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孝經研讀

孝經第十二集

前面講到在位的人君,他必須自己孝順父母,尊敬父母。然後才能夠把他的政治、德教推行出去。自己在孝道方面做一個示範,然後天下人才能夠對他尊敬。對他尊敬,也就是說連帶的尊敬他的父母。所以說一個君子,這個君子講的是天子或者是諸侯,古時候講或者是卿大夫,今日之下來講,凡是你從事政治的人,都應該如此。所以後面講,能夠做到上面言、行、德義、作事、容止、進退,在這六方面都有這樣表現,一般人自自然然的對於你尊敬,也向你學,所以叫則而象之。則而象之就是拿你做一個學習的法則。就你來講,你的德教,拿自己的品德做一個示範,來教化天下人,能有成就了。你所實行的政治命令等等這些,都能夠很順利的行得出去。這樣也就是成就自己的孝道,也能夠把孝道教化天下人,這是聖治章。講到這裏,這一章講完了。
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後面孔子再舉詩,詩就是我們現在所念的詩經。詩裏面說了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這兩句詩就是現在詩經裏面國風。國風是在周朝的時候,有十幾個國家的國風,其中有姓曹的曹風。曹風裏面有一篇詩,其中有這兩句話淑人君子其儀不忒當善字講,一個善人君子。就拿前面君子講孝道,尊敬父母來講,在六種事情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是個淑人君子,是個好人。善人君子,其儀不忒。儀是一種威儀,威是代表他有一種道德,內在的道德能夠表現在外面,就自自然然的有種威儀出來。這種威儀不忒不忒字是當差字講,差就是次一等的,不那麼完美。威儀不忒,威儀是很完美的,沒有欠缺。這種善人君子,他的威儀那樣完美,可以叫人家來跟他學,學他這一種善的行為,學他這一種道德。這在詩經裏面有這兩句話。孔子把聖治章這一篇道理講完了以後,就拿詩經裏面這兩句話,來印證他所講的,天子諸侯應盡的孝道,就合乎詩裏面所講的道理。聖治章說到這裏,就是完了。
雖然講的是聖治,所謂聖治是聖人在位的,來治天下,來治國。在現在來講,只要有志願出來從事政治,都可以從這一章經裏面,來好好研究,照著這樣學,那你競選也好,競選以後當選之後,你這個政治成績,一定是比一般人都要做得完美。就算是,不是從事政治,我們普通人學了孝經,學了這一章經,我們也要這樣學。注重聖治,聖治除了從事政治之外,還有個聖字,我們不論在世間做那一種行業,旣然學了中國文化了,就要知道中國文化,它的特點在那裏,就是教我們人人都要學做聖人,這個非常重要。如果不是這樣講,不教我們學聖人的話,我們中國文化好在那裏。為了要學做聖人,必須要學孝道。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這個孝道學好了,我們在人世間做那一個行業,這個行業都是幫助你成就學做聖人。一方面對自己學聖人有幫助,就這種事業對社會人羣的貢獻來講,你為著學聖人的話,你這個事業是好的事業。不像一般人那種事業,為了求自己的利益。你為了學聖人,你無論是做那個行業,都是要利益他人的。人人都這麼學,對自己要成就聖人,對於他人,你借著這個事業來利益一切人。想想看這種文化是不是好,這跟現代人學的功利主義,教人家處處跟人家爭名奪利,處處為自己的利益跟人家爭奪。爭奪的結果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所以社會上犯罪的事情那麼多,這樣一想。所以我們學了聖治這一章,不問我們自己是不是要從事政治,無論我們自己在社會上做那一種事業,你教書也好,做生意也好,教書也好,做醫生的也好,不論那個行業,從聖治章來學的話,基本的要學著先對自己父母要盡孝,然後為了對父母的盡孝,然後對於你自己所從事這個行業,處處要利益他人。利益他人,讓人家知道,這是某一家的子弟,就是他對於你尊敬,對待你的父母也尊敬了,這就是孝。所以我們對於這一章,學了之後,不要認為只有從事政治才講這一章,我們任何人,都要從這一章來學習。
下面又是另外一章。下面這一章叫做紀孝行。紀就是紀錄的紀,孝行呢,孝子對於他父母盡到孝道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在這裏把它紀錄下來。讓人人都可以這樣學習,這叫做紀孝行章。開頭這個經文,這一章文字不多,就可以一下把它念出來。
紀孝行章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我們現在就看經文。子曰,就孔夫子說的,孝子之事親也孝子就是指的一般做兒女的人,我們做兒女的人,事親事是事奉父母親。我們怎麼樣的事奉父母親,這在禮記裏面講得很多。比如說小的時候還在家庭裏面,早晨起來先要到父母那裏問安,問父母晚上是不是睡得好,到晚間的時候,要把父母所就寢的床鋪,把它整理好,好讓父母這個晚上睡得很安穩,這叫做晨昏定省。晨昏定省,昏是夜間晚間,要去定,定就是把這個床鋪寢具,都能夠把它整理得很穩妥,早晨去問候。這是其中之一。再有,飲食的時候,一切都是要關心父母。父母在家裏行動的時候,父母年紀老了,家裏的上樓梯,或者是在地上有所行動,是不是跌倒了,這都要關心。最重要的,自己一切的行動,都要讓父母能夠安心,不要讓父母掛念自己,這就是事親,那很多,在禮記裏面講了很多。在這裏只講最重要的幾個原則。
第一居則致其敬,居是在家裏,平常居在家裏就是平居,平常在家裏致其敬,致就是把自己對父母尊敬的這種表現,要表現出來就是致。怎麼表現,包括說話一切的行動,都要讓父母親心理能夠平安,不要這話說起來讓父母在那裏操心。最讓父母操心的事情,就是做兒女的人,行為不好,染上不良的習慣。這個都是違背父母心意。尊敬父母最重要的是讓父母能夠安心,所以居在家裏,平常的時候要致其敬,一切言語行動,都要尊敬父母,把自己孝敬父母這種真心,能夠借著言語行為表現出來。
養則致其樂,養是奉養父母,奉養父母什麼呢,成年之後,父母年老了,當然是養父母了。就是自己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自己還要靠父母來養,那你怎麼養父母,一個真正的孝子,在家裏吃東西,雖然這個食物是父母給的,父母給的是不錯,在吃的時候,總是要先推給父母。就在吃飯的時候,也要讓父母先吃,自己不能說搶在父母之前就吃飯了。有什麼好吃的東西,三餐以外,其他有什麼好吃的東西,也要推讓給父母,這就是養。致其樂,這養怎麼呢,你拿這東西給父母吃,父母的心還是希望兒女吃,但是你有這份心,做父母的人,這小孩真好,父母就歡喜了。所以在這上面,養則致其樂,讓父母有歡心。
病則致其憂,父母有病的時候,一定要奉侍父母。奉侍父母,怎麼奉侍法,隨時要注意父母病的情況。所以致其憂呢,父母一旦身體不舒服,有了病的時候,在做兒女的心裏面,這就是心裏有憂,憂心。憂心就是覺得父母的病什麼時候才能好,病得嚴重不嚴重。當然今日之下來講,父母有病當然要請醫生去給父母治療這個病。但是給父母治病的時候,醫師你要選擇了。就是送到醫院裏面,也要慎重,不能說一有病就送醫院,要看看這個病是什麼狀況,這些都是包括做兒女的人,在父母有病的時候,心裏要憂。憂就是包含對於父母,怎麼樣把父母的病治得好,怎麼樣請醫師來治病,這是要致其憂。憂到什麼程度,古人注解裏面,就拿周文王來講。周文王,有人告訴他,他的父親身體有病了,不安了,他一聽到父親身體欠安的時候,就身體有病了,他這個憂愁馬上就顯示出來。而且不僅如此,一聽到父親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他馬上就跑出去,去看一看,看的行動很快,快到什麼程度呢,古人記載的,行不正履。他要去看父親,穿鞋子,鞋子還沒有穿好,就趕快跑出去了,致憂致到這種程度。所以我們一般人對於父母,一聽到父母身體有不舒服的時候,總是要心裏很關心,不能認為年紀老了,老人病這是很普通的,不當做一回事情。不當做一回事情,這些年輕人不知道,一個上了年紀的人,古人講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人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就像那風燭殘年,什麼風燭殘年呢,點了燭,點了蠟燭在風中,這個燭也好,點那個燈也好,燈火蠟燭的火,在風中,風在這吹,什麼時候吹滅了自己不知道,隨時都可以滅了,這叫風燭殘年。殘是老了,年歲已經很殘了,活不到多久了。到七十歲以上,在古時候說都是風燭殘年了。現代呢,當然一般生活品質提高了,活七十歲以上的人,不算是稀少了。雖然不算稀少,現在一般老年人的病也不少,到什麼時候離開人間,做兒女知道不知道,不能知道,連父母自己也不知道,說走就走。所以在今日之下,一般做兒女的人,不要因為父母是老年病,不可以這樣想法,所以病則致其憂。
喪則致其哀,喪是父母之喪,致其哀,致其哀就是盡其哀,盡其哀傷。父母一旦離開人世,一旦死亡的時候,做為兒女的人,遇到父母之喪的時候,這種哀慟,可想而知。所以在禮記裏面記載的,遇到父母之喪的兒女,當然要哭泣了、悲傷了。悲傷到吃飯吃不下去,連喝水也喝不下去。所以聖人制禮,你在三天之內可以哀慟得不吃飯不喝水,可以。三天以外必須要吃東西,聖人制禮是這個用意,就是毀不滅性,哀慟到毀傷自己的身體,有一定的程度。不至於毀性,那個性字是當生命來講,不要把生命都毀棄掉了。所以聖人制禮,不吃飯不能超過三天。其他還類似的禮上的規矩還有,還不少。這叫致其哀。在今日之下,我們有一些人看禮記了,學禮記了,說儒家的經典,聖人制禮這樣不合乎人情,父母已經死了,你還叫孝子三天不要吃飯不要喝水,這是一種誤解。不是聖人叫孝子三天之內,不吃飯不喝水,而是古人孝心都很淳厚,他在父母之喪的時候,自自然然的三天不吃飯不喝水,甚至於超過三天他都還吃不下去。聖人制禮的時候,為了使孝子不要哀傷到把自己身體毀棄了,所以才限制不能超過三天。這個制禮的用意,我們今日之下,一般人都把它誤解了。所以學這個禮不容易的事情,必得要把聖人制禮,他的本意能夠考察清楚。聖人的本意,都是從孝子他這個哀傷,哀傷是出乎天性。父母在世的時候,對於兒女那樣的愛護,照顧兒女的無微不至。現在父母死了,做兒女的人,你能說他不哀傷嗎,他的哀傷是順乎天性,所以在這裏講喪則致其哀。致其哀是聖人在制禮的時候,就叫他要有一定的限度,這是這一條。盡到哀傷的這個孝心,也不至於毀了自己的身體,叫致其哀。
祭則致其嚴,祭是父母之喪料理完了,喪事辦理完了以後,從父母過世的時候,從怎麼樣入殮,然後出殯,然後埋葬。整個父母之喪的喪事完成了,以後呢,以後那叫祭祀,定期的祭祀。父母之喪,就是出殯以後,喪葬以後,在一年之內,到了周年的時候,要祭祀。古時候守三年之喪,三年之喪滿了之後,又要祭祀,這個都定期的祭祀。滿了三年之喪以後,還是要永久的有一定時期來祭祀。在治國平天下的天子諸侯,要祭宗廟。一般人有家廟,家廟就是各個宗族他有祠堂,每一年都有定期的到祠堂裏面祭祀。除這以外,父母埋葬在那裏,在內地無論那一個宗族,同一個宗族之內,他的家裏面都有一個墓地、墓園,這個墓園,趙錢孫李,比如姓趙的人,他家裏宗族有一個墓地的。這個墓地,一般說,比如到了清明的時候,清明要掃墓,自己父母、祖父母、歷代的祖宗,只要在這個墓地之內,要知道這個祖宗在那裏,都要去掃墓,這都是祭、祭祀。
祭則致其嚴,嚴是什麼呢,很嚴肅的。怎麼嚴肅呢,一定要盡到祭祀,合乎那個禮。祭祀的禮怎麼呢,在古時候祭祀,三天之前,要齋戒沐浴。沐浴,我們今日在臺灣那不必說,一般人每天都洗澡,洗澡洗頭,每天都洗。但是在內地,夏天是每天都洗澡。冬天呢,冬天不一定每天洗。在冬天要祭祀的時候,祭祀之前就要沐浴。身體洗得很清潔,要換上清潔的衣服。齋戒,齋戒怎麼齋戒。夫妻在祭祀的前三天不能同房,夫妻要分居,這是齋戒。這樣的時候,致其嚴,祭祀的時候,才能夠感召父母祖宗他的神來享受這個祭祀。
五者備,然後能事親,上面講這個五種,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這五種都能這樣做到了,完備了。然後能事親,然後才能說你能夠事親,才真正做到能夠事親了。這是先決的條件,要做這個五者。在下面按照個人他的地位,有的是從事政治的,有的是做一般行業的,把它詳細的再講。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經第十二集发布于2024-05-13 15:2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