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與孝經圖

孝經與孝經圖第十八集

孝子的勸諫之道

《諫諍章第十五》

 

諸位線上的嘉賓及在場的老師同學們,大家晚上好,又到我們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線上直播課程。我們今天的課程是孝經諫諍章,孝經十八十五諫諍章,這個就是勸諫就是爭論,我們都知道說孝的本質是順,可是一昧的順是好還是不好第二,我們一般人都比較喜歡聽好話,聽讚美的話,聽褒獎的話,可是如果有人勸誡我們的時候,我們心裏面是快樂的,舒服的還是很不舒服的?還有,一個人他的心志很高,他的心量很大,他往往跟世間人的想法是相反的,當他聽到別人對他的勸誡規過勸善的話,他的心情是怎樣呢?他跟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他懂得接受別人的雅言諍言勸言,所以這樣的人能夠贏得別人對他的恭敬,如果他是一個領導者,會贏得部對他的擁護。他如果是國,會贏得臣子們對他的忠心。他如果是爸爸,會贏得孩子們對他的敬重。他如果是老闆,會贏得員工對他的擁護。所以勸諫這件事情一定是通達人情世故,很有經驗閱歷的人,他才知道納諫的重要,接納別人諫言的重要。世間一般人,你注意看,心量小的人,心志很低的人,他很討厭別人對他的勸諫。當然,他不能吸收別人的雅言,諍言,引導他的言語,這個人不能夠找到正確的方向,或者不能夠德學充實,其實損失的還是不接受諫言的人

 

這一是在孝經裏面的第二段就是分別顯示孝道的修學法跟義理,是在第需要諫諍。孝子除了對父母以外,還要懂得諫諍、勸諫,在這過程當中,難免會有冒犯的地方,這個諍是難免會有冒犯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樣的機該勸,勸諫要講究什麼樣的做法它的效果會是什麼樣的效果我們入的時候再慢慢的說

經文是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征問順以為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反誡非法之言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約天子爭臣;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約諸侯爭臣;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約大夫爭臣;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約士爭友;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約父爭子。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子爭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臣爭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從而不孝

 

這一章經文稍微長一點,它的架構是這樣的,就是需要諫諍的。曾子先問是不是一定要順呢?孔子的答復是有時候要諫諍。諫諍,左邊的括弧很重要的一個旨趣叫做寓親於道。寓親於道其實是孝道裏面很高的境界,那個才是一個家庭要經營的本質,一個團隊要經營的本質,一個國家要經的本,所以不是隨便亂的,他是以道為本的,這個大宗旨我要慢慢的說孔子回答說反面的告誡說一昧的順從,這個話是不對的。接著說勸的利益,天如果有勸諫的大臣,天子會保天下諸侯有勸諫的臣子,諸侯會保有國家有勸諫的臣子,大會保他的封地讀書人有勸的朋友,讀書的會贏得美名父親有勸諫的兒子,父親能夠如法而行。你看是不是叫做寓親於道?既然叫做寓親於道,子女怎麼不可以學道呢?所以往往你勸人家的時候你沒有這個正知見怎麼勸人家是不是?這就很重要的問題。所以讀這一章書,我們到底能不能把它的主讀出來

在結示需要勸諫的,的時機是什麼?父母親在不的時候就是說走上非法,不如法的時候比如說,是損人利己傷害人的,是非法的,並不是隨便,想到就,不如我的意就勸,有時候勸父母好像在教訓女,這怎麼可以呢?

如果有不的地方,兒子要懂得去勸父親,這個諍包括不惜冒犯他。臣子也要懂得勸諫國君。反面告誡說,事事順從,讓他走到傷天害理,到非哪里叫作孝至於父親他喜歡一些小嗜好,你就不要隨便亂勸諫,以上整體的一個架構

我們看經文,第一段就是曾子來問是不是一定要順呢?曾子曰:若夫慈愛,就是說我已經聽過了慈愛,也聽過了對父親哥哥、君王、長官恭敬,還有,就是我做的很好,讓我的父母親很安心,還有揚名揚名就是因為能夠辦政治,辦教育,乃至於身體能夠行道名聲能夠推廣出去,這對父母的大,這些我都聞命什麼叫聞命呢?為什麼叫作就是老師所講給你聽的,就好像長官的命令一樣,你必須要去執行,所以佛經有所謂的依教奉行”。就依教奉行,好像接到命令的時候,你必須要去執行聽到教的時候你必須要去奉,叫做依教奉行,所以聞命個字好有味道不是左邊耳朵進去,邊耳朵出去而是像接受命令一樣的是要去執行的

接著曾子敢問就是斗膽請問,兒子從父親的命令,父親的教誨就像接到一道命令一樣去執行,這樣算不算呢?這時候,孔子反面告誡他,這話是不對的,孔子說是何言與,是何言與!那個沒有意思。是何言,是何言,意思就說什麼話啊,這是什麼話。就是說,話不可以這樣說話不可以這樣說。意思就是說,曾子所問的問題是不對的,一昧的順從是不對的,所以孔子施以一種告誡的回答不可以一昧的順,如果父親是不義的,不如法的,損人利己的,這種教誨,這種行為都必須要去勸的。

接著說,不只是兒子對父親,孔子舉出五個例子第一個他說,昔者,昔者就表示不是現在,是以前,以前天子勸諫臣子果有七個,雖然無無道表示說天子不以仁心辦政治,不如法,邢昺疏是說昧於教,昧於政。什麼叫昧於教,昧於政?就是不能以道治國,能以正知見治國,這叫做昧於教,昧於政。辦政治不以正知見為本質,辦教育以正知見為本質,比如說耍手段,耍心機,耍權謀,這種的,不以正知見為本的,這叫作無道。可是如果有勸諫的臣子有七個的話,子雖然無,不會喪失天下。

再來說諸侯,諸侯如果有爭臣五人,勸諫的臣子有五個人,雖然諸侯是無道,可是諸侯也不會失去他的國家如果有爭臣三個人,夫雖然無道,大夫不會失去他的封地,不會失去他的祿再來爭友讀書人有規過勸善的朋友,這裏已經沒有雖無道,注意看,文氣轉變,沒有說雖無道,為什麼?因為讀書人如果無道就交不到朋友。你不能說,雖無道,則身不離令名。誰告訴你你有輔導的人你又不是大夫,誰輔佐你?你又不是天子,誰輔佐你?你又不是國君,誰輔佐你?這個時候你必須靠著去交往朋友,叫作以會友當有不如法的地方,朋友會規過勸善,規過勸善會到正道。你這個時候,在正道依然不離開好的名聲。你看文氣變了。再來,父親如果有規過勸善的孩子,父親不陷於不義,不陷於不義,就是說父親會導於正道。叫做寓親於道。

勸諫的時機是什麼呢?勸諫的時機是說故當不義,如果不義的時候,不如法的時候,不理的時候的時候,這時候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也不可以不爭君,所以故當不義則爭之這個時是不義,就必須勸諫。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遵從父親的教誨,又焉得為孝乎,怎麼會算是孝呢?

讀了這一章,你看我爸爸不如法,所以我必須勸諫他。你爸爸不如法,你必須如法,你才能勸他,我們很多子女在勸別人的時候,一手指頭指向人家,其實四只手指頭指向自己,所以勸誡別人的時候要像大學一樣就是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沒有這個過失的時候,我講人家才有這個效果。

我們再來慢慢的分析這一跟前的關係,前一章已經把這個孝順的道理說得很清楚包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歸到孝順裏面,包括父母親生前的孝,包括父母親過世的孝,包括父母親祖宗牌位的孝,都說的很清楚了但是並沒有反面的來說,父母親如果不如法的時候,我該怎麼辦,所以就有這一。曾子為什麼一章之問?因為禮記的檀弓篇裏面就說到,侍奉父母親要把父母親的過失蓋住,有隱藏而無犯,不要冒犯父母親,這樣說來是不是都不能冒犯父母親都不能勸父母親而且按照孔子剛才講到這裏好像都不能冒犯,都不能勸諫,要一昧的順,所以曾子就有這樣的問題可是孔子說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就是話不可以這樣說話,不可以這樣說,所以才有這一章的開始

初一看,曾子都在關鍵時候問所以孔子就根據他問的時候,就可以開展出導的另外一個面,在關鍵的時候又問一個問題,孔子又開展出另外一個面向所以,除老師要善講以外,還要學生問,沒有學生的問,老師無從去發揮其他的面向,所以孔子才會感歎說,非助我者也。顏回啊,沒有幫助我,為什麼?叫作:於吾言,無所不,對我說的話都很高興的聽,其他的弟子都會提出問題,當然這個話是反說,其實對回很讚歎顏回是對孔子所說的話一路到底,悟是開悟的悟,不是誤會的誤。

你怎麼知道呢?因為孔子就算沒有講這個面向,弟子們問了之後,孔子講,可是就算顏回不問,顏回都可以悟出這個面顏回非常的厲害,孔子在退而省其私,私下跟同學們討論的時候,發覺到顏回是亦足以發,回也不講不到的面向,顏回都可以發揮,難怪上課沒問題,而且下課在論述的時候,講得比孔子更完整,子高興的要命。

孝經裏面有到對父母的愛,也有提到對父母恭敬,也有提到安父母的心,也有提到楊名聲尊崇父母,可是沒有提到慈愛,你們大家有沒有看到?曾子若夫慈愛,我聽過,可是孔子前面沒有講慈愛,曾子是不是聽錯了。其實不然,慈愛,在古書上面說慈愛的,有時候是父母對子女,有時候是子女對父母,都可以用慈。舉例來說,禮記的內則就說奉父母,要以慈來奉美好的食物什麼叫做就是父母親的形象在你的面前很可愛,很可愛,小孩子一樣的可愛。比如說看到孩子的時候,非常的高興,尤其他成績考的好,他又品學兼優,高興的不得了,父母親有沒有這麼高興要孝順父母親,看到父母親那個形象,沒有這麼高興的形象,那麼願意相,願意相就說你心裏面看著就非常舒服的那個面相叫作慈,可見這個通於父母親通於子女。父母看子女很高興,子女看父母的時候很高興往往都是父母親看子女很高興,子女看父母親都是個苦瓜臉,所以這個用的好。在禮記的喪服裏面就說,殷高宗在位五十九年,他在父親的喪事的時候叫做慈良,又又善良。慈就是說他心裏面想的都是父母親,想到父母親他就很高興的,就是慈,慈就是那種愉樂和快樂,莊子也說,事親孝慈孝慈,孝還有慈。慈就是打從內心裏面接受父是慈。可見愛是有的,我們不能說曾子用字,是有的慈,父親也可以用,子女對父母親也可以用慈

 

這一章,曾子提出來,是不是一昧的順都叫做疑思問,很重要君子進德修業面,疑思問是進德修業的方法之一,孔子在論語裏講,君子有九思,其中在內心裏面叫做疑思問有疑一定要想辦法問清楚,才能解決你內心的疑惑,這也是進德修業的方法,為什麼呢?你進德修業一定要充實正知見,那你有疑惑怎麼可以不問呢?所以疑思問是君子進德修業的方法之一。

孝經裏面,曾子曾經說過,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孝經裏面的用夫,夫就是發詞,夫,孝經裏面總共六個六種夫。

 

第一個夫孝,德之本也,夫就是發語詞。孝啊,就是德的根本什麼叫作德?德就是內涵,才是內涵的根本,你知道什麼叫內涵,就是說你懂得給自己快樂的,你是一個很有內涵的人,可是你知道嗎?自己快樂的人要怎麼給?你一定要在外境上找到出路,外境上怎麼找到出路,就是要跟人家結善緣跟人家結善緣當中要先從跟父母親結善緣開始,你才懂得跟別人結善緣,這才是人生最厲害的內涵,我們很多人的內涵都是說成績好不好?你能力強不強?其實那不是真正的內涵。內涵是說你到底通不通福修慧的方法,福修慧的方法從開始,這就是你人生最厲害的內涵!某人的命運很不好,他想改變命運,他如果從孝開始,這個人就知道改變命運的方法,這就不是普通內涵的,可是我們很多人從小學一直到大學畢業的時候,哪有這種學問,沒有這種也沒有這種常識,他就大學畢業了,糊裏糊塗的把大學畢業了,這種人成績很好,改變不了他什麼命運,那個成績很好是沒有用的。

第二,夫孝始於事親,孝是從事父母親開始,孝括辦政治,辦教育包括自己成就德學,都叫做孝。

第三,夫孝,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第四,夫然故生則親安之,你這樣做的時候,你的父母生前是很舒服的活著,這怎麼做呢?我們可以看孝治章。

還有,夫聖人之德,聖人之德有超過的,這是第九章。

還有這一的若夫慈愛,若夫。夫孝經裏出現了六次,都發語詞。

孔子就舉例說明你有勸諫的人多麼重要,他先舉天子,天子如果有勸諫的臣,無道也不會失去天下,這個例子是誰?

 

在漢成帝的時候有一個朱,朱是個小官,他就勸諫漢成帝,而且勸的口氣是很直的,得讓皇帝受不了,所以皇帝就殺他,殺他的時候,故宮博物院裏有一付畫,你看左邊是不是有一個臣子夾著欄杆不肯走,旁邊的人一拉的時候,那個欄杆就拉斷了。有一個跟皇帝稽首,禮拜,準備要拜下去,那個是左將軍辛慶忌,他就跟皇帝說,而且他是把官帽脫掉,因為它不是連環畫,它只是固定一個相它應該是一個連環畫。他把帽子脫下來,印章交上去,他說我不要,跟皇帝講,說這個人是直的,如果他講的對,你怎麼可以殺他,他講的錯你也必須容他,因為你不以後沒有人敢講真話,所以皇帝後來沒殺是這個欄杆被朱雲拉壞了所以要重修漢成帝說不要修了,為什麼他要看到這個壞掉的欄杆,想到正直的臣子,這就是很好的,這就是諍臣。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天下。

這一章講天子有七個,諸侯有五個,大夫有三個,這個七、五、三是怎麼來的?注解裏面就開始湊說天子為什麼要七個呢?因為天有三公有四輔所以是七個。諸侯為什麼是五個呢?因為諸侯有三卿、內使、外使,五個。大夫為什麼是三個呢?因為大夫有宰,有家邑宰,家宰就是主任秘書,家邑宰就是封縣長,湊起來三個但是左傳上面說,只要是臣子,他都有規過勸善的責任,因為你領的是老百姓的薪水,你本來就是要服務老百姓,國君如果有過錯,而且這個過會傷害老百姓,所的是老百姓的納稅錢你怎麼可以不勸呢?這個時候,難道是大才能勸諫,就不要勸諫嗎?小臣就不能勸嗎?並不是這樣的

還有,家裏面,父親有一個孩子,勸諫父親就不會陷於不,難道只能長子勸諫,小孩——二兒子、三兒子這些都不能勸嗎?不是他只是說,天下之大,哪怕諫臣只有七個,都不會失去天下,你就可知諫臣的重要。還有你這個人如果有一個人敢對你講真心話,你不曉得你賺死了,真的。這一章要從這個角度看問題,有人敢跟你講真心話,敢對你批評過,你都不曉得你人生好命到什麼程度,可是你必須要有經驗閱歷,有志向,你的心量是大的,這種話你才聽得下去,否則這個話在一般的年輕人是聽不下去的在一般心志低,心量小的是聽不下去你看天下之大,有七個諫臣都不天下,你看那七個人的威力諸侯國家之大諫臣五個都不失其國

 

這麼說來,天子知道諫臣對他的最大的好處,天子在接受勸諫的時候,應該是什麼樣的胸懷,誰是典範?唐太宗!唐太宗愛這個是歷史上有名的納諫之君,而且是勵精圖治,因為看過隋朝的腐敗,所以他勵精圖治,在三十五登基五十七歲過世,貞觀二十三年創造的盛世,而且是從善如流這個他曾經說來做鏡子的時候,我可以把衣冠了,我可以知道跟衣服有沒有穿的好我以歷史為鏡子的時候,我可以知道興衰。夏朝怎麼興,怎麼衰,商朝怎麼,怎麼,我可以清清楚楚,所以本國該如何興而不衰以人為鏡子,可以知道得失,什麼叫作得失?我從這個來看看,我看他這個人是怎麼好的,這個了,我看他是怎麼的,好的部分我接受,好的部分我警惕,這叫做以人為鏡,所以坦白講,我們每天都好多鏡子,你不應該在梳粧檯前面梳頭發的時候你才照鏡子,你有好多鏡子,你知道嗎?這個鏡子你只要眼睛開的時候,隨處都是你的鏡子應該這樣讀書也是你的鏡子,跟朋友交往也是鏡子社會的現象,也是鏡子,當你事情越看越明白的時候叫做知幾其神乎!

 

唐太宗最有名的就是納諫誰的諫?這個諍臣,這個典範叫做魏征,魏征足足輔導唐太宗十七年,唐太宗貞觀元年到貞觀十七年的盛世,貞觀十七年以後到二十三年,雖然是盛世,可是沒有像貞觀那十七年的盛世,為什麼?少這個人,這個人真的對唐太宗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並且諫唐太宗十思疏,詳陳治國的道理,還有包括《群書治要把治國的要,收各家給唐太宗看,唐太宗在發生了很多事情的抉擇的錯誤,他都不客氣的提出來,有時候是當場提出來,讓皇帝很沒面子。這個時候因為長孫皇后勸諫,他才知道君明臣諫,說你國是一個明白的國君是個明理的人,你才會感應臣子對你的勸,如果是君昏,你是昏聵的人,臣就隱了,不敢說了

天子都要受維持天下,那我問你,我要不要,企業要不要?所以那個太剛愎自用的,太我行我素的,太自以為是坦白講,都不長久。家庭要不要天下都了,那我問你這些要不要?你懂得這些道理的時候,今天這堂課對你人生的成功是幫助不小,我們很多成功的秘密都不會到這些,你看很多企業的管理成功的秘訣絕對都不會談這些。

 

天子不受諫而亡天下的例子,正反兩邊說,其中有個例子是蠻感人的就是孝經,我們江逸子老師流通的孝經版是黃道周的書法黃道周是誰呢?黃道周是明崇禎皇帝明諫物,其實他對皇帝提出諫言的時候,被明崇禎皇帝明打了八十大板,你知道新加坡的鞭刑打一鞭,人就受不了,可想而知,打一,新加坡的一鞭打下去,那個人就完了,這個人被打了八十板,那個是狠打,打的屁股都爛了。他在監獄裏面每天都是哀嚎慘叫,一直喊一直喊,當他靠著破敗的茶几,被關了十五個月寫了一百二十部的孝經,你看他左邊的孝經有沒有看出是屁股被打爛的就寫的字我們很多人寫的字都是天花亂墜,龍飛鳳舞的時候,真的對不起這種人。寫的孝經裏面沒有火氣,沒有怒氣,沒有抱怨之,那就是讀書人的修養所以我才說,我們中國的讀書人,如果有典範可循的話,不得了,我們中國真的是不得了的國家。後來在清朝入關的時候,他兵敗被抓,不投降最後被殺,跟文天祥一樣的我們都能知道文天祥叫做:慷慨捐生易,從容就義難。他就是從容就義的。

歷史上有很多的典範,我一個一個去找的話,可以做我們這個時代裏面的標杆,重新去莊嚴這個時代,重新這個混亂的時代找到出路,這個時代太亂不曉得該怎麼辦,是非價值都是混亂的各說各話的。明明是是非公理很清楚,被這些法律人士一說大家價值觀混亂,個時代變成這樣了,如何回到傳統文化,去找回人生的價值,找到生命的意義,辦教育來把社會的現象堵住覺得那是正本清源之道,也是那個被割喉的媽媽的心聲。

天子是講先王嗎?天子如果有爭臣七人,不天下,這裏的天子指先王嗎?不是,什麼叫先王先王就是指夏商周那些有德有的人,包括夏禹商湯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周康王這種人,叫做先王。此處的天不是先王,叫做雖無道,天下無道,雖無道,不失天下,所以不是先王。讀書要會讀,即使無道都不會失天下。以上是講天子,可見諫臣的重要,人生在世有規過勸善的朋友多麼的重要

 

 

諸侯如果接受勸諫的時候,應該要有什麼樣的胸懷,誰是典範?衛武公人稱睿聖武公,睿就是睿智的意思,這個活得多久呢?活了九十四歲,在位五十五年,他親眼看到了周厲王的流放,周宣王的中興,乃至於周幽王因為寵褒姒犬戎打進來國家了,還幫助周平王復興東周,這個歷經的周朝,看到周朝的興衰就是歷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興衰所以他勵精圖治。他怎麼勵精圖治?他要臣子們不要客氣的過失。而且他越老的時候他越害怕,因為他功勞太大了,大家只是對他歌功頌德,他非常盼望臣子們過失每天活的目的就是希望他的過失要越來越少,就符合孔子說讀易經的所在這個人的過失越少,越改越少,終於人稱聖武公,這個叫做聖人,聖武公。他幫周平王復興東周的時候,年紀將近九十歲,他上朝給周平王,周平王要東遷,因為國都已經被打爛,他說沒關係,夏禹王是卑宮室,卑宮室就是宮室不好看,我們勵精圖治的人本來就是要儉樸,跟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難,你這個朝代才能爬起來可是周平王不聽,大概是享了,聽不下去。他講完,周平王不聽,他就不再講話了,他不會依老賣老:老夫你有天下都是老打的,你怎麼可以不聽老夫的話?很客氣的講完,周朝的這些大官,包括周平王都不聽他的,就不再說了。事情就做到這裏了,很有內涵的一個諸侯以上是衛武公,詩經衛風淇奧就讚歎衛武公,叫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講衛武公,衛武公這個人精益求精的人,什麼叫做精益求精,就是過失越來越少,就像工藝品,越做越精緻,工藝品一旦可以做到精緻得出神入化的時候,這一個工藝品,跟原來的那個材質,價值上千萬倍。一個人過失越少,越越少的那個人,活在這個世界的價值是越來越強,越來越殊勝,到老了,越來越是典範。一般人是越老越是昏聵,他是越老越是典範,人生這樣的出路不是很好嗎?

 

誰是諸侯的爭臣?納諫的諸侯,衛武公是典範,納諫的天子,唐太宗是典範。勸諫的臣子,魏征是典範諸侯的爭臣典範是誰?季梁,當時楚國要打隨國的時候,楚國先用老弱殘兵去誘導隨國出戰,隨國國君要出的時候,季梁就跟隨國的國君說,我們重點在修明政治,在跟我們旁邊兄弟之國,好好的親密加厚比打敗楚國還要重要他說了一段話,我覺得好棒。他說,民為神主,神明之主是誰呢?人民,所以當你要祭祀,得到神明加被在政治,你辦政治,辦教育辦得好,你求,一定管用,你政治辦得不好,教育辦得不好,你求神明,沒用,所以神主牌,我們一般人說神主,神明之主是誰?人民!這個國君聽的下去,所以隨國的國君沒有出戰,楚國就退了,國從此不敢進兵隨國。隨國在春秋是個小國一定沒聽過這個國家在這個國家隨便的隨,你有沒有聽過沒聽過為什麼國不敢打他,季梁猶在楚不敢伐。你看,一個諫臣,威力就大成這樣。所以一個國家如果頭腦清楚的越多,而且這個人站在高位的時候,國家越強盛。

諸侯不受諫,亡國的例子,各取正反兩邊,我要特別說,吳王夫差,伍子胥一個人,吳王夫差是有館娃宮響屐廊吃喝玩樂,結果越王勾踐不敢打他,他已經無道到極點了,越國還不敢打他。你知道有誰?伍子胥,才是諫臣的威力伍子胥死了以後的三年,吳國出兵北伐齊國的時候,越國才敢打吳國,你就知道伍子胥的威力,我們到姑蘇城玩的時候,那些水稻稻田,想當年都是伍子胥吳王闔廬去鑿的隧道,你就可想而知子胥這個人能力和為什麼這個人會對吳王夫差這麼苦死諫,甚至被殺,其實他有一個歷史背景。吳王夫差絕對不會相信,伍子胥就是吳國的命脈所在,這一自殺,吳國就完了。人生有時候是忠言逆耳,良藥苦口。這一幕讓人很感慨,這一幕好像父母對子女講的話,可是子女還是說不要再說了,不要再說了。好像都是父母對子女說的話,忠心耿耿的人往往都沒有看到。吳國的禍福其實就在伍子胥一個人身上,就這樣把他殺了,吳國就註定要滅亡。忠言是逆耳,可是這個如果有聽逆耳的話,人家規過勸善的話,這個不是普通人,真的不是普通人

天子要爭臣,諸侯要有爭臣,大夫要有爭臣。士有沒有爭友的證明?在論語裏面季氏篇裏面:友友諒友多聞,直就是能夠規過勸善的朋友,有這樣的朋友真的是人生的好命,友多聞也很重要,總要多,這個學的很多,他可以跟你切磋琢磨,成立讀書會,如果有友多聞來帶,你才知道怎麼學上來所以友直友諒友多聞,友諒就是這個朋友是公心的,友直是他能夠規過勸善友多聞是說他能夠指導你,能夠在經學上指導你,你如果有這樣的朋友,你比中樂透還過癮。朋友才是無價的財富,有這樣的朋友是無價的財富,可是我們有沒有知道你得到這樣的朋友是得到無價的財富!你果然有這種見地的時候,你就是一個很有內涵的人,你一定是命運改變的人我們今年的月會在中正紀念堂來辦從孔子的高度了凡四訓》裏面談到一個改變命運,改變命運的見地一定都跟一般人的想法不同,我們很多的想法其實是,光看他的想法就知道這個人一輩子不論他怎麼努力他是不可能改變命運的。改變定是他的想法改變命運才能改變他的想法不能改變他的命運一定不能改變

爭友的勸如何讓一個失令名,讀書人有這樣的朋友是怎麼透過朋友的勸讓我不失去美好的名聲呢?論語的顏淵篇裏面子貢曾經問交友之道,孔子說,忠告而善道之,你如果真心的把對方當朋友的時候,你會對他有忠告而且善於引導他,同樣的,他把你當成朋友的時候,他也會忠告而善道你。如果朋友是這樣交往的時候彼此的幫助實在太多了。

 

總是接受朋友的規過勸善,諫言,應該有的胸懷是什麼?誰是典範這個人——,我為什麼要特別介紹他他在西河的時候已經成為魏文侯的老師,你知道是德高望重的,結果哭兒子哭的眼瞎了。曾子去看他的時候,他說不公平,我付出這麼多,怎麼眼睛會瞎掉?曾子呵斥他,你在西河的時候,西河的人只知道有子夏不知道有孔,這難道不是過錯嗎?再來,兒子死了怎麼可以哭瞎呢?再來,你爸爸媽媽死了也沒哭瞎,有什麼特別你知道這麼德高望重的人,八十歲的老人,竟然不以老賣老,拿手杖的時候人稱老夫把手丟掉曾子謝罪,,我離開善知識太久了,所以聽不到這麼美好的言語,你就知道孔門弟子裏面的氣象,都是這種

還有一個就是了凡先生,了凡四訓裏面,講他曾經在丁醜年,就是萬曆五年的時候是了凡先生四十五歲,了凡先生其實是五十六歲才中進士,上次的年譜是有問題的我重新作一個。了凡先生在四十五歲的時候到京城,看到這個人——馮開之,二十八歲,他怎麼看人?了凡先生是個命理非常通達的,結果,他看人竟然不是用命理學來看,他另外一個角度,馮開有個朋友是李霽岩是常常對馮開之說的,直接指他的錯誤的但是看這個二十八歲的年輕人沒有變臉,虛的接受。了凡先生說這個今年一定考上,果然考上。這就是了凡先生看人的眼力,換句話說,就是納諫的福,納諫度量,不是普通的度量,人家說量大則福大。福氣大一定要靠量大,而量大特別是在接受諫言那一分。

唐太宗貞觀23的盛世,都是跟納諫有關

 

誰是讀書人爭友的典範?我納諫,誰是勸的典範呢?這個——曾子曾子懂得在適時的時候跟朋友說,不應該這樣,適時的指出子夏的過失,我們有很多人他不曉得這個叫做過失,而且別人舉出來,他也不認為那叫做過失,當別人出來的時候,我們下去的時候,也聽的很不舒服,臉色變,嘴巴也反唇相譏,失去了改變命運的機會了。以上是朋友。

再來看父子,懂得勸父親的兒子,應該要有什麼樣的形象,論語裏仁篇說侍奉父母要幾諫,就是看到父母親有變化的時候,稍微變化就要勸諫,什麼叫做稍微變化一章不能亂讀的什麼叫做稍微變化?就是說趨勢是往非義上去走,傷天害理損人利己往那個路上去走的時候還沒有形成那個行為的時候,就要勸諫,而且那個勸諫是很恭敬的勸諫,不是大聲喝責的,內心的勞苦都不會有怨言的。所以那個成效,要根據什麼根據禮的內則裏面,說態度要謙和,顏色要好看,言語要溫柔,這種勸諫才有成效,可是我剛才說伍子胥不是太直接,太冒犯,太凶嗎?你要知道伍子胥對國有革命情感,吳國幫助他報了殺父之仇,伍子胥跟著吳王夫差,一點一滴的把江山建立起來,使吳國富強輔佐吳王夫差,這裏面有兩的感情,不是我一般的勸諫,所以往往父母親看到女一直在為非作歹,一直在消沉的時候,有時候父母親用的手段是很激烈的。子女會說,你還給我自由好不好!可是,你不曉得那其實都是父母親已經到嘔心瀝血,悲心到極致,就像吳王夫差一樣,所以,如果這個人,人家勸成這樣都聽不下去的時候,那不是昏庸的像吳王夫差一樣嗎?不是嗎

勸諫父母親,誰是典範能夠讓父母親讓父親不要陷於不義,誰?這個人——閔子騫,閔子騫懂得在關鍵的時候勸他的父親留住後,維持一個家庭的和諧,這就是勸諫的典範

這一章的旨趣是什麼?孝道他是從事侍奉父母親從公心,從進德修業,從對父母親的喪事跟祭祀來說一個,這一更重要的說,把父母親引導到正道來。引導到引導到正道來,怎麼引第一個女有沒有在正道上走?第二個,什麼叫做正道?歷史上的典範是誰?顏回顏路都在孔子的讀書,這就是最好的對父母親導引正道上,還有曾晳曾子顏路曾晳都是孔門的七十二賢,曾子孔門的傳承,顏回也是孔門的傳承,你看是不是,所有中國寓親於道最好的典範就是顏回跟曾子,想不到顏回跟曾子正好就是孔子的傳承。顏回曾子,的爸爸竟然是孔子的同學,然後兩位爸爸七十二賢,這就是最高的勸諫,最高

 

再講孝經圖,北宋的李公,北宋的李公麟他畫的就是氣宇軒昂的坐在法座上面的這是國,後面還有嬪妃,有一個人在對國君勸諫,你注意看他的態度不錯所以勸諫也講究言語,要講究態度,要講究顏色

 

南宋的馬和之,變成在宮殿,階梯下有一臣子在勸諫勸諫人注意,所以所有的人,括衛士,包括臣子眼睛都看著他

 

元朝的趙孟頫只是把這個圖移到戶外

 

 

仇英只是把它移到宮殿內,而且畫得的更好看。

 

江老師怎麼畫呢?他畫整體的氣象是這樣的,就是團扇整體的氣象,先看第一幕,第一就是團扇,有屏風,屏風後面山水代表這個人是能夠統攝天下的,要麼就是國君,要麼就是天,還有氣宇軒昂,還有禮服,禮帽,坐在椅子上你注意看他的手勢,手是的手勢,就是“起來起來”那個手勢,眼神,不約而同大家都望著前方,前方是什麼呢?前方有兩位臣子勸諫,有一位臣子是跪著勸諫,有一位臣子趕快替他補充,這個環是很重要的你看那個朱允文要被殺的時候,旁邊要有臣子幫他緩

 

了凡先生四訓裏面說,要懂得成人之美,要懂得分人家的,做善事有時候是要幫助別人的,不是看到忠臣去死,不可以這樣的往往小人很團結,君子分裂,其實小人為了名利去團結力量,就是要把覺受抓起來,衛道的時候也要有這麼團結。

 

國君旁邊的衛士這個表情就好像說一個勸諫的時候氣氛一下子凝固了,那種凝固的氣氛,往往說的話不好聽,國君會怎麼發作?怎麼發?會怎麼發怒那個氣氛立刻是凝集的。

 

你看那個大臣,大臣的表情是很嚴肅的

 

還有一個表情也不錯,就是有一個看著前面,有一個是看著另外一個臣子,個老看那個老成持重的臣子他的態度,看著他,為什麼看著他?看著他後面有什麼事會發生。

整體的氣象是什麼?整體的氣象是國君顏色和緩,叫他起來,就知道這一幕圖是納諫圖,能夠接受臣子的諫言。當他接受臣子的諫言,其實就是國家強盛的徵兆。想想看,誰願意講好聽的話,誰都想做好人。誰願意講不好聽的話懂得把不好聽的話當成好聽的話來聽的話,這個人不是普通人,我們說逆來順受,什麼叫做逆來順受,是逆境要當成順境來接受。我要反面順來逆受,順境要當成境來接受,為什麼有時候順反而是讓你起貪念,讓你放逸。讓你消沉的,你反而要當成逆境來接受逆境反而要當成順境來接受,你的想法跟一般人不一樣的時候,你的命運一定跟一般人不一樣,你的想法如果芸芸大眾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的時候,你的命運就跟芸芸大眾的命運一樣,所以,看一個人會不會改變命運,只要看看他的個氣象,聽聽他的想法就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物,是三兩的人物還是百金的人物,還是千的人物,是豪傑,還是庸才

最後總結,總結,我們人生在世,有一個老師他跟我說,人生在世最幸福的就是你有你怕的對象,比如說,有幾個人是你怕的人,你才不會我行我素,如果誰都不怕的時候,你大概這個沒救了,你爸媽不怕,老師不怕都不怕,我幹嘛就幹嘛,你大概差不多了,大概差不多癌症末期了。人一定要畏友,就這個朋友你怕,他講的話你在意,你的人生是好命的人,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你有這種畏友的時候,你要感覺到高興,可是我們也要成為人家的畏友。畏友包括你要充實你的學,你的言語不要隨便亂說,乃至於有過失你可改進,你才會變成人家的畏友意思是說,你是一個可以改變人家命運的人,你可以改變人家命運的人的時候,別人你才有意思。你如果跟你交朋友,無益於人,請問有什麼意思?別人因為交往你的時候,別人跟交朋友的時候變得更會玩,更放逸,更墮落,幹嘛?你一定是人家的貴人,你活著才有價值,你是人家的畏友,但是這個畏友當中,必須要振作,你必須充實德學,你必須在言語上不要亂說,你必須是一個能夠接受諫言的人,你勸別人,別人才會聽。

再來,家庭裏面,父親對孩子規過勸善送的時候孩子也要有納諫的心態,還有孩子對父母親的時候,父母親也要有納諫的心態,都在道上來經營這個家庭的時候,才能夠成為家庭真正的未來家庭的和樂,我不否認有彈鋼琴是家庭的和樂,我不否認,但是我們要經營一個家庭,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特質?這個特質是一個正知見,這個特質如果是一個以道來經營的時候,想想看這個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改變命運,這樣組成這個家庭才有意思嘛對不對!還有領導者與部屬如果都能夠互相幫助,比如說長官勸部屬肯聽;屬勸長官長官肯大家互相替對方著想的時候,請問這個長官是不是好長官這個部署是不是好部署這個朋友是不是好朋友這個企業的老闆是不是好老闆?這個員工是不是好員工,員工懂得勸你的時候,表示他在公司,你要很珍惜這樣的員工,老闆在勸你的時候,何嘗不想讓你走上正道,你要珍惜這種老闆,當大家都互相珍惜的時候,社會還有燒殺擄掠嗎還會有這些作奸犯科?還有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所以,辦教育才能堵住社會的亂象,真的!

這一章含藏很多人生成功的秘密,真正通達人情世故的人,才知道這一章的重要,否則不會知道的以上是我講這一章的大意。休息十分鐘有什麼問題我們再來互相交流。

 

課堂提問部分

 

不曉得有什麼高見,大家在這裏交流交流。

學生:老師好學生有兩個問題想要請問個問題是剛剛在上課的時候講到伍子胥的故事,古代的忠臣往往過於的忠貞難免會惹來之禍,那該如何是好個問題是中國古代,自古以來就設立諫官等等的制度,到了民國,現在有監察院或者是立法院有現在的議會制度,是否有比古代的制度好?再請老師解惑謝謝

老師:當然古代講到三不從,則有可去之,如果勸三次他不聽可去之意,伍子胥是例外,伍子胥那真的看不下去,因為他是兩代的經營,整個吳國嘔心瀝血建立起來的,所以他的言辭比較過度的激烈,當然惹上了殺身之禍,他這應該常禮舉要多讀兩遍,就是說如果他能夠通達這個的進退,他不至於死的這麼慘,可是吳國失去了他,吳國也沒有好下場。這是個問題

你說議會制度,議會制度看起來好像比古代的諫諍制度好是很直接,可是你想想看我們現在的議會制度是什麼,於黨派的操,黨同伐異,只要是我黨的,全部對,只要他的,全再來,這些人平常不讀書說不出講不出什麼東西。再來胡亂的外行領導內行還有不把這些文官看在眼裏的時候,你想看這些做官的有什麼尊嚴,結果逼得劣幣驅逐良幣,很多人不如歸去,流弊太大了。所以說,那個議會制度如果沒有好好的設計就是現在的流弊,所以我們不要說以前的不好,你現在又好到哪里,如果你好,你很好,你可以說人家不好,你自己都亂糟糟的,你怎麼可以說人家好,這也是我現在看起來蠻感慨的。還有什麼高見?

學生:老師您好,請問老師,子女發現父母有問題要做勸,但是如果父母不覺得自己有問題的時候,子女應該怎麼樣做比較好呢

老師:父母不覺得他有問題,我覺得勸諫之道應該是這樣子,到底父母親這樣的行為該不該被勸,我覺得子女先要弄懂,換句話說,子女你本身一定要充實你自己,你不要動不動去勸,我們很多在勸人家,比如說父母親的時候都是合不合我意,我勸諫,標準在我。你一定要個標準,以前中國打官司的時候,只要舉出孔子說的一定贏,現在舉出孔子說的沒有用,都是搬法律,各說各話,沒有是非標準,最後你一定要落到道德上去作標準,你連道德的標準都不肯拿出來的時候,請問標準在哪里各說各話,大家在法律文字當中,在玩那個法律文字遊戲,所以我說勸誡別人的時候,你一定要知道標準在哪里,你本身一定要。你在勸諫的當中,你是不是真的替對方著想還有第三個,是不是重視你的態度,我覺得這些如果好好講究的話,不會沒有效果的

學生:謝謝老師,接下來是網路學員弘毅想要請問老師三個問題一個是老師曾經說中國不以成敗論英雄,像有一些,例如比幹、關龍逢,還有剛剛提到的伍子胥、黃道周等,他們可不可以算是勸的典範,另外,勸是不是以他的用心來看例如說了凡四訓裏面有衛仲達他建議皇帝不要修三山石橋,雖然沒有被採納,但是它善的力量很大,那是否應該看它的存心呢

老師:是的的,你講的都對,像比幹關龍逢、伍子胥那些,怎麼說呢?到某種程度的時候他覺得他該犧牲,他就會去犧牲其實我覺得像幹這種,他何嘗不不知道他要保命,可是他在那個場合的時候,他想犧牲,那另當別論伍子胥他是抱定他想犧牲,他不是不知道要明哲保身,但那個場合他想去犧牲,個要另當別論。仲達這種勸,其實功德是很大的,只要心存萬民、心存國家心存社稷,做起善事來是很大的,皇帝聽不聽你不一定,但是他那個心量已經讓他得到非常多的

學生:謝謝老師,第個問題是想請問老師有一些諫臣,例如說三國時期,曹操那個時候諫臣、諍臣毛玠,還有像這個荀彧,荀彧是被利用,毛玠被刺死,那諸葛亮懂得擇明主,而管懂得遼東,所以與其當個諍臣,是否擇明主更重要

老師:所以我說用道,以道,你問的問題實在太好了,你真的有事先預習,以道,你勸諫人家的時候,你本身要以道,你擇明主就是一個道,所以說子女勸父母親的時候於道,不是說我覺得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今天這個菜怎麼煮的不合我口味,這個要勸諫?那你為什麼不要合人家的口味?所以以前雪廬老人他爸爸說,不要上桌歎氣,炒青瓜就給你十五炒青瓜讓你勸諫,我都不聽,為什麼一定要配合,為什麼一定要適應你對不對所以勸諫之道,它是有標準,不是以我諫作標準那是不對的所以以道作標準的時候,當然他會對明君,他不會被人利用

學生:謝謝老師,另外請問春秋時期的介子推,輔佐重耳,然後後來隱居山中,有傳說說重耳希望他出山,結果放火燒山他死在山上,他算不算是一個以死作諫的典範

老師:晉文公後來想到他的時候其實有時候也不要人太甚比如說亂世的時候唉,過來吃,過來吃。哦,嗟來食我不要。人家向你道歉的時候,其實是可以原諒人家孟子就曾經講過,其實是可以原諒就是有時候不要太固執,小人有時候都知道權變,君子有時候都死腦筋人家如果道歉了,人家如果悔改了,人家如果願意改變了,那原諒人家,有什麼不對呢這一點是我皮毛的看法

學生:謝謝老師,網路學員想請問老師,讀書人實好好讀書也可以從歷史上得到很多教訓,是否所以沒有好好讀書也沒關係呢

老師:諍友,他一定像文會友,大家在道上的時候會互相幫忙,有時候會太離譜的時候,規過勸善,可是你自己讀書,你不會有這種因緣。就算你讀出一個很厲害的人物,睿聖武公尚且說,有什麼問題請指導我,請改進我尚且是這樣這裏面說勸諫,坦白講其實是包括老師、包括朋友都是算勸諫,古代這個友裏面,其實包括老師包括朋友求學之道裏面如果說懂得納諫,那真的很好。雪廬老人上課的時候,他說有的可能上課時,老師講的話他不滿意他就不聽了不要說私下勸上課聽到,他就好像我一樣他就不來了,那個不要說私下勸雪廬老人原來你來聽課,你是想聽好聽的?聽你聽的?你不想聽的就不要來,原來是你想聽你自己的那這樣就不是學習之道了,所以懂得納諫的人,他隨時都在進步

學生:是,謝謝老師,網路學員想要請問老師人生路險,跌跌撞撞,但如果真的沒有諍友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老師:坦白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你在一個人身上看到長處的時候去跟他學,看到他的短處的時候的警惕自己。然後也懂得跟人家來求教跟人家共學的時候,慢慢的那些友才會出現還有你真的本身是一個願意改正過失的人,有人勸我的時候我都願意聽下去的時候而不是很火大的,而不是很憤怒的,慢慢的人家會敢繼續的說一點真心話,慢慢的敢說一點我發覺到不容易很難,往往這個過大家在修行上都想得成,可是在過失上都不想改,這是不可能的易經裏面講,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是在過失上改天子都曉得他的過失在哪里?人家都不敢講,他也認為那個不是他的過失,講了他也不高興了以後,下次都不來了,這樣的話你想想看,看起來都好像他繼續學,其實進步的空間都有限

學生:是,謝謝老師接著是網路學員,想要請問老師勸諫之道到底應該是怎麼樣的?論語上說信而後,左傳又說,激諫,那這兩個到底應該怎麼樣去拿捏

老師:這兩個,信而後諫就是說這個人對你有信用的時候,對你有信心的時候,你要,否則人家以為你在誹謗我,比如說你在我的心目中你是很有分量的,我對你有信心的,你勸才會有效果,否則我會以為你在侮辱我,你在罵我,所以論語裏面是說的時候要看場合要看人。

左傳的意思是說,你這個爭,爭就是爭論的爭,是激諫,激諫就是說你可能有時候的時候可能有時候是不惜冒犯他,可是那個交情要很深的,坦白講這不能夠隨便亂用的。孔子這個是保護你自己的,交友之道,你不要講究太激烈,免得傷和氣,以後這個朋友,失去了這個朋友,保留後面複合。就算要絕交也絕交不出惡聲,保留後面的複合,真的要像左傳這樣不喜冒犯他去講,坦白講那個人一定在你心中的分量是很重的,否則一般不會

學生:是,謝謝老師,接著是網路學員想要請問老師昭穆的制度裏面,所謂天子有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正好這一說天子有爭臣七、五三人,他們沒有相同意趣的地方

老師:應該沒有什麼關聯性,他只是說天子如果有這個人的話,七,會不會說是一個像佛經裏面,七,就是一個圓滿數可是儒家不是這樣說,所以那個“七”到底是不是一個最少數最少的,如果按照古書上講最少要人,哪怕只有個人都不會天下天下之大,在小朝裏面有個人敢講真心話,這麼大的天下都不會亡。

康熙王朝那一部片裏面就說,這個小朝裏面,只要腐爛一小塊,國家就腐爛一大塊,在這個朝廷裏面,全腐敗了,大家就亡了。所以哪怕是只有個人敢講真心話,這個天子無道,什麼叫無道不是有道有道莫論,當然更厲害了,那無道是什麼?無道是說這個人就算是阿斗都不會亡。諸葛亮講的話阿斗會怕會聽,就算阿斗這個人是扶不起的,蜀國都不會,更何況不是阿斗這一章的威力在這裏

學生:是,謝謝老師,接著是網路學員請問老師勸諫如果不如法,難道不會被導入歧途嗎?另外想要請問就是說假如勸的人他本身自己也有同樣的毛病,那我還要接受他的勸諫嗎?

老師:,如果這個人的勸是導我入岐途的,我當然耳根要硬,所以我覺得說一個正知見本質很重要,如果這個勸諫比如說我舉個故事,有一個人,他晚上要晚一點回家,他打電話給他媽他說,媽,我晚一點回去,旁邊一個孩子說,你還這麼怕你媽請問你這個勸諫,你還會聽嗎?你對你媽起碼的尊重都不會的時候,這種勸誡的話你要聽嗎?可是我覺得現在年輕人都會,對啊!我幹嘛那麼聽我爸的話,我不是笨蛋嗎?這種勸的話你要聽嗎?你到底是不是明白人,你糊塗蛋你知道嗎!所以有的時候不是對方勸諫你的都好朋友。你要這個朋友才會說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勸諫,親於道,所以為什麼我的大宗旨是親於道,友於道的那一分,那才是真正的勸諫之道換句話說,你的朋友是正直的、是公心的、是多聞的,而且是在正知見上多聞的,這種朋友的勸諫,那才是真正你人生的幫助,否則,常常沒有童年你爸爸都叫你讀書,你太可憐,你知道嗎?想想看,這種勸諫的話,你要聽嗎?

學生:謝謝老師。網路學員想要請問老師,受人勸被指出過失,那是很丟臉的一種狀況,那該如何來克服這種覺得丟臉的感覺?

老師:所以一個人的心態想法跟一般人不一樣的時候,他的命運不會是一般的命運。一般人覺得丟臉,你不覺得丟臉的時候,你的命運就不是一般人的命運算命、看命,要這樣看那個排八字是沒有用的,我不騙你你越理學,你越知道算命是沒有用的,你懂得這些見地的時候,那個是束縛不了你的。結果你跟一般人一樣,你麼說好丟臉的,你准再說我你跟一般人的想法都一樣,所以你的命運就跟一般人一樣還有,你勸我你的過失還不是這個,你幹嘛勸我?他過失是他倒楣,我改正過失是我幸福,我幹嘛去管人家所以你有那個見地的時候對你的幫助實在太大

學生:謝謝老師網路學員想要請問老師,論語中有說:事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這個數跟不該如何拿捏呢例如說一件事情我勸了,沒有聽,但是事關重大,我可不可以再勸或者說這件事我明明知道,還知而不言,這樣子難道是心嗎

老師:數就是一再、再、勸,朋友他不聽,你大概勸三次,大概就不會再聽了你勸四次,勸五次,勸六次……勸十次,大概也沒有用了,你頂多只是跟他結仇而已,疏遠還好辦結仇就麻煩。所以以前,我想起一個佛門的典故,那時候廣欽老和尚他說他就一直罵徒弟,徒弟最後就受不了,我到底哪兒有錯?老和尚就說,哦,那我以後不罵你,我不跟你結仇了。你不了解我的苦心,我不要罵了。所以我才會說人生在世,你一定要幾個你怕的人,你才會說,一想到他我就乖一點,這個人,不曉得對你人生有多大的幫助,所以我才會說一個團隊裏面最大的功能就是不會讓人家做壞事,那是團隊最了不起的功能。如果我懂得朋友雖然規過勸善,可是要看交情,而且不准“數”,就算要疏遠了,也不要怒顏相向,絕交也不要出惡聲

學生:謝謝老師,時間的關係以上是今天晚上的問題。

我們下個星期跟下下個星期,我們因為恭逢雪廬老人三十周年,所以我們有一段影片來緬懷雪廬老人,下個禮拜是第集,可以在家看,也可以在這裏看,看完以後我們可以線上上問,我想雪廬老人有些部分,我也想在影片之後,借著問答我想來說說雪廬老人。雪廬老人,我們其實連緬懷他的資格都沒有但是這樣的人,不把他發揚出來,我覺得是非常可惜的,這個時代實在需要這樣的人的見地,需要這種人做標杆,需要這樣的人格特質來做典範,重新為我們時代找到出路好,我們今天的課程就到這裏,謝謝各地的讀書會,還有線上的收看,還有在場的老師同學們的大家切磋琢磨我們今天的課程就到這裏下課。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經與孝經圖第十八集发布于2024-05-13 15:47:39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