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孝經研讀

孝經第二集

開頭孔子就問曾子,先王有那樣好的孝道,拿孝道來辦政治,來教育天下人,天下人學孝道之後,就能夠人人和睦相處,對上對下都沒有任何怨,這個怨在我們人世間,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有的,家庭裏也好,社會上也好,各種團體裏面,比如說,沒有一種怨恨,這個很難,但是你要從教孝道這一方面來講,發揮了作用,能夠使得上下無怨,這是最好的一個效果。孔子就問曾子:「汝知之乎」。你汝就是你,這個道理你知道不知道呢。
下面就說了,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曾子避席,孔子那個時候那個坐,不是我們現在坐在一個椅子上,它是鋪一個席子,就坐在席子上面,席地而坐,避席呢,就是從席上面起來,起來之後,曰:按照禮上面講,長輩要問晚輩的時候,晚輩原來坐在那裏,古時候席地而坐固然如此,我們現在就是坐在椅子上,或者坐在沙發上面,長輩要問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從椅子上站起來,這叫避席,站起來表示自己不要很安穩的坐在那裏不動,這是對於長者不恭敬,站起來之後,答復長者的問,這才是應盡的禮貌,曾子在這裏,就從他坐的席子上面站起來,站起來,古時候說站起來並不一定就是兩根腳站起來,長跪,什麼長跪呢,原來是坐在席子上面,這個避席就是說:上半身直起來,把這個身體重力置在兩個膝蓋上面,兩個膝蓋還是跪在席子上面,這個叫長跪,這個就算避席了,曾子避席,就是答復孔子的問答,汝知之乎?他一避席就說參不敏,參就是他自己的名字,按照禮來講,晚輩對於長輩,談話之中,提到自己不能說我,稱呼長者稱呼你,這個就是不合乎禮的,按照禮上面講,對於長者稱呼自己,稱呼自己的名字,稱呼長者呢,比如說孔子是他的老師,稱夫子,這裏他自己稱呼他自己,稱呼自己是稱呼自己的名字參,參就是他自己的名字,他說參不敏,不敏是不聰明,也就是理解的能力很低,卽是如此,何足以知之,夫子講的先王有那樣好的孝道,何足像參這樣不聰明,不足以知道,這個至德要道,這是曾子對孔子所講的,他自己不知道,不足以知道,這是實在的話,因為孝道旣是那樣深,那樣重要,曾子雖然是大賢人,他也知道不究竟,所以是不足以知之,知道一部分,他說不能完全知道,在這裏我們還要瞭解一樁事情,孝經這裏一開頭就講仲尼居,曾子侍。在孔門之中,弟子們很多,為什麼就提這個曾子呢,孔子跟曾子兩人接著對話,來講這個孝道呢,因為曾子本人就是個大孝子,曾子本人就是個大孝子,所以他當然懂得孝道,懂得孝道,前面我講過了,孝是從本性裏面出來的,卽是從本性裏面出來的,不管你知道這個孝道的道理,或者不知道這個道理,它從本性上自然的表現出來,那麼自然表現出來,這個孝子,他也許在道理方面,他知道的不夠多,雖然知道的這個道理不多,可是他這個人,從本性表現出來的孝道,稱得上是孝子,就這個意義來講,所以孝經是孔子對曾子來講,曾子在這裏對孔子講何足以知之,何足以就是不足,意思就是說知道一點點,但是知道的不夠多,如果要是完全知道,那好了,孔子就不必講了,要是完全不知道,那也不行,完全不知道,孔子就是講他還是不知道,所以由知道而知道不夠多,因此下面就引起孔子講下面的道理了。
子曰子曰就是孔夫子說,夫孝這個字,是一個語助辭,,孔子說,孝是什麼呢,孝是德之本也,根據唐明皇的注解,解釋這一句話,夫孝,德之本也,他說人之行,莫大於孝,故為德本,唐明皇,說明皇是個明白人,他注的也是很好,他說人的行,行是修的品德,品性,人的品性,品性多麼高,多麼大,拿別的比,誰也比不上這個孝,從孝道培養的這個品德,就是孝行,沒有任何的品德跟孝的品德相比,莫大於孝,所謂孝,是德的根本,這個解釋有它根據,論語裏面就記載,有子就講,孝是什麼,「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弟之道,就是仁義道德的仁,仁的根本,在這裏講,就是仁德,就是道德的根本,孔子就是告訴曾子說,孝啊,你說你不足以知之,現在你要知道,孝就是孝道,就是道德的根本,下面再有一句,教之所由生也,教就是教化,先王前面講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先王就拿這個孝道來教育天下人,使天下人都能學習這個孝順,所以這裏講教啊,教就是教育,講這個教育啊,一切的教育,都由這個孝道生出來,換句話說,這個孝就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就是由孝道發生出來的,這個教,在過去講有五種,五種就是講五常,五常是什麼呢,就是學做人,學這個道德,這五種是一個常,常什麼呢,無論在什麼時代,都要講究這個五種,這就是教之所由生的五種教,五種教在書經書經虞書,虞書就是唐堯虞舜的虞,虞書裏面就是舜帝,對他的臣子講,他對他的臣子他臣子管教育的,管教化的,他說你啊,辦教育要最重要的要把這個五教,五種教育來教天下人,五種教指的是什麼呢,根據左傳裏面講,五教就是比如說你是個人君教天下人,教天下人教什麼,五方面的,對於父親,做父親的人,你教他講義,仁義禮智信的義,義講正義,做事情也好,待人接物也好,一切都講求正義,正義就是處處合乎道理,對父親要講這個。對於母親來講講慈,慈就是仁慈,母親講這個慈母,父義母慈。家裏的兄弟,兄是做哥哥的人,他比弟弟年紀長,兄對待弟弟,要友愛弟弟,友是朋友的友,友這個字是兩個手,左右手,兄友做哥哥的對待弟弟處處要幫助弟弟,這就是友愛弟弟,這是兄友;弟呢,恭,恭是恭敬,弟弟對於哥哥要恭敬。再講到子女,子女就是兒女,就拿子來做代表,子就是孝,這叫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個五教各有對象,那個時候舜帝,教管理教育的,他的臣子,就要拿這個五教來教育天下人,這個五教注意什麼呢,對父親講義,對母親講慈,對於兒女講孝,不能反過來講,反過來怎麼,對於兒女來講,你要要求你的父母,對於你要慈,對於父母來講,你要要求的兒女,要對你盡孝,不能夠這個教法子,這個教法就引起了家庭裏面互相爭,兒女要求父母拿慈愛對待他們,父母要拿這個孝道來要求兒女,兒女不盡孝,父母就向國家法院來告狀,這是現代的狀況。古時候的五教,是遇父母,對父母講要盡到義,盡到慈,遇到兒女,對兒女講要盡到孝道,五教都是各盡其分,必須要瞭解這個道理。各盡其分,五教都是從孝道根本裏面發出來的,所以教之所由生也,講了這兩句話,孔子又叫曾子說:複坐,複坐曾子原來是避席,避席就長跪在那裏,或者是站在那裏,大概站不會站那麼久,可能就是從原來坐在那裏,上半身起來,把重心置在雙膝上面,長跪在那裏,這時叫他複坐,複坐就是再坐下來,坐下來什麼呢,就是坐在膝蓋下面兩腿的腿上,古時候的坐法是如此,孔子說你再坐下來。
吾語汝是孔子,孔子對學生講可以稱我,我啊,就是告訴你,我可以告訴你,為什麼叫複坐呢,前面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兩句話,這兩句話還要詳細的解釋,不詳細的解釋,這個含意還是很多,曾子還是聽不完全瞭解,如果一直必須在那裏,孔子很愛護他的學生,你坐下來,坐下來孔子就慢慢跟他講,這個意思。
吾語汝下面接著就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先王拿這個至德要道,也就是孝道來教化人,而且這個孝道,一切的教育把它簡化起來就是五教,五教是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個五常之教,都是從孝道裏面生出來的,旣是生出來的,我們要學這個孝道,是不是一開始學,就把孝道完全學到家了,這也辦不到,萬事總是有開始的時候,有開始在中間有些過程,到最後終結,現在這裏就是講開始,開始學孝,學這個孝道,要知道,身體發膚是對於一個孝子來講的,學孝道的人來講,你一學孝道,要瞭解你這個身體,從那來的,身體比如說,這個重要了,就是身體頭上長的頭髮,包在身體外面的皮膚,身體這部分有重要的、有次要的,重要的就是我們身體裏面的五臟,頭上的頭腦,這是重要的,還有身體的骨頭,這是重要部分,再呢,身體外面的皮膚,頭髮當然也重要,尤其是頭髮,頭髮是在身體當中不算是很重要,就算是不算是很重要,就連同身體來講,自己的身體、皮膚,頭上長的這個發,從那來了,受之父母,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這個身體,假如說,這個身體好,健康的身體,這個皮膚也好,一般人講,尤其是女子,希望是皮膚長得又白,水色又好,頭髮也很美,這個皮膚連同頭髮都好,好從那裏來,都是父母來的,父母給與你的,好也是父母給與你的,不好反過來說,假如頭髮不好,皮膚也不好,不好也是父母給的,都是受之父母,沒有父母的話,別說這個好了,就是不好的皮膚,沒有父母,沒有不好的皮膚,頭髮都沒有,到人間來,也來不了,這是受之父母,旣是受之父母,你的身體發膚就是父母給與你的,就代表父母的身體發膚,旣是自己的身體發膚都是父母給與你的,不敢毀傷,要愛護身體發膚,不敢毀損,不敢對自己身體發膚有所損,有所傷害,為什麼呢,對於自己身體發膚都要保護得很好,不敢有所毀傷,這是對於父母身體發膚的愛護,這還是單從生理這方面來講,要就講孝道,必須要瞭解父母的心理,父母的心理是什麼呢,兒女的身體受到一絲一毫的傷害的話,父母的心,就掛念得不得了,兒女的身體發膚受到傷害,比父母自己的身體發膚傷害,更感覺得心裏關心的更多,基於這樣的瞭解,所以要愛惜自己的身體發膚,也就是要讓父母不要為兒女來操心,不要讓父母為兒女在身體發膚受到傷害而憂心,這是講究孝道一個開始,這是最起碼的一個盡孝之道。
再說呢,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立身,立身講修身,我們人在人世間,成為一個人,人有人的身分,人的身分,這個立並不是說我們站起來叫立了,這是講我們人的人格,在人的品性,他有人的品性,他有一定的風格,那個格啊,要到達一個標準,才稱得上是個人,這個立身呢,就是在人格上面能夠站得住,立身在人格上面站得住,這還不算,要行道。行道行的什麼道呢,唐明皇的注解,就說行此孝道,行道就是行這個孝道,學這個孝道,學了之後馬上就照這個孝道來做,比如說一個小孩子,家裏父母要在小孩子小的時候,要教,教兒女這個孝道;到了學校,學校的老師那就是要教,,教這個學生行這個孝道,回家對父母,要聽父母的話,不能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父母在,父母所講都是對兒女有好處,這個老師要教學生,知道父母,天下父母沒有不愛護自己的兒女的,因此做兒女的人,必須要孝順父母,所以這裏行道,就是從家庭裏父母,教他年幼的兒女,兒女長大入了學的時候,學校的老師也要教他行道,行孝道,這裏立身行道就講,一個人他從年紀小到了入了學,讀書的時候,一直到成年,一直到老,都要行道,自己要盡到孝道,自己盡到孝道就是修道,前面講,中國文化講學聖人,要開發自己的本性,要解決自己生死問題,從孝道這上面來學,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學了立住人格,然後行道,終身都要一方面自己修行,一方面拿這個做個榜樣,來教化家裏的人,社會上一般人,尤其是在學校裏當老師的人,你就拿這個孝道來教學生,當然你在學校當老師,就現在這個時代來講,你當老師不是專門講孝的,你按照學校規定教那一科,你就教那一科的學問,但是你要知道,雖然教那一科的學問,你在利用教學的這個機會,你把握這個教學的機會,你試試機會教育,講到適當的地方,你必須要指導學生,要孝順父母,教他學習孝道,你要把孝道的好處講出來,也就說教育,教學的心理來講,你要引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學習的動機也就是讓他瞭解,做一個孝子,他有那些好處,好到極處,他就把世間一切的問題,都能解決,這樣他自然就學得好,在這裏就是說,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自己人格成立了,終身不管你做那一個行業,教書當然更好,做其他各種行業,孝道是你終身所要修行的,終身都要對人講這個教育,這樣揚名於後世,知道你是一個大孝子,拿這個孝道來教育他人,人人都知道你是個大孝子,揚名於後世,後世人都知道,比如說曾子,我們現在都知道曾子,歷代那些做大皇帝的人,朝廷做大宰相的人多少,別的國外我們不講他,就講中國三皇五帝一直到漢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現在,那些人君,那些大臣,你翻開歷史看看,就感覺很厭煩那麼多,記都記不得,可想而知,那個沒用,行孝道像曾子,二十四孝裏面那些孝子,現在人都知道,還有老萊子,老萊子年紀很老了,他還是妝扮像嬰兒那樣來使他的父母有歡喜,這個人人知道,一提到就知道,這個叫揚名於後世,這些都可以講給你們的學生來聽,這樣可以顯父母,怎麼顯父母,一提到曾子,就知道曾子的母親,曾子的父親,一提到老萊子,在二十四孝裏面孝子,大家都知道,把父母都能夠顯出來,揚名於後世,這是孝之終也,孝之終也,揚名於後世對於父母,有什麼好處,把父母的名揚名之後,就代表父母的這個德,顯示自己父母的德,這就是講孝最重要的一個意義。
下面再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開始的時候,事奉父母親,在家裏,呢,到後來,在國家做事情事君,事君要盡忠,事君盡忠就是對於父母盡孝,終於立身,講到最終就是立身行道,就是開始中間到最終,人人都是如此。
講完了以後,孔夫子就用詩裏面講,大雅云:大雅就是詩經裏面大雅篇,大雅有篇文王,讚美周文王那一篇詩的兩句話,無念爾祖,聿修厥德。無念這個字就是念,中國文法造字,常常有這些習慣,無念就是念,紀念常常想念,常常念到爾祖,爾當你字講,你的祖先,聿修厥德,聿是什麼,聿是迅速的速,修就是立身行道的意思,以立身行道來迅速厥德其德,指的是祖先之德,包括自己的修德,拿詩經裏面這兩句話,孔子拿這兩句話來證明前面所講的道理,我們修這個德,修這個孝順,孝道這個德,就是念念不忘就是為了報答自己的祖先。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這兩句詩是詩經裏面的。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經講記(二)发布于2024-05-13 15:31:27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