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一0四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在上一次講到齊宣王欲短喪,講到後面那一段,現在稍微補充說一說。最後這一段孟子是因為公孫丑舉一個事情作例子來問,有王子他的母親死了,因為在禮上的規定,他的母親是個庶母,不是嫡母,按照禮數規定不能守喪期的,所以他的老師就是傅,他的師傅替他向國君請求守幾個月的喪期,公孫丑問,這個何如?這個比齊宣王短喪比較起來何如呢?下面曰是孟子答復他的話,是欲終之,而不可得也,像你所講那個王子那種情形,他是想終之。終之是守三年之喪,守到終了而不可得也。陰於禮上面的規定,父親在而庶子不能夠守喪,這是規定,或者是有嫡母在,庶子不能為他的母親來守喪,這是是欲終之,而不可得,在這一種情況之下,雖加一日愈於已,他的老師,他的師傅為他請求,能夠加上數月之喪那當然更好了,就算沒有得到幾個月的喪期的話,就算加上一天也好,愈於已,已是一天喪也沒有,加上一天的話,總比不守喪要好,這是答復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為這請數月之喪,下面那一句話,就是回答前面的話。前面所講的,要把三年之喪減短為一年的話,你這個講法就如同一個人見著別人把他哥哥的手臂,把他手臂要想折斷了,你告訴他,你不要那麼快,慢慢的折,這個不合理,由三年之喪減短為一年之喪,就跟那個一樣的不合理。那你怎麼辦呢?你只好教人家、教宣王,教他有孝悌之道,懂得孝悌之道,自自然然的,講那個是比喻的話,那就是教別人不要折他的哥哥的手臂,宣王要短喪的話,你不必說朞年,不能短,三年之喪就是三年之喪,所以夫莫之禁而弗為者莫之禁就是沒有一些禁止的,就是指的王子的母親,有所禁的,你這個宣王欲短喪是沒有人,誰來禁止?在這種情況,你不能夠把它短喪,三年之喪就不能夠減短,這是講父母之喪不能減少,為什麼不能減少,在論語裏面也講,孔子也說過,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作為人子的時候,生下來有三年之內才免於父母之懷,父母死的時候,守三年之喪這是表示報答父母之恩於萬一,父母之恩是昊天罔極,報答不盡的,守三年之喪表示在昊天罔極之中,這麼報不盡的恩德的時候,只用三年之喪表示一種報恩的意思而已,這個意思還認為太長了,還要減短,那是不合道理的。這章是這個意思。

下面我們就看,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君子什麼呢?所以教者五,根據趙岐的注解,是教民,人君除了辦行政,另外就要辦教育,辦教育就是教民,教民之道,所以教者五君子這是講在位的君子,擴展起來,不在位的,你有道德的人要教育也是一樣的,這是講教民,教民有五者是什麼呢?五種不同品類教導的方法,哪五種不同品類的呢?一,有如時雨化之者,時雨就是這個雨,正需要的時候,雨就下了,比如說我們現在,在春天,在春夏這個時期,農人種田他需要雨水,這時候下雨叫作時雨時雨化之這雨下得正是時候,就能夠地上的農田裏面或是地上的草木,都能得到潤澤。用在教育上面,就是你這個教育教化的人,一般人受你這個教育就如同那些草木、農田裏的作物,受到時雨來潤澤一樣,就是如時雨化之,得了這種教化就像時雨來潤澤一樣,這是一種。有成德者,成德是什麼呢?這個德,人人都有這個,這個是性德,就是大學裏面講在明明德,明德就是人人本有的,本有之德叫性德。成德是什麼呢?我們一般人雖有性德,自己用不出來。用不出來的話,我們平常用的時候,都是與這個性德違背了,學道的人,都是就要幫助他成德,就是因為他本有的這個性德,用種種啟發的方法,讓他本有這個性德用得出來,也就是把這性德開發出來,就是大學裏所講明明德,用辦法讓他本有這個性德發明出來,這叫成德者。

有達財者,達財是什麼?這個財跟木字邊一個才、人材一個字同樣的用法。所謂達財,這個人他就像草木、農作物,它在那裏發芽、生長,你這個教育就順著他這種,在那裏發芽、生長,幫助他,幫助他使得一天一天長得很好,就拿農人種的稻來講,農人種的稻,使得它長得很秀,長得很秀然後又結穗子,結穗子又能夠成熟,長成稻子,這就是達財。能夠使他本有這個才能夠一步一步的,成就他有用的人才,這個必須要良好的教育來使他這個才能夠成就。當成就講,成就這個人才。

再呢,有答問者,答問的時候,比如說孔子跟他的弟子之間有答有問,例如說,子貢問孔子,他說,賜也何如?孔子說,女器也。你是個有用之器。子貢又問,何器呢?是什麼器?孔子又說,瑚璉也,這都是答問。因著這個答問,孔子這個教就能適當的,因著哪一個弟子,從那一方面可以成就的,孔子就那一方面來教育他。再說,孔子就跟子夏講,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你要作一個君子,不要作個小人。這就是在問答之間實施教育。

有私淑艾者,私是單獨的,一個人,當善字講,當治字講,私淑艾者意思是講這個人他沒有出去作事情,私淑善就是獨善其身,是單獨的,自己,自己來脩養他的本身,這個脩養他的本身,有什麼好處呢?這就是說我們常常講,有言教、有身教,言教就拿言語來教化他人,身教就用自己的行為,自己的表現都是可以作人家的一個模範,你就在那裏,沒有用言語來教化的話,一切的行為都在你自身表現出來,別人就向你學,雖然是獨善其身,也是作為一個身教,教人家來向你學習。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以上這五種,因著一般受教育的人,他們的根機不同,這裏講的五者五者他們的類別不同,有的需要時雨來教化,有的要成德,有的達財,有的答問之間,有的藉著你獨善其身,私淑艾,就跟著學,這五者,都是君子之所以教也所以教是君子實施教化的時候,有五種不同的類別,這就是因機施教,因著一般受教育的人,他的根機不同,而有這五種不同教育的方法。

再下面,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公孫丑就問孟子,是什麼呢?聖人所講的,聖人所講的就是教人家學作聖人,這就是,學作聖人的這個,聖人所講的又高又美,是聖人所講的這個道,這個道是什麼呢?要成聖人必須明了自己有本性,這個本性不好懂,所以用個形容,本性無所不在。是大,用一個大字來形容,聖人之道大,非常廣大,而且又高又遠,因此公孫丑這裏講,聖人之道那麼高、那麼美,要想學聖人之道就不那麼容易。宜若登天然,若就是好像,拿比喻來講就像登天那麼不容易,似不可及也,好像是那麼高那麼遠,美雖然是美,好是好,你想登到天上去,你怎麼登上去?不可及也,登不上去!既然如此,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為什麼不使這個使彼,彼就是使聖人之道可幾及,幾是很近的,不要講得那麼高那麼遠,講得很近的,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使日日孳孳也,可使學道的人每一天,孳孳就是很勤奮的、很用功,每一天在那裏很勤奮的用功來學道,必須使這個道教人看起來很接近自己,不那麼高,不那麼像天那麼高。這是公孫丑的看法。

孟子曰,孟子就告訴他,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gòu率。先說比喻,大匠,古時候那個匠人,就拿這個木工,古時候像魯班,又叫公輸子,他是大匠,他這個大匠,他用的繩墨,在製造一個器具的時候,用繩墨,用繩墨來量長短,使材料很直,用繩墨一拉,使這個材料很直,取這個很直的材料,這種繩墨就一個大匠來講,他不要改,不能改,繩墨就代表規矩,大匠教人不能因為你這個拙工,拙工是什麼——新學的一個人,開始學的人,他要學大匠的那種規矩,一下子學不好,但是作一個大匠的人,不能因為拙工那麼難教而把繩墨改一改,或者廢掉,廢掉的話根本就沒有規矩。不講規矩,那你怎麼教法子呢?所以不為拙工改或者廢這個繩墨。

羿,是古時最會射箭的一個人,不為拙射——新學射箭的人。羿不會為拙射的人來變其彀率彀率是什麼呢?是個弓,射箭那個弓,所謂射箭,彀率就把弓拿起來,拿在手裏面,拿在手裏面,你把那個箭搭在弓上面,箭搭在弓上面叫張弓,張了,把這個弓拉起來,箭搭在弓上面,手在那裏要引發 沒有引發的時候,這叫彀率。羿他如果在教人,那個新學射箭的人不好教。不好教,他會不會把這個彀率改變一下?但是就這個羿來講,不能改變,他必須把這個張弓把這個弓拉在手裏面,箭引在弓上,手在那裏拉著,作一個標準的示範在那裏,讓學的人來看,不能把彀率,彀率就是張弓有一定的限度,是一定的限度,這個限度不能改變。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君子講聖人之道,就如同那個羿教人家射箭,把這個弓拉在手裏面,張弓,箭在那裏放在弓上,引在那裏而不發,箭射不出去,不要射出去,雖然不發,躍如也,既不發而作出一個姿勢出來,那個箭就好像躍躍欲試的,就好像要射出去,作那個示範給學的人看,那種示範不能變更,不能改的,因此中道而立,能者從之。這就是講引而不發,躍如也。引而不發是沒有發出去,躍如也是又想發出去,這就像君子講聖人之道,就守住這個中道,中道而立,中道而立不能改變的,不能有所偏的,在那裏,不能變。能者從之,要學道的人,他看到這個中道,這個準則這裏,就像那個大匠所用的繩墨羿所用的彀率,這個不能改,更不能廢棄,這個中道樹立在那裏,讓學道的人從之,跟著來學。這就是答復公孫丑問的這個問題,公孫丑問認為道太大的時候,好像登天那麼不容易的,孟子解答的時候,各位你看看,他不用登天虛空那麼遠來解答,就用大匠、羿這兩種事情,大匠繩墨羿是用彀率,這都在眼面前的事情,這個事不像登天,你認為學道像登天那麼難,孟子告訴你學道不像登天那麼難,就像跟大匠繩墨那樣脩,那樣學,跟那個羿拉弓箭在手裏面,引而不發,躍躍如,從那樣的來學,這是很具體的,人人都可以學,但是你不能把那個繩墨,初學的人,好,繩墨廢掉了吧,你好學吧,你就學吧。初學射箭,彀率也不要了,不講了,這樣的話,就跟現代有些教育家,任何藝術都要先從模仿,現在有很多教藝術的人,不要模仿,你學生你自己先畫畫,你愛怎麼畫就怎麼畫,你學書法,你自己先寫,不必模仿,這種理論就跟這裏所講的,開始就教他廢了繩墨,廢了彀率,叫學生去學,這怎麼學呢?用在求學、學道方面來講,我們現在這些教育家的理論就說不要講規矩,各級學校也不講規矩,大家尊重學習的人的人權。好了,你尊重他的人權,不講規矩,你把這個學生教成什麼人?中國的教育,聖賢的教育,首先就要教他學作人之道,學成一個正人君子,開始學的時候就要講究繩墨,講究彀率,有一定的規矩、限度在那裏,設在那裏。孔夫子教人家學禮樂,禮樂就是先從規矩開始。這一章經,孟子就是講不能廢棄繩墨、彀率。果然這樣的話,公孫丑所講的聖人之道像登天那麼難,登天一樣。並不難,不像登天那麼難。

再下面,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孟子說,天下有道,天下什麼有道?作天子的人,他要被告仁政,用了臣子也都是賢能的人,這個天下有道,天下有道的時候,你這個讀書人要去從事政治,是以道殉身。殉當從字講。你到朝廷裏面作臣子,或者地位不論是高是低,你都能夠行道。以道殉身是什麼呢?你就獻身,把你這個身體獻身到政治上面去,來實行這個道,這叫以道殉身就從你這個,這個就從你這個去辦仁政。

反過來講,天下無道,天子是無道之君,朝廷用的都是小人,你這個讀書人,你怎麼辦?以身殉道,怎麼以身殉道呢?天下無道的時候,像夏桀王、殷紂王,你求了很多學問,有道德的修養,桀王、殷紂王請你去,你肯去嗎?你當然不肯去。不去的時候,你這個身,那就是在民間作個隱士,作個隱士不錯,你不能不學道,這叫以身殉道。雖然不去從事政治,在天下無道的時候,你不能去從事政治,你就作隱士,作隱士的時候,還要脩道,這就是獨善其身,這叫作以身殉道以身從這個。上面講,有道時以道殉身,無道的時候,是以身殉乎這個

最後這一句,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以道殉人是什麼呢?自己有了正道,從乎人,以道從人,我們現在常常講,現在是什麼時代,父不慈,子不孝,朋友之間都不講信用,普通人詐騙的詐騙,這個時代是這樣的。你還要講道德仁義,於父言慈,於子言孝,你還要講五倫道統,現在一般人都講這個調子。我們一聽了這些話,我們怎麼辦呢,好啊,既然時代是這樣的話,我們就從俗了。我們教人家孝弟之道,我們也講不出口,人家都不講信用,互相詐騙,我們也來騙人一下子,就是不騙人,我們說話不能兌現,我們自己認為也不重要,這就是以道殉乎人。自己有這個道,而隨著世俗的無道,我就隨著俗人,從他們了,跟他們學了,這就是以道殉乎人。孟子說,前面講以道殉身,或者是以身殉道,都有的,我還沒有聽說以道殉乎人者也。既然自己有了道的話,而又從俗人,從俗人就是同流合污,以道殉乎人的話,就是與俗人同流合污,孟子說,這個我還沒有聽說有道之人他來同流合污,我還沒有聽說過有的。在戰國時候,一般人的道德已經是很難維持了,孟子還講沒有聽說過,在今日之下就很危險。今日之下,你說一般讀書人教他不要同流合污,那是談何容易。在這裏我們自己脩道的人,我們要警覺,自己要知道,我們是正在學道的人,正在學道的人,我們道德學到什麼程度,我們自己知道,不管是學到什麼樣程度,雖然很淺,學得雖然很淺,但是學道的方向定住了,不能改變,因此,我們一個學道的人,方向定住了,我們一定要學聖人,雖然在開始學的時候,我們的工夫很淺,遇到境界來的時候,我們很難轉變,就在這個時候我們要警惕自己,遇到那些俗人講那些言論,把我們從道上面拉回來的時候,我們不能被他們拉回來,我們學道的人不能夠退轉,因此我們把孟子講的話,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我們學孟子就是說,我們既是學道,我們決不可以同流合污,這一章是這個大意。

再下面,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公都子問孟子,滕更,滕更是滕國的,滕國的國君的弟弟,君主的弟弟地位很高,滕更在門也,他也在孟子之門,也想跟孟子學。若在所禮,若在所禮也是在,孟子對待他,應該拿他跟一般學生一樣的來教他,在所禮的時候,學生拜老師有一定的禮,然後才成為學生,滕更也跟一般學生一樣,也有這個禮來想跟孟子求學,而不答,何也?孟子不答復他,他有什麼問題不答復他,這是什麼道理呢?

孟子說,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

孟子先把這幾個問,你問我,就是公都子你問我,滕更在我門問我,我不答,我就跟你說,有這五種情況不答的,第一個挾貴,挾是挾恃自己,自己依仗著有貴,高貴的人而問,我是一個貴人,我來問,那種氣勢來問,這是一種。

挾賢而問,自己覺得自己,我有很多的品德,我很好,來問問題。再有挾長,我地位長,或者年齡長來問問題。挾有勳勞而問,我對你有很多的,有勳,有功勞,我來問你。挾故而問,因為我跟你有一種故舊之交,是老朋友了,我來問你,這個孟子講,皆所不答。挾就是說心裏有這五種,自己認為我是貴的;我是個賢者;我是年長者;我對你有勳勞的人;我跟你有老交情的人,是故舊,我是你故舊,這個都不答。

滕更有二焉,你問滕更問我,我不答,為什麼呢?上面五者,任何有一者,有一個情況,君子都不答,而滕更有哪兩種呢?一個是挾貴,一個是挾賢是什麼呢,他是滕君的弟弟,這就是是什麼呢?滕更覺得他自己是很賢,很有品德,自己認為有品德的話,這就不對了,一個有品德的人,絕對不會講他自己有品德,不但不講,他心裏也沒有存著:我是個賢人的心理,在心裏就不存著我是個賢能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真正是賢人,時時刻刻想到自己:我不行,我這個道德還差得很。絕對不會一個賢人他認為我是一個賢者,滕更有這兩種,所以孟子不答復他,不答復他也是教化他的一種方法,讓他好好反省。今天就說到這裏。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一0四集发布于2024-05-13 15: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