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九十七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看孟子讀本第四十二頁第十一行開始,這一章經我先念一遍。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kǎn)然,則過人遠矣。
這一章這幾句話意思是說,附之以韓魏之家,附是加上,韓魏之家,原來是晉國,晉國有六家卿大夫,在六家卿大夫之中,韓魏這兩家非常富有,財富很多,地位也很高。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他自己家裏的財產已經不少了,再附之以,再以,以就是拿過來,拿這個韓魏之家的財富加給他,就是附之,就附這個人。如其自視欿然,這個人他又得了這麼多的財富,自己看看自己,欿然的意思感覺到不足,自己還不滿足,欿是不滿足的意思。這個孟子就說了,則過人遠矣。這是一個超過普通人,而且超過得很遠。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就財富來講,自己有很多的財富,再加上韓魏之家這個財富,不但有財富,韓魏這兩家卿大夫在晉國的時候,政治地位可以說在晉國是很高,非常高。有這樣的財富,與政治地位的話,就是富貴應該是很滿足了,而這個人感覺不滿足。自視就是自己看看,自己還欿然。有一個道理,那就是說,講財富、政治地位,這是一種隨時可以變化的這麼一個東西,是假東西,都是外來的,再多的財富可以得也可以失掉。政治地位,別說是卿大夫,就是國君,也是無常的,作了天子,也是無常的。那麼什麼樣才是非無常呢?那就是仁義道德,仁義它不像人世間那個富貴那樣的有轉變的,所以孟子看這樣一個人,他所以自視欿然,就深得在自己脩道上面,自己所脩養的仁義這方面,感覺不足,既是自己感覺仁義學得還不夠的話,那就是在這上面要多用工夫,心就放在仁義方面。人世間的富貴,不要把它放在心上,這是一個在孟子看起來,這是過人遠矣。過是超了,超過一般人很遠了。
下面又是一章,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以佚道使民,佚是很安逸的,什麼叫佚道使民呢,古人注解裏面就講了,你作一個人君,你要叫你國內的民眾要作哪些事情,比如說春天要去播種,種五穀,所謂的春耕、夏耘,秋天農業就要收成,春夏秋這三個時候都是農忙的時候,你是一個國君,你就要幫助農民在這些時間你要教他們從事他們所需要從事的工作,國家有時候需要叫國民來辦一些事情,但是不要在農忙時候,就在農業這個時候你要幫助農民他怎麼樣的耕作。比如說前面也講過的,到了冬天,農產品已經收成好了,到冬天幹什麼呢?冬天就是宣導,教那些農民你把你在田裏邊,在種的田的旁邊這個房屋,就等於現在那個工寮是一樣的,種國要在田邊那個房屋裏休息,你田邊這個房屋就是你農人一個暫時休息的房屋,你在冬天就要好好的利用時間把它脩好,等到明年農事須要農耕的時候,你這個房屋已經修好了,類似這些事情國君在平常這樣指導他,提醒那一些人作這些事情,這些事情雖然都很忙,春天、夏天、秋天當然都很忙,就是在冬天指導他作那些事情除了脩補那些工寮之外,水利這一方面利用冬天清除水利這些事情,這些事情雖然是很忙,但是都為自己作事情,都是農民替他自己作事情,這樣雖然很辛苦,忙過了以後,他有了收成,享受收成,農民可以安安逸逸的在那裏享受他的成果,這是以佚道使民,這樣的話,雖勞不怨,老百姓雖然很辛勞,但是他對於國家沒有怨恨的心理,因為你指導他們作事情都是他們自己必須作的,作了之後就有好的收成。
下面這句,以生道殺民,雖死而不怨殺者。生道殺民,古時候國君除了辦行政,同時也要辦教育,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一般老百姓能夠知道禮,一切事情都要守規矩,就等於現在一般國家講的法律,宣導這個法律,讓老百姓能安分守己,不要犯法,古時候用禮樂教育,教得好,一般人懂得禮的話,他一切都是安分守己,不會犯法的,如果還有很難教化的人,他犯了法了,犯了很重大的罪惡,造了很重大的罪過,犯了法了,這個時候不能不給他一種懲罰,懲罰最重的就是判死刑,這叫殺。這是不得已的事情,古人講,不教而殺謂之虐,沒有教化民眾,等到民眾犯罪的時候就來殺他,這叫作暴虐之君,但是經過教化之後,還有人來造罪業的時候,這就不得已,就要殺了,這個殺就是生道殺民,生道是什麼呢?把這些犯法的人把他判了死罪,為的是要維護那些善良的國民,意思就是說:除暴安良,把危害大眾的這些犯罪的人,把他除掉來安定一般人,是這種作法,就是殺一個犯罪的人可以維護很多人的安全,這叫以生道殺民。以維護很多人的生活等等這些生存,這叫生道,殺那些犯罪的人,雖死不怨殺者,就是被殺的那些犯罪的人,他也不怨殺者,也不怨恨,不怨恨國家用法律來殺他,為什麼呢?國家已經用教育教化過他們,他不接受教育,這事怪不得誰的,所以國家雖殺,而不怨殺者。辦政治免不了有殺人的時候,殺人這就是孟子所講的以生道殺民。以生道殺民意思還是維護一般人的安全,所以政治與宗教與其他的不同,自古以來,政治是政治,宗教是宗教,這要分清楚。
再下面一章,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皡皡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這一章書是講辦政治,王者與霸者不同的地方在哪裏。先講霸者,霸者之民,驩虞如也。霸者就像春秋的時候,創造霸業那個齊桓公、晉文公,一共在春秋有五霸,這些霸者之民,行霸業這些國君,在他們國家之內這些人民怎麼樣呢?驩虞如也。驩虞,驩是歡喜那個歡,虞是娛樂那個娛,這兩個字跟那兩個字是一樣的,霸者治理之下的人民,歡歡喜喜的,也很娛樂。如也,這個如字就是大家都是那樣歡喜娛樂。
王者之民,皡皡如也。行王道的這個民眾,行王道的這個民眾是什麼呢?皡皡如也。在王道治理之下的民眾,他們是什麼樣的狀況呢?皡皡如也,皡是很廣大的意思,廣大到什麼程度呢?為什麼王者之民,皡皡如也呢,廣大像天、像天地,像天空那樣廣大。因為王者所行的王道,他就取法於天,他就效法天的,天的廣大皡皡然,看不到他的邊際。在王者治理之下的民眾,看見王者治理的這種政治辦到什麼樣的好,辦政治的王者,他的道德,所作的政治成績對於老百姓有什麼好處?這些情形,一般老百姓好像感受不到,沒有那麼具體。就拿堯舜講吧,孔子曾經講,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天是非常大的,只有堯,堯帝他則之,就是效法天那樣廣大,堯效法天的廣大,他治理之下的老百姓,老百姓只知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早晨出來自己工作,到了晚間自己休息,一切都是在那裏自給自足,快快樂樂的,就在一般人這種生活之中,他不感覺到這是從哪來的,自己才能夠這樣安居樂業,他想不到,給他這種安居樂業是在上面這個堯帝把這個政治辦得非常好,天下太平,所以一般人才能夠這樣安居樂業,這種安居樂業一般人不知道,體驗不出來,所以在這裏講王者之民,皡皡如也。不知道王者之德,王者的道德,一般人就像對於天那樣的,沒有那麼具體的感覺。相對的來講,霸者作些事情,老百姓都看得出來,因此下面講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一個王者治理天下的時候,有犯罪的人,他已經經過教化過的,教化之後還是犯罪,那只好殺了,殺而不怨,殺了之後,犯罪的人不怨,其他的人也不怨,這是王者才有這種,為什麼呢?前面講是以生道殺民。利之而不庸,利之是什麼呢?一切有利於人民的事情,有利於民的是什麼呢?就是前面講的幫助民眾作他們自己的事情,春夏秋這三個時期,你要指導民眾作他們自己的事情,對他是真正有利的,到了冬天,指導他們怎麼樣的興辦水利的事情,脩補在田間的那些房屋,這一類事情都是利益老百姓,而不庸,庸當功來講,這事看不出什麼具體的功勞在哪裏,這還是還可以看得到的。比這個更深遠一點那就是用教育,自古一直到戰國時候,王者都是注重教育,國家設立學校、辦教育,辦的這個教育,使得一般人民在這個王者的教育之下一天一天的遷善,改惡遷善,因為人無論在什麼時候,人都有一個惡的習氣,這個惡的習氣必須由國家設立教育來教化,使一般人把惡的習氣把它廢除,而改為善的行為,這就是教人民日遷善而不知,一天一天的改惡遷善,遷善就是來學這些善事情,而不知為之者,而不知不覺的受到感化,這個受了感化,是誰來使他感化呢?是王者,不知道這些有利於人民的這些事情,都是王者推行下來的,所以講利之而不庸,對於民眾作那些有利的事情,庸是當功字講,民眾看不出來這個功是從哪裏來的,不知道這個功是出自王者。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老百姓一天一天的改惡向善,民間的民風一天一天的厚道,這是從哪來的?也是王者實行大道,教化一般人才能有這樣好的效果,但是一般人不知道,潛移默化,沒有感受到這是王者給他們的恩惠。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君子在這裏講指的那些王者,包含聖人,有聖人的道德,現在他作王者,他所過者化,這個君子指的前面那個王者,他的道德就如同天那樣的廣大,所過者化,所存者神,這種有道德,有王者地位的人,有德有位的這個君子,既是王者又是聖人。所過,他就來到人世間,作人世間的王者,所過者化,他到人世間來,一方面作世間的王者,一方面來實行聖人的教化,這個世間就能夠有聖人教化,能夠教得好。所過者化,化就是變化氣質,一般人的惡習氣就得到教育的變化,也就是感化,感受到聖人的教化。所存者神,聖人感化世間所得的好的效果,這種存在這裏,存在人間或是存在這個國家,以至於存在天下,天下人看得出來看不出來呢?看不出來,神,這個神是什麼呢?易經裏面所講:陰陽不測之謂神,陰陽這兩氣非常微細的,陰陽都測驗不到的,這叫神,這種神也看不到,但是它有它的能力,他的能力存在。所以君子到世間來,世間就得到聖人的教化,所得的教化,你找出教化具體的事情在哪裏,痕跡在哪裏,找不出來,就如同那個神一樣的,你看不到。
上下與天地同流,這就拿一個比喻,比喻什麼呢?天地,天有四時有雨露,春夏秋冬四時,大地上需要雨水的時候,它就下雨,早晨有露水,這是天。就大地來講,它能夠承載萬物,承載萬物這個大地不管是什麼樣的,是人也好,是動物也好,是礦物、植物,都由大地來承載,承載了這些萬物,而萬物自己都不知道。天有四時來回的這樣運轉,人也不知道,在空氣之中,有氣體、有風,我們也不感覺到,這就是天地那樣化物,化是變化、化育,天地用種種的變化,來養萬物,養育萬物,天地變化就是用風霜雨露、四時在那裏變化,如果沒有春夏秋冬、四時變化,一般農作物就不可能的春天耕耘,春夏耕耘,秋收、冬藏,沒有冬天收藏的話,五穀的種子就不能保存,這都是要靠天時變化。空氣,沒有空氣在那裏,那個種子也不能夠發芽生長。講到動物,講到我們人,一時一刻最短的時間也不能缺乏空氣,這是天地用種種的變化來生養萬物。聖人,這裏講的君子,他的教化人,他的教化就跟天地這個化育是一樣的,所存者神,聖人所作的事情,這個教育是個神,看不出來。天地那樣化育,叫萬物也不知道天地化育這種大的德,也看不到,這種情形,孟子說君子上下與天地同流,流是像流水那樣,在那運行不息的,君子到世間來作王者的事情,教化人世間,就像天地那樣運轉,在那裏不休息,這種不休息廣大到無邊這種程度,一般人體驗不出來。豈曰小補之哉!豈能說只是小補什麼叫小補?霸者所作的事情,那個霸者所作的那些事業看起來對於一般人有好處,可是那是小補。舉一個事實作個比喻,我們可以體驗體驗,你是一個辦政治的人,你要是行霸道的話,你作的事情,修幾條道路;老百姓哪些貧窮了,你拿些錢去補助補助他,記住哪個老百姓沒有飯吃了,你拿些來補助他,救濟他。這看得很顯著的,你要是實行王道的話,你只要把政治辦好了,老百姓他自然的在你這個良好的政治環境之下,農業他自己耕作得很正常,工業他的工廠設立起來,也很順利的生產,銷到市場上去,一切都很順利,這一種環境是你王者給他造成的,或者這些農業、工業,你可以叫那些專業的專家來輔導農業、輔導工業,讓他們自己生產,這就是王道,比你拿一些錢出來救濟一個時候,救濟一個時候,過一個時候他又怎麼辦呢?這是王者與霸者所作的事情不相同的,尤其在教育方面,王者的教育教人學仁義道德;霸者的教育教人都是講功利的,急功近利,教人學的話,每作一件事情,馬上就有效果顯出來,但是你要知道,一個教育的時候你要處處叫人家馬上就有效果顯示出來的話,那就是功利主義,講仁義的時候,它長遠得很,不是眼前可以看得出來,所以在這裏講,君子實行王道的話,他是上下與天地同流,不像霸者所作那些事情,是小補而已。小補對於老百姓沒有真正的那樣好,真正對於老百姓好,屬於永久的,對於一般人來講,不但他對於本人,對於他的兒子、孫子,一代一代都要好下去,這樣看看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到我們中國文化,從伏羲氏、五帝、三王一直到孔子跟孟子,這個時候講的都是道德仁義的教育,這個教育一直傳授到現在,我們國家雖然在歷代在政治上有亡國的時候,文化沒有亡,在任何時期,一般人都懂得作人的道理,這是可大可久的,孟子講這一章就是教我們,我們有機會從事政治的話,就要學這王道,不能講急功近利。這章書從這一方面去研究。
再下面,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這是講仁言與仁聲不同的,善政與善教不同,拿這來作比較,比較之後,讓我們知道仁聲、善教要研究,你要辦政治的話,就要注重仁聲的重要,善教的重要,這雖然是在孟子那個時候講的,一直到現在,我們要使得我們國家成為一個有道的國家,我們所有的國民都是有道之人。有道那真正才是好,這一章,我們要從這上面研究。什麼是仁言,什麼是仁聲,什麼是善政,什麼善教?這一節的時間到了。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九十七集发布于2024-05-13 15: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