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與孝經圖
孝經與孝經圖第四集
盡孝─在於掌握長守富貴的方法
《諸侯章第三》
各位線上的嘉賓及在場的善友們,大家晚上好,又到我們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孝經直播的課程,這是本學期的最後第二次,下個星期就是本學期的圓滿。我們知道通往形而上的要道和通往形而下的要道就是孝道,這在開宗明義章講過。這也是趨吉避凶離苦得樂的大道,從孝道開始推展,個人、家庭、社會、國家都走向康莊大道,反之這個孝道的思想被批判,被責備,被壓制、被輕視,則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的能夠趨吉避凶、離苦得樂的道路就已經沒有了,帶來的是社會、國家乃至於家庭、個人前途的黯淡。就好像論語說:背棄了日月,走向了黑暗,日月是照亮人生的大道,孝道也是使人開闊心胸,走向光明的大道。在天子章裏面說,天子這個人對他父母的愛敬,透過人才團隊把這個教育推廣,他帶來的是一個天下的安定、繁榮跟富庶,這是我們上一章說的。
今天要說的是諸侯章,這個諸侯的諸就是講列的意思,列國的國君。為什麼要講諸侯章?因為整部孝經,它的架構就是從第一章裏面展開,這部經的宗旨就是孝以及孝的要義,分別來顯示孝道的修學法跟孝道的要義。孝道的要義特別要說的是什麼呢?就是各階層應該要怎麼來盡孝,以及聖人怎麼以孝來治天下。各階層應該怎麼來盡孝呢?天子章我們已經說過了,我們今天來說諸侯章,諸侯章它的經文是: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明方法)。高而不危,所以常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能長守)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依此安邦),蓋諸侯之孝也(結明)。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贊戒慎恐懼<舉小雅>)。
和其民人,為什麼不是和其人民,可見讀書真不容易。為什麼是和其民人,而不是和其人民,待會兒慢慢的說。這部諸侯章它有兩大段,第一段就是諸侯他怎麼和民,怎麼保住國家,怎麼保有他的地位,以及他怎麼和諧他的臣子跟人民,第二段就是以詩經的大雅來讚歎諸侯的戒慎恐懼,諸侯他保國和民當中,他怎麼保國?他重在長守富貴,並且依他的富貴來安邦定國,結論說明這就是諸侯之孝。
我們先來看看諸侯怎麼來維持他的地位,保有他的富貴,他的方法是什麼?叫做: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在上就是指他是一國之上,換句話說這個國家的地位沒有比他高,他不驕,在上不驕很難,這個上是對後面的高,位置高。位置高包括他的權利,包括他的地位,包括他的勢力,包括他的政治資源,你知道在民主國家選舉,當上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他可以分配的職位、職務。就以臺灣來說,就有兩千多個職務可以由他自己來分配。美國更多,上萬個職位他可以自己分配,那個政治的資源之多,下面的人是難以想像的。這就是高。
高而不危,在上的人如果要在高而不危,他必須靠不驕。為什麼高會危?你要知道,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第一個。第二是你地位這麼高,你擁有的資源這麼多,你的權力這麼大,別的實職這麼豐富,難免下面人覬覦,所以在春秋裏面有子弑其父,他兒子把爸爸殺了,有臣弑其君,臣子把國君殺了,是不是很危險啊。地位要如何鞏固呢?靠不驕,真的這麼簡單嗎?
制節謹度就是財政,財政上一國的稅收由他收,所以是富,可是富要節制,而且要謹度。謹度就是謹守法度,要節制,要謹守法度,如果能夠節制而謹守法度,財富是滿的,而且不溢,不溢就是不溢出來,什麼叫不溢出來,就是不會浪費,不會奢侈。這樣的情況就是保有貴,第一段是保有貴,第二是保有富。下面接著說,在上不驕,高而不危,使得諸侯能夠長守貴;制節謹度進度,滿而不溢,使諸侯能常守富。不驕而常守貴,你自己節制,而且謹守法度,就能常守富,所以又貴又富,先說貴後說富。因為是長守貴,常守富,所以叫做富貴不離其身。你看是不是一環一環的扣下來。富貴不離其身,時間很長都能守住,這樣的人保住他的地位,保住他的富貴,能夠保住他的國家。還能夠和諧他的民和人,民就是指老百姓,人是指他的臣子。
蓋諸侯之孝也,大概吧,大略,就是說諸侯的孝很多,但這是綱要、重點所在。下面舉出詩經,戰戰就是一種恐懼的樣子,兢兢就是一種戒慎的樣子,戰戰兢兢就是戒慎恐懼。戒慎恐懼像什麼呢?像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好像到懸崖峭壁一樣,一不小心就掉下去。如履薄冰,就好像在薄薄的冰上,一不小心就陷下去。
如臨深淵長什麼樣子呢?給大家看個圖去感受感受,這是華山的長空棧道,這個棧道有多麼的驚險呢?大家在攀爬的時候要小心,往下一看的時候是怎麼樣的感覺?恐墜。你掉下去的時候叫萬劫不復,所以所以要時時刻刻的小心,這個時候最能形容的叫做戒慎恐懼。
如履薄冰,這部車是在元月的時候過黃河,在內蒙古過黃河。在冬天的時候,黃河的冰是這麼的硬。
可是在清明節的時候,黃河的冰就很薄了,要小心,一不小心那就掉下去了。
這個人已經掉到冰裏面去了,要救這個很難哦,你不能去救他,你救他的時候,兩個人都會陷下去,因為這時冰連他一個人的重量都承載不了,更何況是兩個人。這個時候要慢慢的爬,也不能用力,一用力連他所要扶的冰都要下去,所以要慢慢的,心要往上舉,要慢慢的,然後腳要伸出來,第二只腳再慢慢伸出來,千萬不要逃生,越逃生越慘,這叫作恐陷。恐怕薄冰會隨時陷下去。如果是深淵,恐墜,墜下去的時候就不能複出了,有沒有聽說過掉下去能爬上來的?很難。這說明一旦危險而掉下去,一旦危險而陷下去,高位的人大概這次垮就垮了,只要垮一次就垮到底,你看危險不危險!
孝經裏面把人分為幾個階層來說孝呢?分為五等:天子的孝、諸侯的孝、卿大夫的孝、卿大夫,就是我們下次要說的。士就是公務員,卿大夫是高等公務員,庶人就是農工商,還有其他的各行技術人員。我們今天要講的是諸侯之孝,我們讀書的時候,我們常常不去深究它的意思,你知道舜這個人的能耐,一個人的能耐怎麼看?叫做好察爾言,什麼叫好察爾言,你越覺得平常的事情他越問。
我請問大家,諸侯為什麼不叫諸公?為什麼不叫諸伯?為什麼不叫諸子?為什麼不叫諸男?對,你不問我都不知道,這就是好察爾言,就是說你看起來都好像朗朗上口,耳熟能詳了,可是你可能連裏面的意思都不知道,對不對。諸侯的諸,為什麼叫諸,不叫其他,諸侯的諸就是講列國,列國不止一個國家。為什麼叫侯,不叫伯、不叫公?皇侃他的意思就是說,在諸男、諸子、諸伯之上,這叫諸侯。那我反問一下皇侃,應該叫諸公,他說的正好可以被攻擊。所以你不要以為大儒講的都對。
這句要怎麼說呢?天子有三公,叫做太傅、太師、太保,所以叫諸公就會讓人誤會是不是講天子的三公,所以只好叫諸侯。但是在這個爵位當中算最高,因為講諸公就會讓人誤會是天子的三公,只好講諸侯,實際上應該講諸公,這是對他們的禮遇。
天子跟諸侯都擁有國,他們不一樣的地方在哪里?他們各都擁有國,在春秋戰國時各都擁有國,在各擁有國當中,諸侯叫做列國,天子叫做王國。王國就好像一個中央,燕、齊、魯、宋、莒、秦、楚都像地方。中央雖然像周朝,他不大,可是他像中央一樣,列國都歸他管,所以叫做王國。王國管的是列國,諸侯就是各國的國君,就像現在各省的省長,天子就像國家的領導人。
諸國裏面的有兩種,第一種就是土地的大小,第二個是爵位的高低,根據這兩種來做排列,可是這個排列當中也有它不一樣的地方。舉例來說,楚國這麼大,可是他的國君叫做楚子,只有子;魯國算是弱國,可是他的國君是公,魯定公、魯桓公,這個排法又不是我們想的那樣。陎子,像這個陎國很小,連地圖上都看不到,可是他的國君是公。像陎隱公。郯,孔子問關於郯,這個郯國的國君是子。這又好像不是依著土地大,爵位就高;土地小,爵位就低,好像也不是這樣。
諸侯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階位?在天子裏面他有宰相,諸侯的地位就像宰相,僅次於天子,這個在清朝裏面可以反映,比如說總督,兩廣總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湖廣總督不是講湖和廣,而是講湖南湖北,總督是正一品,而上書房的大臣也是正一品,所以諸侯的的地位相當於宰相,僅次於天子,諸侯算是位高。位高為什麼會危而懼?諸侯的位置很高,一國都在他之下,他僅次於天子。這樣的人最容易怎麼樣,這一章特別強調諸侯,特別講驕,特別講節,守節度,制節謹度,節制而且謹守法度。為什麼?因為這個位置最容易淩上慢下,淩上就是不把天子看在眼裏,因為他的國家可能很大,他的兵力可能強,這種職位容易淩上,就是欺淩上面,容易傲慢下面。還有政策如果錯誤的話,乃至於用人不當的話,容易政局動盪,所以叫做危而懼,危險而且很恐懼。淩上慢下會有什麼恐懼的事情發生呢?當你淩上慢下的時候,你不把天子看在眼裏,你的臣子會把你看在眼裏嗎?當魯君他在告朔,就是每個月初一要到太廟裏面去拿月曆書,殺只羊來祭拜宗廟,按照天子的指示來執行這個月的事情,他不幹了。他不幹了,你這麼看不起天子,請問魯國的三家大夫有把魯君看在眼裏嗎?沒有!季孫大夫在自己的家廟跳八佾舞,簡直像天子一樣。還有三家: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自己的家廟徹饌,就是撤貢品,撤的時候唱雍詩,雍詩也是天子的制度。你大夫不把國君看在眼裏,大夫的家臣會把大夫看在眼裏嗎?所以季孫大夫的家臣陽虎執住季孫大夫,控制魯國的國政;叔孫大夫的家臣侯犯就在孫叔的郈,聚在那裏造反,請問你覺得魯國的政局安定嗎?魯國只有一個淩上慢下就產生這麼問題,就是沒有把天子看在眼裏,問題就這麼多,你看孔子在講事情的眼力,當我們的一個因一直發展,發展到那麼多的果報出現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去回溯他的因?他的因可能是維繫到我們都不知道的。所以,諸侯是要在上不驕,如果在上而驕,你的臣子也容易謀得你的地位,你的兒子也容易篡你的位。在春秋裏面叫做子弑其父,臣弑其君。像齊國的陳恒就把齊國的國君簡公殺了。
尊貴的人不要處於危險之地,他的方法謙下不驕,就這麼簡單嗎?謙下不驕就能夠避開這個危險恐懼的事情,就這麼簡單嗎?孔子在講經文的時候叫少文攝取多義,你能不能將這麼多的內涵幾個字講完,這裏面包含了很多的大道理,而且他的文字又優美,謙下不驕真的是可以解決危險而恐懼的高位嗎?真的可以嗎?
謙下不驕的人,他懂得禮賢下士,他懂得去尊重別人。論語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請問臣子對他忠會造反嗎?會篡位嗎?禮賢下士,懂得利用人才團隊,國家是安定的。國家是安定的,這個國君會保不住位置嗎?還有這個國君是一個在上不驕,所以他對事情也會很恭敬,會很重視,這個人會在動機上馬虎嗎?會在過程上草率嗎?會在結果上不講究嗎?不會。所以在事情上他也能夠做得很好,包括民生建設,包括教育政策等等,他都會做得很好,請問他會有危險吧?不會!所以在上不驕就能夠使得他高而不危。高而不危,位置高可是又不會危險,這個時候叫做常守貴。你看,是不是一環扣一環的講下來。
國君是要謙下不驕,形象是這樣的,有誰是典範,我們在大學裏面特別講到衛武公,衛武公,大學裏引詩經來讚歎:瞻彼淇奧,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靡,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諼兮。淇水岸邊菉竹——菉草和竹草,蔓蔓的草就像衛武公這位君子文采很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為武功不斷的進步,不斷的進步到多少年呢?不斷的進步到九十五歲。我站起來給他三鞠躬,人老了大概都糊塗,真的,雪廬老人說了你年紀大了,真就知道,你活的年紀大了,你就知道你不小心把嶽飛就講成張飛,你自己都不知道,老人容易昏聵,這個人在位五十五年,戒慎恐懼,瑟兮僩兮,瑟就是莊嚴,而且有毅力,而且名聲很好。這個君子是不可以忘記的,這個人就是衛武功,衛武公在位五十五年,他幫助周朝平定犬戎之亂,讓西周平和的變成東周,再往下走。衛武公他曾經跟臣子們說,你們一定要舉出我的過失,一定要去勸諫我的過失,我會對你們很感激,你們的教導我不會忘記,而且他會希望你們那個時時刻刻的提醒我,在我不注意的地方,有一些偈頌來提醒我,還有一些音樂來警惕我,讓我不要昏聵,讓我有步可進,讓我能夠改正我的過失,他不斷的提醒臣子,能夠包容賢人,能夠指正過失,所以在位五十五年,最後他在衛國的心目中簡直是聖人的地位,這就是在上不驕。為什麼他可以不驕慢呢?因為他知道驕慢之過,不驕的功德。驕慢的過失太大了,會讓下面有樣學樣,會讓賢人遠離,會讓政策馬虎草率,乃至於因為用人不當而遭遇一大堆。如果是不驕慢,不驕慢容易贏得部屬的忠心,容易凝聚人才團隊,容易使事情在戒慎恐懼當中辦好。所以維持高位的秘密一句話講完。雪廬老人說,文學博士洋洋灑灑三萬字都寫不出一個道理,他很清楚的講,一個上位的國君,他如何保有高位,而且不會有危險,不會有恐懼,就是在上不驕,講完了,一句切中要害。
再來,有關財政的部分,一個國家財政是非常重要的。李二曲先生說,治國的人他一定要懂得兩方面,一方面懂得辦政治、辦教育,另一方面還要懂得財政。佛教裏面的轉輪王,其中一個叫做主藏臣,言藏臣就財經大臣。這個國君富卻不會奢侈浪費,這個國君為什麼會富呢?因為一個國家的稅收是他收的,當然會富!府庫就充滿了,如何使滿而不溢,滿而不溢就是說不會溢出來,滿而不溢是指他不會有這些浪費的事情發生,不會有浪費的事情發生,包括在人事上,他不會讓人事冗員太多。以前孔子批評管仲就是官事不攝,什麼官事不攝?就是冗員太多。所以財政不會溢,不會浪費,不會到最後流失,到最後變成貧窮,第一就是不會有人事冗員,第二不會講究應酬,講究排場,乃至於公共開銷要講究避免人謀不臧,還有避免那些無效的公共措施,像我們臺灣有很多蚊子館,蓋好以後養蚊子就好了。還擴充軍備,強兵霸權,窮兵黷武。像秦始皇這樣,他的財政支出一定是龐大的,財政支出以後,再沒辦法給老百姓做更多的事情,稅收在增加,老百姓日子過得更痛苦,最後導致國家要滅亡。一個國家的稅收如果收來而不要奢侈浪費,就像剛才講的蓋空館,他一定會富足的。
可是國家的稅收往往要支出很多的專案,所以大抵都是入不敷出,怎麼滿?你一定要把錢用在刀口上,還有用的時候要懂得去培養人才,你的財政支出裏面除了民生的建設以外,你要懂得將財政拿來培養人才,像德國很多的技職教育,就是國家拿財政來培養人才,當這個人投入生產力的時候,國家其實是增加收入的。
一個國君很容易就得到了榮華富貴,位置高而且納稅由他收,最宜警戒的是什麼?剛才說了高位的人容易驕,富貴的人容易奢。可是最宜警戒的是什麼?都是不知不覺的驕,不知不覺的奢,這是最恐怖的。那個不知不覺就是講漸漸的、不知不覺的,不想要怎麼樣結果卻怎樣的,不想要這個驕慢的,結果去驕慢;不想浪費的,結果卻浪費。你看乾隆最後不知不覺的就講究排場,不知不覺的就講究奢華。你看他六次下江南,搞的國庫窮困,所以大清帝國的盛世由乾隆達到高峰;大清帝國的敗亡也從乾隆開始。我這裏要特別警戒的就是不知不覺的,不想要怎樣,結果卻怎樣的,那個是最恐怖的。杜甫有一首詩叫做: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隨著風那個雨進來,不知不覺雨就進來了,這個是最恐怖的。一個人在榮華富貴的時候就不知不覺的驕傲,就不知不覺的奢侈,那個不知不覺的最厲害。同樣,一個人的好學,一個人的謙虛,如果在不知不覺、不知不覺,每天在進步的時候,他也最恐怖,這個人到最後德行會到圓滿的地步,像衛武公這樣。所以好習慣也是不知不覺的培養起來的,壞習慣也是不知不覺的培養起來。所以有一個大德他說,你不要指望你每天進步多少,你只要努力鞭策自己,每天只要往前進一步就好,你想想看一個月進三十步,一年進三百六十五步,十年進三千六百五十度,你只要每天在進步,你後面的成果是可觀的,尤其你把進步當成等流的習慣的時候,你的未來的潛力是很可觀的。
最後說,這個國家的國君他可以保有社稷,請問國家為什麼又稱為社稷?注解裏面說,這個國君是屬於富貴的,他就能夠保有社稷。那國家為什麼要稱社稷?社就是土地神,稷就是穀神。一個立國的人,國君第一要祭祀的是山川,第二要祭祀的宗廟,第三要祭祀的是社稷,社就是土地神,稷就是穀神。
社稷,在北京紫禁城的右邊就社稷壇,這個社稷壇在明清時期有祭壇,有拜殿,禮拜的大殿是朱元璋時候蓋起來的,這個國君要主持社稷的祭拜,來表徵對農事的尊重。現在國家的領導人已經不去祭社稷壇了,所以社稷壇改成中山堂,就是紀念孫中山先生,在孫中山先生生日和忌日的時候,會在這裏紀念孫中山。
國君保有富貴,而且是長時保有,又如何能確保他的社稷?國君保有貴是怎麼保有貴呢?是禮賢下士,人才團隊,是凝聚臣子對他的效忠,凝聚老百姓對他的擁護;富是能夠不奢侈,不浪費,並且有效的支出在公共建設上,在民生建設上,公共建設包括水溝、良田、道路,乃至於在教育上懂得人格教育,懂得技術教育,請問他不能保社稷,那誰能保社稷?這種富貴是最能保社稷的富貴。
我們有時候會說,國家用很多的支出來愛老百姓,結果國君就失去了富貴,不!反而愛護老百姓,反而教育老百姓,反而更保有他的富貴。
國君要常保富貴,經文說要和其民人,那請問要怎麼和?因為大臣們對你擁護的時候,老百姓對國家是有向心力的,有向心力那就是和,還有你很多支出是開源節流的,是不奢侈浪費的,是能夠有公共建設,是能夠辦鉅子教育、人格教育,老百姓當然心向你。但和其民人,這個民就是爭取老百姓對你的向心力,所以和。這個人是指爭取大臣對你的向心力,所以叫做和。所以整個國家是一個和諧的團隊,和,和很重要,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和了,所有的事情都興起來,一個國家和的時候,也是萬事興。
一般的財政都是財富集中在一兩個人手裏,而且不會使用財富造成財聚而民怨。這裏是滿而不溢,滿而不溢就是不會奢侈浪費,不會無謂開銷,不會講究排場,不會窮兵黷武。不會無效支出。為什麼這一章可以稱為諸侯之孝,因為整篇裏面講到要保有貴,用不驕保有貴,用不奢保有富,長保富貴和保有國家,贏得臣子們的向心力,贏得老百姓的向心力,這怎麼是諸侯之孝?,都沒有講他對父母的孝心,都沒有。這怎麼是諸侯之孝,我們知道天子把天下當成一家來經營,諸侯把一國當成一家來經營,所以這個人他懂得經營一個國家的時候,把這個家、這個國經營得很好。其實這個孝道就在裏面。為什麼?因為,他的父母親會得到很大的尊崇,會很有體面,會得到老百姓對他的尊敬,這就是一種孝。所以儒家的孝,小孝是家庭,大孝是國家,儒家的概念就是這樣。古人說:求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孝子懂得經營家庭的和諧,所以大到國家來就懂得經營國家的和諧,孝子在家裏面是有公心的,有私心的怎麼會是孝子?這個孝子到國家來,他才有公心,雪廬老人說用人和論人要先論公心,如果沒有去論公心,風氣就會搞壞,事情也會被搞砸。
求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並不是說孝子一定當忠臣,這個要讀因明論你才知道,有煙必有火,就是說有果一定是來自於因,可是有因會不會一定結果?未必。換句話說,有煙一定知道是有火來,可是有火會不會有煙?不一定,。你家的瓦斯爐會不會有煙?沒有。既然忠誠是出自孝子之門,所以我的企業也要用孝子,我的國家出要用孝子,不一定,孝子不一定是忠臣,孝子他可能只想把家裏經營好,不見得要對你付出。其中一個團隊的負責人說,他用了一些孝子、孝媳,結果怎麼都跑光了,我說你就是沒有讀懂這句話。忠臣一定來自於孝子,可是孝子,未必是忠臣。忠臣絕對不是來自於不孝,可是孝子未必得幹忠臣,孝子又是忠臣大概是孝子裏面的少數,所以才叫做大孝,這裏有很多的論事。你只要懂得邏輯的分析,你就知道問題在哪里。
最後,他以詩經的小雅來表達國君的孝,國君的孝就是把國家經營好,意思就是說這個人在家裏面的公心,他的公心能夠擴及一國,這就是孝道的發揮。這個孝道的發揮,不只是對他的父母,他是盡孝的,乃至於對他的祖先,他是以最高的尊崇。在開宗明義中講,包括傳承聖道讓後代,不只是當時的人有利,讓後代人都能夠得利,那是大孝。那個是孔子的概念,孔子的文化理想真的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核心所在,文化的見地。
詩經小雅裏面要表達國君要戒慎恐懼,這跟諸侯的孝有什麼關係?戒慎恐懼就是一個國君的貴,如果不戒慎恐懼,他就不知不覺的傲慢,不知不覺的淩上慢下,就欺淩上面傲慢下級,不知不覺的人才跑光了,不知不覺的引發臣子的不滿。乃至於富不知不覺的奢侈,講究的是排場,講究的是應酬,講究的是虛浮的開銷,而且很多的弊端也因為他的奢侈享受,後面就有很多貪污腐敗的事情發生,國家就在不知不覺當中朝向敗亡,敗亡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就是在她自不覺的驕,不知不覺的奢,就這麼簡單。所以曾子在臨命終也引詩經小雅的這一段來說他一生的成就,曾子那個時候也是召門弟子來,他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對不對,他也是拿這段話,徐醒民老師說,這叫做斷章取義,斷章取義就是說都可以拿來用,只是拿來用的時候,是各說各心得,曾子就把這一份戒慎恐懼,曾子又不是諸侯,他怎麼可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但是曾子可以拿這段話來表達:我在道上的經營就是這樣的戒慎恐懼,因為一旦,在道上不能夠經營的時候,其實有很多災難就要發生。一旦道心失去了,操守失去了,那就一直往前滑,所以節操也不見了,慢慢的見地也被這些欲望淹沒了,整個人一生本來是這樣精彩的,到最後是無足輕重。所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恐掉下去,恐陷下去,那一種的戒慎恐懼,用這種對道的羞恥的戒慎恐懼,像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這樣戰戰兢兢,終於使他全身圓滿。他說,吾知免夫小子,我知道可以免了,然後就安然的過世。以上是整段孝經諸侯章的大意,然看起來經文不多,但是他含藏的義理很多。
那我們看北宋的李公麟,他也是以藝載道,用繪畫來表達孝經,在孝經圖裏面,這是國君在出遊,四匹馬,你看線條勾的很美,而且線上條裏面可以看出人物的氣派跟莊嚴,馬車配合衛兵,以及道路兩邊的徒眾,顯示出國君的地位高,但是這裏沒看出國君如何表現不驕,這是李公麟的畫法。
再來看南宋的馬和之,馬和之畫的馬車是很豪貴的,國君坐在馬車裏面往前走,旁邊的衛士,乃至表徵國軍的旗幟,老百姓在旁邊拱手作禮,國君也沒有回禮,雖然表現出國君的貴,可是看不出國君的不驕。還有用馬車來表現國君的富,卻沒有表現出國君的富是有節制的,孝經裏面說制節謹度的制節其實就是節制,謹度就謹守法度,謹守法度還包括禮上是不可僭越的,比如皇宮的等級你就不可以超過天子,還有你用的東西,你要符合你的名分,你出來的排場必須要符合你的名分,你在你的宗廟跳樂舞的時候,只能跳六佾舞,這些叫做謹守法度。
再來看趙孟頫,也是根據馬和之跟李公麟馬車往前走,但是旁邊的老百姓對國君拱手,可是國君並沒有去做什麼親切的回禮。
再來看江先生是怎麼畫的。江先生的孝經諸侯章,先來看第一張,四匹馬,還有傘蓋,這是代表著國君的威勢,還有旗幟和老百姓在旁邊歡迎。
再來看老百姓對他的歡迎當中,遠方的老百姓在兩邊交頭接耳,表情愉悅,從老百姓的表情當中可以看出國君是得民心的。
從四匹馬中可以表現出馬力,江先生畫馬是很厲害的,他從韓幹到趙孟頫的馬,還有他本身到後裏的馬場裏面去描摹馬的體型、馬的健壯以及馬的風采、馬的神韻,還有去表徵國君的地位,
像鳳鳥是表徵國君的地位,還有傘蓋。
人物的表情是很愉悅的,交頭接耳,跟他談談,我們這個國君對我們很好,一看就是贏得民心的樣子。還有小孩子搖撥浪鼓來見國君,這就表示說他很贏得民心,他的貴是很贏得民心的,我們很多人的貴是跟老百姓離得很遠的,他的貴是贏得民心的貴,諸侯講的貴是要這種貴。不但是贏得民心,還有奶奶帶著孫子趕快來見國君,老少鹹宜。
再看右邊的三個人有戴頭巾,有戴奎冠的,頭是往上仰,他們都是交頭接耳的交談,表示很歡迎,這是往上仰,對國君是歡迎又恭敬,對國君的向心力用仰望的方式。還有國君拱手回禮,而且表情很親切,莊嚴當中又很親切。論語裏面形容孔子怎麼形容呢?叫作: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就是既嚴肅又溫和,就是既莊嚴又溫和,既有他的氣質,可是又不妨礙他的親民。我們很多人很有氣質,可是跟老百姓是很遠的。這裏的國君既有氣質又和合。
在保有它的富貴當中,國君是一個松柏之志。松柏之志是不受榮華富貴的影響,所以貴,他會不驕;富,他不會浪費。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底子就是松柏之志,什麼叫松柏之志,他重點在充實他的內涵,重點在去利益老百姓,而不是在追求富貴,這就是他的松柏之志。
整體的氣象是在風和日麗當中,國君出行,老百姓親切問候,而且是輕車簡從,輕車簡從當中顯示國君是富而不溢,不會浪費,而且跟老百姓親切打招呼,顯示國君是貴而不驕,常守貴,常守富。而這樣的人都受到老百姓跟臣子們的擁護,他當然是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不是嗎?保其社稷是保有國家,和其民人,有向心力怎麼不和諧?
最後總結,國家的忠其實是來自家庭的孝。孝子就是懂得維護兄弟的感情,懂得去討父母親的歡心,這都是在對家庭的經營,這就是公心。這種人到國家來都有公心來辦事,他是國君,他就用公心,他的貴其實是為了要凝聚大家的力量,要凝聚人才,要和諧人民的貴。他的富是要把這個稅收用在刀口上,用在民生建設上,用在教育上的富,所以這種公心就是他的松柏之志。而這樣的人在十個孝子裏面大概頂多兩三個。不孝的人不可能做這種事,但是孝的人能夠有公心去維護社會,維護國家,維護天下,這樣的孝子也不多。所以第一個一定要是家庭都是盡孝道,家庭和諧,可是在孝子們當中真的可以成為國家的幹才,國家的棟樑,乃至於國家的領導人,這個還真是不多,所以不簡單。
最後這個孝子要走入經學的學習、弘揚跟傳承,這十個孝子裏面內看能不能找到一個。雪廬老人說,論人用人都在公心上論。所以論人用人要在家庭行孝開始,這樣才能堵住亂源,才能夠阻止禍事,阻止災難,也阻止自私自利的風氣,否則讓這個風氣一旦發展,亂世一定發生,災難一定會發生,禍亂一定會發生,這些都會發生,請問家庭怎麼和諧,家庭怎麼安樂?社會怎麼和諧?社會怎麼安樂?國家怎麼和諧?國家怎麼安樂?照這樣說來,大家都要倒楣,所以推展孝的教育有多麼的重要,保障國家的安定,保障老百姓的幸福,保障個人的康莊大道。以上是孝經諸侯章簡單的義理。
課堂提問部分
學生:老師好,學生有兩個問題,第一,我們看到現在幾乎全世界各國的領導人都會有一定的任職年限,可能短短的幾年就要換一任,那要如何來適用於這一章?
第二,讓百姓富足,應該是天子的責任,跟此章扣合我們要如何來區分同樣是讓百姓富足,天子跟諸侯他們分工上的區別?謝謝老師。
老師:國家的領導人可以算是天子,各省的領導人可以算是國君,他們都有服務的年限,怎麼適用這一章?不管怎麼樣聯繫,天子一定是風氣的領導,現在這個世界大國更像天子,小國像諸侯一樣。你看有些大國的風氣小國真的擋不住。領導風氣一定天子的責任。各省的領導人如何在他的職位上不要去淩上慢下,就是欺淩上面,去傲慢下面,要懂得他的財政支出,錢要又在刀口上,所以各省都富起來之後,國家必富。那剛才有說,百姓的富庶是天子的責任,那為什麼這裏說是國君的責任?國君是幫助天子守國,所以在夏商周時,是各國分封出去,這些人都幫助天子守國,就像滿清時期一樣,各個總督或者是巡撫都幫助君王去管這個省一樣,而這個省富足,稅往上交,所以富足是各國國君的責任。各省的領導人——巡撫、總督,他不能僭越,他的排場不能比天子還要排場,他的省富起來不能僭越,甚至不能夠在財政的支出上有奢侈浪費,它才能夠讓整個天下富起來,它才能夠讓老百姓對這個省或者對這個國家有向心力,他才能夠保有他的富貴。所以古代講的天子跟諸侯,到現在來都適用。
學生:老師,您好,學生有兩個問題,第一是,歷史上的諸侯常常都是盛極而衰,最後就互相攻伐,就會發生改朝換代,那要怎麼永保富貴?
第二是,現在的國家領導人和公務員都是公僕,要與本章如何相通?
老師:國家都是盛極而衰,而且是互相攻伐,結果改朝換代,怎麼樣來保有國君的富貴。這個沒有錯,都是一代不如一代。我們剛才講的是,你如果在上位的人是貴而不驕,那你是富而不溢,你這個國家大家都擁護你,臣子擁護你,老百姓擁護你,你怎麼會盛極而衰。盛極而衰是貴不知不覺的就驕,富不知不覺的就浪費。你看康熙過世的時候國庫只有存200萬兩白銀,雍正過世的時候國庫已有3700萬兩白銀。十三年可以讓國庫存這麼豐收,而且各省都富足,而且很多的稅是下降。河南的物價竟然跟兩江的物價一樣,河南的物價可以跟富庶的地方一樣,你就知道整個國家是富起來的,老百姓富的是國家必富。可是到乾隆晚年的時候,不得了,你看那個排場,那個奢侈,那個浪費,那都是不知不覺的,都是盛極而衰,都是後面的不知不覺。所以為什麼一個國君最怕的就是那個不知不覺,所以曾子才會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那樣戒慎恐懼。以前佛門一個大師,他出來的時候碰到他的朋友,他就跟他朋友說,我有一個朋友,因為他名氣越來越大,結果名聞利養越來越多,整個學道都變質了。那個朋友就問他是誰,連池大師說,閣下你。我們都不知不覺的,真的
現今國家的領導人跟公務員都是公僕,怎麼跟這一章相通?公僕是說他們為公發心,為老百姓發心的那一分是公僕,可是老百姓不能把國家的領導人當公僕,怎麼可以呢?儒家的意思是說一個國要當成一個家庭來經營,一個天下要當成一個大家庭來經營,所以家長要為他的孩子們去謀幸福,可是孩子們不能把父母親當僕人。比如說爸爸媽媽為孩子們煮飯、洗衣服,整理房間,出去賺錢,你孩子怎麼可以把父母親當僕人?父母親可以說,我是為了這個家去努力,好像僕人這樣,你孩子怎麼可以?你怎麼可以把父母當僕人?事實上,現在很多孩子只把父母當僕人用的,他覺得都應該的。他那個吃喝拉撒全部都是父母供給的,而且他從來不會去關愛父母的恩德。你看現在公務員也是,把公務員當公僕,所以公務員累死是活該,你這樣是不對的!他可以說是我是公僕,我是來服務大家的,沒錯,可是你老百姓不能把他當成僕人,怎麼可以把他當僕人?所以公僕是公務員自我美麗,他是服務天下人,可是如果站在一個家庭的經營上,他是家長,子女怎麼可以把他家長當僕人?現在的學校教育也是這樣,教授、校長都是僕人,學生是老大,你這個教育一定不會好的。這種學生畢業到社會絕對不會去體諒人家的,心中只有他,不會有別人。
學生:老師,你好,學生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老師剛剛提到在上位者不知不覺的就驕,不知不覺的就奢,如果換作是人民,因為國家的富足而富有了,那是不是也會在不知不覺當中就驕,在不知不覺當中就奢,這樣是不是整體的國家的風氣也就慢慢的往下滑?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現代的社會跟古代的社會有一些不同,比如說我們現在講經濟需要透過消費的刺激,用刺激消費的方式來提升國家的品牌,來提升整個經濟,那怎麼樣通過這一章來做一個相互的瞭解、通達?
老師:百姓的富足會不會造成社會的奢侈浪費?不知不覺,在上面的人,領導風氣的人如果是富而不溢,什麼叫富而不溢,我剛才也說過這個富不會去奢侈浪費,不會去講究排場,講究應酬,你怎麼會帶動社會的奢侈浪費呢?不會去講究蓋那些無謂的建設。你如果不去講究這些奢侈浪費,支出是為了老百姓而支出,包括這個慈善,包括鰥寡孤獨,鰥就是死了太太,寡就是死了先生,孤就是死了爸爸媽媽,獨就是老年孤獨,這個你都能夠在慈善當中幫助他,乃至於說在天災地變的時候,懂得去救濟,老百姓怎麼會去奢侈浪費?老百姓都會很高興去繳稅,很高興去擁護國家。很多的風氣,坦白講,都是上面帶出來的,所以孔子才跟季康子說,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你如果沒有欲望的話,老百姓獎勵他做壞事,賞之不竊,老百姓都不會去偷盜。
我們現在是鼓勵消費,創造經濟品牌,坦白講,古代的節約政策,其實是把錢用在永利上面,比如說荒年的時候,他出來平衡物價,豐年的時候他來收穀物,就像孔子這樣,他有懂得平衡之道。我們現在很多都是努力花費,努力花費都是花下一代的,創造GDP,讓經濟增長,都是花下一代的。第二他是拿大量的消耗能源,讓整個氣候變壞,臺灣今年就備受其苦,夏天缺水,要麼就是暴雨,而且臺灣今年的夏天是118年以來的最高溫,那過兩天有兩個颱風要進來,要麼就是高溫,要麼就是缺水,要麼就暴雨,這都是鼓勵消費,刺激品牌,奢侈浪費,不惜花下一代的享受讓這一代來應用,造成的結果,如果果然懂得這個富是用在刀口上的,不要亂用的時候,我們這個世界裏面,富人的浪費,你看美國那些丟掉的,吃不完就全部丟的那些足夠養非洲的窮人。這是整個富的概念,古代跟現在是不一樣,我們一定要掌握古代的精神用於現代。
學生:在這一章經文裏面說要富而不驕,但是在論語裏面說,富而無驕還不夠,進一步還要富而好禮。這一章經文說富貴不離其身,還可以保其社稷,和其民人。論語裏面也說禮之用,和為貴。想請問老師,這個禮跟孝的關係是不是說孝是一個禮的運用上的開端而已?
老師:貴其實是講不驕,富是不奢,一個國君他是貴而不驕,貴而不驕他就懂得去禮賢下士,懂得去攝持人才,人才在你驕慢的時候,他哪里會來幫助你。而且懂得去跟老百姓做一個親切的溝通交流,這都是維持他的貴。富能夠把這個財政支出在有用的,藏富於民的概念,在論語裏面講富貴的人要富而不驕,這裏講的是貴而不驕。可是這裏的貴而不驕是指國君。富而不驕是指一般富貴的人看到平民、貧窮人都覺得很驕傲,看不起平民,所以富而不驕,而且好禮,能夠懂得樂善好施。這個懂得樂善好施的風氣是誰帶的呢?是國君開始帶的,這樣自然使得老百姓對國家有向心力,這叫做和。禮之用,和為貴的和不是指這個。禮之用,和為貴,禮的講究處是通達人情世故,通達人情世故才會跟人家和。禮一定要在人情世故上講究,否則禮推展出去一定是自害害他,所以雪廬老人講那個禮是非常重視在人情世故的通達,這兩個是不一樣的。
學生:現在的政治人物常常是過謙或者是過驕,例如說對人民可能是十分的謙下,但是對於他的上級,他卻反而不懂得謙下,反而過於驕傲,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該如何去看待?
老師:應該是對老百姓會很驕,對上面是很謙。為什麼會對上面是很驕?你會認為上面的能力不如你,甚至你認為你可以取代他,所以我才會說一個國君,在他的國家是國強、兵強的時候,他會對上面的人開始不客氣,那是會的,所以會淩上會慢下。
對老百姓會謙,如果說你是一個對老百姓很親切的,謙是需要的,但是如果只是想討好老百姓,只是想討好眼前的老百姓,或者為了選舉去討好眼前的老百姓,而忽略了為政的本質,在爭取大多數人的利益,在爭取未來的發展,只顧討好眼前的老百姓,那是不對的。所以謙虛是對的,但是謙虛當中不是討好,是他有很深的眼光,人情世故的通達去經營那個謙。
學生:老師您好,學生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現今又沒有社稷,也沒有宗廟可祭,那我們如何表現諸侯之孝?第二個問題是老師剛剛一直提到不知不覺的過患,那其實我們每天只要進一步,持續的做,他有很多的功德,那能否請老師就日用平常來教導我們,我們要如何做到每天進一步?謝謝老師。
老師:現在沒有社稷可祭,但是我們要原則保住。剛才只是說貴的人他不驕,富人他不奢,他就可以保住國家,現在雖然沒有社稷,可是社稷的概念是國家,意思就是說這個省的領導人,這個國家的領導人都可以。他只要是不驕、不奢他就能夠保住他這個國家,保住這個省。為什麼?我剛才說這個貴是能夠統攝人才團隊,統攝老百姓對他的向心力,這是貴。富是懂得把這個錢運用在刀口上,稅收懂得用在公共建設上,懂得用在教育上,所以只要把這個原則保留,精神保留,往下走就對了。
剛才講很多事情最怕的就是不知不覺,漸漸的。那不知不覺、漸漸的要怎麼運用呢?比如說好習慣你要保住它,比如說你學孝經就堅持的學下去,學禮記就堅持的學下去,學論語就堅持的學下去,不知不覺的,你就在這一個內涵裏面通達了,真的。雖愚必明,雖弱必強,都是不知不覺,都是經過幾十年的用功努力以後。每天看起來沒進步,可是一年下來,看起來沒什麼,兩年下來看起來好像已經有點味道了。三年呢,九年呢,二十年呢,真的,我看過。比如說,你就這樣的每天就是用功,謙虛好學,你看起來沒有什麼,你每天跟他在一起,看起來沒什麼,可是不常跟他在一起的人,三年一見面的時候叫做什麼?士隔三年,當刮目相看。三天、三年、三十年,真的。都很後悔,那個不知不覺就這麼重要。早知道不知不覺這麼重要,我會在雪廬老人座下,不知不覺的,每天認真用功就好了。早知道,千金萬兩都買不到一個早知道。
學生:老師好,學生有兩個問題,像這樣又富又貴,難道不會怕有子弟紈絝,成為敗家子,然後導致國家拜亡?
第二個問題是,有注解的說,照經文的排序,說國君是先貴後富,這樣說法可以信嗎?
老師:又富又貴,子弟他當然容易紈絝,紈絝子弟都不會在窮人身上,紈絝子弟就是公子哥,隨便花錢,窮人敢嗎?是不是?嗯,紈絝子弟本來就是富貴人家。富貴人家會出紈絝子弟,可是富貴人家也會出這個厲害的子弟,你看很多很多人才是世家出來的。我說過,忠誠一定來孝子,可是孝子不一定幹忠臣,真的。因明論是講推理,富貴人家他會出紈絝子弟,可是富貴人家這個世家也會培養出有氣質有見地的,舉例來說我這個貴如果是能夠禮賢下士的貴,我告訴你這個貴最容易凝聚人才,你不是貴你還凝聚不了人才。這個富我如果用在刀口上,我這個富如果能夠好好的在人才上培養,用我的富的時候,我告訴你這種富比貧的厲害。子弟看在眼裏,對不對,後面看到眼裏,看他前面一輩子是怎麼經營的,所以很多的富貴人家是紈絝子弟,可是也有很多的富貴人家是見多識廣。坦白講出來辦事還非得這個富貴人家出來,因為他眼界看多了。反而那個貧窮子弟,扭扭捏捏的,手腳都不曉得往哪里放,所以古人說寧娶大家奴,不娶小家女。小家女連瓦斯爐都不會開,看到蟑螂嚇得直叫。你這個家大業大的時候,古代大家庭,按照規矩講究的時候,你看那個大家庭出來的那個氣象。
這一章的經文是先講說國君他地位高,只要他不驕就不會危,所以是先貴,那富呢,國君是滿,可是不溢,滿而不溢,所以才能常守富,滿為什麼不溢?因為他制節謹度,就是節制,而且謹守法度。可是不是說他先貴後富,不是。他的排法不是先貴後富。不是說你先貴了你才有富有,不是。是說,就這個國君他的爵位是貴,就稅收由他來收是富,是就不同的情況說的。不是說先貴後富,是就地位來說它是天子給予的,是一國裏面最尊的,就這個來說它貴。就這個國家的稅收是它收,所以它是富,這樣而已。
學生:老師好,學生想起在論語中有一章: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是不是就是此處的制節謹度?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古人雲風俗之厚薄,系乎一二人之心,我們要如何來正確的理解這樣一句話?謝謝老師。
老師:為政篇裏面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那個節用而愛人,你看那個節用和愛人,你明明是富,你明明不用節用,你還要節用,這就是厲害,這個國君厲害,明明很富,其實是可以浪費。一般說窮人才不浪費,竟然富的人不浪費,可是富人不浪費有兩種情況,一種他很吝嗇,第二種的不浪費,他懂得把錢用在刀口上,該用則用,該省則省,那個雪廬老人他就是這種人,就是說錢用在刀口上,該用的時候絕對不客氣,該省的時候,雪廬老人一張衛生紙是剪成四張用,該省是這樣省。我們看那個馬桶裏面那個小朋友在擦屁股的時候,有的時候衛生紙要用一堆,然後擦一次全部丟,我到廁所裏面還可以拿起來,再分別撕開幾張放口袋可以用。公財如命私財如土,公財如命像眼珠一樣要命,私財主土。就是說你節約的時候,公共的財物你更要在意,更要珍惜。那你富貴的人你更懂得錢用在刀口上,那你比貧窮人更厲害。貴的人懂得不驕,那你真的會凝聚到很多的人才,所以節用而愛人就說這個國君懂得節用,節用就是把這個錢財用在刀口上,這個才叫做真正的愛人。而不是蓋蚊子館,還有不建設哪有錢撈,還有動不動就應酬,雖然創造很多經濟的繁榮,其實後面都是浪費。
還有古人說:風俗厚薄,系乎一二人之心,真的嗎?論語上面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風必偃。君子之德風就是指在上為人,君子有兩種的解釋,一種是有德,一種是有位,這裏是指有位。有位的人在上面,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風,君子是風,小人是草,所以君子的風從西邊往東邊吹來,小人的草就從西邊往東邊倒。風氣的領導真的是這樣,但是風氣的領導裏面我要說一個秘密,好的風氣領導得很慢,所以論語裏面說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一個善人主持為政百年,才可以把殘暴的風氣對治。仁人必世而後為仁,三十年的主政才能夠把這個人的風氣引起來。可是亂呢,一天就好。真的,一個團隊也是一樣,組成起來千辛萬苦,垮的時候是很快。一個家裏面也是一樣,維持一個家,你看那個孝子在維持那個家的時候,很辛苦的,可能這邊兄弟姐妹的感情,父母親這邊維持起來是很辛苦的,可是要垮的時候是很快。所以風俗厚薄真的是在一二人之心,那個一二人是什麼?他要以身作則,他要懂得去運用人才,他要懂得風氣的推廣,他不是光一個人做好就可以,不是我們講的這麼簡單。我們說以身作則,沒有你講的這麼簡單,你在家裏面以身作則,每天掃地的時候,你的孩子認為掃地就是爸爸的事情,你終於以身作則,所以你終於變成公僕。煮飯就是媽媽的事,真的一直煮,以後沒有飯了,媽媽,你怎麼沒有煮呢?真的就變公僕,你以身作則以後,他就認為應該。所以一定要以身作則,還要注重風氣的推廣,人才團隊幫你把風氣推廣。推廣當中,你就這樣做,所以你這個推廣有說服力,而不是你光以身作則就可以了。
學生:老師您好,請問老師這一章剛剛老師提到最怕的就是不知不覺就驕,不知不覺就奢,那對治方法是這一章有提到,要用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請問除此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對治法?例如大學的格物致知,或者我們有時候會聽說有“不怕念起,唯恐覺遲”這一些是不是也可以呢?
老師:這些都是在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攝持才有這些,意思就是說你非常在意不好的心起來,比如說驕奢的心起來,驕傲的心起來,奢侈的心起來,就好像說一失足就下去,一旦驕奢的心起來時候整個人就往災難的方向,往過患的方向去走。所以在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情下,才會看要怎麼做,要怎麼修,要用什麼方法,所以格物致知就是方法。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就是一個方法。但是你前面一定要有一個有個心情,就是戒慎恐懼。,戒慎恐懼像什麼?像臨深淵,像履薄冰,一步踏空就摔下去。
學生:老師您好,請問老師做善是得富貴之道,請問老師什麼是最大的善,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善?
老師:最善的善是孝,本經就是講到孝,孝有至德要道,通往形而上,通往形而下。通往形而下就是公心,你看整個孝道其實就是用公心,所以最大的善就是公心,雪廬老人說論人、用人先論公心,真的。那是幾十年的經驗閱歷,真的。先論公心,沒論公心後面都不要談,公心的人他也最能通形而上,很簡單,善知識要教有公心的人,還要教有私心的人?一定教有公心的人,掏心掏肺教他。
天子章、諸侯章,就是說雖然天子他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他竟然把這些事說成一件事,叫做風氣的引導,真的要站起來給孔子三鞠躬,真的。你風氣引導就是它,其他的都沒有用。比如說在上面當天子的人,我每天在那邊驕奢淫逸,我在那邊為非作歹,你下面做好都沒有用,就是風氣。所以說天子很多工作要做沒有錯,可是關鍵就是風氣引導,而風氣引導關鍵在他以身作則,真的。我常常說,中國的經學真厲害,話,最重要的重點,他先講出來,否則你要長篇大論,光要論天子之孝,我告訴你寫整本書還寫不完,你要寫諸侯之孝,整本書也講不完,可是你的重點在哪里?天子的重點就是風氣由他引導,別人無可取代。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经和孝经图第四集发布于2024-05-13 15: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