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一0七集
各位儒學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看孟子讀本第四十五頁,從後面算第三行開始。這一章經只有四句話。
孟子曰,周於利者,凶年不能殺,周於德者,邪世不能亂。
孟子說,周是通達講。周於利,他是在利這一方面,一切都是很通達的。既是在利上面他有研究,注重講這個利,因此凶年不能殺。平常注重講這個利,遇到凶年的時候,他也不會受飢餓。不會殺就是不會死。周於德者,周於德是通達于道德,那就是注重在修養道德的人。他們一切都是注重道德,在這一方面的修養。雖然遇到邪世,邪世就是亂世,一般人都是不講道德,一切事情都亂,可是講道德的人,在這個亂世,他不受影響。他不能亂,邪世不能夠亂他的志氣。這一章經主要的意思就講一個利,一個德,一個人如果專門講利的話,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注重功利主義。讲功利主義可以說平常都是在財富上面,希望儲蓄得愈多愈好,所以遇到凶年的時候,他不會受飢餓,不會餓死。但是講功利主義與講道德來比的話,講道德的人,他与講功利是不同的,他講仁義道德,待人接物都是講厚道。講厚道,自己修持的,愈修持愈厚的時候,對广令自己的修養,雖然遇到亂世,一切人都沒有道德的價值觀了,什麼事都可以作了,但是周於德者這種人,他注重道德修養的人,不會受亂世一般人,不講道德的人,不會受他的影響,不為所亂。這樣比較起來究竟是周於德的好,是周於利的好?
周於利,僅僅遇到凶年不能殺而已。周於德,郅世不能亂。周於利者是不能與周於德者相比。我們研究儒家學術的人要知道人的生命最可貴的不是在講究生活的,怎麼樣生活的好?最重要的是接受聖賢教育,自己講究品德修養,能夠希聖希賢。希聖希賢一步步的做一個君子,賢人,以後成為聖人,這都是要從修養道德才能辦得到。所以用這兩者比,一個是講功利,一個是講道德,這兩者一比較之後,我們覺得我們在人世間,最重要的,不要學那些只講功利主義,那個沒什麼用處。功利主義別說普通人只能夠賺那些錢,要是儘量賺成像現在大財團那個財團的首長,自己一天能夠吃多少?自己住的房屋,儘管他建立很富麗堂皇,很多很華美的房屋。他自己住的只有一個身體,沒有比人多多少。自己用不了那麼多的房屋。所以這個比之於道德的享受。道德,你想想看,道德擴充起來廣大無邊。而且這個不能毀壞的。房地、財產,什麼時候能夠毀壞?不知道啊,例如現在這幾天先是緬甸那個大的風災,接著最近的四川那個大的地震,好多的建築物在很短的時間完全毀了,這還不算,多少人都是毀在那裡,所以世間的財富、名利,包括自己的身體都不是那麼真實的。講真實的生命是慧命,智慧之命,那是人人都有,但是不讀聖賢書,不修養道德,那個慧命開發不出來。沒有開發慧命,祇有我們現在有生老病死的這個身體,那個苦的很,隨時有天災人禍在那裡,而且不能保險什麼時候遭遇天災人禍,不能預知的,所以這一章教我們不要來重視功利,要講道德。功利主義,你發了財或者是作了官,作的位置再高,財富發的再多,什麼時候毀掉,自己不知道。道德不是如此,道德的時候,自己修養一分,在慧命上就開發一分,這是真實的,不會生滅的。這章书我們這樣研究,要從這方面去瞭解,我們也就照著這樣去修。
下面,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
孟子說,一個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千乘之國是一個大國,在春秋時候、戰國時候,這是大國。一個好名的人,他為了保持他的名聲,能夠千之國都會讓給他人。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苟非其人,如果不是好名之人,不是好名之人就是好利,不是前面講的講功利的人,雖然簞食豆羹。簞食是古時候,用竹器盛的食品。豆羹用豆子煮的羹湯。為了這個也見於色,表現於自己的顏色。這裡講好名之人,要注意,根據古人註解,在這裡,趙岐的註解,好名不同於一般人所講的好虛名,他這裡講好名,好不朽之名。不朽之名,這個名是需要的。儒家講名,因著時代不同的。三代以那些講修養道德的人,不要名,逃名。三代以後,夏商周就是在周家這個時候,孔子的學術思想,孟子的學術思想,就用這個名来教化。用什麼名呢?定出某人是個君子,成就君子之名。某人是小人,一提到小人,小人的名字一成立了,那就受到懲罰了,人家都會很害怕的。君子的名一成立了,這就給人家一大獎勵。所以孔子孟子,就是教人家好什麼名呢?好這種名。以這種名來鼓勵人家,講究學君子,學賢人,所以這個好名,這個名是不朽之名。什麼是不朽之名呢?比如說我們講一般人的名,做了皇帝,發了大財。中國的皇帝,幾千年來,有幾個人把歷史上所有的皇帝的名字都認得?都記得?能夠記得堯舜禹湯而已。堯舜以前知道伏羲氏,神農氏,軒轅黃帝,這幾位而已。這幾位,所以有人家知道的話,他是做了多少有功德,多少的事情,有多少的發明,對於人,對於一般人都有好處的,所以人家記得他,那些平平常常的,三代以下的,家天下的君主,他對於天下蒼生利益在哪裡?都是家天下,講究自己。所以他的名人家不知道,記都記不得,所以儒家後來所講以名來成就教育,你先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君子,做個賢人,這都是賢人有賢的名,君子有君子之名,所以好名是好這樣的名。好各就是要維護自己好的名譽,好的名聲。這樣的人就遇到千乘之國,千乘之國是個大國,跟聖賢君子這個名不能相比的,所以他能夠讓千乘之國。
反過來講,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為著一簞食,一瓢豆羹,為了這個小的利益,都表現在自己顏色上面。這個簞食豆羹,讓千乘之國,註解裡面都有解釋出來了。比如說早期的時候,伯夷叔齊兄弟兩人讓國,這是讓。到後來,吳家吳季札,季札跟他的兄弟讓國,這都是讓。季札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賢能的人,他的國家他也不要,他讓給別人。這是歷史上,事實上有人的。簞食豆羹見於色,這裡只舉出一個人,舉出什麼呢?在春秋時代楚國送一個鼋。鼋是什麼呢?是一個大的鱉。鱼鱉的鱉,大鱉送給鄭國,鄭靈公。送給鄭靈公的時候,勝過兩個,有兩個人,一個是公子宋,一個是子家,這兩位都是鄭靈公的家族。他們兩個人都看到了。看到的時候,公子宋就跟子家說,公子宋右手的二指,就是食指,食指在動。就跟子家說,他說,我這個食指動將來,過幾天可能就會吃到很好鲜的味道。這個講過之後,不久由楚國人送來那一個大的鱉。廚師就把那個鱉解開來煮好,送給鄭靈公來吃。鄭靈公吃的時候,一個是公子宋,一個是子家,這兩個人去見鄭靈公。見鄭靈公,兩個人相顧而笑。鄭靈公就問你們笑什麼?然後子家就把公子宋講的食指大動,他就是玉料,就有好的東西,好的鮮味來嘗嘗。這樣一說,鄭靈公自己吃了之後,就召見那些朝廷的大夫來分享,分享這個大鱉,可是召集那些大夫來的話,故意就不給公子宋,不給他吃。公子宋一憤怒之下,用那個食指,右手第二指在那個鍋裡面染了一下,染了一下馬上就放在口裡嘗一嘗,然後就忿忿的離開了,不叫染指,一般人講染指。鄭靈公一看,這個就很怒氣。這個一怒之後,準備要把公子宋殺掉。公子宋知道之後,就跟子家來商議。商議之後就趁鄭靈公沒有殺他之前,要先發制人。他們兩個商量之後,結果沒有好久,在鄭靈公還沒有採取行動之前,就把鄭靈公殺掉了,成為弑君,那麼有這椿事情可以知道,很小的一樁事情,這叫簞食豆羹見於色。一個國家的國君,兩位家族的,而且是在大夫地位的高官,為飲食這個小事情,表現在顏色上面。表現在顏色上,後來還惹出一個臣弑其君,弑君這一個大逆不道的事情。這就是孟子講這一句話,苟非其人,如果不是好名的人,不是愛護自己名節的人,那就只有講功利了。講功利的人講到極處,大的利益也好,小的利益也好,小的就算是簞食豆羹這麼一個飲食,在這一方面也是不肯讓人,這一章书是教我們學孟子的人,三代以下要成為名教中人。名教中人就是愛好自己的名聲,不能跟一般人只講功利。講功利,小小的一點事情就引起大的災禍,這個利害我們自己應該知道,所以我們在世間,現在就佛法來講,這是末法時代。在這個末法時代,天災人禍隨時都有。就是沒有天災人禍發生的時候,人與人之間都是堅持自己的意見。一般人的自我意識非常重,一般人只有自己,想不到別人,這就是講功利才有這種現象。講功利是人,任何一個人,自古到現在,凡是到人世間來,他都有多生多劫以來,這個惡習氣,特別是在我們這個現代,跟古代不同,古代聖人是教化我們,雖然人人都有自私自利的惡習氣,可是有聖人教化,把自私自利的惡習氣儘量把它克服掉,儘量減少。可是現在不同,現代都講功利主義,把每一個人那種自私自利的心,他用一個名稱,用一個人權,用這個名詞來強化個人的一種功利思想,自私自利的思想。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一般眾生苦的很,沒有聖賢的教化,有聖賢的教化一般人都不接受,所以我們在這裡必須要瞭解孔子的學術,孟子的學術,教我們不要講功利。不要講功利就是把自己私人的自私的這種心理一步一步的把他先把他壓伏下去,不讓它起作用。進一步把這個私心斷除,這聖人就成功了。斷除私心那就是平等心,仁義道德的仁心完全開發出來,那樣的話,我們自己的生死問題也了了,成就聖人了,也能夠教育他人。這章經我們要從這方面去研究,他就是幫助我們學道。
在下面,孟子曰: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
孟子在這一章經裡面,不信仁賢。不信仁賢,就是作一個國君的人,他不信用仁者、賢者。他對於仁賢的人不信,不信就是不用他。也不親近他,這個仁賢,凡是是個仁者,是個賢人,他在這個國家之內,就算是國君請他去做臣子的話,你不信任他,我採納他的意見,他不願意白白的拿國家的俸祿,他不願意的,所以他一定要離開。不信仁賢的話,這個仁賢他覺得自己這個道行不出去,他就離開了。仁賢離開的話,國空虛了。一個國家什麼叫做空虛?什麼叫做充實?不是說你這個國家有很多金銀財寶,而是你的國家有仁賢的人。有仁賢的人才是國家的國寶,是國家的寶物。有仁賢在,你的國家是充實的。仁賢一去,不在你的國家,你的國家是空虛了。這個道理我們現在人不知道。我們現在以為講國家空虛是國家國庫空虛,沒有財產了,這裡講就是人才沒有了。賢人、仁人不在國內,你這個國家就空虛了。
再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禮義從哪裡來的?從前面,仁賢不在國內,沒有仁賢在那裡教化眾生,沒有仁賢在那裡幫助國君,來教育一般人,那麼就是沒有禮義。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禮義這兩者。講禮義,上下都有秩序。沒有禮義,仁賢不在國內,沒有仁的教育,不講禮義,上下都亂了。
再講無政事,則財用不足。政事,什麼叫政事?有禮義來教育,有禮義來實行仁政,這才是政事。從不信仁賢,國庫空虛,仁賢不在,國家就空了,就是沒有禮義。沒有禮義,上下亂的話,有政事談不到,就是沒有政事。沒有政事那就影響到,跟現在的所講的國家財富不夠了,是財用不足。要知道這財用不足是从哪來的?財用不足是沒有政事。沒有政事,這個政事是什麼呢?政事是仁政。仁政為什麼財用足?仁政,孟子前面講,不違農時,實行仁政的一個國家,他要幫助農民怎麼樣發展農業?農人在農忙的時候,大家不要干擾他,不要農民這個時候叫農民來替國家辦事。這樣的話,農民的耕種,他就豐收!農民豐收了,你國家的財稅就充足。還有一樁事情,仁政推行的好,行政有效率,行政是清潔,清廉的,不貪污,農民向國家繳的田賦,海水完全都到國庫裡面來,這個中間沒有貪官把財稅貪污貪下去,所以國家在實行仁政的時候,用的人都是清廉的官吏,稅收也是非常正當,所以我們現在講稅政很重要。稅政從老百姓收來那個税,完全收到國庫裡面,中間不要流落到私人的私囊裡面去。無政事,無政事,財用不足,一則妨礙農民的耕作,收成不好。再說收回來稅收,在中間被那些貪官污吏把它收到私人的賬戶裡面去了,國家就感覺財用不足。這就是從上面不信仁賢,沒有禮義,所以一直到無政事,這是一貫的程序。歸根結底,你的國家還是要任用仁賢,非常重要,有了仁賢,國家才是充實的,人才濟濟,有禮義也有仁政,財用自然充足。
再下面,孟子曰,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他說一個不仁的人,不講仁義道德的人,而能夠得到國的,有。在歷史上有的。不仁之人而能夠得天下,未之有也,這是不會有的。這怎麼說呢?怎麼樣不仁而得國?比如說,根據漢儒趙岐的註解,他說舜帝,堯舜的舜。舜帝的弟弟叫象,這個象是不仁之人。舜受了堯讓天下之後,做了天子,他還把象分到有庳的這個小國家,作為這個國家的國君,也算是得了國了。象是不仁之人,他得了國了。在周家,周武王伐紂成功之後。他要封,把有功的功臣,家族的這些子弟,都要封出去,其中有管叔蔡叔。管叔是封到管那個地方,蔡叔是封到蔡國,結果這兩個人都是要作亂。這兩個都不是仁者,但是封他為國君,這是有之矣。他們這些人,從象到管叔蔡叔都是因為親親的關係得了國。
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不仁之人能夠得天下,這個時候,比如說,堯帝的兒子叫丹朱,舜帝的兒子叫商均,堯帝沒有把天下交給他的兒子,舜帝也沒有把天下交給他的兒子商均。丹朱、商均都是不肖之子。肖是肖像的肖。不像是,不能夠像他的父親那樣好,所以他們沒有得天下。再說到後來,夏朝到最後有夏桀王,殷朝到後來有殷紂王,他們雖然是由他的上一代,把天下交給他了,但是就在他本身成了亡國之君。夏桀王成為夏朝的最後一個王,一個天子,殷紂王也是成為殷朝最後的一個天子,這等於是不得天下。就算他們得了天下,在他本身就亡了天下。所以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這章書教我們想辦政治,講辦政治,不講辦仁政的時候,別說沒有機會從事政治。就是有機會從事政治的話,不辦仁政倒不如不要辦。有機會辦政治而不推行仁政的話。就因果來講,這是造大的罪業,這是不得了的罪業。所以我們今日之下,我們學道的人,對於政治是沒有什麼大的興趣。對於自己從事政治,不是講政治沒興趣,政治對於我們人的關係很大,我們在選舉的時候當然要關心政治。但是我們自己從事政治興趣不大。一旦我們也有意思要從事政治的話,那就要想到這些利害了。不能夠實行仁政的話,不如不要從事,這還可以不會造惡業。要去從事政治的話,必得要把這個仁政能夠推行出去,這才有功德。這章經是這樣講法,我們也這樣的學,不但政治如此,我們既是學道的人,人人都要自己有一份工作,有一份職業才能維持自己以及家庭裡的生活,我們無論從事哪一份的職業都要想到這個仁。做醫師的,一般講仁心仁術。這固然要講究人。當一個教師,在各級學校裡教書的話,教師,古時候講有經師,有人師。經師,你要把這個書講的很清楚。人師是什麼呢?人師就是要教學生學仁義道德。自己要學仁義道德,教學生也要學這個仁義道德。其他各行各業都要講仁,你在從事這個行業,你就是在學道,你就是在弘道。
再下面,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孟子說,民,民眾中是最貴重的。社稷是次之,社稷是什麼呢?社是古時候土神,土地的神;稷是種五穀的穀神。古時候有國家,有國君,他都建立一個祭祀的社稷壇,祭祀土神跟穀神。到後來這個社稷就代表國家了。在這裡講社稷是講你的國家有國家的領土。領土有領土的神在那管。穀是農民種的五穀,有五穀之神,這個稷是周家的始祖叫后稷,這是社神,稷神次之,比人民要其次。講到國家的國君呢,國君是輕的,在三者比較之中國君是輕的。是故,由這看起來,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丘民是什麼呢?丘是古時候實行井田制,有多少人家算是一丘,根據趙岐的註解,十六井,十六井叫做一丘。十六井一丘,計算起來,一井是几家農夫所得的地,十六井有一萬四千四百多畝,有一百四十四家的農夫所受的田,這個人數不多。人數不多,你得了這麼多的民眾,得了民眾的民心你就可以為天子。這裡講什麼呢?文王開始的時候,不過是百里之地。成湯王,湯以七十里,文王以一百里,他們都是很小的面積,人數不多,得了民心,然後就得了天子,所以是得丘為天子。和天子為諸侯,你能夠對於聖人天子,你得了他,得他的信任,你就可以成為諸侯。得乎諸侯,可以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諸侯危社稷,那就則變置。諸侯要危社稷,是這個國家他所做的是行政違背國家的最高利益,違背社稷了,則變置。則變置,變是什麽呢,便是變更,置就是立,你這個國君就不能在了,應該就改變,另外的換一個國君。變置就是更,就是在改立一個國君。犧牲既成,粢盛。這個盛讀成字。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你這個國君一切都做得很好,犧牲既成,祭祀的時候,犧牲的那個祭品也成就了,用五穀,那個粢就是五穀,那個祭品,盛就是盛在那個祭器裡面的那些五穀。既潔,一切都是清潔,完全合乎禮。祭祀以時是定期的祭祀。然而這個國家還是有乾災旱災,水災等等,那個怎麼了?變置社稷,社神,稷神,那個祭壇要改變,那就是祭祀,這就是說社稷次之。遇到水旱那些災害的時候,民眾受了災害了,民眾受了,民以為貴,民是最貴的。那個社稷要改變。這一章經書,孟子一遍一遍強調,政治就是以民為貴,這就是實在的,是真正的是民主思想。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一0七集发布于2024-05-13 15: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