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一0三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各位找到孟子讀本第四十四頁第九行開始,經文我先念幾句。
孟子自范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嘆曰: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
范是齊國一個小縣,相等於現在一個縣,或者一個市,孟子有一次到范這個地方,這個范是齊國一個縣,那個時候叫作邑,邑就是等於現在一個縣,從那裏回到齊國來。望見齊王之子,看見齊王的子。這個子,望見之後,喟然嘆曰,孟子就跟他的弟子就感嘆的說:居移氣、養移體,孟子在范那個地方,看見齊王的子,就說了,孟子跟他的弟子就感嘆的說了,居移氣,看見齊王之子那樣的神氣,說話的聲音也很高、很洪亮。養移體,他的身體也與一般人不同。孟子就說了,居,一個齊王之子,說話的聲音那麼洪亮,身體也是養得那麼跟一般人不同,也非常好,這都是什麼呢?是他的居,所居的,所得的養,改變他的,移當改變講,改變他的氣質,改變他的身體。大哉,居乎,居是能夠使人改變氣、改變體。居的環境很重要。夫非盡人之子與,齊王之子原來不也是跟一般的人相同的嗎,而一般人的子跟齊王之子比較起來,齊王所以是神氣那麼高,他的身體長得比一般人都要好,這是因為他居、所生活、所養的都不相同,因此,大哉,居乎。這個居字,孟子拿來跟他的弟子講,齊王之子,他是因為是個王子,居在王子這個地位,又因為得到生活所供養的這些比一般人都好,所以身體也比一般人好。但是由這裏,孟子就講,一個人要知道,這個居,一個讀書人應該居在什麼地方,居在仁義上面,一個人居在仁義上面,那就是說雖然是仁人,都是同樣的人,都是同樣的為人子者,但是一受教育,心理都是居在仁義之上的話,這個人就跟一般不受教育的人就不同了,就如同齊王之子,他也是跟別人的兒子一樣,但是他居在王子的地位,他顯得跟一般人不同。所以這章經文,孟子是拿王子的那種氣與體勉勵人家,同樣是個人,你要是居住在仁義這上面,你的氣質,你這一切的話,都會改變的。
下面這一章與前面這一章有連帶關係的,
孟子曰:王子宮室、車馬、衣服,多與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
孟子又說了,像齊王之子,他的宮室,所居住的宮室,所乘的車馬,穿的衣服,多與人同,一般人也住房屋,也用車馬作交通工具,穿的衣服也是大都跟人家相同。而王子若彼者,而王子若彼者就是前面講那種神氣,那種形體,與人不同的,若彼就是王子那樣跟別人不同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居使之然也,王子所居是指什麼?居在王子的地位,他是人君的兒子,使之然也。由這看起來,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一個王子居在王子的地位,他一切顯得就與人不同了,何況住在天下之廣居,天下之廣居是什麼呢?就是指的人君實行仁政,不在人君的地位,一般人求學要學仁,學仁義之道,一個人學仁義的話,仁義在身上就是有仁義之人,有仁義之人就是廣居。比如說拿仁義比作一般的環境,比作一般的房屋來講的話,天下再大的房屋、再美好的宮室也比不上仁義這麼廣大。仁義是廣大無邊的,所以這是廣居,王子居在王子之位上,他就顯得跟人家不同,一個讀書人,你要學仁義之道的話,那就是居在天下的廣居了,王子那種不可跟廣居相比。這就是孟子勉勵我們求學的人,一定要學仁義之道,有仁義的話,自自然然的,你說的話可以對人家有教育的任用,你的身體表現出來那種一切的威儀,也就是給人家身教,一種未範的作用,所以這叫廣居。
下面再說一樁事情作比喻,魯君之宋,呼於垤澤之門,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聲之似我君也?此無他,居相似也。
魯國君主叫魯君,之宋,他到宋國來,到了宋國來的時候,呼於垤澤之門。垤澤,是宋國的城門,宋國有一個城門叫作垤澤。魯君到宋國來,在垤澤之門,在門外就叫門了,叫的聲音很洪大。守者曰,守門的人就說了,此非吾君也,這個不是我宋國的君主,何其聲之似我君也?為什麼他叫門,叫城門的聲音跟我宋君的聲音那麼完全像,像我們君主的那種聲音。下面是孟子的話,那就是說為什麼魯君不是宋君,而說起話出來,發出聲音出來,在宋國守城門的人一聽就像他宋國的君主一個聲音,同樣的?孟子說這個沒有別的原因,居相似也,都是居在君位。魯君是在魯國的君主,宋君是作宋國的君主,所居的位子都是君主之位,居在君主之位所以聲音也相似,這都是比喻的話。也就是說一個人在什麼一個地位的話,大概是差不多,富貴之人他這種神氣就顯得比一般人都那麼高,都超越,超過一般人;有權力,有勢力的人,他都是處處顯得就與一般人不同。同樣是一個人,他的權力、位子使他同一類的相似,用這個比喻來講世間的富貴、權力就跟同類的變成相似,就是因為富貴這種權力,使他大致都成為一種那一類的人。要是一個學人處處學仁義之道,不管你是誰,你學仁義的話,你就是有仁義之人,他學仁義的話,他也是仁義之人,凡是學仁義的,看起來都是仁義道德,居在仁義天下廣居上面,也都是相似,叫人家看起來,這是有道之人。
這一章之後,下面孟子又講了。孟子曰: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
這一章講另外一樁事情,前面兩章是講拿一個人環境、地位,很明顯的使他改變。學仁義的話,自自然然的能夠變化人的氣質,使他成為一個有仁義的、一個有道的人。現在這一章是什麼呢?他講一個國君要想得到人才,得到賢人的話,一定要以恭敬之心才能夠得到,賢人能夠願意到他那裏去,幫助他辦政治,所以孟子就說了,食而弗愛,這個食也讀飼。只是拿食物來養,而不加以愛護的話,是豕交之也,就是說人與人的交接之道,人與人的交接之道:國君要想得賢臣也是交接之道;普通人交朋友也是交接之道。講到交接之道,只是拿食物、物品來養人家,而不加以愛惜的心理,這是什麼呢?豕交,就是好像養那個豕,養一個人,一個普通人家裏養豬,每天就拿食物來餵他、來養他,對於這個豬有什麼愛呢?沒有什麼愛的,這叫豕交。對於結交朋友,君主要想交一個賢人,只拿物質去送給他,這就等於豕交。
再進一步講,愛而不敬,獸畜之也,前面講只是拿食物來養他而不愛,是豕交。現在有愛了,也拿食物,同時也愛護他,但是不敬,沒有恭敬心,這是獸畜之也,這就是養一個獸,比如說現在有一些人愛養那些寵物,養個小狗、小貓,也拿好的東西給他吃,也是愛它,叫寵物,寵就是寵愛。但是不尊敬它。養的寵物,養的狗,是愛護它,對它沒有恭敬心,養的小貓或者其他小動物,沒有尊敬他,如果是交朋友的話,君主要想結交 一個賢人,一個賢臣的話,只愛而不敬,這是如同養一個小寵物一樣的,這個都不是交結之道。
恭敬者,交朋友,朋友是道義之交,道義之交必須有恭敬,君臣也是道義之交,君臣之間也是要,尤其是君主要想哪位賢人來作你的臣子,你也必得要恭敬對待他,他才肯來,恭敬是怎麼呢?下面就說了,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這三句話一氣念下來,所謂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幣是古時候用玉、用布帛這一類的當作禮物,這是幣,送上這個幣來了,而未將者也,將是將命,什麼叫將命,送禮物來的時候,同時要有個將命的命辭,命辭裏面表示送這一份禮物是了為恭敬對方,這叫作命辭,如果說只送禮物,沒有命辭的話,這就是恭敬而無實,你的恭敬只有送禮品,而沒有表示恭敬的那個命辭,這些恭敬沒有實際,實際上沒有恭敬。
君子不可虛拘,一個君子:有德的、有能的一個賢人,他是不接受你這個虛的——只有禮物而沒有恭敬,空虛的對待他的這種,沒有實際的恭敬,他是不接受的。拘是什麼呢,拘是留在你這裏,你要想拿無實的恭敬來結交賢人,叫賢人留在你這裏,那個賢人是不會為你這個虛的恭敬來留在這裏,這是一種講法。
古人還有一種講法,那就是說把這兩句作兩個意思說。恭敬者,所謂恭敬是什麼呢?幣之未將者也,恭敬是什麼呢?這個禮物未將,將是當送字講,當奉獻講,這個禮物還沒有送過來,未將,還沒有送過來的時候,你這個恭敬心就有了,那就表示你送這分禮物,早就有恭敬心了,這是這一句。恭敬而無實,假使只送禮物,送禮物之前沒有恭敬心,這就是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君子不會為你這個有名無實的恭敬而留在這裏,你得不到這個君子。這兩者講法都可以。
這個意思就是說,交結朋友,君主要想交結賢人,交結君子,你必得要實實在在的有恭敬心來接待他,沒有恭敬心,你就是拿再多的禮物,再好的物品來送給他,真正他是一個君子,他是一個賢人,他不接受的,所以恭敬心是非常重要,為什麼恭敬心重要呢?君子,就拿國君來講,你國君有恭敬心來接待他,他知道你這個君主請他去到他朝廷裏面來作臣子,他會採納你這個賢人種種的建議,你這個君子所想實行這個道,就可以行得出去。不如此,那個國君虛情假意的送這個禮物給你,你到他那裏去,你想實行的仁義之道,行不出去。君主沒有恭敬心,拿這個物品來送給你,那是他想利用你,別有用心,他不是想你去幫助他實行仁政。所以一個君子像這個他不會接受的,就是人與人之間交結朋友也是如此,交朋友最貴重的就是互相能夠恭敬,不能互相恭敬的話,交那種朋友不會長久。這章書是由食而弗愛、由愛而不敬,講到什麼叫作真正的恭敬,恭敬心,發乎內心,這是很重要。
再下面,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這兩句,孟子說,形色是天性,形是什麼呢,是一個人的身體、形狀,一個人的身體有四肢,有面貌,這個都是包括在形這一方面,整個人的身體都叫作形,色是什麼呢,色是一個人表現在面貌上面一種容貌,一種顏色。這兩種:身體的形,表現在面貌上面,容貌上面這個色,都是天性,得自於天性。得自於天性就是說我們人的身體,從頭到腳都是從天性裏得來的。面貌這個色,色是表現出來有變化的,有歡喜的顏色,有發怒的顏色,這都是色。這個色也是從心裏面顯示出來的,所以在這裏講天性也。這個形色得自天性,人人都如此。人人的身體和他的容貌都是得自天性,但是很多的人雖然得自天性而自己不知道,只有聖人然後可以踐形。踐形是什麼呢?就是一切的形貌既然得自於性的話,踐形,聖人就從這個形體、容貌這方面。踐是一切都,踐當居字講,就居在這個天性上面,所以一個聖人他的一舉一動都是本性,都是理性在那起作用,他的容貌,面上所表現的面色也是基於本性,本性是怎麼樣?就是中庸裏面所講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喜怒哀樂這是人的心裏都會發的,發出來之後,表現在面色上面,比如說發怒的時候,臉色就發青了;歡喜的時候,臉色就發出紅潤,格外的是臉色有很紅潤的顯示出來。喜怒哀樂各有顏色表現出來。聖人起心動念,他沒有像普通人那個喜怒哀樂,他起心動念的時候都是中和的。面色都是正常的。面色正常,在心裏不起念的時候就是守住中道,就是中庸裏面講的率性。沒有言語行為的時候,聖人他這個中道,心裏不起念的時候,固然是率性,起念以後,這叫踐行。踐行是從那裏表現出來呢?比如說我們這個形,形狀;耳,我們的耳朵,耳朵是形狀,聖人就從耳這個形狀裏面,他踐行,用耳朵來聽聲音的時候,他是從理性上來起作用,所以聖人的耳聽得非常明,就如同孔子講:耳順,耳所聽起來的一切皆是,聽一切的音聲都有道理,這叫耳順,耳非常明。踐形,踐在眼上面,聖人的眼跟我們普通,我們普通人的眼也是看,我們普通人的耳也是聽,但是我們耳朵聽聽不明白,人家的言語我們聽不清楚,人家講的意思我們聽不清楚,同樣的,我們的眼睛看人家,看一切的形狀、看人家行動,我們看不清楚。聖人不如此,聖人踐形,踐於眼的形體,他從眼的形體裏面,所看的是什麼呢?一切就是那麼明白,耳朵是耳順,眼看得非常深入,不但表面看得清楚,反面,我們普通人看平面的,聖人看東西、看人、看社會人羣一切的現象,他是立體的,四面八方,他都看得清楚,所以真正說起來,耳聰目明,耳聰目明就是聰明,我們普通人實際說起來,談不上聰明,只有聖人才是聰明,真正的聰明,聖人他的耳聰目明,這真正的是由踐形來的,他踐耳形,踐眼這個形體,就是從眼耳這個形體裏面,用他的理性,所以他是聰明的。這有很多,換句話說,從各種形狀來看的話,都能夠守中庸裏面所講的——率性之謂道,眼耳鼻舌身,從這些形體上面,聖人一踐履都是用這些形體來率性。率性從哪兒率,就由這些有形的身體——眼耳鼻舌身來表現他這個理性,這就是率性,這是教我們脩道的人,你脩道在那裏脩?我們就要學聖人,言語、眼耳、身心這些,言語用舌表現出來的,踐形這就是從眼耳鼻舌,再細密的講,我們表現在外方面的眼耳鼻舌,追到身體裏面的話,有心肝脾肺腎五臟,心肝脾肺腎五臟跟外面的眼耳鼻舌是想通的,從這一方面研究的話,處處用理性,表現在外面一切都是理性,然後表現在五臟方面,五臟上面也合乎仁義禮智信,所以這一章講踐形,聖人是如此,我們學聖人,就要從這些地方學,這叫踐形。為什麼講踐形而不踐色呢?開頭講形與色這兩個字,結果只講踐形而不踐色,這古人有注解的,形是具體的,色隨時有變動的,所以講踐形就可以了,踐形就連帶色就包含在當中,不必另外講踐色。這章書講到這裏,我們再看下面的。
齊宣王欲短喪,公孫丑曰:為朞之喪,猶愈於已乎?
齊國的王叫宣王,欲短喪,喪是父母之喪,想把父母之喪守喪的日期,古時候喪禮都是三年之喪,想減短,因為在當時戰國時候,三年之喪,有的人就沒有守三年之喪,甚至於有一些也不守這個喪期。齊宣王就想一個辦法:短喪。既然三年之喪,沒人來守三年之喪,他就想把三年之喪減短一點。公孫丑曰,齊宣王就想把這意思透過公孫丑,由公孫丑來問問孟子,所以公孫丑就到孟子那裏去問,為朞之喪,猶愈於已乎。三年之喪時間太長了,減短為一年之喪,就是父母死後,只要守喪期一年朞是一年,雖然是短猶愈於已乎。已就是不守喪期,別說三年,一年也沒有,公孫丑的意思說,守一年之喪,比那個不守,已就是不守喪,比那個要好。孟子就說了,是猶或紾其兄之臂,子謂之姑徐徐云爾。你這個話是什麼呢?如同有一個人,猶如有一個人,或人是有一個人,紾其兄之臂,紾是什麼呢?我們人的手臂,有一個人把手臂把它拗折過來,把它反過來,紾就是把手反折過來,紾其兄之臂。子謂之,你這個人,你這個作弟弟的人就跟那個人講,你徐徐云爾。姑是姑且,你不要用力氣那麼緊的拗折,你慢慢的來,慢慢的把我哥哥的手臂把它折過來,這個合理不合理呢?你作弟弟的人看見別人來拗你哥哥的臂,想把你哥哥的臂折斷的話,你還叫他慢慢來折,這個不合情理,你應該是叫他停止,馬上不能折,這才是有道理的。應該如何呢?孟子說,亦教之孝悌而已矣,你應該教他這個人你要懂得孝悌之道。王子有其母死者,齊王之子,有他的母親死,其傅,他的老師為他請數月之喪,古時候喪期有一個規定,王子他的母親死了,他的嫡母在,就是國君的夫人還在,他這個庶母,王子的母親是庶母,按照道理不能夠守喪期,沒有喪期的。這是一種講法。再有一種講法,有國君在,母親之喪不能有喪期。這兩種講法都可以,所以他的老師就為他請數月之喪。公孫丑曰,若此者,何如?王子有母親死,他的師傅為他請守幾個月的喪期,可不可以呢?曰:是欲終之而不可得也。終之是終其喪,守三年之喪,不可得,雖然加一天,也比較不守喪好,這一個道理是可以的,沒有禁止的,而不違的,這是可以的,這個跟前面那要想短喪不是同一個道理,說到這裏時間到了。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一0三集发布于2024-05-13 15: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