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儒學簡說

儒學簡介第八集

這篇詩是講有一個孝子,他被征到外面去,離開自己家庭,等他回來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了,詩人就借著這個事情,做了這一篇詩,替孝子講的這些話,也就是替天下的孝子,講出心中所要說的這個,心裏所需要說的話,文呢?我先念一遍,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這是一章,缾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這又是一章,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又是一章,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這又是一章,這一篇詩一共有六章,前面二章是每章四句,最後二章也是每章四句,中間的二章是每章八句,它是這麼一個結構的。
現在我們就看,蓼蓼者莪,匪莪伊蒿,一個莪,一個蒿,這兩種是不同的植物,兩種不同的植物,詩人拿來,拿來在這篇詩裏邊,就是說明孝子,不能夠孝養父母的一個,痛苦的一個心理。我們先看看,蒿與莪的不同,「莪」這是一種植物,根據本草網目裏面,李時珍作的本草綱目裏面講:「蒿」與莪不同的是什麼呢?「蒿」是生長出來的時候,散在各地方,這裏是「蒿」,那裏是「蒿」,不是生長在一起的。「莪」呢?「莪」是它的根,長在一起,最叢生的,叢是叢林那個叢,叢生的,叢在一起的,古人一般人把它叫作,叫作抱娘蒿,中國人有很多地方,叫母親叫娘,莪是一般人叫它抱娘蒿,抱娘是抱著娘不放的,不肯離開娘的,這個莪。還有一個葦,詩裏面講的葦,草字頭的葦,蒿與葦不是抱在一起的,它的根是散在各地方的。雖然它是種類是相似差不多的,可是它有這些分別,一個根是叢生的,根是叢生的,一個是散開來生的,不在一起。
瞭解這個之後,詩人就拿這幾個植物,來做為詩的一個比喻的話,開頭就說了,「蓼蓼者莪」,「莪」是什麼呢?就是剛才講的,抱娘蒿。「蓼蓼」是什麼呢?「蓼蓼」是長得很茂盛,長大了,長大成為莪了,雖然成為「莪」,它還是沒離開母體,還是跟母親生活在一起,它根是叢生的叢生的根,它根還沒有離開母親的「莪」,「蓼蓼」,「蓼蓼」是長得很好長大了。「蓼蓼者莪」,「蓼蓼」這兩個字是形容「莪」的。「匪莪伊蒿」,這個孝子就拿這個,詩人就代替孝子說話了,這個孝子就說,「蓼蓼者莪」,這個莪是誰呀,「匪莪伊蒿」,我這個不是「莪」,「莪」長大了還是「莪」,那我這個人,我長大了不是「莪」是「蒿」了,「蒿」是什麼呢?「蒿」就不是抱娘的,是離開了父母了,這個「蒿」雖然跟「莪」,是一個植物的一個種類,但一個是散開來的,一個是沒有散開。開頭這兩句,就把他這個孝子的心情,就表示出來了,我在小的時候,父母看待我,把我看成一個「莪」,將來希望我是一個孝子,是一個人,可是現在呢?「匪」,「匪」就不是,「匪莪」就不是「莪」,而是「蒿」了,「蒿」就是離開父母了,使父母失望了,我就變成一個「蒿」,長大以後我就變成「蒿」子了。
下麵就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是孝子的心理,實在太哀痛了,哀傷的是什麼呢?為父母哀傷,他說我這個父母,真是令人哀傷。哀傷什麼呢?「生我劬勞」父母為了生我,「劬勞」,吃了多少辛苦。這四句這一篇詩的開端,詩有起承轉合之起。往下呢?怎麼樣是「劬勞」,怎麼是「匪莪伊蒿」,因為你只這四句話,那個情感沒有表達得充分。所以下麵要繼續說,「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蓼蓼者莪」這意思一樣的,不必講。「匪莪伊蔚」,這個「蔚」字跟「蒿」是一個意思,「蒿」也是散根,跟它的母蒿不在一起,「蔚」也是這樣,「蔚」也是散生的,它生在這裏生在那裏,跟它母體是不在一起。「匪莪伊蔚」,我看看「蓼蓼者莪」,「莪」長得那麼好,從小到大,始終沒有離開它的老的,育養它老的「莪」。但是我怎麼樣呢?如果拿這個「莪」來比我的話,我就不是「莪」了,我現在是「蔚」了,「蔚」就跟那個「蒿」是一樣的,離開父母了。離開父母那我現在一想,父母在我小時候把我養大了,吃了多少辛苦啊!「生我勞瘁」,勞苦,勞苦到「瘁」,「瘁」是一個人有了病了,父母為了生我養我的時候,勞苦得就像成為,得了一個病的病人那樣辛苦。
這四句又是一章,下麵接著說:「缾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這是比喻的話,「缾之罄矣,維罍之恥。」「瓶」裏裝著東西,「瓶」裏裝著飲料,古人喝酒就拿酒來比喻說,瓶裏裝的酒,這個酒倒光了,「罄」是沒有了,「罍」是壇子,「罍」是酒壇子,酒壇子要供應,「瓶」裏倒沒有了,「罍」也得繼續注進去倒進去,那瓶子現在沒有了,你「罍」再沒有的話,你「罍」就恥辱。這是說比喻的話,這講到幽王了,「瓶之罄矣」一般人民這麼痛苦,那你幽王不是恥嗎?老百姓貧窮,父母不能夠奉養,那就怪這個「罍」啊。你這個幽王使孝子不得終養,這是你的恥辱。「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鮮」是鮮明,「民」是民眾,就是人民。鮮民是什麼呢?「鮮民」就是你幽王行的暴政,不顧人民的生活,造成那些民眾孤孤單單的,鮮民就是孤子啊,離開父母的,或是沒有父母的,或是父母沒有兒子的,兒子離開他,這都叫作「鮮民」。「鮮」就是鮮少,成為寡民,寡民就是沒有家庭團聚的,那些民眾那些人民。
「鮮民之生」,這裏「鮮民」就是指的那個孝子,父母在世的時候,他被幽王征發到外面服役,離開父母,現在回來了,父母不在了,他變成孤兒了,孤子了。這樣的人之生還能活在世間,「不如死之久矣」,這就代替孝子講話了。我這樣一個,你看,父母在世沒有養活他,父母死了我回來了,我回來也沒有父母,我變成一個孤兒了,我這樣活下去,「不如死之久矣」,「久矣」是什麼呢?就是早矣,它是個倒裝句法。意思就是說,我這樣活,不如老早就死了還好,不如早一點死。甚至於不叫父母,把我養大了我早就死了,我生下來就死。生下來就死,還免得父母養我那樣辛苦。如果父母吃了多少辛苦,把我養大,養成人了,我一方面沒有養活他,死了之後,他一直想兒子想死的,這個沒有經過,戰亂的人不知道。父母的死,一方面是生活有問題,一方面想孩子也會想死的。這樣一想,那我就不如,在小的時候,我就死了更好,所以「不如死之久矣」,這是孝子在說真心話。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這就頂著上面「鮮民之生」了,我現在是孤單的一個人了,沒有父親了。「怙」是依靠,有父親我是有安全感的,一個人你不管活了多大年齡,有老父在世的時候,古時候有老父在世,還是依靠老父親,有母親在世也是依靠母親,現在沒有父親了,我靠誰呢?沒有母親了,我又靠誰呢?「恃」,依賴母親叫作「恃」,依賴父親叫「怙」,無父無母的話,一無所靠了。下麵就是,他自己現在的狀況了,「出則銜恤,入則靡至。」孝子從家裏出門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已經從國家服役回來了,回來父母都死了,在自己家裏了。自己家裏的時候,我出門的時候,「銜恤」,這個「恤」當憂慮憂苦,銜就是「銜」在心裏,我出來是抱著這個憂,銜這個字應該是銜在口裏面,為什麼銜在口裏邊呢?心裏有憂苦。我們普通人,心裏有什麼苦惱的事情,我們可以說出來給人家,我們苦悶說出來,自己舒服一點。「銜恤」含在口裏面說不出來,你對誰說啊,無人可說,有痛苦無處傾訴。「銜恤」就是有深沉的憂悶痛苦含在口裏,沒有人能夠向他講一講,這種痛苦是非常難受的,出門的時候「銜恤」。「入則靡至」我從外面回來,回到自己家裏,家裏是空洞洞的,父母不在,什麼也沒有了,回家等於沒有回家,等於不是家。「靡至」是無至,「至」是至家,到了家,入了家就如同,還沒有到家一樣,沒有家了。無家,「靡至」就是無家了。
這是一篇,下麵呢?「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想到他小的時候,前面這一章,他說我不如老早就死了,免得父母辛苦,可是事實上沒有早死,讓父母吃了很多辛苦,把我養大了,這下麵就講了父母的辛苦了。「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生」,父母把我們生下來,「鞠我」生下來還養。小孩子生下來就自動,馬上就走路動物,像牛像羊這一類,從母體一生下來,不到幾分鐘,自己就能站起來了。我們人不是這樣,我們人生一下來什麼都不懂,自己也不能走,也不能說話,完全憑著母親這樣非常,一個女子她在家裏做大小姐的時候,什麼都不懂,一嫁出去,自己養了兒子養了女兒的時候,她就懂了,小孩子什麼心理,她在家裏也沒有學過心理學,可是她自己有了兒女的時候,一生下來,小孩子哭了,她就知道小孩子饑餓在哭,小孩子解了小便了,尿布濕了,哭了不好受,她也知道,噢這是,她什麼都知道。這就是做母親的,對於兒女的一片慈愛的心,慈心就是仁心,那個仁心是真誠心,以真誠心不學而知,不用學自自然然就知道。「母兮鞠我」就是這樣的,拿這種真心來養他。
「拊我畜我,長我育我」,「拊」就是用手抱著還要拍一拍,抱著懷裏的小孩子,一邊抱一邊,用手來拍拍小孩子。「畜」是小孩子要走路,教他學走路,然後扶著他,讓他起來站起來,這是描寫那些行動。「長我育我」,「長我」就是希望一天一天要我長大,「育我」就是我受了涼了,什麼時候,要給我加一件衣服了,這都是「育」。「顧我複我」小孩子一生下來,做母親的,做父親的,外面其他再好的東西,要看的話都比不上看自己的,剛剛生下來的兒女。「顧我」,他一有時間就看我這個小孩子,一直盯著我看。「複我」,「複」是反反復複地,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父母的心,眼就代表心,眼是一直看著這個小孩,看他的兒女,心心念念就在他兒女身上。「出入腹我」這還不算,在家裏「顧我複我」的時候,一再地看我,出去時候抱著我,抱在懷裏,入門的時候還要抱在懷裏,「腹」就是懷抱我,「腹」是懷抱的意思,無論出去,無論是回來,都是懷抱我。這樣想想看,想到這些事情。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我要想報父母的這種恩德,「昊天罔極」。這個古人有兩種講法,我首先講一個正確的講法,這個孝子說,想到父母在世的時候,從我小時候那樣的慈愛我,那樣撫養我,我要報父母的這種恩德,怎麼報法呢?想不出來。想不出來,是仰望天空,「昊天」,「昊天」是天空,愈望愈,天空是「罔極」,天是愈望愈沒有極限的。「罔極」是無極,「罔」當無字講,極是極限,天沒有沒有極限呢?你望到那個地方去,天就止住了,天就到那裏就止住了,沒有啊,「無極」,望望天空啊,天空是無盡的。這樣欲報之德,我從何報起呢?想不到,真是沒有任何一個辦法,能夠報父母之德了。所以歎一口氣,蒼天哪,是「昊天」哪,欲報之德,「昊天」哪!無極呀!是一個感歎,這是這個講法。另外有一種講法,欲報之德,父母之德就像「昊天」那樣無極,也有這麼講法,也有這個講法是可以,沒有前面那種講法,感受那種情感更深刻。孝子一想到父母在世那種,對他自己那種恩德,現在一想之後,沒辦法報了,看看那個「昊天」,只有歎一口氣,昊天無極,這是非常深刻,無可奈何。
最後這一章,「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烈烈,飄風發發,」在「南山」,拿這個比喻了,看見高山,「烈烈」地山長得很高很峻,山上的風飄下來。「發發」是形容風吹的那種狀況。「民莫不穀」,「穀」是生活能夠生存,「穀」當善字講,大家都很好,其他人生活都很好,民生生活都能活得很好。「我獨何害,」只有我,這個孝子講,惟獨我「何害」呢?我為什麼有這種不好的遭遇,其實在幽王那個時代,一般人都不好。但是這個孝子講,這種情份,只貫注在自己這一方面,所以我獨何害。
下麵是「南山律律,飄風弗弗」,「律律」「弗弗」跟前面「發發」,意思很相近,他是先說高山上,山那麼嚴峻,就形容幽王。「飄風」,風吹下來的那種形狀。「民莫不穀,我獨不卒」,一般人都很好,對他父母都能夠養老送終。而我呢?唯「獨我不卒」,不能夠給父母送終,所以最後接到前面。我不能替父母送終,我現在變成一個孤兒,「欲報之德」,沒辦法報了,我這個活在這個世間,還有什麼意思啊!所以接著前面的,「匪莪伊蒿,匪莪伊蔚」,不是「莪」了,「莪」是生離不開父母,父母死的時候也要能夠送終。我現在這個完全都沒有做到,這是照應前面那個,「匪莪伊蒿,匪莪伊蔚」,這篇詩過去研究詩經的人,都要好好地背誦,好好往裏面念,背誦完了愈背誦,愈把這個意思往裏面想,自自然然地,他這個良知良能就發現了,你說現在,一般青少年不聽父母的話,真正遇到一個,學校的好的老師,從小學開始到中學到大學,就讓他把這個多念多念,多跟他講解。一般人所以變壞了,就是外面那些,邪知邪見的把他教壞了,拿這個詩,聖人所編定下來這個詩,叫他多念,他那些習氣就把它消掉了。
真正是孟子講:「良知良能」,「良知」就是從『本性』裏面發出來的真知。「良能」就是『本性』裏面發出的本有的能力,孝子孝順父母,就是良知良能發揮出來的,父母那樣慈愛兒女,也是從『本性』裏面,發出來的良知良能的作用。所以中國的詩、文、經,講的就是,都是從『本性』裏面流露出來的。『本性』流露出來教化人家,就敎人家一切是順乎『本性』。中庸裏面講,『率性之謂道』,『率性』就是,順乎『本性』就道,那就是證到自己『本性』。所以【詩經】,詩所以成為經,就是這個,這是一篇教孝是最好的一篇詩。多念、念著念著的話,我現在所講的,只不過是千百分之一,才講出那麼一點點。在念的時候,愈念那個意思就愈出來了,這個出來不是,詩文的意思,詩文裏面含的那個『良知良能』,一邊念一邊『良知良能』往外發,這就是修道,儒家教人家修道,就用這個辦法。從欣賞詩文,在美感之中啟發自己真情,這是我們的真情,由真情再啟發我們的『本性』,這是個程式。
下麵一篇叫「清廟」,「清廟」是頌了,風的體裁有風、雅、頌,這是頌體。根據毛亨的解釋,「清廟」是什麼呢?清廟就是祭祀,有清明之德的祖宗,一個宗廟,宗廟叫「清廟」。「清廟」裏面的祖宗,有清明之德的人,這個祖宗,這種廟叫作「清廟」,有清明之德的人是誰呢?就是周文王,文王所以叫清明之德。清是清淨本然的這個清,明是一片光明,大光明,文王是聖人,所以他有清明之德,這是供奉周文王的廟。所以小序裏面講,「清廟」,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諸侯,率以祀文王焉。』武王伐紂成功之後,沒有好久,武王就死了,武王死了之後,武王的兒子成王,周成王年紀小,年紀很幼,但是按照制度,由成王來繼位的,繼天子之位的。但是不懂事啊,由周公來幫助他輔導他。後來成王長大了,成王想在洛陽建築一個,另外一個城市,所以周公就奉成王之命,建築洛陽的一個地區一個城鎮。就是『周公既成洛邑,朝諸侯』,然後率領天下諸侯,朝見諸侯,天下諸侯朝見周天子,朝見周天子的時候,由成王周公率領天下諸侯,來祭祀文王。在祭祀文王的時候,要有音樂,音樂的樂詞,就是詩經裏邊講的『頌』。
這篇頌我們看,於穆清廟,肅雝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清廟這個頌就一章,一章就是一篇,一共有八句,頌一般講歌功頌德,祭祀宗廟就是歌功頌德,歌周文王,頌周文王的德。「於穆清廟」,這個「於」讀嗚,嗚呼的嗚,「於」就是嘆詞,我們稱讚有道德的人,還沒有說話之前,就先一個歎!「於」,一個感歎,讚歎。「穆」,「穆」是美,用美字形容「清廟」,一祭祀的時候先開頭就說,哎,「清廟」這麼美。下一句「肅雍顯相」,「肅」是當恭敬的敬字講,「雍」當和字講,「顯」就是明顯,「相」就是助。指的那些諸侯,恭敬而又和諧地,明顯地由諸侯來助祭,幫助來助祭。主祭當然是周天子了,周公了,成王了。「濟濟多士」呢?濟濟是很美,「多士」,在祭祀時候,其他很多辦事的人員。「秉文之德」,「秉文」那些人,都是秉承文王的那種德。
「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對越」是對揚,揚是宣揚在上。對於在天的,「駿」是跑得很快,在天是指的文王在天之靈,那種精神宣揚在天。「駿奔走在廟」,辦事的人在廟裏走動的時候,依照禮,要走得很快,走慢是失禮的。「不顯不承」,這就是說文王的德,豈不顯乎,不是這樣就很顯示出來了嘛。「不承」,就是文王這種文德,不是很明顯地繼承下來了嘛,由他的繼位的,一直一直承受下來,而讓天下的人民,也就永久地感念他。「無射於人斯」,「射」當厭字講,厭惡,「無射於人斯」,永久就是讓人家懷念,永久無厭地,就是只想念他而不會滿足,厭是滿足,想念得不滿足,一直在想念他一直在懷念他。這是頌他的功德,頌文王的功德,文王功德就是開闢周家的,幾百年的天下,就是這麼來的。詩選的這幾篇這就算講完了,後面就要跟各位要介紹一些【尚書】,堯舜之道,那就下一次再繼續。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儒學簡介第八集发布于2024-05-13 15:34:55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