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與孝經圖
孝经与孝经图第三集
尽孝-成为兆民所仰赖之人
《天子章第二》
各位在线的嘉宾及在场的善友们,大家晚上好,又到我们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孝经直播的课程,天子章第二就是我们今天正式要说的。
整部孝经的架构有三个,第一个就是开宗明义;第二个就是分别显示孝道的宗旨跟意义,这种架构式的读书法,要非常感谢李雪庐老师。这些观念都是学自于老人家,而且知道读书要写出架构,要了解架构,才能够懂得经文的大意。分别显示宗旨跟意义当中第一段就是孝道的要点,孝道的要点里面分别来显示的是各阶层要尽的孝,各阶层要尽的孝当中,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天子的孝。他的经文就是: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推己及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德教典型),盖天子之孝也(合明)。《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赞能依赖<举尚书>)。你看经文这么短,可是义理很多。
天子章里面它整体的架构里面就是讲德教老百姓,而且是从天子的爱敬父母开始,把爱敬父母的概念推广出去,而且天子自己本身做一个典范,这就是天子的孝。而且举尚书来说,老百姓最依赖的就是天子这样的善法。以上就是整体架构。整体的架构当中,我们先来看德教要先从自己开始做起,推己及人,他的经文就是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推己及人)。孔子说,天子的爱亲如果自己能够爱护父母亲,他把这种教育推广出去的时候。你怎么知道要这样解释?因为你后面的经文要回对前面的经文,你才知道,这样的解释这叫做书读千遍,其义自现。不敢恶于人,会使得天下人不敢讨厌他的父母亲,可见天子是领导风气的人。敬亲者,天子如果是恭敬父母亲,把这种德教推广出去的时候,会让天下人不敢怠慢于他的父母亲。第一段讲完了,第二段是说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德教典型),是说天子的爱敬在侍奉父母亲,如果做的圆满,他的教育才能够推广到老百姓。为什么可以推广出去?因为天子是四海的典范。必得要这样解释,我这样解释是有道理的,因为后面有些注解你必须要懂解释,你才知道它是对还是错。最后合说,盖天子之孝也(合明)。盖,邢昺疏,孝道的范围广,盖就是简略说,皇侃说,那只大略的陈述,还没究竟,郑康成说这是谦虚之语,这两家是对的,只有郑康成说错。郑康成怎么可以说错?郑康成是说错了,没有错。因为这个不是谦虚词,盖不是谦虚辞,如果说盖是谦虚辞,意思是说孔子是大司寇,讲到天子的时候,他要谦虚,你这样讲我同意。可是孔子讲到卿大夫的时候,孔子也说盖卿大夫之孝也,对呀,孔子是卿大夫,所以对卿大夫要客气点。那孔子如果说士的时候,也讲盖士之孝也,请问郑康成该怎么说?孔子大司寇,是比士还高,所以这盖字不是谦虚之词,盖是大概,大略,大抵,重要性,大纲。这个盖是个活动口气,虽然说得好像不肯定,其实是全程肯定,孝道的大要大抵是这样吧。最后尚书的甫刑,我们大家去看,明明是吕刑,后面变成甫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慢慢说,它说: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一人就是指在子,有庆就是有善,什么善呢?爱敬父母的善行,兆民,邢昺说是十亿,有的说百万。兆民就是说天下老百姓,赖之的之就是指一人有庆,赖天子的善。以上是这一章的消文。
接着我们来看每一章的重要性,第一是孝经到底是讲哪几个阶层?就是讲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讲五个阶层的孝,这个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包括公务员,包括读书人。庶人就包括农、工、商、法、医等等,等于是各阶层的全部包括了。现在已经没有天子了,怎么看这一章,虽然没有天子,那这一章要怎么引申?醒公老师说,这一章天子代表大国的领导人,他除了领导一国的风气以外,他还可以影响天下的风气,像中国的领导人,像美国的领导人,他们是世界承认的大国,如果这个国家的领导人能够自己尽孝,能够推广孝道,这个风气就能推广出去。那我们就问了,天子为何要以尽孝成为天下的根本要道,我们说天子最重要的职责是什么?是领导风气,对不对?假如风气是刻薄寡恩,必然天下大乱,所以他最重要的是领导风气。假如是温厚善良的,必然是天下长治久安。温厚善良就是要替别人着想,才温厚善良,在家里面都不能替父母着想,他怎么可能替别人着想,怎么可能替长官着想,怎么可能替国家着想。当他都不能替人着想的时候,请问天下是太平还是天下大乱?尔虞我诈的时候是天下好治还是天下难治?所以说尽孝是天下的根本要道,可见天子的尽孝除了良知以外,这里面还包括利害关系。
尽孝当中到底尽孝要尽什么孝?它的内涵是什么?书读千遍,其义自现。书上说爱敬,就是讲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可见它是爱敬,爱敬是整个孝道的修学法。整个孝道的修学法当中,爱敬成为总纲,不管你孝道有哪些内涵,它的总原则就是爱和敬,这叫书读千遍,其义自现。
我们现在说有爱没敬,可不可以?有爱没敬,没敬就是没大没小,容易冒犯,也不会虚心受教,父母亲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教导,你也听不下去,这叫做有爱无敬。为什么会有爱呢?因为会想到父母亲的恩德,会想到父母亲的关怀。可是为什么会没有敬呢?因为看到父母亲的都是那种唠叨、吵架,或者是德不足,或者学不够,或者地位低,或是粗俗之人,或者是乡野的村民,你想想看,想到这里我怎么敬呢?我怎么敬呢?尤其是读到硕士,又读到博士,地位又高,眼睛又长在头顶上,这怎么敬呢?
第二种情况:有敬没爱,有敬没爱就是想不到父母亲的恩德,所以没有爱,没有爱有什么过患呢?没有亲情,没有亲切感。为什么没有敬呢?因为畏惧父母亲的地位、权力、威严、脾气,有那个畏惧。你看清宫里面就皇阿玛,皇阿玛,奴才该死,这就是有敬没爱,在家里面变成长官跟部属,父子关系不见了,变成长官跟部属,所以爱敬这两个一定要合在一起,既拉近距离,又有亲切感,又不会冒犯无礼,你看多好,整个孝道的概念用爱敬讲完了。
爱亲者要如何爱?我们要时常想到父母亲的恩德,爱父母亲其实就是一种关怀,一种体谅。关怀、体谅其实就是人跟人之间相处的秘诀,所以你懂得关怀、懂得体谅,柔软你的心,你从通达父母亲的心意开始去通达人情世故,你会结很多的善缘,也会默默的改变命运,所以不要小看爱亲的功德。
到底要怎么爱呢?方式上要从食、衣、住、行、育、乐上去关怀,食就是要知道父母亲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还有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衣服包括四季的衣服,包括棉被、凉被,夏天有没有席子,冬天有没有棉被等等;住包括住得好不好,住得通不通风;行包括交通工具,是你服务还是你找车子,还是陪着散步?育就是要带着父母亲亲近善知识,让父母亲有法喜;乐就包括经营家庭的天伦之乐,或是朋友聚会,让父母亲感受这个人情的温暖,这些就是食衣住行育乐的经营,爱要这样的爱,而不是只有父亲节买个蛋糕,母亲节送个花。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不敢恶于人的形象长什么样子?不敢恶于人,因为天子能够在家里边爱亲,爱父母亲,把这种品德教育——爱父母亲的观念往外推广。往外推广包括三个,第一,你本身要以身作则,否则你推广是没有用的,你推广没有人听的;第二你还要懂得推广的方法,你要结合经学,不是只讲排场,只讲表面,只讲虚套。第三你还要有人才团队,不是光推广这么简单。要推广出去的时候,不敢恶于人,老百姓就不敢不讨厌他的父亲,讨厌他的父母亲会被人家批评,爱敬的风气推广以后会被他批评,会被他指责,甚至被官方处分,甚至被官方刑罚,这是反面说。正面说,你如果能够爱父母会受到鼓励,受到赞扬,孝子的楷模会被表扬,还会被官家所用,这就是风气,这叫上行下效。下面的一定会迎合上面的,你放心好了,只要上面的他真正做到孝道,风气整个开展就是这样。所以越读古代的经书越觉得了不起,我觉得现在真的没有办法讲得这么透彻,真的你越懂经学的时候,你越能入世,你越能看懂这个世间的兴衰存亡,你也看懂这个世间到底是兴盛的还是衰败的,是表面好看内部虚还是里外皆宜的,一看就懂。
天子爱其亲跟百姓爱亲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当然不同,天子爱父母亲,懂得去推展,他会变成风气,他跟老百姓爱父母亲当然是不一样。老百姓爱父母亲止于一家之善,天子爱父母亲能够扩充成为天下之善。第一个爱讲完了。
第二敬亲者如何敬?首先要把父母亲当成重要的福田,是福气的开始,吉祥的源头,这样就会恭敬。比如你的生杀大权、升官升职等等都是靠长官的时候,你当然会对长官要恭敬,当你看到父母亲是你福报的开始,是你吉祥的源头的时候,你当然会恭敬,象恭敬长官一样;第二在态度上会有恭喜的态度;第三个在心态上会有受教、授命的心态,受教就是父母亲给你唠叨的时候,你会受教,授命就是命令你做什么,比如出去买酱油的时候,你不会说等一下,叫你去做什么你说慢慢来;让你快点去做,你会说请不要着急,修养好点好不好,你这些话都不会说了。当你知道它是福气的开始、吉祥的源头的时候。这些不耐烦的话,或者不恭敬的态度,或是心里不以为然的心态,都不会有了。就像长官直接操持你的生杀大权的时候,你敢对他怎样?道理是一样的。
不敢慢于人的形象是什么?不敢慢于人是说天子恭敬父母亲,把这个教育推广出去的时候,当然包括天子的以身作则,包括用经学的见地去供养,包括人才的团队,不是光推广而已。这个时候推广出去老百姓的风气是什么,老百姓对父母亲是不敢怠慢,如同对有地位、有权力、有德、有学的人一样的恭敬。为什么不敢怠慢呢?因为怠慢、傲慢,会被人家指责,甚至处分、受到刑罚。如果说恭喜父母亲会被人家赞扬,被人家立为典范,甚至是官府重用。这就是风气,风气是要靠上面来推动。
天子恭敬他的父母亲跟百姓恭敬他的父母亲效果有没有不同?当然不同。所以在论语第十二篇颜渊篇里面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的德像风一样,在上位像风,吹下来的时候,老百姓像草,风从东边往西边吹,老百姓就往西边倒;风若从西边往东边吹,老百姓就往东边倒。我记得当时大专联考有一个作文题目叫做风俗厚薄系乎一二人之心,就从论语中来的。现在我们终于知道了,爱敬尽于事亲。事奉父母亲爱跟敬是整个孝道里面最重要的内涵,如果用到圆满,而且懂得,而就是而且,懂得把这个内涵当成教育去推广。刑于四海是天子又能够作为典范,这个教育才能推广,天子如果不能作典范是不能推广的。比如说上面的人贪污舞弊,叫下面清廉,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本身以身作则,这叫作刑于四海。
什么叫做四海,四海可以叫做四方,也可以叫做四夷,在周礼里面叫做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它是代表天子治理的范围以外,可见天子在影响人的时候,不但是影响他的范围,还影响到他的范围以外。你看周文王就是这样,周文王在西歧只有七十里地,他影响的范围除了他西周本身的国家,他影响的国家还有虞,影响芮,还影响其他的以外。最后,天子的孝究竟的形象是什么?究竟的形象就是对父母亲的爱敬,把这个当成教育去推广,让老百姓懂得爱敬他的父母亲,天下变成容易治,从天下到国家,从国家到城市,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到家庭,整个风气通通推广的时候,这叫做天子的究竟孝。这跟老百姓的孝是不太一样。
尚书·甫刑篇说: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孔子举这个的目的是什么?孔子为什么要举这个?孔子举这句话是因为孔子讲的概念如果在书经上有,孔子就举书经;如果在诗经里有,孔子就举诗经;如果易经上有,孔子就举易经,举经学的目的就在这里。一人,这里的一人是指天子,天子为什么叫一人,称一人在孔颖达十三经注疏里面讲余一人就是指天子自己说我一个人,天子讲一个人并不是说,我虽然处于高位,我只不过是人中之一,这叫做余一人。但是这里的一人是指皇帝一人,为什么?因为天子是个爵位,天子然后分为公侯伯子男,公也可以很多,伯也可以很多,子也可以很多,男也可以很多,可是天子这个爵位只有一人,这叫作一人。原来一人是这个意思。我们读古书的时候要读懂它,不要以为一人是傲慢的。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一人有庆,刚才是讲善,易经孔子有十个注解,其中有一篇叫做坤卦·文言,坤卦文言就是孔子对易经·坤卦特别解释,其中有一段话叫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说行善的人,我行善我有很多的福报,我的福报的利息会给我们家庭、我的子孙去享用,余庆就是余福,所以庆是指福,一人有庆是指一人有福。邢昺疏,古代的各家注解都解释为善,如果按照易经坤卦文言的注解,叫作一人有福。什么叫有福,天子办政治,天子办教育以孝作本质,让天下和谐,天下和谐就容易治理,请问天下和谐,容不容易国泰民安,容不容易物阜民丰,容不容易风调雨顺?还是天下大乱、尔虞我诈,还是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你们觉得呢?既然天子能够做这样的大善法所有的善法都是以孝道为本质办政治、办教育,那个善法所积的福德实在太多了,所以说公门中好修行,如果懂得在公门中你所做的一件善,抵得上民间的一万件善,了凡先生的立命之学讲到他在宝坻县当县令的时候,不是这样吗,他减粮一事就抵一万件善事,对不对。天子只推广孝道这件事让天子不晓得积多少的善,修了多少福,而这个福报就是万民仰赖他的福报,换句话说一个机关、一个国家、一个天下的领导人是要有福之人,我们常说他有福相,他在的时候什么事都不会发生,调职以后,换一个无福之人坐在那里,就每天发生事情,有开不完的会,有解决不完的事情,又弄不完的纠纷。换有福的人一坐,什么事情都没有,你看福报多重要!
孔子此处引书经有什么含义的,就是因为孔子讲到孝道从天子开始以身作则推广出去的成效,可以用书经的这一段话来作证,以上是孝经·天子章的大意。
至于以艺载道的部分,我们来看来看,第一个是北宋李公麟,李公麟的白描图很好,皇太后坐在上面,天子在这个群臣的拥护下,有伞盖,还有天子的礼拜,旁边还有臣子扶着,皇太后的后面都是女官,女官是有职等的,而且是有俸禄的,代表着皇太后的威仪,在这个状况下,我们看起来像什么?虽然画的非常好,天子对母亲的礼拜,可是画里面有敬没有爱,敬的成分很多,爱的成分不容易看出来。
再看南宋的马和之,一看就是李公麟的,也是伞盖、团扇,天子拜下去的席子,旁边的臣子们是扶着他。皇太后戴着凤冠,在起居室旁边有女官,他整体的传承也是传承于李公麟,味道也是有敬没爱。
再来看元朝的赵孟頫,赵孟頫,赵松雪也是一样,只是在户外,有奇石,天子也是有伞盖,有团扇,皇太后也是站在那里,后面有女官、团扇。天子拜下去,旁边有臣子们扶着,看起来也是有敬没爱。
再来看明朝的仇英,在野外,虽然画法有些不同,可是画风差不多都相似。
我们看江逸子江先生他怎么画,他是画一个祥云,表征这是吉祥的事情,表示天子最隐微处在干嘛,隐微处在干嘛呢?原来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文武百官相陪,天子只不过带着几个贴身的侍卫,一个丫鬟一个卫士,贴帽的耳朵就是秦汉时期的卫士服装,这时候天子是拱手请安,旁边一看就是她的夫人,在拱手请安当中,婢仆拿着豆的食器里面可能是装着点心或者装着茶点,可能是早上来请安的时候送上食物,这里有嘘寒问暖,有供养食物,是不是有爱有敬?而且在最隐微处,文武百官都没有看到的最隐微处,代表本就这样孝顺父母亲的时候,请问在最隐微处的时候就是它的源头,就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
在隐微处天子跟他的夫人,还有这个侍卫捧着这个点心,皇太后是一个云发插笈,旁边的宫女也不是女官,代表这起居室,在起居室里面皇太后就是中间云发插笈的老妇人,席地而坐,代表古人是席地而坐,而且人数不多,用屏风来相隔内外,而且有居家的味道。这里面皇太后的表情还是一个满意的表情。然后两边的帷幕就代表的是一个起居室,整体的经营就是一个天下太平就在这里的景象,果然天子能够爱敬尽于事亲,从这里面去发展他的教育,发展他的政治,懂得去把这个风气往外推展,天下太平就在这一幕上。
最后总结,我们都知道办教育很重要,可是办教育的做法,办教育的心态。办教育必须要以身作则,并不是说只有以身作则,也并不是说只有办教育,而是这些都要搭配起来,把这些搭配起来以后,他的风气才能往外推展,风气往外推展天下才能大治,这是第一个。第二,平民小老百姓在这种风气的推展下,平民受教也带来平民的安居乐业,也带来平民的快乐,也带来平民的和谐,这里面包括富也乐,贫也乐,贵也乐,贱也乐。而不是富而骄奢淫逸,贫的时候就铤而走险。整体来说,孝道是一个全方位的经营,是从上到下必须要奉行的德行,带来的是各阶层的安定跟快乐,带来的是天下的和平。
课堂提问部分
学生: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经文有讲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如果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没有好恶,我们岂不是没有一个入世的标准?
第二个问题是:经文里面他也有提到事亲爱敬,如果我们遇上父母双亲对子女不慈祥的,或者是孝子自己本身没有修孝德,我们要怎么对父母生起爱敬之心?
第三个问题是:以天子当做百姓的一个典范,会仰赖天子是因为天子他政治办的好,可是光提倡这个孝道,我们就能够把政治办得好吗?
老师:爱亲者不敢慢于人,是说爱护父母亲,并且把这个风气推广出去,天下人不敢讨厌他的父母亲。这个好[hǎo] 的风气本来就是要好[hào]。如果不孝父母亲,这个风气本来就是要恶,这是两回事,有好恶而没好恶,没好恶而有好恶,横批是:到底要不要好恶。好[hào]好[hǎo]风气,恶坏风气,喜欢好的风气,讨厌坏的风气,这是要的。你爱护父母亲,把这个风气推广出去,让天下人不敢讨厌他的父母亲,那个不敢恶也要的,两者都要。不敢恶要,好恶也要要,不敢讨厌父母亲这个风气是爱好的,讨厌父母亲这个风气是要恶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爱父母亲是因为父母亲很慈祥,恭敬父母亲是因为父母亲很有德性,可是父母亲既不慈爱又不修德我要怎么生爱敬?对父母亲生起爱敬的那一分是你得利的这一分。所以孝道要分两方面讲,一方面是关带父母亲的慈祥而生爱,一方面关带父母亲的修德我生敬,但是父母亲如果不慈爱不修德,我这一分的爱敬是我自己的功德成就。舜的父母亲有慈爱吗?他的父母亲有修德吗?可是顺对着不慈爱、不修德的父母亲能够行孝,而且知道孝的做法,孝的分寸,而且是小杖则受,大杖则逃,充满了智慧,最后当了皇帝,连高考都不用,我们天下的读书人高考考的要死,还做不到一官半职,他就凭着他的能耐一直当天子,这第二个。第三,政治办得好,当然是不能光凭孝道,政治办的好,包括说军事,财政,科技,外交,很多的方面,政治是这些的组合,当然是不能光凭孝道,可是孝道是政治的本质,因为孝道推广出去的时候,大家会互相感念恩德,互相合作,互相帮忙,这个时候你在发展科技,军事,外交等等,大家才是一个和合的团队,这个国家才是一个和合的国家,人民是一个和合的人民。所以它的本质是和合的。和合是本质,没有这个和合,军事力量强也没有用,科技再好,做坏事的能力也越增强,就跟罗斯福总统讲的,都是那个未爆弹,这些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是极其自私,又令人讨厌,这样的教育有什么用?提倡孝道是这些东西的本质,保证这些东西的方向,才能真正让政治办的好,让天下太平。
学生:国家领导人他如果没有以孝做本质来办教育、办政治,以身作则来推广这样的风气,但现在的选举不讲究所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我们也没有因缘机会可以做天子,请问老师我们学习本章应该如何在日用平常学习运用孝道?请老师指导,谢谢。
老师:国家的领导人不孝,我们学了有什么用呢?国家领导人孝不孝那是他的事,他如果要把天下领导好,他就必须要先从孝道开始,不从孝道开始他就不晓得天下太平的隐微处在哪里?但是我们尽孝道是我们得利,虽然我们的影响力小,可是我们得利,还有我们家庭得利,还有把这个教育推广出去的时候,有助于将来后辈人当天子,当国家领导人的时候,知道政治教育的本质,怎么会不重要呢?这是其一。第二个,我们又不做天子,了解天子的孝当然有用,我们可以办教育,可以影响未来。现在选举也不会选举这种人,我们读这章什么用?选举不了这种人了,我也知道,选贤举能是古代的选举政策,现在的选举未必有这种功能,我们大家都知道,事实胜于雄辩,可是我们把这个教育发展而且往下传,将来大家就知道选贤举能了。在品德上讲究也能够利益后代。选举就算现在的风气很糟糕,我们好好的来维持我们的文化内涵也使我们得利。
学生:学生有5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本章最后引书经来赞,讲到的是甫刑云,老师上课有提到,这里应该是吕刑云,请问两者是差别在哪里?
第二个问题,有注解说第一章讲到开宗明义章,第二章讲的是天子章,到第六章讲到的是庶人章,按照不同的阶层讲到不同的孝道,那古人注解说道孝道不论是在哪个阶层,道理都是一样的,请问这个道理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经文上讲爱敬尽于事亲,天子将这样的风气推广到四海,这样算不算是推己及人?
第四个问题,有注解提到爱和恶是心里的表现,敬和慢是在外面的容貌。爱在内,容貌在外,这样的注解是不是对的?
第五个问题,论语仲弓有问仁,孔子回答说,使民如承大祭,使民如承大祭的心态是不是就是经文上讲的近亲者不敢慢于人的心态?
老师:第一个问题:尚书的吕刑篇,这里称为甫刑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周穆王的时候,本来这个人是很滥刑的,很多国君他的刑罚都很严格,他看到刑罚严格,老百姓才会吓到,才会变乖。可是吕候那个时候是做他的宰相,他就跟那个国君说,你重点在你自己明德,不是在滥刑,你用刑反而要很谨慎,当然该判死刑还是要判死刑,但是你用刑要谨慎,要重点关注你自己有没有这种品德,你有这种品德你才能够要求老百姓。你没有这种品德,你要求老百姓是没有用的。就像父母亲喜欢打牌,叫孩子们要洁身自爱,那是没有用的。后来周穆王就听他的话,慢慢的国家恢复太平,所以叫做吕刑篇,吕就是这个吕宰相,他的典范——吕刑篇,尚书里面有。后来为什么要甫刑呢?就是他的后代被封于甫这个地方,叫做甫侯,所以后来又变成甫刑篇。就像叔虞被封到唐,他的后代被封到晋,史记就变成晋世家,不是唐世家。这里的甫刑跟这个意思一样。子曰,从天子章开始,诸侯、卿大夫、士、庶人,都没有子曰,为什么?因为天子讲一个子曰的时候,后面这几章统统都是子曰,一路贯下去。不管你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他的孝道都没有遏制,到底是没有遏制在哪里?没有遏制在前面天子章讲的爱敬,你是天子也是爱敬,诸侯也是爱敬,卿大夫也是爱敬,士也是爱敬,庶人也是爱敬,爱敬这是一个总纲,先在天子篇先讲完,后面才一以贯之的讲下去,否则你读书一定乱掉。
第三,有注解说爱恶是在心,敬慢是在外相,不是这样。爱跟敬都在心,爱跟敬都在外向。爱如果在心,敬在外,请问敬在容貌,爱在心,请问心要不要恭敬,心如果没有恭敬只剩下容貌的时候,其实是表面恭敬而内心冒犯。所以爱敬都是存心,爱敬都是可以显现于外相。了凡先生讲行善十种,其中有一个就是爱敬存心,不是爱在心,敬在外,爱敬都在心,爱敬都在相。爱敬,他的父母亲把这个教育推广到天下,是不是推己及人,对。推己及人有很多,推己及人也可以用孝道把它推出去,或者是信用把它推展出去叫做推己及人,眼前是特别讲孝道的那一分。是所有品德的根本,它是推己及人的一部分。
仲弓问仁,孔子说,使民如承大祭。用老百姓的时候就像大祭典一样,要很恭敬,要很谨慎,这是不是不敢慢于人?这里的不敢慢于人是指说你在家里面不敢对父母亲傲慢,你是天子,推展出去的时候老百姓就不敢傲慢他的父母亲,是讲这一分。孔子回答仲弓是说不敢傲慢的用民,不敢怠慢的用民,是很恭敬的用,这个味道有点不一样。
学生:学生有三个问题,第一,有注解说孝是真性,所以爱先敬后,这种讲法可不可以采取?第二,有一家注解说:三、四、五章分别提到诸侯保社稷,大夫守宗庙,士保禄位,所以他回推此章是讲天子保有天下之道,这种注解可不可以采取?第三,有一家注解说,君行博爱广敬之道,使人不敢慢侮其亲者,这指的是天子爱敬尽于其亲,这样的注解可不可以采取?
老师:第一个讲孝是真性,是天性,当然在鼓励的角度来讲,孝是天性没有错,可是如果站在孔子讲的:“性相近,习相远”来讲,都是教出来的,没有教育他不晓得该孝,他不晓得该怎么尽孝,他不晓得尽孝要用什么心,要有什么做法,通通是教出来的。所以才会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告子讲人性有时善,有时恶,都不如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雪庐老人说: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一上来的立论先错,后面再说性相近,习相远,那是孔子说的。可是“性相近,习相远”跟“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不同的概念。孝是被教出来的,虽然他是符合内心的良知,但是它是被教出来的。先爱后敬,其实爱跟敬是同时的,你想想看如果先爱后敬,那意思是说在前面可以爱而不敬,对不对?先爱后面才敬嘛,你的意思就是前面可以爱而不敬,后面才变成爱而敬。其实爱跟敬是不同的面相而说的,可以同时生,缘父母亲的恩德的那一分生爱,缘父母亲的尊贵的那一分生敬,可以同时生。第二章是天子保有天下之道,第三章是诸侯保有国家之道,第四章是卿大夫保有宗庙之道,等等,这是对的。天子保有天下之道的根本做法就是孝道的推广,当然它里面还包括很多办政治的人才、团队,它有军事,有科技,有农业,有财经等等,但是它的本质就是合用和谐之道,以孝为本质才能够使家庭、朝廷、社会、国家和谐,才能够让这些合作,成为国家欣欣向荣的团队。国君他行博爱广敬之道就是指的老百姓不敢讨厌他的父母亲,不敢傲慢他的父母亲,这是不是天子爱敬尽于事亲?不是,经文里面讲得清清楚楚,是说天子要对他的父母亲爱敬,然后再把这个爱敬的道理去推广出去,使老百姓爱敬他的父母亲,不是德教推广出去,老百姓爱敬自己的父母亲就是天子的爱敬父母亲,不是。是天子爱敬自己的父母亲,然后再把这个教育推广,让天下人懂得爱敬自己的父母亲。不是天下人爱敬自己的父母亲就是天子的爱敬自己的父母亲,不是如此。是天子必须要自己爱敬自己的父母亲,成为老百姓的典范。
学生:老师,您好,想请问老师恶跟慢的形象,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我们可不可以用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来对治恶和慢,然后进而推展孝道?
老师:不是,爱的反面就是恶,敬的反面就是慢,因为爱,所以不会讨厌;因为敬,所以不会侮慢,不会傲慢,我们天子如果在家里面爱敬自己的父母亲,而且把这个道理推广出去,而且天下人也知道天子本来就是爱敬父母亲的人,这个作用就是风行草偃。以身作则才能风行草偃,老百姓才不会讨厌他的父亲,傲慢他的父母亲,这是指爱敬的关带。对着爱说恶,讨厌,对着敬说慢,爱敬可以对治讨厌和侮慢他的父母亲。
学生:老师,还有一个问题,经文里面提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这个庆是否有本庆跟余庆之分?
老师:一人有庆特别是指他本人,余庆是说他死了以后,余留下来的。天子还没死。一人有庆是说,天子本人有福的时候,万民赖之,这个庆如果是指福的时候,意思就是说这个人是有福的人,大家才能够依靠的了他,他才能够成为大家的依靠者。这个有福很重要噢。
学生:经文“兆民赖之”为什么不说万民而说兆民?
老师:兆民比万民还要多,万民,可能一国所摄持,兆民是指天下所摄持,而且包括四海,意思就是说天子在尽孝,而且懂得把这个道理推广出去,是用经学的道理,不是在那里自己发明一个孝道的道理,很多人常常搞自己的,天子他的孝道是符合经上所说,而且有人才团队,而且还懂尽孝道,还懂这怎么尽,不是在家里面你认为自己的孝道,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是孝道,那你何必读孝经,那就不用孝经。论语也不必讲各种的孝道。在推广出去的时候,大家就知道,原来这个孝道有这么多内涵,有这么多面向,这么好的善巧方便,而且有这种正确的方向,而且带来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的功德,老百姓越用越愉快,越用越高兴。天子如果这样做的时候,他不止影响他的范围,还影响四海,四海就是他管不到的地方,所以叫做兆民。
学生:请问老师,现在很多娇生惯养的孩子,那对于这些孩子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他有爱跟敬这样的诚信?
老师:娇生惯养的孩子,你如果是他的老师,你当然就可以教化他,你如果是他的朋友,你就可以劝导他,你如果什么都不是的话,那就很难了,所以说风气的影响是从上而下!你跟他没有任何的关系,你要影响他就很难。而且他父母亲如果不要你教的时候,你千万别动手,千万不要动口。到人家做客的时候,你不要指责人家孩子调皮,不可以。他爸妈指着自己对孩子说:哥哥好。你要小心,你在人家心目中只有哥哥噢,你要安分。或是叔叔好,你小心噢,你只有叔叔。除非他说:来,来,老师好,你这时候你才知道你抓到的明言是老师,你才可以讲两句。如果做父母亲闭嘴的时候,甚至不以为然的时候,你就要小心,要收敛,不要再讲了。这些都是人情世故,你必须要讲究的。常礼举要里面,雪庐老人说,先把自己管好比较重要。
学生:老师,您好,学生这边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有注解说经文中的“德教加于百姓”是在解释“刑于四海”,这样注解是对的吗?
第二个是,郑康成的注解说,这边孔子引用书经,是因为书经就是专门在记录古代帝王的事情,所以天子章引用,这个说法正确吗?
最后一个问题是,论语中有一篇有讲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跟这章旨趣是不是相投的,谢谢,
老师:德教加被于天下,是不是天子刑于四海?不是。天子刑于四海是说你要把这个德教广被出去的时候,你本身是典范,否则没有用。他讲的是这个意思,不是你推广出去以后就是刑于四海,不是。是你推广出去,到底有没有效果,最后的原则是你是不是典范。刑于四海就是你是不是四海的典范。如果不是,你那个教育是没用的。前面讲过,家里面父母亲在看电视,然后教小孩子要用功读书,那是没有用的!郑康成在注解上,比如说刚才解释“盖”,郑康成讲谦虚,那是不对的,这不是谦虚,盖就是讲大抵如此,大要如此大,纲要如此,总原则如此,这没有谦虚的问题。郑康成又说孔子在这里引书经是因为书经讲的都是帝王的事,所以天子章引书经,真的吗?郑康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后面圣人治理天下的圣治章,引诗云的时候是曹风篇,他圣人治理怎么用曹风,曹国是小国,小国的歌谣,那怎么可以做圣治章的诗云呢,可见不是。这一章里面如果符合诗经里的某种道理,就诗云;如果符合书经的某种道理,就书云;如果符合易经的某种道理,就易云,就这么简单。郑康成不必想的太复杂。
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德能,你现在把它归到孝道也未尝不可。修己以敬,就爱敬父母亲的敬;修己安人,把这个敬推广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把这个敬推广安天下,这可以的。
学生:老师,您好,在邢昺疏里面提到“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不知道这一段话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它呢?
老师:志也在孝经,志也要在春秋。行也要在春秋,难道行不要春秋吗?春秋就是兴衰得失的要道,换句话说,你要在历史的教训里面去找你的出路,往往很多都是在品德上犯错误,在人情世故上不通达。春秋里面他都有很多的记载。如果你懂得志在春秋,就懂得他的吉凶祸,行持的时候就是按照他的指示去趋吉避凶。志难道不在孝经吗?孝道他其实是要道,没有这个要道,上不能够成天,下不能够治人,行难道不是也在孝经吗?有的人说孔子所讲的性与天道,性就是讲易经,天道就是讲春秋,人事就讲诗经,……其实不然。你对这一本经的解释看你怎么解释,在易经里面如果是讲到吉凶祸福的时候就是天道,讲到本体的时候就是性,讲到这些人事的时候就是人事,关键看你这本经怎么讲,不是看这一本经是说本性的经典,这本经是说天道的经典,这一本经叫做人事的经典,不是这样的。
谢谢老师,那以上是今晚的在线提问。
下一次我们就要进入了诸侯章,欢迎大家多看看孝经图示,还有邢昺疏或者古代的各家注解。第一,你可以看看古代人他怎么注解的,再来看看我们如何在这个古代注解里面慎选注解,并且运用于时代,我相信这个孝经能够在这个时代里面发挥价值!我们今天晚上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第三集 尽孝-成为兆民所仰赖之人发布于2024-05-13 15: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