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孝經研讀

孝經第十集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這一段接著前面講,周公那樣的盡到孝道,尊敬他的父親,尊敬他的始祖,請他們來配祭天帝。在這裏接著說,故,故就是承著上面講的,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在這裏講不是指父母親,是當親情來講,就情感方面來講。情感就是小孩子生下來,等他能夠懂得一些事情,這在什麼時候呢,在小孩子很小的時候。很小的時候,他的身高有多麼高呢,膝下在父母親的膝蓋之下,這叫膝下。一個小孩子生下來只在父母膝下那麼高,那是很小。這一個時候,他就可以知道,親情之道他就知道了。他知道依靠父母親、愛父母親,對父母親就發生情感了,所以這裏說親生之膝下。兒女對於父母發生情感,發生親情的時候,就在很小很小,在膝下的時候,就會發生了,發生對於父母的情感。
以養父母日嚴。後來漸漸大了,長大了之後,你告訴他什麼道理,他就容易明瞭。年小的時候講什麼道理,他聽不明白。可是雖然聽不明白,對於自己年紀很小的小孩子,儘量培養他,父子之間、父母跟兒女之間親親的這種感情,這種親情就在小孩子很小的時候,還在膝下的時候,培養。這樣培養,到了年紀長大的時候,他道理懂得多了,道理雖然懂得多,還是從年紀小的時候,培養他跟父母之間的這種情感,然後跟他講。日嚴就是尊嚴,尊嚴就是對父母要尊敬。這個有兩個層次,在年紀很幼小的時候,就是注重培養這個愛字,愛字就是一種情感。到了年紀長大的時候,注重培養一個尊敬的敬字。從小到大就這兩個字,一個愛一個敬。小的時候,在自然的那種氣氛之中,對於父母怎麼樣愛護他,他也知道怎麼樣的愛護父母。然後年紀大的話,他自自然然的要尊敬父母。所以說是,第一句講,在年紀小在膝下的時候,就培養他一種親愛,親情它就能夠發生了。到了小孩年紀長大的時候,就培養他對於父母一種尊敬。這樣父母跟兒女之間的培養,這就是一種非常深厚。就拿小時候在膝下來講,在年紀這麼小,接受父母那樣照顧,在他心理,受了父母的這樣愛護,他也自然的對父母的一種愛護。
就今日之下,我們現在看一般家庭裏面,從小孩子出生到成年,一直在父母那種愛護、教養,在這個家庭環境之中長大的小孩子,他對於他人的愛心,自自然然的可以發揮出來。他不但知道對於父母要盡到孝,要愛護父母。也由於他自己小時候受到父母那樣的愛護,那種照顧,他長大之後,不但對於父母要知道,知恩報恩要愛護父母。對於他人也是能夠愛護一般人。因為他的愛心就從他父母那裏培養起來的。所以我們現在看一個家庭裏面,在這樣好的家庭父母培養長大的這個小孩子,他是一個品德善心很容易發揮出來。相反的,或者是有父親沒有母親,或者有母親沒有父親,這樣家庭總是不夠理想。就對於兒童教育來講,這要講究整體的。我們現在講家庭教育,就是五倫整體來講。必得對夫婦這一倫,要能夠培養各盡其分,不要隨便放棄對於兒女培養的這種責任,總是要父母都能夠建立一個完善的家庭,這是就家庭教育來講。
現在講到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是就天子來講,他就借著自己對於父母的,以父親做代表,對於父親那樣尊敬。來把自己尊敬父親的孝道,推廣到天下,使天下諸侯也都能夠這樣敬他的父母。因親以教愛,再呢,天子因為自己在家裏面,對於父母親的這種愛,也教天下諸侯對於他的父母也那樣愛護。天子怎麼樣來教諸侯呢,就是教敬、教愛這兩方面。在教敬這一方面,小孩子,古時候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讓他出去拜師,從老師求學。從老師求學,古時候的老師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老師教學生,要對父母在家裏庭要盡到孝道,教孝道的話,年紀不是在小孩子時候,那就是要對父母要能夠尊敬,所謂尊敬是什麼呢,父母意思,父母希望兒女好,父母的意見兒女都要尊敬,不能像現在這樣,做兒女的總覺得父母年紀大了,都已經時代不同了,他的那些意見不適合現在需要了,我們年輕人有年輕人自己的意見了,現在人是這樣看法。古時候真正講教育不可以如此的。就是現在,父母所看的,他的經驗他的閱歷,比年輕的兒女,那要豐富得多了。所以就現在來講,兒女還要多聽從父母的意見,還是妥當的。
因此因嚴以教敬,到了年齡,上學的時候,就送他上學,由學校的老師教他怎麼樣尊敬父母。因親以教愛,因著自己如何對待父母,如何孝順父母,也這樣教天下的諸侯,也那樣的教他們的那些子弟兒女,怎麼樣來孝順父母。這個孝這個愛這一方面教愛,愛就是父母兒女之間的一種親情之愛,所以因親以教愛,這個親就是前面講的親生之膝下,在年紀很小的時候,他知道得到父母那樣愛護他,他也知道依靠父母,也愛護父母,這樣就把小孩子的愛心培養起來。所以因親以教愛,是指這個意義的。從小就開始培養。
聖人之教,不肅而成聖人之教,這裏是講教愛這一方面,以培養父母兒女之間的情感,這一種教不是那麼嚴肅,不用嚴肅的,不用說什麼很多的道理,很多的道理,小孩子他不懂,就是完全用父母的一種關心小孩子、愛護小孩子,凡是為人父母都知道。就拿一個女子來講,女子在沒有結婚的時候,她不知道對於小孩子怎麼樣愛護,一旦結了婚以後,自己懷孕生兒子了、生女兒了,一生下來之後,她自自然然懂得,小孩子在哭的時候,她知道肚子餓了要吃奶了;小孩子身上感覺冷了在哭的時候,她知道要給小孩子加衣服;小孩子一饑渴需要水喝,別人不懂,小孩子為什麼在哭,做母親的知道,這就奇怪了。小孩子身體上那裏是痛是癢,那裏不舒服,做母親的她雖然年紀不大,她就知道。這是什麼呢,這是天生的,天性。母親,母親偉大在什麼呢,偉大就在此處。不學而能,她沒學過。在禮記裏面也講,未有學而養子而後嫁者,沒有學過。嫁出去以後,養了兒女了,她怎麼樣盡到母親照顧小孩子,她自然就會。這個就是聖人之教,不肅而成。他沒有什麼嚴肅的,自自然然的在母愛的那種教養之下,他能夠成就了。聖人之教就發揮這種母愛,這種教導來成就的。成就就是說培養一個小孩子他那種愛心,他的愛心除了對父母這樣愛以外,對於其他一切的人,都可以發揮這種愛心。
其政不嚴而治,聖人發揮在政治教育這方面,聖人治理天下,雖然治理天下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兩個,一個是行政,一個是教育,所以聖人這個政,政治,行政跟教育拿來教天下諸侯,天下諸侯也拿這個政教,教他國內的,包括朝廷裏的大小臣子以及全國的民眾。就用這樣的教,不嚴而治,教他怎麼樣的尊敬父母,尊敬父母也不是很嚴格的規定這樣那樣,不是那麼嚴格。這個嚴字只是講尊敬的敬,你要培養兒女對於父母的尊敬,不是設下很多的教條,不是設下很多的規矩嚴格的要求,不是這麼講的。而是隨時,這個規矩是要講的,但是講規矩隨時提醒他,你照著這樣做,你有什麼樣好處。你不照這樣做,對於你自己有什麼害處。這隨時、隨著他的年齡、他的知識逐漸逐漸在那成長,你把他能夠懂的這個道理,你隨時告訴他。這就是讓他自自然然的守規矩。這種守規矩並不是說,你拿這個教鞭子、拿種種的處罰那種方法,嚴厲的來懲罰他,不是如此。隨時用誘導,用言語用種種的方法,讓他明瞭,這叫不嚴而治
不嚴而治,而能夠成就,成就兒女對於父母的尊敬。推廣來講,兒女長大了懂得如何尊敬父母,然後他在國家做事情,他知道怎麼樣尊敬君主。與一般人相處,也能知道尊敬一般人的意見,這叫成治。你是一個天子,你把天下的諸侯,包括天下的人,都能教養到這種程度的話,人人都知道對父母尊敬,也都能夠對於他的君主、對於一般人都這樣尊敬,你想想看天下還會亂嗎,還會互相爭奪嗎。在一片和諧,一片尊敬,人與人之間互相尊敬,這就是天下太平。就拿現在一般人常常講,要追求世界和平。世界和平,世界是由很多國家組成的,國家是由很多的家庭組成的。從家庭裏面培養孝道,培養兒女對於父母的愛心,對於父母的尊敬,推廣到社會,對人人都一樣愛,對人人都尊敬,這個國家就是國泰民安。這個國家國泰民安,影響到其他的國家,那再逐漸逐漸就世界和平。所以在今日之下,要講世界和平只有講孝道。孝道整體來講,就是講五倫。家庭裏面,你要家庭裏面培養這些好的兒女,夫婦這一倫就要講究了。夫婦這一倫的話就互相尊敬,父子兄弟都要互相愛護互相尊敬。到了社會君臣朋友,以這個孝道做基礎,那自自然然的,人與人之間彼此對他人都有愛心,都有善意,對於他人都能尊敬對方。這個國家就是一個非常安定太平的一個國家。所以這個孝,它的重要就是在此。
最後這一句話,其所因者本也所因就是講國泰民安世界和平,在古時講天下太平,天下太平的因素,它的原因在那裏,原因就在這個本,本是根本,這根本指的就是孝道。就個人來講,你培養他對父母對一切人,有愛心能恭敬,這就是孝道。這是個人的,你要學聖人,學聖人就從這個,要把握這個根本。你治國平天下,也以這個做根本。這是這一段。下面這一段就說了。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講出所以然來。為什麼剛才說了,一個母親一個女子,年紀很輕,她一結了婚了,生了兒女自己做母親了,她什麼都懂。怎麼樣照顧他的小孩子,都懂了。不但母親,做父親的也是如此,這是怎麼呢,父子之道。父子之間,父慈子孝,父母的慈愛兒女,兒女孝順父母。這從那裏來的,天性天性是天然的,本有的這個性。
君臣之義,用在家庭裏父子之間,講這個孝,講父慈子孝,這是天性,出來做事情,兒女長大了,古時候出來做事情,就是讀書人就去從事政治了,那就是有君臣關係,君臣關係就是君臣之義。君要敬大臣,大臣要對君主盡忠,這個都是叫義,義是正義。所以父子之道推廣到君臣,就是君臣之義君臣之義是什麼呢,在政治上,臣子要敬君主,君主也要敬重臣子,互相尊敬。在家庭裏面呢,拿這個君臣之義來對待父母。在家庭裏除了小孩的時候,那樣愛護父母,長大了以後,當然那個愛心還是要繼續保持的。除了這個之外,要知道尊敬了,尊敬父母,尊敬父母就是把君臣之義來對待父母,要尊敬。
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說了,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從天子到諸侯以至於普通人,要知道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是什麼呢,我們要知道我們的身體怎麼來的,固然孔夫子在易經裏面就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我們到人世間來,當然要借著父精母血,父母這個緣,我們才到人間來。到人間來憑什麼呢,我們的遊魂,我們自己有靈魂,靈魂入胎,這靈魂是我。雖然這麼說,沒有父母這個緣,沒有父母這個父精母血,我們的靈魂始終無所寄託,到處飄蕩,人間來不了。到人間來的時候,入了母胎,入母胎之後,從入胎開始,就要吸收母親身體裏,供給他身體所需的各種養分,我們這個眼睛耳朵鼻子,內邊的五臟,以及身體的皮膚血肉骨頭,那樣不是母親給我們的。母親是用陰氣,陰氣之中有陽氣,父母的陽氣,陰陽二氣,在母親胎裏,讓我們有這個身體。我們這個身體就是父母給我們的,所以說父母生之續莫大焉
是相續,相續什麼呢,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的身體延續下來的,也就是說父母把他的身體,培養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就是父母的身體延延續續接續下來的,就續莫大焉,延續來的。所以現在我們的身體,古人都懂,前面就講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我們這個身體,我們這個頭髮、皮膚,那樣都是受之於父母,旣然受之於父母,前面說了不敢毀傷,對於自己的父母,對於自己父母延續下來這個身體,這身體就是父母的身體,不敢對於自己的父母有任何毀壞,有任何傷害,這是最基礎的一個孝順,所以這裏講父母生之續莫大焉,要保護自己的身體。
保護自己的身體,這是一句話,怎麼樣保護,我們在外面跟人相處,無論如何要跟人家和諧相處,不要隨便動不動跟人家吵架跟人家打架。到外面,像現在一般少年飆車,飆車自己逞一時之快,飆車飆得不好,一倒下來的話,自己身體輕則受傷,重則命就保不了。命保不了,沒有想到父母心裏痛不痛。所以就這個意義來講,保護自己身體,不要隨便自己做那些危險的事情,不要跟人家吵架打架,身體不要做無謂的犧牲,這是就身體方面來講。進一步,我們身體就是代表父母的身體,我們的行為如果是不好,人家不罵我們,罵自己的父母,這小孩子是那家小孩,他家裏沒有家教,沒有家教就是父母沒有教他,使他在外面做不好的事情,所以在自己行為上要檢點,不能讓人家罵自己的父母,這是講續莫大焉。要注重自己的品德,要保護自己的身體,這是盡孝。
君親臨之厚莫重焉君親指的兩種身分,一個人就有兩種身分,就天子來講,他是天子,他是君。就親來講,對於他的父親,他是孝子。就對一般的諸侯,各國諸侯來講,他是君。他要拿孝順父母親這個孝順之道教天下諸侯,也叫天下諸侯教他們自己國家的人民,叫君親臨之,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家庭來講,父屬於君,在家庭裏,他有君的尊嚴,又有父親這種愛心,這樣他在家庭裏面,他有君的位置,有父親的這種地位,一人兩種身分。就在外面來講,天子他也是君親這兩種。君呢,代表一個尊敬,親是代表情感,愛心,以這樣的話來臨之。臨之就是自己對於父母,要這樣盡到孝道,也以這樣來對待天下人,來教化天下人。厚莫重焉,這樣的厚,沒有比這個更重了。古時候,講君親臨之,根據禮記裏面,有一篇文王世子,在那一篇講周公攝政的時候,周公攝政,周成王年紀小,周公自己在代理天子。代理天子,可是他要教他的君主,教化成王。他怎麼教化呢,他就叫他的兒子伯禽,跟成王在一起居住,成王有什麼過失的時候,他不責備成王,責備伯禽,是他自己的兒子,體罰自己的兒子,讓成王知道伯禽沒有犯什麼過失,他懲他大概是做給我看的,用這個方式來啟發成王。就這樁事情來看,周公這就是君親臨之,旣是君,要培養敬。旣是親,要培養他這個愛心。這樣是厚,厚到極處了,沒有比這個更厚重了。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經第十集发布于2024-05-13 15:29: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