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一0六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看孟子讀本四十五頁第九行開始,這一章孟子說了。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這一章經是孟子講讀歷史要知道歷史裏面記載的,有的是有事實有的與事實不符,他這裏講的書,就是尚書,也就是書經,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他告訴讀書的人,你要讀尚書。尚書裏所講的一些事情,你要完全相信的話,那好了,不如不讀,不如不讀尚書,這意思就是說尚書裏記載的事情有些是與事實不符合。下面接著就說了,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武成是書經裏面武成篇,是記載武王伐紂的事情。他說我讀了武成篇,於武成這一篇所講的事情,取二三策而已矣,策是簡策,因為在那個時候一般的已知,不像我們現在用紙張印出來,那時候的書就是用工具刻在木板上面、竹片上面,木板、竹片刻的文字就等於現在的書,那叫作簡策,簡是竹簡的簡策也是一個意思。取二三策,刻在簡策上那個事情,二三策,不多,就等於說是我讀了武成篇,武成篇裏所記載那些事情,我只相信,取就是採取,我採取二三策而已,兩三件事情而已,其餘不必採信它。下面就解釋了,在武成篇裏面記載,武王伐紂的時候,在那一戰,那個戰役裏面,雖然是殷紂王敗了,武王伐紂成功建立周家天下,但是在那一場戰爭之中,死的人太多了,死的人流的血,漂杵,杵就是一般人家用杵來搗米,那個工具是木頭作的,那個血流的時候,把這個杵都漂出來,所以孟子不相信。他說,仁人無敵於天下,一個有仁德的人,無敵於天下,天下沒有敵人,為什麼呢,以至仁伐至不仁,武王他 是至仁,他的仁德到了極處了,來伐至不仁,來討伐殷紂王,殷紂王不仁也是到了極處,既然仁人無敵,武王又是至仁的人,去討伐至不仁的人,這是輕而易舉,何以其血之流杵也?死的人那麼多,流的血把一般民間的杵都漂流出去了,所以書經裏面所講的太言過其實,所以孟子講不相信。
孟子在這裏雖講武王伐紂是至仁伐至不仁,書經記載的不完全符合事實,這也是教我們讀書人,讀歷史,歷史所記載的事情,你要是完全相信的話,那不盡然,所以這一章教我們讀歷史自己要辨別,辨別怎麼辨別呢,以這個理,照情理來辨別,照情理來講,武王伐紂不至於死那麼多人。後面就講,他的軍隊所到之處,那時殷家的民眾都非常歡迎他。下一章就說了,所以這一章是教我們,教一般讀歷史的人要注意以一般的理,情理上來判斷,哪一些是事實,哪一些是言過其實,不盡相符這個事實。
孟子曰,下面就說了,有人曰,我善為陳,這個陳讀陣字講,戰爭兩方面列出一個陣來,我善為陳,我善為戰,有人就說了,這個有人是什麼呢?就指的那些遊說之士,去向國君來遊說,他說我善為陳,我對於軍隊列出行列,列出陣來,我很內行,平時練軍,我很內行。我善為戰,到作戰的時候,我也會作戰,帶著軍隊去打仗,一定能夠打勝仗。孟子說,這樣的人是大罪也,是大罪人。為什麼是大罪人呢?
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一個國君,他好仁,所好的就是要實行仁政,國君自己也是個仁者,這樣的話,天下無敵焉。天下沒有能夠跟他相比,是他的敵人,沒有的,就算是這樣好仁的國君,他要出兵去作戰的話,那也受到,所到之處就會受到歡迎,所以是天下無敵。為什麼呢?南面而征北狄怨,從南面來征,在北狄就怨恨。東面而征西夷怨,征到東面的時候,西夷又抱怨了。為什麼抱怨呢?曰:奚為後我?為什麼不先到這這邊來?我這裏那個君暴虐無道,你應該先征到我這裏來,把我們那個暴君把他推翻,那你為什麼不先到我們這來呢?就抱怨,奚為後我。奚當何字講,奚為就是為何,為什麼把我們放在後面。
這在前面也講過,所以在這裏再重提一下,這是什麼呢?武王之伐殷也,周武王來伐殷紂王的時候,革車三百兩,革車就是戰車,那時候叫兵車,兵車用來載武器,載人,去從事作戰,就是戰車,有三百兩,虎賁三千人,虎賁就是從事作戰的軍隊,士兵,有三千人。王曰,武王就說了,無畏,寧爾也。武王伐紂的時候,到了殷家,對殷家的民眾講,無畏,你們大家不要害怕。為什麼呢?寧爾也,我來是把暴虐無道的殷紂王把他伐掉以後,好讓你們大家能夠安寧,讓你們過個好日子。非敵百姓也,我是來伐紂的,不是與百姓來為敵,相反的,我是來安民的,讓老百姓能夠得到安寧。若崩厥角稽首,若崩厥角稽首,那些老百姓,殷家的那些老百姓,包括殷紂王朝廷裏的人,都對周武王稽首,稽首就是振得頭貼到地上,稽是稽留,拜倒在地上,那個頭和面停留在地上,不馬上抬起來,叫作稽首,這種稽首的狀況,若就如同,如同崩厥角,厥當其字講,就像那個角,那些動物的角崩掉了,那個頭稽首在地上,如同動物頭上長的角崩在地上,若崩厥角,像那樣的來稽首,可見得武王伐紂的時候,所到之處都受到殷家的民眾那樣歡迎。為什麼呢?征之為言正也,征伐的征字怎麼解釋呢?為言是怎麼解釋呢?正也,征就當正字講,若欲正己也,焉用戰?一個國君要想征他人的話,征就想想這個正字,征他人的時候,必須自己正己,征當正字講,自己必須正,自己一正起來的話,焉用戰,自己正起來就你武王伐紂一樣,所到之處受人歡迎,你不用戰了。
這一章就跟前面那一章有關系的,有連帶的關係,前面是孟子不相信武王伐紂死那麼多人,在這裏是講這個道理,武王伐紂的時候,那樣受到歡迎,所以在這一章開頭就講,凡是遊說國君的人,他說,我會我善為陳,善為戰,這是大罪人,你不勸國君去想想這個征字,征字是為正,必須自己成為一個仁君,你不把仁字勸告國君,(勸國君)來學仁,來實行仁政,你勸告他練兵,準備作戰,一作戰要死多少人?這個作戰決不是像武王伐紂那樣,武王伐紂是以至仁伐至不仁的人,那種作戰,那是弔民伐罪的作戰,武王本身就是一個正人,是仁者。你現在是勸告那些國君,在戰國時候這些國君,哪一個國君能夠跟武王相比呢?所以這是大罪人。這章經是孟子對於戰國的時候那些人來向各國的國君來遊說,挑起戰爭,目的不過是為了自己私人,滿足私人的名利的欲望而已,這是孟子最反對的一種事情。
再下面,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梓匠輪輿,這是作木工的人,比如作車輛這些,這不是普通的木工,他有他的技能,有這種技能的人,他要教人家,能與人規矩,能教人家學規矩,比如說作輪輿。作輪輿,這個輪子怎麼作?甚至於可以畫出圖樣出來,這叫作規矩,這個他可以教。不能使人巧。你學的人怎麼樣把這個輪輿作得好,學的人心理聰明不聰明,聰明人他一看這規矩,這些制作的方法,他可以學得有成就,可以學得好。如果心理不聰明的人,你就是把這個規矩告訴他,這個輪輿它的尺寸多少,怎麼作法,方法都有了,他沒有辦法作得很好,這個作得很好,梓匠輪輿,這個教的人,他沒有辦法教他能教的只能講這些規矩、方法而已,這意思就是說,根據古人注解,一個從事政治的人,尤其是國君,你學政治,你要辦政治。辦政治,那個時候有五經,五經裏面所記載都是先王之道。如果一個國君在辦政治不辦仁政,既不辦仁政,他雖然把五經記載先王的典章制度背誦得很熟,那些典章制度講的都是治國平天下的那些章法、那些道理,如果不肯實施仁政,自己也不學仁,就是把這個五經背得很熟了,你知道規矩,你這個政治辦不好,這個巧,巧的意思就是說必須自己是個有仁心,而實施仁政,治國你才治得好,天子治天下也才能治得好,否則那沒有用處。
我們看看這一章經,我們現在雖然處在現在這個時代,也不是君主時候了,我們也沒有作君主,也沒有在君主朝廷裏作臣子,而且我們現在很多人也沒有從事政治,也沒有競選,但是我們求學、脩道,要知道求學要學真學問,真學問,自己要存著一種道心。有道心,然後把儒家的經典、佛家的經典,我們一學了,就照著經典所講去實行,這才求到真知,無論是學儒經、學佛經,目的是什麼呢?首先要解決生死問題,了生死,最後要成就聖人,要成佛,這就必須要照著經典所講的去用工夫脩行,不能說把這個經書背誦了,或研究道理也明白了,而去實行,那個生死怎麼了?聖人、佛,你怎麼成?孟子講這幾句話很簡單,我們學道的人必須這樣來理解它。
下面又是一章,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孟子說,舜是堯舜的舜,那是聖人,也是天子。他飯,飯這個字在古時候都讀(fǎn),讀上聲,到後來用作名詞,吃的飯,那就讀去聲(fàn),用在動詞上面,吃飯這個叫作飯(fǎn),這是後來有這樣分。但是在古時候,孟子那個時候,一律讀飯(fǎn),所以我們就讀飯(fǎn)。舜原來,舜耕於歷山,在歷山作農人,耕田的時候,他飯(fǎn),吃飯的時候,飯糗,糗是什麼呢?吃的像乾糧這一類的食物,很粗的,不是好的那種食物。茹草,茹也當吃講,他飯糗茹草表示所吃的東西那麼不好,非常粗糙。草是什麼呢?我們現在不知道,在野外有很多草可以吃的,他在那個時候吃的乾的食物,有的時候還吃草,草可以吃的。若將終身焉,過那種生活,好像他心理上就這樣過了一生就好了,就安於那樣貧窮,若將終身焉。就好像,就準備一直那樣生活,活到老。及其為天子也,但是到後來,被堯帝請他去了,後來作了天子了,及其就是等到他作了天子的時候,被袗衣、鼓琴,二女果,這個果讀倮,若固有之。作了天子的時候,他所被的,被讀披,他所披的衣服是袗衣。袗衣是什麼呢?好的料子作的衣服,衣服旁邊,邊緣有很多文采,那個衣服就很華麗,叫被袗衣。他這個時候當然不作農人,鼓琴,彈琴。此外,二女果(luǒ),堯帝把兩個女兒都嫁給他,嫁給他,這個果讀倮,人字邊一個果,那個字在說文解字裏面講,當女佣人,當侍者,堯帝兩個女兒來伺候他。這樣的話,跟前面講的對比起來,那是截然不同的,在這個時候,你看若固有之。固有是本來就有的,他穿的這樣好的衣服,又在那鼓瑟,又有堯帝兩個公主,兩個女兒都嫁給他,來伺候他,這好像對他,在舜帝看起來這個本來就有的。若固有之跟前面講若將終身焉這兩句話對照著看看,前面吃的那樣不好的東西,他在心理上,我就這樣過一輩子,終身。到後來作天子的時候,有那樣的享受,若固有之,本來就有的。這就是說明舜帝隨遇而安,隨在什麼環境他都能夠安然的處在那個環境。貧窮的時候,他沒有什麼憂愁苦悶,準備那樣貧窮過一輩子。到了天子富貴的時候,他也不感覺什麼驕傲,好像本來就是這樣,這種平常心最難得。這就是素貧賤、素富貴。在富貴的時候,心裏也不感覺得我是富貴,是了不得了。在貧賤的時候,自己也不感覺得我很困苦,沒有!這個必得是聖人,一切都看得很平常才能辦得到,我們普通人那裏能夠辦得到?辦不到這樣的。但是我們學道的人必須這樣學,素貧賤要行乎貧賤,素富貴行乎富貴。就如同舜耕於歷山的時候,他就自食其力,快快樂樂的,沒有困苦;作天子的時候,他也不感覺驕傲,一心只辦理天下,治理天下,這是聖人的境界。若固有之,我們學佛的人就知道,世間五欲六塵那些東西,不足為貴。固有之,我們本有這個財富,佛家講,我們自性中有聖財,聖財就是包括這些財物,這些地位,本性中就有。若固有之,舜在天子之位,他對衣食,鼓琴,有二女作侍者,這個雖然都是外在的。若就是如同固有的,如同固有的就是我們本來就有的,固有的比這更好,所以他雖然有外在的這樣享受,沒有驕傲之感,沒有驕傲心起來,我本來有的比這還要好。
我們學道的人,就是說遇到貧窮的時候,我們要不改其樂,像顏回一樣。遇到富貴的時候,這樣一想,我本有的富貴比這更好,值不得驕傲。
再下面,孟子曰:吾今而後,知殺人親之重也。
孟子說,吾今而後,我從今到以後,知殺人親之重也。知道殺人家的親人,親人指的什麼呢?——父母親。殺人家的父母親,這個太重大了,這個罪太重了。跟人家結的怨,結的仇恨也最重。為什麼呢?下面就說: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把人家的父親殺了,那個被殺的,他的兒子他要報仇的,所以人亦殺其父,誰把別人的父親殺了,別人——被殺的,他的獅子也來殺你這個殺他父親的人,人亦殺其父。
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這就照應前面講殺人親之重也。人親就是父母親是親人,兄弟也是親人,夫婦都是親人。這樣說,把人家 的哥哥殺了,被殺的哥哥,他的弟弟,他一定要來報仇,替他哥哥來報仇,所以人亦殺其兄。這樣看起來,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間,間隔,怎麼一間呢?如果說你殺人之父的人,殺人之兄的人要說,人家把父親殺了,他說,這個父親不是自己殺的,是別人殺的。別人殺的話,不是自殺,不是自己殺自己的父親,但是在孟子講,一間耳。一間是殺的人不同,是換一個人而已。殺別人之父,惹來別人殺自己的父親,自己殺的雖然不是自己的父親,是人家的父親,人家把自己的父親又殺了,還不是等於自己殺自己父親一樣嗎!一間就是人不同,換來的人的殺手把自己父親殺了,還是一樣的,等於殺自己父親一樣,所以歸結到前面,孟子所講的,吾今而後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家的父母親、兄弟,把人家家庭的親人殺了以後,必然人家來殺。古人講,在禮上講,父仇不共戴天,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殺父之仇這個仇人,仇人不報,這個人,作人子的人,他就不跟那個仇人同在這一個天空之下,不跟他並存在天下。想想看,這個多麼重大,結下這個仇多麼深!殺兄之仇什麼呢?殺兄之仇不能夠同在一個國內,只要在國內遇到仇人,他一定要去報復的,歸結到不能殺人之親,殺人之親就是最大的不孝,最大的不悌,這個重要。
下面孟子說,古之為關也,將以禦暴,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古之將以禦暴,他說,古人,古代的時候,國家,無論哪個國家設了關卡,為的是禦暴。抵禦、禦防,禦防那些不法之徒到這個國家來,作那些壞事情,這是禦暴,暴是暴亂。今之為關也,孟子說,在這個時候,在他那個時候,也設了這個關卡,可是呢,將以為暴。不是禦暴,是什麼呢,為暴,為暴什麼呢?在孟子那個時候,各國都設了邊界這些關卡,他向民間增加稅收的,出入境,或是在市場上面,來向民間徵收更多的田賦或者稅,這就是為暴,對民眾是一種暴虐之道。同樣設關,目的不同,所作的事情,古人禦暴是保護民眾的,今之為暴是虐待民眾的,這是孟子對於當時候各國的政治不滿意。不滿意就是國君不能夠實行仁政。
再下面孟子說,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身不行道,一個人本身不脩養道德。不行於妻子,妻子也是不講脩養道德,本身必須行道,對於妻子有影響,妻子是跟著效法的。如果自己不能夠行道,就是不講道德脩養的話,要叫妻子脩養道德的話,妻子不幹的,所以不行於妻子。妻子也跟著學,不脩養道德。
如果使人不以道,使人就是派人家作事情,使喚人家,使喚人家要有道理,要合乎道理,作國君的人要使民眾,你要合乎道理。不合道理的話,不行於妻子。別說是國君,就是普通人叫人作事情,不合道理的時候,你就是叫妻子去作,妻子也不會聽從的。所以我們想,我們普通人要請人家作事,自己辦不到的事情才請人家作,請人家幫忙,自己能辦的事情,何必叫人家呢?所以凡是請人家幫忙作事情都要合乎道理。還有,你派人作事,你看看人家,他能不能夠辦得到,他的能力不夠,辦不到,你也不能叫他去辦,這都不合理的。看看他,你拜託他作事情,他這個能力可以辦得到,這才合乎道理。否則不合道的話,不以道,別說別人,就是家裏的妻子,她也不肯來幫忙你,所以這一切講合乎道,本身要有道,你派人,自己派人去辦事情也要合乎道理。這章書講到這裏,最重要的是本身要脩養,一個自己沒有脩養的人,什麼事情都有障礙,辦不通的,就連妻子也相處不好。時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裏為止。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一0六集发布于2024-05-13 15: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