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孝經研讀
孝經第七集
我們現在開始研究孝經,今天就從三才章開始。三才就是天地人三才,前面把天子諸侯,一直到庶人一共五等,這個孝道都講過了。這一段開始講三才章。經文,這一章我先念一遍。
三才章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就先念這一段,把下面一段念完吧。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曾子在聽到前面講到五等的孝道之後,就讚美孝道,非常偉大,所以曾子說甚哉,甚哉就是先感歎這一句話,孝之大也。意思就是說,聽到孔夫子前面講了孝道的理論,然後就知道孝實在是真廣大。曾子讚歎了這句話以後,子曰孔子就說了,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夫孝,夫這個字就是語助辭,一句話開始的時候,加一個字,加這個夫字,說話的語氣很順暢,所以它是語助的一個字。意思就是孝,講究這個孝道,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經是什麼呢,根據唐明皇的解釋,經當常字講,所謂常,就時間來說,從古到現代以至於到後來,是永恆的沒有間斷的時間。地之義也,義是對於一切人都有利益,都有好處,這叫義。孝這一個字,講到它的意義,就像天之經,天什麼經,我們看天怎麼呢,就像天上日月星辰,四時氣象,在那裏運轉。就拿日月來講,我們在地球上,白天有太陽在那裏照明,到了夜間有月亮在那裏照明,日月還有天上的星斗。我們在地球上看,它永恆是這樣。就中國歷史來講,有歷史記載的是五千多年,沒有文字記載歷史,在三皇時代,那年歲久得很。那個時候,日月星辰也是這麼轉,一直轉到現在,未來,天上還是這麼在那裏轉,這叫常,永久在那裏,沒有停頓的時候,叫天之經也。
地之義也是什麼呢,地啊,我們看所住的這個地球,有高山,有河流,有平地,有海洋,它雖然地形有高有低的,有陸地有海洋。雖然不同,但是每一個地區,每一種地理的狀況,都是對於地上的萬物有作用的,也就是有利益的。比如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這麼一句民間所講的話,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山區裏面的,山上就供給住在山邊,那些山上的人生活所需,那些物資有山供給。靠近河流海洋呢,河海就供給住在它附近的這個人,他的生活所需。以這個意義來說,住在高山,住在丘陵地帶,住在平原,大地都是供給我們人類,以及萬物的一切生存所需,所以地就以這個利益萬物為它的意義,這叫地之義。
民之行也,民之行,行就是行為。行為是什麼呢,古人講孝是百行之首,行是品行、品德,人的各種的品行,他的德行以孝為首要。我們講一個人的品德,從那裏講起呢,就看他是不是一個孝子,他是個孝子,他做人的人品,可以說有了根本了。因此孝是一個道德的根本,因此一切人類,就以孝道做他的品行的一個根本。所以在這裏講,講到這個孝,就是天上的日月星辰那樣的經常的運轉而不間斷,又如同地的無論什麼樣的地理、地形,在那裏都是利益萬物。也就是說我們,民就是人,是我們人類的一切行為的一個最根本的一個孝道,這是講孝的廣大就在此。
下面就解釋了,天地之經,天地之經就是天之經地之義,把義包含在經裏面,因為地之義,地之義那個利益萬物的意義,也是永恆不變的。像這種天經地義而民是則之,民是我們人,我們住在天地之間的人。則是法則、效法,看到天經地義,就拿它來做我們修行孝道的一個法則,我們學孝道,照這個孝道這樣去做的話,就如同天之經地之義那樣永恆的不能變更。這意思是說,我們一個人要講究孝道,不論是古時候,三皇五帝時代,以至於現代是民主時代,以至於未來,未來什麼時候,孝道就像天經地義的那樣,不能夠更改。
旣是這樣不能更改了,孔夫子就說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了。則是法則,就是學習的意思,學習天之明,天之明是什麼呢,天就是有太陽、有月亮、有星辰,用這些在天空裏的來使我們地上的人,都能夠看得明白,照明我們。我們這個人,就要學習天的那個明,這個明,天的本身不需要,它是完全來把這個光明放到大地上,讓大地上萬物,都能夠得到照明的這種作用。如果講到天的本身,天的本身它本有就有這個明,不需要日月來照。所以天有日月在照明,純粹是利益萬物,而不是自己利益的。我們則天之明,我們就是效法天,用這個光明來利益萬物。
因地之利,地的利,比如說,高山、大海,山上長的樹木、花草,海裏的水,以及海水裏面種種的那些水族的動物,還有植物、礦物多了,就海洋來講,海洋本身它不需要這些東西,提供它所需,它就拿這些東西供給地上的萬物,包括我們人類。山上也是如此,它也是供給我們人類,以及萬物之所需,這是地之利,地的利益。根據前面講的,大地有五種,五種的特性,這五種特性,比如說,有山林,有河川,矮一點的山叫丘陵,那很多了,還有平原。為什麼大地有這些個高低不平的狀況呢,這些狀況都是適應我們大地上的人物,我們所需。我們在大地上,有的需要高寒高山,有的需要海洋,有的需要平原,有的需要河流,它都是適應我們地上的萬物,所以它才有不同的這些狀況。這些狀況,不同的這些形狀,都是利益他人的,利益萬物的。
我們因地之利,因也是當法則講,我們就是因應了,因應了就是按照大地五種土地的狀況,來效法土地各種不同的狀況,我們以順天下。順天下這是包括天子諸侯,那些在位的,他們辦理政治,用天經地義,天之明地之利,取這個意義,來順天下。順什麼呢,就把這樣的天經地義,天之明地之利,這種天地毫無自私的這麼一種道理,來辦政治,把這個道理施展在政治上面。也把這個道理,施展在教育方面。無論是天子,無論是諸侯,你辦政治、辦教育,都要順乎天地這個道理,永恆不能變更的這個真理,來辦政治、辦教育。順著這個來治理天下,就以順天下。果然這樣以順天下了,這是講順天下,你治天下,最重要的是順乎天理,然後天下人才能夠認為你這個政治、你這個教育,合乎人所需的,也合乎人的本性,這是以順天下。
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是以就是講所以,就是因為上面所講的這個道理,你按照這個道理來治理天下,你在教育方面,不那麼嚴肅而自自然然的就成就了。成就什麼呢,你就把天下的這些人,都能教化成功。所謂教化成功是什麼呢,都使得天下人,都能瞭解天之明地之利,人人都瞭解天之明地之利,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們要本著天明地利來服務人羣,我們貢獻自己的能力,來服務人羣,這就是把人教好了。把人都教好的這種修養,這種品德,那你的國家自然就太平,天下也就是得到世界和平,所以這是成。不必肅,肅是很嚴肅的,拿法令來向人家推行嚴格的法律,那個不必,不必用那個嚴肅的法律,完全用順乎人心的這種教育,自然就把人教為一個有成就的,他懂得這些道理。
其政不嚴而治,用在政治上面,政治上面也不必那樣嚴,不必那麼嚴格,不嚴格怎麼呢,你制定任何的政策,都是合乎民眾的需要,合乎民眾的需要,自自然然的民眾都是非常願意,來奉行你這個政策,你推展下去這些措施,他都願意來奉行的。你這個政治,就自自然然的不用那麼嚴格的法令,叫人家照你這麼做,而一般人都知道是合乎他們所需,他就願意來奉行你這個政策,所以不嚴而治,人人都願意奉行你這個政治,你這個政治就治,不嚴而治了,治就是治國,治國平天下這個治,當作理字講,治理就是一切都是上了軌道。所謂一切上軌道是什麼呢,就事務來講,有形的事情來講,人與人之間辦的事情,大家都能夠互相幫助。絕對沒有你爭我奪的,互相陷害、互相欺騙,那就是是談不上一個治理的理,就亂了。治當理字講,一切都是不亂的,一切都有軌道、順暢。這是就一般人與人之間來往這些事情來講。
再就人的精神方面來講,文化這方面來講,人有家庭、有社會,家庭裏面,有它的倫理,社會上有社會上的倫理,這個倫理就是治,不嚴而治在家庭裏面倫理,比如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要互相和順,家庭的倫理得到治了。治就是一切都上了軌道,都有次序,不會亂。在社會上,有君臣、朋友,各有其本分,就是孔子所講君君臣臣,在家庭是父父子子。用這個包含了五倫,都在其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說五倫都是得到治理,得到治理就是五倫都是絲毫不亂的,一切都是那麼有軌道,上了軌道了。政治上,也拿五倫來解釋的話,你政治上,治理得最理想,就是五倫各盡其分,五倫任何一倫都不亂,你這個政治可以說辦得最成功了。
怎樣能夠辦到這種程度呢,就靠你辦政治的人,效法天之明,效法地之利。天之明、地之利,你怎麼效法呢,大公無私。就像天之明,天以日月星辰照地上的萬物,不是照天的本身。就天來講,它是捨己為人的。就這個地來講,大地上高山的樹木,海洋裏面這一切的物質,都是提供大地上的人與萬物,必須的這些物資。高山、深海它本身不需要這些東西,它純粹是利益他人的,也就是說捨己為人。治國平天下,你教育也教人學天之明、地之利;辦政治,你政治所計畫的各種政治措施,定出來各種的政策,純粹是利益天下人,不是辦政治的本人,自己要求得多少的利益。你果然捨己為人,你這個教就是不肅而成,政治也就是不嚴而治,這是講到一個政一個教。政教效法天之明地之利,這是用這個來教化天下人。所以下面就講了,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先王是先代的,古時候那些帝王,他們見到,就看見這種教可以化民,教就指的上面所講的,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整個起來辦政治辦教育,都是教民的,都是來教化天下民眾。先王看見這樣的教,可以教化天下人。可以教化天下人,他怎麼教法子呢。
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先之,先之就是先要用什麼呢,首先就用博愛,這個愛字用博字怎麼講呢,又恐怕我們學的人,看上這個愛字,就是拿來做自私用,所以加一個博字,博愛就是平等的愛護天下人,叫博愛。先王首先要講博愛,把天下人都拿來,在他的愛護之下,平等的去關心他們,為他們謀求種種的福利。先之以這樣博愛。
而民莫遺其親。這個博愛有一個根本,這個根本在那裏呢,做天子或者是做國君,必須要先對自己的父母親要孝,對於自己父母親要孝,講究孝道,然後就把自己對父母的一分孝心,推廣開來,這就是博愛。也就是說,拿自己愛自己的父母這種孝心,把這種愛自己父母的孝心,推廣出來教化天下人,這叫博愛。天子諸侯,自己怎麼樣的孝順自己父母,教天下人也照他這樣子,孝順他們自己的父母,這就是先之以博愛。你果然這樣的話,往外教化人的話,而民莫遺其親。這樣天下人,沒有一個能夠遺其親。遺其親,好像對於自己的父母親遺棄、不孝順,他看見你天子諸侯,你對於自己父母這樣的愛護,這樣孝順,他們對於他們自己的父母也跟你這樣。不會遺棄他們的父母親,他們都會孝順他們的父母。
陳之於德義,陳是陳說,孝是道德的根本,把孝道這種德,這個道理陳說出來,就是敘說出來,就把這種孝道這個德的道理,用你的言語,用這個文字,各種方式表示出來,就告訴一般民眾。而民興行,民眾就自自然然的很羡慕,然後他就興,興行,興什麼呢,興就興起來了,他的心理一聽就很高興,就發出他這種歡喜心。發出歡喜心,就是發了心了,發了羡慕道德的這個心,然後接著就是照著這樣去實行,所以而民興行。這個需要你辦政治的人,陳之於德義,你要廣泛的宣傳。
先之以敬讓,下面這一句,而民不爭。先之,你首先就,以當用字講,用敬讓來教化天下人,敬是對一切人都要恭敬,讓呢,遇到自己的利益與別人有衝突的時候,自己就讓。拿這個敬讓教人家,教人家自己先要做到,自己先做到敬讓,然後再用這個敬讓來教化天下人。而天下人,民就是天下人,彼此都不爭了,不會爭名奪利了。你這個君主,自己這樣敬讓,做給天下人看,天下人自自然然的效法你,彼此就不會爭奪。彼此不會爭奪,就是天下太平的時候。
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禮,本質就是講敬讓,還有講形式、講禮貌,禮的本質固然重要,禮的形式,人與人之間來往,禮數也不能缺少,講規矩,規矩不能亂。樂是音樂,音樂是心理要講和諧。禮講規矩,音樂講心理的和諧。你拿這個來教導,自己這麼做,也拿這個來教導天下人,而民自自然然的和睦。
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好惡什麼呢,對於禮樂敬讓、德義,這要好,與這個相違背的就是厭惡,那麼這個清清楚楚的,而民就知道禁,與這個禮樂敬讓所違背的,那你就是禁止人不能夠這樣做,民眾知道你所禁止不能做的話,你用你示之以好惡,你清清楚楚,也就是說,你辦政治的人,把道德是非的標準,清清楚楚的告訴天下人,違背禮樂敬讓,這就是罪惡的事情,這是你政治所禁的,所禁的人家就不敢犯。這是把三才之道,講得清清楚楚。特別是講辦政治在位的人,先要自己這樣做,然後民眾就跟著你這樣學。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經第七集发布于2024-05-13 15: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