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孝經研讀

孝經第八集

這一章,孔夫子把這個道理已經講完了。後面又舉出詩裏面兩句詩,下面說,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這兩句詩,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詩經,詩經有小雅有大雅,這是在小雅裏面,有一篇詩叫做節南山,節就是禮節的節,東西南北的南,節南山,山水的山。那篇詩裏面有這兩句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這兩句詩的文字是,赫赫是很光明,這個光明,大家都看到,光線很充足,很明顯的意思。師尹,那時候,就拿這個周家來講吧。周家周天子朝廷裏面有三公,三公其中位置最高叫太師,太師下面有太傅太保,叫三公。太師就是,師尹就是太師,他是地位最高的。呢是這位太師的姓,他姓,做的職位,就是周天子朝廷裏面太師,這個地位很高,除了天子就是他了。
民具爾瞻,民就是天下民眾,民具爾瞻,太師在周天子的朝廷裏面,他來幫助天子,來教化天下人。前面孔夫子講,做天子的都要效法先王那樣,對於自己的父母親,要盡到孝道,以這個來辦政治、來辦教育,而天下人都來效法。但是天子這樣辦,需要有大臣來幫助他,天子朝廷的大臣就是太師,太師也能夠這樣幫助周天子,這樣辦政治,這樣教化天下人。他這個事情辦得出來,天下人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叫赫赫,非常明顯的,人家都知道。
所以下面說民具爾瞻當你字講,就是瞻仰,人家都看得到。天下民眾對於你這個天子,以及天子的大臣、太師,都能夠把你講究孝道,效法天經地義,那樣辦政治辦教育,大家都,都看到你這樣的話,做一個示範,人家都跟著學。所以詩經裏面,這兩句詩,孔子引用過來,引用過來就是證明孔子講上面這個道理,跟詩裏所講的意思是一致的。
我們從這章經裏面講,要注意的是什麼呢,古時候天子,或者是由天子所封的一個國的國君,那時候天子之下的各國的國君很多,這都是在位的聖人。就儒家的學說來講,天子之位,或者國君之位,這是政治地位的。你居在這個位置上面的人,你這個道德是符合聖人的道德,有德有位,這樣呢,才能夠是儒家所講的一個政治家,你才能夠把治國平天下,這個政治辦得好。如果說,只有站上天子的位置,或者是只站上國君諸侯這個位置,而沒有道德的話,也就是沒有聖人道德的話,那就是不算是政治家,你政治辦不好,辦得天下大亂。所以這一層,孔子講這一章經書,是這個意思。最重要的,就是效法天地,天地,無論是天、無論是地,天以日月星辰來照明天下,地以生長的萬物來利益天下人。一個政治家,無論古代以及現代,你都要知道,必須是有德有位,你才能純粹把政治辦好。不過在過去是對君主講的,現代民主時代,雖然是競選的,競選上了之後,你也必得跟古時候那個政治一樣的,也是大公無私,完全捨己為人這樣辦政治。
為什麼要這樣辦政治呢,這必須要瞭解了。中國儒家的學術思想,它的教育,它辦政治,都是為了要成就自己,學做聖人的一個方法。中國的教育思想,教人都學做聖人。你學做聖人,怎麼學法子呢,必須把自己一切的能力一切的智慧,完全貢獻出來,替天下人來做事情。你這樣做,就是在自己修養這方面,一步一步的學做聖人。從這個意義來講,我們今日之下,你競選辦政治也好,不競選辦政治,大家無論做那一行那一業,做任何事業,都可以按照個人所做的事情,存著什麼呢,都要存著這個心理。必須要效法天的那個明,也效法地的那個利。以天之明地之利,來貢獻社會人羣。貢獻愈多,自己學習聖人的工夫愈進步。我們就拿禮樂來講,禮樂本質上是要禮讓,恭敬人、讓人,把自己的一切權利,都讓給別人。讓得最徹底,就把我們自私自利的心,完全拋棄掉了。完全拋棄掉了,我們沒有自私自利心有什麼好處呢,自私自利的心在那裏,就是有這個我,有自私自利心這個我,我們這個我都是有生有死。把這個自私自利心這個小我,破得乾乾淨淨的,就是孔子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把這個我,就是教人家把它破除不要。這個我破除不要沒有了,有什麼呢,那個真我出現了,大我。真我出現,真我是什麼呢,真我就是中庸裏面所講,天命之謂性,那個天性。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性。這個天性就像天之經地之義,沒有消滅的時候,沒有消滅是永恆存在的。
換句話說,我們學天之經地之義,效法那樣純粹利益他人,利益他人就是講禮上所講的讓給他人,讓得徹底,把這小我破除乾淨了,我們自己本性就開發出來了。本性開發出來,聖人就學到家了,學到聖人了。學到聖人,對於自己的生死可以做主宰了。它有這樣的道理在當中,所以我們學了這一章經,經文裏面所講的,只是講有德有位的天子,以及這個諸侯。可是我們懂得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們都希望,我們到人世間來,總要解決我們這一個人人都有的生死大問題,要解決生死大問題,就要學這個天經地義,純粹利人,而不是自私自利。
因此我們今日之下,不管我們自己要不要參加選舉,參加競選、辦政治,就是不競選、不辦政治,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也得要這樣學。我們當老師的,無論在那個學校,當小學也好、幼稚園老師也好,以至於大學的老師,都要這樣學。學的什麼呢,學成功之後,你就是聖人了。你做聖人再來教書,那不得了。那你跟現在的教書,那個境界完全不同,教育上是如此。其他的各行各業的話,你也都可以這麼學,你都能夠學這個天經地義的話,你都可以把你所從事的那個行業,都能變成對於世間人的一種教化事業。都變成教化事業,對人家固然有好處,對於自己,就是在學做聖人。
這章經,我們要這樣的體驗,體驗之後,我們一般做家長的,都要以這個的道理來教育自己的學生,教育自己的子弟,當老師就這樣教導自己的學生。這個中間,最重要的一個重點,就是教我們的子弟、教我們的學生,讓他學這個敬讓,對一切人都要恭敬,對於一切人遇到與我們利益有衝突的時候,我們就要讓給人家。這樣的教,就跟我們現在所學的,講功利、講跟人家競爭,完全相反。我們必得要把這個道理講給自己的子弟知道,講給自己的學生知道,你要學敬讓,與一切人不競爭,甚至於不鬥爭,那我們自己,求學也好,做任何事業也好,心裏不會與人家結了怨恨的,處處跟人家來往,都受人家歡迎。而你所學的、所從事那一種工作,都能順利而沒有障礙,人家不會來打擊你,不會來陷害你。長期這麼做,你心裏是愉快的,你這一生是一步一步愉快的從事自己的工作,愉快的跟人家相處,愉快的這樣學,學聖人之道,這個多麼好。反過來講,你要讓自己的兒女知道,要讓自己的學生知道。
反過來講,我們在社會上、在家庭裏面,對於任何人不恭敬,不肯讓人,任何事情,我們都要跟人家爭奪過來,不肯讓。從開始求學,一直到後來到社會上做事情,辦政治更不必說了,都是處處跟人家競爭鬥爭,結果怎麼樣呢。不管自己是勝利了,是失敗了,都是痛苦的。我們到人間來,最低限度,我們不要把自己的生活,造成這樣,感受這麼痛苦。痛苦一天一天不能解除的話,心理受的壓力一天一天的加重,壓力一天一天加重的時候,自己就是,長期的不是憂鬱,就是一種急躁,這種毛病通通出現了。
所以必得要讓自己的子弟、自己的學生瞭解,我們要對人家敬讓。學禮樂,樂音樂,雖然我們沒有學音樂,成為音樂家,但是要懂得音樂原理,要講究和諧。我們學禮學音樂,知道樂理,處處跟人家和諧相處,處處讓人家,這樣就在愉快之中,旣學了道,又跟人家與人無爭 ,那樣愉快的相處。一生之中,都是快快樂樂的,把我們這個人生,走到後來,道也學好了。這是我們學了這一章,要瞭解不限於辦政治的人,當然辦政治的人必須這麼學,你才有功德,你才能夠學做聖人。不是辦政治,也必得這麼學。
下面這是第八章,講孝治章。孝治章,孔子就講,根據前面把五種孝道,以及三才章,講的孝的道理,意義那麼好,行孝道那麼廣大,因此在這裏面就專門講孝治。孝治是什麼呢,以孝道來治理天下。這章經文,把這篇經文先念一遍。
孝治章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以孝治天下,孔子說了昔者,孔子時還是周朝,在那以前,昔者是前代,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明王明是聖明,聖人他的心裏都是明白的,心裏的明白,所以把天下事看得清清楚楚的,這是聖人,他自己的天性,也就是自己本性,也是開發出來,光明的,王呢,就是他有天子的地位,天子的位置,這叫王,明王這兩個字就是有聖人之德,居在天子之位上,就是有德有位的,這樣一個明王,他以孝治天下,他知道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因此拿這個孝來治理天下,旣是以孝道治理天下。
下面說不敢遺小國之臣小國之臣就下面講的公、侯、伯、子、男,就拿周家來講,封的各國的諸侯,諸侯國家,國有大國、有小國,國有大小,封國君的爵位,爵位是什麼呢,比如說,我們拿現在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臺灣地方政治,地方政府,有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也好,地方政府也好,就拿中央政府來講,一個部長,部長是他這個職位,部長他的這個官位呢,就叫做爵位,有特任的,大概部長以上都是特任官,特任官是在幾職等以上,都是在十幾等職以上的,那是高級的。在地方的一個政府裏面呢,縣長、市長他的職位都是縣長、市長,但是他這個幾職等幾職等,也有不同的。
公、侯、伯、子、男呢,是那個時候,國君的階級的不同,爵位的不同,最高的是公,那個時候魯國叫魯公,齊國這都稱公,那這個公以下叫侯,侯以下叫伯,然後就是子、男,男是最小的。小國之臣,小國之臣就像最小的國家,像子國、男國這些小國,這小國之內的國君已經很小了,他用的臣子,小國之臣當然地位更小,就像小國之臣,明王這個天子有聖人之德,有天子之位的明王,他對於小國來的臣子,他都不敢對於小國的臣子,都還以禮節來接待他,不遺小國之臣,就是不敢怠慢他,還是要拿禮節來接待他,對於小國之臣都是如此,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公、侯、伯、子、男都是諸侯,不論是大國的諸侯,甚至子、男小國的諸侯,都是諸侯,對於小國之臣都要恭敬的以禮來接待,何況公、侯、伯、子、男這些諸侯,更要以禮來接待他。
因此故得萬國之歡心,萬國是代表天下所有的國家,所有的諸侯,得他們的歡心,歡喜的心,歡喜心以事其先王,他們那些國家,不論是大國也好,小國也好,你這個明王拿這樣的禮來接待他,讓他們都發歡喜心,他們也這樣的用你這種禮來辦他們自己國家的政治,也這樣教化他們自己國家的民眾,然後你這個明王,如果有祭祀的時候,古時候的明王一定祭祀祖宗,祭天地、祭祖宗,你在祭祀祖宗的時候,這些國家,以事其先王,他們在那一國家,都用他們那個地方的特產,帶過來,幫助你助祭,助祭是怎麼助祭法呢,南方的國家,他有南方的特產帶過來進貢,北方的國家,西方的國家,東方海邊的國家,這些國家都有他們自己的所出的各種產物,帶來了,幫助你祭祀,因為你是天下的王者,得其天下各國諸侯來助祭,就是幫助你盡到自己對自己祖宗的孝道,這是以孝治天下。
下面是治國者,治理國家的一個國君,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侮是侮辱,鰥寡是什麼呢,男子到了年紀老的時候,還沒有結婚,或者年紀老的時候,妻子死了,叫鰥夫;寡呢,是女子,到年紀老的時候,也沒有結婚,或者是丈夫不在了,叫寡;這些鰥寡,就是很弱勢的人,他的勢力很弱---是個弱者,你治理國家,對於這些弱者,你都要拿禮來接待他,不敢侮辱他,要尊重他,何況對於士民呢,士是一般讀書的人,知道禮節,知道道理,士民就是一般的民眾,那些讀書人,讀書明理的人,你更不敢對他失了禮,那就是是說,治國的人,一個國君,對於你國內讀書的人,不讀書的人,甚至於那些鰥寡的人,那些弱勢的團體,弱勢的個人,你這個國君,都對他一律的尊重,不敢對他們有任何的侮辱。故得百姓之歡心,所以得你全國的老百姓,發了歡喜心,以事其先君,因此他發了歡喜心,他們也是到你國君來祭祀的時候,他們也帶著他們各地方的特產,來幫助你國君祭祀你的祖先,這是國君的人,要知道這個道理。
治家者,治家怎麼呢,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治家的是卿大夫,卿大夫是家,一個卿大夫,你有家臣,卿大夫除了自己的妻子以外,古時候可以一夫多妻,一夫多妻的妻子是正夫人,其餘的是妾,妾在家裏的地位比較低,治家的這個卿大夫,對於自己的家臣、妾都不敢怠慢於他,對他都不敢失了禮,也要尊敬他,何況於妻子呢,對於正夫人,對於自己這個子,子就是可以繼承大夫之家的家業,你當然更要以禮相待,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你家裏的臣、妾、妻子,在你治理之下的一個大夫之家,你也有土地,土地裏所有的人民,也都發歡喜心,來幫助你,來孝養,你怎樣孝養父母,他也學著來幫助你,成就你的孝道,他們自己也對於他們自己的父母,也盡其孝道。
後面接著夫然,能夠這樣,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從天子、諸侯到大夫之家,你都能夠生則親安,親安是什麼呢,你自己還是生在人世間的時候,你親能夠安之,安能夠心理安心,父母親在世的話,你這樣孝,你自己也讓親能夠安心,祭則鬼享之,父母不在世了,你祭祀,祭祀使父母都能夠享受到這個祭祀。
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所以這樣的話,天下和平,一切災害、禍亂都不會發生,也不會出現,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古時候聖人在位那個明王,以孝治天下,所以能夠教化天下的諸侯、卿大夫、以至於天下民眾,都能有這樣的好,使得一切災害不生,沒有天災人禍,天下和平。
最後舉出這個詩,《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這是詩經大雅篇裏,有這一篇詩,有這兩句話,有覺德行,有覺的覺當大字講,有這樣廣大的德行,四國都能順之,四國四方的國家,天下所有的國,國都能夠來順從你這個明王,所行的這個孝道,這是拿詩這兩句話,來證明前面所講的,從明王到諸侯治國,明王治天下,諸侯治國,卿大夫治家,按照孝道這樣去做的話,自己做表率,以自己做表率,來教化天下人,教化自己的國家,卿大夫教他自己所治理之下的家,然後就能得到天下和平,就拿現在講,現在天下為什麼大亂,果然從孝道,人人都講孝道,從最高的,我們今日之下,各國推廣,現在的國家,全球每一國家的國君,每一國家的領導者,他們都能夠用孝來治天下,以孝來教化他所領導的政府,各級的官員,再推廣到民間,那就是不得了,人人都能發歡喜心,互相尊敬,都能夠奉養他自己的父母親,這樣自自然然的可以得到天下和平,人人不會有互相競爭,互相鬥爭的,這是今日之下講究真正求世界和平,就必須從孝經裏面講究孝道。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經第八集发布于2024-05-13 15:29:47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