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孝經研讀

孝經第一集

前言

我們今天開始跟各位一同研究孝經中國文化根本在五經,到後來呢,增加好幾部,一共有十三種,叫十三經孝經就是十三經之中的一部經,這部經文字不多,一共有九卷十八章。但是,這部經所講的,就我們中國文化來講,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因為它是專門講孝道的,這一部經。這部經通常在十三經裏面有注疏的本子,經文沒有注解,我們是看不懂的。注解之後另外再有人講解,再用文字解釋注的,叫做疏。這部經現在在十三經裏面的注疏本,注的是朝的一位皇帝,叫唐玄宗。講玄宗,一般比較陌生,一提到另外一個名稱,大家就非常熟悉了,那就是明皇,那就是唐明皇。這部經注是唐明皇的,用文字的解釋,是他的注。注比較簡單,到邢昺,那麼他再把唐明皇簡單的注解,再詳細的用文字解釋,那叫做疏。我們現在跟大家一起研究,就照這個注疏本子,是唐明皇的注,邢昺的疏,我們解釋。這部經一共有十八章,第一章叫做開宗明義,這一章。所謂開宗明義,就是這部經開頭的,就把這部經講這個孝道的,它的宗旨、它的意義,把它說明。這部經開宗明義是,這個十八章經裏面,開頭一個總要的意義,是第一章。現在我們就看看,先把這一章的經文,先念一遍。
開宗明義章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複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這是開宗明義第一章的經文。這一章經文根據注疏的解釋,邢昺的疏他就說,所謂開宗明義,開是張開、開張的意思。宗呢是當本字講,這部經講究這個本,根本的意義。明是說明、明顯,把這部經裏面所講的意義,開始就把它說明,說得很清楚,這是一部經的宗旨的根本說清楚。這一章的題目說明。
下面開始經文就說了。仲尼居,曾子侍。因為這部經是孔子曾子兩人,來講這一部專門說孝道的一部經。開始就說了,仲尼居,仲尼就是孔夫子的字。是閒居的意思。孔子在沒有事情,閒居在那裏。有一個曾子是他的弟子,曾子孔子學生之中,是一位大弟子。他的名字叫做曾參,這裏稱呼他曾子。侍這個字當站著講,站在那裏,但是在一般經文裏面講,雖是侍站著,但實際上就陪著孔子坐在那裏,侍坐,因為學生陪老師,照禮來講,老師坐在那裏,學生站在那裏。實際上是陪著坐在一邊,這是侍,也是侍坐在那裏。這部經就開始,一是孔子,一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兩人坐在那裏,是記載經的開頭這兩句話。
下面就引了,子曰子曰這是孔夫子說的,下面這些話都是孔夫子說的。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先王就是孔子所講的,那是朝,從朝一直追溯到朝以前的那個歷代的那些聖人,在位的那些王者。王者是一般的說,中國歷史有三皇五帝,三皇五帝,五帝就是到堯舜為止。後來堯舜以後,帝把天下讓給禹王夏禹王開始以後,他這個天下沒有禪讓了,就把天下讓給他的一個兒子,由他的兒子繼承。從朝開始,朝以後叫朝,朝以後朝,這叫三代。三代的都叫做王,三王。一般講王是從夏商周三代講的,但是在這裏講先王,就是講先代的,當然包括家在內,家以上追溯到朝,甚至堯舜時代,歷代的君主。這個歷代君主指的是,就君主本人的修養來講,他有聖人的道德,又在天子、在王者這個位置上,所以他有至德要道。至德要道就是指這個孝道來講。講究孝道這個孝字,可以說就這個道德方面來講,他是德。一個人你說他的道德,從那裏看呢。從他是不是對於父母,以及父母以上的祖父母,以至於歷代他的祖宗,是不是都盡到孝道了。這個孝道盡到最高的境界,就是他的德了,他的品德,是高到極處了。這個德是高得沒有再高的了,這叫至德
這個要道呢,講這個道,這個道也是指這個孝來講。講究這個道,孝也是道德最重要的修道的一個根本。因此講先王,就是先代的有聖人之德的人君、君主,他有這樣的,以孝在道德上來講,他是道德的最重要,而且至高無上的這麼一個道德的根本,叫做孝。以這個孝道來順天下,順什麼呢。把天下人都能教化得很順,順什麼,順乎天下人的人心。怎麼先王有這個至德要道,也就是有這個孝道,能夠順天下人心呢。孝道,我們研究,這是從人本有的天性裏面起的作用。一個孝子,你問他為什麼對父母這麼孝順呢,他說不出所以然來,但是他從這個天性裏面發出來。這是天性裏面發出來作用,他自自然然的對父母要盡到孝道。孝道就是要一切順乎父母親。父母對於兒女呢,講仁慈。父母對於兒女的仁慈,也是出於天性,也是講道理也講不出來,可是他本性就是對於兒女,那樣愛護得無微不至。旣是父母對於兒女那樣愛護,是從本性裏面出來的,那麼兒女對於父母的孝順,也是從本性裏面出來的。先王他旣然是聖人,什麼叫聖人,聖人就是把自己的本性完全開發出來,所以他有這個至德要道,就有這個孝道。有這個孝道,他治理天下,當然治理天下講究政治,當然要做的事情很多,制定的政策也很多。但是講到根本,就在孝這一個字,孝道。為什麼呢,孝旣是從根本的本性上發出來,先王他的本性完全開發出來以後,他就以這個孝道,一方面對自己的父母盡到孝道,另外呢,他就拿這個孝道來辦理天下事情。辦理天下事情,在政治方面,種種的事情很多,可是以這個孝道做一切辦事情的基礎,這一切事情都會辦得非常好。絕對沒有什麼錯誤的,更不會像後代有些暴虐無道,或是殘害民眾,絕對沒有這些事情。他旣是人君了,他這個政治就是為天下人來辦事情。他就把天下人當做自己子弟,一樣的愛護。這是政治的事務,政治事務另外一個更重要的事務呢,就是教育,他拿這個孝道來實施天下人的教育。教育的事情也當然很多,比如說,學校裏面教學生學的很多,現在的學校裏面有學科學,有學哲學、藝術,那多了。古時候教育,雖然沒有現在教育這麼多。但是呢,講到教育的根本,那是道德教育最重要。道德教育的根本,就是講孝道。所以先王有這個至德要道,一方面他自己對於自己的父母要盡孝,再就拿這個孝道來辦政治,拿孝道來辦教育。因為這樣的話,用政治或教育來使天下人都能夠順。順就是從孝道裏面發出來,一切心理都是那麼孝順。由孝順裏面可以推想,天下人做一切事情,跟他人相處,都是從本性裏面起的作用。本性是什麼呢,本性是對於一切人、一切物,都是關心、愛護,絕對不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他人,不會損人利己。而且隨著這個孝道,自己修養,愈修養到後來,自己的道德愈到後來,愈是能夠捨己為人,捨棄自己的利益,而利他人。
先王用孝道來教育天下人,使天下人都能來學習孝道。學習孝道,他的心理,都是那種順,孝順,以孝順心來對待他人,以孝順心來辦一切事情。就個人自己來講,一個有孝順心的人,他的本身,就拿現在的醫學常識來講吧。一個人心理,那樣時時刻刻的,有種孝順心在那裏起作用的話,他沒有對人有什麼怨恨的心理,沒有對任何人有什麼惡意,都是用善意對待人。拿時時刻刻善意對待人,就他自己的生理、心理,也是受了最大的好處。對於身體的好處是什麼呢,這樣與一切人,都是有善意而沒有惡意的話,那個心理帶動了自己身體的細胞、氣體,各種生理維持身體裏面這些要素。
中國的學問來講,我們身體,在物質方面,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組成的,這個物質組成的身體,心理一種孝順的心理,帶動物質的五行在那裏運行,正常的在那裏運轉,而沒有在那裏停滯了。或者是,就像街上那個交通一樣,車輛在那裏塞車了,行不通了,沒有這一個現象。就是身體金木水火土五行,在那裏正常的運轉,不發生任何的阻礙,這個人的身體,他沒有什麼疾病的,一定是很健康。那麼身體健康,心理再是那樣孝順,這個人他一定是健康長壽,這是對他自己個人來講。這個還是比較淺顯的一個,一種可以見得到的一個好處。講到深處,一個人他就從孝道這一方面來講,在家庭裏面,他孝順父母,父母有這樣孝順的兒女,那麼這個父母他的身心,也是健康長壽。家庭裏的兄弟、姊妹,也由於他這樣在家庭裏面,帶動了一家人,都是起了這個孝道,這一家人非常和諧。非常和諧,心理生理一定是健康長壽,沒有什麼苦惱。
再進一步的,中國文化在經書裏面所講的宗旨,這部孝經的開宗明義這一章,講宗旨,孝的宗旨,講孝道的宗旨是什麼呢。就是教我們人學這個孝道,目的在那裏,目的,固然我們個人的身心都好,也使我們家庭裏面所有的人都好,這還是世間的。講到最高的境界,就從這個孝道,學這個孝道,就從這個重要的這個孝道這一種學習,學到最高境界就能把我們本性開發出來。本性開發出來,前面講,開始學的時候,自己身心健康長壽,家庭裏也是健康長壽,進一步超越世間。我們普通人得到健康長壽是不錯,長壽你長得壽命再長,就我們人間來講,就算活上一百歲吧,活上一百二十歲,還要有死亡的時候。死亡是我們人生,是一個最苦的一樁事情,也是一般人最恐怖的一樁事情。這種事情,就人世間來講,你無論是你家裏的財富再多,你的地位就是再高,政治地位再高,如果你不是聖人的話,普通人你就是官位再高,財富再多,死亡這個免不了。但是呢,你修這個孝道,修到從世間的這個利益,由健康長壽,到了超越世間的境界,就是把自己的本有的這個性德本性開發出來。那就是超越世間,世間任何人都是免不了一死。超越世間,就把這個死亡的問題解決了,沒有生死這個問題。
所以中國文化講究道德修養,修養的這個道,就等於這個道路一樣的,走這個道路很多,但是孝道這一種最主要,也最重要。你修養這個孝道,孝道超越世間,把自己本性開發出來,那就是生死問題就解決了。換句話說,本性我們人人都有,我們人人都有這本性,本性上沒有什麼生死,生死是一種我們世俗的人,不了解自己有本性,只認識自己,這個由金木水火土構成的,這麼一個假的身體。身體為什麼假呢,身體有生死、有生滅這是假的,真的就不會有生死。這個本性是真我,真正是我,本性上沒有什麼生死,它沒有生滅。因此講究孝道,到了超越世間,把自己本性開發出來,這就是解決生死問題了。解決生死問題,再把孝道修到最圓滿的時候,聖人就成功了,成就聖人了。在歷史上,這些歷代的三皇五帝,到了三王那些開國的君主,都是了不起的聖人。他們的生死,在我們凡夫眼看,我們看不明白,實際上他們生死早就解決了。
我們就拿五帝之中這個帝來講,帝他就是從孝道修成聖人。中國有一部講,這是孝經孝經以外古人編了一部二十四孝,把歷代的孝子,那些事蹟編在一部書裏邊。孝子太多了,我們幾千年來的中國歷史文化,培養、啟發的孝子多得很。二十四孝裏面,只是舉幾個很明顯的代表而已。這些代表之中,就有帝,是一個大孝子。帝在他的那個家庭裏面,父親、後母、以及後母養的兒子,是帝同父異母的弟弟,這個家裏,這個其餘的這三個人,對於帝都非常不好,不好的程度超乎尋常啊,若是一般人,簡直是受不了。可是帝就在那樣的家庭,不問他的父親、他的後母、他的後母兒子,也就是他的弟弟,對他怎麼樣的不好,怎麼樣的惡意對待他,他不問他人,但求自己,盡其在我。盡到自己對於父母的孝順之道,盡到自己對於自己的弟弟友愛之道。講到中國五倫教育,五倫的教育就是,近代佛家淨土宗的十三代祖師,印光祖師講敦倫盡分。印光祖師在出家之前,把五經都讀通了,所以他雖然後來成為佛家的淨土宗的祖師了,他還是講儒家這個道理。儒家這個道理,最重要就是他講的一句話,敦倫盡分。敦厚倫常,盡到自己本分。帝就是敦倫盡分,但求盡到自己應盡的本分。就這孝道來講,父母是仁慈,固然要盡孝道,父母不仁慈,就像這個帝家庭裏面他的父親、後母,不能算是仁慈,不仁慈。雖然不仁慈,他要自己盡到孝道,盡到為人子的一種本分。這種敦倫盡分,從世間相對的來學習,學習到絕對的那種境界,就像帝那樣,他成就聖人了,那就是把自己本性完全開發出來了。自己本性開發出來,本性上面沒有生死這種現象,那就是生死問題解決了。所以這一句,孔子以順天下先王有這個至德要道,也就是這個孝道,能夠順天下,順天下人民。使天下民心,都懂得孝道,而培養孝順之心。
由此下面講,說民用和睦,天下人民都用孝道來,彼此都和睦相處,上下無怨從先王到他的朝廷的臣子,到一般的天下的民眾,從上到下,上上下下沒有怨,毫無怨恨,一團和睦。孔子就問曾子汝知之乎。這種至德要道,它所發揮的作用,這是民用和睦,一般民眾學到了之後,就拿這個,用就拿這個,用來彼此相處和睦,上下最重要的一個現象,就是沒有怨恨,汝知之乎。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經講記发布于2024-05-13 15: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