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與孝經圖

孝经与孝经图第二集

抓住孝经的要领

《开宗明义章第一》

 


各位在线的嘉宾及在场的善知识们,大家晚上好,又到我们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的在线课程。我们周五孝经的直播,我们个星期已经把父母的恩德也都说了一遍,大家也知道原来孝道是建立在父母的恩德,或者祖父母的恩德,并且孝道对个人有很多的好处,比如说,它会让我们这个心性的修养提升,为什么呢因为,当他懂得报恩的时候,他的心性的修养变得调柔了,会去观察人家的功德,观察人家的恩惠,而不是刻薄寡恩,不但心性修养提升了,心态也调这个感恩心提升以后,人际关系不能改善了,也得到人家的尊重,整体上来说是命运的改变,是生命的丰富为什么是生命的丰富呢?因为这个人他已经会跟人家开始结善缘,也能够让风气改变,也能够让鬼神敬重,而且也成为他人的典范,这在上一次已经说过了。我们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幅画

 


这一副画是江逸子先生的椿庭思亲椿庭思亲右边画的是香椿树跟松树,香椿树代表父亲,松树代表子女女的着父亲而建立了松柏的志向,可见孝道里面含藏着志向的确立,内涵着充实。左边有茶花跟金萱金萱花代表母亲,茶花代表对父母亲的孝心不改变的在婚礼下的时候有六,其中有一个是茶叶,茶叶就代表不移植,这样的婚姻是不改变的整体来说,是一个孝子对着椿庭,有香椿树,有松树,有茶花,有萱花,庄严的,是若有所思的,是对父母亲的怀念,但不只是对父母亲的怀念,他还包括自己的立志,自己充实,因为唯有自己立志、自己充实,这才是父真正的本怀。父母亲盼望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孩子有那种志向——冲天的志向,又加上内涵的充实,那才是真正对父母亲恩德的回报。

整个孝道都在表征我刚才所说的概念,孝道里面,特别是孝经这部经都讲,我们要怎么来研究这部经呢?必须要有一个提纲挈领,提纲挈领就是一个架构式的学习架构的学习是我们雪庐老人他教学的特色,这深入经学的善巧方便,最能够得到经学的旨趣,雪庐老人在台中开论语班跟内典班,内典班的班训有四个一是研经贵在得研经贵在得旨就经学见地科判是架构的学习就是入经学见地,配合孔门的德行科,可见德行科不是只有品德,而是经学的见地,惟经学的见地才能立住品格,所以叫做有千古的见地,才有千古的品格

第二是言语,言语次序,要有先后次序,不能够糊了一锅粥的讲话,让人不知所云

第三是办事要求精细,说话跟办事

第四个文章练习通达。

这就是孔子的德行科、言语科、政事科、文学,也是我们雪庐老人内典班的班训配合孔门的四科。

研经贵在得旨就是架构式的学习,非常的重要,能够把经文的义理贯穿起来,就像珠子本来是散落一地,经上说了很多的义理,散落一地现在以架构式的方式来作学习,就像有线把它串起来,就串成项链,串成了一的项链

你懂得善巧方便的学习,懂得经学的整体内涵,以及每一章的大意,又能够结合中心思想,你是一个很有经学见地的人,必然能够依着经学见地来自行化他。孝经的学习就是这个样。

孝经有一个书法版本,要好好一下。这是明末清初的黄周先生,他是崇祯皇帝时候的大臣,因为劝谏崇祯皇帝,皇帝恼羞成怒,把黄道周先生打入牢狱,关了18个月,在牢狱里屁股血肉绽开。他不但不恨明朝所以说忠就是这样

不像阳虎,只要国家不好的时候,他念念就要把国消灭,这就是小人

你看黄道周就是忠臣的形象,皇帝对他不好到这种程度,他对国家还是忠心。雪庐老人这只有中国有外国人是不会有的这种民族的特色,只有中国,这是中国的特色黄道周先生后来在监狱关了十八个月,没有整天骂国家,也没有每天无病呻吟,而是写了一百二十部孝经。一百二十部的孝经每一个字都是非常的浑厚,看不出他的牢骚,只看出他在监狱当中的修养在监狱里面环境非常的差,饮食非常的不好,但是在监狱里面看到他人生最高的修养,从他的书法当中看到他人生最高的修养。所以中国的人格跟学问是结合的,现在学问跟人格是分开的,学问可能很多,可是人可能很差

 


我们是要架构式的学习,我们要怎么学习呢?我们知道孝经这部经可以分为三大段,第一段是总的标出来,开宗明义,孝经第一章就是开宗明义,本经的宗旨在哪本经的义理在哪里?第一章先说明。第二章再来分孝道的宗义。孝道,行孝的方法及孝道的意义第三段结论赞叹,孝道必须依礼来完成,是要讲究心态跟做法,所以孝道是要讲心态跟做法,而且是讲究父母生前父母过世,还有父母过世三年之后怎么样来祭祀。完整的来说才是一个孝道,不是生前父母亲生日的时候买买蛋糕唱唱生日快乐,这样就算尽孝。现在人可能观念都只有这样子而已。以上是整个大意。

孝经中间的这一段是分释孝的宗义。宗就是行孝的方法,道的修学法,行孝的方法,以及孝的意义,它可以作为孝道的。从第二章到第九章就是孝道的要,这里包括:天子的孝诸侯的孝。天子就是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叫天子诸侯的孝,各省的省长或者各的市长;卿大夫的孝,可以说是国家的部首长或是省、市的厅处长的;还有就是士之孝,士就是一般公务员跟读书人的孝;还有人的,就是农工商的孝。赞叹孝道的经营会使人成为天地三才,天地相合,成为三才。孝道是圣人治天下的功德,特别举出周公。以是孝之要,总共从第二章到第九章

第十章到第十一章就是如何以孝事亲,这里包括所应该做的不应该做的十一讲刑罚法三千种,五种刑法最严重,而最严重的就是不,这是如何以孝事亲。

再来讲需推广,十二章到第四章讲到孝道必须要推广,第十二章告诉我们,道的推广能够让老百姓喜悦让老百姓喜悦就是孝道推广的功德

十三章讲到孝道的推广能够让自己成为至德,就是德性圆满,推广孝道会让你的德性圆满

四章是孝道的推广能够让你扬名天下,以及扬名后世

十五孝道不只是要孝顺父母,还要懂得把父母导到正道上面,所以要劝父母亲

十六章就是孝道能感通鬼神,能够得到天地鬼神的加被护佑

十七章就是孝道能进能退,能进是辅助国君能退的时候就是充实内涵

十八章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整体来说都是要用礼来经营礼乎礼乎,孝乎孝乎孝跟礼是不能分开,难怪孔子去请教老子的时候问礼的。 

我们今天的进度就是总说开宗明义第一章。开宗明义就是孔子跟子这两个人的对我们经文读一读,正式的进入孝经。经文是:

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证信序)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赞通中和以发起)?”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本教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明始终)。《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继志述事<证诗经>。’”

这是五段,这是架构式的读书法,架构读书法把这一章的经文分为五段,清清楚楚,待会我会很详细把这五段的关联性加以让我们知道原来中国的经学是这么有架构的你把经学读通,不但你的见地好,你的文笔好,你也可以从经学的见地来通达人情世故,你可以知道人心最隐微处他的需求是什么


我们来一段一段的来说明。第一段就是仲尼居,曾子侍,这是证信序。什么叫证信序?按佛经来说,就是第一是序文部经十八章,第一章是序文。证信序就是证明让你相信,证明让你相信有六条要素佛经跟儒经是一样

第一个就是仲尼居,曾子侍。是曾传承所述,是孔子讲给曾子的要相信第二是孝经的传承是子听第三,它机是孔子没事干的时候,时机是闲居时期第四说法者是孔子第五听法者是。第六条,处所是孔子的家中。这六条,就像开会的时候有主持人,有记录人,有听课人,有处所,就是一个开会记录,证明开过会,所以作证信序序文是证明让你相信的。

后面就是发起序,发起就是发起这部经。这部经怎么发起的呢?孔子说,先王有至德要道,这个要道可以通往,就是形而上。这个解经法,如果读过大学跟中庸,你就会相信我这个解经法是有根据的,要道是通往至德的要道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要道,要这样读,所以这个要道是通往至德,叫作形而上,可以通往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形而下。要道通两条形而上叫做至德,通天下,顺天下什么叫天下?就是天下人都想离苦得乐,你推广要道,符合天下人的人心,你是众望所归老百姓用你的要道,大家会和睦相处,上下无怨。

假如你是子,你想不想听这个道,通往形而上,通往形而下的要道,是重要之道,唯一的一条路当孔子不说的时候,请问子会知道吗汝知之乎?曾子你知道吗?曾子避席,本来坐在子上,避开席子站起来离开席子参不敏,我是一个悟性不高、鲁钝之人,我何足以知之,我哪里足以知之,我不足以知之,我不够因明学里面叫作量,他不够知道要道的量,量不够这个时候孔子就不为难他了,孔子就说了,这个道是什么夫孝这个要道就是德之本也就是通往形而上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往形下的根本。形而下就是要办政治、办教育,特别是要办教育,办政治的目的就是要办教育,政治是创造一个环境,方便办教育。为什么?因为政治是让老百姓生活过得好,但是教育是让老百姓生命过得更丰富,如果只有办政治,没有办教育,老百姓他不会成为好人不会成为好人,就算你满足的生活,老百姓一样在那里作奸犯科,一样在那里勾心斗角,所以政治办的好是没有用的,要办教育,教育才能够改善。政治是让人身体过得舒服,教育是让人心里过得快乐,教育更重要。孝是通往形而根本,通往形而下,办政治、办教育要从孝道来生起,形而也要孝,形而上也要孝,理由是什么呢?待会我慢慢说,需要逻辑的推理,它不是教条式的学术。

既然孝这么重要,孝经我越看越美,环环相扣,段段相连。接着孔子就说复坐可见刚才曾子站起来的。复坐,现在告诉他孝道的修。因为我告诉你孝会,孝会通往形而下,它是要道。我这种解法虽跟古注有点不太一样,可是我是根据大学和中庸的章旨来对一说的当然有些解经未必同意我的看法,但是我是有根据的,我是以经解经复坐就是再坐,接着孔子就告诉他,既然孝道要道,现在一段一段的相联,再告诉他孝道的修学法,你看多重要,所以你把经学学通了,你说话都有次序,办事都能求精细,你的文笔都能畅达,你的德行都变好,一个经学可以满足四项内涵,可见经学有多么的重要,所以现在告诉孝的修学法。

孝的修学法开始什么?开始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外相上的身体发肤都不敢去毁伤它,这是孝道的开始表面都不能毁伤,内在的修为更不能离经叛道。孝的开始是这样,孝是: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立身行道,道能够立身,能够推行,就是以道立身,道推行以道立身、以道推行就是内圣外王的大道,因为孝道是通往内道是通往外王立身就是的大道,自行化他,扬名后世,是谁?孔子以显父母,显父母是因为你特别的光荣,这是孝道的圆满。这样解的话有多好,你知道吗?可见经学的通达是内圣外王圆满孝道的方法

孝经十八章掌简直就是一以贯之。所以孔子说,夫孝,就是开始说了,始于事亲,就是刚开始从开始,于事君事君就是从家里面家政一直办到国政。事亲就是家政中于事君就是办国政。终于立身就是内圣外王的大道通达,整个道就圆满了不得了,站起来给孔子三鞠躬,中国有这样的圣人,可惜这种经学在现在都已没落,没有读它了,小学不读,中不读,高中不读,大学不读,研究不读博士不读,出社会也不

最后举证诗经的大雅来证明孝道,《大雅》: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无念是语助辞,就是念你的,从父母亲开始,然后祖父祖母曾祖父母,往上念。聿修厥德就是叙述一起厥德就是这个,这个德就是他们的德。有的注解说修自己的德,那念尔祖有什么关系?书读千遍,其义自现,你这个时候是叙述而且修他们的德。这段话在诗经大雅文王篇,而且后面有两句我一念,你们大家一定很清楚,永言,自求多福这是了凡先生所举的话,原来是出自这里,诗经是一本好的经六经开头就是诗经它的体裁就是风雅颂,风雅颂就是诗经取自于哪里?风就是取自于民谣。雅,雅有大雅,大雅就是取自于国王受臣子们的劝,或者是接受臣子们的朝拜,这叫做大雅小雅就是宾客,这取自于他。颂就是对宗庙的歌功颂德,可是这个歌功颂德有正面的歌功颂德,有反面的讽刺这就是取材风雅颂用什么方式叫做赋比兴就是直接陈述;比就是用比喻比如江(逸子)老师画孝经图,用棕树来比喻志冲天,用芭蕉来比喻虚心,用松来比喻在苦难中的志向,这叫比喻;还有,就是借着这个来兴起什么,这就是诗经这个诗经被孔子来作为开宗明义的结论。

这个结论真棒,棒到什么程度呢?且听慢慢分析来,你才会说,难怪孔子说的话叫做,虽然他是述而不作,可是他说的话竟然叫做经。述而不作应该叫做论,我只是叙述别人的,我只是把别人的话讲清楚,结果他把别人的话讲清楚,又变成经,可见他是发古人所未发,古人的意思要靠孔子解释才明白

这一章到底是什么含义,我们来认真分析第一,什么叫做开宗明义,开宗明义就是开这一经的宗旨,明义就是明这一部经的义理。这部经宗旨是什么呢?这部经宗旨就是,意思就是说这一部里面要告诉你道的修学法跟行孝的方法孝道的修法是什么呢?是用什么方式让你能够孝心生起,把行孝的方法就是把这个孝道推广出去,这都是宗旨。

明义,这部经讲到底是孝的义是什么呢?这是孝道的功德,孝道的意义,孝道对风气的影响,孝道的出路,这都是孝道的义。这部经是在什么情况下开演的呢?叫作:仲尼居,曾子侍。仲尼居,孔子在平居的时候,没事干的时候,论语上形容他叫做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申申就是很正直,夭夭就是很和蔼,很正直的那一分是因为他的智慧相很和蔼那一份是他的慈悲相,慈悲跟智慧,这个人,子夏形容他是什么呢?叫做望之俨然偷偷的看他庄严,亲近他时候是很温和,这个是日久天长的历练,这绝对不是装模作样

曾子侍这个包括者,侍候的时候可以站着,可以坐着眼前是坐着,在论语里面几章就是弟子们侍者,比如说颜渊季路侍就是颜回和子路曾经做侍者坐在那里,或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四个人在那里者,陪坐着,可见者的修学法很重要,侍者到底要怎么修学者,我们很多人当学生的不会做老师的侍者。侍者要怎么做呢?比如说,要帮忙服务要倒开水,要进巾奉茶,要看老师的需求,这个在雪庐老人座下我们都有看过,把学生调教得不错没有被调过的进退失据,做侍者修学法是很重要的

侍者当中可能老师是话话家常或者是谈谈心,或者是无言相坐。无言相坐,你会有如春风的感觉还有经学请益,经学的讨论还有老师会请你先说志向,盍各言尔志,请说志向,这些都是通说。

眼前仲尼居,曾子侍孔子没事干,子在旁边侍候的时候,这个时候讲孝经,叫做无问自说,三藏十二部,有一叫做不问自说,孝就是问自说,子也没有法,孔子竟然说,无问自说表示说有很甚深的缘起要发生了。果然。

孝经,什么人不传,传曾子?你会这样疑问吗?你所有的疑问我都有想到,当然还有很多的疑问我会在慢慢来讲。第一个曾子是孝子,二十四孝里面曾子真的是一个大子,第二个曾子是个好学之人,曾子怎么好学呢,在中庸里面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换句话说曾子是别人一百倍的功夫去努力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一百倍的功夫去努力的,再笨都成功。第三个曾子是一个传不习乎回去预习、练习、复习,不象我们回去都束之高阁。有用这种工才能得到一贯之旨所以孔子之道传曾子

我们现在一段一段来讨论,孔子说孝是至德要道,要道通往至德,孝为什么是至德要道为什么?要知道是一个想要报父母的恩,报父母的恩,你这个时候父母的恩德你报,对你有恩德的,你才知道他是有恩德,你才会想乃至于众生的恩德,你都会想,为什么呢?因为从报父母开始第二你要怎么办报恩?你要报恩里面包括生活让过的好,包括生命让过得充实,最重要的是生命的充实,不是生活过的好,我要说不是父亲生日的时候买个蛋糕,祝他生日快乐,不是这样,而是生命过的有意义。生命过得最有意义的是什么?就是至德,你要让父母亲,要让有恩的人,包括师长,包括有恩的众生,你要让他生命过得丰富,是要得到至德的时候,请问你自己要不要学至德,你自己要不要成就至德,要!可见是一个要道,很重要的道路,通往至德,通往形而上,而这是先王的成就,


就是像帝舜这种先王,尧周公特别舜,为什么呢?这个人至德,为什么?什么叫至德,就是形而上的修养到究竟处,形而上的修养到了究竟处你怎么知道,真正形而上的修养到究竟处的时候,这个人是不会随境界所转,所以在当帝王的时候是想要当帝王,从来不想。再有他传位下去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对他好,对他家人好,从来没有想到,这种人就至德的形象,意思就说,连帝王这种大权力,绝对的权力,在他来讲,都不会引发出一点的贪念,这不是至德是什么的这叫做至德要道。

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领导统御,而且被他人完全的佩服,你想想看舜是六十岁当皇帝,四十八年的皇帝,一百零八岁过世你要知道人到老的时候,到老的时候有一种麻烦你知道吗?到老的时候是戒之在得舜这个人到一百零八岁头脑还是很清楚,很清楚的就是要天下有的人,把国君的位置给他,一百多岁的人,你看过一百多岁的人头脑还这么清楚吗?这个不是至德要道,要不然是什么呢?以上是通往形而上的孝道要道

第二个通往形而下,他真的是能够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吗?是真的吗?你要知道你是从父母恩开始感念感念师长恩,朋友的,众生的,这个时候把孝道推广出去,大家都能够互相感恩,互相替对方着想,请问天下是快乐还是不快乐?老百姓用孝以后是和睦的还是不和睦的?难道互相勾心斗角就快吗?互相帮忙互相提携是快乐的,还是互相够勾心斗角、互想尔虞我诈是快乐的你说说,那孝道的推广不是上下和睦,下能替上能替下想,互相替对方着想,难道不和睦吗?难道替自己是和睦吗?真正把这个推广,他在办政治上能够一片和谐,像舜。

 

还有像孔子,孔子在治理中都的时候,就是让大家有工作做,而且让这个家庭都能够以孝来治家,野外的时候依礼相让,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所以在中都了一年以后,变成诸侯效法的一个对象,一年以后到国家里面去,中央里面去干司寇接着升司寇,这就是通往至德要道,而且形而下的时候是能够成为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曾子这个要道,孔子说这个要你知道吗?曾子避席,马上避席说,我哪里知道,他马上站起来。孔子说坐下来,曾子坐下来。避席,

避席是一种礼貌,就说站起来请然后孔子说坐,他就坐下来。避席就是离开席子。

这里特别介绍一个人,谁玄奘法师,玄奘法师他的祖父做过礼部侍郎,他的爸爸陈做过县令,后来隋朝腐败,天下大乱,他爸爸不干,回家耕田、读书。有四个孩子读书,玄奘法师排第四,二哥,叫长捷法师玄奘法师八岁的时候听他父亲讲孝,讲到曾子避席的时候,玄奘法师站起来,他爸爸说,你干嘛?他说曾子都尚且知道避席,我何人也,敢不避席?他爸爸知道这孩子从小就不凡。后来他十四岁的时候去考出家人的考试,这玄奘法师就在外面徘徊,因为十四岁是不能考试的,大理寺卿郑善果就看这个孩子气宇堂堂就问他说你干嘛要参加出家考试,你干嘛要出家?叫做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绍如来就是传承,远远的追溯到如来,换句话说,他要学就是要学有传承的东西,没人传承的东西绝不学。近光遗法,就是把这个礼法、教法发扬光大。郑善果一听,不用考了,录取。虽然只有十四岁,唐代二十岁才能参加出家考试,这个二十赚钱也没有这种能耐,四十岁,五十岁,八十岁都没有这种见地,十四岁却被破格录取

有人说曾子他自己不聪明,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有没有什么证明,是不是谦虚之词?是真的。在论语的先进篇里有:参也鲁,鲁钝,就是愚钝,不开窍,没有悟性。曾子后来有没有鲁钝,有!就是我刚才说的,最后得到一贯之旨,得到一贯之旨就是悟性很高,得到形而上的传承,请问有没有鲁钝,当然有

孝道不是通往形而上,通往形而下,孝是德之本,教化生起。德之本已经说过了,教化生起处,孝为什么是教化生起处?请问我们的教育是要把人教成善人?还是教成恶人。当然是教成善人,教成善人,你在家对你的父母亲不去感恩都不求回报,你怎么可能是善人?教育怎么可能人,教育教不那要教育干什么呢

教育的功能就是把人教善,这教育的功能,如果不是从孝道教起,请问怎么把他教成善人?请问孝道是不是教化的生起处?教育是不是要先谈孝既然孝这么重要,请问怎么尽孝叫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请问那有什么的意义在里面呢?要知道身体发肤要好好的保护,我们只有生病这件事情会让父母亲忧虑,其他的不能让父母亲忧虑,所以这里包括好好的保护自己

在没有讲真正的意义之前我先讲一个小趣事,这个人就是莫扎特莫扎特的头发,头发可以是一种表征自己的东西比如说以前的战士,他要出去打仗时,他可能留头发在家表示我身体不头发代表我留在家里去陪父母亲、陪兄弟姐妹。莫扎特的头发留下来,莫扎特的头发在拍卖场竟然可以拍卖一百六十万台币,几根头发头发也是身体之一,也是父母生我父母育我,所以头发不是我的财产,是父母的财产我要保护父母,不是保护我的财产,我要保护父母的财产,不是保护我的财产,这个概念是这样的

要怎么保护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个原则。还有君子不立墙之下,万一墙倒下来把自己压死怎么办呢?这是孟子说的还有不要涉足不的场所,象那个歌舞场所,刀光剑影的场所,贩毒的场所还有为要保护身体,所以不能交不良的朋友还有饮食作息要正常,不要每天过了两点还不睡觉,把身体搞烂了,让父母亲操心了,因为那个身体不是你的,是父母亲的,你必须尊重父母亲还有饮食要小心现在的饮食很可怕,油炸的都不能吃的,还有味精。雪庐老人就是吃了味精,躺在床上躺了三个月,从此以后这些学生再也不敢吃味精了。还有饮料,这些饮料更可怕有榨汁品,里面有很多的色素,你若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这些你都不会吃还有那些泡面。乃至于生病的时候要懂得调养,要懂得吃药,要懂得休息,这些都是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概念,不是我们表面看的这么简单这是孝道

再说立身行道,扬名后世,怎么表征孝道,立身也是有道才能立身,行道就是把道推广出去,天下苍生都得利。不但在世扬名,扬名后世。它最能表征孝道,为什么,因为这让父母亲很光彩,还有以这个功德回向父母父母亲也最得利。还有立身行道的道特别是孝道的本质,这个孝道推广出去,让天下人都能尽孝,这才是真正对父母亲的尽孝

孝就是事亲而已嘛,跟事君、立身有什么关系?立身已经讲了,现在就讲事君,对不对?我们中间那个没有讲,中于事君,事君立身有什么关系?你要知道,国家的领导人应该有什么概念来领导国家,或者是省的领导人,或者是市的领导人,他要什么概念来治市、治省、治国这都是君的概念。他一定要把他当成家庭来经营,这是中国人的概念,这个叫作大家庭。所以为什么尧舜可以让天下和尧舜是把天下当成大家庭来经营,大政治家是什么他所管的领域范围都是他的家,他把他当家人来经营,一片和谐。所以老百姓没饭吃就当成家人没饭吃老百姓出人头地就当成家人出人头地;人民的出路就是他的出路,就像你看到了你的孩子出路的时候,比你自己有出路还要快乐,这叫做大政治家,所以事君就是这个概念,就是要把当成家长来侍候,所以办政治是大孝而最圆满的孝道就是立身行道。这种观念只有夫子讲得最清楚,而且在经文里面也只有孝经讲的最清楚所以论语里面有关讲孝道的,跟尚书,跟记,跟国语,跟左传,跟其他所讲的,必须跟孝经合起来看,完整的来做孝道的发扬

明年是雪庐老人三十周年,我道来怀念一代大德,一代的伟人、哲人。我觉得到明年他逝世三十周年,往生三十周年,我们都来推这个孝道,尤其把论语有关尚书的孝、国语的孝、传的孝、礼记的孝统统都拿出来看,配合孝经来说,孝道真的是一个完整圆满的修学概念,不只是家庭得利,社会得利,国家得利,自己实在得到太多太多太多的好处在里面,真的。

孔子举诗经大雅,要怎么来明这个孝义?诗经大雅句话叫做无念尔祖,修厥德。好好的想念祖先的德,好好的来叙述,好好的来修学,来作这一章的圆满总结把这个祖德往下流传,是这个家庭最圆满的行孝。这个家庭孝道圆满,才能够推展孝道于国家。自己家庭的孝道推展的都不圆满,怎么推展家庭之外,到国家去呢?

我们怎么追念先祖,修养自己,发扬他们的美德呢?中国人的先祖其实都是同根同源,所以不止是自己的祖先,还要包括这些先圣先贤。最后以诗经大雅的诗句来总结开宗明义的殊胜意义。殊胜的意义是什么?把他们的他们的功德做叙述修学,做弘扬他的意思是什么?他的意思就是传承。这些的概念都保留在经学里面我们的祖先,各个家庭的祖先的功德,其实都完整的叙述在经学里面,再也不会超出经学的范围所以我们如果完整的传承经学,就是孝道的圆满相,所以最后的结论叫做传承。这就是孝经开宗明义。

看看世界的文化,世界的文化哪一个像中国文化这样?讲到文化的——孝,有哪一个讲到中国人这么完整?所以叫作书读千遍,其义自现,你真的要会读,架构式的读书,你真的把它做出架构,完整的分析,一段一段的相连,你有发觉到义趣是一以贯之。你会庆幸你生活在这个国家,你会庆幸你是他的后辈,你会庆幸读到他的书,你会庆幸你得到他的传承,你会庆幸你的生命是有价值,你会庆幸你没白活,真的。

以上经学的部分讲完,我们再来看看以艺载道。接着我们要说孝经图古今的孝经图如何来实现开宗明义章,这几个画孝经都是古代的大家

第一个就是北宋的李公,李公是安徽桐城人,他住在那个龙眠山下,所以人称李龙眠,他自己叫做龙眠山人或者龙眠居士。他在这个宋神宗的时候是进士,后来在宋泽的时候就因为生病离开官场,详细自己查就好,他出生于名门世家,而且他家里面是一个大家庭,里面有很多的古物器画器物书画,所以在这个家里面他看了很多文物,像孔一样,懂得鉴赏古物,而且他还对皇帝收集的古物进行编订比如说是夏朝的古物商朝的古物,周朝的古物,去做编订,可见,李龙眠是个大家李龙眠在朝中为官而不涉入党争既不是王安石这一,也不是苏东坡这一党,这个人厉害。所画的马或是像,或者是山水人物都别具一格,他可以临摹古人,神韵又超出古人,他线条简直就吴道子一样的好。尤其他在线条的经营上,你一看就知道他是朝廷中人还是乡野之人读书人还是草莽,他在线条当中都勾出来

眼前特别画了孔子,孔子周围有十个弟子,线条的经,它的后面个有两个人,有一个人正面旁边的,要跟他讲什么事情,曾子在孔子的前面接受孔子的教诲这一虽然他画出了孔子教授曾子孝经,可是有一点不符合经文所:仲尼居曾子侍。经文只说两个字,而且还说曾子避席,离开席子,可是他也没有交代离开席子,这是李公麟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在经学上的表达的这一份有所不足,可是在人物的描摹上,真的是大家

至于像马和之马和之是南宋高宗绍兴时候的进士,他后来做到工部侍郎,而且佛像山水都画得非常好,皇帝面前十大画排名第一那他的人物的线条也是非常的厉害,这副画是线条加上彩色,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马和之的白描功夫宋高宗写的孝经,叫马和之还有宋高写了诗经叫马和之来补图,马和之大概五十几副诗经图就过世了,诗经总共有三百篇诗经里面的花草昆虫、乃至于、楼阁、走兽、人物山水,马和之不论在结构上,在情趣上,在意念上都经营的非常好,是马可是马和之你注意看,他把孔子画成络腮胡,络腮胡好像就是人一样后面是十个人,然后孔子的后面正好有一个学生弯着头对着右边人讲话是不是抄之于李公麟?所以基本上都是李公麟的传承,传授李公麟的孝经画作,可是也有我刚才讲的问题,就是:仲尼居,曾子侍而且曾子避席说参不敏,何足以知之这个概念没有画出来


 

再有就是元朝的赵孟頫,赵孟頫他是北宋的皇,他姓赵,后来投降于元朝,在元朝做官,这也是他一生的痛,但是他是一个好官,一个清官,他其实还是很多福国利民的政策,他最有名的就是鹊华秋色图,

是画山东济南的那个图,的一个朋友思念家乡,可以借图思念,雪庐老人生前也很喜欢这幅画作,在春华秋色图上写了很多的来表达他对家乡的怀念。赵孟頫他的这个书法绘画都是一绝。笔法很飘逸,很流放,可是他在孝经的整体经营上,还是仿自于李公麟

 

明朝的仇英。沈周明,唐伯虎,仇英是明朝的四大家,仇英是工匠出身,专门画房屋的雕梁画栋后来拜了唐伯虎绘画的老师周臣成以后,他的开始渐渐趋向文人画,他又懂得把工匠化跟文人画的结合。仇英跟文征明非常好,文征明是明朝的大家,文征明仇英画的孝经图的书法就是文77的书法,这个等于是明朝的两大家,仇英画孝经,文征明写书法,可是他整体的经,虽然他的这个线条很好,而他的笔法也很棒,画起来也很飘逸,可是整体的经营还是仿制于李公麟,后面还是有一个学生望着右边,望着头上右边的同学在说什么话只不过李公麟、马和之、赵孟頫后面是十个学生,仇英十二个学生,但是差不多,气都差不多

只有民国的江逸子先生,它有别于前面的画作他怎么有别于前面的画作呢?

第一个就是他的孝经开宗明义讲,他整体的经营就是这样,整体的经营来表达,江先生的也是有很丰富的白描底这个极乐世界变相图就是他很丰富的白描底,用七百万笔来经净土。第二他的人情世故有助于他在画人物的时候,可以把人物画得灵动。再有借着西洋罗丹的艺术美学可以把人物的比例经营的很好他也懂义理画在绘画里面,比如说公孙树、杏树表达传承,柳树表达依依不舍,棕树表达志气冲天,松表达节操不改,香椿树表达思念人,等等,这些都可以从他绘画的画作里面去看出来,并且以经学的见地来经营这副画。

这副画里面首先我要说的就是孔子你看他把孔子的慈眉善目,还有表情凝重,还有的颧骨额头都画的很传神,看过孔德成先生就知道这就是孔家长的样子。他的右手的手相就代表孝道是可以是可以通往形而的要道,他的左手象是孝道可以自然可以通往形而下,可以老百姓和睦,可以让上下无怨,竹简代表孔子是身通古籍能够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身古籍,所以根据古籍把孝道的概念讲得非常的完整,子的传承依着孔子的讲述,孝的概念分为十八

再来看他把子的憨厚也画得非常好,曾子鲁钝憨厚可是不妨碍曾子一以贯之,一以贯之是形而上的一以贯之而且在形而下曾子又得到孔子孝道的传承,可见子在孔子坐下二者都能通达这里曾子的头是仰望的形象,有前面的画作那案都没有像江老师画的那样仰望,代表对孔子的德学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而且两只手合抱胸前代表像颜回一样善道是拳拳服膺

还有用松树来表达对子的赞许,曾子就是一个有松柏之志的人,历经艰难而无悔,在临命终的时候,还向他的弟子表达他经营道时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虽然终都没有违背道,可以说,而今而后吾知免夫用这个松树去表达,而且江先生的松在经过溥心畬[yú]的指导,除了说要画出松树的意象,还实体去看松树,在改革开放的时候,到了北京西山的戒台寺潭柘寺去看六的古松,回来,再来经营自己内心的松树,所以他可以把松树经营得格外的传神

祥云代表的是传承法是天下间最吉祥的事情。齐白石说中国的绘画是在像与不像之不能太像,因为像就变成写实。也不能不像,在像与不像之间,像云就是与不像之间你有没有看过云长成这个样子?没有。但是一画出来你就知道是云,这就是云的神韵。这代表说孝道是天下间最吉祥的事情孙树——杏树代表一个传承而整体的经是什么呢?整体的经营就是孔子对子的爱护情深,老师对学生最爱护的不是只有嘘寒问暖,不是只有多方的照顾,更重要的是经学的传承,就代表老师对学生最大的厚爱。像颜回得到孔子全部的传承的时候,回过世,孔子哭得比死了伯鱼还要伤心,孔子死了伯鱼,孔子都没有这样伤心。可是孔子死了颜回,孔子是伤心到哭到如入无人之境,为什么?因为得到传承的是真正的孩子,是真正的学生,也是真正的孩子,所以孔子真正的孩子是颜回。所以颜回过世的时候,孔子是哭之痛,哭的太过了,在上来讲太过了,弟子们就说子哭之痛,孔子说有痛乎?吗?继而想想是有的再来说为人之为恸,而谁为我不为他哭,我为谁哭,意思就是说只有颜回当得起我这样的哭

整个形象就是一个“仲尼居,曾子侍”而且是曾子避席请教,拳拳服膺,抬头仰望。深得孔子的赞许而将孝道的观念完整的讲述,曾子也得到圆满的传承

这么说来,历代的孝经图最能传述孝的形象跟旨趣,应该就是国的江逸之江先生。江先生绘画为什么有这样的内涵?缘在哪里呢?他的因缘在这里。

他最重要的老师就是李雪这次敢在这里报告孝经,除了在千人论坛有这个机会以外,特别是醒公老师讲的二十二次的孝经,根据邢昺疏但邢昺疏书里面有很多需要抉择的,这在以后的课堂上慢慢说。江先生他的古文虽然是老师或者是彭醇士先生他的绘画者是吕佛庭教授,或许是溥心畬指导,或许是张大千的点拨,但是真正在诗的意境在文学的意境,还在人品上的包括江先生介绍奉祀官府,让他有薪水,能养家糊口,安心作画的,惟有李雪庐,没有李雪老师就没有先生

最后总结孝道,它真的是一个要道通往形而上的要道也是通往形而下的要这是给我们的第一个觉受。第二,是孝道讲究的但是心态,还有做法,做法讲究的是要保护自身,要讲究的是充实能力,要讲究的是经学的传承。第三就是在今日之下,孝道要重视在保护自身,要重视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在经学的传承,一样可以走入时代。

 

课堂提问部分

 

学生:老师好,学生有两个问题想请教老师。第一个问题是:孔子没有事休息的时候都能够做这么有意义的事情,难道孔子是不用休息吗?

个问题在论语也有谈到,颜渊也有问仁,孔子——视听言动的方法,子最后回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还有仲弓也问仁,孔子回答他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仲弓最后面也是说,雍虽敏,请事斯语矣。请问跟仲弓是谦虚讲还是真的很笨?

老师:闲居的时候可以做很多事,比如读书,雪庐老人说读书是最好的休息,老人家读书的时候,悠游学的内涵之间,那种休息那种快乐是我们难以想象,出来玩是陪弟子出来玩,弟子快乐他就快乐,他不是真的想出来玩,你以为他真的想出来玩你每天都要他出来玩,他一定会说你饶了我。

居的时候读书它可以是休息,所以休息身体是不用去劳动,可是心里面如果能够悠游经书的内涵之中,它才是最好的休息这时候可以跟学生们话话家常或者是关怀他们的生活,或者是静静的相处。讨论经义也是休息里面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休息有很多的面相。休息如果能够让他发挥功能什么功能比如说脑袋里面住在法当中的休息那是最好的休息聊聊天,把一些好的观念谈出来,其实也是一种休息,一种休闲的方式。我相信闲居的时候会过得快乐三五好友聚在一块休息的时候不是在那里说说绮语,在那里谈谈八卦,而是在那里谈谈孝经的心得,学论语的心得,乃至于在经学上的见地。我相信那是休息里面最有意义的事情。这是第一个

第二,你说那回不敏、雍不敏,其实他们都是谦虚之辞,这是没有错的。颜回悟性很高,可是颜回为什么说不敏?坦白讲,颜回就是一个有若无,实若虚,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而且人家冒犯他,颜回是不计较的。不敏并不是说我明明实力很好,我假客气的说我很差。不是而是很谦虚的人即使他很有,他也觉得他没有为什么因为他还是觉得别人比较强,还是要去请教别人,哪怕他已经读了十分之九,别人十分之一,但是他也乐于去请教别人的十分之一。为什么?因为他永远看到他自己的不足。

学生:孝经里面有说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听说古代的人他们连头发都不能剪的可是今天我们都有过染头发剪头发那我们这样作法是不是算违反孝道另外像有一些运动员,他为了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他去进行一些锻炼的时候受伤,乃至于像军人,他为了保卫国家上战场打仗,然后也受伤了,是否也是不孝的一个表现除此之外,也有听闻到古代盲乐师,为了让他的琴艺能够达到精湛他甚至把他的双眼故意弄瞎。以上这些状况是否都可以说是不孝的表现?

老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头发都不剪了。这是概念的问题,举例来说,清朝入主中原,清朝是最遵循中国文化,他为什么要剃头呢?那是一个原则性的约束。它的重点是不要去伤害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亲感到悲伤。引申来说,是要让自己身体健康饮食有度要注意饮食的来源,要生活作息正常

要把古代的精神保住,但是要随顺现在的做法,而不是把古代的做法续到现在古代坐马车难道现在坐马车吗各朝代在祭孔、祭天、祭地的候都是穿各朝代的服装,没有叫你穿周服、穿汉服,没有的,你要随顺这个时代来进行的现在很长的头发,父母看不顺眼,叫你去剪头发那才是对的重点是不要让父母亲生气、火大,你要随顺这个时代的潮流跟他的看法,你现在男的长发跟女人一样的时候,你妈妈爸爸看到火了叫你去理头发,你不理那才是真不

第二,运动员勤苦练习,结果受伤运动,古代讲运动像射礼一样,他重视的是运动的礼仪,不是技能现在真的是走火入魔了,礼仪就是射箭的时候,比的是礼仪,比的是风度所以以前我们台湾有一群人出去训练的时候,后来比赛的时候输了奖牌全部哭一团,我记得那时候的行政院长讲的非常棒,他说我们宁可输不要输风度到最后你为了赢而风度尽失,在那里哭喊,我要怎么样怎样,我要翻,我要怎样的时候你宁可风度输就输,风度比技能更重要现在都是谈技能走火入魔了

古代的礼,是看你是不是一个输得起的人赢的时候,你输的人喝酒,承让承让,那种风度。输对你的说佩服佩服那就是你风度。现在风度没有了,剩下技能这个运动有什么观,: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矣。如果没有风度光比技能,其实那种运动不看也罢

第三,军人上战场保家卫国,我们说过家庭是小家,国家是大家,所以国家领导人就是大家长,所以这个时候你是保护一个大家庭,这时候是维护千千万万的家庭维护道统不失,那才是真正的孝。岳飞的妈妈在岳飞的背上写:尽忠报国,这就表示说是大,你看岳飞的妈妈是多有理智的妈妈,所以你看岳飞最后被诬蔑的时候,岳飞就把背脱了看,你看我妈妈给我刺的背,我怎么可能是一个叛国之人,我怎么可能是对国家不忠的,我妈当时就写尽忠报国,每个字都是入皮肤里面有的人要问刺青是不是违反孝道呢他妈他刺的,你说没有违反孝道。但是你这个刺青如果你妈很讨厌的时候,你可不刺。还有周朝的伯、仲雍到吴越国的时候刺青孔子有没有说不孝伯、仲雍不孝,没有啊他说泰伯、仲雍可谓至德因为那入境随俗,只不过泰是维护大,因为他们要把位让给弟弟所以纹身——纹身就是身上刺青,来让他的爸爸把王位传给老三。

所以很多事情精神要保留,做法要改变,否则你在这个时代里面你会很痛苦的,你会觉得古根本不适用现在,而且你都很难想象古人干嘛这么麻烦这么啰嗦,这么繁文缛节,其实不然

学生:说要忠于事君,如果遇到的是昏君,那该如何君呢

老师:先别问昏君明君先问要不要事君,我们很多人都是先检讨别人二,事君的概念还包括劝谏孝经的第十五章,谏诤章就是你要导正它,你导正他之前你且先问你自己有没有导你自己忠君爱国的思想里面,其实是一个爱国的思想去君的。国是一个大家庭,导正对千千万万的家庭是有帮助的导正的过程当中是不是跟家庭一样对长辈的劝谏,要注意态度、注意言辞、注意次第、注意场合、注意时机,所以说孝子他才知道忠臣怎么干忠臣,不是大大辣辣的当堂骂国君是昏君,国君说我是昏君,你是忠臣吗?我就是忠臣,那我杀了你。你杀了我不怕,我去见孔夫子你看没办法,乱读书,不明理的读书,读如果有孝道的想法,他才知道怎么忠君,怎么导正国君才能让千千万万人,事君的观念其实是谋天下苍生之福的心态下去事君。

学生: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经上面说不念尔祖,聿修厥德。可不可以把后解释成延续、传承祖先的美德?

老师:不能这么解释,聿修厥德出自诗经大雅文王,诗经大雅文王的本意说是文的后辈们要好好的体验文王之德,用文王之德来治理国家文王之德是什么文王之德就是经学的德能。文王是一个对经学非常通达,文王特别通达易经吉凶祸福道理,你看伏羲之画卦,这个卦象什么只有文王能懂,你看文王是何等了得孔子在注解易经,也没离开文王的字句,只是把文王的字句讲清楚而已。引申出去就是说我们各家庭的祖先的德,这里绝对不会超过经学所说,所以我们把经学做传承才是真正的大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严格的讲,断了传承才是真正的不孝,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些人他真的没有后代,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经学断了传承整个中国已经不是这个民族了,已经变成外国人了,那才真正对祖先对父母的不孝,应该保留这个精神来看这个问题

学生:如果子女的心是想要传承经学的见地,但是父母关心的却是子女的工作跟薪水,这时候子女该如何兼顾两边,做到又尽孝又充实内涵呢

老师:要在这个社会一口饭吃,其实是不困难,你只要把人做好要飞黄腾达是不一定的,很多的能力你未必达到。但是不妨碍你对经学的充实,不妨碍你结交善友,这两条路是可以并行的像我们以前在台中听课,我们也都是要成家要工作并不是专门来做这些这些事情,都是夹缝中求生存,相信这种辛苦、努力是可以一条康庄大道,一定可以兼顾的

学生:刚刚有提到先王举为代表,那他是否最后有感化他的家人,让他的家人也都向善

老师:有啊他的弟弟象的头脑,他的那种想法是很邪门的,最后都改善了。舜我觉得很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的妈妈认为,你已经成为天,你一定要给你弟弟利益,你当天,你没有尊重父母亲就是不孝,在无可奈何的时候,他把他的弟弟封一个小国当国君,可是也很厉害,他派大臣去辅导他,而且他他弟弟换句话说,他弟弟再怎么乱都不能出大的控制范围是很有智慧的天子。只要按正规的路去走,把正法推广,小即使想作乱都不敢

学生:自己的孩子说话对老人不尊敬,怎么教也都教不听,该怎么样能够让小孩有改变

老师:如果我们自己做起,应该是可以改变他。第二,他的环境如果是一个好的环境也会改善他三,他的老师和朋友们,如果是个好的老师好的朋友也都可以改善他总而言之一定要有改善他的条件,条件越多改善就越容易

学生:儿童读经读孝经在哪一个阶段会比较好?

老师:读经要以论语为主轴,可以配合进来,三字经弟子规都可以配合进来,但是以论语为主轴论语里面讲孝地方很多,我们可以孝经作为论语论述孝的补充论语里面还讲到为政讲到君子讲到形而上讲到各种德性可以做论语的补充,这时候可以配合读诵论语,这就要老师灵活掌握。读经之,老师如果能够读出活口气,而且能够大意稍微讲讲,让孩子们觉得读经是很快的,读经的义理他懂得,读经会读得很快乐读经要稍微改变改变做法,老师们一定要多充实。

学生:关于立身行道,扬名后世,立身行道倘若没有办法立足于世间,象是能力不足或者是被排挤等等诸多原因,遇到这种情况要如何扬名后世呢?

老师:立身行道,在这个时代会有很多的障碍,这时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要和光同,什么叫和光同尘?环境很乱的时候,你先不要表态,你暗暗的充实,但是也不要跟他们做,慢慢的,时间久了,你的能力越来越足,你的善缘越来越多改变他们的力量就越来越大。这个社会一定是物以类聚,所以你还没有办法去改变坏你要跟好的在一块,纵然你没法离开坏的环境,你也不要在那里标新立异,你也不要他们,你默默的把自己藏起来,你跟他们相处,可是相处时候不要对立,不要太接近他们,保持距离以保安全。运用之妙存乎时机到了可以转他们的时候,有人拥护你,或者有人愿意给你很好的职位或怎么样你可以转变他们的时候,机会成熟你再来转变或者没法转变他们你终于有离开他们的机会的时候就赶快离开。运用之妙,我没有办法说清楚,真的经验阅历,经学见地越多,你越懂得善巧方便

扬名后世,你只要学好好的学,好好的弘扬,好好的传承,当大家会得到很深的受用的时候,扬名是一个附属的像雪庐老人他根本不想扬名,雪庐老人从来不想扬名的,可是他名气就出来,因为大家太受用了,怎么会这样讲论语,经学怎么这样通达,儒佛是这样通达虽然不要电视广告他他不要出来作秀,可是他名气自然出来

学生:在论语里子夏有问孝夫子色难,在弟子规也说到:怡吾色,柔吾老师如果说孝是本性,那为什么在孔夫子的时代在老祖宗的时代会特别提出了色难、怡吾色,柔吾现在的人在这上面确实需要多去琢磨,请老师给我们多一点方法跟方向,让我们可以在这上面落实得更好

老师:人之初性本善站在一个鼓励人心向善的立场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宣扬孝道一般人都不会知道孝道重要还有孝道到底有多好,这个概念如果不宣说,很多都不会懂得孝道。他会认为:家里面有个孩子,有个孩子不孝为什么是我来全部尽孝?大家平分,我只是五分之一。但是你通达一方面是父母的恩德,一方面是行孝对你的帮助,命运的改变,心态的调柔,生命的丰富,一大堆的好处,你会付出五分之五。这里包括色难、怡吾色,柔吾声,这些刚开始都做不来,但是自己都会修正自己。经学的见地够的时候,他就自己开始修正自己,他就知道哪些地方做得不对,然后开始修正,因为他有标准,他就容易修正自己,这是自发性的。在经学见地讲究的团队,规矩不用立太多,大家会自己约束,会互相帮忙,会互相配合,有过错的时候,大家会默默去承认,默默的去改善就是经学流通的价值。

学生:老师,为什么这一一开始称孔子是仲尼而称子是子,这样的用语好像是对子比较尊敬的感觉

老师:你看中庸就知道,子思在讲中庸的时候,他讲到孔子仲尼,讲到他的老师叫曾子,意思一看就很清楚孝经绝对不是曾子写的,曾子写的他会自己写仲尼居,曾子侍吗?会嘛,不会吧。一看就是子的传承子听完以后讲述弟子们记录弟子们记录的时候,记他的老师,他叫,因为曾子是他的老师,可是子的老师他就写仲尼,跟子思中庸是一样的

学生:孝经在发起序里面提到:孝为至德要道,两利根本,两利是不是就是指形而上和形而下,赞通中和以发起中、和是不是中庸里的中和

老师:,中庸的中是讲形而上,和就是形而下中就是和就是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整个中庸的旨趣就在这里利就是自,他利,换句话说孝道所发展的善行是自利也是利他。也可以说是通往形而上形而下,也可以。这里特别讲自利跟利他,自利的部分就是内圣外王的成就——中和,利他也是中和。利他是成就他的中和。

学生:论语上有说不愤不启不发,但是此处孔子的教学法又有改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老师:三藏十二部,其中有一部是无问自说。无问自说就是对方已经可以说了,这个时候干脆就说清楚,这个是很难得的凡事都有例外,不是心里面很想要,我不给不是嘴巴想说,说不清楚,我不给是启发之道,没有错可是对方的机已经到了,你怎么讲他怎么接受了,这个时候就不用他愤我才,他我才发像孔子对颜回就是这样,吾与回言日,颜回都默默无语。你到底要不要啊?你到底要不要你说清楚你怎么都呆若木鸡不,那个时候就像子一样,你给他什么他吸收什么,那个是很厉害的。闲居时候,四下无人,四个耳朵,乘机讲孝经,莫非有大事因缘吗?

学生:在孝经里面提到:参不敏曾子不敏,他的形象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想要学习曾子的这种修学法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啊?

老师:个条件就是,吾日三省吾身最后一传不习乎。你有没有找到好的老师,然后好好的把老师所学的传下来传出去二,你有没有下过实工夫能之己,人十能之己千之。第三,你有没有好的师兄弟来伴随你,有若无实若虚的那种师兄弟来成你。包括你的心志、你的理想你的抱负,最后能够去通达性与天道。曾子就是这样用功用上来的

学生:老师,请问刚刚在课堂中有提到孔子中都大,另外孔子的弟子[fú]子贱,治理单父(shàn,fǔ)的时候也治,想请问老师,宓子贱他有形而上的内涵吗?为何他有这样的成就

老师:孔子有些弟子本来就上的内涵,但是到底有哪些我没有证据我不敢讲可是像商瞿子木通易经,子,像颜回。像子贡都说夫子子的与天道不可得,所以到底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为不是当事人可是宓子贱治单父这种气象,孔子说尧舜都不过如此的立场来讲,你说没有形而上的能耐,也很难说。宓子贱、子夏、曾子这些都是孔子后期学生,迎头赶上,这说明什么事情呢?后生可畏

有关以艺载道的艺还有后面第章的总结下一次再慢慢说章实在太重要了,第章就告诉你:孝就是通往形而上形而下,就是的根本,教化的出路,教化的开始,孝道的修法,孝道重要在传承请问后面能够超出第一章吗?后面都不能超出第一章,一章叫做来开宗明义有什么不对?经学要这样读。如果经学不是这样读,我觉得古代那些读书蛮可怜的。十载寒窗,有时候是苦读死读、硬读,却读不出乐趣所以那个传承实在太重要,没有传承,读经读到最后鸡肋,什么叫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当你读出味道的时候,它真的是活水源头佛经的经字有一种解释叫做涌泉,涌泉就是你的思路将涌泉一样,一直有很好的想法,很多美好的概念创意,生活的享受全部都是经常见地出来。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抓住孝经的要领《开宗明义章第一》发布于2024-05-13 15:53:29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