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公嘉言录

敦倫盡分 身體力行

●明慧


【圖說】論語課後,醒公時常與同學聯誼,參與研討,回答問題,體現人師風範。

前 言

民國九十年,洛杉磯淨宗學會《慕西學刊》,記者明慧,來臺專訪醒公老師。從明倫月刊談到文化的修學傳承。今謹摘錄有關儒學倫常部分,以紀念醒公的儒佛傳習智慧。(編者謹案)


問:儒學是佛學的基礎,我們學佛人想要加強儒學的根基,應從何處下手?

答:印光祖師說:「敦倫盡分」。敦就敦厚,就是將倫常,也就是為人之道敦厚之,愈培養愈厚。

  怎樣才是愈培養愈厚呢?無論是那一種角色,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都要盡到自己的責任。比如男女結為夫婦組成家庭,丈夫要盡到丈夫的責任,妻子要盡到妻子的責任,不能因為對方如何,而改變自己應負的責任。父母對子女,不管子女是好是壞,總是要關心照顧;子女對父母,無論父母怎樣,還是要孝敬。只管自己,謹守忠恕之道,將心比心,這就是「恕」,從對方的角度來設想,用忠恕之道來維繫五倫。開始的時候是勉強做,做到純熟自然,仁義道德就有了。

  仁是從德而生,德是從道而來,從五倫上的敦倫盡分做起,一步一步的深入,自然可以明白形而上學的道。孔子在《論語》中提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就是這個意思。

問:老師的意思就是要我們從行門入手,儒學的根本在於「起而行」,真正做到了,就與聖言量契合,自然暗合道妙,對於形而上之道,也就是自性、本體有所了解?

答: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自古中國儒家的教育,它的好處與淨土法門中的持名念佛是一樣的。持名念佛是三根普被,儒家的教育也是三根普被,即使沒有讀過書的人,只要從他的家族,一代一代的教化,遵照倫常而行,他就能夠得到受用,可以培養健全的人格。

  所謂健全的人格,也就是人道,人道做好,自然是忠恕仁義兼而有之。不讀書的人就從行為上學起,這門學問要傳下去,光靠讀書是不行的,尤其古時候教育不普及,不可能要所有的人都讀書。即使是讀書人,知行也得配合,如果光是研究經論,行為做不到,那也只是「認知」而已,必須知行並進,也就是佛法上所謂的「解行合一」。

  儒學中所謂的「人師」,就是讀書人學經講教,身體力行,只有做到人師,儒學才能綿延相續。所以中國文化就靠讀書人代代相傳,大乘佛法傳入中國後,所以能夠大行其道,就是因為有儒學鋪路。古時的大儒,對儒學深入了解後,一接觸佛法,自然水乳交融。

  所以儒學對佛法的幫助不小,尤其在今天的末法時代,若是能夠守住倫常,遵照孔子所謂的「子不語怪力亂神」,不講求那些光怪陸離的事,單是學儒的話,只要是純儒也可以。儒學有了基礎,儒學的精神和佛法的精神是一致的,可以根據儒學的理,就是實際修持的方法,來幫助我們學佛學得很透徹。

問:二、三十年前,《論語》、《孟子》等儒家道德教育在臺灣中、小學的課程中,佔的分量比較重,現在比重逐漸減輕,老師對這個現象有什麼感想?

答:世間法變化無常,「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未來同樣也會有變化,或許也有增加的可能,不過中國未來的前途,一定跟文化有關。文化本身沒有作用,採用它,對你有好處;不採用它,就沒有好處。

  現在我們不採用它,所以師道蕩然,不過我相信無論是臺灣還是大陸,中國文化的根基還是挺深厚的,對於一時的現象,就要靠我們來努力。


【圖說】自民國六十九年,論語講習班開辦,醒公即任論語教席,三十餘年來,傳習孔聖大道,不遺餘力。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醒公专集】之 敦倫盡分 身體力行发布于2024-05-13 15:33:36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