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一00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看孟子讀本四十三頁,從第六行開始。這章經我先把開頭幾句念一下,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孟子說,伯夷是在殷紂王的時代,在東北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君主,這個國家叫孤竹,孤竹君的,伯夷是孤竹君的長子,他弟弟叫叔齊。伯夷、叔齊互相讓國,大家讀歷史都知道的。他為了辟紂,這個就是逃避的避,逃避殷紂王那種暴虐的政治,他居在北海之濱,在北方海邊,居在那裏,隱藏起來了。後來聞文王作,作就是起來了,聽說文王,文王在西邊,在現在的陜西省那邊,文王興起來了,興曰:盍歸乎來,興曰就是伯夷講的話,盍歸乎來,何不歸乎,當何不的意思,何不歸乎呢?用在一句後面的一個字是語助詞,他沒有別的意思,盍歸乎來,意思就是說我何不歸到文王那裏去呢?歸這個字就是把文王當作可以歸依的一個對象,佛家要成為一個佛弟子,要行皈依禮,皈依三寶,他這個歸依,歸誰呢,歸依文王,就把自己歸到文王那裏去,為什麼呢?他聽說,吾聞,伯夷說,我聽說,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在西方,伯是古時候封一個國君,也同時封給他爵位,爵位是什麼呢,說個好懂的話,如同現在國家的官位,他作一個縣長,縣長是他的官位,他的階級,縣長是他的職位,看這個縣長是大縣是小縣,他的官位也有大小不等,有簡任的,有特任的,縣長之下的有薦任的,有委任的,這都是位。職務是縣長、局長、課長、科員等等,這是職位,古時候國君也是這樣,國君普通講是一個諸侯,諸侯有公,封的有公、有伯,公侯伯子男,有五等爵位。西伯呢,文王那個時候在配方這個諸侯之中,他是屬於伯的這個爵位,伯的爵位也不錯了,是當長字講,可以作諸侯之長的。他說,文王是西伯,西伯指的就是我那個時候,周家還沒有天下,還是殷紂王時代一個諸侯的國君。他說,我聽說西伯善養老者。善養就是養老年人,對待老年人很好,就是善養老者,這是伯夷要歸到文王那裏去。

再有一個,太公辟紂,太公是姜太公。姜太公他也是辟紂,也是在殷紂王那個時代,居東海之濱,在東邊的海邊,居在那裏,隱居在那裏,他也是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他也是想,一聽說文王在西邊興起來了,作就是起來了,他就是說了盍歸乎來,我為什麼不歸向他那裏去呢?到他那裏去呢,為什麼呢?吾聞西伯善養老者,我聽人家說,西伯是善待老年人。舉出這兩位:一個是伯夷、一個是姜太公,他們那個時候都要歸到文王那裏去。下面孟子就說了,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天下只要有善養老的人,不論是哪個國家,是大國也好,小國也好,只要能夠他能善養老,他對於老者能夠盡到善養的話,則仁人,仁人就指的像伯夷、太公,這都是仁人,以為己歸矣,就是都認為自己應當歸到善養老者那個君主那裏去,認為那個善養老的人是自己所歸的一個地方。

這個說完了以後,孟子就舉出王者,特別是指的文王。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古時候實行井田制,一個農夫,國家送給他一百畝的田,另外有五畝的土地,讓他作建築房屋住宅用,所以五畝之宅除了建築房屋住宅以外,還有空地,在牆下種樹,不是種普通樹,種桑樹,匹婦蠶之,丈夫是種田,妻子在家裏就用桑樹葉子養蠶,養蠶以後可以抽絲織布,織布帛,所以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年紀老的人,這上面衣讀去聲,當穿字講,可以穿了,是絲織品,絲織品比棉要暖和,這個是老年人有絲織品可以穿了。五母雞,二母彘,養五隻雞,母雞可以生蛋,兩隻豬,是小豬。這一個農家一家人,他可以養五隻母雞,兩隻母豬。無失共時,這些雞,這些豬都要使它按時生殖,按時繁殖,不失其時就是按照時候,讓這個雞,讓這個豬都能繁殖,這樣的話,老者足以無失肉矣,到年紀老的老年人,可以有肉食了。為什麼呢,在古時候,衣帛食肉,不是年輕人都能夠這樣衣食,必須到老年人,老年人沒有帛,衣服穿不暖;老年人沒有這個肉食,似乎到這個時候吃不好,所以都是老者足以無失肉矣

百畝之田,一百畝的田,在古時候實行井田制的時候,一家農夫他得了一百畝的田,匹夫耕之,這個農夫他把這個百畝之田來耕種,八口之家足以無飢矣,八口之家:父母、三男、三女。八口之家足以無飢矣,所需食的糧食都夠用,沒有問題。所謂西伯善養老者,前面講,吾聞西伯善養老者,這裏講所謂就是伯夷跟太公所講的西伯善養老者西伯善養老者,怎麼是善老老呢,孟子在這裏就說,制其田裏,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是制度,把田里規畫好了,一夫授田百畝,然後再送給他五畝之宅,這都是由天子把它規畫得很好。文王那時候沒有天子,還不算天子,還是國君,國君也是這樣按照制度,田里制度,是耕的田,里是自己住的五畝之宅。教之樹畜,教給農民種的桑樹,家裏養的母雞、母彘,還指導他的妻子怎麼樣奉養家裏的老年人,怎麼樣養老年人呢?五十非帛不煖,人到五十歲的時候,身體氣血不足了,穿那些棉花織的布,那衣服不煖,要用絲織品這個帛,這樣穿起來才煖,又輕又煖。到了七十歲的時候,非肉不飽,按照年齡,不煖不飽,謂之凍餒,穿的不煖,吃的不飽謂之凍餒謂之凍餒是誰,是文王,文王一看那些老年人沒有穿得煖、也沒有吃得飽。穿得不煖、吃得沒飽,這還不算什麼嚴重,但在文王看起來,就是謂之,文王就說,唉呀,這些老年人不得了,都凍餒了,就是冷得不得了,身體就凍了,就是飢餓得受不了,是餓得幾乎沒有辦法忍受下去。這裏是不煖不飽,還沒有到凍餒的那個程度,但是在文王一看,這不得了,一看那些老年人不煖不飽,就好像他們在那裏受了凍餒一樣的,那麼就趕快指導一般人要按照前面所講的教之樹畜,導其妻子,善養其老,所以說是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在文王治理之下,他的國家之內所有的老者,他的民眾之中的老者,沒有凍餒的,此之謂也,這就是前面伯夷跟太公所講,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善養老者在孟子講,並不是說文王拿很多錢出來補助那些老者,不是。你要由國家在國庫裏面經常拿錢來養老,那很麻煩的事情,也很難辦得到,全國那些五十歲以上的老者那麼多,你國家別說沒有那麼多錢,就算有那麼多錢,你要國家每一年、每一月派人去把這些錢財送到那些老者家裏去,你這個多麻煩。一個有智慧的國君,有仁慈的國君,他在制度上、在政策上面,用仁政,用良好的制度指導老百姓每一個人自己善養他家裏的老者,這個多麼好!就是惠而不費。所以孟子說文王所以善養老者,此之謂也,他就是制其田里,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是這樣的作法。孟子講這個道理,我們看看今日之下,你要是自己去從事政治的話,你就大可以參考孟子所講這個道理,你在今日之下去實行的話,你就是個仁者,王者。

再下面,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這是開頭就講,是治理,治理田疇,田是農人耕作的這個田,可以種五縠的這個田。疇是一個井田,井田一共畫分出有九分,四周有八分,中間一分是公田,公家的,一共九分,畫起來就像井字一樣,這叫井田,疇是一塊井田,就是把這個井田治理得很好,就是指導農民在那裏耕作。薄其稅斂,斂是收,收稅,收稅不要收得很多,薄收,在那個時候很合理的就是收十分之一,這樣的話,民可使富也,你一方面指導農民怎麼樣耕種田地,同時你國家徵收他賦稅不要多,只收十分之一,這樣的話,農民家裏可以富起來。

再呢,食之以時,用之以禮。食就是你作國君的人,這個字就是政府裏所需要的,你國君國庫裏面所需要的財富,就用一個字作代表,你所的從哪來的,都是由民間那個農夫繳給你的糧食,這叫食。以時,你不要經常的去徵收他的田賦,你要按時候的,怎麼按時候呢?春天、夏天是農民正在忙著耕田、耕種的時候,秋天要秋收的時候,都很忙,在這個忙的時候,你不要徵收。等到春夏秋這三個忙時候忙過了以後,冬天,你可以叫老百姓把糧食或者用糧食折貨幣,這就可以向他們徵收了,叫食之以時。用之以禮,你國家使用預算、使用經費合乎,在現在來講要合乎法,你國庫的收入、開支,都要有法定——一定的法制,合乎法的支付寶,在古時候叫合禮。用的時候,你開支的時候,你要合乎講的制度,合乎所制的制度,財不可勝用也,能夠這樣的話,前面講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間可以富起來。後面食之以時,用之以禮,你國君自己這麼樣的——一方面食之以時,用之以禮的話,財不可勝用,你國庫所儲藏的財富用不完。

下面再說比喻,民非水火不生活,一般人,民就是民眾,沒有水火就不能生活,古時候是如此,我們現在人也是如此,古時候用水、用火,沒有水不行,我們現在人你沒有自來水行嗎?沒有這個電行嗎?電與自來水這都是水火,再加上那個天然瓦斯,這都是火。沒有這個不能生活,就表示水火用途太廣。昬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民非水火不生活就表示這個水火很多,既是水火很多的話,如果是在昬暮,在傍晚的時候,叩人之門戶,來敲人家的門戶,為什麼呢?求水火,叫人家給你一點水火無弗與者你向人家求水火,沒有人不給的,比如說這在哪裏呢?火真正說起來,五行——金木水火土,世間到處都是,火在哪裏呢?火在木頭裏面,在石頭裏面都有,所以古時候有鑽木取火、擊石取火,把石頭一擊火就出來了,那個木頭裏面,你用鑽子一鑽,火也出來了。那就表示五行遍處都是,很多了。既是很多的時候,比如說有個人傍晚他到鄰居家裏敲敲門:你給我一包火柴,火柴是後來的,現在用打火機,到鄰居那,你借個打火機給我用一用,這時沒有人不給,一定是給的,為什麼人人都給呢?至足矣,因為水火這東西太充足了,所以人家是一定給的。

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一個聖人來治理天下,就像文王那樣,那麼他是什麼呢?使天下那個菽粟,就是糧食,指導天下的民眾所種植的菽粟,多得就像水火那樣多,一個聖人他一定能夠辦得到的,周家的始祖叫后稷,後稷教民稼穡,后稷就是指導民眾來耕田,種植五縠,經過他一指導,民眾都會種五縠了,這個五縠遍地都是,就像水火那麼多,一旦到菽粟如水火,糧食那麼多,而民焉有不仁者乎?而一般人民,焉有當何有,何嘗有不仁的呢?仁是什麼呢,仁就是把東西、把財富願意拿來救濟人家,願意分給人家,這就是仁者。任何一個仁者看見他人缺乏生活的資源的話,他都願意把自己的財富拿去救濟他,這是仁者,所以孟子說到這裏,一個聖人治天下使天下人種植的糧食就像水火那麼多,一旦有人需要救濟的時候,大家都會救濟他,都是個仁者,這章書是教作一個國君最重要的你就是易其田疇,薄其稅斂,自己向民眾稅收要有時候的;自己用、開支的時候要合乎禮,你這樣的話,你就能夠把天下治理得糧食豐富,就像水火那麼多,那麼多的時候,衣食足而知禮義,衣食都足了,然後你教他學仁者,願意救濟人家,他就很容易。這章書是這個意思。

再下面,接著再後面就講了,孟子曰:孟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首先拿孔子登山的事情來引起下面所講的道理,孔子登到東山,東山是孔子家鄉附近的一座山,這山在魯國來講是一個高山,他一登上東山的時候,一看魯國,這魯國很小,這個地方不大。後來登太山,太山就不只在魯國了,齊國,很長很大的太山,他一登上太山的時候,那就不得了了,而小天下,太山上一看,把天下一看,天下又很小,這是兩個比喻的話。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這是孟子說的,所以能夠看到海,看到大海的時候難為水,見到海那麼大的大海的時候,再看看陸地上小的河流,小的池塘這個水,就不想再看了。難為水就是這個小水,已經看過大海的水再看這個小水,不想看了,難為水。這還是比喻的話,陸地上的水不能跟海洋的水相比。本意就在下面說了,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凡是遊於聖人之門,遊是學,到聖人門裏來學,來求學,難為言,難以用言語說出來,這怎麼說呢,像孔子那些大弟子,都是遊於聖人之門,跟聖人所學的這種學術,所學的道,你叫他把聖人這個道能夠說出來,難!

再說已經遊於聖人之門了,你叫他再看看不是聖人所講的那些學術,這就更難說了,所以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這就是聖人所講的道大得不得了,就像海洋那麼大,看到無邊無際的,再看看陸地上的小水,你怎麼比法子,這就是說你遊於聖人之門,在聖人的門內所學的這個道,道也是大得不得了,聖人的道大,然後你再看看,不是聖人所講的那個學術,你怎麼講法?那就是說不能比,比都不能比,他還肯捨棄聖人門裏所講的道來跟其他學非道的那些學問嗎,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所以一定是在聖人之門裏學到這個大道的時候,必然不肯再學其他左道旁門那些學術。

觀水有術,必觀其瀾。觀水,你看大海的水,看大海的水有這個術,術就是方法,那你怎麼樣來觀水呢,觀這個水,你知道海洋多麼大,那你就看他起的波瀾,有多大,必觀其瀾。海水的波浪跟河流裏面波浪怎麼相比呢?所以你觀察海不僅僅是看洗面那麼大,海面那麼大你看不出來,你說它大,大到什麼程度?沒辦法,你只有從海面上起的那個波瀾,一看,那個不得了,那個波瀾那麼高,決不是陸地上那個小河流、小池塘裏面那些小小的小水浪,那不能比的,所以觀其大者就知道哪裏是小。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太陽、月亮都有光明,都有這個光明,它這個容光必照,容光就是指的這個無論在那一個角落,在很幽暗的那個地方,日月的光明都會照得到。容光是指的小的縫隙,小的縫隙,比如說那個明字,明字在這裏寫的是楷書寫的,左邊是個日字,右邊是個月字。古時候的字,左邊日字不是日字,那個篆字(朙)畫出就像個窗戶一格一格的那個形狀,明就是說月光從窗戶那個空隙裏面照進來,容光就指的類似窗戶那個空隙裏面,光就照進來。所以日月有這上明,隨時有任何一個空隙它都能夠照得到,都能照過來。

流水之為物也,流動的這個水,它這種物,不盈科不行,水怎麼流呢?比如說河流吧,河流水要是淺了,它不會流動。比如說臺中有個旱溪,旱溪到乾旱的時候,沒有水當然是不流,就是水沒有漲江滿,沒有漲很多的時候,在低窪的地方,那個水也不會流動的,所以流水這種東西,物就講這個水,盈科,科是陷下去,陷下去,低窪的地方,水一定把低窪的地方填滿了,盈科,它不填滿的話,這個水就是留在那個低窪的地方,那水一滿了之後,它就在流動了,就是往下流了。這是說比喻,孟子文章最善於用比喻,這跟詩一樣的,孟子對於詩有很深的造詣,所以他在文章裏面用的比喻很多。比喻什麼呢?下面就講,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君子志於道,有志於學道,一定要成章,才能通達。成章是什麼呢?還是拿文章來作比喻,說話也好,作文章,它有一定的章法,沒有章法,這文章寫出來看不得,表達的意思也不能表達,必得有章法,這篇文章作好了,成章了。君子志於道,你對於這個道就像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一以貫之就是成章,假使說我們學道,這也懂一點,那也懂一點,這本經我們也學了,那部經也學了。學了之後,每部經所講的主要意思不同,我們學的話就要把各部經都能一貫,都能夠貫通。不能貫通就是不能成章,志於道這個道理不能貫通的話,你在講這個,人家拿那個問題來跟你問你不能替人解答,你這個道,你說出來人家不相信,自己也沒有自受用,自己學道也學不好。必須要成章成章才能夠,不成章不能夠,就是學道理路要清楚,要能貫通,孟子是講這個,所以孔子記在論語裏面講: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就是把成章一貫的這個道講得清清楚楚的,孟子開頭就拿孔子登山到遊於聖人之門,在聖人之門學這道,最後就是學道一定要能夠把它貫通。學佛法來講,佛法學任何一部經,最重要你要大開圓解。所謂大開圓解,你無論哪一部經講的是哪個法門,你都能把它融會貫通,這個道才能學得下去。這章經書說到這裏時間也到了,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裏為止。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一00集发布于2024-05-13 15: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