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孟子研讀

 

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

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


孟子研讀第一0八集

 


各位儒学朋友,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孟子。請看孟子讀本第四十六頁第二行開始。這一章經開頭就是孟子說了。

孟子曰,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我們就從這裡開始來研究,首先講到一個聖人是百世之師,是百世作為一個人師,這個百字不是限定一百世。我們中國講數目字,有數目字的道理,比如說一,一這個字有它代表的含義。五是一個數目字,十是一個數目字,一般講十是一個滿數。十滿數到了一百,一百比满數又大一點,大的满數,所以拿這個一百世代表是久遠,時間很長的一個百世,那就是說中國自古有聖賢的那個時候。有書籍記載的話,從伏羲氏開始一直到現在,朝代就很多了,只要聖人所講的那個道理,那就是教育,我們知道易經是伏羲氏發明的。從伏羲氏到黃帝,堯、舜、禹、湯、文、武,除了講易經的聖人之道之外。每一位聖人都有他的言論,在尚書裡記載的,在其它經典裡記載的。這些聖人他們本身的修養以及他們的言論都是做百世之師。換句話說,只要有人類,這些聖人都是人類的教師。所以聖人,百世之師也,聖人做老師。

下面就舉出一些可以稱為聖人的人。先举伯夷、柳下惠,伯夷是殷紂王時代,伯夷叔齊兄弟兩人,這裡只講伯夷,柳下惠大家知道的,他們倆人都是稱為聖人,孟子也曾經講,他們稱為聖人怎麼呢?得聖人之一體,就是德聖人的一端。伯夷是聖之清者也,得一個清字。柳下惠是聖之和者也,得一個和字。聖人包含的道德太多了,修養太多了。這兩位,伯夷是聖之清,得一個清字,得這個一方面,這一端。柳下惠得和這一方面,只要得上一方面,孟子就稱呼他是聖人。既成聖人,他就可以成為人師,不但在當時候成為人師,百世都以他為師。

所以下面就講了,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聽到,聞不是在當時候的,後來聞到伯夷那種風範,那種道風,就是聞他的風了,伯夷叔齊他們是讓國,連國家都讓,都禮讓,自己不肯當國君,這是清。這個讓國,你說後代那些爭,在政治上爭奪的時候,他們根本不瞭解為什麼要讓國?清廉,自己是清廉的。所以聞到伯夷那種道風,那種清廉的道風,頑夫廉,頑是什麽呢?頑是貪,貪圖利益的,貪圖權力的人,這叫頑夫,頑劣的人,頑劣的人他才是貪一切利益的人。所以聞到伯夷這種道風,頑夫也廉了。本來是一個貪墨之官,一聞到伯夷之風,他也清廉了,學著清廉了,受到薰染,受到影響,懦夫有立志。懦夫是懦弱之夫。懦弱的人也能夠立下學道、學聖賢的這個志氣,也能夠立下來了。下面,聞柳下惠之風者,柳下惠那種和風,薄夫敦,鄙夫宽。薄是很刻薄的人,他待人刻薄,不厚道,這種人聞到柳下惠那種待人那樣寬大,那種和氣。這個薄夫也敦了,敦厚了,也學著厚道了。還有鄙夫,鄙夫的心裡很狹窄,心胸很狹劣。一聞到柳下惠這種寬大、和氣這種道風,他也學著寬了,心胸也放寬了。

奮乎百世之上。奮乎百世之上,奮是振奮。就照應前面講的,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薄夫敦,鄙夫宽。百世之上,不止一百世,千秋萬世一聞到伯夷,聞到柳下惠都振奮了,都會跟他學。這是奮乎百世之上。那麼百世之下呢?到後來,聞者,聞者就是凡是聞到伯夷、柳下惠,莫不興起也。都振奮的奮起來了,這樣的感化人,非聖人而能若是乎?如果說他不是聖人,他能夠這樣感化人家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親炙是在當時候見到伯夷,跟伯夷學習。在當時就能夠親近柳下惠,跟柳下惠學,這叫親炙。親炙更不得了了。聞,後世百世之下聞的,聞到他的道風都能學得好,何況在當時的人,那學得更好。這就是說聖人他永久的對於人世間的教化,那個功德是一直在世間起了教化人心的那種作用。我們今日之下在這裡研究孟子,我們看看世界各國都不講仁義道德,都講功利。但是我們研究孟子要知道,不講仁義道德,不學伯夷、柳下惠的話,那就必然跟這個世界同流合污,人家只講功利,不講道德,我們跟著他學,那就像那個水一樣,一直往下流啊,流到哪裡啊?水往下流,流到海裹去。人品要往下流,流到哪裹去?像家講流作小人。小人什麼人,小人就是沒有品德的人。在周易裡面講,叫非人。非人就不是人啊,不是人就是跟佛家所講的三途,畜生,餓鬼,地獄,不過儒家講的很和平,沒有講得那麼詳細。實際上研究起来,人品同流合污,流到最後就流到三途上去了。孟子在這一章教我們學作聖人。學做聖人,聖人這個名詞有很多種,孔子也是聖人,伏羲氏、黃帝、唐堯、虞舜,夏商周三代開國的君主都是聖人,孔子更是聖人。在這裡舉出伯夷、柳下惠,各得聖人之一端,也是聖人。我們學孔子學什麼?就從伯夷之清,做個清廉的人;柳下惠之和,我們待人接物一切講和、和諧。跟一切人相處都要講和諧,這個好學,從這兩位聖人學起。在公家辦事情要學著清廉,絕不貪污,我們普通待人接物一定要跟人家和諧相處。這個人人可以學的,學到圓滿地位就能成就賢人,成就聖人。一方面自己學,一方面我們有機會的話,跟自己的親戚朋友、跟自己的學生、跟自己的一般同事把這個道理講一講,不要怕,現在雖然全世界都講功利,看不起講道德,我們凡是遇到有緣的人,我們講,他聽不聽,接受不接受他的事情。我們是盡我們自己的本分。印光祖師講敦倫盡分。我們在家庭裡面,家庭的天倫。父子、兄弟、夫婦,外面有君臣、朋友。這都是與我們有緣的人,舆我們有緣的話,不問對方如何,我們盡到自己的本分,我們說出來。說出來人家聽,那當然更好。就是不聽,他聽了我們講的話,他落下這個印象,給他種種善根也有好處,這章書講到這裡了。

現在是孟子讀本四十六頁第三行最小的一個字開始。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也者,仁義道德的這個仁,這個仁怎麼解釋呢?仁也者是人也,這話從哪裡來的?這話從中庸上講的。中庸上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所以孟子在這裡講,仁也者是人也。仁也者人也,換句話說,必須要學仁,成為一個仁者,這才是個人。反過來講,我們作為一個人必須要講仁,要學仁。因此把這個人也者人也,一個仁義道德的仁,一個我們作人的這個人,把這兩者合而為一。合而言之,那就是說凡是個人都要成為一個仁人。這個仁人合而言之就是道。講到怎麼講法?講到就是仁人,這兩個字合在一起。我們到人世間來做人,不是每天就是穿衣、吃飯、睡眠、娛樂,這就是個人嗎?人有人的修養,人的修養就是學仁。這個仁就是待一切人都要厚道,對一切人都有同情心,這才是仁,這才是有道。既是如此,仁者人也,合而言之是道,我們要學道就是這樣學法子。今日之下,我們無論是學佛,無論是學儒,都要關心天下人,平等無私的關心天下人。天下的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人,有了困苦艱難的時候。我們這一顆仁心。我有不忍,不忍之心在那裡,為他們,他們痛苦的時候我們要同情他。他們需要救濟的時候,我們要盡力的幫人家忙。尤其是在,特別是在今日之下。哪一個國家的教育都不懂得根本教育。根本教育就是講要學仁,學仁義道德。學仁義道德就是啟發人的慧命,智慧之命,我們就把這一個教育的根本來把它弘揚出去。弘揚這一個教育的根本,就是對天下人,對他們就是個仁心用在他們身上,這不僅僅是拿財物來救濟人家,財物救濟人家是有限的。拿這個根本的教育來教化世間人,那才是人得的受用,那是無窮的。孟子在這裡講仁人這兩個我在一起是道。我們學道一方面自己這樣學,同時就要教人家也是這樣學。這才是對天下蒼生真正有利益。要挽救天災人禍,也必須從這裡開始實行,才是根本之道。

再下面,孟子曰,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

孟子說,孔子去魯,去死離開。孔子是魯國人,他離開魯國的時候,他就說了,遲遲吾行也。慢慢的,不要很快就離開,這個前面也講過了。孔子看見他在魯國這個道行不通了,要離開魯國的時候,沒有那麼很快離開。遲遲的,好像有所等待的意思。這個怎麼呢?去父母之國也,這是自己的,本國人。父母就在這個國家裡面。父母死了,父母的墳墓,就在這個國家裡面,這是父母之國。離開父母之國就是離開自己的祖國,要遲遲吾行也,捨不得離開。

去齊呢,孔子那個時候到齊國,要離開齊國的時候。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離開齊國的時候接淅而行。接淅這兩個字在前面也講過,在這裡再復習一下也好。淅是什麼呢?淅是要煮飯的時候,用水洗米一般講淘米,淘米水,就是洗米水。洗米水,他在齊國決定離開齊國的時候,趕快就要,開始就要行動了,趕快就要離開。形容那個離開的那個快的行動是怎麼了?比如他的米用水洗的時候準備煮飯了。現在決定要離開了,等不及煮飯,就把洗米的那個水,把它倒掉,那個米留下來,留下來就是這樣的話,趕快就上路,就離開了。接淅而行,接是什麼呢?洗米水,水倒下來,然後用個東西把那個米,把它濾出來,接著水,接著水所泡的米,叫接淅而行。一決定離開之後,行動就那麼快啊,這是什麼?去他國之道。齊國就是他國,不是自己父母之國。說離開就離開,很快,這是講孔夫子離開自己父母之國,離開他國不同在這裡。為什麼不同呢?我們對於自己祖宗,父母所在的這個國家,我們要愛護它,愛護這個祖國,就是愛護自己的父母之國,愛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祖先,這是什麼呢?萬物都講根本,樹有樹根,水,江河有它的源頭,我們人有人的根本。人的根本就我們中國來講,我們自己本身從哪裡來?從父母來的,父母從哪裡來呢?父母也從父母來的。一直追溯,追溯遠的歷史很難追了。書籍記載有黄帝,有神農,再早一點就是伏羲氏,伏羲氏以前那就文字記載都沒有了。那很難找了,就從伏羲氏開始,提出兩位作代表,炎帝、軒轅氏叫作炎黃,黄帝,所以我們中國是講是炎黃子孫?炎黃子孫就是我們的父母之國。我們如果要是到國外求學,這是到哪一個國家去,我們對於父母之國是捨不得離開,捨不得離開就是捨不得離開自己的父母祖宗。有這份心,他就是厚道。他就是知道报恩,也就是知道報本。一個人不知道報本,這個人可以說,就聖賢教育來講,這個人沒有受過教育,不足以成為一個正常的人,這章書孟子說的雖然很簡單,拿孔子一個去父母國,一個去他國,兩種不同的心理,教我們知道父母之恩。總之一件事是要知道追根報本。

下面孟子說了。孟子曰,君子之戹於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

孟子講,君子戹於陳蔡之間。這個君子指的就是孔夫子。父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到了陳蔡之間的這個地區,聽說楚國要聘請孔子,去幫楚國辦政治,存在這兩個國家,这是小國,他們朝廷的臣子,他就議論了了,他說,讓孔子到楚國,將來對於我們這個國家不得了,他在我們國家,對於我們國家的情況都了解,將來一侵略我們那可受不了。這樣商量之下,就把孔子圍困起來,不讓他走,而且孔夫子就在這一個地方斷了糧了,就是在陳绝糧,講的就是這一回事情,所以孟子講君子之戹於陳蔡之間。戹是做到困難了,做到苦戹了。在陳蔡之間受到困難,窮困,窮困得沒有糧食吃。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受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飢餓。後來才由楚國派了相當於軍隊這一類的來接孔子,讓孔子離開這個陳蔡。孟子在這裡說,君子戹於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也。上下就是陳蔡之間,這兩國的君臣,陳也好,蔡也好,君臣都是惡劣的很,不明了道理,更不認識孔夫子。所以才讓孔夫子受到那樣飢餓的窮困。無上下之交,接觸的陳蔡君臣都是惡劣的很,上是有道之君,下是賢臣,沒有。無上下之交,沒有上下有道而又賢者,沒有,沒有這樣的交結。是講到孔夫子受了一場窮困的境遇。

我們想孔聖人都有那種困的時候,我們普通人,我們的道德怎麼能夠比得上孔夫子,那麼我們在這個世間上,多數一些困苦,艱難,我們還能夠有什麼憤恨不平?不必,聖人都有那種遭遇,我們普通人能夠說完全沒有嗎?補了之後,在乎我們就要學孔子。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夫子對他的學生講,君子有窮困的時候。君子有窮困的時候,我們不要因為窮困改變自己的志向。貧賤不能移,我們這樣學,堅持自己的道德修養。像孟子所講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夠通過這樣一層一層的關卡。過了這些關的時候,我們才有成就。遇到一點困難、挫折,通不過,修道就不能夠成就。在這一章經書我們就要學孔子,遇到任何困苦艱難。就拿來作為我們修道的一種磨練,好好的面對這種困窮的境遇,這樣這個道業才能成就。

下面這一章,貉稽曰,稽大不理於口。孟子曰,無傷也,士憎兹多口。貉稽,这个貉字讀墨,姓貉,稽是他的名字,他是從事政治的一個人。他稽大不理於口。稽是稱呼自己的名字,很不理於口,理於口,根據趙岐講,你當賴字講,大不赖於眾人之口。不赖於眾人之口就是常常遭遇人家的譏刺,孟子說無傷也,這個不足以給你有什麼傷害,這個沒有關係的,為什麼呢?士憎兹多口,凡是讀書人,要出來從事政治,來做官。憎兹,就免不了要受人的,偷人家的憎惡,你一作官的時候,難免要遭人家的憎惡,這個憎惡就是多口,人家講你的是非。

孟子說到這裡,又舉出詩經來講,詩云:憂心悄悄,慍于群小。這是詩經的邶風。國風裡面有一個柏舟,柏是松柏的柏,舟是船那個舟。柏舟一篇裡面講得有兩句詩:憂心悄悄,慍于群小。那就是說悄悄就是心裡感覺憂愁,悶在心裡面,憂心悄悄,是這個憂愁憂在心裡面,人家不知道。慍于群小,就是被一班小人所怨恨。這是講古人,詩講古人,古人就有這麼受人家怨恨,受到群小的怨恨。所以你現在大不理於口,這個無傷,古人也是這樣。這個是什麼呢?褠誰?孔子!拿這個憂心悄悄,慍于群小比喻孔子,孔子遇到這個情況也是如此,也是免不了招那一些小人的那種怨,那種慍。

再舉,肆不殄厥慍,亦不殞厥問。這是詩經大雅篇裡面的,大雅裡面有一篇詩叫做緜,緜就是緜緜不斷那個緜。那一篇是有這兩句話:肆不殄颈慍,亦不殞厥問。這是讚美文王的。肆是古時候,這個殄,殄當絕字講。古時候也不殄厥慍,對於一般人的怨恨也不能完全斷絕。雖然不能斷絕人家的怨恨。亦不殞厥問,殞也是完全沒有的意思,有失掉的意思,也不會喪失這個問。問就是他的道德修養名聲,好的名聲這叫問,雖然是沒有斷絕怨恨,也有人怨恨的時候,可是對於他的道德名聲,沒有失掉,文王也,文王是如此。這是孟子舉出詩裡面,兩篇詩的四句話來個告訴貉稽,他說你去辦政治的時候,遭遇別人來說你的壞話,講你的是非,孟子說無傷。對於你沒有什麼大的傷害。為什麼呢?讀書人出去做事情的話,你要公正做事,免不了一群小人來說你的壞話。不但你,古時候人,孔子、文王都还免不了。這個意思就是說,辦政治的人就問自己,應該辦的政治,該實行仁政,你就實行仁政。你不要顧忌那些小人。

下面這一章,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昬昬,使人昭昭。

賢者,一個有品德、賢能的人,他來治國,他制定的法律、制度、法規。昭昭,很明白的把道德都能顯示出來,行得都是仁政,使人昭昭。使得一般人民都能夠照他這個政治、教化,都能照著學,使人昭昭。

今以其昬昬,使人昭昭。孟子說,戰國那個時候,現在這些國君自己也昏昏沉沉的。制定這些法度,治國的法度,也是昏昏的,叫人家不明白,是個昏君,所幸的是昏政。鵝叫人家昭昭,不可能的。自己是昏的,叫人家學明白,人家怎麼學啊?就等於自己教育,不懂得根本教育,你叫人家學好,人家從哪裡學?今以其昬昏,使人昭昭。這章經書就是說你治國,你非得要自己昭昭。自己不昭昭,你叫人家學,人家無從學起,必須以身作則。講到這裡,時間到了,今天就說到這裡為止。



學人根據徐醒民教授論語研讀視頻字幕整理,如有錯誤,敬請各位老師指正,不勝感激。南無阿彌陀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研讀第一0七集发布于2024-05-13 15: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