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與孝經圖
孝經與孝經圖第五集
盡孝-在於講究服飾、言語、行為
《卿大夫第四》
在場的老師、同學們,大家晚上好,又到我們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本學期線上直播課程,孝經圓滿的一次,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講卿大夫,我們都知道國家或者是企業一定要有骨幹,你的團隊也都要有骨幹。國家如果有骨幹,如果這個領導人是明君,那麼國家會興盛,如果這個國家的國君是昏君,(因為有骨幹)至少還可以維持不亡。像阿斗,有諸葛亮這種卿大夫,所以可以維持蜀國的不亡。衛靈公有公叔文子、史魚、遽伯玉這樣的卿大夫,使得衛國還可以維持國政。同樣的企業,團隊一定要有骨幹分子。才能夠維持企業和團隊的興盛。
卿大夫這一章,它可以引申的意思非常多。卿大夫章是孝經裏面的第四章,整部孝經是一個完整的架構,它先說開宗明義,這部經的宗旨就是孝,它要說的就是孝意義,接著來說孝的修學法以及孝的意義,先說到孝的要義,從第二章到第九章。
我們是在第四章,就是各階層應該盡的孝,天子應該盡的孝就是領導風氣;諸侯要盡的孝就是把國家的大政辦好;那麼卿大夫的孝該是什麼樣的孝呢?我們把經文讀一讀,我們從夫子的孝經瞭解到,原來夫子的學問是全方位的,什麼階層該盡什麼孝?什麼階層該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表達孝道?夫子是完整的瞭解這些形象跟內涵。他的學問簡直是出神入化,那真的是魯國多君子。孔子把這些的學問都學來,成為他一生的光彩。(服法服)
經文是: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服法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道法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行德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依法道)。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無過怨)。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守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結明)。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贊忠君<舉大雅>)。
卿大夫這一章總共有分為兩大段,第一大段就是講到卿大夫的孝,他的孝是守宗廟,因為他功德巍巍,所以能夠保持它的?位,能夠維持它的宗廟,以他辦國家大政的成效來光宗耀祖,來祭祀祖先,這就是卿大夫的孝,換句話說,卿大夫把國家的大政或天下的大政辦好,成為他盡孝的形象,這是一種大孝的形象。這裏分別說卿大夫怎麼把他的功能發揮到究竟?有三個行為:第一個就是把他的服裝適合先王禮治的服裝,第二個他所說的要合乎先王的言語,第三個行持是符合先王之道。特別是講謹言慎行,要依著先王之道而說,依著先王所制定的言語來說,這樣的人,他能夠把他的功能發揮到究竟,讓天下人對他沒有批評,這樣的人才是一個能守宗廟的人,這就是卿大夫之孝。最後以詩經的大雅來讚歎卿大夫的殊勝之處。
我們看經文,第一段就是: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這是講卿大夫的服裝不是先王,先王就是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前輩的帝王,有聖人的德能,而且有天子的地位。徐醒民老師上課就是這樣說的,法服就是合於禮制的帽子和衣服。衣服還分為上衣和下裳。如果是周朝,上面的衣服是黑色的,下面的裳就是衣服的下裙擺,是紅色的。不敢服就是說服這個服裝是遵從禮制的服裝。
第二是: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就先王所制定的合法的言語,卿大夫就道先王所制定的合法的言語。
第三是: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在先王所顯示的德行,卿大夫依著這樣來表現先王的德行。
以上是服裝,儀容,言語,行為,特別是講言語、行為。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非法不言,言的就是合法之言,行的就是合道之行。口無擇言就是口選擇之後,只選擇合法之言,身無擇行是說身經過選擇之後只選擇合道之行,就是口沒有可選擇的,就是言先王之法言,行,身體沒有選擇的,只行先王的德行。
這樣的人叫作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他的言語能滿天下,能滿天下就是指這個卿大夫是天子的卿大夫,所以叫天下。卿大夫有國君的卿大夫,有天子的卿大夫。卿大夫清就是指一個能夠制定或執行政策的高級公務員。言滿天下就是他的言語放諸於天下,都可以成為準繩,沒有口過,沒有非法之言。他的行為能夠放諸天下成為標準,沒有怨惡就是怨恨跟討厭,沒有怨恨而且討厭他,他的行為是合法的,他的行為是合道的。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服裝,言語,行為三者完備,這個卿大夫是一個對國家有貢獻,對社稷有功的人,這個人是國家的股肱之臣,當然不失他的祿位,天子怎麼可能離開得了他,國君怎麼離開得了他,這個人是不失他的祿位,所以能守他的宗廟,其就是卿大夫的宗廟,古代的天子有七廟,諸侯有五廟,卿大夫有三廟,所以卿大夫能夠守他的三廟。蓋就是大抵,大略。卿大夫的孝是一個能夠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沒有怨恨,沒有討厭,是一個能夠言行謹慎,有為有守,而可以放諸四海成為標準的,這樣的股肱大臣就是卿大夫他的孝道。卿大夫的孝道就是使他能夠成為國家的股肱大臣,能使國家興盛的大臣,能夠使得執政的團隊和合,發揮執政團隊的功能,這就是卿大夫的功德。
接著讚歎卿大夫的孝,舉證詩經大雅裏面說,夙夜匪懈,夙就是早上,夜就是晚上,匪懈就不懈怠,以事一人,一人就是指天子,可見卿大夫是指天子的卿大夫,可是可以引申為諸侯的卿大夫。一人,我們上次說到,天子,老百姓稱他為一人,因為這個爵位只有他一個人有,天子這個爵位只有他有。天子自稱餘一人,是說我只不過是眾人之一。
以上是整個文章簡單的消文,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裏面的含義。第一個我們要說卿大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位,相當於現今什麼樣的官職。卿大夫如果以現在的政治體制來說,他等同於現在國家的部會首長或者是院長、總理這樣的職務。如果以省來說,卿大夫就像廳長、局長、處長這樣的人物,這樣的人物是什麼呢?在中央是制定政策、在地方是執行政策的重要公務員,這個重要的公務員如果在各個朝代裏面,卿大夫像是各部的尚書或者是侍郎,比如說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工部尚書,禮部尚書,這種尚書或者侍郎都是屬於卿大夫這個等級,位高權重,是可以左右國君,也可以發揮他政治的成效,辦得好,國家興盛,辦的不好,國家衰敗。像王安石的變法就是這樣,王安石的變法讓北宋走向敗亡,所以卿大夫在國家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像企業裏面的骨幹分子、團隊裏面的骨幹分子。
這些官員為什麼要叫做卿大夫?在說文裏面,卿叫做章,文章的章,大夫就是扶的意思,在白虎通裏面說,章就是明道理,扶就是扶持,意思就是說卿大夫要懂得進用賢人,不是霸佔位置不放。公司的骨幹也要懂得進用賢能,而不是霸佔位置不放,公司的骨幹也懂得為老闆舉用賢才,國家的卿大夫也懂得為國家舉用賢才。
舉個例子,我們來看論語的憲問篇,孔子說:公叔文子這個人,他的家臣是僎,之臣大夫就是公叔文子是衛國的大夫,他的家臣僎,因為被公叔文子推薦給衛靈公,所以叫同升諸公,同升諸公並不是都當公爵,而是都到公朝去上班,本來是在私朝上班,本來在大夫裏面當家臣,是在私朝上班。僎,本來是在公叔文子的家——私朝上班,被推舉到公朝去上班,當大夫。孔子聽了以後說,“可以為文矣”。諡號為文。進用賢者是卿大夫裏面很重要的職責,卿大夫就是章大夫。章就是懂道理,大夫就是就是懂得扶持人才。扶持人才這件事情,秦穆公在秦晉崤之戰,兵敗了以後,他檢討兵敗的原因,先檢討自己,他就說他希望的卿大夫就是能夠為國家舉用賢才,而不是一個只會表現才華,堵住後進,這樣的人就不是真正卿大夫應有的風格跟素養。那我們說卿大夫要服先王的法服,就是先王所制定的服裝,卿大夫要穿。
古代按階級的服裝,它有種種的不同,它的意義是什麼呢?在尚書皋陶裏面,它說有分為五種人,就是我們孝經所說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五種人。這五種人的服裝都不同,表徵他們的身份,還有他們的職責,他們應該盡的義務,用服裝去表現,孔子以前在治中都的時候,他就很懂得用服裝去表現,比如說對遊手好閒的人,給他穿另外一種服裝,穿久了以後,他覺得很丟臉,所以他從此就好好的去工作,這就是一種社會風氣的引導,我們不要小看這種服裝的功能。這幾種階層的服裝,從堯就開始制定,在三代的時候應用,所以這都是有傳承的。在左傳孔穎達的傳裏面都說,這個衣服不但是表徵貴賤,其實也表徵了他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表徵它該有的職責。
現在我們有個問題,為什麼卿大夫要重視服裝?你為什麼不從天子開始說起?你應該在天子章裏面就說天子應該要重視穿服裝,你不是上行下效嗎,你為什麼不從天子講起呢?要知道卿大夫是屬於推行制定政策,推行政策的人,他如果莊重他自己還有助於政策的推行,他如果看重自己,它也有助於讓老百姓對國家的重視,對領導人的重視。第二,卿大夫有他自己的宗廟,他接見賓客的時候也用服裝來表現他的身份。可是他還是沒有辦法解決我剛才的問題,你為什麼不從天子開始講究?你為什麼要從卿大夫?要知道卿大夫這個職責是很重要的一個職分,這個職分穿的服裝,對上不會僭越,對下來講不會逼下,最關鍵的一個。像管仲這個人就是逼上之人,比如說這個人山節藻棁,山節就是指他的家裏面這個斗拱象山,那是國君的規格。藻棁就畫這水藻,還有鏤[lòu]簋[guǐ]朱紘,就是在銅器刻花紋,朱紘就是帽子的帽帶是紅色,要知道帽帶是紅色是天子的服質,管仲穿那個天子的服質,就是帽帶是紅色的,帽帶紅色的是天子,帽帶青色的是諸侯,帽帶黑色的是大夫。管仲應該是大夫,黑色的。結果管仲的帽帶是紅色的,這就是逼上,僭越。
第二是逼下,什麼是逼下?晏子這個人很簡樸,所以他的宗廟的祭祀往往很寒酸,讓他的屬下不知道該怎麼辦?他用的節儉不曉得讓他的屬下該怎麼辦?舉例來說,公家機關的領導人早上騎腳踏車上班,那屬下他怎麼敢坐車?怎麼敢坐那個車子上班?是不是逼下。那我這裏並不是說要大官去貪圖享受,而是尊重國家賦予他的職位,給他一個尊崇,他的意義是這樣的。
這個服裝非常的重要,我們如果懂得古代他在制定這個服裝它有什麼意義,往往很多事情都不願去講清楚,所以後代人都認為古代是繁文縟節。舉例來說,結婚的時候,一些古禮,現在年輕人都認為繁文縟節,繁文縟節都不要,都不要,都不要。到區公所去登記就可以了,你結婚的時候這麼草率,那離婚的時候也很草率,你如果結婚的時候很慎重,你要談離婚了就不敢多談,因為下次再結婚也很麻煩,所以你不要小看那個禮治。
我們看先王的法服,剛才講卿大夫要服先王的法服,先王的法服你怎麼知道,這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先王的法服要不要與時俱進?我在大陸有看到說,為了要復興中華文化,所以穿漢服。服裝要不要與時俱進?這個問題也是困擾我們大家的問題。
我們先來說先王的法服,我們怎麼知道呢?先王的法服,最高等的是十二章,就是十二個紋路,到周朝的時候變成九章,九個紋路。這九章代表揚束自己,從十二個開始往下降,我們先懂十二紋路,以後以此類推。
日
月
星辰
舉例來說,它上面的日代表的是高高在上,照臨無私,照耀天下是無私的,表徵皇帝要清明,皇帝不能昏君,而且是無私的照天下。月亮也是一樣,還有星辰也是一樣的道理,就是照耀天下是無私的,
下面是山,山代表天子要安靜,要壓的住局面,浮躁的人是不能壓的住局面,山就代表沉穩,李太白不是有一首詩嗎?叫做: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山是穩重的。
下一個是龍,龍代表的是什麼呢?龍代表的是變化莫測,代表天子這個人喜怒不能形於色,變化莫測,喜怒不能形於色,難道是心機很重嗎?不是,是不要喜怒無常的意思,讓人難以適應,就是說這個人要把喜怒收起來,要讓大家覺得變化莫測,並不是他故意莫測高深,而是這個人不可以太表現喜怒,太表現喜怒容易被屬下迎合,太表現喜怒、情緒化的人也做不了大事。
鳳代表有文采,天子是要有文采的,是要喜怒不形於色的,是要懂得照臨天下無失的,你看這個服裝是不是一種教育?所以我們很多古代的意義都被我們忽略了,所以我們就會認為古代就是繁文縟節,古代就是把事情搞麻煩就對了,搞麻煩的都叫做古代,搞簡單的叫做現代,其實不然,我們如果懂得它的意義,我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很有那種內涵的。
還有叫做宗彝,宗彝就是一種猴子,這種猴子它們等級越高的越住上面,等級越小的越住下面,所以拿到果子的先住上面給,爺爺吃完了,爸爸吃完了,兒子才吃,代表說天子是要以孝來治天下,像宗彝這種猴子一樣。
藻,藻是什麼意思呢?代表水藻,水藻代表這個文采,像鳳一樣代表文采。
火代表炎上,炎上代表能夠助功德,發揚光大。
粉米,粉米就像稻米一樣,代表養人,要重視農場,要讓五穀豐收,百姓安居樂業,
黼就是斧頭,代表是決斷,辦事情不可以優柔寡斷,但是也不能夠盲目衝動,是要聽取各方意見,還要有決斷的力量。像以前唐太宗有兩個臣子:一個是房玄齡,一個是杜如晦,房玄齡很有謀略,杜如晦能決斷,唐太宗聽了房玄齡的謀略以後,再找杜如晦來,請杜如晦去看看哪個方案最好,唐太宗經過審慮之後就決定,這個決定屬下才能辦事,不能模棱兩可,模棱兩可屬下怎麼辦事呢?
黻,黻就是兩個“幾”相背,代表能夠辨別。這個人雖然決斷,懂得辨別善惡,懂得辨別好壞。
以上這十二章,就代表天子,必須要這十二大類,統治天下的十二大類,是不是很好?穿這個服裝提醒自己不是很好嗎?後來周家變成九個,然後諸侯、卿大夫依次往下減,他的帽子也是一樣,那個冕旒也是一樣,君王十二條旒,以後變成九旒。從帽子、衣服當中就可以看出是天子、還是諸侯、還是卿大夫、還是士,它的意義我剛才已經說過了。
先王的法服要不要與時俱進,現在最流行的話叫做與時俱進,好像孔子都不曉得與時俱進,好像現代人才知道與時俱進。錯了!
在論語為政篇裏面,他就說,夏朝的禮,到商朝的時候,商朝會把夏朝的禮損益。什麼叫做損?就是這個時代不需要的砍掉。這個時代需要的增加,叫做益。商朝到周朝也是一樣,損益,損就是時代不需要砍掉,時代需要的增加,孔子也贊成。這是孔子跟子張說的。孔子說,有變的,有不變的,不變的就是經學的見地,五倫十義,這個往下傳。而損益是各朝不同,叫做其或繼周者,繼周者,周朝之後一百個朝代,孔子都知道發生什麼事。雪廬老人上課說,保持不變的往下走,變化的與時俱進,這可以維持民族不亡,國家興盛。但是如果變到最後,連不變的都給他變了,經學的見地也不見了,五倫十義也不見,民族都亡了,真的。
服裝,在夏商周三代的服裝都不同。到後來,左邊的是劉備,中間的是唐太宗,右邊的是雍正皇帝,是不是。你看服裝是否改變了?到清朝的時候,正式的把漢族的冕服廢掉,冕服都被清朝廢掉,可是清朝卻有他滿族的服裝,可是那個衣服的章他還是保留住,他還是保留你的精神。
卿大夫現代沒有法服,現在與時俱進到真的沒有服裝了,那請問卿大夫要穿什麼?如果按照古代所損益,這叫做禮失求諸野。
我們到緬甸去十幾趟,其中有個年輕人帶我去認識緬甸的風土人情,宗教,文化,民俗,這個人後來竟然成為緬甸財經的最高官員。這個人就是在安倍晉三旁邊,這就是緬甸卿大夫的服裝。禮失求諸野,想不到在東南亞的小國家還有保留的這種精神,這是他們卿大夫的服裝,你看他們雖然是地處偏遠的國家,可是站起來都精神飽滿,抬頭挺胸,是不是。站在安倍晉三旁邊的這個人,就是跟我們非常要好的一個緬甸年青人,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就當到卿大夫,是緬甸財經最高的官員,財經的專案地區由他來指導,日本人也知道,要藉著緬甸去找日本人的出路,這個人是我們的好朋友。
在他當了三年的財經官員,重要的部會首長,他找我去見面的時候,他也穿著卿大夫的服裝來迎接我們,在飯店迎接我們,而且還帶我去他家,他家有十幾個房間,可是想不到卻家徒四壁,緬甸財經最重要的官員的肥缺由這個人占,這個人竟然是這麼清廉,可想而知,緬甸的未來很可觀的。然後他告訴我們說,他對緬甸的宗教,文化,政治,經濟,緬甸過去,緬甸的現在以及國家的未來,世界的局勢,整體的去瞭解,去規劃緬甸的財經政策。不是向錢看,不是一窩蜂的走向世界的風潮,沒有配合風俗,文化,政治,教育就去做經濟的發展,他說他會汲取所有開發國家的教訓,這種事情不會在緬甸歷史重演。我聽了以後真的會給他三鞠躬。換句話說,這才叫作大政治家。我們在他們家裏,他對緬甸是侃侃而談,這個人是文化,宗教乃至於禮俗,他都瞭若指掌,規劃緬甸的經濟是整體的規劃。
卿大夫的服裝已經講完了,卿大夫的言語也是要講究的。我們不是說言語要從天子開始講究嗎?為什麼要從卿大夫開始講究呢?要知道卿大夫他是承上啟下的,他是制定政策,推行政策的,而且他是領導公務員去向外發展的,他是公務員的楷模。這個人如果不去在服裝上、言語上去掌握的時候,坦白講,天子或諸侯在上面以身作則是沒有用的,因為天子諸侯在上面的以身作則還要靠這種人去推廣,這種人是關鍵的。
我們常常都說以身作則就好,我們忽略了,還要有自己的人,還要有風氣的推廣應用。光以身作則是沒有用的。先王的法言,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所說的都是先王的法言,卿大夫不是說都要說先王的法言,那你怎麼知道都是先王的法言,什麼叫做先王的法言?要知道經典裏面的這些經文,這些義理,都是我先王的法言,所以卿大夫是一個能夠博古之人,他就懂得先王的法言該怎麼說,他可以用現代的言語去說,他知道言語的內涵該怎麼去掌握。該怎麼去表達文化的內涵。該怎麼去配合這個時代!這個言語是一種鼓舞士氣的言語,是一種向上的言語,是一種向善的言語,是一種通達人情世故的言語,是一種老百姓對國家很重視,對國家很有信心的言語。經學就是這種言語,就是這種見地。有人會說,我也知道言語之道很重要。可是言語之道如果太講究,請問怎麼拉近跟民眾的距離,對不對?我現在言語一定要跟老百姓講的五四三一,跟老百姓相合。
但是要知道,言語不是說你講得粗俗就可以跟老百姓合,你講的很高雅就跟老百姓不合,不是這樣的。我就舉這個例子,緬甸的這位先生,他的言語是很有次序,說話是很有信心,條理是很分明,義理是很清楚,氣質是很高雅,人是很幽默,並沒有因為他的言語是這樣,顯得跟我們很遠。反而他表現的是緬甸的氣質,緬甸的政務官,緬甸的未來,反而會贏得我們對緬甸的未來產生了重視,這就是卿大夫的言語。
言語既然是這樣,可是言語會不會太呆板,不會變化?因為這個時代實在變化太多了,會不會變化?你要知道,孔子在詩經裏面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意思就是說詩經也是卿大夫的言語,你只要多讀這些詩的時候,你開始就權變應用,變化莫測。不是說你說你死讀古人的書,你如果把古人的書讀完都不會運用,孔子說我也沒辦法,並不是叫你死背古人的東西,而是你把古人的東西讀會了,讀活了。所以你千萬不要說卿大夫穿那個服裝變得呆板,言先王的法言變成言語很呆板,很公式化,跟民眾的距離很遠,也不會應付現在的局勢。不可能。孔子都說了,我們給大家看一段影片。
孔子在夾穀之會的時候,跟齊國會面,兩國會面是用詩經來講兩國的立場。你看,詩經是古代的詩經,藉著詩經來講兩國的立場,這叫作: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這裏面又有氣質,又有立場,又表明原則,而且又不失尊嚴,小國不失尊嚴,不是說國家變小了,人變矮了,變得很洩氣,沒有,不失尊嚴,我們來看這段影片(影片孔子傳夾穀之會片段)。
古代兩國見面先來詠詩經,詩經唱完以後,藉著詩經來表達我這一國外交的分寸,我這一國的外交立場,我這一國的外交原則叫做誦詩三百。詩經只有三百篇,可是誦詩三百,你出去的時候你可以專對,專對就是外交的言語,而且變化。孔子說,如果你把書經、詩經讀完,你不會變化,那我也沒辦法了。
這一段是夾穀之會的時候,魯國是孔子作代表,齊國是高召子作代表,高召子作正,黎處大夫作副,可是在那場較量的場合裏面,詩經當然也比不過孔子。我說的外交官,那些卿大夫書讀得多,上場就夠看,書讀的不夠多,上場就不學無術,讓人家看破手腳,所以卿大夫就代表一個國家,上場的時候,熟讀這些經書,引經據典,博古通今,在那個外交場合的時候,當然是你贏。文的是你贏,武的時候你也有武備。所以孔子這一次在外交上空前的勝利,這就是卿大夫對國家的功勞。
關關雎鳩,君子好逑,君子逑淑女代表兩國就要像這麼親密,這就是卿大夫的言語,他藉詩來說。那孔子在講採萍的時候,美少女就是指那個周成王,周成王在祭祀的時候,周成王那個氣質很好,雖然年輕可是氣質很好,代表是天下歸心。我們在天下諸侯當中,我們臣服於周天子來和好,你看孔子講的多得體。齊國講的是兩國和好像君子求淑女,孔子講的和好是在周天子的統治下,我們兩國和好,我們倆國和好有助於天下的太平,這比比看,哪個學問高。雖然同樣講詩經,但是一比當中,你就可想而知誰運用的詩經比較好。這叫做斷章取義,徐醒民老師說斷章取義是許可的。這個時候就看你怎麼去取那個意思來說那些話。
先王的法言沒有口過,我們取先王的法言,像詩經、書經,取這些書經,舉古代的歷史,舉那些標準,或者舉易經來談吉凶禍福,都是卿大夫的法言。卿大夫的法言會讓他無口過,因為這些都是經學的義理,經學的見地,他裏面是向上,向善的,是通達人情世故的,是讓人士氣高昂的,是讓人覺得很有風采的,很有內涵的,那它的功效會讓整個事情能辦得通,如果在公務員裏面能夠凝聚公務員的團隊士氣,如果在外交的場合裏面能夠表現大國的風度。大國的大並不是兵強馬壯的大,而是風度的大,文化的大,內涵的大,那才是真正的大,魯國雖然是小國,可是魯國經孔子這樣表現的時候,就是泱泱大國。
先王的發言是這樣的,那我們怎麼知道先王的德行?你不是說非先王的德行不敢行嗎?那什麼叫做先王的德行呢?先王的德行也是經學上所說的行持,比如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乃至於那些賢大夫的行持,那些賢大夫的行持都是符合經學義理的行持,所以經學的義理學得越多的人,你也知道該有的行持是什麼,該有的進退是什麼。
孔子曾經把少正卯殺了,少正卯被殺,其中有一個罪名叫做行偽而堅,意思是這個人是很虛偽的,而堅是很固執他的看法,固執什麼看法呢?自私自利的看法,行為雖是假正經,其實內心是很虛偽行為,行偽而堅,卿大夫的行為要配合他內心的光明磊落。卿大夫的行為和他的功效,是無怨惡。無怨惡是天下人不會怨恨跟討厭,因為卿大夫的行為是公私分明的,是通達人情的,是提拔人才,是推廣風氣的,縱然剛開始是毀譽參半,可是執著久了以後,當天下都太平了,你想想看,是不是大譽小毀。到最後,孔子的禮運大同是什麼?就算小人也都不敢毀了,內心毀,表面都不說了,叫做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謀閉就是謀略已經沒有了,閉不是說從根剷除,而是不敢發作。盜賊也不敢做,你要把全天下教好是不可能的,只是這些不敢做亂,所以就叫做無怨惡,不敢作亂了。
卿大夫具有這樣的形象會帶給天下國家什麼樣的利益呢?我要說一個卿大夫,臺灣有個卿大夫,這個大家老一輩人都知道,這個人叫做孫運璿先生,這個人公忠謀國,這個人的言語行為,讓民間乃至反對政府的人都沒有話說,這個言語不會嬉皮笑臉,行為是行正影端,這個公忠謀國,說話誠懇有分量,由於他在,使得老百姓對領導人充滿了信心,這就是卿大夫的功勞,這個就是臺灣最標準的卿大夫。他讓公務員團結,他讓士氣大振,他讓每個都覺得有未來,這是最標準的卿大夫。所以我才說卿大夫這一章真的是非常重要的關鍵一章,叫承先啟後,是執行政策,把國家的發展能夠發展到究竟,讓人民對國家充滿了希望,都是卿大夫的功勞。三者備矣,服裝,言語,行為,三者備,能夠守宗廟。守宗廟,問題是這三個備了就能夠守自己的宗廟嗎?當然。因為祿位不失,這個人對國家貢獻這麼大,成為股肱大臣,國君怎麼可能不用他。他在位的時候,當然就有祿位,他也就能夠保有他的宗廟。可是我們會說,你不是為國辦事嗎?怎麼還講究守自己的宗廟呢?守自己的宗廟,並不是說要很自私的去保住自己祿位,而是說他借著這個來榮耀他的祖先。榮耀他的父母,這就是卿大夫的孝。卿大夫的孝是在公家的事情上去表現他的孝道,是以執行公務、利益蒼生來彰顯他的孝道,這個孝道是大孝。換句話說他把國家當成家來經營,把天下當成家來經營。你知道一個家庭裏面,如果一個大家族,現在小家庭,很難體會,古代的大家族人很多,大家長往往需要幾個孝子來維持大家族的和諧跟進步。卿大夫就是這種身份地位,卿大夫如果表現很好,會讓整個國家和諧,讓這個國家的發展充滿了希望。
卿大夫章裏面舉了詩經大雅: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請問詩經大雅這句話跟卿大夫章有什麼關聯?最後讚歎用詩經大雅說,早晚都不要懈怠,來事奉天子一人,跟卿大夫的孝有什麼關係?他去事奉一人,並不是每天在國君面前拍馬屁,每天在天子面前拍馬屁,以事一人前面有沒有說每天早上去國君去拍馬屁、去戴高帽子、去說好聽話,不是。它前面的是說服裝、儀容、言語、行為,他都很講究,講究的是團隊的士氣,講究的是政策的發展,講究的是安定的民心,講究的是做老百姓的表率,講究的是整體的經營,講究的是為國的舉才,講究的是他的形象和內涵讓老百姓對國家有信心的卿大夫,他哪有以事一人之相,這裏面哪有以事一人?這裏面哪有以事一人?那以事一人要怎麼講呢?以事一人就說他把他的內涵,把他的職責都做得很好的時候,他要對國君負責,還要對天子負責,這叫做以事一人,就像企業的老總要對董事長負責一樣,就是要這種人,國家需要這種人,企業難道不需要這種人嗎?團隊難道不需要這種人嗎?還有各大家族人難道不需要這種人嗎?這種人很難得,教育裏面如果都能夠培養這種人的話,家族興,企業興,國家興,民族興,你看卿大夫這一章多麼重要!
而且以事一人當中還有一個秘密,什麼秘密呢?什麼叫以事一人,你必須要跟上級溝通,你不是蠻幹你的,以事一人就是你跟他交情好,你要跟他溝通管道暢通,不是到最後叫做功高震主,君臣猜忌。你看以事一人有很多秘密,以事一人還懂得跟君王相處之道。現代的管理學裏面有沒有講究呢,很難。很多的管理學,還不如看古書比較實在,裏面講的管理學現代強太多,你還懂得跟老闆維持親密的關係,維持和諧的關係,他才會支持你政策的推廣,而且你的政策對你的老闆是透明的,這種卿大夫哪里找?現在不容易找,有時候弄不好是功高震主,君臣猜忌,上下不和。所以以事一人有多麼多的含義在裏面。
以上是孝經卿大夫章的文字解釋,你看多棒,經學見地的開通有多麼重要!我們要死讀書還是活讀書。是把古人都摒棄在外,還是活用古典。是把古人的經學價值用於現在,還是說古人都是糟粕,把它棄之於垃圾,可是現在的發展是很膚淺的,你為什麼不去古人那裏找到精神食糧來發展現代。
再來看以藝載道,古代畫孝經圖,怎麼去呈現孝經。第一個就是北宋的李公麟,李公麟的畫裏面,天子坐在那裏,這就是望之似人君,很端正,很莊嚴。椅子後面那是她的侍衛,卿大夫在前面跪著,執笏白陳述他的政策,國君在安靜的聽,告訴我什麼事你知道嗎?告訴我們這個卿大夫還是在講話的時候是有條不紊,條理分明,否則東拉西扯的,國君就會說,不要再說,不要再說了,我沒時間。國君靜靜的聽,表示他是有備而來。所以雪廬老人說,言語先計次序,義理分明。我們在緬甸遇到的那位先生,他就是這種特色,講起緬甸來侃侃而談,而且是全方位的談緬甸,我們也都很佩服他有這麼多的背景。也發覺到緬甸的總統竟然可以拔擢這個四十歲的年輕人成為財經最高的官員,表示緬甸的總統開始有眼光來治國,
第二是南宋的馬和之,南宋的馬和之畫的是在殿堂裏面聽卿大夫的奏摺,下面那幾個執劍之士是衛士,上面還有個卿大夫,是幫忙補充台下那個卿大夫,他執笏跟上面那個天子,或許是介紹說,某一個大夫有事情要跟君王報告,或者是他下面講的時候,他在上面稍微補充,這就是團結,臣跟臣團結的形象
還有元朝的趙孟頫,元朝的趙孟頫,你一看就是抄之於馬和之,有沒有?也是一個殿堂,上面也是一個臣子在報告,在補充,是不是都一樣
再看看仇英,仇英也一樣,只不過把它移到野外,也是一個卿大夫跪著在陳述條文,旁邊的卿大夫在幫他補充,國君的旁邊是一些衛士,都一樣。
再來看江逸子江先生,他要怎麼呈現卿大夫這一章。首先看它整體的,整體的先表現一下,比如說後面的屏風它的山川,還有衛士拿的團扇,畫有日月的團扇,山就代表國君必須要穩如泰山,他才能治國,不能坐在椅子上像猴子一樣,那怎麼治國呢?整體的就是一個小朝廷,我們一般流行說:辦小事開大會,辦大事開小會,重要事不開會,這就是小朝廷。什麼叫小朝廷,要準備議論重要的事情,等級不夠高的大臣都不許來聽,要議論重要的事情。
江先生他把國君或者是天子,他畫的形象,比如說鼻子有肉,整個人是很豐滿,而且是極具福相,又有威嚴,這就是領導國家的人,一個望之似人君的形象。國君在聆聽時的氣象莊嚴。
接著看卿大夫,卿大夫也是態度很誠懇,禮節周到的,以笏來敘述他的政策。如果今天是來勸諫國君的話,那態度更加恭謹,言語更要祥和,勸諫之道是這樣的,我們很多人在勸諫人家的時候,都是火氣很大的,言語之間頂撞的,態度不恭敬的。坦白講,這個效果都很差,你要勸人家,請問你要達到你的效果,還是在表現你很會勸人家?你當然是要達到效果,你如果態度更恭敬,言語更溫和,條理更分明,把效果達到,那不是更好嗎?那禮儀講究有什麼不好呢?
其他的大臣江將先生怎麼畫呢?左下角的大臣,江先生畫的就是兩個人靜靜的聽一個人回看他,那個回看他的表情就是:“喲,他怎麼會提出這樣的政策”,令人耳目一新的那種表情。
再看右上角的大臣,右上角的大臣當中,右邊那個大臣,你看那個眉毛就知道他有點不同,可見你的政策不一定大家會同意,可是中間的那個卻靜靜的聽,左邊的那個回望中間的那個,看他是點頭還是搖頭,表示中間那個他也很有分量。所以說你人情世故通了,你經營人物的表情進入畫作,在國家去議論朝政的時候也是一樣,你講你的時候未必大家都同意。可是未必大家都同意當中,如果很有分量的都同意你,那表示你的政策可以推廣,如果很有分量的他都不同意,他的表情都很奇怪,表示你還需要溝通,上場溝通不成,還要私下溝通,溝通的管道要暢通,政治才能夠通達無礙。整體的氣象就是一個公卿大夫公心辦事,言行合禮,禮儀莊重,表達對國君跟天子的忠心,一派祥和的氣象。卿大夫,偉哉,卿大夫!卿大夫扮演得好,國家興盛,民心可用,能夠政策執行,人民豐衣足食。如果能夠懂得辦教育的卿大夫,又能讓老百姓謙恭有禮,能夠朝向善道,孫運璿先生說他的財經固然讓臺灣發起來,他最後悔的地方就是當他中風下臺以後,他發現到他都沒有注意教育,是他在當行政院長最大的遺憾。所以卿大夫如果能夠好好的重視教育,配合經濟,這個經濟才不會導向於奢侈浪費,導向於社會民風的敗壞,更是卿大夫要重視的職責。
課堂提問部分
以上已經把孝經卿大夫章的經文跟藝術作品談了一談,有什麼內涵問題可以在這裏交流交流。
學生:老師好,學生有兩個問題想要請問,第一個問題:本章有講到按照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衣服,是否過於強調階級的意識,例如孔子曾經讚歎大禹王致美乎黻冕,是不是孔子也是很讚揚這種階級意識的一個部分?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統治者不選擇不分別的方式讓自己的衣服跟平民穿的一樣,這樣的做法不是很親民,很好嗎?
老師:孔子讚歎大禹王致美乎黻冕,就是在衣服上講究,那是在宗廟祭祀上,在朝廷聽政上,可是大禹私下回宮的時候又很簡樸,公務上表達他對部屬的尊重,在聽政的時候,他的服裝講究,他的言語講究,他的氣質講究,那是代表對大臣的尊重,對國家大事的尊重。現在不強調階級意識了,可能誤會了古人這種階級意識的做法,他是要你去負責任,你用服裝來表達你的身份,你必須負責任。但是如果現在你誤會的話,那好吧,那就與時俱進吧。雖然與時俱進,但是如果國家在公務員上有統一的服裝,也不錯,就像你緬甸這樣,所以我說禮失求諸野。以前在臺灣還有中山裝,那個中山裝就是公務員的服裝,來表達這個公家的身份。總而言之,你的服裝可以與時俱進,也可以不要像古人這樣的複雜。我們很多人誤會古人會很複雜,是因為我們不曉得裏面的義理,如果我們知道裏面的義理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些禮儀好美,原來它裏面的內涵必須要借著這些的形象來表示,我們反而會很讚歎古人的用心。現在既然這麼強調與時俱進,也不妨是從俗,可是最好還是要有一些表達執行公務的形象,這樣是比較好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為什麼不要分別?不要分別的服裝,跟百姓相同來做親民不是很好嗎?要知道親民不一定要用這種方式來表示親民。親民可以從態度親切上表示親民,在做法上便民表示親民,在政策上能夠方便老百姓生活好過的政策來親民,這個親民比較重要,比你外相上跟老百姓一樣更重要。親民當中,尤其在辦教育的親民,讓老百姓生活過得很有內涵,生命還有內涵,生活又過得好,我覺得這種親民比較實際。
學生:老師好,學生有一個簡單的問題:俗話說任勞任怨,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夠做到沒有怨惡呢?
老師:我們一般說任你有多勞,別人就有多怨。沒有錯,毀譽參半。為什麼卿大夫到最後可以無怨惡,無怨惡是因為他推廣政策,他的誠意,就像我剛才舉孫運璿先生一樣,他的誠意,他的言語,乃至於他的行為,他久而久之,他連反對黨都不反對他。即使對他有意見都會很收斂。因為大家都知道他公忠體國,都知道他是一個為公不為私,你可以從他的言語,他的行為去看待這樣的人,這個人物給他做久了以後,比如說他行政院長幹了6年,幹了幾年以後大家知道他就是這種人,慢慢的朝野對他都很好評,反對黨都對他也沒有什麼意見,只可惜為國家太勞累,中風,很可惜的。還有他如果能夠好好的重視教育去發展,我覺得也很好,這也是他自己說的遺憾處。
學生:老師您好,學生想請問:孔子他曾經符合剛剛上訴的這些條件,就是這一章講的,但是孔子最後他還是辭官去周遊列國,那這樣子的話孔子要怎麼去守其宗廟?
老師:卿大夫不祿位,守其宗廟,這是卿大夫的孝,可是孔子最後守不住,他去周遊列國,孔子怎麼有卿大夫的孝?他一方面說卿大夫的孝是這樣,一方面自己沒有盡到卿大夫的孝。要知道,卿大夫的孝是因為國家有明君,他能夠推廣這個政事,國家如果是昏君的時候,儒家也有說三諫不從則有可去之意,你勸諫國君,他不聽,三次你有可去之意,那個時候就不是卿大夫的不孝了。這個時候是國家的政治不昌明。孔子本身反而借著辭官去周遊列國,是要為周天子另外去發展王道,反而是要表達另外一份卿大夫的孝,因為當時中央是周天子,所以他理想還是推行王道的思想,讓天下人有周天子,不會國君看不起天子,然後大夫看不起國君,然後大夫的家臣又看不起大夫。那你想想看,那天下一定大亂,為什麼不弄一個長幼尊卑井然有序,維持天下的安定呢?所以他周遊列國也是在盡另外一種的卿大夫之孝,只可惜當時各國諸侯沒有給他這樣一個機會。
學生:老師您好,學生想請問:誠如上面學長他問的孔子的那個問題,那孔子到最後雖然是周遊列國,是另外一種盡周天子的孝,可是好像到最後還是不為諸侯所任用,他最後還是好像一事無成,那這方面要怎麼說呢?
老師:同樣的他到其他國家裏面,還是面臨魯國的問題,比如說到齊國的時候有陳大夫的問題,陳大夫就是一個亂臣賊子。比如說到楚國去的時候就有子西大夫的問題,他阻止孔子被楚昭王用。他到陳蔡的時候,陳蔡這兩個國家的大夫也是排擠他。他到晉國的時候,想不到還沒去的時候,趙簡子把竇鳴犢、舜華這兩位賢大夫殺了,所以孔子並不是他不想盡卿大夫之孝,而是各國的局面都跟魯國差不多,你看怎麼辦呢?所以他的一事無成不是說孔子沒有用,而是天下沒有辦法讓孔子發揮大用。就好像說一個會射箭的人後羿,結果你不給他弓箭,你怎麼表現他的射箭之能,沒有辦法去表現,這是孔子的可惜處,也是天下蒼生的可惜處。
學生:老師,學生這邊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意思是從早到晚都不懈怠來侍奉國君或者是天子,這是不是有家天下的味道?
第二個問題是:孔子在現今最讓人詬病的是他的學術思想以及他的學說好像都是在為統治階級在服務,那要如何來適用於現在?
老師:家天下是走到那裏的時運,你孔丘反對都沒有用,你孔丘還沒有反對完,人家就把你殺了,孔門就把你清了,你還發展什麼文化?那個時代是家天下的制度,你必須遵循大家共行的制度,共行的制度當中你要如何發揮他的功能,這才是重要點。雖然那個天下叫家天下,他以事一人,看起來是為家天下服務,其實不是,誠如我剛才講,他其實是在言語上講究,行為上講究,服裝上講究,是表達一個制定政策,推行政策,有一個能夠執政的團隊來利益天下蒼生,來辦出福國利民的事業,來作為對國君和天子的負責任的內涵,至於以事一人包括跟國君的交情很好,跟天子的交情很好,有利於他施政的流通,這也是應該的。有利於天下蒼生,好好跟國君維持好情誼,這有什麼不對呢?
第二個,我們說孔子最讓人詬病的就是為統治階級服務,其實他服務的是老百姓,但是他的對象是統治階級,他必須要去尊重統治階級,這是必然的,那尊重統治階級,並且導正他們去利益天下蒼生,你說他到底是不是服務統治階級呢?應該上聯叫做:服務而不服務,下聯是:不服務而服務,橫批叫作:到底服務還是不服務。他服務的是天下蒼生,但是他的上面是統治階級,你想想看你就兩條路,你要麼就不要幹,隱居;你要麼就是好好的在統治階級下面把你的本分盡好。你只有兩條路!整個制度就是統治階段,就是家天下嘛!不然你還能怎樣呢?你要革命嗎?孔子的心目中的理想本來就是祖述堯舜,本來就是對堯跟舜,在論語裏面都非常讚歎堯舜的公天下,可是問題是公天下已經不可行了,你縱然在讚歎,國君不採用,老百姓也沒有你這種想法。那你只好怎麼辦呢?你只好在家天下當中好好的把你本分盡了,這才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
學生:老師您好,學生有一個問題,如果說只遵循先王的德行,那如何應付變化的政治和社會問題,那卿大夫會不會動輒得咎?謝謝老師。
老師:,我們剛才也說百變不離乎中,你看起來好像是按經學所說的內涵去做,就像我剛才講說,你讀詩經雖然是讀了三百篇,可是你可以拿來運用於這個世間,我剛才不是在講關關雎鳩,我就用關關雎鳩來講兩國的情誼,我就用其他的詩經來講我的立場。如果你懂得這些古書的運用,雪廬老人說,也沒有叫你死在古書下,你古書讀得通,你就能夠活用於現代,在現在的變化當中,你反而能通達,你可以百變不離乎中,而且你反而能適應天下的變化。現代的人在天下的變化中不但沒有中心思想,還隨變誰亂,孔子是百變不離乎中,不但能夠肆意變化,還維持中心思想。那不是很好嗎?
學生:老師您好,在這一章裏面有引用到詩經的內容,老師有提到說斷章取義是可以的,那想請問老師是否斷章取義用的不好的時候也會有過患嗎?
老師:斷章取義,你覺得還是不好,他既然叫斷章取義,那就表示你善取它的好,取他的好裏面,比如說借著你所取過來的內容去說明好的義理,好的義理裏面包括能夠讓人家士氣鼓舞,讓人家向善,讓人家向上,向上向善。讓人家有所作為,好讓人家能夠懂得緬懷先聖賢哲,那些的斷章取義都很好,能夠符合五倫十義的斷章取義都很好。
學生:請問老師,有關詩經、孝經、論語經典的內容,是不是不論他講深講淺,都是一種中邊皆甜的經典?
老師:中邊皆甜,一定要你都通達了,你才知道中邊皆甜的味道,否則有些話你會覺得是糟粕,哪里是甜?有些你會覺得不合時宜,哪里是甜?你要懂得一以貫之中心思想,而且完整瞭解他的內涵的時候,你才知道什麼叫做中邊皆甜。即使他說的做法不合乎現在的時候,你也知道他說那個做法的本意是什麼,抓住那個本意用於現代,做法可以參考用於現在的做法,但是你知道那個本意是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這才叫做中邊皆甜。
學生:請問老師剛剛有看到孔子在齊國,齊魯夾穀之會的時候,兩國都引用詩經,那古人要學詩,孔子也對他的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現代人如果想講好話是不是也要學詩呢?
老師:是的,因為詩裏面是最精華的文學作品,這個文學作品裏面有很多的就是詩人在表達情誼,詩經叫作溫柔敦厚,如何在言語裏面做到溫柔敦厚,溫柔就是你是出自於關心對方的言語,敦厚就是你的言語是想到別人,而且這種言語是通達人情世故的言語,詩經裏面講的都是這些,唐詩講的都這些。善用這些言語的時候,說話的時候不但能夠表明自己的立場,而且在勸誡人的時候還可以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誡,你說的沒有罪,人家不會感覺到你是在傷害他。可是人家會借著你的話知道你的話是蠻有深度的,蠻有味道的,好像在說我什麼事情,我回去咀嚼咀嚼,那個言語之道就是這樣,而不是當面羞辱人。很膚淺的,很毛躁的去表達自己的看法。我常說,就算你直接去表達你的看法,對方也未必懂,真的。反而你詩情畫意,勸諫的時候用指桑罵槐的那種方式,對方反而會覺得蠻有味道的。這才叫做:不學詩,無以言。
學生:老師你好,俗話說人靠衣裳馬靠鞍,老師剛才也提到現在很多搞國學的,服裝穿的都很注重。孝經裏面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那我們教師的服裝到底應該是怎樣的?我看到儒行篇裏面記載:魯哀公看到孔子回來,就用調侃的語氣問孔子身上穿的是不是儒服,後來孔子好像是說入鄉隨俗。(君子的學問要廣博,穿衣服要入鄉隨俗。丘不知道什麼是儒服。)大概是這樣子,那到底應該怎麼穿?學生想請教一下。
老師: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意思是說,因為孔子是周朝,周朝定的服裝,孔子尊崇,叫做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夏商周的先王,像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直到周公的時候,制定了周朝的法服,周朝的法服跟商朝不一樣,跟夏朝不一樣。孔子是周朝人,所以孔子尊周朝的法服。至於先王的法服是什麼呢?雪公老師說,今日之下,是國家規定的服裝就是法服。國家規定的時候,國家當然是要找大儒,通達古人,也瞭解現代,制定的法服能夠代表民族文化,代表國家的精神,代表自己的職責,就像天子12個章或9章,在這裏面去制定,但是他一定有個朝代的演變,不管你怎麼變,你一定有一個中心思想不變,你只要制定出來以後,那大家一體遵守,否則的話,都毫無章法,你這個時候怎麼說都沒有辦法說清楚。所以我才會說禮失求諸野,剛才講緬甸的時候,看他們的法服就像我們中國式的唐裝一樣,至少是他們中央部會首長穿的法服。而且去立法院接受諮詢的時候,他們一定是穿著法服,甚至還戴著帽子去諮詢,有冠冕、有衣服,代表對國家的尊重。禮失求諸野,我們很多自以為文明的國家,其實很多的禮儀都不見了,反而要到落後的國家去看,反而他們保留的更完整,這些很難說清楚,也只能跟張校長做這樣的回答。
學生:老師您好,有兩個問題要請教老師。本章所提到的“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法言不敢道,德行不敢行,”這個不敢、不敢、不敢,是不是跟後面的“夙夜匪懈”,可以說是卿大夫在行國家的事的時候,他的態度是非常謹慎的,而且也是非常積極的,那謹慎積極就是一個卿大夫應有的形象,是否可以這樣解釋?這是第一。
第二,這裏有提到,可以守其宗廟,那是不是也是老師所說的,能夠維持一個中心思想的一個概念,也就是說如果他能夠都是遵守先王之道而行的話,他能夠守住這個中心思想而不會去隨著這個世間的變化而變化,是否可以這樣解釋,請老師指導。
老師:卿大夫你把他歸到謹慎,謹慎積極,這很好。謹言慎行,言行當中謹言慎行,而且服裝,穿著國家制定的服裝來代表對國家的尊重,執行公務,代表對自己身份的尊重,這都很好。這個謹慎德能如果能夠守住的話,這個人老出差錯的機會真的會很少。諸葛亮就是這種特性,即使他輔佐的是阿斗,是昏君,可是都維持蜀國的興盛,其實終諸葛亮的一生,真的是可以安邦定國,諸葛亮過世以後,魏國也都不敢打來,必得要拖一陣子,這些諸葛亮所留下來的股肱大臣都死了,像費司馬祎還有蔣琬這些人死了以後,魏軍才敢大舉而進,可見諸葛亮的威力。所以卿大夫的威力是很可觀的,如果卿大夫幹得好,威力是很可觀的。
第二個守其宗廟,應該是指他孝道的這一分,不是他的中心思想,是他孝道的這一分,他用孝道來祭祀父母,來祭祀祖先。那祭祀父母、祭祀祖先要怎麼祭祀呢?你把你對國家的功績拿來祭祀,那可是一個最好的孝道。孝道就揚名聲,顯父母,這是儒家裏面的大孝。辦政治就是儒家的大孝,所以我才會說忠臣一定是出自於孝子,但是孝子不一定會是忠臣。卿大夫可以算是大孝了。坦白講,一個家裏面要找到孝子,十個家庭裏面或許八個九個都可以找到孝子,但是要找到公心的人才,在團隊裏面是公心的人才,不一定所有的孝子都可以,在孝子裏面的有幾個就可以了。
總結,我們應該把卿大夫的精神抓來在這個時代用,做法上沒有辦法抄襲古人,延續古人,但是在精神上要有延續。精神上要怎麼延續呢?在經學裏面你多讀、多學、多看,這個時候你知道古人的風采,古人的內涵,古人的見地,這個時候你在參考現在的很多的變化,你懂得去怎麼適應這些變化,你的服裝千萬不要再穿古人的服裝,你不要讓人家認為異類,但是你的服裝啊取樸實、取莊重的那一分就可以了。你的言語不一定要很言必稱子曰、孟子曰、老子曰,你不一定這樣,但是你的言語可以抓裏面的內涵來說,用他可以聽得懂的言語來表達這些經學的內涵,會讓人家耳目一新。如果你懂得時代的進步,你用這個來輔佐你的概念,你的概念反而會讓人覺得閃亮。在這個時代裏面——,科技進步,價值混亂的時代裏面,反而需要這種概念的時候,你的言辭是一個成功的言辭,你的言辭裏面是一個趨吉避凶的言辭,反而會讓人家很喜歡、很佩服,反而會奇怪你怎麼會有這種見地這種言辭,那都是一個你對經濟學的瞭解,乃至於行為也是。行為也是,你已經沒有辦法像古代那種行為了,那你怎麼辦呢?你還是在這個行為上取古人精神的那一分,比如說你已經不能坐馬車了,你那馬車什麼你都不能用了,但是你在轎車上面,國家怎麼規定,你是屬於什麼身份的,坐在哪個位置的,來表達你對這個禮儀的重視,這個是可以用的。比如說你上轎車的時候,你是貴賓,你可以坐在司機的右後方。開車是主人,你是客人,你就不能坐他的右後方,你就要坐他的旁邊,等等。要配合現在禮儀和做法。這是我們讀這一章應該要知道的部分,要懂得通權達變,要懂得博古通今,要懂得走入時代,才能夠被時代所接受,不會被時代所淘汰,而且走入時代的時候,又善巧的把經學的內涵、經學的義理、經學的見地融入現代,這才是我們應該要有的行為跟風範。
不曉得還有什麼高見?沒有的話今天就到這裏。
接著就要進入暑假,暑假期間,歡迎大家多看線上直播以前的課程,還有每日輕鬆學,還有藝術學院,還有孝經的注解也歡迎大家看,開學之後根據你看過的注解,再來看看上課的講解當中有沒有哪些你可以採取的,或有哪些的疑問都可以提出來,論語的部分,我們也是在子貢的部分之後,我們會進入孝的主題,配合孝經做孝的主題。要把論語有關孝的,還有尚書的、左傳的、國語的孝,通通集合起來,來做一個孝道的完整陳述,看看中華文化是怎麼呈現孝道的。而孝已經不能把古代的做法拿來現在用,做法是不能拿來現在,義理上、原則上、精神上,要怎麼延續古人的精神,這經學通達了以後,你就自然知道現代應該要怎麼做法。但是內涵精神是源自於古人,這才能夠保持民族的不亡,又可以跟整個時代接軌。這是我們學儒必需要有的風範。這學期的課程就到這裏,謝謝大家這學期的收看。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經與孝經圖第五集发布于2024-05-13 15: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