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儒學簡說

儒學簡介第七集

現在請翻開,儒學簡介第四章,就是第四頁。我們今天繼續研究,毛詩的國風,在第四頁這個國風,這一篇詩叫作「蒹葭」,這一篇是記在秦風裏面,秦風是秦國他的國風,我們看這篇詩的小序,
《《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我們在研究這篇詩以前,要把有關秦國的,歷史的事情稍微明瞭一下。這個時候是在周天子,周幽王的時候,因為他不關心政治,自己算是一個昏君,寵愛他的妃子叫褒姒,後來引起了『犬戎之亂』,犬是雞犬的犬,戎就是軍事上的那個戎字,『犬戎』是一個外族,幽王因為他的那些無道,引起犬戎亂之後,遭受犬戎把他殺害了。在當時周家的天下,幾乎就是被滅掉了,這個時候有幾個大的國家,幾個諸侯,把「犬戎之亂」平下去了,平下去擁護原來的太子,幽王的太子,本來幽王是要把這個太子廢除掉,當他被犬戎殺了以後,這幾個大國的諸侯,就把原來的太子,請回來就在原來的地方,住不下去了,就遷都到東都到洛陽,這就是周平王。這些大國諸以外,當時秦,秦在那個時候,不成為一個諸的,但是他力量很強,這個時候他也很有功勞。因此周平王為了感謝他這份功勞,就把歧山以西的,這塊地方封給他,封秦襄公作為諸侯。
這就是這篇詩裏面序文講,刺襄公也,秦襄公得到周平王,封他為諸之後,周時把歧山以西,這塊地方很大了,封給他做他這個國家的土地,這塊土地,原來是周家的是西周的,西周在這塊土地上,所實施的是禮樂,這種敎化、王道的文化,秦襄公以前他雖然在這個前面,他所用的教化,沒有像周天子這樣的,用禮樂教育,所以他得了岐山以西這塊土地之後,這個原來在這塊土地上,周家的一般民眾,由秦襄公來治理的時候,感覺原來與周天子所敎化的那些民情風俗,以及政治設施,都跟秦襄公這時候所實施的完全不相同,所以這篇詩的用意就是,所謂刺是什麼呢?刺就是諷刺他,就是用一種,詩的形式來勸告他,讓他採用周天子,原來在這個地方的,所實施的那個『禮樂』的教化,這是一篇詩的用意,如果用周家的那種『禮樂』的教化,那你這個國家,就會永久安定堅固。
那現在我們就看詩的文了,詩文一共分為三章,每章有八句,第一句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四句就是一章了,要按著三章的話,這是一章半,半章了,《《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是八句一章,《《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坻。》》這是第二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遊從之,宛在水中沚。》》這是最後一章。三章的文,每一章有每一章的要意。第一章,開始兩句就寫那個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這是一個生長在水邊的,一種植物。根據毛公解釋,「蒹」叫作「薕」,草字頭一個廉潔的廉。「葭」就是一個蘆葦的蘆,「葭」即是蘆葦為什麼叫作「葭」呢?蘆葦在還沒有長成的時候,原來剛剛長出一個苗,一個禾苗的苗。在那時候苗還沒長成的,苗剛剛長,還沒有長得很高,叫作「葭」,「葭」長大了,形狀長得很好了叫蘆。蘆再長成熟了叫葦,我們普通講蘆葦,水邊叫蘆葦,蘆葦就是說有三個名詞,在剛剛在長的時候叫作「葭」,長成的時候叫作蘆,長到後來成熟,而且一切都成就了這叫作葦。蒹是什麼呢?「蒹」也是蘆葦的一種,但是它形狀比蘆葦要小,所以說是兩個名詞,兩個名詞是同一種類,但是長出來一個高度高一點,一個比較矮一點,有一點差別。
開頭講,「蒹葭」這兩種水邊的植物,「蒼蒼」,「蒼蒼」是長得很,包括它的顏色長得很豐盛,長得很好,這叫「蒼蒼」,「白露為霜」,秋天在內地,尤其是在西北方,到了秋天早晨下露水,露水早晨再冷一點,就結成了霜了「白露為霜」。這是把那個時候,水邊的蘆葦這一類的植物,經過露水結為霜的時候,這個蘆葦經過霜一打,它就受到一些傷害了。「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伊人」是什麼呢?這是講在周家,周天子雖然遷都到東都,到洛陽這地方,長安這一帶,在長安以西,這裏講歧山以西,就是長安以西那塊地方。還有周家所治理的那些民眾,除了民眾以外,在民間還有一些賢能的人。經文裏面所講的君子啊,賢人君子,這些賢人,自從周家天子遷都以後,這塊地方交給了秦襄公以後,他們就是隱居在民間,隱居在民間,就是詩裏面所講的「伊人」,指的那個「伊人」,那個「伊人」就是賢人的人,他有很好的品德,也有治理國家的這種才能,他對於周家的禮治,禮樂的禮,當然也清楚,懂得很多,所以「伊人」就指的那種,懂得周禮的這些賢能的人。這些人在那裏呢?「在水一方」,在水的那一邊,一方就指的那一個地區。
即是「在水一方」時候,詩人作這詩的意思啊,刺襄公啊,刺就是用詩文來諫勸他,勸籲他,你現在不知道用周家的禮教,來教化一般人,一般人原來,受周天子的禮樂教育,你現在改了,一般老百姓不習慣,不習慣你這種措施你這種教育,他的心就對於你,就不向著你,不能得到民心了,這是要勸他了,你要把那些人找來,找的那個賢人是什麼呢?他「在水一方」你怎麼找他,他現在散在隱居在民間,你要用很好的禮來請他,很謙虛地才能請得到他。
下面說,「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洄」呢?這是跟上面的水接上去,水是比喻的話了,「洄」是什麼呢?「洄」是迂回的,那個水呀,就回來你往前面行,你比如說坐船,你往前面行了,行了之後,開了船了,又開回來,或者你繞一個圈子,這就是「洄」呀。你要「遡洄從之」,你一直地往那一邊去走的話,你就感覺到「道阻且長」。上一句是借著那流水,「遡洄」,按照迂回的水去找的話,「從之」,你去找那個賢人,這樣的話,「道阻且長」,你要請賢人,你這個道路,就受到阻礙了,阻是行不通的而且很長遠,這個道路,既是有阻礙不好走,而且也很遙遠。意思是說,你沒有用禮來請他的話,你是一個國君,你自己認為國君是地位很高,你不肯虛心下士地,來請這個賢人的話,你這個等於是「遡洄從之」了,你或者派個人,你叫那個人來吧,那個人不是賢人哪,那一聽你國君,請他來他會來的,他來,他是求之不得。他真正是個賢能的人哪,你派個人去請的話,請不動的。必須要你自己很謙卑地,你自己去請他。
比如說像後代,講到三國的時候,劉玄主要請諸葛亮,要三顧茅廬啊,人家才請得到啊。講在這個之前,那個周家的要請薑太公,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請到的。所以在這裏說,「遡洄從之,道阻且長」,下邊「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央」,你假如自己那麼很謙虛地去,肯求教於他,請他來,這叫「遡遊從之」,「遡遊從之」就是順乎水的那種流的方向,很順利地去請求他。「遡遊」就是順流,順乎水的流速流向你去請,這樣的時候「宛在水中央」,「宛」是很宛然地,就像是這樣,就像什麼呢?「在水中央」,原來講的在水的一方,也實在是你在水的岸的這一邊,他的對岸,在那一邊,那當然是很長了。你假如說能這樣地,謙虛地去請他的話,那詩講的,完全由這個文字表現出來,表現出什麼呢?那你看見那個賢人哪,就好像在水的中央了。你就拿一道河來比喻的話,他原來在河的對岸,你在這一邊,你現在很誠心誠意地,很謙虛地去請他,忽然之間好像那個賢人哪,就在河的中央了,那路就是減少了一半了,短了一半了。那就比如說你請人家的話,人家很容易就請到了,拿道路來比的話,那就少了一半的路了,這是第一章。
次一章,《《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坻。》》這個意思啊,造句的句法,還是「蒹葭」還是「白露」,不過下面換了兩個字,前面是「蒹葭蒼蒼」,現在是講「蒹葭淒淒」,「淒淒」,現在在十三經注疏本子裏面,它這不是三點水的「淒淒」,把三點水去掉啊,上面加個草字頭,是那個萋字,那個萋字在這裏是,意思還是一樣的。根據毛傳所講的,「淒淒」,就是跟「蒼蒼」還是一個意思,他換兩個字啊,就是配合這個韻,跟後面這個韻有關系的。「蒹葭淒淒」,它是「蒹葭」這兩種植物,長得非常茂盛,「白露未晞」,「未晞」是這個露水還沒有幹,「晞」當幹字講,露水還沒有幹呢?換句話說,還有結霜的可能啊,假如露水幹了就不會結霜了,露水未幹,還可以會結霜的。「所謂伊人,在水之湄」,你要找這個賢人的話,那賢人「在水之湄」呀,在水的那一邊,在岸邊,岸邊就叫「湄」,水湄。
「遡洄從之,道阻且躋。」「躋」是什麼呢?「躋」是你從,比如說一個河堤的岸邊,河的提岸很高,提岸很高的話,你從下邊往提岸上邊,你要登到岸上去,那就很高,這叫「躋」,你要「遡遊從之」的話,你沒有盡到禮數,也不肯謙虛地去請他的話,這個路就像很受了阻隔了,而且這個「躋」,「躋」就是你從低處往高處去攀登,那很困難的,這道路即是險阻,你要從這低處往高處去往上攀登,這是非常困難的。這個意思說出來,你要是沒有禮數來請賢人哪,你就這麼難,請不到。反過來說,「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坻」,你假如說,能夠很恭敬地去請他的話,他呢?宛然就好像「在水中坻」了,「水中坻」是什麼呢?水,比如說江河的這個水呀,在水邊有個小洲啊,冒出來一個小的陸地啊,這就跟前面講那個,「宛在水中央」,這個比水中央還要近一點,它是水上冒出來一個陸地,他就在那裏。他在那裏,你去接他,你去訪問他就更容易了。這是第二章。
第三章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蒹葭采采,「采采」根據毛公注解,也跟「淒淒」是一樣的,「采采」跟「淒淒」是意思一樣,「淒淒」也跟「蒼蒼」是一樣的,為什麼要換一個字呢?換一個字就是,跟後邊那個韻有關系,「蒹葭采采」,還是這兩種,水邊的植物長得很好,「白露未已」,這個「白露」繼續還在這裏,還沒有止住,止住,就是白露還沒有盡,即是「白露未已」的時候,那還是可以為霜啊,還可以結霜。為什為還有未已「未晞」,還可以結霜呢?這個對著前面來講的,「白露為霜」是說著這個時候,如果說是,「蒼蒼」的「蒹葭」,等到「白露」一降霜的時候,這個「蒹葭蒼蒼」就受不了了,這個第一章「白露為霜」這是預告的,一方面預告一方面就是,比喻這個秦襄公,剛剛開始治理這個地區的時候,他的這個不用禮敎來敎化民眾的時候,詩人來看,你這個好像就是霜啊,人家受不了啊。後邊講落實了,即是為霜的時候,一般人受不了,一般人受不了的時候,民心將來要渙散啊,那你這個國家,將來要長治久安的話,這是辦不到的事情。
所以到後面這兩章,講這個「白露未晞」,「白露未已」,那就告訴秦襄公,你不要認為,你現在治理這個地方,你用你這個方法來治,一直可以治下去啊,靠不住的。「白露未晞」它再結為霜的時候,下面是「未已」,一直你用這個方法來治理的話,那必然地,必然什麼呢?老百姓必然是,他要整個的離心離德了。所以在這三章,還是講「白露未已」,最後一章,「所謂伊人,在水之涘」,「在水之涘」,「涘」是什麼呢?在水的水邊了,就好像你在河流這一邊,這一邊,你看那個「伊人」啊,就在水邊了,說不定就在那一邊,也說不定就在,你這個水的這一邊,就到你河岸,靠近你的這一邊。「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洄從之」,雖然距離你這麼近的話,那你要是不肯謙虛地,不肯恭敬地去請他的話,那「道阻且右」,「右」是什麼呢?在你的右邊,周家的這個禮治啊,他重視左的,左與他就近,親近是在左邊,尊重也是在左邊。右是比不上左,凡是用右字表示的話,就好像距離遠了,疏遠了。「道阻且右」,那就是你要不恭敬地去請他,這個道路,雖然是人很近,可是道路還是很險阻的,阻,阻礙很多。而且與你相違背的,右啊,與你不能夠親近。「遡遊從之」呢?你要很恭敬地去請他,「宛在水中沚」,那你看這賢人哪,「宛然」就好像在水的那個,水中小的那個「沚」,「沚」就是陸地冒出來一個,可以在上面休息的一塊小的陸地,這樣你就很容易,把他接過來了。
三章,三章的話第一章,「白露為霜」說出來一片當時那種,值得警惕的那個情況。這是一個「興」,「興」起來的,拿這個「白露為霜」,「興」起下邊,就是作為起的,詩文作起。起下來是要你勸告你,要找這「伊人」。後邊這兩章「蒹葭淒淒,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這個都是起,都是興起來的。秦襄公果然,能夠採納這個建議的時候,當下就實施周家的這個禮樂,那秦家到後來,一定能夠長治久安的。可惜到後來呢?他沒有完全接受這個詩,所以在秦國,到後來所採用的是法治的,不是禮治的。法治也可以能夠收一些功效,因為長期,他們這些好幾個君王,都實施了法治,到了秦始皇的時候,能夠就憑著這個法治,併吞了六國,併吞了六國的時候,就在這個時候,就在他本身,統一了六國之後,他如果當時採用禮治的話,用禮敎來治理的話,還是可以來得及。可惜他一直不用這個禮教,還是用法治,用法治那些方法,然後引起了很多人反對,所以他沒有好久啊,秦二世,當他本人一死的時候,到了秦二世,那秦始皇就完了。
這是講詩人所看見的,一方面詩是一個藝術,講美感的。所謂美感,我們看這篇詩,他前面寫景,寫那個在水邊的蘆葦,從很小,從很「蒼蒼」的長出來,長到成熟,一邊看到那水,看得很美啊,鄉村的田野的風光很美呀。借著這個風景,再加上也說的那個人物,人物風景含的那個,所勸籲的那個意思,他這就包含了裏面,那個勸告的道理在當中。詩它一方面是美,一方面也有哲理在當中。可惜秦家到秦始皇,一直沒有採用,必須到了秦始皇完了以後,楚漢,漢家,漢家得了天下的時候,他純粹是用了儒家的,以儒家、以道德、以禮來治理國家,所以漢家的天下有幾百年,這不是那麼簡單的。
我們看這一篇詩裏面三章,往裏面多念,把裏面意思多多體驗,詩人拿這個刺襄公,也就是說,從這裏邊,一方面背誦這個詩,欣賞這個詩,一方面想到這個裏面,當中這個道理,那就是代表我們中華文化。我們中華文化的時候,無論在哪一代,你用『王道』,用道德來治理的話,那必然是天下太平。這就是這一章。
下面接著,「蓼莪」了,「蓼莪」,這個不是風了,這個是在小雅裏面,詩的體裁有風、有雅、有頌,風有十五個國風,前面這幾章,幾篇詩舉出來,選出來作為代表性的,領略領略這個詩的味道。下面接著跟各位介紹這個雅,雅有大雅有小雅,雅就是說的天子的這些事情,大事情叫大雅,事情稍微沒有那麼重大的時候,叫小雅。這一篇詩,從小雅裏面提出來的,這篇詩的小序,《《蓼莪,刺幽王也。民人勞苦,孝子不得終養爾。》》
因為這是雅,就是講那個周天子的這些事情,所以「蓼莪」,它這一篇詩是什麼呢?是刺幽王也,是諷刺來叫人家,瞭解幽王的那些施政,他本人那些不合道理的事情。拿這篇詩來刺他,刺他就是勸告的意思,「民人勞苦,孝子不得終養爾」,因為有周幽王,他不按照前代,那幾位天子的那種,周家的文化,由周公『制禮作樂』,那可以說非常好啊,孔子曾經讚美,周家的文化說是『文質彬彬』,既有文又有本質,所以『郁郁乎文哉』,周家文化可以說是,非常美、非常好啊,可是到了幽王的時候,他就把那些文化放棄了,放棄了之後,所造成一般人民,這些「民人」就是人民哪,人民很勞苦。民眾之中那些孝子,孝子基本的盡孝之道,就是能夠在家庭裏面伺候父母,盡到對父母的孝順之道。然而呢?幽王那個時候,政治是非常亂的,叫一般人到外面替國家勞苦,辦那些事情很勞苦,不能在家裏。不能在家裏孝養父母,所謂「孝子不得終養爾」,「終養」就是對於父母,一個真正的孝子,他要父母有生之年,要盡到孝道,要能夠『生,事之以禮』,孔子講的嘛,父母在世的時候,你要除了供濟父母的衣食,種種所需的以外。你還要讓父母對於你的孝順,他心裏很寬、很樂,養父母的心哪,這就是孝養父母啊。『終』是什麼呢?這樣一直把父母養到老年,老年是能夠送終。父母壽終正寢的時候,父親壽終正寢,母親壽終內寢,就是到去世的時候,你要按照禮來盡到孝道。所謂『死,葬之以禮』,父母在生的時候以禮來孝養,父母要終了,生命完了去世的時候,你要以合禮地來給他辦理喪事,「終養」就是指的這個『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在幽王時代,使得一般孝子,很難辦得到,盡不到孝道。不能盡到孝道,在一個孝子來講,是一個非常痛苦的事情。詩人就拿這一篇詩,來諷刺幽王。往下我們就看這一篇詩,就知道幽王那個時候,很多很多是不合道理的。講他不合道理,就是勸告後代的,那些天子、那些君主,要避免像幽王這樣的做法。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儒學簡介第七集发布于2024-05-13 15: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