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與孝經圖
孝經與孝經圖第十九集
推廣至德感化人民
《感應章第十六》
各位線上的嘉賓及在場的老師、同學們,大家晚上好。又到我們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的線上直播課程。今天晚上是孝經,我們的進度是在感應章第十六章,孝經有十八章。我們一般說到感應,大概都會想到怪力亂神,想到宗教迷信,不外乎是詐騙,詐騙當中不外乎是財或者是色。
這裏面比如說求簽,尤其是在選舉的時候,選舉人都會去求簽,簽上面的詩,反正是各自解釋,還有擲茭,看看神明的意思是什麼?或者是起乩,就是等於附體。或者是托夢,還有通靈,這些會給人感覺到是妄談吉凶禍福的,總而言之是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但是它帶來社會負面的往往比正面的還要多很多,所以有志之士會不屑,而且會認為這些是不合科學,神權主義,宗教迷信,乃至於使一個社會汙俗。但是感應完全是長成這個樣子嗎?感應難道是一無所取嗎?我們看,外國球隊在打球之前他也是求加被,中國球隊還沒有這樣。再來,企業開工或者是開拍電影,他們也是求加被,還有呢,像雪廬老人晚年的時候要蓋個六吉樓。六吉樓一大部分是雪廬老人自己出的錢要蓋的教室,來供學生讀書,老人家也是求加被,釘樁,讓它們蟲蟻三天要搬家。還有呢,外國在911美國恐遭受到恐怖攻擊的時候,他們最流行的一首歌就是上帝保佑美國,孩子也是合掌求加被、求感應。所以求加被、求感應的這件事情,到底好還是不好,是在一個什麼樣的基礎下來談?它有別於一般的求加被、求感應。儒家感應章它到底談的是一個什麼樣基礎下的感應,是什麼樣的本質下的感應,這一章能告訴我們感應到底對人的福報有多大的影響?到底對人在做事情,它的順緣是怎麼樣的形成?感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儒家怎麼看待感應這件事情?
孝經裏面能感通,感應章已經是在第十六章,那第十六章也是孝道的修學法,孝道的義理裏面,感應也是以孝道為本質去求感應,而這個感應是有助於政治的推廣、教育的推廣,有助於整體氣象的提升。感應,在儒家來善用它,是正面的發展。
經文是: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彰神明)。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享神鬼)。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贊能通),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贊令人服)。
整體孝經的架構,大家也知道了。這一章的架構是什麼?能感痛,能感通分為兩部分,第一個是彰明孝悌之道,孝悌之道是一個能通,讚歎孝悌之道是一個能通天地鬼神的能通,而且這種人在辦政治、辦教育,懂得在因上發展,懂得在緣上發展的人,這種人辦政治、辦教化,這種氣象是讓人佩服的。
我們看第一段。孝悌之道能通,所通的就是神明,就是祭拜天地神明的時候,會讓神明來接受祭拜,而且給予祭拜者很多的福報,經文是: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彰神明)。孔子說,昔者明王,明王就是指三代的那些英明的國王,像夏禹王、商湯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這種明王,他因為侍奉父親是盡心盡力的侍奉,他懂得事父的道理去推廣,他事天明,明就是明白天道,從父裏面去明白天道,所以他祭天的時候,他是以懂得天道的方式來祭天,這就是感應的前提。
事母孝。對他的母親是盡心盡力的孝順,懂得事母親之道,所以他就懂得地道,察,故事地察,察地,這種的明察地道,懂得地的道理,你懂得地的道理來祭地,事地就是祭地。你懂得天的道理來祭天叫作事天明,明跟察叫作互文,我可以說事天察,事地明,也可以說事天明察 ,事地明察,這就是互文。
懂得長幼尊卑,懂得依理來定長幼尊卑,上下和諧,所以叫做,故上下治,治就是能治上下,能夠讓上下和諧,上安於上,下安於下。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就是明察天地,就是你能明天道、察地道。察天道,明地道的這個明察,我們說明察秋毫,以懂天道、懂地道的知見來祭天地,神明彰矣,彰就是接受祭拜,天神、地神來接受祭拜,叫神明彰矣。
以上是以孝悌為本質的天子的孝悌,他祭祀的時候,他能夠得到神明的加被,神明親自來接受祭拜,這叫作能通神明。第二個是能通鬼神,就是祭自己的宗廟的時候,能夠感應自己的祖先來接受祭拜,並且賜予子孫後福,所以說天子必有尊嚴,他雖然貴為天子,可是並不是他最大,為什麼呢?在家族裏面也有父,雖然他爸爸過世了,但是還有他的叔父伯父。必有先也,還有他的長輩,什麼長輩?叫作言有兄也,就是他的表兄、堂兄。換句話說,天子還是有他盡孝悌之道的地方,就是他的家族,他懂得在家族推廣孝悌之道,朝廷就能推廣孝悌之道,民間就能推廣孝悌之道,各國就能推廣孝悌之道,天下就能和諧。這種孝悌的天子,宗廟致敬,就是到他家的宗廟來祭拜他的祖先的時候,是一個不忘親的心態,不敢忘記親人,因為他的生命是得自於父母、祖先的賜予,而且慧命也是父母的幫忙,幫忙找老師,乃至於他擁有天下的基業也是他的父親、他的祖先辛勞的成果。所以天子是修身慎行,而且恐辱先也,就是能夠以德學來修身,謹慎他的行為,唯恐辱及他已過世的父親及過世的祖先,讓他的祖德流芳,讓他的父親跟祖先很有面子,因為這個天子施政很好,所以讓他的祖先倍加光彩,宗廟致敬,懂得用這種心態、這種道理、這種見地來祭拜祖先,鬼神著矣,他家的祖先會來接受祭拜,而且給予後代子孫厚福,整體的解釋要這樣。
最後讚歎孝悌之人是一個能通的人,什麼通呢?孝悌之至,就是懂得內心的經營,懂得外緣的經營,懂得祭祀的經營,這個孝悌達到了極致。通於神明,就是孝悌之人,達到了極致的人,這種孝悌的學習,達到極致的人,這個人祭祀時候能夠跟神明感通。光於四海就是這個人的智慧,有能力統治天下。四海就是指天下,因為這個國家四邊都是海,叫作天下,有能力統治天下。而且叫作:無所不通,無所不通就是說他的政治、政令能通,他的教育能通。這裏面包括人才團隊,包括各國對他的佩服,包括民心歸向於他,所以他是無所不通。
最後舉出《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裏面說:自西自東就是從西從東,從南從北,無思不服,這個思沒有意思,就是沒有不服的,這個叫做政通人和,這個上行下效,民心歸望,有一首歌叫做:得民心者得天下。
以上是這一章簡單的解釋。再來,我們分析這一章裏面的經義。
第一個,本章跟前章的關係,前章是講到勸諫。勸諫包括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一般的庶人。這一章特別是講天子,意思就是說,如果能夠接受勸諫的人,懂得修身慎行,他必然會在品德上講究,在學問上講究。在品德上講究,在學問上講究,特別是在孝悌上講究,孝悌是一個品德的根本,學問的根本也是在孝悌。這個人懂得講孝悌,從內推展到外,這個人又懂得辦證治、辦教育的時候,祈求天地、祖先的加被,他必然能得鬼神的加被而得到很多的福報,這就是感應之道。
感應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有什麼功過,他的過就是我前面講的,不敬人事,求神問蔔,乃至於疑神疑鬼。這個人沒事常常鬧,而且心中都是名利,乃至於夜夢不安穩,常做噩夢,善人遠離,惡鬼找上門,鬼頭鬼腦,胡言亂語,江湖術士,讓人不屑親近。可是他的另外一面,如果這個人是懂得敬人事,懂得天地的道理而來祭天地,懂得慎終追遠的道理來祭祖先,這個功實在太大了。所以,你到底會用正面的,還是在負面,這就是你的見地。你的見地越好,你越能夠發揮它正面的價值。
而我們一般所講的感應,很多人都想到的是宗教。可是,宗教的情操比宗教的形式更重要,很多人他未必會信宗教,但是他有宗教的情操,這個人反而是更可貴的,像史懷哲,南丁格爾,或者是德雷莎修女。
我現在要介紹一個人,這個人是緬甸2007年到2016年的總統,他是軍政府派出來的軍統。軍政府本來想要控制國家,就叫吳登盛來治理國家,從2007年到2016年總共有七八個年頭。這個人他在緬甸當中,是握有實權的總統,但是在這七八年當中,誰都不否定緬甸在他的治理下是進步的,為什麼?因為這個人是公心的,這個人竟然在總統卸任,昂山素季的部署,當到總統的時候,這個總統下臺的第二天做什麼事呢?出家!你從來沒想到,換句話說,原來像堯舜對國王的位置,完全不眷戀,是以宗教的情操來治理緬甸,然後就馬上融入宗教的內涵,這個人可見得就是一個宗教的情操,他在任內並沒有什麼宗教的儀式,可是他內心裏面完全是宗教的情操。
你看一個軍統,在亂世的軍統,其實貪污起來是很可怕的,像菲律賓的馬可斯,還有世界很多亂源,都是那個政客他們造成的。想不到這個軍統最後握有總統的實權,最後當完總統,下臺的第二天,他從來沒有搞軍事政變,也不會因為輸了昂山素季以後,後面做小動作,沒有。選擇出家,走另外一個人生,可見他前面的七八年間,對這麼大的名利,絲毫看不在眼裏,這就是宗教的情操,惟有這種人才能辦大事。
而這個人曾經是吳溫敏,我們到了緬甸十幾趟,他都是我們的嚮導,他就是吳登盛總統從民間栽培、提拔的年輕人,讓這個年輕人直接到中央主持商務,主持經濟特區,主持中央銀行,這是總統的眼光,40歲的年輕人從民間給他拔擢上去,而且跟總統沒有任何的關係,他說他非常佩服這個總統,這個總統就是有宗教情操的總統。明王就是要這樣的,當然緬甸會追求民主,所以選舉一個總統,假如我今天是緬甸的人民,其實是要選他,真的。
再來,孝經有時候稱明王,有時候稱先王,它有什麼差別意思呢?明王出現兩次,第一次就是第一章裏面說“明王以孝治天下”,再來就是第十六章,就是明王侍奉父親,侍奉母親,懂得天道地道,懂得天道地道來祭天地,能夠得天地的加被,明王出現兩次。先王出現三次,第一次是說,先王懂得用孝悌來順天下,第二個,卿大夫懂得依先王的衣服來穿,依先王的言語來言,依先王的行持來行。換句話說,先王是大臣的典範。再來,在第七章裏面,先王見到孝悌之道是可以感化人民,可見這裏三處的先王跟兩處的明王對比,原來先王就是明王。
為什麼有時候叫先王,有時候叫明王呢?講先王是講過去,時代的過去。講明王,是指這些人是頭腦清楚,什麼叫頭腦清楚呢?他懂的以孝悌為本質辦政治、辦教育,懂得祭祀求加被,懂得運用人才團隊,懂得風氣的經營,這才是真正頭腦清楚的明王,這叫做大政治家。而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說話只是在乎自己的名聞利養,乃至於言行前後不一,那只能叫政客,那怎麼叫大政治家?
前面諫爭章裏面有談到天子、諸侯、卿大夫等等,這裏為什麼只有稱天子呢?諫爭章跟感應章,為什麼前面講的各種人都有,這裏只講天子?因為這裏講到祭天祭地。祭天祭地,只有天子才可以祭,祭山川,祭天下的山川,只有天子才可以祭,諸侯只能祭社稷,社就是土神,稷就是穀神,還有自己國內的山川。徐醒民老師上課,比如說泰山是天子要祭的,魯國只能祭魯國境內的泰山,齊國只能祭齊國境內的泰山。所以這一章明顯的一看就是指天子。祭天就是以父之道來祭天。天為什麼可以表徵父,事父如何來事天明?有什麼經典證明?易經的說卦傳,孔子在解釋易經有十種注解,其中有一種注解叫做說卦,說卦就是把這個卦比擬成什麼?
比如說以乾卦來比擬天,來比擬父。明王,就是這個英明的天子,懂得盡孝道,懂得父之道的時候,就懂得天道。為什麼?因為父親在這個家裏面,就好像栽培子弟的善根,栽培子弟的慧根,這是屬於教育的功能,大政的功能,就像天,因為春夏秋冬,讓萬物成熟,天賦。就像家裏面是父親是一個賦,就是一個主持,主持家政的人。以這個天來彰顯父之德,所以他懂得父道,他就懂得天道,還懂得孝順父親,他就懂得如何祭天。
地何能表徵母,有什麼經典可以證明?在易經的說卦傳裏面說,坤是地是母,事母的時候,母親的哺乳,養育,表徵的是大地就是一個哺乳,一個養育,能夠生萬物,所以由父道來體會天,由母道來體會地。懂得天道,懂得地道,來祭天祭地,而且人事要盡,你才能夠求鬼神的加被。天地明察,天子能夠明察天地,按照禮記的祭義跟王制的記載,什麼叫做天地明察,坦白講,有時候你必須要回到本文去看它在講什麼,絕對不是表面的意思。禮記的祭義跟王制怎麼說?什麼叫明察天地,是指對山林草木不可以隨便亂砍,對於這些動物不可以隨便亂殺。原來古代觀念中的天道,地道,是尊重天的覆蓋功能,尊重地的養育的功能,所以它有最高的環保意識,環保意識絕對不是站在一個人類的觀念,而是站在整個天地有好生之德的概念來說環保意識,這個觀念做得最成功的是誰?我們儒家往往講,但是誰做得最成功呢?
這個國家是不丹,是世界的淨土。雖然它處在印度跟中國之間,有尼泊爾,有錫金,可是這個國家跟所有國家,做法都不一樣,它整個國家森林的覆蓋率是70%,國王非常喜歡大自然,他們國內不可以用塑膠袋,不可有任何的這些奢侈品,浪費品。他們的生活雖然沒有像先進國家這麼奢侈浪費,可是他們是公認全世界最幸福的地方,他們的幸福指數是全世界第一名。
雖然那麼漂亮,可是他們連觀光財都不願意賺,一天只能進去一班飛機,他們的人民那都是非常的爽朗,文化保留得非常的完整,歌舞隨著大自然。國王生日的時候,老百姓慶賀國王,國王說,叫老百姓種十萬棵的樹就是對他生日最好的祝福,像這種就是一個懂得天地明察的國王,難怪他的快樂是世界第一。這給歐美乃至於世界先進的國家一個很大的反思,我們到底要怎麼經營國家的幸福?我們很多都是用GDP的概念,很多消費的概念,大量的消耗,消耗物資,讓整個氣候暖化,讓這個世界變遷,讓災難頻仍,我們經濟的消耗是浪費奢侈的經濟導向,其實未必是全人類之福,未必是後來發展的福報。
明王懂得孝悌的經營,明王又懂得長幼順,長幼順為何能令上下治,這裏面非常重要是,他不但懂得孝悌之道的經營,他還懂得禮教的功能。禮教的功能就是懂得長幼尊卑,懂得讓長幼尊卑表現出來,讓和諧能夠在長幼尊卑裏面發展。如果以下犯上,那怎麼和呢?如果上不慈下,那怎麼和呢?所以禮之用和為貴,長幼順,上下治,就是講禮的經營,不但有孝悌的經營,還有禮的經營。總而言之,天子盡了人事以後,他去祭天地,祭天地以後,神明彰,神明彰就是出現接受祭祀。怎麼讓神明彰出現接受祭祀呢?他們講究的是散齋七天,至齋三天,就是十天裏面有七天先散齋,就是先戒齋沐浴,後面的時候,還要很認真的去重視祭祀的那些事情,當天在祭祀的時候,不論是樂器,樂舞,禮器,供品,儀式,都非常的完整,而且表達這個誠意,這樣的因緣,神明當然出來接受祭拜,所以孔子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是如他在眼前,接受我們後代的祭拜,我們人類的祭拜,所以給予很大的厚福。
天子除了祭拜,他要表現孝悌之道,請問他怎麼表現孝悌之道,他在他家裏面,有叔父,有伯父,他有堂兄表兄,請問他要在什麼樣的場合來表現孝悌之道?第一個就是家居的時候,第二個是宴會的時候,家族宴會的時候,這個時候連天子都要重視長幼尊卑。就像孔子,魯大司寇孔子回到家鄉的時候,沒有大司寇的身份,這叫序齒不序爵,齒就是牙齒的齒,只論年齡不論爵位,所以天子回到了家族的時候,家族私下的聚會、宴會,參加家族祭祀的時候,就是論長幼尊卑,這就是表達孝悌之道,這就是以身作則,這個上行下效,風行草偃。天子除了這個以外,天子還講究修身慎行,可是修身慎行的經文是:恐辱先也,就是說恐怕侮辱祖先,難道天子修身慎行,只是恐怕侮辱祖先嗎?按道理講,天子的修身慎行,他包括要愛民,還包括他要怎麼統攝臣子,怎麼他的目的只有恐怕侮辱祖先,所以我要修身慎行,怎麼會只有這樣子呢?其實他裏面很重要的概念是,天子他會想到說,今天他為什麼有生命,是他的祖先給予,他為什麼有慧命?也是他父母親栽培的,所以他要把這個角色演好,來尊重給予他生命的人,幫助他成長慧命的人,所以他的本質是一個讓祖先、祖德流芳,讓祖先因為我這個後代,祖先更有光彩,他的本質是這樣。可是不妨礙他對老百姓的愛護,對人才團隊的提攜,不妨礙他對人才的提拔。
以上是講天子的祭天祭地,天子還有祭拜祖廟,祭拜宗廟,鬼神來享受,這個鬼神就是他歷代的祖先。他是一個什麼形象呢?
在中庸裏面,我們下一次孝經講完就會講中庸,中庸裏面就講到,鬼神是很厲害的,你看不到,你聽不到,可是你在體會萬物的時候,你不可以忽略鬼神,好像以為它不存在,在你戒齋沐浴祭祀鬼神的時候,你誠心祭拜的時候,它就如同在前面,就如好像在左邊,好像在右邊,他來的時候是不可思議的,不能夠懈怠的,它的顯現都是在你體會的微細當中顯現,鬼神的功德實在是不可以掩蓋的,尤其是他對你加被的那一分,是不可以掩蓋的,所以他說,治天下,神明彰,鬼神著,整個感應篇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神明彰,鬼神著就是感應篇的重點。他的氣象是什麼呢?他的氣象在瑞應圖,中國有一本書叫做瑞應圖,這個時候叫做天降甘霖,甘霖就是下雨,下的好,恰到好處,然後叫做地出鯉泉,就是冒泉水,四季如春,逢凶化吉,忽然很多的瑞相,乃至於人才出現,乃至這些人才被你所用,就像舜的時期,人才很多,皋陶治司法,契辦教育,稷辦農事等等,禹辦工程,一大堆的人才,舜可以坐北朝南,彈琴自樂,身不下堂而天下大治,這就是神明的加被,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所以詩經裏面說,降福穰穰,穰穰就是非常豐富。易經也說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老天爺保佑,那是沒有不吉祥的,可是我還是想回到前面很重要的一點,你必須要人事先盡,感應之道,裏面跟外面的感應,什麼求神問蔔,最大的差別在什麼?人事,儒家講的人事,人事要盡,你才談得到加被,人事包括你孝悌,包掛你修德,包括你進德修業等等,你必須要有這些能耐,你才能夠真正得到加被,否則是沒有加被,反而遭難,招禍。
以前王安石的變法,宋神宗讓王安石變法,變到最後的時候,流離失所,那個時候鄭俠上了流民圖,他就說,因為那個時候乾旱了十個月,那個地已經幹到宋神宗都愁得不得了,祭天都沒有用,你不要以為祭天就加被,祭天都沒有用,祭山川都沒有用,就是不下雨,你人事沒有盡,不行。後來鄭俠上流民圖給宋神宗看,說老百姓因為王安石的變法,流離失所到這個程度,宋神宗看了流民圖就哭了,鄭俠怎麼跟宋神宗說呢?十天內下雨,否則砍頭。你改,你只要把心真改,十天內必下雨,否則我頭給你,到第八天也沒有下雨,眼看鄭俠的頭就要掉下來,但鄭俠不怕,第八天過後,下一場大雨,宋神宗終於決定換王安石。所以司馬光有一首詩叫做《客中初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就是講這件事情,講到清明節,講到雨情,講到南山忽然清楚,這就代表說亂世已過,政令清楚了,柳絮也被風吹掉下去,代表小人都退了,葵花向日,向日葵的葵花,代表老百姓都擁護你了,所以司馬光的那首客中初夏,可是你如果沒有雪廬老人解釋的客中初夏,你會單純以為司馬光在歌詠清明節,下一場雨後,柳絮被吹掉了,春風出現,可是你懂得時令,你懂得政局,司馬光全部都用時令講人事。
這一章舉詩經的大雅,是不是能夠統攝這一章?因為詩經大雅裏面說,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能不能做這一章的總綱?當然可以,因為這一章裏面告訴我們的就是近悅遠來之道,你把你的朝廷經營的好,你的國家經營的好,各國都會擁護你,你的政令能通,風氣能夠同,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這就是詩經大雅。孔子以詩經大雅來作為這一章的結論。這一章的旨趣是什麼呢?這一章的旨趣就是,因上要有正見,有推廣孝悌的風氣,在緣上還要有求鬼神的加被,鬼神裏面包括天地,包括自己的祖先,他必然能得萬民的擁護,乃至於風調雨順,惠風和暢,古代的聖王裏面他不但有盡人事的能耐,還有宗教的情操,像這種祭祀就是用宗教的情操,當然他們所施出來的政治,後面昏君他不會知道它的內涵,所以後面很多的霸主,他開創了天下以後,說古代的明王不過如此。差多了!明王雖然治天下,沒有像霸主一樣開疆辟土,用武力戰勝,可是內涵的經驗,明王實在是太有文化的內涵,而霸主純粹是市儈之氣。以上是這一章的大意所在。
再來,我們來看各個朝代畫的孝經圖,先看北宋的李公麟,他畫的就是天子跟皇后準備要去祭拜,前面就是祖先的牌位,還有很多祭器,上面擺著供品,這是北宋李公麟。
第二份是南宋的馬和之,其實他們都是比較屬於後面的朝代,比如說他最前面,靠近我們的圓圓的就是一個鼓,兩邊是磬,更左,更右的是鐘,所以他是鐘鼓齊鳴,然後中間有些人在跳的是樂舞,旁邊是觀禮的大臣,拿笏是參加典禮的大臣。國君已經走上去了,天子走上去,戴著禮帽,前面有垂旒的禮帽,那就是天子,已經走上去了,準備在他的宗廟前祭祀祖先,房子的最裏面擺出很多的供器,裏面很多的供品,代表他要祭宗廟。
元朝的趙孟頫也是一樣,最靠近我們圓的部分是個鼓,旁邊也是有鐘有磬,中間有樂舞,前面有吹笛吹笙的音樂姿勢,然後天子也上到祭壇上,準備祭他的祖先。
明朝的仇英也是一樣。
我們來看看江逸子,江老師他的孝經圖,整體的氣象就是一個明王在祭天地,這裏面我們可以特別想成是周公,因為周朝的制禮作樂是周公,雖然文王以德來成立周朝,但是真正擁有天下的是武王,可是武王兩年就過世了,所以整個天下的治禮作樂全部是周公,花了七年完成的,這七年當中周公是代理天子,其實就是天子。把所有的儀式,所有的內涵,周公七年之內全部制定完,這裏可以當成周公就在演祭天祭地的儀式,前面的就可以想成是一個周公,他拿的就是一個觚。
我們來看下一章,拿的就是一個觚。觚就是酒器,表達這位在家裏面懂得孝順父母親,懂得孝悌之道,懂得禮樂經營的周公,他怎麼去把他的內涵來祭天祭地,來求天地鬼神的加被?後面有兩個大臣,一個是讀疏文,一個是捧石磬。
旁邊諸侯來助祭,助祭的諸侯,左邊右邊都有,而且有五色旗,還有幡,表徵他們的地位。周公前面的鼎是一個可以燒香或者裝食物的鼎。旁邊的是觶跟盉,是一個酒器。
供桌上面盨是裝食物的,卣跟壺是裝酒的,還是盤是裝水的,洗手用的。觚就裝酒的,所以論語有一章,觚不觚,觚哉觚哉。就是講觚。整體的氣象是一個什麼?是一個在八佾篇說的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很像,相維辟公就是指兩旁的諸侯站在那裏就像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這樣的氣派,天子穆穆就是指周公的風采非常好,或是周成王的風采非常好,莊嚴肅穆。整體最和諧的氣象在祭祀的時候全部呈現,請問,這時候難道不得天地鬼神的加被?請問天地鬼神不在這個時候加被,請問在什麼時候加被。然後加被的那種氣象會讓人們不但天降甘露,地出醴泉,乃至於山林之間能夠滋養萬物,還有人才出現,國家太平,四季如春,這就是天子明王懂得辦政治、辦教育,懂得祭祀,懂得求感應,原來是盡人事而後求加被。這一點是有別於前面的怪力亂神。
最後總結,凡是都是要在德學上講究,在人事上講究,就像哈佛大學的那個教授說的,人際關係要好。並且能懂得祭祀的道理,這個時候才能夠善於開展風氣,而且天下和諧,吉祥的事情會不斷的湧現,自己的功德才能夠無限的開展。懂得這樣經營天下的人,會讓天下吉祥平安。懂得這樣經營國家的人,國家也會和諧呈祥,懂得這樣經營家庭的時候,家庭會家和萬事興,個人也是在家和、國和、天下和當中得到最好的成長,這就是中國的政治,這叫做感應章,第十六章整體的意思就是這樣,我們這堂課就到這裏,我們休息十分鐘,後面再來問題解答。下課。
課堂提問部分
學生:老師好,學生有兩個問題想要請教,儒家他所說的天是指有生命的還是無情的?第二個問題是,儒家所說的地它是指有生命的還是無情的?上面兩個問題請老師解惑。
老師:中庸裏面講天命之謂性的天,雪公老師他講,天在儒家裏面有三個含義,第一個是講一個自然界的變化,天地的運行,自然界的變化,所以天可以是指無情的,第二個,它是講吉凶禍福的道理,所以它也是無情的,第三個,它可以講,這一章裏面講:神明彰矣,他是有情的,所以天可以是指無情的,也可以是指有情的,沒有生命的,有生命的都可以。這一章裏面特別是講有生命的,就是天裏面的神,地裏面的神。天的講法跟地的講法都一樣的。我們如果懂得敬天,敬天是什麼,對於自然界變化的道理要尊重,你如果亂墾山坡地,那你慘了,你一定土石流,你一定要尊重自然界,或者說水資源你大量的浪費,乃至於大量的殺害生命,它會造成動物界的變化,乃至有很多的外一類的問題會生起,你一定要懂得這些自然界變化,你要尊重它。第二個,你要懂得吉凶禍福,你要懂得趨吉避凶,第三個,你要懂得去敬畏鬼神,因為這個鬼神的加被,中庸說,無形,但是力量是很可觀的。
學生:老師晚上好,學生有個問題,論語上面有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見論語上講,好像祭祀不是這麼重要,學生這個問題請老師指點,謝謝。
老師:未能事人焉能是鬼,並不是說不要事鬼,而是說事人跟事鬼的道理一樣,所以你懂得侍奉父親,你就懂得天道,以懂得天道來祭奠。所以未能事人,就是你不懂得事人的道理,你絕對不會懂得事鬼的道理,你絕對不會懂,為什麼不會懂?求加被跟人情世故的關聯,舉例來說,我們要討好君子要怎麼討好?有一個君子,我怎麼討好他,你一定要用公心討好他,用誠意討好他,用正直討好他,用善良討好他,用堅忍討好他,用恒心討好他,用耐心討好他,不求名利的討好他,跟討好鬼神的道理是一樣的,真的,討好正神跟討邪神的道理都一樣的,鬼頭鬼腦的一定感應那個鬼頭鬼腦的鬼神,所以他常常夜夢不安,讓他壓力很大,讓他無事常煩惱,讓他吉的變成凶的,凶的變得更凶。但是你討好好的神明,正直的神明,你一定要用這種,所以你懂得人事,你一定懂得鬼神的事,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求加被跟人情世故的關聯是這樣,為什麼叫通達人情世故是很重要的,通達人情世故,你才能夠通達鬼神,你通達鬼神的心情,你祭祀才有用。
學生:老師您好,學生有問題想請問,古書有雲,天曰神,地曰祗,人曰鬼。此處宗廟致敬,何以又說鬼神著矣?
老師:一般來講,家裏面的祖先叫做鬼,天地叫做神,為什麼這一章的經文,講至宗廟的時候又叫做鬼神,應該是宗廟講鬼,天地講神,怎麼這裏的宗廟又講鬼神,其實鬼神這兩個也是相通的,所以鬼也是神之意,只不過說對自己的祖先稱鬼,對天地稱神,但是這都是相通的。
學生:感應章和聖治章相似度很高,不知道這兩章圖是否可以請老師給我們說明,他們有沒有什麼樣的差異?
老師:是的,感應章跟聖治章,聖治章是說,在聖人治理天下的時候,他懂得在人事上講究,但是他又懂得在祭祀上,他又懂得表徵,能夠把他的誠意,把他的功績來報告天地,來報告鬼神。聖治章比較著重於我的心是可以坦然的面對天地鬼神的,比較屬於這一類的,這一章感應章是比較著重求加被,所以兩個不太一樣。求加被等於是說,我承認我的能力有限,我承認我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必須要仰賴你的幫忙,這個是需要的。像雪廬老人說,你到一個地方去的時候,你都要仰賴人家的幫忙,你才做得了事,絕對不是到那兒就能做得了事,像古代的欽差大臣,就算是領到皇帝的命令去辦事情的時候,他也要得到當地的人這些長官的支持,他才做得了事的。
學生:是,謝謝老師,網路學員想請問老師,老師有提到,盡孝的人會懂得在因上發展,也會懂得在緣上發展,可否請老師再進一步說明因指的是什麼?緣指的是什麼呢?
老師:因就是自己對孝悌,對品德,對學問的瞭解,以及知道它對我的重要,以及知道人際關係經營的重要,這是我的研究,我有這個體會。緣就是我懂得真的在外相這樣做叫做緣,這個緣裏面分為兩部分,第一個我知道我要把事情推廣出去,一定是要人家幫忙的,所以功勞絕對不能自己占,一定是別人幫忙才有的;第二個緣是指天地鬼神的那一份。屬於人的部分是比較有形,屬於天地鬼神的部分比較說是無形。引中庸那一段就說,雖然天地鬼神是無形的,可是他是微而能顯,什麼叫微而能顯?越懂得細膩經營的人,越能夠顯出他的能耐,我們很多人他不會顯出天地鬼神的能耐,人生的奮鬥,他就是靠他自己,但是殊不知人生的奮鬥,如果你有貴人的幫忙,你有善友的幫忙,你有良朋的提攜,你有老師的教授、教學的話,你這個人不得了的。人家說,能自得師者王,有老師的人,你一定可以做一個領導者,你的未來一定是福報很大的。謂人莫若己者亡,你只有你自己,你一定亡,可見那個緣是很重要的。但是緣還有一分就是指鬼神的加被,這一分往往是微而能顯,你越懂人事,你的功能就越能體現,你越不懂人事,那個功能就越不會顯現。好奇妙,所以明王他一定是通達人情世故,他知道天下安樂的本質在孝悌,不在經濟,當然經濟發展一定有,但是你前面沒有的時候,你後面的發展,那叫本末倒置,你前面有發展,你後面懂得經濟的時候,你會把人家帶到正面的福報,而你越懂得人事的經營,你越知道鬼神加被,它到底在哪里?這一章的旨趣就在這裏。
學生:是,謝謝老師,網路學員想要問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子孫誠心誠意求加被,誠心誠意祭祀,真的能夠感應祖先來接受祭祀嗎?聽說人死後,可能來生連這一世的事情都忘了,那他們怎麼樣才能夠回來呢?
老師:坦白講,誠心誠意的祭祀自己的祖先,借著祖先加被的那一分,有時候未必是自己的祖先,就好像說,提拔人的時候,有時候未必是你的子女才提拔他,孝子你可能會去提拔他。我們在場的有在開公司,你們知道,如果你知道這個人品德很好,在家裏面是盡孝道的,請問你要不要提拔,這個人說話是騙你的,而且是虛張聲勢的,很油條的,你要不要用?對不對?可是他不是你兒子,你為什麼要用他?搞不好,用外人比用兒子還要好,而且搞不好,最後的接班人還不是自己的兒子,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你祭祀祖先的時候,反而因為你祭祀祖先的誠意,反而是天地鬼神借你的祖先來加被你,這個是很難講的。感應之道,往往你十足的誠意,你才能夠微而顯,否則一般人是不會知道這個道理的,所以我才會說人事通鬼神的事才會通。祭祀求加被跟人情世故通達的相通處。
學生:是,謝謝老師,請問老師,在中庸裏面有提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這是不是只有聖人才辦得到?像我們一般人是否應該是在因上來畏因,然後就能感應果的不同。老師在上課有提到一些人物當中,他們有沒有特別感應的人物,他們是怎麼樣的一個內涵?
老師: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他未必是聖人,有些很誠意的人,前知是他可以知道眼前,比如說,我曾經碰到在臺中一個做人做事很誠意的人,他雖然沒有讀什麼書,可是很快的知道眼前來的這個人是善人還是惡人,博士還不會知道,可是眼前這個沒讀書的人,他會知道你這個人可不可靠,他一看就知道。我們現在的人事管理員,高級班畢業的,沒有這個分辨能力,沒有。這就是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他不一定要聖人,。
感應的事情,有時候不是很顯著的,有時候是冥冥的,就是你忽然心情很快樂,你晚上睡覺很舒服,你很多事情心有靈犀一點通,精神很好。不像無精打采,每天想睡覺,頭痛得很重的,不會。換句話說,你是很輕快的,像脹了氣的皮球一樣,很舒服的,你莫名其妙的快樂,雖然處了很多很繁瑣的事情,可是你不會覺得煩。你看沒有這種學習的人,一點點事情就煩,一點事情就發火,你可以看這個人,如果說你這個人在因上修學,緣上修學的人,你慢慢的發覺你這種能力轉強。到最後你就可以擔大任,所以為什麼雪廬老人可以擔大任,那都是練上去的。
學生:是啊,謝謝老師,網路學員想請問老師,二十四孝裏面有一些感應的故事,例如孟宗哭竹,臥冰求鯉,還有母親齧指,曾參等等故事,這是否是感應的例子?
老師:是的。
學生:是,謝謝老師。網路學員想請問老師,這一章講感應是否跟現代人來講已經太遙遠,有點不切實際?
老師:應該這樣說,這一章裏面,我們就算不會有宗教的儀式,我剛才講過,你現在覺得謠言都沒有關係,可是最重要的是那個情操,有一些人真的知道誠心誠意的重要,你人生的出路在於你的公心,在於你的誠意,在於你的耐心,在於你的恒心,在於你的可靠,在你的充實德學,在於你的堅韌不拔,坦白講這都要有宗教和情操。而有宗教情操的人,他未必相信宗教,可是只有宗教沒有宗教的情操的那種人,宗教對他是沒有用的,有宗教情操的人,宗教才對他有用。但是有些人有宗教的情操,他可能沒有宗教的信仰,可是這種人還是很可貴的。對現代人來說,要抓住那種情操,那個是很難得的,就是說這種人做事是可靠的,這種人在人群裏面是正面的,這種人真的是能夠帶給別人快樂的,能夠給人家帶來未來的,這種人他有宗教的情操,而這一章裏面,你就算不去求感應之道,你就算不要去求加被,可是你前面已經做的精彩,更何況你懂的祭祀鬼神的道理,你懂得求加被,那更彌足珍貴,所以對現代人極其有用,現代人如果掌握這個,都是出路。
學生:是,謝謝老師,網路學員想要請教老師有關科判的問題,在科判裏面,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它是列在“贊能通”,跟“明能通”是並列的,請問老師,可不可以把它作為“明能通”的結明,而不要把它拿出來跟“明能通”並列。另外,在孝經注疏裏面將此章的“故雖天子”一直到“無所不通”把它作為一段,老師是把它分開來,這個差別是否可以請老師為我們解釋說明?
老師:孝悌之道,你注意看,文怎麼分,怎麼做科判,看得很清楚,能通,你看第一個是通天地鬼神,你很清楚的就知道它是一段。第二個,他又說他是宗廟祭祀,那你知道他一定是能夠通祖先的鬼神,他能夠通天地的鬼神,你立刻知道那是兩段,能通天地鬼神,能通自己祖先的鬼神,很清楚的兩段,最後再告訴你,孝悌之道,通於神明,這個通於神明有兩種神明,一個是天地的神明,一種是自己祖先的神明,所以你贊能通一定要另外一段,不能把它變成明能通裏面。贊能通是說讚歎這個人是能通天地鬼神,能通自己祖先的神明,所以我把它分兩段。所以我坦白講,每一個人在讀古書的時候,他都各有心得,我不能否定人家,我也不能說我最好,但是我一定提出我為什麼要做這個表、這個科的理由,我的看法是什麼。我這個道理你覺得同不同意,我的科就是在這個道理下做出來的。
學生:是,謝謝老師,網路學員想要請問老師,現在的國家領導人,國家裏面也沒有設立宗廟,在教導孝上面該如何教導呢?
老師:國家領導人不設宗廟,怎麼教孝,當然現在的時代已經是變了,所以他沒有設宗廟,可是我說形式上不要有,心裏要有。就是宗教的情操是很重要的,心裏要有就說你這個所作所為是在對你的祖先負責,是在光宗耀祖的,是讓你的祖先有光彩的,是讓你的祖德能流芳,祖德流芳在哪里看到?在我身上看到,為什麼我特別要講祖德?很簡單,我的生命來自於他,這是最基本的。當然你還可以說包括情真愛緣,那另當別論,包括跟著老師學,學到了一身的本領,而且能夠去利益別人,都是在讓生我的人,發揮他的價值,養我的人,養育我的人,發揮他的價值,所以內心,縱然沒有設立宗廟,內心裏面也要有宗廟的概念。
學生:是,謝謝老師,網路學員想要請問老師,這一章老師上課時提到要盡人事,但是現在人常常還是會把祖先的加被當作是怪力亂神,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正確的理解這一些事情其實不是怪力亂神?
老師:其實沒有關係,中庸裏面說微而顯,微而顯就是說你這個人心思用到那個程度的時候,他才會顯現,你這個人心思不用到那裏的時候,他不會顯現,所以你跟那個不會顯現的人說一直有,那是沒有用的。那叫做雞同鴨講,好比說,父母對子女付出很大的誠意的時候,子女有時候不了解的時候,你怎麼講都沒有用,他可能覺得每天過著安定的生活,他覺得沒有什麼,太無聊了,但是他不曉得那是最幸福的,很安定的,父母都會在家裏面,家裏什麼都有的,那個是最幸福的,可是你跟他講這是最幸福的事,他說不會,他說有父母什麼都管我,有人關心你,很好的,有一天沒有人關心你,你看多麼不幸,但是你對這種人講是沒有用的,所以往往求加被的那種人,坦白講,你人事要盡的時候,你細細的體察,你才會知道那個加被的力量,但是對那個不相信人,沒有關係,你還是要在盡人事上去告訴他,出路也必須在盡人事上,人事不盡,出路也沒有。
學生:是,謝謝老師,網路學員想要請問老師,在論語裏面有一章是孔子生病了,子路請禱,最後孔子是說,丘之禱久矣,這一章論語的內容跟本章感應章,可不可以相互的參看?
老師:這章的意思是這樣的,孔子說,禱的人是要在人事上先盡,不是人事都不盡,然後遇到災難了,趕快求加被,趕快救我,所以丘之禱也久矣,就是說我已禱了很久了,這個禱很久就是我的人事已經盡很久了。我人事已盡很久,我並不是在生病的時候,才趕快求老天爺加被,我每天都是以求加被的心情來做,來充實我自己的德學,這叫做丘之禱也久矣。並不是說孔子每天禱,而是說孔子以求加被的心情每天來斷惡修善,每天來充實自己,並不是說臨時抱佛腳,它的意思是這樣的。
學生:網路學員想要請問老師,詩經上面說,自求多福,我們何必要求鬼神來降福呢?
老師:自求多福是說福報是我自己求的,我怎麼求呢?我是靠公心求,靠誠意求,靠動機純正求,靠德學求,而且我在求當中還包括求加被的求,都是我自己求出來的,自求多福並不是說外緣都跟我無關,我自求,我這個外緣的經營,也是我自己去求的,鬼神的加被也是我自己去求的。
學生:是,謝謝老師,網路學員想請問老師一個問題,老師剛剛提到一定要先盡人事再求加被,但是可不可以只盡人事,而沒有求鬼神加被的心態,例如了凡四訓裏面有個故事,就臺州應尚書他幫助了一個本來要破散的家庭,他賣田,然後寄錢過去,然後讓他們夫婦相保如初,他做這樣的好事,沒有特別求加被,但是也因為這樣子而考上了功名。
老師:坦白講,應尚書是說他不怕去得罪那些鬼神,那些鬼神包括要取代人家生命的,坦白講,不去害怕那些心思作怪的鬼神。但是,並不代表說他心裏面不去敬畏那些正直的鬼神,那些正直的鬼神,包括已故的聖人,已故的周公算不算鬼神,算啊。已故的文王算不算鬼神,算啊。孔子算不算已故的鬼神,算啊。怎麼不算呢?就是說已故的那些,對儒家來講,對人生很有貢獻的這些聖人君子都是屬於鬼神類,你當然是去尊重他們,敬畏他們,求加被。但是我盡人事當中,我其實是不在意那些邪鬼邪神,我是不在意的,但是我很在意,比如說我們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我們不在意那些小人的批評,可是你不能說,連君子的批評你都不在意,那簡直是什麼都不要管的,那可不行。應尚書只是說我不去在意那些鬼神,不去在意,但是並不代表說我不去在意那些天地鬼神,你看你的老師孔子,他都講到感應章,都講到天地鬼神祖先的道理,你應尚書是作為儒家的後代,你怎麼可以不在意呢?當然你盡人事有你盡人事的福報,這是沒有問題的,可是感應章裏面是說你懂得求人家的幫助的時候,那個力量是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意思是說,這個國家我一個人治,跟我求人才團隊一起共治,你覺得哪一個力量大?道理是一樣的,你懂得那個加被,所以我才會說你人事懂了以後,鬼神的事情你也會懂,所以孔子才跟子路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你人事懂了,你這些事才會懂,你才會懂祭祀的事情。
學生:網路學員有一個類似的問題,就是剛剛提到王安石變法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否可以說只要盡人事就好,不需要祭祀?他也是因為人事上有了改變而感應天下雨。
老師:國君本人也是祭祀,也是嚇死了,十個月不下雨,你再厲害沒有用,你是天子也沒有用,老天爺不下雨,你是天子也沒有用,你到最後老百姓都沒飯吃,要造反,你知道嗎?所以這個時候鄭俠才說,你如果能夠改變,把王安石的政治改變的時候,天一定下雨,意思是說,你這個時候把老百姓搞成這樣,然後希望老天爺下雨,那是不可能的!你如果把這個改變以後,老天爺就會加被於你,這還是有求加被,只是你人事上要盡。
學生:是,謝謝老師,網路學員想請問老師,現代科學它是反對鬼神跟神通感應的,這一章可不可以看成是對唯物主義的一種否定呢?
老師:我想說,科學對它不知道的事情應該存疑,不能說對它不知道的事情否定。科學,我們本身也是學科學出來的,真正的科學是對他不知道的事情要存疑,所以鬼神這件事情你不知道,你存疑,可是你不能否定,因為你也不能證明它不存在。你說,你不能證明他存在,可是我用因明論回問你,你也不能證明它不存在。你說,因為我沒看到,所以它不存在。那你的祖先也沒看到,所以你也沒有祖先。那你說,我沒聽到。對啊,你祖先你也沒聽他聲音啊,所以你也沒有祖先。你如果用這種因明論論事的時候,其實是不堪一擊的。你說,我不能證明它的存在,對。可是我也反問你,你也不能證明他不存在。這個時候,你只能說存疑,你不能否定,你假如有真正科學的精神,這才是我們今天學科學的人應該要好好的去探索這件事情,而且宇宙間有很多很多的現象是你不能解釋的,包括愛因斯坦他都不能解釋,愛因斯坦為什麼到最後他去信宗教,因為他有很多事情他不能解釋。當然我們今天不是在這個場合裏面叫大家信宗教,我絕對沒有這個意思,我是說那個宗教的情操很重要,就是說,你在這個人世間你懂得公心,懂得誠意,懂得經營人際關係,懂得堅韌不拔,你這個人,我就講登盛那個緬甸總統,這個人真的有宗教情操的時候,那個才是你真正人生的重點。
我們看很多的民族英雄,看起來他人格特質的那一分,其實都帶著宗教情操,比如說對國家民族的使命感的那一分,堅韌不拔,就算他遇到很多的災難、橫逆,他也在所不惜。像林則徐這種人,其實都是一種宗教的情操在支撐著他,我們這一章裏面是說,你要感應的人是指這種人,但是這種人就算他不信宗教,其實這種人都非常的可貴。
學生:網路學員想請問老師,書經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這與自求多福是否不衝突呢?
老師: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請注意那個降,那個不是鬼神是什麼?對不對,那個不是鬼神,請問為什麼叫降?應該是“作善得百祥,作不善得百殃”。為什麼叫降?可見他還有一分是加被的道理,所以與自求多福是不矛盾。你看諸葛亮最後五月渡瀘水,深入不毛之地的時候,深入瘴癘之氣的時候,饅頭就是從那個時候來的,也是求加被,祭出去以後,霧散了。
學生:是,謝謝老師,以上是今天晚上網上的提問。
能感通,這一章感應章,感應之道何嘗不是孔子在講一些人生宇宙裏面另外一類的現象,另外一類,通達他的能力,通達他的方法。而通達他的能力,通達的方法,竟然是人事,好奇妙。所以感應之道的道理深的不得了,可是感應之道也淺顯得不得了,都在你日用平常發生就可以懂的事情,就在人事上,坦白講,那還不是舉手投足。他的道理深的不得了,連科學家都不相信,連科學家都不知道他在哪里,但是他也淺的不得了,就在你日用平常發生的,今天的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的收看,我們下周再會。我們下次的論語是“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一章也是蠻有趣的,你分析起來,真的要像雪廬老人、醒公老師這樣的看法,你就會還原到這一章的正解。我們下周再見,下課。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經與孝經圖第十九集发布于2024-05-13 15: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