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九十八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看孟子讀本四十二頁,方才念的那一章,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我們現在就一句一句的來研究,仁言,言是言語,仁言,比如說辦政治,政治宣導的這一切政策、言語,行政上發布的命令,以至於教育,用的言語文字,這個言語文字都合乎仁的,合乎仁德的,這叫仁言。仁言是不錯,政府裏面下達的命令、宣導的事情,都是仁政所發布的,包括文字,但是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你這個仁言比不上仁聲仁聲它能夠感化人,能夠深入到人的心裏去,一個仁言沒有仁聲這種感化,感化的功勞沒有仁聲那麼深入。既然說仁聲入人之深,就是入到人心的深處。

什麼是仁聲呢?按照說文解字講,聲是音,音是音樂的音,禮記月令裏面解釋,聲就是樂,音樂的樂。禮記除了月令之外,還有呂氏春秋,呂氏春秋裏也有十二個月的月令。禮記月令就是根據呂氏春秋裏面來的,在呂氏春秋裏面的注解,聲就是五聲,哪五聲呢?宮商角徵羽一種音聲,所以根據古書的這些記載,這裏所講的聲,仁聲的聲就是音樂,音樂把宮商角徵羽一種音聲配合起來,構成一個曲子,那就聽起來很美,可以改善人心,這是講普通的音樂,普通好的音樂可以叫人家把這音樂一聽了心理就向善,改善人心。再進一步,聖人制禮作樂的時候,他制這個雅頌,雅頌之聲,雅頌之聲這是音樂之中最好的一種。比如說詩經裏面有雅、有頌,詩經的文字就是詩,用雅頌那個譜子,詩的譜子,音樂的譜子把它譜出來,就是雅頌的樂曲,這裏面更好,由雅頌發出來這個音聲,叫仁聲,合乎仁的。為什麼雅頌譜出來的這種音樂叫作仁聲呢?宮商角徵羽這五種聲音它就配合仁義禮智信,所以把這五種聲組成一個曲子把它演奏出來就能夠引發人的仁義禮智信,這種道德心就引發出來了,這種配合,五聲含有仁義禮智信,演奏出來這個雅頌,它可以叫人家一聽這個樂,他的心理仁義禮智信就起作用,這種起作用,仁義禮智信起來,其他的一切惡的習氣就把它壓伏下去,常常聽了這種雅頌之聲的話,因為它是一種藝術,音樂的藝術,特別能夠感化人,能夠感化人的內心深處。自自然然的他起了仁義禮智信的這種作用,而仁義禮智信就是從一個人的本性裏面起的作用,所以在這裏講: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仁言,那些言語比較嚴肅;仁聲,音樂這個藝術那是感性的,能夠感化人,所以它能夠入人之深。把仁聲解釋為合乎雅頌這個音樂,這是漢儒趙岐的注解,趙岐就憑這個字,從說文解字、從月令這裏面解釋,他是有根據的。漢儒他的訓詁,他有他的好處。這是有他的依據。這就是教辦政治的人,當然要實行仁政,實行仁政要用仁言,但是用仁言你還同時要實施藝術、音樂教育,拿音樂來作代表,藝術有很多種,就以音樂來講,音樂是個原則,你要拿音樂這個原則來實行教育的話,就要使一般人心理養成中正和平這樣的心理,不管你一般人懂得不懂得音樂,教人家心理養成中正和平,這就是受到音樂教育的效果,這是一種藝術。

下面講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就是仁政。善政,你把政治辦得很好,可是比不上善教。善教因為前面講教是教一般人養成仁義禮智信這個心理,啟發,這叫啟發。啟發一般民眾的仁義禮智信。善政在這裏講,你政治辦得叫老百姓都能聽眾你這個政治的命令,各種政策都要求老百姓都能夠配合你的政策,奉行你的政府的命令,這叫善政。這善政不完全講是仁政,仁政當然比這個好。善政就是政治都上了軌道,叫老百姓都能遵照政府的政策、命令配合的來實行,這樣看起來,你這善政比不上善教,怎麼樣的比不上。孟子講,善政民畏之,用善政來治理,一般民眾就是,畏就是害怕你這個政治,害怕什麼政治呢?古時講禮,禮也有規矩,除了禮之外也有法律,現在國家,現代各國國家都完全講法治,不講禮了,古時候以禮為重要、為主,同時也有法,禮與法同時並行的話,如果是一個國君,他偏重在法律上來行政的話,支付寶民眾什麼時候要向政府繳納田賦,要求老百姓哪些事情不能作,要能守法,這個是老百姓看你國家一切的規矩要求得很嚴格,一般人不敢違背。為什麼呢?一違背的話他就恐怕受到你這個國家給他這個懲罰,所以叫老百姓到時候要繳給政府的那些田賦、稅賦等等的,他到時候就不敢不去繳送,叫畏之。善教則不然,善教的時候一般民眾愛之,對於你這個政府、你這個君主,他來愛護你,來擁護你,這兩個不同的地方。

再講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善政得民財是怎麼呢,你這樣對於全國民眾拿種種的規矩、法令來宣導,教老百姓遵守,老百姓那時候不敢不按時把那些田賦送到你政府裏面來,你政府收到這些老百姓繳來的這些賦稅,就等於現在各國哪個國家不要老百姓繳送這個稅?又是營業稅,又是各種的稅收,政府的財產從哪來?都是從老百姓的稅收來的,徵收各種稅來的。這樣好了,老百姓的錢財按時送到你政府來,你政府民財就得到了。

善教就不如此,善教他不注重把這個民財叫老百姓都把它送過來。善教,他注重教育教老百姓多學仁義道德,平常國庫裏面當然也要存一些錢財,最重要的把錢財存在民間,他注重是老百姓的財富,放在他們自己家裏,放在他們自己家裏有什麼好處呢?你國家有事情的時候,需要金錢的時候,老百姓自動就送到你這裏面來,所以在大學裏面就講,財散則民聚,你國家把這財富散在民間,老百姓的民心就聚,就能夠團結來擁護你的國家,民心都能相聚的來擁護你這個國君。孟子講這一章書是教作人君的人要懂得這個道理。

下面孟子又講了,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良能,明朝王陽明他講至良知,就是從孟子這裏出來的,他就是學孟子,講究良知良能。孟子在這裏講,我們看看,他說人之所不學而能的,我們人在世間學習,學習的時候,世間的事情太多了,你要學才知道。比如說讀書,我們不讀書,不認識這個字,我們就不知道這個書裏面所講的什麼事情,什麼道理,不知道,必須要學。就拿今日資訊這麼發達,我們不看報紙、不看電視,世界上那些資訊我們都不懂,所以學不僅僅在學校裏面求學,我們每一天所接觸的事情,看的報紙,電影裏面看的那些資訊,電視裏面看的那些資訊,都是學。但是有一些,有一種不是學來的,學來的是知識,知識是學來的。什麼不是學來的呢?良能。能是能力,這個良能不是學來的,人之所不學而能,不用學習自然有這個能力,這叫良能,良能,古人注解說是,當甚字講,非常好的,但是在這裏講良能應該是講本有的本能。這個良能既然不是學來的,是本有的,這叫本能。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慮是思維,也就是研究,不用思維研究而知的,這種知是良知,這個良知也是本來就有的這個,這個也不是學來的,所以這個不學而能是本性裏面出來的,這是趙岐的注解,這個不學而能是從本性裏面出來這個良能也是的,這個真知,良知也是從本性裏面出來。

下面孟子就提出一個解釋,為什麼良能不學而能,良知不慮而知呢?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孩提之童,那個小孩子生下來很小,他還不會走路,由父母抱在懷裏面,或者是再大一點,他不走路要牽著他走路,叫孩提之童,這樣的小孩子,無不知愛其親者,親是他的父母親,小孩子他還不會說話,也不會走路,見著他父母就笑,我們一個人對某人見著一笑的話,就表示對於這個人有好感,這個小孩子見到父母就笑,那就是愛他的父母。及其長也,年齡長大了,無不知敬其兄也,年紀長,會說話,會走路了,會表達意思了,自自然然就知道尊敬他的哥哥,敬兄。一個是,一個是是什麼呢?親親仁也,愛自己的父母親,這是自己的仁也,這是。這怎麼說呢,論語裏面講,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道就是從仁的根本,所以這個孩提之童,知道愛他的父母,這就是他的,這個不是學來的,從小這小孩子都不會講話,他那裏學什麼呢?他自然就是愛他的父母,這種愛他的父母就是仁,仁起的作用。仁從哪裏來?仁也是從自己本性出來。敬長義也,敬長輩就是弟弟敬哥哥,這是義,義是當然的,應當如此,都是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無他,無他是什麼呢,一個國家辦教育,國民自己受教育,就中華文化來講,你這教育目的在哪裏?就是教人家學聖人,學賢人,開始的時候就要學一個正人君子,就要學好,學好那就要把這個目標定在仁義上面,要學仁義,學仁義這不是一般的學問所講的那些知識教育,知識教育當然有用的,不能不學,但是教育的根本就要啟發人的良知良能,啟發人的良知良能,他才能夠成為聖人。從哪裏開始啟發呢?就是培養這個仁義,仁義不好培養嗎?仁義是啟發的,我們現在一般人的觀念,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一切都講法治,一切都是要跟人家競爭,你在講這個仁義,講究這個禮讓,這個好像不合乎時代這種需求了,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我們人都要跟人家競爭,我們不能跟人家競爭好像是被人家打輸、打敗了,我們在世間怎麼能夠存在下去,這是現在一般人的觀念。這個觀念是不對的,有這個觀念是教人愈學愈苦惱,他沒有快樂。必須是啟發仁義,啟發仁義就是一步一步的啟發我們本有的良知良能,真正這個良知良能啟發出來的時候,不怕在這個世間被人家打敗了,你有這個良知良能,任何人也打敗不了你,你有良知良能,不用跟人家競爭。有這個道德,良知良能一起作用的話,世間任何問題你都可以解決,生死問題都可以解決,哪有什麼害怕的!所以孟子講這一章書太重要了。為了證明良知良能不是學來的,不是用思慮研究來的,就拿孩提之童來講,自然知道愛護他父母;稍微長大了他就自然知道尊敬他的哥哥、兄長,這不是學來的,不但不是學來的,如果有人教他不這樣愛護他的父母,他也不接受,這是良知教育,良能教育!我們今日之下,各位要從事教育,你要知道教育的根本就要從這裏來研究。

後還有兩句,他說,無他,達之天下也,達是通達,你只要把這個親親仁也,敬長義也,把這個仁義的教育來啟發人,就是啟發人的良知良能,天下人都能夠通達,你這個教育就是把天下人都能夠教得通達了,那你這個教育就成功了。

下面孟子就說了,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他舉出堯舜時代那個舜,舜帝在年輕的時候,他原來是在深山之中,居在那裏,與木石居,木是樹木,山上有樹木,有石頭,居在那個環境之中,山上有鹿,山上有山豬,所以有鹿豕,與鹿豕遊是什麼呢?因為舜住在那個山上,山上有鹿、有山豬,常常就在他的附近,如同他就跟那些鹿豕在一起,在這個情況之下,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舜居在這個山裏面與鹿豕遊他與深山的野人,山上有野人,與那個野人有什麼不同呢?野人就是跟那些動物在一起的,舜跟他們有什麼不同呢?幾希,幾是距離很遠,幾希就是不遠,差不多。後面孟子就說了,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等到舜他聽到一句善言。聖人所講的話都是善言,都是有道理的話,還有見一善行,看見有一個慈善的這種行為,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就如同把那個江河開發出來,沛然,那個江河的水充沛得,你叫它不要流,阻止不住。是把它防禦起來叫它不要流,你叫江河的水不往下流是辦不到,這個意思就是說舜他只要聞到一句善言,他就要照著善言去行;遇到一件善行,馬上去作。善言、善行,他一見到了,他一看到了,他一聽到了,他就去實行去。實行,你叫他不要去實行,辦不到,就像江河往下流的話,你阻止不讓它流,阻止不住。這就是舜與一般人不同的,舜之所以能夠成為聖人,他就是聞一善言、見一善行,馬上就去作,善言、善行落實在他的身上,他就是對於父母那樣孝順,對於他弟弟那樣友愛,這是最了不得的事情。普通說,人皆可以為堯舜,為什麼可以為堯舜呢?前面講人都有良知良能,把良知良能開發出來就是可以為堯舜,換句話說都可以成為聖人,成為聖人,那就要學舜這樣。知道這個理論、善言,知道那個善行,人家已經行出來那種事實,趕快地去照著那種善言、善行去作,這就是告訴我們就要學舜,舜就是這麼作法。

下面又是一章,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整個的這些一章一章雖然不同,整體的意思是一個,前面那一章是教我們學舜。這裏講你不要作你不為的事情,根據趙岐注解,你不要使人為你自己所不想作、不欲作的事情,就是無為其所不為,不要讓別人來作你自己都不願意作的事情。無欲其所不欲,也不要讓人家,叫人家欲望你所不欲望的事情。一個是無為,一個是無欲無為就是不合乎正義的事情,不合乎正義的事情你自己不作,你當然也不要讓人家作。無欲是那些不好的事情不想去作,不好的事情你不想去作,你也不要叫人家去作,這一章書就如同孔子講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把這個文字稍微變更變更,整體意思就是孔子所講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個恕道。如此而已,孟子又說,自己這麼作,也不要人家作自己所不願意作的事情,那就是恕道,學恕道就是如此。

下面另外這一章,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

他說一個人,是有品德,是有智慧,是學術,是才智,有品德、有智慧、有學術、有才智,後面那個也讀智,有這四種,恒存乎疢疾,疢疾,身體有什麼毛病,有一種病,人有種病在身,才使得他要解除這種疢疾,他才努力的去學習,努力的要進德脩業,所以這裏講,一個人他所以有、有、有、有,就是因為他有疢疾,他才能夠發心來進德脩業。

下面舉出例子來,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比如說孤臣孽子,孤臣在偏遠地方,不在朝廷裏面,與君主不接近,與君主不接近,疏遠,疏遠的遠地方的臣子,他跟君主之間有距離的,所以他操心,操心也危,如果是在朝廷裏面,跟君主很接近,君主也信任他,他有什麼事情都可以隨時都跟君主來談論,來建議。孤臣在遠處就不是如此,所以他操心也危。這個孽子呢,孽子不是長子,是庶子,就國君的兒子來講,國君的長子,大夫人所生的長子,他可以繼承君主的君位,其餘那些庶子,沒有長子那麼得到君主的重視,所以叫孽子。獨孤臣孽子,操心也危,操心就是存在心裏面,操守在心裏面,時時有一種危機的感受。慮患也深,他所憂患的也很深沉,但是,什麼事情就是因為操心危、慮患深,有憂患的心理,他才能夠前面所講的,使他要脩養品德,增進智慧,講求學術,培養自己的才智,就在憂患之中才具備,才有這些德、慧、術、知,故達,達是能夠通達。反過來講,不是孤臣孽子,在這個一切都那麼安樂,就像我們一個人身體從來沒有毛病,什麼病都沒有,他自己不在乎,一旦有的時候,事先沒有預備的,一旦病一來的話,馬上就起不來了。假如說這個人身體有一點小毛病,有一點小毛病他就注意了,注意像外面講究那些,用哪一種方法來調養身體,用醫藥方面要吸收一點醫藥的知識,拿這個來比喻的話,就是說你身體有一些毛病,你可以知道怎麼樣維持健康,你增進很多的學術知識,就如同孤臣孽子,操心、慮患,他才有德慧術知,這就告訴我們不怕環境的艱難困苦,在任何困苦艱難的這個環境之中,我們要更加來培養我們的學問,啟發我們自己的道德。這是孟子這章書是鼓勵我們求學要知道不怕環境不好,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的話,環境怎麼樣惡劣,不要變更自己求道之心。這章書說到這裏,時間到了,我們今天諒講到這裏。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九十八集发布于2024-05-13 15: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