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與孝經圖
?
孝經與孝經圖第二十二集(終)
孝子喪親的禮法
《喪親章第十八》(下)
各位線上的嘉賓,以及在場的老師、同學們,大家晚上好,又到我們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線上的直播課程。明天就是端午節了,在這裏先祝大家佳節愉快,同時也緬懷一代的大詩人屈原投汨羅江,他的整個人生的過程很坎坷,但是心卻是可對日月。我們說到孝,十八章這一章是孝經的圓滿,孝經我們總共上了二十次。喪親章是孝經裏面很重要的一章,在禮記裏面有關祭祀的,像祭法、祭義、祭統,像喪事的部分有關奔喪、問喪、喪服,還有間傳等等,包括檀弓篇,講到喪,講到祭,挺麻煩的,挺難懂的,除了古代的做法不容易懂以外,這個精神延續到這個時代是很重要的,其中在祭義裏面,曾子他有一段話講得非常好,他說:奉養父母親,除了口體之養以外,還有一個人生品德的經營,人際關係的經營,乃至於教化,這些都是榮耀父母親。在奉養父母親的過程中,還包括平常的愛敬之養,包括終身之養,包括喪葬祭祀的供養,整個孝道是整個中國文化裏面最重要的部分。曾子怎麼說呢?他說仁心在這裏認定,禮要在這裏施行,義符合孝才叫做義理,信,講信用要從孝出發。堅強,要從孝實踐作起。快樂,要順著孝往外發展才叫做快樂。刑罰要從這裏開始制定刑罰,這就是中國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喪葬祭祀跟前面對父母親的奉養,包括忠君,為國家,包括品德圓滿的合起來是一個孝道的修學法。
前面孝經的總科判原來是這樣的,但是後來在讀它幾遍以後,我又把它修正成這樣。
總說,第一章是孝道的修學法跟它的義理,接著分別來解釋孝道的修學法跟義理,孝道它是一個君子外王之道的發展,推廣有他的功效,而且勸諫父母親是孝道的一部分,以孝來祭祀的時候能感通鬼神,大孝在忠,最後第十八章講到喪祭是盡孝的。
外王之道的部分是包括三才在孝,因為天子盡孝,國君盡孝,卿大夫盡孝,讀書人盡孝,一般人盡孝,君臣合力辦政治、辦教育,以孝道做本質的時候,人才可以變成天地的核心,與天地合稱為三才,才能創造天地最和諧的氣象,才能讓有情萬物在天地間自然的發展。
特別讚歎是以孝治天下,孝治天下通說君王、聖人以孝治天下,特別舉出周公是聖人以孝治天下,周公是一個典範。而在這種盛世當中,有很多孝子的行為可以記錄,所以是孝行可紀。以上正面來說,是孝道的發展。反面來說,不孝的人也要受到懲罰,這就是所謂的外王之道,君子的外王之道。
接著是推廣之功,孝道的推廣在第十二章說,能夠取悅於天下人民,和諧天下,而且能夠成就聖王的功德,並且能夠藉著孝發展品德,使這個君子能夠揚名。
整體的科判就是這樣,最後勸諫父母親也是孝的一部分,孝道祭祀最能感應,通達鬼神,大孝在忠,最後結說喪葬祭祀,圓滿孝道,孝經簡直就是一個孝的架構。
這一部經在說孝,說者是誰?能說是孔子,所說的是孝敬,聽者是曾子,傳承,曾子把孝道的義理往外弘揚,往下傳承,就有我們2000多年以後,我們來接受這麼寶貴的思想,來開創一生的命運。想到這應該非常的高興。
那我們來看這一章的經文。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總明喪親),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總明哀戚之情)。三日而食(標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喪生,毀不滅性(示由),此聖人之政也(結明)。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標三年之喪)。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入殮),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祭嚴),哀以送之(送葬);卜其宅兆,而安措之(墓地);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約祭)。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結贊盡孝完備)。
這一章的架構上次也說過了,總說喪親,分別來顯示喪葬祭祀,喪葬祭祀又分為喪,又分為祭。總說喪的時候是孝子是哀戚的,父母過世,孝子是哀戚的。分別來解釋,三日之後必得食,不可以因此而把身體弄壞,不但三日而食,還要三年之喪。三年之喪就是指守喪三年,守喪三年,這三年當中包括父母親的入殮,包括要送到墓地之前的祭拜,包括送葬,包括選好的墓地給父母親下葬。以上是屬於喪的部分。
屬於祭的部分,來建一個宗廟來祭拜父母,春天秋天來祭拜父母親,最後結贊,父母親生的時候,能夠這樣的愛敬父母親;父母親過世的時候,在喪葬祭祀能這樣用心,孝道可以說是宗備了。
以上就是整個科判。
你如果把經文拿來寫個科判,你發覺到架構都非常的清楚,其實學經學有個好處,一方面練聖人的見地,一方面練文學,而且古人的文筆非常好,言語很有次序。雪廬老人說,言語先據次序,辦事要求練達。
總說就是: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孝子過世了父母親,在喪當中他怎麼樣的哀戚呢?他的哭是不偯,就是放聲大哭,沒有委屈宛轉。禮,也不會講究容貌,就是不會去招呼客人,不會去講究應對進退,穿著美好的衣服不安的。言不文,言語也不會修飾,人家問他答,這樣子就好了。因為哀戚之故,穿好的衣服也不安,所以穿喪服。聽到好的音樂也不會快樂,因為心不在那裏,當吃到好吃的,比如說身體不好,要吃好吃的,也吃不下去,也覺得沒有什麼美味,這就是孝子的哀戚之情。這不是矯揉造作,這也不是說必得要這樣做,不是的。而是孝子的自然流露。現代人要叫他這樣,他也作不來,裝模作樣也裝不會。古人就是真情流露。坦白講,要用到古人的質地,你看古裝片,古人有很多質地,現在人沒有,那個質地你要用到它,你這個企業家要用到它,你一輩子心安,國家用到這樣的人,國家長治久安,這種人只有在古代才有的。
三日而食就是指一定要吃,否則會傷了性命,這個是教老百姓、一般人不要因為父母親之死傷害了生命。毀就是身體消瘦,可是不能傷害性命,這是聖人的仁政,聖人的仁政就是懂得依禮來節制人情,依禮來節制人情是非常重要的。
守喪不過三年,這是教導老百姓喪期是有終的,有一定的期限,不能一輩子在哀傷當中。父母親在大殮,要出殯的時候,大殮,這個棺木要移到墳墓的時候,先來為父母親為之棺,棺是內棺,槨是外槨,衣服能夠把屍體穿得整整齊齊,衾就是裹起來。舉之就是把遺體入棺,遺體入棺的時候就叫做柩,靈柩的柩,柩就是遺體入棺的時候就叫做柩。並且陳列簠簋,簠簋就是祭器,出殯的時候,等於是來祭拜,祭器擺出來。供品,而哀戚之,哀戚之,為什麼要哀戚呢?就是因為祭拜的時候看不到親人來享用的哀戚,那個是從內心裏面發出的一種真情流露。坦白講,一個人的最可貴的地方就是真情流露。像詩經三百篇裏面說,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就是詩人的真情流露,人最可貴的是那個真情,那個沒血沒淚的,是非常恐怖的,都不曉得這種人是多麼的心狠手辣,多麼的刻薄寡恩。
陳列這個簠簋,而哀戚之,送走了棺木的時候,是一種擗踴哭泣,擗就是男生哭著、跳著,叫作擗;女生哭著、跳著叫作踴。或者擗是捶胸,踴是頓足。哀以送之,很悲哀的來送父母親。這不是裝模作樣,記得有子他以前認為,這個擗踴,他想要廢掉這個擗踴之禮,後來有一次有子出遊的時候,這是禮記上面的,他發覺到有個小孩子跟他媽要東西的時候,他媽不給,他就一直哭一直跳。原來擗踴長成這個樣子。這個是不能廢的。我看過擗踴,我看過擗踴是什麼?有一個孩子他從研究所畢業,跟他出去玩的時候,還背著書出去玩,結果出去的時候死在溪裏面,真的,告別式的時候,就看他媽又哭又叫,又哭又叫,那個擗踴。倒是看到兒子過世的時候,父母有擗踴的狀態,真的,那就是一個真情流露,這我也看過的。
所以你不要以為那個古禮很假的,都是那種矯揉造作,矯情,不,你情到真處,那是至情流露,不是一般人可以瞭解的。
再來就是選擇墓地的時候。要怎麼選擇呢?要先卜卦,選擇好的墓地,宅就是兆的意思,宅是墓穴,兆是墳地,這兩個其實是一樣的意思。當然有一種講法是說,卜宅兆那個兆就是要好的預兆,你才能夠選這個墓地。這個觀念等一下我們要慢慢的說。
而安措之,安置這個柩,之就是指靈柩的柩。我說過,那個遺體放在棺材裏面,這個叫作柩,安置柩。並且在祭祀的時候,為之宗廟,營建宗廟,為父母親營建宗廟,而且以鬼,以鬼禮來祭拜父母親享用這個貢品。這個時機是什麼?時機是春秋祭祀,有春祭,有秋祭。
以時思之,包括父母親的祭日,過世的日子來思念父母親。如果懂得喪事盡哀,祭祀盡誠,跟生前有愛敬之心,死的時候能哀戚,這個生民就是指一般的百姓,他的本分那就盡矣,死生之義就完備了,養生送死的義就完備了。死生,其實還有別的意思,待會兒我們慢慢說,孝子的事親是圓滿的,從父母親活著的時候,到父母親的過世等等,這個孝子事親是很完備的。
以上是這一章簡單的消文,現在特別是講到三年之喪的事情。三年之喪裏面第一個就包括父母親過世的時候,入殮要有棺木,有棺有槨,有棺有槨,它有什麼特殊的意義,棺跟槨,禮記的檀弓篇說,父母親過世大概三天,三天就要入殮。為什麼要等三天呢?因為怕還陽。怕還陽,所以三天入殮。三天入殮,就準備要下葬。準備下葬,下葬的葬其實就是藏也,藏就是不要讓人家看到。為什麼不要讓人家看到呢?就是因為遺體會慢慢的腐爛,所以不要呈現這樣的樣子給別人看,等於是對父母親的遺體是尊重的。棺跟槨,棺就是能夠把屍體覆蓋,比如說棺就是能夠裝屍體,槨就是能夠把棺材覆蓋的,就是包起來的。棺跟槨就是藏遺體,葬者藏也,就是藏遺體,用棺用槨來葬,葬就是藏這個遺體。但是禮記的檀弓篇裏面說,有棺有槨是沒有錯,可是不能經營大墓園,古代它也是講究儉樸的,只是後來慢慢的演變為奢侈浪費,其實古代是很儉樸的。
到底什麼時候才開始有棺跟槨,以前在易經系辭傳裏面說,人死的時候是不用棺槨的,在早期的時候。為什麼用棺槨,禮都是慢慢演變來的,在古代,比如說父母親過世,就把他放到野外,可是孝子出去的時候看到遺體在腐爛的時候,那個心裏面很不忍,所以就把它埋起來,不讓人家看,慢慢的進化,到舜的時候,舜就是棺材的發明者,舜當時是用瓦棺,瓦做的棺,瓦也可以說是陶,陶做的棺,舜開始做棺,到夏朝的時候,慢慢的演變,到夏朝的時候,就會有燒土來做磚圍在棺材的周邊。在殷朝的時候就有槨,槨就是外棺,慢慢的演變,慢慢的演變,到周朝的時候,就在墳墓外面做一個屏障,是慢慢的演變而來。所以我們隨便看一個民俗,都是經過若干朝代的演變,像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我們有很多的民俗,他其實都是經過若干次的演變,裏面有很多的道理在裏面,只是現代人都不知道。在幼稚園裏面,我們就有一個節目,就是要讓孩子們懂得過民俗的節日,這是很重要的,他才能夠瞭解自己國家的文化。
棺跟槨,孔子那個時候在中都,孔子還沒有做魯國大司寇的時候,他曾經在中都做過縣令,他那個棺就是四寸,槨就是五寸,等於是保護屍體,不想讓屍體去腐爛的。可是不對呢,在禮記的檀弓篇裏面,有子請問曾子說,你有沒有聽過老師講喪這個內涵的?曾子說有,老師說死的時候趕快腐爛,就是喪。這個故事我也說過。有子就說,不是,這一定不是老師說的。曾子說,是的,我親自聽老師說,人死了趕快腐爛,其實你包起來,用棺用槨,第一個是藏起來,第二個是避免太快的腐爛,可是孔子竟然講:死趕快腐爛。有子說,不是,孔子在講這話,一定有它的含義。曾子說,我當場聽到的,不信你問子遊,子遊跟我現場聽課。後來就找到子遊,子遊就說,有子厲害,真的,那是孔子的有為之言。是因為孔子看到司馬桓魋為了作那個石棺,做了三年,你看一個人謀自己的福報,自私成這個樣子。說像司馬桓魋這樣的人,死了還不如趕快腐爛的好。孔子到宋國的時候大概是58歲,孔子56歲開始周遊列國,到了衛國,結果發覺到志趣不合,出去以後被匡圍困,好不容易圍困完,又回到衛國,可是又南子亂政,又只好出去,到了宋國,就發生了這個問題,在宋國裏面也是被司馬桓魋追殺,從哪里開始說起來呢?就是司馬桓魋做棺槨,從這裏開始說起。
坦白講,孔子大概不會講這麼激烈的話,孔子是很溫和的,只是在講欲其速朽,是針對司馬桓魋,只有聽得懂的人才聽得懂,聽不懂,孔子是不會當面指出來。弟子們,當然子遊一聽就知道有所指,曾子就是,曾子為什麼魯鈍,曾子就是當真聽,所以死了以後趕快腐爛,子遊就知道他一定有所指,所以聽課一定要帶一點悟性。當然曾子後面也是經過了種種的好學,曾子後來是通達孔子的一以貫之之道。
剛才說有棺有槨,可是古代的禮制裏面的不一定,孔子雖然制定的棺跟槨來保護屍體,可是孔子的兒子死的時候,只有棺,沒有槨,好奇怪,孔子制定棺跟槨,可是他的兒子過世的時候,只有棺,沒有槨。為什麼呢?因為禮記的檀弓篇裏面他說,第一個你制棺槨的時候你不能僭越,不能僭越就是說你是什麼等級的人,你就必須要在這個等級下,你不能超越,這叫做不能僭越;第二個就算在你這個等級,你也要看看你的經濟實力。你不能做得很奢華,那是不對的。要量量看你家庭的經濟狀況,孔子回到了魯國的時候,坦白講,孔子的日子應該算不錯的,包括他是魯國的大夫,所以回到魯國的時候還有公糧,公家的糧食,出門還有馬車,可是盡然他的兒子過世的時候是有棺無槨。有棺有槨平民都可以,按道理講,孔子可以有棺有槨。祖父死了,喪事大概不會那麼隆重,死了兒子大概會,這是指現代。古代,你看孔子的兒子是有棺無槨。為什麼?窮!孔子死的時候,只有茅屋三間,坦白講,憑孔子,樓房十棟都有可能,但是只有茅屋三間,代表他的錢都拿來投資人才,做教育用途,你看他的兒子過世的時候,只有這種等級。
在古代不管是棺,不管是槨,不管是入殮的衣服,它都有等級的,天子、諸侯、卿大夫,都有等級的,後面的帝王可能就是一直不斷的經營陵墓,可是你經營陵墓,過度的鋪張,過度的奢華,最後都會發生盜墓事件,所以後面有很多的盜墓,帝王或者是後妃,太后,一生的尊崇,最後死的時候把你穿金戴玉的,把你的墓地弄的金碧輝煌,最後還不是被盜墓。慈禧太后就是被孫殿英盜墓。 所以想想看,這些榮華富貴又有什麼用?除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經營墳墓,未免下場也是這樣。
棺跟槨,還有衣服、棉被,第一個不能僭越,第二個要橫衡量家庭的經濟,出殯的時候,要用貢品來祭拜,有簠簋,這個簠簋他在形式跟用途我們在論語裏面第一部分講到子貢,子貢他曾經問孔子說,老師你看我是什麼?孔子說你是瑚璉,瑚璉就是簠簋,夏朝叫做瑚,商朝叫做璉,其實瑚璉就是簠簋,簠簋,周朝叫做簠簋,夏朝是瑚,商朝是璉,周朝是簠簋,簠簋的簠就是內圓外方,簋是內方外圓。家裏面經濟不好的,用竹子做的就可以。經濟好的,可以用銅的,禮器可以比較多一點,但是你也必須要看你是什麼等級。喪事的時候要看死者的等級,祭祀的時候要看生者的等級,這是不能僭越的,當然在送葬的時候會有那個擗踴的動作,擗踴,有子看過人家的擗踴,他知道這個禮是不可以廢的。可是擗踴也不能哭得太傷心。舉例來說,在檀弓篇裏面,曾經孔子有看到有一個孝子也是跪母親而哭得實在太傷心的時候,孔子怎麼說呢?孔子說這種哀傷,別人是不行的,意思說這個不可以的。孔子怎麼說,孔子說禮是可以往下傳的,是可以延續的,所以他必須要去節制的,要讓人不要把性命毀傷了。哀戚之情是有的,真情流露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過分。擗踴,古代的國君如果出遊的時候,看到孝子有喪家的時候,國君會派使者過去弔唁,這是一種禮節。上次我們說過,孔子對服喪服的人會恭敬,會哀戚,表達一個同情,為什麼?因為人家在辦喪事,能夠盡孝,這種人是值得尊敬的。在禮記的檀弓篇裏面曾經說,孔子他媽過世的時候,他不曉得要怎麼樣找到他爸爸的墳墓,父母合葬,父母合葬是周公開始的,周公以前父母不一定合葬,例如舜巡狩天下死在湖南蒼梧的時候,娥皇、女英後來沒有跟舜葬在一塊。可見在周公以前,父母沒有合葬,到周公之後,父母才合葬。孔子是在周公之後,他想把他媽和他爸合葬,可是他不曉得他爸的墓地在哪里,孔子就很聰明,孔子就把他媽媽的棺材放在路中間,他沒有去下葬,然後讓來往的人知道他有喪事,他要讓來往的人告訴他,有誰知道我爸爸叔梁紇的墓地在哪里?如果知道那就告訴我,我要讓我爸爸跟我媽媽合葬在一塊,裏面就有一個,魯國的國君魯昭公出來的時候,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就是子家羈大夫過去弔唁,過去弔唁的時候,就有那種擗踴之禮,表達一個對孝子的同情。所以古代的風氣是很厚的,你如果懂得書本上的道理,你看古裝劇就看懂了,否則你不曉得演什麼?你也覺得沒味道,你如果懂得古書的道理,看這些古裝劇都很有味道,你都知道這個是一個很好的風氣,在這種風氣之下,社會不要員警,不要這些公安人員,整個社會是一片祥和,整個社會裏面是互相幫助的,是風氣很好的,是秩序井然的,我們這個時代裏面,雖然科技很發達,可是科技帶來生活的便利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維持生活的秩序呢?是不是也應該維持人性的善良呢,還是科技發展以後,破壞了一切?那科技的發展到底帶來這類的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呢?
擗踴哭泣等於是捶胸頓足,然後把父母親遺體送到墓地,送到墓地要先進行卜卦,卜卦說這個墓地好不好?古代的人他們是很同情喪家的,不像現在,你喪事是喪事,我熱鬧歸熱鬧。古代喪事,不單是國君要去弔唁,還包括孔子說,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就是我參加喪禮,或者是我來幫你忙,我在這個喪家吃飯,我不吃飽,表達我有同情之心,不是在那兒快樂的喝酒吃肉,雖然喪家都提供,可是你表達一個同情之心,所以沒有吃飽。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這一天參加喪禮來哭,今天不唱歌,都是一種同情心,有同理之心。想想看,社會上有同情心,有同理之心,替別人著想,這個社會的風氣你覺得怎麼樣?
接著我們說,父母的墳墓的墓地要事先占卜,卜卦。卜卦的道理是什麼?第一種的說法是選好的地方,好的地方是尊重父母親的遺體,像李公麟、馬和之的那些畫法都是好的地方,所以第一種講法就是好的地方。第二種講法是,如果按照孔安國的意思,他不見得是這個意思,他說卜卦的意思是因為怕你這個墳墓下面有泉水,是怕有這個問題。還有,未來它可能是什麼市場、是什麼人口集散之地,所以要先卜卦,如果未來會有這種變化的時候,那寧可不要這個地。還有比如說,父母死了,孝子去卜這個墓地可不可以?但是有的父母他怎麼樣?他要過世前他要先說,他不要你卜,他先說。例如在禮記的檀弓篇裏面說,你把禮記有關講到喪葬、祭祀的有很多篇,真的篇幅一大堆,你慢慢讀慢慢讀,你真的會讀出一個大概,很細膩的做法,我相信現代人都不會了,古代的做法已經沒有傳到現在,但你要把握古代的精神。
有的人要死之前,趕緊交待後事,這個是可以的,免得增加子孫的麻煩,曾經有個陳子高,他要死之前就跟他兒子這麼說,他說我身前無益國家,這個人還真蠻好的。我們很多人其實都是無益國家的,都是追求自己享受而已。他說身前是無益國家,死後我也不想害這個國家,也不想害,所以你幫我找一塊地方,這個地方是不種農作物的,就是不能當農地的,那個地方就可以當墓地了,就這麼簡單。意思是說這個土地是人家不要的,那就當我的墓地。所以這個卜也不一定是卜龍穴,不一定。像範仲淹,範仲淹那個時候有一個很好的穴,放進去的時候,範家後代會發,但是他把它作學宮。所以這個卜不一定說是要卜到什麼名山勝水,他可能卜一個地方,看看它下面沒有泉水,或者將來它不會變成市場的集散地。
父母過世了以後,送葬到墓地,最後來營建宗廟。營建宗廟,可見孝子是什麼身份?士一廟,大夫三廟,諸侯五廟,天子七廟,可見這個孝子至少是士以上的。再來,什麼時候設宗廟?宗廟這宗其實就是尊的意思,廟就是貌,所以宗廟來祭祀的時候,就是見到祖先的尊,尊就是祖先,貌就是外貌,意思就是說祭祀的時候要當成祖先在上面被接受祭拜,宗者尊也,廟者貌也。貌就是祖先的外貌,父母親、祖父母這個外貌,所以進到廟的時候,就是祭如在的意思。可是什麼時候要立宗廟?禮記檀弓篇講到卒哭之後,卒哭就是講一百天,卒就是阿兵哥那個卒,卒哭之後,卒器就是一百天,百日之後就可以設宗廟了,百日之後就從喪變成祭。
可是問題是,如果是一般老百姓,他沒有宗廟祭祀祖先,他怎麼祭祀祖先呢?怎麼祭祀他爸媽?這裏面有兩種做法,第一種的做法,比如說放到祠堂,春秋祭拜,以時思之。
第二種,也沒祠堂放怎麼辦呢?在家裏面來立個牌位,然後當成祭拜父母親,過往的親人的標誌。祭祀的時候不是有春秋嗎?時節為什麼是春秋?他的意思是怎麼樣?春秋,當然是春天天氣轉溫和,很溫和,還沒進入到夏天的炎熱。秋,也是秋高氣爽,還沒進入到寒冷,所以春秋是一年時節最好的,這是第一種講法。第二種講法是春天是雨露最好的,下雨,氣候最好,這個時候大地回春,以快樂的心情迎祖先,所以是春。秋是霜降,霜降是很悲涼的,所以是以悲催的心情送祖先,所以在春的時候可以奏樂,在秋的時候不行。春秋祭祀,古人強調的是感應之道。感應之道怎麼感應?感應之道,禮記的祭義裏面他講的蠻好的,他說祭祀的時候,禮數不要太煩,太煩了,會讓人失去恭敬心,但是禮數也不能太簡,簡到讓人忽略,最後都不做了。你看很多祭祀祖先的事情,一直簡略一直簡略,簡略到最後,大家都不參加了,簡略到沒有了,供品一擺就可以走了,供品一擺就可以聊天了,到最後就要你代我去,你代表我去就好,意思就是說禮物到了,東西到了,我們就不用去了,你看是不是越來越沒有,越來越沒有,所以我們臺灣的一些祭拜也是一樣,剛開始還很多人,後來越來越沒有,就是禮數過簡,簡到最後就是東西去,人不去了,這樣也不行,所以禮數維持的不要太繁瑣,但是也不要太簡略,這就很好。而且在祭祀之前,我們還強調說,散齋七天,自齋三天,等於齋戒日有十天,最後三天了才是嚴格齋戒,這十天裏面想著過亡的親人,他們的生活作息,他們過去的言談舉止,他們的心志,他們所發生的事情,內心裏面想的越多越好,到祭祀的那天,就好像如對目前一樣。真的,你看有很多導演,他在演戲的時候,他先融入主角的臉,比如說,我要演你這個角色,我就每天都想你,你發生什麼事?你的心志怎麼樣?外形怎麼樣?你講話怎麼樣,一直想一直想,到最後去戲臺上演你的時候,我幾乎就是你的化身,祭祀的道理也是這樣。儘量想,儘量想,到上場去祭祀的時候,真的是如對目前,感應之道就從這裏來。
現在古禮已經沒有辦法完全照做,現在該怎麼來把喪葬祭祀這一套能夠用到這個時代呢?精神保留,做法沒辦法完全保留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我們現在一般的做法是什麼?比如說父母親過世的時候,要先小殮,小殮就是經過若干小時以後,比如說24小時以後,先沐浴更衣,之後停靈大殮,告別式的時候,有家祭、有公祭,最後出殯。出殯,發引啟靈,要去火化還是去墳墓裏面,去火化之後,或者是入了墳墓以後,再迎靈,屍體火化掉,或者是說屍體去埋葬,那個靈請回家安坐。跟古代宗廟的道理一樣,古代是說遺體入土,可是靈請回宗廟。可見古人也沒有說死了什麼沒有,沒有這個意思。而且以鬼來享之。可見還有下一代,還有下一輩子,還有就是迎靈安坐以後,入了這個牌位,入了這個牌位可以進祠堂,或者是在家裏面供奉。最後按時來祭祀。現在的做法也可以是這樣,而且這個做法裏面,特別是在告別式的時候,要有贊禮之人,贊禮之人就是主持儀式的人。你知道嗎?以前在檀弓篇的時候,有人辦的喪事,結果他沒有贊禮之人,古代那個贊禮之人包括過世、小殮,乃至於要出殯,都有贊禮之人,贊禮之人就是司儀,古代都有。
他說,有人沒有,結果怎麼樣呢?讓人感覺到太簡略了,你知道有子過世的時候,魯悼公來祭拜,很可惜,有子很早就過世了,魯悼公來祭拜的時候,子遊作司儀,子遊是禮上非常通達,在喪禮的時候,曾經曾子跟子夏去參加喪禮的時候,他認為子遊好像不對,不太如法,事先都認為子遊不如法,可是事後檢討起來,哎呀,子遊對。你看看,禮記檀弓篇都有,包括該穿什麼服裝,該怎麼表現的時候,曾子本來進門的時候,對他的學生講,你看子遊怎麼可以這樣子?可是事後一想,啊,他對,你就可想而知,子遊厲害。所以孔門的學生真的都厲害,都是高人,什麼場合該做什麼,清清楚楚。
清明上河圖,最近臺北的故宮博物院有展出各家的清明上河圖,可是有一家的清明上河圖沒展,就是北宋的張擇端,北宋的張擇端是最早的清明上河圖,他有一幕就是轎子旁邊插的那些柳枝,這代表什麼呢?代表郊外掃墓回來,你看那個轎子,就是郊外掃墓回來的樣子,那個馬坐的一個達官貴人,表示這個家族很盛大。清明上河圖就是清明的時候祭祖,郊外掃墓,古代小姐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所以在清明節的時候很高興,春天嘛,春季嘛,很高興,要出去,正好今天可以出去玩,出去玩的時候可以在野外玩、吃點心,大家聚會,還可以在鄉村去買一些點心回家,特別買個炊餅回家,武大郎賣的那個炊餅可以買回家,所以清明節老少鹹宜,特別是女生最高興,都可以出去玩,借著掃墓出去玩。
以上是這一章整體的意思,它裏面包括喪葬,、祭祀,孝子的意思在這裏完備了,這一章的旨趣到底是什麼?這一章的旨趣在禮記的檀弓篇,孔子曾經告訴子路,喪事當中,他的精神就在哀,他比陪葬的東西還要重要,什麼簠簋,什麼祭品,比這個還要重要!他告訴子路說,祭祀的時候,恭敬、誠意比祭品還要重要,所以整個儒家他沒有重視繁文縟節,他反而重視的是心態,他反而重視的是動機,儒家才是心法,儒家真的是文化裏面他非常強調心法,你沒有那個心法,你光有陪葬品,光有禮數那都沒有用的。誰告訴你儒家就是在外面講什麼文縐縐的,講那些排場的人,誰告訴你的?你去看禮記都沒有這樣說,你要這樣說的,只有證明一件事,就是不讀書之過也。你的禮數當中,講究的就是誠意,喪葬講究的就是哀戚,祭祀的時候講究的就是恭敬誠意。這才是維持禮的精神。否則你在那些做法當中,那個禮的精神統統都不見了,剩下的都是表面,那沒有什麼功效的。
各代的孝經圖,像李公麟,李公麟這幅圖就表示說,卜卦,把他過世的親人,放在名山勝水當中,卜其宅兆,找到好的地方下葬。
南宋的馬和之,一看就是去掃墓,去掃墓的地方很好玩,表示安葬在很好的地方,青山綠水。
元朝的趙孟頫也是表達把父母親安置在很好的地方,這裏面有高山、有松樹,,整個山景都非常的漂亮。
我們看江老師,他要怎麼去表達第十八章的喪親章呢?首先看遠方的空朦之境,再看這個孝子正在穿著缞麻之服,代表他是守喪期間,守喪期間,他遠望著可能就是下葬,父母親下葬之後回來,還是時時地去遠眺墓地,在這遠眺墓地當中,代表他是在守喪期間。
一幅山高水長之圖,山高水長,山高代表父母親的恩德非常的高,水長代表父母親恩德源遠流長。
這個孝子拱手注目遠方,鬚髮未剃,是一種哀戚之情,不會去重視他的儀容外表,他後面的童子拿著食盒,代表我今天可能是不回去的,中午是不回去吃飯的,童子的髮髻也不太一樣,應該是梳一包的,另外一個梳兩包的。
孝子的右邊就是一個流水的樣子,高山流水那個瀑流,但是顯示的是山高,遠方看的顯示的是水長,代表父母親的恩德就是山高水長。
明朝四大才子之首的沈周,他懷念他的老師,他也是用山高水長去表徵,用廬山的高,山高來代表老師德高,水長代表們恩德是很長遠的。整體的氣象就是一個孝子的哀思,孝子的哀思裏面表徵的就是我們民族文化裏面最重要的品德根源,就是孝道。
最後總結,我要說的就是禮記檀弓篇裏面,他曾經說了,我們中國人真的了不起,比如說,客人來我這裏沒有地方住,住我家。死的時候,結果他家鄉沒有什麼人,孔子說,沒什麼人,我出面替他埋葬,我做他家人,你看這是中國人,家裏面讓人死都沒關係,這是中國人的心量,而且你真的把喪葬祭祀辦好的時候,其實你有很多的福報。
我們現在很多人怕有什麼不對,什麼喪葬期間、什麼生辰八字要衝到誰,誰不准出來,沖到誰,誰要往後看,誰不能面對棺材,胡說八道,真的,胡鬧一番。你講這一套的時候,你告訴我出自哪一本書,都舉不出,舉不出,你為什麼要相信他?可是往往在講這些一派胡言的時候,學歷越高的越相信。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孟子的離婁篇裏面說,養生不足以當大事,送死才足以當大事,換句話說,喪葬祭祀反而是大事。你懂得這樣辦的時候,你這個人不是普通人,因為父母親只會死一次,不會死兩次。死一次你都辦成這樣了,那你可想而知,在生前你是什麼樣的人物?所以孝子在經營孝道的時候,它其實是一種品德的經營,是一種人生的經營,是一種感恩的經營,是一種對父母親懷念的經營,也是一種風氣的經營,也是一種命運的經營。那裏面內涵實在太多了。你把禮記一直讀,一直讀,你會發覺味道實在太多了,我們現在人都不會懂,哪里會懂這些,現在人只懂得薪水,要多賺幾塊錢,多出去享受,多給自己一些的快樂,這才叫做人生。其實那個人生,你追求那個快樂的時候,你發覺那根本不是快樂,你走進去才知道,像美國有些搖滾樂手,他不斷的製造歡樂,其實後面是在吸食嗎啡,沖進去發覺那根本不是快樂,所以曾子才會說,快樂從這裏說起,信用從這裏說起,仁從這裏說起,義從這裏說起,真的,曾子是一個非常有眼力的讀書人,難怪他後面的命運非常棒。康莊大道的命運就是原來見地對,見地只要一對,後面全對,見地錯,後面全錯。荀子怎麼說?荀子這本書裏面當然也有一些問題了,但是有些話講的也很好,就是說,你也不能因為人而廢言,荀子曾經舉過一個故事,他說堯曾經問舜,他說你覺得那個人情怎麼樣?舜說,別提了,人情本來就是薄的。原來儒家或者是正法的教育,就是要經營一個厚的人情。舜怎麼跟堯說,結了婚以後的人,往往孝道就會越來越薄,這是人情。第二個,欲望越來越多的人,信用就越來越少,你看看那個在世間追逐欲望的人,信用程度都不夠。說沒問題沒問題的,問題是一大堆的,所以你看那個看人的眼力。第三個,這個人給他爵祿多的人,這個人忠心就慢慢不忠了。你看霍光,那些到後來功高震主的那些人,他會篡位,他開始不忠了。所以要如何維持厚的人情,懂得觀功念恩,懂得吃水果要拜樹頭,懂得飲水要思源,但是這些你說懂,容易懂嗎?他不從孝道出來,他會懂這些嗎?他根本不可能懂的,老師也不會這樣教,老師自己也沒有這種體會,教學生有這種見地,也難。這時候你要教學生改變命運,你也要怎麼改。
這一章裏面談到的是,最後談到的是說,儒家的概念就是,身體其實是父母生的,這個是不用問,請問哪個是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一定是父母生的。再來,這個身體既然是父母生的,你就不能說這是我的。小時候說我,明明是別人給你的,結果就說是我的。明明這個東西是別人給你的,但是你一拿到,就說是我的。我們很多人就講,請你不要管我的自由,儒家的概念是,你是父母生的,你是被父母養的,你怎麼可以說是你的,這個身體怎麼可以說是你的。這個時候你應該要好好的想到父母親,就好像人家給你這麼大的恩德的時候,你就要替別人著想。你就要替別人著想,如何在生活上去想到別人,如何在品德上去維護母親的尊嚴?如何在行為上去榮耀父母親,人的快樂要從孝道去出發,國家的刑罰要從孝道裏面做起,這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可惜現在殺母的都不判死刑,在那裏鬧來鬧去的,想不到現在的法律都沒有辦法看到問題的核心,你說這個法律能夠導正人心嗎?是不可能的。
以上這一章太重要了,喪葬祭祀,喪親章實在太重要了,孟子說它是人生的大事,是孝道的經營,是風氣的養成,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處,是品德的源起,也是人才的搖籃,也是國家長治久安之道,也是民族延續的源起,你看這章重不重要。所以整個孝經十八章真的是,難怪人家說孔子的概念,解在六經,行在孝經,真的。
很高興我們用了二十次,根據總科判表來分章的去做解釋,終於用20次把這個孝道的各個面相去分析出來,這裏面還包括三才之道,外王的修學法,一起怎麼去推廣孝道孝道要怎麼樣去感通神明,最後怎麼樣用喪葬祭祀來圓滿孝道。我相信這十八章聽下來以後,我們會對儒家有個不一樣的見解,對傳承會有一個仰望的心態,會延續這樣的道統,來作為利益後代子孫最好的保障。這是這二十次所講的大意所在,不如法的地方也要請現場的老師、同學們,還有線上的嘉賓多多原諒,多多指正,謝謝大家。
課堂提問部分
學生:老師,晚上好,學生有一個問題想要請教,就是我們喪事應該要從簡,為什麼還要有棺槨衣衾這個部分?請老師解惑。
老師:一般來講,雖然從簡,可是要表達對亡者的尊重,而且我們說葬者藏也,就是借著衣服跟棉被,還有棺跟槨,讓這個屍體藏好,因為它會腐爛嘛,會很不好看,所以把它藏好,一方面藏好,一方面表達對遺體的尊重。從簡並不是什麼都不要,而是說材質可以不要那麼好,或者是有棺沒有槨,都可以。或者是衣服,天子是12件,依次遞減,你可能不用12件,你可能兩件三件。棉被也可能是平常的被,或者是材質不用那麼好,總而言之,一定要量經濟的有無,但是也要注意到,有時候誠意也要借著物質去表達誠意,這兩個怎麼拿捏,孝子們自己去拿捏。
學生:老師好,學生有個問題想請教,老師剛剛有提到,就是找墓地卜卦是為了父母的這一分,現在又有個講法,是希望能夠讓後代子孫昌盛,這要怎麼樣去做一個解釋?
老師:你問的這個問題很好,了凡先生的積善之方裏面就有一些,就是因為他行善以後,人家指定一個墓地,說你們的子孫因為你葬下去以後,子孫會昌盛,確實是,風水上或許有這樣的風水,不過也是應著他們積德,能夠把祖德往下延續,所以這個好的風水才能庇蔭他的子孫,並不是那個好的風水就可以庇蔭子孫,那是沒道理的。重點還是要一個盡孝道的觀念,不是為了子孫的概念,子孫昌盛的這一分,當然他也是孝道的延續,因為你的子孫昌盛,你後代才能夠對你的祖先做香煙的祭祀,可是後面子孫的昌盛的那一分還是為了孝道而出發的,並不是只管後面的子孫昌盛而忽略了孝道,該有的孝道,精神上是要這樣延續的
學生:老師好,學生有一個問題的想要請問,現在約外,像天災很頻繁,如果碰到像地震、火災、車禍,如果約內,像癌症、心血管疾病等等,導致父母年紀很輕就過世了,此時子女的心志尚未成熟。如何盡上守喪之禮,再請老師解惑。謝謝。
老師:父母親過世時,有的年齡比較大,有的年齡比較小,所以子女有時候是很小,父母就過世了,還有父母生了很多個,當然現在不可能了,現在大概生一兩個,坦白講,少子化的問題,雪廬老人在30年前就說要多子多孫。當時人口減少的政策,比如說兩個恰恰好,一個不算少,三個要處罰,我們那時候的政策是這樣。可是雪廬老人那時候強調是多子多孫,現在證明他對的。小孩子他年紀小的時候,他怎麼守喪,他怎麼盡孝,他根本什麼都不知。旁邊的親人就很重要,他的親友或者是他的長輩,一定可以告訴他守喪和依禮守喪的重要,讓孩子知道在這個時候他能夠盡上孝道,對父母、對他、對家庭都有很大的增上,我相信將來他慢慢成長以後,他會回憶這一段的時候,他會覺得那一段盡孝道守喪是人生很有意義的事情。
學生:老師晚上好,網路學員想要請問老師,在本章的經文是說到死生之義備矣,這個義它算不算是本呢?如果不是的話,為何義不是本?
老師:死生之義的義,它只是說死生裏面的內涵,義的內涵就是盡到了對父母親生的時候的孝養的內涵是完備的。這個義包括愛敬,包括盡孝盡忠都是那個義的內涵。死生有兩種解法,一種的死生就是生死,父母生的時候,我盡上愛敬;父母死的時候,我在喪祭時能夠有哀有敬,這個義就是指那個範圍都完備了,這是第一種講法。第二種講法是,死生之義的死是說父母親過世了,我把喪葬祭祀好好把義完備了,義就是指這個內涵。生就是指把父母親的靈迎回到了祖堂來,迎回到祠堂來,迎回到牌位來,好好的盡上孝子祭祀的心,這就是生的義完備了。
學生:是,謝謝老師,第二個問題是,他曾經在喜宴的時候看過有人因為本人無法赴宴,請媽媽代為出席,這樣是否合理?如果反之在喪禮的時候,如果有這樣的情況,他是合理的嗎?
老師:喪禮,一般來講,參加喪禮應該比他家喜宴還要重要,吉、凶、軍、兵、嘉,吉凶,凶就是喪禮,軍兵嘉,嘉是婚禮,一般人現在會參加婚禮,喪禮是幫人家盡孝道,所以參加喪禮的這一分往往是比參加婚禮還要重要。當然如果說婚禮我沒辦法,請我媽媽去,如果是朋友的話,應該都沒有關係,你認識我媽媽,也認識我,那是沒有關係的。喪禮裏面,坦白講,它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說我跟生者有交情,第二個是我跟死者有交情,我跟生者有交情,我叫作弔,我跟死者有交情,叫做祭,不管是跟生者有交情或者跟死者有交情,去助成人家來盡孝道,來守這個喪,那是更有意義的,本人能到是最好的。
學生:是,謝謝老師,想請問老師的第三個問題是,夏商周時候的教育,他能夠讓小人都知道敬養父母,問題在於“夫孝德之本也”為什麼這樣懂得敬養父母的人,會變成小人,這樣是不是很吊軌?
老師:所謂的小人有兩種小人,一種是品格很差的,一種是庶民,就是一般老百姓叫小人。如果是庶民的話,他品德不差。夏商周敬父母的這個孝道裏面,其實他都是一個延續,好比說,在舜的時候有棺,在商朝的時候有槨,禮慢慢的完備,在完備裏面借著外相去表達內心的誠意,外向越能表達內心的誠意的時候,有時候對於輔助聖教的功能會非常的殊勝,對民風的淳厚會有很大的幫助。
學生:是,謝謝老師,網路學員請問老師,過去喪事的時候,可以有好友幫忙,但是今日之下可能都是找葬儀社,但是葬儀社大多都是屬於商業性質的,像這樣該怎麼樣辦比較好?
老師:這是很嚴肅的問題,葬儀社,整頓葬儀社是國家責無旁貸的責任,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我們找到一個好的葬儀社,叫他配合我們,可以繼續合作下去,讓他能夠在喪事裏面儘量的協助喪家辦理,不要在意收費,尤其是比較貧困的家庭,要減少收費,像這種就是可以去考慮的,如何去肯定比較好的葬儀社,來幫助我們來把喪事辦得好,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裏面要去思維的課題。
學生:是,謝謝老師,接著是順昌雪廬孔子文化研究會有三個問題想要請教老師,第一個是,剛剛有提到出葬,在喪葬的禮儀當中,披麻戴孝的衣服該如何講究呢?
老師:披麻戴孝,比如說斬偯、齊偯、大功、小功、緦麻,你如果去看禮記的範圍,他也有一個範疇,你看你是什麼輩分的就穿什麼喪服,通常我們現在比較簡單,你只要給葬儀社一個名單,你是屬於什麼輩分的,他就會提供喪服,這是一個。
學生:第二個是提到藏地那邊有天葬,對天葬該如何看待?
老師:有時候,不同的民族他有不同的民俗文化,所以我們必須要瞭解他民俗文化後面的本質是什麼,比如說佛家他是不許哭,但是不許哭並不是說後面不哭,是前面不可以哭,前面不可以哭是因為重在死亡的人他要去的地方,為了讓他不要心慌,不要貪戀等等,所以那時候在他面前或者是助念,或者是開導等等,那是有他的作法,作法後面有他的見地。西藏的天葬,他等於是把這個身體佈施出去,而且借著這個身體給禿鷹吃,來放掉我見。這種修法又是另外一種修法。
學生:是,謝謝老師,第3個問題是想要請問老師,在喪葬的時候,剛剛老師有提到要迎靈,將靈請回去宗廟或請到牌位,在這樣過程,是不是有一種靈魂我的概念,或者這種靈它跟一些西洋宗教講的或其他宗教講的這些靈魂,他有什麼不一樣,或者他跟易經系辭專裏面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他到底有什麼不同?
老師:問這麼深入的問題,靈魂、我,他這個誠意只是說父母親過世的時候,儒家本來就知道,生命並不是一死就沒有了,這時候怎麼辦呢?這時候就觀想把你迎回家,觀想把你迎回家,其實他可能已經去輪回了,可是那是孝子的誠意,還有祭拜的時候,你真的有那個誠意的時候,你其實會跟他感應的,如果他是屬於神明的或者是屬於其他的,比較有另外一類靈性的時候,你其實可以給他感應道交,就像文王在祭拜他爸爸的時候一樣。
學生:是,謝謝老師,網路學員有同樣的問題,就是現今土地取得不易,或者因為經濟狀況也沒辦法有這種安葬親人的土地,那這樣子的狀況下,怎麼樣表達對父母的孝心呢?沒辦法找到土地安葬,還算是盡孝嗎?
老師:有一種狀況就是家庭經濟不好,所以禮記檀弓篇才會說,參家之有無,你家經濟狀況不好的時候,千萬不要去想那些超過你經濟範圍以外的事情,你可能在郊外去找地,去下葬,如果實在不行的話,其實現在火葬的概念是很流通的,因為坦白講,整個取締是困難的,有時候禮是要從俗的,從俗就是說做法是必須要配合這個時代,就好像你在祭祀當中,你穿的服裝,比如說周朝人祭祀穿周朝服,商朝人穿商朝服,民國時期穿民國服裝,那都不一樣,你是從俗的,他有些做法是可以改變的,所以現在土地取得不易的時候,或者是在土地裏面,我們親人過世的時候,統統放在這裏,骨灰統統在這裏,有一種是骨灰統統放在寺廟,有一種是骨灰放在納骨塔,有的骨灰是放在政府所辦納骨塔,這個只能從俗,因為時代就是這樣。
學生:是,謝謝老師,網路學員弘毅想要請問老師,有關於風水的問題,慈禧太后那樣厚葬反而被盜墓,範仲淹他把風水寶地讓出來做學校,反而子孫是昌盛的,是否像林則徐所說的,只要存心善良就可以,那至於風水方面是不用太在意的,而且老師上一節課有提到禍福的體性本空,是否真正重要的是我們這個存心善良?
老師:其實風水之說,你也不能說它完全是無稽之談,只是說我們不要太講究這樣而已,他有他所依的見地,只是說我們不必靠風水去改變命運,一定是靠著斷惡修善,靠著見地去改變命運,風水的這一分只是增上的功能,不必太強調它,有它沒它都可以,你也不能否定有它的價值,像了凡先生講的那種狀況,你也不能否定他。
學生:是,謝謝老師,接著是網路學員想要請問老師,死生事大,但是今天的很多年輕人是不知道孝順父母的,如何讓今天的年輕人能夠在父母生前就知道要盡心盡力的孝順父母?
老師:所以我才會說,很多的吉凶禍福的道理必須要跟他們說的,因為很多人他們不懂得吉凶禍福的道理,他不懂得經營孝道,經營家庭的和諧,乃至於經營善良的人際關係,是他命運裏面最重要改變命運的方法,很多年輕人從小學一直讀到大學都不會讀到這些,學校的老師也不會教。但是你真正瞭解它以後,你下去實踐的時候,你發覺到你真的是一個改變命運的人,你回過頭來看,我們世間有很多的學問,你是站在高點看世間那些學問,世間那些想離苦得樂,在那裏沖啊,在那裏殺啊,你站在高點上看,其實很多人都是走到死胡同,眼前好像有一條出路,可是你在高點看的,往下走就是死路,他不會知道。真的。
學生:是,謝謝老師。因為時間的關係,以上是今天的問答。
老師:我們明天就是端午節了,在這裏還是恭祝大家佳節愉快,在假期的時候,好好的出去,踏青去,也可以在家裏面讀書、養生都不錯的。孝經的二十次,我相信大家一定對孝經會有另外一層的瞭解,如果要詳細瞭解孝道,其實在國語、尚書、禮記裏面,都有很多跟孝道有關的章節,如果詳細的去看的時候,它可以當成孝經最好的注解。我很慚愧,雖然都看了,可是我不是很懂,我知道這個做法很難懂,真正禮的做法要搬到這個時代,雪廬老人說,古代的事情,很多連他都沒辦法懂,更何況我們這些人怎麼會懂?但是你知道他的精神,你知道他的原則,你只要好好掌握它的精神,好好的掌握它的原則,然後隨順這個時代的做法,我相信在這個時代依然是出路寬廣,依然是可以變成幫助人家的對象,你可以在很多的關鍵點變成人家的貴人,當他改變命運的時候,其實你人生的價值就在裏面。你人生的價值就是幫助人家改變命運,你人生的價值不是只有創造吃喝,你是幫助他改變命運的人,就像孔子這樣的,你人生的價值就在這裏顯現,你的康莊大道也從此產生。所以在這裏祝福大家吉祥如意,心想事成。
謝謝大家。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經與孝經圖第二十二集(完结)发布于2024-05-13 15: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