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與孝經圖
孝经与孝经图第十三集
如何以孝事亲
《纪孝行章第十》
各位在线的嘉宾,还有我们在场的老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好!又到我们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在线直播的课程,今天晚上是孝经。昨天冬至,可是看起来不太冷,或许是全球暖化的现象,现在的气温是变化莫测,所以要按照天气的冷暖来保暖,不要太轻忽,身体健康其实是修学正法、推广正法事业很重要的一步。我们今天是孝经的第十章,十八章的第十章纪孝行,就是记录孝子的行为。我们都知道孝子在国家推广德教的时候,会有很多家庭的子弟会孝敬他的父母亲,为什么呢?这是上位者以身作则,而且懂得以政治的力量来推广教育,就有很多的孝子的行为是可以被记录的。在书上赞叹尧舜时期叫做比屋而封,就是家家户户都有很多被称赞的事情。在桀纣的时候叫做比屋而诛,就是家家户户都有很多罪恶的事情,所以人是可以被教的,但最重要的是要教什么!纪孝行章就是记录孝子的善行,孝子的善行主要的是哪些?我们说孝子有很多的善行,他主要的善行是什么,这一章里面可以提供我们一个正确的内涵,而且一个国家之兴就要看这个风气有没有开展,一个国家之衰就衰在没有这个风气,所以我们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如果国家的政治推广,教育能够把这个风气推广起来,就像我们这一章所说,这个国家是强盛的,民族是可观的,他们要发展的经济,那个经济实力是很有前瞻性的。总而言之,如果一个领导人他知道回归到文化的本质去处理问题,很多的问题都可以在根本上解决。
整部孝经里面有总说孝道的修学法以及它的义理,分别来说孝道他的大意是什么?他的修学法是什么?我们已经把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都说了,而且这些人都能够组成一个孝道的风气,人是可以跟天地并为三才。以孝治天下是为政者应该要有的风范,而圣人也是以孝治天下。这么说来,以孝治天下就是家家户户都会有很多的孝子,孝子应有的行为是什么呢?我们这一章就是如何以孝事亲当中里面的纪孝行,记录孝子的行为。
以孝事亲当中又分为正面说跟反面说,反面说就是五刑,国家有五种很严重的刑罚,细目有三千条,是来惩治罪犯,其中最严重的罪犯就是不孝,就是我们下一次要说的。纪孝行章的经文是这样的,我们大家一起来念一念。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标),居则致其敬(致敬),养则致其乐(致乐),病则致其忧(致忧),丧则致其哀(致哀),祭则致其严(致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结)。事亲者(标),居上不骄(居上),为下不乱(为下),在丑不争(在丑)。居上而骄则亡(上骄),为下而乱则刑(下乱),在丑而争则兵(丑争)。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 犹为不孝也(结诫<不在物供>)。
孝经整体是一个架构,这一章也可以做一个小架构,就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五种行持是一个能事亲之道,事亲不止是这五种,还包括办政治能够和谐政治,可见儒家所讲的孝有修身之孝,家齐之孝,治国之孝,平天下之孝,为政就包括治国跟平天下。五种的孝行是能事亲的,第一个就是标孝子要对父母亲有恭敬心;第二个是要很快乐的事奉父母亲;第三个是父母亲生病的时候要把他当一回事,叫作忧;第四个父母亲过世的时候要用真情,叫做致哀;第五个父母亲过世三年以后,祭祀的时候要肃穆,不可以嬉皮笑脸的。这一节就是一个能事亲的孝子。孝道不只是这样,还有办政治能够和和谐政治。正面来说,就是孝子如果是在上位,要不骄;在下位,他不能乱;在同辈,他不能斗争。在上位如果是骄,一定会亡;在下面乱的人,他一定会受到刑罚;在同类来斗争,一定会有兵戎相向,斗争的结果就是互相攻击。总而言之,如果不能够去除骄,不能够去除乱,不能够去除斗争,虽然对父母亲很孝顺的,犹不是真正的孝。这章的大意是这样。
我们再来详细的分析这一章的经文,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就是孝子侍奉父母亲啊,这个也字,儒家的经文里面都保留那个活口气,我们以前在学校读书都很讨厌那个活口气,什么也呀、之呀、乎的。考试时,有的国文老师还考你:孝子之事亲,下面(一)也;(二)乎;(三)哉。很讨厌,他连这个都要考。其实是古人说话保留他的活口气,孝子之事亲也,就是孝子事奉父母亲这个事情啊,我要怎么去解释它呢?怎么侍奉父母亲啊,那个也就保留那个活口气。怎么事亲呢?平常在家里面时候,致就是能够敬上,致其敬就是要懂得恭敬,要把恭敬表达出来,要敬上恭敬的心意,恭敬的做法。
养则致其乐,养这个字读(yàng),奉养的意思,奉养父母亲要致其乐,孝子要能够把他的快乐用上,就是说孝子是很快乐的。有的注解是说,要让父母亲快乐。你们想想看,哪一个注解比较好呢?孝子事奉父母要很快乐的;但有的注解是说要让父母亲很快乐;你们觉得哪个比较好呢?
病则致其忧,就是父母亲生病的时候,孝子要表达忧愁。丧这个字念(sāng),不能念丧(sàng),丧就是没有了,丧失地位。丧(sāng)就是父母亲之丧孝子要表达哀,哀就是要有真情流露。祭则致其严就是祭祀父母亲要能够表达庄严。五者备矣,能够完备啊,这样的人就是一个能事亲的人。什么叫做能事亲,徐醒民老师,醒公老师说,这叫做事亲的先决条件。
其次,事亲者,口气又转出去,事亲者这个人要居上不骄,这个上,包括或者是天子,或者是诸侯,或者是卿大夫,或者是企业家的老总,事业的领头者,都可以叫作上,不骄。为下不乱,是不会作乱,表示说可以很恭谨,能够恭敬谨慎。在丑不争的丑是同类,这个同类在此处特别是讲同朝为官,其实儒家里面很多都是讲办政治。我们会问:你干吗老是谈政治?很简单,政治办不好,什么都不要谈,各个事业都做不下去了,没有做事业的环境,还有风气也被打坏了,还有政治办的不好的时候,外面来的侵略,你也没办法阻挡,只会让老百姓生灵涂炭,就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所以儒家都会导归到政治。政治一定要把风气讲究,要把领导人约束,这里面可以看出儒家他不是服务专制帝权。如果服务专制帝权,他应该是歌功颂德,应该说什么都对啊,不!他要约束他们,唯有约束他们,老百姓才有快乐的生活。你说民主制度,难道民主制度下,那些政治人物不约束可以吗?不约束就乱讲话,他还不是造成很多的问题,所以不是在于政治的制度,而是在于那些领导人应该要有什么风范,应该要有什么人格特质才能保证这个制度能够发挥功能。
孔子说,居上而骄,如果在上位而骄要亡噢,亡是很严重的事情。为下而乱,在下面的如果是犯上作乱,就会遭受到刑法的制裁。在丑,丑就同类,而斗争的时候会最后会演变成了刀兵想向,就是互相用武器攻伐。如果三者不除,如果不把他的骄除掉,或者把他的乱除掉,或者是把他的争——斗争除掉,这个人虽然在家里面很孝顺父母亲,怎么孝顺呢?就是用牛、用羊、用猪,牛羊猪代表是山珍海味,代表是满汉全席,可是也不叫做孝。我们现在很多人的孝顺是什么呢?就是给父母亲买很漂亮的房子,带父母亲出国去玩,给他很高的享受,这就叫孝。可是孔子说用三牲都不叫作孝,所以孝应该要去了解他的本质,应该要了解他的义趣,应该要了解他实际的做法。
以上是这一章很简单的解释,现在我们来分别诠释一下。第一个,纪孝行章为什么要安排在圣治章之后,以前我们在读经学,我们都是乱读的,随便读一读的。有些人他就说,我只要懂一句我就很受用不尽。我以前听这个话,我是蛮感动。我现在听这个话,我感觉怎么可以只有懂一句呢?经是前后文都贯穿的,怎么可以只有懂一句呢?这里面环环相扣,有时候你这一句还有很多句来补充,你才会懂这一句,不是你认为当下懂这一句就能懂这一句的。纪孝行章为什么安排在圣治章的后面,理由是什么呢?理由就是圣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他最重要就是以孝为本质的治理,这个时候一定会有很多孝子出来。如果你是以孝治天下,结果都没有孝子,可见你是上行下不效,叫做阳奉阴违,就是你的政策拼命的颁布,你的教育拼命的来说孝道,可是老百姓都不尽孝,这表示你的领导者有问题,你的团队有问题,假如你这个领导者是以身作则,你的团队是很有素质,是人才团队,你发展下去的一定是孝道落实,什么叫做孝道落实?就很多孝子出现,这叫作孝道落实。孝道落实里面必有很多孝行可以被记载,所以叫做纪孝行章,你看多好!是不是有次第?所以经书是每一章都环环相扣的,孔子不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我们以前都认为孔子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你看论语四百九十八条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谁告诉你是这样的?那只是弟子们个人把个人的听闻都凑起来而已,当然你如果做一个架构,你就知道孔子不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比如说他的孝道是一个完整的架构,只不过他是对着什么人他说什么重点,对着什么人说什么重点,你们这些人合起来的时候,你才能够看到孔子完整孝道的这种体认。所以你怎么可以说我只要懂一条,你当然要懂全部你才知道圣人在想什么
第二,我们说孝子他平常要致敬,致就是要能够敬上力量,敬上恭敬心。他的理由是什么,他有什么经典证明?他的理由就是这样的,子游曾经问过孝,孔子说,现在的孝子叫做能养父母亲,对,我们现在的孝子也是这么认为,能养父母亲就是孝。可是狗跟马也会奉养主人,狗会看家,马会帮忙主人驮重,你看马骑多远的时候,都在那任劳任怨。你孝子只是服劳役,那你跟动物有什么差别?你这个孝子跟动物有什么差别,所以恭敬心,为什么要有恭敬心的理由就在这里,人跟动物是分开的,人懂得对父母亲恭敬,人懂得表达礼,这是动物办不到的。比如说,马跟马在进出门的时候,会不会说:请进。不会!那是人跟马的分别。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人、马都不分别了,人、狗都不分别了。人懂得礼节,就是人跟动物马上分高下,进电梯的时候,电梯打开的时候,请进,狗会不会说请进?不会。结果电梯一打开,全部都冲进去,那人跟狗有什么两样呢?所以那个礼节就是人跟动物的分别!
该怎么样居则致其敬,你看一个一个问问进去,我觉得那个经学,你一定要一个一个问进去,不是死板板的读教条。这张图片蛮有意思的,伯鱼曾经经过孔子的面前,他是趋而过,就是对他父亲很恭敬的,就是稍微弯下腰快步的走过他父亲,不是大摇大摆的,好像他很大。在尊长面前踱来踱去,现在小朋友也会在尊长面前踱来踱去,反而他爸爸是趋而敬之,反而现在是正好相反。居则致其敬,就是那个态度上表示对父母亲有一个恭敬的心,就像伯鱼对他的爸爸一样。所以我上次那个孝道科判,我还少录了伯鱼,我还少录了殷高宗,殷高宗不是有那个三年谅闇不言,还有伯鱼经过他爸爸面前时,爸爸说:学诗乎?他回去就学诗,表示他很听他爸爸的话。我们现在孩子们不容易听爸妈的话,听了以后也不会照办,听了就已经很不错了。学诗乎,回去就真的学诗。学礼乎,回去真的学礼,这就是居则致其敬,就是把他爸妈的话当一回事,在态度上表示对他爸妈的恭敬,该如何做到,就是要这样做到。
子夏说,事父母要尽力,这个恭敬就表现在你是一个尽力的人,我们说毋不敬,事思敬,事情要思敬,你这个事情要思到位的。事父母能竭其力,就是说你可以用上力量的,这是表现恭敬心的方式。
还有对父母亲是要懂得劝谏,如果父母亲会犯大过了,你要先劝谏,结果父母亲不听你的,你对父母亲还是很恭敬,不因为父母亲不听你的,不因为父母亲犯过错,结果你对他轻视,你对他小看,不能!你父母亲就算犯过错,你还是对你父母亲恭敬,这个就是孝子的风范!你父母亲就算犯了很大的罪,你还是对你父母亲恭敬,这就是孝子的风范!恭敬心是这样的。
还有中庸里面说:孝者是善于继承他爸爸的志,善于述他爸爸的事。换句话说,会把他的爸爸的典范保留,我们一般说祖德流芳,就是会把祖先的风范保留下来。中庸这段话是特别赞叹谁呢?赞叹武王,赞叹周公,武王、周公对文王就是这样的继承,这就是恭敬,恭敬就是把你好的留下来,不是表面上恭敬,后面都不当一回事,爸妈跟你讲的话,你都耳朵一转就忘光,这个恭敬有什么用呢?然后恭敬是表达在态度上的恭敬,还有服务上的恭敬,还有把你的好处、把你的优点学过来的恭敬,你看经学是不是要四面八方的学,你才知道什么叫做恭敬,我们以前都认为恭敬是说爸爸早、妈妈晚安,我们把这叫做恭敬,操作法就是这样,可是你们有没有知道恭敬的后面含藏这么多的道理在里面,经学你怎么可以不学呢?
还有论语上面也说,爸爸在的时候,孩子不能够自主,不能说我想干嘛就干嘛,家里面有父母亲。这个时候要看看孩子的心志。父母亲过世的时候,要看看孩子的行为,这个孩在三年里面,守丧三年当中,没有去改变父母亲的老规矩,或者是把父母亲好的保留住,这个人叫做孝。孝就是懂得去保留人家好的,老规矩是不要动的,这表达一种怀念,尤其是守丧三年?
什么样的人居则致其敬,原来恭敬要表达这么多的内涵。原来孝子在家里面表达恭敬是这么多的内涵,但有什么经典可以证明?谁是典范?在论语子张篇里面,曾子就说,他曾经听过孔子说,孟宪子的儿子孟庄子的孝,可能跟其他的孝子一样,可是有一件事情是其他孝子比不上的,是什么呢?他继位的时候,他爸爸过世他继位,他是卿大夫,他继位只有四年多就过世了。爸爸死了,儿子四年多就过世了,在这四年多里面他没有改他爸爸的规矩,没有去摒弃他爸爸的臣子,所以孔子说,这个是很难得的,孟宪子是春秋时期的贤大夫,在《大学》里面,曾子曾经引过孟宪子的话,他的儿子就是这样的风范。以上叫做居则致其敬,原来居则致其敬是这样讲究的。
该怎么做到养则致其乐,养父母亲,内心要很快乐,不能养了不甘愿,为什么是我养?老大为什么不负责任,老二为什么不负责任呢?老三为什么不负责任?为什么都是我?我爸妈有什么事为什么都叫我,他不是生好多孩子吗?现在大陆上只有一胎化,那就只有我。不是这样的,你应该很高兴的,“哇,太好了,都是我”应该这样的心态去想象。为什么呢?
下面说父母的年龄你不可以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他是个福田,你在你的父母亲身上尽孝道,你会改变你的命运,他是一个好大的福田。你懂得运用,你在孝道当中你的命运都改变。一则以惧就是说来日无多,所以要很快乐的去经营这一块福田,这一块福田会让你得到很大的福报,所以我常会说,命理学里面说你是歹命之人,其实你不用害怕,你真的不用害怕,怕什么,你只要懂得以孝道为本质的善良,你就可以改变命运。算命学家说你命好,你也别太得意,你小心就在命好当中下去了,真的。人生的吉凶祸福是在你的心念,绝对不是在你那些面相上面的显现。
侍奉父母亲要很快乐。子夏问孝的时候,孔子说脸色要好看,就是要很快乐,侍奉父母亲要心甘情愿,要脸色快乐。
以上是在家里面要懂得恭敬。奉养的时候心情要很快乐;父母亲生病的时候要表现忧愁,意思就是要当成一回事。别跟父母说你自己不会看病吗,自己不会拿药吗?水在那里,你不会去倒吗?要把他当一回事。在礼记的《文王世子》里面说,文王做世子的时候,他的爸爸叫做季历,当他爸爸的内侍告诉他你爸爸生病的时候,他会急着赶快去见他爸爸,急到什么程度呢?书上说,连鞋子都没有穿好就跑出来,这个鞋子都还没穿好就跑出来了,就好像家里面有火灾了,鞋子都没穿好就跑掉了,这种感觉是这样的,就把他当一回事的。
还有周武王当世子的时候,文王当诸侯。文王生病的时候,周武王是连帽子衣服都不换的,这就是一种表达在意,表达忧愁,要把它当一回事。特别有这个典故,就是汉文帝,汉朝最有名的皇帝——汉文帝,汉朝所有皇帝,西汉、东汉也好,汉文帝是最好的。汉文帝对他的妈妈薄太后是非常好的,早晚问安,而且他妈妈生病了,因为他妈妈体弱多病,照顾他妈妈的时候,其实也都是衣不解带,不会穿了睡衣去睡觉,帽子衣服都不换的,汤药都是亲自尝的,表达一个很在意的来侍奉他的母亲。这种以身作则,再加上他的为政的风格,带来汉朝的大治。以上是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就是父母亲过世的时候,要懂得用真情。有没有经典证明呢?曾子说,我听过我的老师说,人都有保留他的感情,未有自致就是说人都会有所保留的,未有自致,都有保留,不会发挥到极致的。但是父母亲过世的时候,他一定会真情流露。
子张也是说,父母亲之丧要真情流露的。
子游也是说,丧事是在哀上,什么叫作哀呢,就是真情流露。临丧致哀它有什么重要性?比如说面临自己的父母亲之丧,要有哀,它的重要性是怎么样呢?
孔子说,这个上位的人如果不懂得爱护老百姓,祭祀不懂得恭敬,临丧不懂得用真情,意思是这个人对于老百姓是不慈的,对于父母亲是不孝的,这样的人一定刻薄寡恩,刻薄寡恩的人当国君,我告诉你,老百姓一定倒霉,做天子,天下要倒霉。这个要有眼力才会知道。
我们要怎么样去临丧?面临丧事要怎么样临丧?孔子说,丧事不敢不勉,在论语子罕篇里面,什么叫不敢不勉呢?就是要用上真情,有丧服,还有饮食不要讲究,甚至住的地方要换房间,在丧礼的时候要讲究,不要僭越,不要做的太铺张,好好的借着丧事来表达对父母亲的孝思,来做风气的推广,这是不敢不勉。孔子说,这个事情要尽力做的。
还有孔子跟孟懿子说,死要葬之以礼,葬之以礼就是埋葬父母亲的时候要以礼,以礼就是你不可以僭越,不可以搞得很丰富,搞得很气派,你要看你的身份,而且重要的是表达真情,不是做门面,并且在守丧三年期间,你的配饰,以前君子都是配玉的,守丧期间,那个玉之类的配件都不要有的。
为什么要守丧三年?三年太长了,这个在论语里面都有,三年的意思是说父母亲照顾我们的时候都是在怀中三年,这三年离不开父母亲,你离开父母亲,小心走路跌倒,开水烫伤,走出去跌到水沟就会死,所以这三年的时间简直都是父母亲无时无刻不在保护,这就是三年之丧的理由。父母过世,为父母守丧三年来做回报,以上是父母之丧。
接着是父母三年之后要祭祀,要怎么祭祀呢?叫做致其严。要懂得庄严,要懂得严肃。
要怎么致其严?在八佾篇里面说,祭祀的时候要当成他在眼前。孔子说,我如果不参与祭祀,我因为生病了或者是我有事请人代祭,我就等于没祭拜,所以祭祀一定要人到场,而且要观想,像周文王在祭祀时就观想父母亲的恩德,来接受祭拜,用那种诚意来祭祀。
孔子跟孟懿子说,要祭之以礼,祭祀不可以僭越,不可以在自己的家庙跳八佾舞,彻馔的时候唱雍诗,这是不可以的。所以祭祀要庄严里面包括:祭他就在眼前,包括要以礼来祭,不可以僭越,都是属于祭祀要庄严的内涵。尤其是领导者,对他父母亲的奉养,对他父母亲的恭敬,奉养他父母亲的时候是很快乐的,他父母亲生病的时候,是当一回事的,乃至于他父母亲过世的时候,他懂得真情,他父母亲过世三年以后,他懂得好好的祭祀,这些有什么殊胜处,特别是父母之丧,以及父母丧三年之后的祭祀,如果领导者好好的重视,它会产生什么功效?《学而篇》里面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就是指丧事,追远就是指祭祀。民德归厚是你这种德教,老百姓的风气会归于厚,归于厚就是老百姓都会透过你的引导,他会懂得孝顺他的父母亲,懂得孝顺父母亲就懂得去利益别人,请问:风气都是利他,怎么会刻薄寡恩。怎么会作奸犯科,怎么会犯上作乱,所以这叫做民德归厚。民德归厚,雪庐老人说,根本都不要警察。现在警察忙得要命,司法官都忙得要命,检察官每天都忙得要命,律师都忙得要命,大家都有打不完的官司,风气怎么这么坏?可是你如果好好导正的时候,它的风气是好的不得了。
我给大家看一段,清明上河图里面,当时是在开封城,就是卞京,你看框框的那个地方,那就是京城的警察局,警察局的警察在做什么呢?敲二郎腿,为什么?没事!老百姓都好好的,还要做什么事,现在各级公务员都忙翻了,好像要忙了才是尽忠职守,都忙翻了。老百姓这么难管理吗?比如说警察一年到头都回不了家,老百姓有这么可恶吗?风气有这么糟糕吗?在以前的社会里面,以前中国大陆的这些村庄,方圆五里内只要有一只鸡被偷了,全村轰动。现在隔壁死了人都没人知。就是整个风气都变坏了,为什么变得这么坏?就是以孝道为本质的教育没有被彰显。
哪一个人是丧葬祭祀表达孝心的风范。论语说:禹。孔子说:对于禹,我没办法批评,禹这个人他懂得对治他的私欲,比如说他私下的衣服不讲究,他住的宫殿不讲究,可是在公家的时候,我面对公事的时候,我衣服穿的是讲究的。所以我才会说,我们现在的公务员,有时候你衣服穿的好,那是讲究。为政者不能说我今天穿很好的衣服,明天穿不好的衣服。我穿的很好的衣服的时候,我重视这种场合;我穿不好的衣服,是说我干嘛跟欧美走,这就是胡闹,就是他说他话,其实衣服就是表达你对人家的尊重,尤其是办公家事情。禹,在宫殿上他不讲究,自己住的不讲究,衣服上不讲究,吃的不讲究,可是对民生的讲究,对祭祀他讲究,有关风气引导的,他都讲究,这才是真正的领导者风范,领导者一定是在风气上讲究,绝对不是今天说东,明天说西,想干嘛就干嘛,反正老百姓选他的,他想干嘛就干嘛,这样的领导人是不对的,领导人反而是要懂得风气的经营,要懂得以身作则。
在诗经里面,诗经小雅曾经说,周文王在祭祀他父母的时候,明发就是说第二天天亮,整晚都不睡,明发不寐就是天亮前都没睡,有怀二人就是怀念他爸妈。因为怀念到极致的时候,上去祭祀,他爸妈好像就在眼前被接受祭拜,难怪他会开八百年的天下,是有道理的。
这样算不算事亲?徐醒民老师说,这样子是事亲的先决条,而真正的事亲是什么?还要包括你为公、为政,所以叫做居上不骄,居上不骄就你在上位的人你不骄。
那个典范是谁呢?那个典范像周公。徐醒民老师——醒公老师的孝经里面讲到周公。周公这个人曾经在一顿饭当中有三个客人来拜访他,分批来拜访他,他赶快把饭吐掉,去招待客人,等于他对人才是很重视的,对客人是很重视的。洗头发的时候,客人来了,来不及把头发吹干,把头发挽起来,就去见客人,有一次洗头发要分三次才洗完。他是摄政王,他等于是代理天子七年,其实他官位很大的。
他曾经送伯禽回鲁国的时候,他说,到底是你大还是我大?当然是我大,我是文王的儿子,我又是开国的功臣,我又是摄政王,可是我都尚且是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你回到鲁国去当国君了,你怎么可以居上而骄,居上不骄是多么重要的人格修养。
第二个,为下不乱。为下不乱就是你在下面的人你不能乱,你不能犯上作乱。例如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过世的时候,他的职位,当时的蜀国是四川省而已,他应该是参谋总长兼四川省主席兼国务院总理,你们想想看,官大不大?天下就是他的嘛,对不对。然后人事权全部掌握在他手里,手上又拥有三十万大军,你想想看,这个人还需要谨慎吗?这个人简直就是可以犯上作乱了嘛。不,他的一生惟谨慎,这是他聪明,有智慧,所以说真正懂得孝道的人,他懂得出外的时候,他是这种风格,那才是真正对父母亲的尽孝道。
在丑不争。在丑不争,尤其是公务员的同僚,特别是公务员里面很有实权的同僚,往往容易分党派,往往容易找靠山,较量谁比谁厉害。在丑不争,你真的懂孝道的人,你不会去争。
例如谁?李商隐有一首诗《武侯庙古柏》里面就讲两句话,叫作: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shào)公。大树思冯异,就是汉光武帝打天下的时候,他有很多的将军帮他打天下,这个叫做在丑,大家都是同僚。可是论功行赏的时候,大家抢功。像朱元璋开国的时候,朱元璋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大家抢功。可是冯异将军,论功行赏的时候好像都跟他没关,他就躲在树下休息。有人就问汉光武帝说:功劳最大的是谁?汉光武帝说:就在那个树下睡觉的那一位,这就是汉光武帝。汉光武帝他懂得表彰气节,他懂得重视退让,所以王莽那个时候的尖酸刻薄、逢迎巴结的风气都被汉光武帝扭转过来,可见领导人他的重点在领导风气,风气一旦领导正了以后,经济不拼都拼了,民生都乐利了,公务员不贪污国家一定强盛,真的。
岳武穆——岳大将军说: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怕死。我告诉你,这个朝廷必兴。
以上是纪孝行章,纪孝行章有在家的五种行为。有出去的时候,他到底是上级的,还是下级的,还是同僚的,他的风范是什么?合起来是一个完整的孝道。
我们接着来看各朝的孝经图,这是北宋的李公麟他所经营的孝,他的经营的孝就很清楚,爸妈在上面,然后孝子在下面手足舞蹈,他的太太在敲鼓。太太的旁边有孙子助阵、助兴,有没有?孝子的旁边,左边两个,右边一个,一看是两男一女。北宋的李公麟在表达什么?他只有在表达一个养则致其乐,就是奉养父母亲要很快乐,好像老莱子一样,心情很快乐的奉养父母亲。可是不对,这里面有五条要做,李公麟只画了一条。
我们再看元朝赵孟頫,元朝赵孟頫也一样,元朝的赵孟頫,他画的也是像老莱子一样,击鼓去取悦他的父母亲,也是他的太太击鼓,右边有两个小孩,左边一个,发型不同,从发型不同可以看出这个家里面是两男一女。
仇英,仇英也仿照赵孟頫,仇英也是一样,在郊外,前面是户内,现在变成郊外,换汤不换药,然后父母亲很高兴,有婢女倒茶,前面也有婢女倒茶,你看有婢女倒茶,然后有传递点心,前面的也有,然后这个孝子后面还有一个耍小丑的,他的太太击鼓,旁边也是两个孩子,右边两个,左边一个。好像都照抄。而且强调的只有养则致其乐而已,就是奉养父母亲,内心要很快乐的奉养,不要那个心不甘、情不愿,不要推责任,说:爸爸今年在我这里住一个月,大哥应该到你那住一个月,弟弟你也应该住一个月,他养了三个小孩子,为什么都是我?不!要很高兴的,还好,都是我,赚死了,要有这种胸怀。
我们来看江先生,江逸子他画的孝经,他整体的经营是这样的,我们来分别看,江先生到底能不能表达孝经图?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孝子,他的家庭,你一看,请问他家是有钱的家庭还是没钱的?当然没钱嘛!那个墙壁的墙皮脱落,还用泥土补,家里比较少钱,可是你看他爸妈很快乐。因为媳妇带着孙子来孝养父母亲,所以家庭里面穷,可是有余欢,有余欢就是剩余很多的欢乐,穷的只剩下欢乐。现在很多人是穷的剩下钱,他家是穷的剩下欢乐,这是很奇妙的事情,穷人有什么好欢乐?穷才欢乐!
这个孝子在外面做什么?这个孝子在外面呢,你可以看到有一个戴着斗笠的、拄着锄头的,一看他是农夫。还有拱手的,他下面是柴,放的是柴,表示他是柴夫。还有手杖上面挂着两个葫芦,表示他是悬壶济世,他叫作江湖郎中。还有阿妈抱着孙子,还有小孩子跑过来。这个孝子的旁边——左手边有一个带东坡帽的人跟他介绍。
还有一个走过来,这个人身上背着有鱼网,还有鱼篓,表示是捕鱼的。表示这个孝子是处在乡间,有农夫、有樵夫、有渔夫,都来做什么呢?一看这个孝子可能是在调理什么事情,或者在讲什么道理,这个人就是能够在乡间里面被大家所拥护的,你就可想而知,这个孝子是一个能够在家里面有恭敬心的,奉养父母亲很快乐的,相信他爸妈生病的时候,他是很真心的,他爸妈过世的时候,他是一个很真情流露,乃自于祭祀是很庄严的。但是现在江先生表达的不是这个,表达的是这个人是人才。孝子一定要把自己培养成人才,他才真的叫做尽孝。这就是儒家要讲的,这个人可以出来给天下人办事,这个人可以成为上者,也可以成为同类,也可以成为下者,这个人你一看就知道是个干才,你光看他就知道他是个干才。什么叫干才?他有调和的能耐,这就是干才,我跟你讲,整个时代里面最缺的就是能够调和鼎鼐,宰相为什么叫做甘草?甘草就是能够调和中药,雪庐老人赞叹宰相之才像甘草,甘草它可以把中药调和。还要像鼓,音乐要用鼓去调和。还要像白纸,它能够接受各种的颜色。调和的能耐,那是宰相的干才。所以孝子他本身一定要懂得在家除了尽孝以外,懂得充实他自己,懂得立身行道,懂得为公发心,懂得办政治来利益天下苍生,这才是孝道的圆满。所以我才会说我们在推展孝道的时候,其实要推展经学教育,他才是真正推展孝道的本质,而且是推展孝道的圆满,不是说这些经学都不要看,就是回家开始给父母亲鞠躬,给母亲开门,帮父母亲扫地,我不是说那个不重要。你看这一章的经文:它说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然后能,请注意然后能,并不是说这五种做完以后,就是事亲,是说这五种做完,然后才能事亲。请注意他的语序,这五种做完,然后才能事亲,这叫做书读千遍,其义之见,然后才能,表示前五者只是先决条件。好比说你要入门之前,你要有什么先决条件;你要考大学之前,你要有什么先决条件,比如说你要高中毕业,你高中成绩要及格,你的年龄要到,等等,这叫做先决条件,并不代表你入大学。后面那个事亲则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那个才是完整的事亲之道。
最后我们要总结,总结的是什么?我们如果不读孝经,不从论语或者从其他的经书里面去读孝的概念,我们真的不知道孝他的先决条件,它真正的形象,它圆满的气象,我们真的不知道,所以读经学太重要,这是第一个要下的结论。
第二个要下的结论是说,懂得孝道的人因为他懂得在家里面利益父母亲,所以就算他不居官为政,在乡野,他也懂得去净化人心,就像我们刚才讲的那个人,那个人他旁边有樵夫,有渔夫,显现一副和乐融融,他可能就是在教他们什么事情,或者在调解什么纷争。而像雪庐老人他能够从大陆来到台湾,在台中虽然没有居官为政,但在台中办了三十几年的教化,把我们教好,把我们教的善良。像我这种人,搞不好会去为非作歹,但是因为受教了以后,才知道要静下来,才知道要好好的去服务别人,这些其实又何尝不是老人他在圆满他的孝道!这第二个我要说的。
第三个,我们说尽孝道的人在朝为官的时候,或上或中或下,你就可想而知,在上不骄,在下不乱,在丑不争,你就可想而知,真正的孝道他发挥最后的气象是什么?是不计名利的,是能够和合的,是一个能够带动士气的,是一个能够发挥效率的,这种人来当国家的公务员,来当国家的大官,来当国家的领导人,是团队之福,社会之福,万民之福,苍生之福,请问这种教育要不要推广?这种见地要不要流通?这种经学要不要深入学习?
以上是我们今天纪孝行章的课程。我们休息10分钟,我们后面再来在线问答,再来把这一章的未尽之意透过问答把它彰显清楚,下课。
课堂提问部门
学生:老师好,诚如刚刚上课所讲的,要做好五个,就是老师刚刚上课所说的:居者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者致其哀,祭者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但是现在已经没有守丧三年的条件了,所以现在一般人是做不到丧者致其哀的条件,请问老师,在今天的社会要如何变通?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现在贫富差距扩大,请问贫穷的人如何能做到事亲跟丧祭这个部分?再请老师解惑,谢谢
老师:我们说现在守丧三年,本来就办不到的,礼也有从俗的部分。那为什么办不到呢?因为现在等于整个社会的结构是改变的,以前是农业的社会,现在是工商社会,形式上不能守丧三年,我们做法不能延续,但是精神上可以保留。比如说在这三年当中多多的去想父母亲的恩德,或者是在这三年当中,不管公家给多少的丧期,或者是给二十一天,或是四十九天,不管是什么样的丧期,我就在给的丧期期间,好好的服丧,丧期过后,尽量的去想想父母亲的恩德,让我们这个孝道能够在我的身上实践,把它变成一个风气去推广,我相信父母亲会得到我们的加被,如果是有宗教的信仰,包括所做功德给他回向,都是一个精神上的延续,虽然做法没办法,但精神上是可以延续的。
第二个问题是说,贫富差距很大,贫穷人怎么能够办好丧葬跟祭祀的事情?要知道儒家里面他讲丧葬祭祀,他是量力而为的。丧,其实他是主哀。我们刚才讲的主哀就是要懂得真情流露,他不一定要办得很丰富,丧礼不一定要办得很丰富,而且祭祀也是一样。弟子规有说: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总而言之,能够把这个孝心表达,借着丧跟祭去表达,这样就好了。在古代,没有东西怎么办呢?我们上次唐诗里面林老师不是有讲那个周朴的《哭陈庾》:系马向山立,一杯聊奠君。一杯聊奠君就是只有一杯水来祭拜都可以。古代甚至还包括说水草来祭拜都可以的,只要有那个诚意,东西不足都可以的。贫有贫的做法,富有富的做法,总而言之,一定要有真情,在丧事期间用这个真情,在祭祀的时候,有那个诚意,这样就可以了。
学生:老师好,父母生病时,古人讲究:亲有疾,药先尝,那现在还适用吗?
老师:刚才的讲到汉文帝,他簿太后生病的时候,叫亲有疾,药先尝,弟子规里面讲的,像汉文帝就是这个典型。现在要不要尝呢?礼的作法有时候是要因时代而改变的,精神上可以延续的,那怎么延续呢?举例来说,可以用这个精神,比照说带父母亲去看病,或者找好的医生,或者是来提醒他吃药,或者是让父母亲心情好,让他居住环境很舒适的,有时候比吃药还管用,我们一般说:这个七分心理三分生理。打仗也是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甚至是七分敌后,三分敌前。如果说孝子懂得奉养的时候,是懂得致其乐,居者致其敬,我相信父母亲的心情愉快,我相信很多的病,都会很快的就好。亲有疾,药先偿,精神上是可以延续的,做法未必在今日之下是适合的,所以讲解礼的老师要小心,不可以照本宣科,不可以循着古礼,居今之事,雪庐老人说,中庸说的居今之事,不能行古之道。行古之道,灾必逮乎身,一定有灾难,这是中庸上说的。中庸也是孔子的传承,可见孔子也不也不主张做法延续。但如何延续这个精神,是我们必须要严肃面对的。
学生:老师你好,学生有个两个问题:对父母的孝道是如此的讲究,但是现在这个工商社会要如何的应用?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现在有很多的单亲家庭,没有爸爸,要延续严父的意义,替代方案就是延续妈妈的意义,或者是外公的意义或者是连续一颗尊敬老师的意义,是这样吗?
老师:古代的农业社会,当然它有很多的闲暇,现在工商社会本来就没有,时间往往都卡的很紧,孝道要随缘作。比如说你回到家里面了,致其敬,致其乐。父母亲生病的时候,要表达尊重,表达在意,你随缘在办。但是你出门,还要居上不骄,在丑不争,在下不乱,就是说他是随缘做的,古代有时候也要移孝做忠,有时候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要移孝作忠,这不一定的,要看你的实际的状况。你只是说你随缘到这个场合,这个时节因缘的时候,就要做什么。所以在忙碌的工商社会,还是有回到家的时候。回到家的时候,这些的做法是可以被讲究的。这是一个。
第二个,我们说单亲家庭,没有爸爸,只有妈妈。其实父亲的这一分,比如说在丧葬,在祭祀的时候,是可以用的,比如说祭祀的时候是可以把父亲当成祖先来祭拜,而且可以去想想父亲的恩德,或者他遗留了什么样的典范可以成为我们所遵循的。我们对母亲的孝道,一样是可以成立的。或者是父母亲不在的时候,阿公阿妈(外公外婆)一样也是我们孝顺的对象,这是可以的。老师,其实是通于四伦。比如说,颜回跟孔子又是情同父子,名为师生,私下切磋琢磨的时候,又是朋友,所以老师这一伦是通四伦的。所以才有所谓弟子们给老师守丧,但是因为没有服装,所以叫做守心丧。
学生:老师您好,我们知道事亲尽力者,他就是能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能够做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说他叫做事亲尽力。但是他已经能够做到,我们才提到如何居上、为下。他们已经这么好了,他为什么居丧还会骄?我为下为什么乱,同侪之间会有这些问题。他们前面已经做得这么好了,理论上轻忽了哪件事情才会有骄乱之事发生?这样请教老师。
老师:非常好的问题,我们应该说前面讲的那五个条件,根本就是一个事亲之道,可是他经文叫做然后能事亲,什么叫做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意思就是说,你这五个条件具备了,我才能跟你讲事亲,下面就是讲事亲者。你注意看那个经文,他事亲是在讲后面,不是在讲前面,讲那个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他在讲这个,这个叫做事亲,前面这个是讲能事亲,后面这个是讲事亲。他的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说你在你家里面虽然讲究这些,你出来更要讲出这些,否则的话,你还是会面临这些问题。我举例来说,乾隆对他的妈妈是非常孝顺的,乾隆也是有名的孝子,包括下江南的时候要带他妈妈去。可是乾隆犯了一个毛病,叫做居上而骄,当他到70岁的时候,国家大治的时候,这个人开始骄了,你看那个十全武功,从十全武功一出来时候,清朝注定开始倒霉,样样都圆满,所以这个人最后到晚年的时候,他听不进去劝谏的话,他只想听那个歌功颂德。整个大清帝国的盛况在乾隆,但是整个大清帝国的败亡要从乾隆说起,你看是不是居上而骄则亡!真的。所以你想想,孝道,为什么出去时还会骄呢?这就是孝子你虽然可以齐家,你未必能治国,你真正能够治国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孝,所以叫做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比如说我这个继位者,我把前面的典范移过来,就算我的盛况比他还盛。比如说我是乾隆,我就算我的盛况胜过康熙、雍正,可是你要把人家的前面那个不骄,或者是为君难,为臣不易的那种典范留下来,而不是那种到最后觉得大清的盛世在我最好,他就是没有好好的了解孝经,居上而骄造成的大清帝国种下败亡的命运。
为下而乱也是一样,为下而乱,举例来说,司马桓魁他们的兄弟都很友爱,对不对,结果是一起联合来作乱,结果乱事发生的时候,你看该逃的逃,跑不掉的就要被杀,弄得一家人在宋国不能活。在丑而争,在丑而争也是一样。你拥有兵权,你可能是扩充你的实力,虽然你父母亲得到你的山珍海味,可是他会提心吊胆,你后面发生什么事,他会提心吊胆,你虽然因为经过权力斗争以后,你吃香喝辣,你父母亲生活过得很好,出门有车坐,生活很享受,可是他过得提心吊胆,这样的孝道是孝吗?不会的。
学生:老师您好,请问老师,这一章孝经提到在丑不争,对争这件事情,现在社会提倡是要出去竞争的,特别要跟人家争名争利,不争,有时候会被认为是不争气的,如果说在家里面,父母也希望孩子好好出去,好好的竞争,这时候该怎么办?是要顺着父母呢?还是说要怎么劝谏父母?
老师:儒家也讲争,没有说不争,但是问题是争什么呢?是争道德,争学问,还是争名利?论语说不争?比如说孔子跟子贡说:赐也与回也孰愈,那就是争的。结果是:赐也何敢望回,你输人家,你输人家就要进步啊!怎么不争呢?儒家应该是:不争的争,争的不争,横披是:到底争还是不争,一样的问题嘛,就是:你该争的地方没争,不该争的地方争嘛?该争的地方是道德、学问,是内涵,是见地,结果不争。不该争的地方拼命争,结果是怂,输的要命,脑筋里面就是剩下名,剩下利。这种日子有什么好?然后再拿这个孝顺父母,父母有什么光彩的呢?发生案子的时候,父母亲也连带受累的,这算什么孝呢?那你说因为你不争,所以长官没提拔你。还好,他没提拔你。如果他只看到这里来提拔,我相信被他提拔的人很倒霉,真的。
学生:老师您好,请问老师,这一章讲孝者的五件事情,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这五件事情的其,它是指人还是指事?如果是指人,他指的是父母还是指孝子?
老师:其一定是指人,因为居在家里没事干的时候,事情敬,事情怎么敬?是人在敬。但是是父母敬还是孝子敬,当然是孝子敬。因为你只要把文句和后面一对,比如说丧,父母亲死了,致其哀,父母亲死了自己怎么哀?祭者致其严,父母亲都死了三年了,他怎么严?他怎么庄严?他都死了,这个一定是指孝子严肃,孝子哀伤,孝子快乐。所以有的注解说,养则致其乐就是养父母亲要让他快乐,这个我同意,可是不是这里的意思。养则致其乐是指孝子很快乐的养父母,所以我才会举论语里面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色难,就是脸色好看是最重要,
学生:老师您好,请问老师现在已经没有守丧三年了,我们对双亲的这种哀思该如何来表达?例如说,父亲如果过世一年了,我们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老师:祭祀,家里面的祭祀,上上香,贡品贡一贡,来表达一下对他的怀念。你如果是宗教徒,你也可以做一个功课回向,这是可以的。
学生:哀思一年跟三年有差别吗?如果父亲到了三年了,那该怎么办?
老师:三年以后就入祖先牌位,这个时候是属于祭祀,跟历代祖先一起接受祭拜。在三年里面,他是单独的被祭拜,单独的设灵堂祭拜,那三年后才是进入祖先的牌位,跟着祖先一起接受后代人的祭拜。
学生:老师您好,请问老师,我们有很多祭祀的节日,像清明节、像寒衣节、中元节、春节等等,现在又讲究环保,所以都不能烧纸钱,像刚才老师有提到说,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贡品就可以表达了,是否像我们用鲜花水果这一些就可以了呢?
老师: 他的意思是说,当你没有能力去承办的时候,你就算是水草都可以,就算是一杯水都可以,但是并不代表说,你就用一杯水来祭祀。比如说,你请客人来,客人来的时候,你表达诚意,可是你很穷,你就青菜豆腐煮一盘,这没有问题。可是你不能说,为表达诚意,所以我就煮青菜豆腐一盘,这怎么可以呢?你要知道他讲话的用语,礼,它不会去约束你,礼,一定要这样办。而是说,礼,不这样办,达不到是没有关系的。可是并不代表,礼不能用贡品来表达诚意。像大禹,叫做致孝乎鬼神。对不对,孔子也没有反对啊,孔子也没有反对,说是奢侈浪费!没有。有时候,礼,反而力所能及的部分,你多备一些也是表达你的敬意,这是可以的。只是说,你有时候你是穷,或者是你行路在外,你没办法,或者是你时间太仓促,这时候你要用上诚意,那是对的。
学生:老师您好,请问老师这一章的孝经叫纪孝行章,可不可以把它叫做孝子章,如果这样取名的话,跟这纪孝行章有没有什么不同?
老师:你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好了,纪孝行章是记录孝子的行为,意思就是你国家在前面的圣治章,以孝来治天下的时候,治天下,你记录孝子的时候,其实孝子在这里去表征他的孝道,这就是圣人以孝治天下。以孝治天下的人,他会把风气带起来,这个孝子不但在家里面能够表征孝道,而且在外的时候有公心。雪庐老人说,论人先论公心,哪有你这个孝子在家里面很孝顺父母,你出门在外的时候,你却只想你的家庭,你动不动就想你的家庭的时候,你未必是真正的孝子,所以雪庐老人说,公心真的太重要。公心里面包括,你把这个道往外推广,把风气改善,这叫做立身行道,这才是对父母亲最大的加被,最好的孝道,这就是说圣人在治天下的时候,他的孝道是这样发展的,不是那种我们一般人看到那个孝行楷模。我不是说那个不重要,只是在表征他在家里面尽孝,但是你忽略了整个孝道,就是说你这些只是你能事亲,可是后面说事亲者,就说纪孝行,孝子的行为是要这样被记录的。可是我们在纪录孝子的行为有这样被记录吗?所以我才会说这一章是纪孝行,纪孝行才知道儒家那个孝道如果再推展出去的时候,不得了,不但家庭和乐,国家和乐。
学生:老师您好,请问老师,曾子在得到孔子的传承,为什么他自己不著书立说,而由再传弟子来写这个孝经?
老师:著书立说,雪庐老人晚年,王礼勤教授跟雪庐老人说,要他著书立说,雪庐老人说,他宁可去教导学生,因为教导学生,学生能够入圣道的时候,这些古籍才能发挥功能,没有通过讲学,你著书立说出来,你的后辈人还是看不懂。所以我们一般说文献的文,就是著书立说,献就是讲解的人,讲解的人是要被培养出来的,你著书立说下来,后面才看得懂,比如说你孝经、论语、大学、中庸,你以为那个注解出来就可以懂吗?不行。你们论语几百家注解,没有雪公老师我们会懂吗?没有徐醒民——醒公老师这种笔记、讲解会懂吗?哪里会懂!所以有时候反而这个老师他更重要的是讲学。但是我也不能否定著书立说,有时候讲学,培养人才那更是重要。
学生:老师您好,请问老师,我们知道从大学跟中庸里面看,知道曾子他是得到孔门心法传承的人,除了曾子以外,孔子死后,儒家还有八大派,在古籍上还能找出其他派别也得到了孔子的心法传承吗?
老师:心法的传承没有办法,你只能够从中庸跟大学看到整个儒家的心法是从曾子传到了子思。但你从孟子来看,除非孟子还有什么教外别传,你单纯的从孟子的七篇,讲道德,说仁义里面,我看不到孟子的传承孔子的很类似那种形而上的心法,我没有看到,所以我可以判断,孔子的心法是传到子思,但是没有传到孟子,可是孟子当然他发挥孔子很多的义趣是有的,他真正传到孔子的形而上学那个心法,就是孝有至德要道,孝通往至德的那一分,我是没看看出来,我们一般说彰显孔子的孔颜、孔曾,我同意,叫孔孟,我略带保留,后儒,像雪庐老人这些大儒,他能够通达形而上的时候,我们如果把孔学的精华去好好的弘扬跟传承,我相信儒学会得到大家的喜爱。
学生:老师您好,请问老师,这章说在丑不争,但是现在社会上有些弱势族群,这些族群的权利是要靠争才能有的,难道这些弱势族群去争取他们的权利也不对吗?
老师:在丑不争的那个丑,特别是在讲为政的人。为政的人,尤其是有政治实权的人,他们容易争。我举例来说,三家大夫,三家大夫都是叫做在丑。遇到利害关系的时候,三家团结。这个状况解除的时候,三家暗中对干,这就是在丑而争的。所以这种孝子,他如果没有公心去处理问题,没有去充实自己的内涵跟道德,它不能够发挥真正的大孝,所以觉得我们如何把儒学里面所讲的孝道,如何正面的去看待它,如何去发扬它,如何去完整的了解它,去陈述它,可能是我们在讲孝经的人,在讲论语的人,可以去发挥的课题。
学生:老师您好,请问老师,这一章提到孝子的五件行为应该要做到的,如果缺一的话还能不能事亲?如果缺一还能事亲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
老师:你刚才讲的弱势团体也不要争,你这个国家如果说好好的把政治办好的时候,你不会发生这种弱势团体去抗争,你不会的,就是因为个体里面他都有他的利益,到最后那一块大饼不够分的时候,才有那个利益之争,当大家都能够利他,而且能够充实自己的时候,其实根本不会有这种问题的。
孝子在事亲,他能够注意这五个,如果少一个,少一个当中,并不是说我少一个我做四个,而是说你少一个以后,你其他的一定都做不好,是这样的。比如说你居则致其敬,居在家里,很马虎的人,你会很快乐的侍奉吗?马虎的人怎么会有快乐的侍奉,总觉得讨厌麻烦,为什么老是我?然后爸爸妈妈生病的时候会真情流露吗?不会!不会真情流露,他过世的时候会有真情吗?不会。他祭祀的时候会很庄严的去对他吗?不会。都互相关带的。
学生:老师您好,请问老师,假如父母间发生意见的分岐,身为子女的时候,该如何在这当中很理性的分析判断,然后去居中处理呢?
老师:父母亲有时候吵架,不要站在父亲那边,也不要站在母亲那边,通通不可以。站在父亲那边伤母亲的心,站在母亲那边伤父亲的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创造些快乐让他们化解争执,甚至后面去陈述,比如说陈述问题所在,让他们去化解。其实孝子有时候要多用一些心思去处理问题的时候,有助于他在外面去处理很多乱如麻的事情,他有眼力去处理那些乱如麻的事情,为什么大家庭出来的人,人家说:宁娶大家奴,不娶小家女。大家奴,事情看多了,处理多了,纷争多了,斗争多了。他如何在那里面解套和合。故事图说里面有一个人,他说要娶一个媳妇过来,那个家里面是很会闹的,动不动就唉哟你怎么可以这样,姑嫂之间每一个都在想要占便宜,每一个都不想吃亏,所以家里面一团乱,那个大家庭一团乱。但娶进来这个女的之后,他有办法几年之前全部调和。就是说你不要去老是分析这个对,那个错,家里面不需要法官,家里面只需要用情。我们很多人在家里面都像法官一样,回到家里面也是检察官,回家里面是法官。回家里面哪里是什么官,他说回家你只能用情,哪里是用理的,所以你不能说这个对,这个错。你只能在里面了像搓圆子汤一样,就是让大家心平气和,甚至有些你该吃亏的你就去吃亏,让大家很和谐,所以故事图说里面说,这个人嫁过来,这个家庭三年后,这个家里的互相批评,互相指责,不吃亏的那个风气全部都没了。这个人简直就是可以当第一夫人,第一夫人就要有这种能耐。
学生:老师您好,请问老师,这一章里面说的不争跟老子说的不争,是不是一样的呢?
老师:它是不一样的,老子是八十一章,你认真看,老子并不是消极,也不是完全出世,老子只是告诉我们说,你一定要有出世的胸怀,你才能入世。老子所谓的不争了,他的意思是说,你不要把名利引起来,老百姓自然不争,你不要把那些权谋欺诈引起来,老百姓自然不争,你不要去专门提拔会有心机的,老百姓自然不争。并不是说把老百姓变成愚民政策,统统变笨了,所以都不争。谁告诉你《老子》是这样读的。老子是说,你不要去耍诈,你不要去搞权谋,你不要在社会上去鼓励名利,去鼓励那个可欲,你不要去提拔那个权谋知识,大家都不想争了。大家都不想争以后,叫做不争。这才是老子的本怀,充满了智慧的为政的本怀。
我相信整个孝经十八章读完以后,你会恍然大悟的说,原来孝道所说的这些内涵真的是通往至德要道,也是通往天下和谐的要道。原来开宗明义就是整部孝经的经义,后面讲的都跟开宗明义有关系,我的科判也是根据这样的概念,乃至于这些架构前后的关联,及其这样的科判,当然以往都有不足之处,还要跟大家多多的请教,改正我的这些问题。今天的课到这里,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经与孝经图第十三集发布于2024-05-13 15:4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