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儒學簡說

儒學簡第一集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我學人今天來陪同各位,作一個簡單的認識,儒家學說。這裏有一本儒學簡介,請各位翻開第一頁。說到儒學,是我們中國文化,很重要的一個內涵。什麼是儒學呢?根據漢儒,揚雄他著了一本書,叫作「揚子法言」。法是方法的法,「言」,就是言語的言。他在「法言」裏面說,通天地人曰儒。通是,通達的通,他的意思就是說,什麼叫儒家學說呢儒呢?儒是能夠通天地人,這個叫作儒。這裏特別注重的就是通字,通是說明學了儒家學說的人,他要講究一切都能通達。作學問也好,在世間處理任何事情也好,沒有任何障礙,這叫通。我們普通人總是求其在世間,在社會上與人來往,做任何事情,好像辦得通就好了。但是就儒家學說來講,不但在人群之中求其通達,必須要通天、通地。天地拿現代的言語來說,就是自然界。我們研究儒學著眼點,除了我們人類社會,還要與自然界都要貫通,這才是儒學的一個重要的,一個學說的目標在此。
那麼要問,怎樣能夠才能通達,人群社會以及自然界呢?我們還可以從另外一部書裏面,找出一種講法,那就是周禮。周禮是在十三經裏面的一部經,周禮天官,天是天上的天,官是官位官職的官,天官,是周禮這部書的一篇,的一個名稱。在天官裏面講,「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禮天官他的職掌當然很多了,其第四種職掌,就是「四曰儒」。第四個職掌,就是儒。儒是什麼呢?「以道得民」,道是我們普通講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究竟指的是什麼呢?最根本的就是在學這個道。前面講的通天地人,就是憑道才能通天地人,沒有道是不行的。所以在周禮天官裏面講,「以道得民」。得是有所得的得,民是民眾。「以道得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就是以道,「以」當用字講,用道來教化一般人。敎化一般人我們普通說,我們國家用教育來教化一般人民,學校裏對於學生各種的教育。但是講到根本的,要把學生以及一般國民,教化得非常好,讓他從心裏都能夠,認同你這個教育。他誠心誠意地,接受你這個教化。這就得了,就得民了。教化沒有成功的話,不能說是得民,得民是什麼呢?得到民心。周禮天官裏面講,儒就是以道來教化人民,得到民心,這是在周禮講的意義。從這兩種講法,我們可以瞭解,儒家的學說,它最重要的是教我們來學道。學道的目的就是,我們在人類社會以及自然界,我們一切所要行要辦的事情,都是通行無阻,一切沒有障礙,這是這門學問。
現在我們就看第一頁裏面,儒學簡介,儒學它的內容很廣泛,這裏這個薄薄的小本子,就是從儒家的基本的經典裏面,摘出來一部分,作一個簡單的介紹,所以叫儒學簡介。儒學簡介既是簡單的介紹,其中比較重要的,我們看後面開頭這一節,是一個小的表解,上面是儒學兩個字,儒學兩個字下麵有兩行,一行說是聖言提綱,第二行經文摘講。先說聖言提綱,聖言,聖是聖人,言是言語。這個聖人指的是誰呢?就是孔夫子。孔夫子把中國自古,到他那個時候,把歷代的學術思想,統統把他整理,成為有系統的一部中國文化。所以孔子是把中國文化集其大成的,這麼一個聖人。聖言提綱,在小的表解後面有一行,這是指的就是孔夫子的話。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子曰:就是孔夫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那麼這幾句話是記在十三經之中,有一部叫作論語,論語這部書是孔夫子,當時在教學的時候,跟他學生談論學術,以及當時一般在學術界,在位的那些政治界的人士,跟他談論學術,談論政治,包括魯哀公在內,這些言論。後來由孔子的弟子,或者孔子再傳的弟子,把這些言論記載下來的,成為一本書。叫作論語。這幾句話,就是記在論語的述而篇裏面的。關於第二行經文摘講,經文指的是什麼呢?中國到現在經過歷代學術界人士,把中國經書,儒家由孔夫子,把它集其大成的這些經書。到現在合起來有十三部,叫十三經。但是在古時候,在孔夫子那個時候,基本的經典是五種。一個是詩經,一個是書經,一個是易經,一個是禮經,再就是春秋。詩 書 易 禮這四部,都是由孔子給他整理出來的,春秋這一部經,是孔子用魯國的歷史,再把它擴充當時候的各國的大事情,記載在這一部書裏面,成為春秋。這樣算起來一共五部經,我們在這裏選,就是在五部經裏面選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經文,在這裏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現在就講聖言提綱了,聖言提綱這四句話,本來是記載在論語裏面的是一章書,後來經過我學人的老師,李雪廬先生。我們做弟子的都稱他雪公,雪就是下大雪的雪,雪山的雪,廬就是廬山,江西廬山的那個廬,雪廬老人。我們普通稱呼他雪廬老人,或是稱為雪公。他老人家過去給他的學生,講述論語的時候,以及講述儒家學說的時候,特別把這一章書提出來。說這一章書,孔子講這四句話,就是全部的儒家學說。也可以說是整個中華文化的,學說的一個綱領。這部綱領 經他老人家解釋之後,我們感覺到我們做學生的,的確感覺到非常重要。為什麼呢?由這四句話我們明瞭之後,就從這四句話裏面,把儒家的學說能夠把握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要領了。然後我們研究,無論是研究哪一部經,無論哪一部經裏面,講到哪一部分。我們都可以知道,這部經在此處講的是屬於哪一部分。這是對於我們研究學術,研究儒的學說,是非常有幫助的。
現在就看志於道這三個字,志於道這是一個體,體是什麼呢?我們求學的人,對於中國文化來講,先要瞭解它的本體。哲學上,一般研究哲學的人士,他也有本體論。我們這裏講的志於道,就是講的本體。本體究竟是什麼樣呢?本體實在說起來,它是沒有任何狀況的,沒有形狀的。那麼要知道本體的話,就是要很細心地,求其他的道理,這就是體的一部分。後面據於德才講它的相,相之後才講它的作用。所以體、相、用這三部分,就是你研究任何學說,都離不開這三部分。那麼現在是講這個體,講這個體這一句話,就這一句話來講,志於道這個字,這個字什麼講法呢?根據說文講,說文是簡單地說,中國在漢朝有位文字學家,許慎,他寫了一部說文解字這一部書,他把我們中國的字,他用很科學的方法,探討這個字,原來是怎麼個寫法,它原來的意義是什麼。到後來字,字體有變化的,比如說我們這個中國字,早期的有大篆有小篆,到漢朝有隸書,再到後來有正書,就是楷書,有行書、草書。在大篆之前更早的,殷朝那個時候還有甲骨文,這就說明中國這個字,字的形狀,在各個時代的不同,有很多變化的。許慎的說文解字,除了甲骨文沒有,其餘的那些篆字、楷書,都有講的。分析得很清楚,字形的變化,字義的原始的意思,到後來引申的意思,他都有很詳細的解釋的。所以我們研究學術,讀古書的人,說文解字是一部重要的工具書。
這裏就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這個字,「心之所之也」。心是我們人的心,「心之所之也」。心下麵那個「之」,是一個介紹字。下麵那個所之的「之」,那個「之」,是要到哪里去的意思。或是嚮往的意思,前往哪里去,我的心向著哪里,有這個意思。這是根據說文解釋這個「之」字,我們的就是我們的心,向著哪里。「所之」,心之所之,心之所向。是這個意思。那麼志於道就是說,我的心向著。我們研究這個學說,研究中國儒家學說,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心要向。也就是說,心心念念地就在求道。再說道是什麼?有一部書禮記,就是在五經裏面這部禮經,禮經到後來,漢儒記載的一部禮記。禮記,就是三部禮經之中的一部,在禮記裏面有一篇,叫作中庸篇,中庸也就是後來到了宋朝,朱熹我們稱他朱子,朱子把禮記裏面,兩篇重要的經文。一篇是中庸,一篇是大學,把這兩篇從禮記裏面提出來,然後加上論語,再有一部孟子著的孟子,這合起來叫作四書。這就是我們到後來,中國宋朝以後的中國讀書人,過去讀私塾的人,都要先讀四書,然後讀五經。中庸是禮記裏面的一篇經文,也是四書裏面的一部。根據中庸裏面講,中庸開頭就說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中庸開頭就講,天命就叫作性,天命是什麼呢?天不是指的我們看見天空的這個天,也不是一般宗教家講的天堂的天,天命的這個天,根據古人的注解,這個天是代表天然的意思,本來就有的意思,天命就是 本來就有的這個命,命就是性命。本有的性命,這叫作性,天命的性。
我們學中國文化,學儒學,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天命之謂性。這個性即是天命,那就是說本來就有的,本來就有是誰本來就有的,我們每個人都是本來就具有的。你本來就有這個性,我本來就有這個性,任何一個人,古時候做大皇帝的人,他固然本來就有這個性,就是貧窮到當了乞丐的人,他本來也有這個性。那麼不但如此,儒家的學說前面講的,通天地人,通天地人怎麼通的,就是道通的,道指的就是這個性,不但我們人人都有這個本性,那個畜牲,牛啦羊啦!家裏養的那個狗啦!那些小動物啦!地下那些螞蟻小蟲啦!山上那個猛獸啦!野外那個毒蛇啦!這些東西,你說它有沒有這個道呢?有沒有這個本性呢?都有如果說沒有的話,這個邏輯上講不通的,那就天地人就不通了。必須都有,都有把這些都通達了,我們不但人與人之間能夠通,我們有了這個道,瞭解任何動物,不但任何動物,就是植物、花草、樹木,無情的那些礦物、山水、研究到最後,一體的。無處而不通道,都有這個道。
在我們明瞭這個道之後,那我們自己一切是通達了,我們自己通達了,跟自然界的任何的都通達了。我們瞭解人類社會,任何人的心理,我們都能溝通,都能瞭解,瞭解之後,我們就沒有隔閡了,都能和諧相處。我們瞭解任何動物,瞭解山水樹木花草,一切一切我們都瞭解,我們也都能知道它的屬性,都能跟它溝通。對於任何虛空也好,一切在一般人看來,冥頑不靈的那些東西,我們只要明瞭這個道,明瞭自己有這個本性,我們都能跟它通達。沒有任何障礙。講到極處,我們就研究一個基本問題了,基本問題是什麼呢?這是中國過去的一般讀書人忌諱講的話,他不願意講,這一類的儒生指的是誰呢?從唐朝韓文公,韓愈開始,到了宋朝程朱,程子、朱子這一班人。那麼他,不願意提什麼呢?不願意提的,生與死的這兩個問題。他認為講到生死的問題,認為都是佛家所講的事情。他們認為一提到這個問題,好像就是講到佛家的學說了。因為韓文公他是辟佛的人,朱子也是辟佛,所以他不願意講。其實這個在純粹的漢儒,他是講的。在我們研究儒學,要真正研究,就要純粹必得研究原始的,那就是孔夫子的思想,孔夫子的學術。孔夫子當時跟他的學生,談論這個問題不是不談。
例如孔子他的大弟子子路,這也記載在論語裏面的,子路就問孔子了,記在論語裏面,叫作季路,孟仲季的季,季路問事鬼神,問孔子,事是事奉的事,做事情的那個事,問事鬼神。鬼就我們傳統文化講,人死了叫鬼,而且指的是自己父母死了,就給他定個名字,就做了古了,做了鬼了,祖宗,鬼就指的是自己的祖宗,鬼。還有神呢?神就是神明,那就是這個人,在人世間的時候,他是對於人類社會,有很重大的貢獻,對於人群服務,非常的有貢獻的人,死了以後他就成為神了。那麼這是鬼神。子路就問孔子,如何地來事候鬼神,事候鬼神,就是敬奉鬼神,孔子就答復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你還沒有能夠事奉人,那就是說你還沒有能夠,事奉你的父母,事奉父母要講孝道,要盡孝,盡孝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一個孝子他如何盡孝,那個有淺有深的,要盡到孝道是非常不容易的。那麼這要學,你要先學著怎麼樣盡孝道事奉人。換句話說,人事奉通了,孝道通了,父母在有生之年,父母在世你盡到了孝道了,父母死了以後做鬼,你就知道,禮記裏面就講,事死如事生,你事奉己死的父母,就如同事奉父母,在世的時候一樣,就事死如事生。孔子的話就是說,你還沒能事奉人,焉能事鬼?焉當何字講,何能事奉鬼?你事奉人的時候,事奉得不周到,那父母還可以告訴你。那父母已經死了,他也不能明顯地告訴你,那你完全要靠你自己,你平常父母在世的時候,你用種種孝順之道,來孝順他,來事奉鬼,那就可以。事奉自己的祖宗懂得了,然後事奉一般神明,也是盡其在我,也是一個意思,孔子是這樣告訴他的。但是到後來,一般敎書的人說,他說,孔子否定有鬼神。孔子告訴子路說,人事方面你還不完全瞭解呢?你還管鬼神幹什麼。鬼神那是虛無飄渺的,我們最現實就是人類社會呀!孔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叫你,你只講人事好了,不要管鬼神那些事情,就不必講了。這是一般人這樣講法。一般人這個講法,就是否定有鬼神這一類的,這一類的這些人。實際上我們在前面,分析的意思,孔子的意思就是說要你,事死如事生。你盡到人事你才知道,怎麼樣盡到事奉鬼神,那些敬鬼神的事情你才瞭解。孔子本意是如此。
後面子路又問了,敢問死,這個是記載在論語裏面,很明明白白的,孔子的弟子問孔子,子路問孔子,敢問死,就是我請問老師,這個死,這個意義如何?孔子告訴他,未知生焉知死?你還沒有知道生,怎麼知道,焉當何講,何能知道死?這是就文字簡單解釋,文字簡單解釋,我們研究中國學說,都要看文字以外的意思。西方人現在研究有一種學術,他叫語義學。語義學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說叫我們研究,除了你用文字寫下來,用言語說出來的以外,在言外之意。中國過去讀書人叫你讀,字裏行間,在一個字的字面的裏面,含有很多很多的意思。表面看不出來的,你必須把裏面一層一層意思,慢慢地分析分析,你才瞭解。孔子說,你未知生焉知死,意思就是說,你還沒有知道你怎麼生來的,生,不是後來一般人,講論語的人說的,你還不知道怎麼生活,怎麼生存,你怎麼知道怎麼死呢?他們的講法就是講你生,就是我們人在社會上,我們生下來之後,你怎樣把你生活處理得很好,怎麼能夠生存存在下去,到死呢?怎麼很安心地死,死去就好。就是現在一般醫院裏面講的,設的安寧病房,叫死的人心理,得了重病不要怕死,該死就死。心理不要恐怖,就接受死亡就好了,他們就是這個講法。孔夫子哪是這個講法呢?如果是這樣的講法的話,何必還要子路拿這個問題來問孔子嗎?子路這樣的賢人,他對於自己怎麼樣生活,將來怎麼樣面臨死亡,那還不知道嗎?本意不是如此,子路問生,就是怎麼生來的,子路問死,就是問死後的狀況如何。
孔子告訴他,你要問死,敢問死,敢問死的時候。我告訴你,你要瞭解死的時候,先要瞭解怎麼生來的,你對於你,你不能說,我生以前我不管它了,不必求瞭解了,死了以後死了就死了,我們也不管它了。孔子告訴他,你要問死,你先要瞭解怎麼生來的,怎麼生來,就是你在這一生以前,那是什麼狀況。然後你怎麼到人間來,到我們人世間來,你這個瞭解之後,你才知道死。死就是說你死了以後,死了以後,你到哪里去。你生來你不知道,你要瞭解死後,你也不知道。你要怎麼究竟問死後什麼狀況呢?你就必須瞭解生之前,怎麼來的那狀況瞭解之後,然後再瞭解死後的狀況,這個是圓的啊!中國的學問是講,一個圓滿的學說,不是講一個片段的,一個片段,那是不得它的真相。
講到這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借用佛家的講法。佛家他有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法,人怎麼來的呀!由我們的識,有識是不了解,糊裡糊塗的,有無明,有無明,然後加上有行動了,然後識入了母體,入胎了,投胎了,然後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到了我們生下來之後,再有生老病死,死了之後再回過頭,又有無明、行、識,又入胎,這就是十二因緣。這是佛家講法。儒家不是沒有的,儒家有講法,孔子在周易,易經系辭傳裏面就講,有兩句話,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精就是精神的精,氣就是氣體的氣,精氣為物,為就是行為的為,物就是物質的物,精氣這兩者的物,就是父母兩性在交合的時候,遊魂為變,遊魂就是靈魂,人死了以後,他的靈魂在來找轉世的時候,到處找,找到遇到兩性在結合的時候,這個遊魂這個靈魂,就入了胎了,這就是儒家講的,等於是佛法講的十二因緣。這是在孔子親自寫的,易經系辭傳裏面講的,所以這個生死的問題,在孔子學說裏面講的,不是不講,那麼講到生死的問題,講到道,學道的目的,我們就要把生死的問題解決。我們在人世間你說是,哪一個問題比這個嚴重啊!任何一個人再困難的問題,大不了就是死。普通人如此,但是就我們學道人看來,死不是解決問題的,死後怎麼樣的呢?就把生死這兩個連在一起講,這個問題要一起解決,所以學道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把這個生死問題解決。
我們講到這裏,我們稍微休息一下再繼續。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儒學簡說第一集发布于2024-05-13 15:36:47

美丽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