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與孝經圖
孝經與孝經圖第十六集
推廣至德感化人民
《廣至德章第十三》
諸位在場的老師、同學及線上的嘉賓,晚上好。又到我們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線上的直播課程。我們是新學期的開始,過了一個舊曆年,今年的舊曆年是寒冬,相信很多人過了一個寒冷的冬天是很辛苦的,尤其最近有流感,很多人可能都是頭痛或者是喉嚨痛,如果能夠借著流感好好的檢討過去的生活習慣,好好的對治自己的身體毛病,重新出發,我相信是一個很好的增上緣。我們新學期有新的開始,希望在這新的學期裏面,我們在論語跟孝經的課程裏面,大家一起再繼續增上。
孝經,顧名思義就是這部經講的就是孝,以孝來一以貫之,從第一章到第十八章,他主體都在講孝。目前的進度是在廣至德章第十三章,顧名思義,廣至德就是推廣至德,推廣至德,這個至德是聖人的內涵,怎麼把聖人的內涵的推廣出來,聖人的內涵如果他自己受用,叫做自受用,如果推廣出來的時候叫做他受用。推廣出來才能夠讓全天下的老百姓能得到幸福。下一次會播一個影片,就是美國的哈佛大學做了七十六年的實驗,花了二千萬美金,找了二百多人,做了長期的追蹤觀察,這些人當中有的人活的命很長,有的人命不長。那活的命很長,又健康,又幸福,又快樂,收入又高,他們做了實驗,到底是什麼秘密給他們有這樣好的成功處,是來自於名嗎?來自於利嗎?來自於事業嗎?結果發覺到都不是。這76年做了一個實驗以後,盡然只有一個結論,這個結論,還好是美國人做出來的,你會覺得很值錢。但是雪公老師的《常禮舉要》就說了,叫做通達人情世故,這個秘密能使一個人活得老,活得沒有病,活得健康,活得快樂,活得幸福,收入又增加,這叫做通達人情世故,很難想像,通常人情世故怎麼個通達法呢?就是在家裏從孝悌之道開始,就是通父母親的心,通兄弟姐妹的心,相處和合,人際關係很好,就從人際關係很好的時候,改變了他的命運,我們很多人做善事當中,都不知道通達人情世故、熟悉人際關係的重要。這個實驗竟然花了七十六年,花了二千萬的美金,可是雪廬老人在常禮舉要中就講到人情世故的重要,並且說:常禮舉要只有我可以說,這裏面都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老人一生能夠轉危為安,趨吉避凶的良方,就是通達人情世故。
孝經裏面就是以孝悌之道來謀造人際關係的和諧,很好的人際關係其實就是一個人情世故的通達。
這一章是整個孝經裏面的第十三章。因為剛開始開學,我們不妨多說一點,開宗明義的宗就是講到孝道的修學法,義就是找到了孝道的義理。分別來說孝道的修學法,孝道的重要裏面說,這是天子要推廣的,諸侯、卿大夫、士、庶人都要做,如果大家能夠在本質上好好的把家庭辦好,國家辦好的時候,人會頂天立地,會成為三才。我們都說天地人三才,可是天地人到底要怎麼才能成為三才呢?孝經提供一個非常正確的修學法,它再也不是一個口號了。既然孝道是這麼重要,所以是以孝來之天下,而聖人也是以孝來治天下,孝道的重要已經講完了。
整個天下都是以孝道為本質的發展政治、發展的教育、發展各項事業的時候,就必然會有很多很好的事情發生,所以就有紀孝行章,如何以孝事親當中就有紀孝行,就有孝子的行為可以被記錄的。反面來說,不孝的人是要被處罰的,整個社會裏面的一定是要能夠止惡修善。所以正面來說就是紀孝行,反面來說就是五刑章。
還有孝道的教育是要被推廣的,叫作需推廣,需推廣當中又分為三個,第一個就是推廣當中能夠讓老百姓喜悅,怎麼喜悅呢?你推廣孝道,老百姓就懂得去愛敬他的父母,你推廣悌道,老百姓就懂得去尊敬他的兄長。我來恭敬他的父母就會讓天下的孩子們喜悅;我恭敬他的兄長,就能夠讓天下的弟弟喜悅;我能夠恭敬國君,就能夠讓天下的臣子喜悅,我敬的人少,喜悅的人多。這裏面分兩邊的經營,一分的經營是說我推廣孝悌之道,讓大家能夠孝順父母,恭敬長上;一方面我又懂得去愛敬、尊重著對方的長上,會贏得後輩們的喜悅,這是經營天下的和諧之道。這個和諧之道會使得國家強盛,會使得民風淳厚,會使得事業發展,這是成功的秘密,這也是拼經濟的良方。
其次就是能成至德,廣要道就是推廣的要道,就是和諧天下的要道。廣至德,是說我推廣這個孝道,不但讓天下老百姓敬他的父母,也表徵我是敬天下的父母,所以我是推廣孝道。這種的德能是一種聖人的德能,聖人的至德就是來推廣孝道,聖人成功的秘密,他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就是以孝道為本質的修學,我們把這個內涵推廣,就是把聖人的功德推廣出來,讓老百姓能夠受用。這就是廣至德,推廣至德。
推廣至德就是我們這一章要說的,它的經文是: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反顯)。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孝);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悌);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教以臣)。《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舉詩經)。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贊至德順民)!
整體的經文有它的架構,每一章的經文也有它的架構,這一章經文是能成至德,這一章也可以說是至德的推廣,也可以說是成就至德的秘密。推廣至德或者是能成至德有兩個段落。第一個段落就是興辦教化,把聖人的功德推廣出來。興辦教化當中,反面來說不是言教,正面來說重在身教。重在身教要教以孝,教以悌,教以臣。第二段是說這種崇高的德行發展出來的就是順民,什麼叫做順民呢?就是老百姓的心中都想離苦得樂,順著他想要離苦得樂的心情,讓他離苦得樂。可見聖人的最核心處就是離苦得樂,整個中國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離苦得樂。離苦得樂的修行法到底是什麼呢?這一章就提供一個離苦得樂的修學法,舉出詩經的大雅來說,這樣的經營才是民之父母,而且讚歎這種崇高的德性,他才能夠去利益老百姓,順民就是能夠利益老百姓,有崇高的德行的人才能夠真正的利益老百姓。雖然去利益老百姓是君子的情懷,聖人是崇高的德行,可是這兩個是互相通的,因為你有崇高的德行,你是不會自私的,你就會去利他,不自私的人是聖人的至德。利他是一個君子的情懷,雖然它兩個的方向是不一樣的,但是還是可以互相輔助的。
接著來看每一段的大意,第一段是說不是只有言教。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君子,這裏的君子是講天子,天子有時候又講明君,有時候又講聖主,有時候又講君子。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慢慢的來說,君子是教以孝也,君子怎麼教孝呢?或者說,君子之以孝教也。以孝教也就是用孝來教,怎麼教?用孝來教。怎麼教呢?叫做:非家至而日見之也。非家至就是非至家,不是到人家裏而日見之也。日見之也就是每天見他,來告訴他孝的道理,不是這樣的。他是怎麼樣的來教孝教悌教臣呢?他說:教以孝,用孝來教,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孝的目的就是讓天下的子女去敬他的父親,這是第一種講法。當然天子本身要先敬自己的父親,他才能夠叫天下人敬他的父親,這是第一種講法。第二種的講法是說,我為什麼要教孝呢?我是因為敬天下的父親,敬天下的父母親,所以我教孝。前面那一章是說,我教孝,我懂得讓他們去尊敬父母親。這一章是說,我因為去尊敬他的父母親,所以我教孝。你教孝就是表達一個對父母親的恭敬,為了尊敬天下的父母親,所以我教孝。我教孝,讓天下人懂得去敬他的父母親,表達我對天下父母親的恭敬。要怎麼表達呢?就是用孝道去表達,表達我對天下父母親的恭敬。
第二個教以悌,教以悌怎麼教?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是說天子在家族裏面,我對我的堂兄、表兄,剛才說教孝的目的包括說我對我的父母,我對伯父、叔父等等。教悌,包括堂哥、表哥這些兄長,我對他們的一個禮遇推廣出去,讓天下的弟弟懂得去尊敬哥哥,尊敬堂兄,尊敬表兄等等。懂得尊敬哥哥,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我是敬天下的兄長們,所以我教悌。我教悌是讓天下人去尊重他的哥哥,表達我對天下兄長的敬意,這是第二種講法。
教以臣,天子怎麼教臣道呢?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天子下面有很多的國家,國家的領導者叫做國君。這些國君的領導者就是天子,天子怎麼教臣道?他的講法很多,我們到後面慢慢的詳細說。教以臣,我教臣道,讓天下的臣去尊敬他的國君,這是一種講法。第二個,我是尊重天下的國君,所以我教臣道,我教臣道,所以讓臣子去尊重他的國君,來表達我對天下國君的恭敬。我對天下父親的恭敬,我怎麼表達?我教孝道,讓天下人去恭敬他的父親,這就是我天子對天下的父親的恭敬,我要怎麼表達對天下的兄長的恭敬?我教以悌道,讓天下的弟弟懂得去恭敬他的哥哥,這就是表達我對天下哥哥的尊重。我要怎麼表達對天下國家的領導者的恭敬呢?我教以臣道,我讓天下的臣子去恭敬他的國君。來表達我天子對各國國君的恭敬,以上是這一章簡單的意思,是這樣的。
詩經裏面舉出《詩經·大雅·泂酌》: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愷是樂的意思,很和樂,悌是很平易。很和樂、很平易的君子,他就是民之父母。很和樂、很平易,當然就是懂得經營孝悌之道,懂得經營臣道的人,讓天下人和諧,這種君子就是民之父母。
最後說,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如果不是崇高的德行,哪里順民可以順到這個程度!意思就是說,聖人最崇高的德性、最深的內涵就是要讓老百姓離苦得樂,這是他的能耐。這種能耐怎麼去推廣呢?這種能耐就是要推廣孝道、悌道跟臣道,這時候才能夠讓天下和諧,讓天下人都能夠有幸福的感覺,就像美國哈佛大學做的實驗,什麼叫做幸福呢?因為懂得人際關係,懂得和諧,所以他的身體也健康了,他的命也長壽了,他活得也快樂了,乃至於收入也增加了,事業也蓬勃發展。原來做了七十六年的秘密,花了二千萬美金的實驗竟然是這樣的結論,而且這個結論是唯一的,不是說還有其他的,唯一的結論得只有這個。
我們接著看這一章的大意。第一個是本章跟前章的關係,前章是廣要道,這一章是廣至德,有沒有很熟悉,在開宗名義裏面說,先王有至德要道,有至德要道的至德就是第十三章,有要道就是第十二章,至德要道來順應天下,老百姓用了以後就會和睦相處。這個至德就在第十三章發揮,要道就是在第十二章發揮,這兩章的關係就在這裏。這兩章的關係,細看蠻有道理的,比如說我教孝讓他能夠愛敬他的父母親,教悌讓他能夠順從他的兄長。現在我為了表達我對父親的恭敬,兄長的恭敬,我來教孝道。教孝道讓他們來恭敬父親,來表達我對天下父親的恭敬;教悌道,讓他們去順從他們的兄長,來表達我對天下兄長的恭敬,這是從兩邊說。
這一章把天子說成君子,有什麼樣深度的意義?天子說成君子,天子有時候說成明王。明王就是指頭腦清楚的叫做明王。明王就是指聖人的那一分,君子是指胸懷的那一分。如果把他說成明王的時候就是屬於至德的那一分,如果把他說成君子就是屬於辦政治跟辦教化的那一分。所以儒家最高的目標就是要成就為聖人,成就為君子。成就為聖人,叫做內聖;成就為君子,那是外王,內聖外王的學問,大學裏面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通達內聖,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實踐外王。中庸裏面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就是成就聖人之德。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就是君子的調和鼎鼐。中國文化的核心原來是這樣的。
天子除了要教孝、要教悌,還特別說了一條,天子要幫各國的國君,怎麼幫忙他呢?就是讓各國的臣子來恭敬他的國君,如果各國的臣子不去恭敬他的國君,像魯國三家大夫不恭敬他的國君,你看魯國不是亂政嗎?魯國也亂,齊國也亂,什麼都亂的時候,你天子還怎麼治理?所以有人說這個就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老是在講這些,上下和諧有什麼不好的?儒家的學問讓為政者懂得天下的和諧,那有什麼不好?讓為政者有這個概念,有什麼不對呢?讓天下都能和諧,事業都能發展,家庭都能快樂,為統治階級服務,這個有什麼不好呢?統治階級把他約束到一定要盡孝,要盡悌,要懂得對天來稱臣,在祭祀的時候稱為後輩,這有什麼不對的?約束他,有什麼不對呢?怎麼幫助天下的臣子去恭敬他的國君?
第一個,天子怎麼幫助?天子是這樣幫助的,在論語裏面八佾篇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在用臣的時候是合乎禮的,合乎禮包括:你是對他看得重的,而且是在正道上要求的,在正道上,臣事君是忠的。如果君王、天子在朝廷裏面讓臣子盡忠的時候,這個時候是教臣道,教臣道必須要在各國好好的盡忠他的國君,當然這個時候也要暗示諸侯,你必須要以禮來對待臣子,以禮來對待臣子,你不能夠用主人、奴隸的關係、吆喝的關係,你必須要禮遇他,你為什麼要禮遇他呢?因為他是在辦國家大事,你必須要禮遇他。雪廬老人以前在莒縣當典獄長的時候,他非常禮遇教誨師,可是教誨師大還是典獄長大?當然是典獄長大,那為什麼要禮遇教誨師?看中他辦教育。
古代的國君走過大臣的位置的時候,要下輦,就是下車子,皇帝下大臣的辦公處所,哪怕是沒有人的時候,皇帝都要下車子,為什麼呢?難道是皇帝大、臣小嗎?不是,是尊重大臣為國辦事,只要他是為公的,你都要尊敬他。我就說過以前我們雪廬老人在臺灣臺中的時候,員警來查戶口,查戶口的員警階級是很低的,一毛一、一毛二的低階的員警,查戶口名簿,當然現在是沒有查戶口名簿,以前是查戶口名簿的。雪廬老人恭恭敬敬的給他查。為什麼要恭敬的查?人家是在執行公事。不是在論官階大小,是在執行公事,只要是執行公事,我一體尊重。這是第一個,怎麼教臣道,教臣道要這樣教。
第二個,諸侯來拜見天子的時候,諸侯有朝覲之禮,就是按照時節來拜見天子,這個時候諸侯要把臣子演出來,你這個臣子才會以臣禮來待君王。有沒有意思,有意思,比如說你要先孝順你的父母親,你的孩子才會孝順你,對不對。你諸侯來朝見天子的時候,你要表達你臣子禮儀的時候,你國君的臣子才會對你表達臣子的禮儀,所以朝覲之禮原來是這樣的。我們都會覺得,天子有重要時節的時候,要把諸侯找回來,諸侯要對天子稱臣,幹嘛要有這種繁複的禮節?有時候儒家繁複的禮節當中,大家都忽略它後面的含義,它後面的含義就是教臣道,你諸侯對國君這樣恭敬的時候,你的臣子看在眼裏,你的臣子也會對你這樣恭敬。你對天子是冒犯的,你的臣子也對你冒犯,你對你的父母親是冒犯的,你的兒子也對你冒犯,就這麼簡單,所以這是教臣之道。這是第二種,你看是不是很厲害?古代你隨便提一個禮,他後面有很深的含義,現在人如果不把它挖出來的時候,都說:你看,統治階級都是在玩主僕的關係,婢僕的關係,都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都在講這些話,都不去深究禮後面的本質是什麼?他有多少的人情世故在裏面,它有多少的吉凶禍福在裏面,所以雪廬老人常常說一些年輕人以下犯上的這些事情來警示後輩,結果他出社會的時候處處碰壁,他都不想他為什麼碰壁,原來,學校的教育都沒有好好把禮的精神、禮的重要,禮的效果,禮的做法去教他,使得他在社會上處處碰壁。雪公老師說,我是一個碰釘子的人,我知道不可以這樣,編常禮舉要的目的就在這裏,要讓年輕人不要一開始就吃虧。好好的能夠在禮上懂得趨吉避凶,懂得跟人家相處,懂得去尊重別人,尊重別人的職務,尊重別人的學歷,尊重別人的輩份,尊重別人的涵養,你才會贏得人家的友誼,這才叫做人際關係,你有好的人際關係,才是真正的幸福,就跟美國哈佛大學做了七十六年實驗的結論是一樣的。
天子要怎麼教臣道,第三,天子怎麼教臣道?這是天壇,天壇是用來祭天。
其實古代是郊祭,郊祭就是在郊外祭上帝,在郊外祭上帝的時候,上帝是君,天子是臣,這是在教臣道。什麼叫臣道?就是天子這樣表達臣道的時候,天字的臣他就懂得要恭請天子,然後諸侯看在眼裏的時候,諸侯的臣也會去尊重他的國君,這就是教育。所以祭祀當中它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在裏面,不只是敬奉天,讓天能夠加被,能夠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它後面的本質就是一個教育。
教以孝悌,他推廣的形象是如何?這在禮記的祭義裏面說,推廣的形象就是從朝廷開始發。換句話說,從朝廷裏面開始做起,推廣的時候,結果會在道路上也推廣,會在閭巷,閭巷就是每一鄉每一裏,也推廣。乃至於在打獵的時候都能推廣,在軍旅裏面都能推廣,為什麼?很奇怪,輩分的關係就講究了,倫常的關係就講究。他在朝廷裏面做,他的影響力就是這樣,所以這個時候引申到公共秩序的時候,也會排隊的,也會去尊重別人,在捷運來的時候也會讓位了,看到老弱婦孺,也懂的讓位了,什麼風氣都改變了。但是你不去做的時候,你看社會有多少亂象,插隊、搶座位,很多沒道德的事情都發生。到最後沒道德的事情一直發生,包括商品,包括在製品,我們有很多人在遇到天氣不好的時候,都會感冒,會頭痛,很多都是跟空氣、跟食物有關系的。空氣跟食物為什麼這麼糟糕,其實都是很多不道德的人弄出來的。推廣的形象就是這樣推廣,推廣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成效呢?這個成效在禮記的祭義裏面說,推廣的成效是大家都會為了這個風氣效死,就是願意保護這個國家,所以很和諧的國家,氣氛很好的國家,風氣很好的國家,其實是很有凝聚力的國家。上次舉過例子,希特勒把波蘭消滅了,把法國消滅了,把奧地利消滅了,可是他對面的瑞士,只有六百萬人口,希特勒為什麼不去消滅他?奧地利很中立,照樣消滅它,瑞士很中立,有什麼不消滅它?而且只有六百萬。不,瑞士這個國家是非常的和諧,而且是舉國皆兵,當他保護國家的時候是舉國皆兵。所以你不要說我二十萬的兵力,你只有十萬的兵力,錯,你二十萬的兵力,對方是六百萬的兵力,是這樣算的。為什麼以前天子治理天下,厲害的天子他的兵不用很多,當全國的老百姓都是適時保護這個國家的時候,那是很可怕的。比如說這個國家人口或許只有三千萬,另外的國家可能是強國,是二百萬的軍隊,二百萬,強國吧。可是當他打這個國家的時候,對不起,這個國家不是只有五萬的部隊,這個國家的部隊可能是三千萬,是這樣算的。
天子要怎麼把孝悌從朝廷開始出發到達大街小巷,到達每一個行政區,怎麼去到達?教孝當中,雖然父親不在了,可是我用祭祀的方式,祭祀就是一種教孝,表達了孝子的情誼,我的所作所為都是來光宗耀祖,我都是來為父母親增光彩,表達我的孝心,這就是發乎朝廷。悌怎麼經營?孝除了孝順自己的父親,自己的父親沒有了,對叔叔、伯伯懂得去禮遇他們。悌,除了自己的哥哥或者表兄、堂兄以外,悌還怎麼去表達?對三老五更,禮記祭義裏面說三老五更,三老就是國家的三公,五更是國家重要的臣子,退休以後不幹了,天子來表達對他們的禮遇,在太學當中來宴請他們,表達對他們的禮遇,這是一種方式。第二種方式,全國的有德有行的這些長者,請他們來吃飯,以表達對他們的禮遇,這是教悌道。等於是禮賢下士,尊重賢德,尊重長者,這是天子在教悌道。這就是從朝廷出發,然後到達大街小巷,讓整個風氣都改變了,所以孔子說:善人為邦百年,可以勝殘去殺。仁人比善人更高,仁人就是指君子,他必世,三十年就可以改變風氣,孔子說如果用我呢?期月而已可也,就是一年就可以,三年有成,為什麼?這就是你懂得他的方法,你本身又是以身作則,你要懂得用人才團隊,當然這個風氣也會很快速的變化。
教臣道,對臣道的要求,特別是對國家盡忠,對國家有利益,而且懂得來行臣道的人,以立廟來表達,這也是一個方式。
像諸葛武侯的武侯祠,就是一個盡臣道的人。所以中國的廟,你不要小看它,他就是一個典範,就是一個教臣道的典範,他不會因為主弱臣強的時候,乾脆篡位。公司裏面,老闆弱的時候,員工開始幹掉老闆,他不會。這種倫常的關係,它變成我們中國士、君子的風骨,它就變成民族的延續,所以為什麼四大民族裏面除了中華民族還延續之外,其他的民族可以說是亡了,只剩其國而沒有他的民族,可貴處就是它的文化。
最後舉詩,天子是民之父母。他不是說愷悌君子,民之父母嗎?這有什麼用意?請注意民之父母。書讀千遍,其義自現,民之父母,什麼叫民之父母?這是從詩經大雅出來,可見辦政治是把天下、把國家當成家庭來經營,否則怎麼叫做民之父母,應該叫做民之官,民之總統,民之元首,民之國君,民之天子。怎麼叫做民之父母呢?這就是把天下當家庭來經營,把國家當家庭經營。把天下當家庭來經營,把國家當家庭經營的時候,會不會遇到路上有餓死的人說活該,不會吧。餓死自己的孩子,怎麼會活該呢?餓死自己的家人,怎麼會無動於衷呢?怎麼會沒血沒淚呢?當你推展這個孝悌之道的時候,你其實就是把天下當成家庭來經營,你想想看這種胸懷,請問世界各國的政治,有哪一個國家的政治是把天下、把國家當家庭經營?沒有。對不對。你看歐洲的城堡,那個貴族的生活享樂,而人民的死是活該倒楣。那是分開的。當然你會說,中國還不是貴族制度,還不是世襲?可是儒家不是這樣的,你不能怪儒家,儒家只是要求統治階級要這樣做,但統治階段不這樣作,儒家也沒辦法,可是儒家的情懷就是這樣,他並沒有為統治階級服務。他告訴統治階級,你必須這樣做,你這樣做才能夠延續你的政權,你才會得到老百姓的擁護,你的國家才能夠強盛,才能夠久遠!不是嗎?
這一章所舉的詩,原意為何?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他的原意是什麼?他的原意:輔佐成王的有周公跟召公,這是召公告誡成王的,說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換句話說,你經營天下,你是要經營天下和樂的氣氛,當然要拼經濟,我也知道,要給老百姓生活過得好,我也知道。但是像哈佛大學做的實驗這樣,你到底有沒有給老百姓幸福,幸福的定義是什麼?成功的定義是什麼?如果你能夠推展孝悌,讓天下和諧,讓富者好禮,貧而樂道,天下和諧,你就是把天下當家庭的。請問家庭是喜歡爭吵還是和樂的?當然是和樂!家和萬事興。你把天下、把國家當家庭來經營的時候,你才叫作民之父母,否則你沒有資格講民之父母,可見周公跟召公他們的執政,乃至於在擁護天子的時候,都是希望天子成為天下的大家長,也希望諸侯成為這個國家的大家長,也希望大夫在這個家、在這個封地裏面成為一個大家長,來經營和諧的關係,天下都一片和諧,沒有以下犯上,沒有奸盜邪淫,沒有犯上作亂。你想想看,老百姓的生活還需要另外再去講,還需要另外去謀他的幸福嗎?不用了。當大家都互相替對方著想的時候,還有什麼餓殍載道嗎?還有什麼孤苦伶仃嗎?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時候,還有什麼社會不幸的事情發生呢?對不對!
我沒辦法去形容古書的好處,我沒有辦法去形容它的內涵的殊勝,我沒有辦法去形容它推廣起來的氣象,因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在典籍上雖然有,可是沒有透過我對古書的瞭解,重新去推展的時候,我們都不了解他到底有多殊勝,總認為他載在古籍而已,而事實上魯國也沒有給孔子執政的機會,天子也沒給孔子執政機會的時候,我們很難想像這個孝悌之道推展出來以後,禮運大同,用禮來運轉大同世界的氣象,沒看到。沒看到的時候,我就沒有這個覺受,雖然是載在古書,載在典籍,可是覺受是生不起來的。
這一章的結論,是說因為是至德,所以才順民,順民順到這種程度,怎麼順到這種程度?教孝、教悌、教臣,順民順到這個程度,可見順民要怎麼順呢?要透過辦政治跟辦教育,這才是真正的順民,順民並不是老百姓在那裏作奸犯科的時候你還在那裏順他,順民是要辦政治跟辦教育。辦政治跟辦教育的時候,讓老百姓懂得孝悌之道,懂得經營人際關係,懂得和諧,這才是至德。順民如此,這才是至德,這才是聖人最崇高的德行。最崇高的德行原來長成這個樣子,長成什麼樣子呢?原來聖人是最能夠經營人際關係,而把它推展出去的時候就是君子,自受用的時候就是聖人。這就是至德的形象,推廣至德就是把聖人最崇高的德性,最隱微處的見地弘揚出去,讓大家都得到聖人的受用,這就是君子,這就是順民。
這一章的旨趣跟古籍裏面的一段話是有類似的,在禮記表記裏面就說:君子之所謂仁者,原來這一章是把天子叫做君子,君子是要行仁的,是很難的。你看論語裏面有沒有稱許誰是仁?只有顏回,其他的都叫做日月至焉而已,連德行科的仲弓,孔子都說他未知其仁,可見仁多難。仁的根本就是孝悌,這個人懂得辦政治跟辦教育,發展孝悌之道,把孝悌之道經營到最好的狀態,讓天下和諧的時候,他就是仁者。可惜孔子和顏回都沒有執政的機會,或者是辦教育的時候,沒有執政者去支持他,所以看不到仁者的胸懷,看不到聖者的見地,是我們中國文化最可惜的地方。
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愷悌君子,民之父母就是經營和樂的人際關係是把天下當成大家庭來經營的人,這樣才能稱為民之父母,讓老百姓懂得去尊父親,懂得去親近母親,這個人、這個天子才叫做民之父母。
以上是整個孝經的經文旨趣
接著看孝經圖裏面怎麼去表達孝經?我們先看北宋的李公麟,李公麟怎麼表達這一章呢?他的表達法很有趣,就是一個孝子供養父親,送禮物,教孝。
馬和之,馬和之也是孩子的供養父親,孩子搬禮物過來,後面的屏風,畫得不錯屏風,旁邊有芭蕉樹來表達。
再來看趙孟頫,前面是在裏面,現在放在房間,可是表達的都差不多。
現在看江老師他怎麼表達?
這一章做孝經廣至德章,推廣至德的這一章,他的整體的氣象就是這樣,我在開始看的時候,我也不曉得怎麼去解讀它,反復看之,反復理解之,我終於知道我該怎麼去解它。
這個圖的左上角其實只是補景之用,畫家有時候是用樹木去補景,屏風去補景,有的時候是用人去補景,所以左上角他們聊天是補景之用。
真正的重點是往右下的部分,這是什麼?這就是當天子教孝教悌教成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你們知道嗎?他可以擴及鄉野都會演禮,演禮這件事情就很重要,大家就會開始講究了,開始講究我回去怎麼去表達我對父母親的尊重,表達對兄長的尊重,表達對有學問、有道德的尊重,表達對朋友的尊重,表達對老師的尊重,開始會去演禮了。現在上課,不去重視演禮的時候,學生往往是坐沒坐相,站沒站相,聽課的時候打瞌睡,上課的時候偷吃便當等等。但是你如果去重視演禮,發展出去的時候,大家會重視這些動作,這些禮儀,這些心態,而不是說為了產業的需要去參加禮儀訓練班,去參加電話禮貌訓練班,每個月額外的去交五千塊的學費,不是這樣,而是會主動去重視,因為那是出路,那是趨吉避凶的方法,那是謀造和諧的關係,那是通達人情世故的方便,你開始知道它的重要,所以會去演禮,會去請教,所以整個演禮的風氣會普及到鄉野。這是江江老師畫這幅來表達孝敬這一章的義趣就在這裏。
而這個只是補景之用,所以整體的氣象就是演禮。
有關演禮,我們要給大家看一段,孔子在周遊列國除了講學以外,孔子就是要給學生演禮,為什麼要給學生演禮?這件事情待會看完一分鐘的影片,我來說說演禮的重要。
“生為人們所喜好,死為人們所厭惡。喜好生,歡樂;厭惡死,哀傷,歡樂哀傷以禮節之,就能協調人的本性,因此禮是君臣的綱紀,天下的準則,百姓生存的依據。你們現在所看到的是禮的外在儀式,可稱之為禮儀,精通禮儀不僅可以明確尊卑、上下、長幼之分,還能增強人們之間的愛心。如果人人講禮,並互敬互愛,當今天下必然會是另外一種美好的景象,方才的見君之禮就是為了告誡人們:臣下對君上要忠誠,不可有欺詐行為。”
不懂禮的人認為是為了統治階級服務,孔子處處在維護統治階級。難怪外族進中國的時候都會用孔子學說,因為好統治嘛。沒有用它怎麼好統治呢?大概都是這個論點,你看看網路的節目大概都是這些。你不看則已,你越看你就越懷疑,到最後你對儒家連信心都生不起來,我給你保證。
我是怎麼來解這一段的?你今天敬高貴的人,敬道德高的,敬學問高的,敬見地高的,敬職位高的,你不表達禮儀時候,請問你怎麼給人家提攜。比如說,我去見老師的時候,我不表達一個學生對老師的禮儀的時候,他會教我嗎?同樣的,你這個臣下去見君上的時候,你沒有禮儀,他怎麼用你?還包括你是人家的臣,你出使到別的國家的時候,你不去敬人家的君,你怎麼會贏得這個國家的友誼和邦交?禮儀就是人跟人之間親密來往的方法。見君上的禮儀,老百姓看到國家的國君,他有禮儀的軌範,他就按照禮儀的軌範去做,而且這個禮儀的軌範當中有禮的見地,有禮的做法,你會贏得人家的恭敬,而不是鄉野草民,也不去講究禮的動作,也不去講究禮的對話,你想想看,你這樣能夠贏得別人對你的恭敬跟重視嗎?還有你這個臣子出使在外交的時候,你不懂得去尊重他國來表達禮儀的時候,你這個國家會被人家抬高來看嗎?所以禮儀這件事情極不簡單,雪廬老人說:我是一個吃無限虧的人,我知道年輕人如果不好好去講究這些,都要碰釘子的。可是年輕人他不會知道禮儀對人生有多麼的重要,人際關係的做法是非常的重要。比如說,你到一個地方去的時候,你總是要告訴他:我來了,難道你要當小偷嗎?然後你到別人家的時候,你做什麼事情總要經過別人同意吧。不然你來幹嘛?這些都是禮儀、禮貌。乃至於開會的時候,坐什麼位置你必須要遵守吧,讓你坐主席臺?你有這個分量嗎?還有你在發言的時候,在發言當中你要條理清楚,可是你也必須要瞭解你是什麼職位,你不可以以下犯上,而把氣氛弄僵,甚至很好的禮儀被炸鍋。所以禮儀其實可以在委屈宛轉當中來發展美好的事情,那何樂而不為呢!
總結,我們說至德要道,至德就是內心的出路,要道就是給別人出路,所以整個中國文化就是給自己出路,給別人出路,中國文化講完了。中國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出路。再來,出路一定要通過辦政治、辦教育,辦政治是環境,辦教育是給他一個見地,他有這個見地,他才有這個出路,他沒有這個見地,他就沒有這個出路。像了凡先生見雲穀大師的時候,袁了凡先生改變命運就是從雲穀大師那裏受教開始,有了見地,他就能改變命運,什麼叫改變命運?就是他有出路了。整個廣至德章就告訴我們要上行下效,天子要懂得以身作則,還要懂得推廣的方法,下面的人才能效法,這個時候家庭也整齊了,國家也治理了,天下也太平了,這就是達到禮運大同的世界,禮運大同的世界其實就是一個和諧的世界,是一個以孝悌為本質,臣對君是忠的,君對臣是有禮儀的。這個和諧的世界就是一個大家庭的經營,叫做天下一家。天下一家的人才有資格說天下為公。我們現在來問一個問題,你在家庭裏面,你為了子女,為了家庭奉獻的時候,你是不是不帶私心?你做父母的為子女在作為的時候,你是不是不帶私心?在為家庭努力的時候,你是不是很盡心盡力。你如果把國家當成家庭來經營的時候,一樣的情懷。你在家裏面,你是希望一個吵鬧的家庭,分裂的家庭,還是一個和諧的家庭,你當然希望和諧的家庭,你當然希望回去的時候家裏是歡樂的,有熱騰騰的飯菜,就算家裏面窮,還有餘歡,你當然希望這樣。可是經營國家呢?你經營國家如果讓這個國家亂哄哄的,彼此對立的,爾虞我詐的,你這怎麼叫作經營國家,這怎麼叫做民之父母?
以上是我們這一章的廣至德,我們都很佩服這種聖人的情懷,君子的情操是中國文化的本質,也是我們讀書人辦政治,輔佐長官的一個見地,如果我們把這個見地傳播出去,有一天這個領導者肯這樣來辦政治,教育也懂得以孝悌為本質來推廣教育,禮運大同的世界是不遠的,這也是儒家對世道人心,對民族的貢獻。今天的課程就到這裏,下課休息十分鐘,後面再來線上上問答交流。
課堂提問部分
學生:剛剛在上課時老師有提到三老跟五更部分,主要出自漢官儀,講到天子無父,父事三老,兄事五更,以事父事兄為孝悌之理,這種解釋是否可采?請老師再解釋一下,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老師在前面第二章天子章有講到天子教民孝悌,在第十二章廣要道章也講到天子教民孝悌,本章廣至德章又在講教民孝悌,一樣的觀念出現在很多章裏面,是否有必要重出?或者是沒有必要出現那麼多次,請老師解惑,謝謝。
老師:那個時候國家有三老,有五更,三老就是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老退休的時候,天子來表達對他們的禮遇,禮遇要宴請他們,這個禮遇並不是在教孝,不是。這種禮儀是對他們很禮遇,這是在教悌,不是在教孝。五更也是國家重要的臣子,五更不是指五更天的五更,一更、兩更、三更,三更半夜十二點,五更不是指那個五更。五更是指國家的重臣退休以後,天子也對他們禮遇,對他們禮遇的目的其實都是一個尊重賢德。教悌表示說對那個輩分高的、年紀長的、有道德的、有學問的,來表達恭敬,這就是教悌道。這不是教孝道,你怎麼知道這個注解是不對的,你怎麼知道呢?因為天子教孝當中,他本身就有教孝,他祭祀的時候就是一種教孝,他自己有叔父伯父,他雖然沒有父親,可是他還是有他媽媽。天子繼位的時候父親當然過世,他才能繼位。所以他沒有父親,可是他有媽媽他還是可以以身作則來發展孝道,還有叔叔,還有伯伯,弟子規上說,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所以天子禮遇三老五更,禮遇三老叫作教孝;禮遇五更,叫作教悌,其實是不對的。禮遇三老五跟都是教悌道,天子教孝他自己就可以以身作則,剛才講的方法就是一個教孝的方法。
第二個問題:天子章他就是以身作則,推廣孝道,讓老百姓懂得愛敬他的父母親,這是第一章。第十二章更特別的說我把孝敬推廣的時候,我去敬人家的父母親。我敬父母親會贏得天下孝子們的喜悅,我是在經營和樂之道,經營和樂之道,舉例來說,比如說有一個人他抱著小孩來,為政者他一定會來呵護他的小孩,來表達對他的重視,這也是一種攝受眾生的方法。天子對人家父母親禮遇的時候,他會贏得天下孝子的喜悅。對人家兄長禮遇的時候,會贏得天下弟弟的喜悅,這就是一種和諧的經營。這個誰最會用?這就是領導統禦,這種作法是對的,你不能說耍心機,這怎麼叫耍心機?孔子的弟子宓子賤,他就懂得教孝教悌,教孝教悌就是把像他父親這樣年齡的,而且是有德有學的,他把他尊以父親,他這就是在教孝。對於年紀大一點的,有德有學的,尊重他像哥哥,就是教悌道,你會贏得整個縣裏面的孝子的喜悅,會贏得整個縣裏面弟弟的喜悅,他敬的人少,他贏得喜悅的人多。這是第十二章。第十三章是說我禮遇天下的父母親,我要怎麼禮遇?我儘量的推廣孝道,讓他們去禮遇他們的父母親,就表達我天子對他們的禮遇。天子對全天下父母親的禮遇,我要怎麼禮遇?我就是推廣孝道,讓他們去禮遇他的父母親的時候,就表達我天子對天下父母親的禮遇,很簡單。我如果要看扁天下的父母,需要怎麼看扁?我把孝道一文不值得砍下去,天下人對他的父母親根本就是不看在眼裏面。你重視天下的父母親,你才會希望天下的子女去孝順他的父母親,對不對?你如果不去重視他的父母親,你怎麼希望他的子女去孝順他?所以這個時候,天子對天下父母親的恭敬。天子對天下父母親的恭敬,他怎麼會表現呢?他推廣孝道,天子對天下的哥哥禮遇了,他推廣悌道。然後他去尊重幾個人來表徵孝道,去尊重幾個人來表徵悌道,他會贏得天下孝子們跟弟弟們的喜悅,你看是不是,這幾章你看有沒有重複?雖然反復說之,可是是不同面向的呈現,沒有重複。可是你如果不善讀的時候,你覺得都一樣,一杯水倒來倒去。可是你認真看以後,你發覺到它是不同面向的陳述。
學生:老師您好,學生有兩個問題,教以孝悌,令為人子弟敬其父兄,何以無愛呢?因為在天子章第二,天子之孝一直在強調的是愛敬之道,在此章為什麼沒有呢?第二個問題是,皇侃他以為本章是結要道、至德兩章,這樣的注解可采嗎?請老師解答。謝謝。
老師:簡單的回答,第一個問題是說,我為了表達我對天下父親的恭敬,我推廣孝道。我推廣孝道的時候,天下人就會敬他的父親,天下的孝子就會敬他的父親,這是我天子來表達對天下父親的恭敬,我是用這種方式。其實愛敬,論語裏面有說過,不敬何以別乎。愛父母親,這容易,敬父母親是難的。一般來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養父母親這叫作孝,不敬何以別乎?敬難!以敬來攝持愛,愛敬是有的。這是第一個回答。
第二個,皇侃說這一章廣至德章是把上一章廣要道章跟廣全德這兩章合起來做結論,這是不對的。我剛才已經說過這是不同的面向去呈現,推廣要道就是天下和諧的要道,一個是將聖人最崇高的德性如何去推廣,就是用孝道來表達我對天下父親的恭敬。用悌道來表達我對天下哥哥的恭敬,這就是我崇高的德行,我崇高的德行就是對天下人恭敬,可是我是用這種方式來表達,這個表達真好!這個表達不是每天拿禮物去看老人家,說:阿公,你好嗎?每天挨家挨戶去拜訪。我們看很多老百姓希望好像為政者一定要每天下鄉,每天馬不停蹄的下鄉,老百姓才要投票給他,可是公家的事情誰辦?對不對?還有,你不認真靜下來讀書,你怎麼找到國家的方向?還有你不好好的去學習這些聖人的道統,你怎麼知道政治的經營是對的。每天忙在婚喪喜慶,忙著問候,看起來好像他愛民,其實他在浪費時間。我表達我的恭敬就是推廣孝道,我表達我的恭敬就是推廣悌道,這就是我崇高的德行。我對天下人的恭敬,對這種崇高的德行,我是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就是把政治辦得好,把教育辦得好,這才是重要的綱領,可惜現在老百姓都不問這些,給老百姓一點小甜頭,就以為是在辦政治,其實不然,辦政治是真的讓他幸福。
學生:老師晚上好,網路學員想要請問老師,如果自己的父親跟兄長都人品不佳,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如何生起恭敬心呢?如果人品不佳,我們都要恭敬他們,如何勸諫他們改正過失呢?
老師:這也是很實際的問題,第一個他們人品不好,我怎麼生起恭敬。這就是學問夠不夠的問題,我們很多人學問不夠的時候,我幹嘛恭敬他?他不好,我幹嘛恭敬他?你恭敬他其實是跟他結善緣,你惡緣越結一定是越惡。你每天結惡緣還是要把惡緣變善緣,只有兩條路:一條路就是由惡緣變善緣,一條路就是惡緣一直結。那你一直不敬他,一直跟他對立,你就是一直結惡緣,你還有第三條路嗎?沒有,所以這個時候敬他其實就是結善緣,不要結惡緣。
他過失一大堆,你不是以瞧不起他的方式來改正他,你用瞧不起他的方式來改變他,這個效果是最差的。比如說罵皇帝是個昏君,自古以來都沒有像你這麼昏庸的,你叫他改進,你當場叫他這麼沒面子,你叫他改進,很難。他是昏君,你是忠臣,所以敬就是謀造和諧的人際關係,你不謀造和諧的人際關係,你怎麼改善他,你說我改善不了他,或許我同意,可是至少他是一個基礎吧,你連這個基礎都沒有,你怎麼改善他,你用對立的,用爭鬥的,用吵鬧,你想改善他,你看民主制度上,吵吵鬧鬧的,互相揭發對方隱私的,互相攻伐的,你看有誰在接納對方,有誰在改進自己的缺點,沒有效果是最差的。
學生:老師您好,請問老師,像唐太宗他有玄武門之變,像齊桓公他有跟公子糾爭位這種事件,但是他們分別有貞觀之治的盛世和成為春秋五霸,他們也沒有教孝教悌教臣,也沒有成為民之父母,這當中該如何去看待他們?
老師:他們可以成為一個霸主,但是要成就政治的清明,他沒有用這種文化是不行的。比如說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他後面是將功贖罪,他創造了貞觀之治,可是他必須要對弑兄這件事懺悔。不能說因為我將功折罪,所以以前就沒過。這個也是不好的示範,這個也是真的。
齊桓公殺了公子糾,雖然後面是尊王攘夷,孔子也讚歎管仲是“如其人,如其人”,可是孔子是就事論事,你後面雖然創造一個事功,是可以來掩蓋你過去的過失,可是那些過失畢竟是過失,如果我們可以借機去調整過來的時候,他反而是有助於家庭,有助於政治。
你別看玄武門,唐太宗雖然創造了貞觀之治,你知道唐太宗最後最可憐的是什麼嗎?所以你不要以為都沒事,唐太宗他沒有辦法擺平哪個孩子來接皇位,而且明爭暗鬥,最後唐太宗想要幹什麼來解決問題,你知道嗎?想死!唐太宗自己想死,你會說,皇帝有什麼好死的。住那麼大的宮殿,然後大家都聽你的話,你有這麼多的財產,你怎麼好想死,那個家庭的紛爭讓他都想死,其實貞觀盛世,前面真的是盛世,但是後面其實已經偷偷的在走下坡,只是因為還在盛世,你沒有看到他在走下坡,這樣子而已。
學生:老師您好,一般人在生起恭敬心以後,處事的時候能常常會受害連連,請問老師,這是學習傳統文化必要的犧牲嗎?
老師:是的,所以我才會說要以禮來節制!為什麼孔子在孝經裏面第十二章,他其實是講禮,禮它本質雖然是敬,可是禮有禮的做法,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做法,你不能夠超越這種做法,否則的話,會招致很多批評的,比如說表達恭敬的時候,如果是拜師可能是三跪九叩,可能是鞠躬禮,要看那個時候的做法,但是你平常表達恭敬的時候,你過分的恭敬,人家反而覺得彆扭,反而覺得你是怪人,所以它必須有禮去節制。禮是從俗的,禮不可以完全依照古禮,不可以的,雖然它表達敬意,有時候是看做法,舉例來說,對上是要恭敬的,對不對?可是晚輩對長輩鞠躬的時候,長輩要不要也跟他鞠躬?有時候不一定,比如說我們後輩人給雪公老師鞠躬問詢的時候,雪公老師也沒有回九十度的禮,雪公老師可能用搖搖手來表達,這是他老人家的表達法。我們年齡差了幾十歲,道德學問差這麼遠,當然老一輩對後輩是很厚愛的,禮,有時候過了,反而會遭致譏嫌,遭致譭謗,所以如何用禮去節制,不要讓自己受害連連是重要的。
學生:老師你好,請問老師這一章的愷悌君子的愷悌,可以解釋為侃侃如也的侃侃,或者解釋為孔子在鄉黨的恂恂如也的恂恂嗎?
老師:愷悌的愷是和樂的意思,悌就是平易近人的意思。你說我可不可以呀?這一點我倒要再斟酌斟酌,不敢貿然回答。
學生:老師您好,請問老師,過去有郊祭作為天子教導臣民的方法,但是現在的領導人幾年就換一屆,在今天現在的這種制度之下,用祭祀這些方法還適用嗎?
老師:古代它的祭祀,因為是父傳子,子傳孫,所以我必須守住我父親的基業。好比說公司,父親傳給兒子,兒子當然要守住父親的基業,守住父親的基業手段一定要正當。動機一定要單純,這是對的。本質一定是孝道,這是對的。那是古代的作法。但是現在並不是父傳子,可是我們也可以在祭祀當中,祭祀,古代是有太廟,當然現在你不能有太廟,你去祭祀你的父母,去榮耀你的父母親,去表達你對父母親的孝思,這個是很好的,等於是說我不辱父母親所生,而且是把事情辦得好,或者是立身行道來彰顯父母親,這是很好的教育!
學生:老師您好,想請問老師,歷史上有記載,乾隆皇帝曾經心血來潮想推行三老五更之禮,大學士張廷玉就婉言勸諫說,這樣的禮,臣下誰敢受之?請問老師對此事應該如何去評價?
老師:坦白講,臣下他當然說他不敢受之,國君的地位本來就是在臣子之上,這是對的,臣下本來就說他不敢受之。各有各的立場。這個時候你皇帝你就禮節上面,雪廬老人他曾經講的重要的原則,什麼原則你知道嗎?看著辦,沒有一定,你看著辦吧。你說,我想行三老五更之禮,我想禮遇你們這些對國家有功的大臣。大臣當然說,我不敢當啊。那你說,你不敢當了那就不用了。比如說,政治上對國家很有功德的,很有貢獻的大臣,政黨輪替以後,全部都不算,你覺得這樣好不好?你覺得這樣好不好?都不用禮遇。換了黨以後,根本都全部不認了。這些很有功的大臣都不算、都不認了,你覺得對風氣好不好?你覺得?
學生:老師您好,請問老師,這一章是天子教以孝,教以悌,教以臣。當今之下又沒有天子了,我們該如何能廣至德,或者該如何來成就自己的至德呢?
老師:儒家為政的學問,其實就是要影響政治人物,告訴他們政治要這樣辦。辦教育也要培養這樣的政治人才,雖然不是天子,不是國君,可是他是一個領導人的學問。領導統禦的學問,現在最缺乏。人才一定要越多越好。以前雍正皇帝當皇帝的時候,你知道他發現什麼事嗎?我問你,巡府要不要人才?要啊。總督要不要人才?中央的大員要不要人才?要啊!縣長要不要人才?要!推廣憲政要不要人才?要!請問你國家的人才在哪里?算起來要上萬個!那你培養的人才只有兩三個,你怎麼去支持那個局面?所以領導統禦的學問多重要!你辦憲政的難道你不需要這種概念嗎?你辦省政不要這種概念嘛?你辦國家的大政不要這種概念嘛,你這個人才是要越多越好,你不能說,因為我又不是這種人才,我又不是這種職位人,幹嘛學它?不!你要學到這種見地,這種道統,你好好的去推廣,讓很多的年輕人有這種格局、有這種見地,一旦他有這個實權的時候,他能夠發揮這種內涵,而不是什麼都不用,你也不可能當官,我也不可能,那都不可能,如果有一天他上臺呢?他上臺再學?雪公老師說來不及了。真的!遇到事情再翻書,雪公老師說,來不及了,真的。你看論語、大學、中庸這些經典,包括這些注解,你慢慢的熬出來,媳婦熬成婆,慢慢的這樣熬出來,這個見地要熬多少年?辦事情哪里這麼容易,絕對不能忽然上臺之後把老百姓當實驗品,實驗四年,錯了,換人。上來想實驗,錯了。四年再換人。都這樣,你叫老百姓怎麼辦呢?所以儒家的政治學多麼的重要!它就是保障人民的安定,保障人們的幸福,延續民族的力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經與孝經圖第十六集发布于2024-05-13 15: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