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孝經研讀

孝經第十三集

現在這裏開始講第十章。叫做紀孝行。孝行就是記載孝子事奉父母的這種行為,下面就開始說了。子曰,孔夫子說,孝子之事親也,這一句就是一個孝子,事親就是事奉父母親。他事奉父母親要盡孝道,怎麼樣盡孝道呢,下面有五種事情。居則致其敬古人注解叫做平居,就是平常居在家裏,致其敬,必然對於父母盡到一個敬字,是恭敬,對於父母怎麼樣恭敬呢,在家庭裏生活之中,比如說,飲食供養父母,父母起居,怎麼樣來伺候父母。最重要的對於父母要有和顏悅色。為什麼要和顏悅色呢,因為父母對於兒女,無論什麼時候都是關心兒女的。父母看見兒女心理很快樂,表現在外面是顏色很和氣、很喜悅,做父母的人就感覺到很歡喜。如果說是兒女愁眉苦臉的時候,做父母一看小孩子,怎麼呢,你那裏不舒服,他的心理就是在擔心了。或者跟父母談話的時候,面貌表現跟吵架那種狀況出現了,這叫父母也感覺得放心不下,這小孩子受了什麼挫折,這些都是讓父母來操心的。
所以在家庭裏面,做一個兒女的人,無論自己是在青少年的時候,無論是到了成年壯年的時候,只要父母在世,日常跟父母相處的時候,都要自己表現和顏悅色,讓父母看了之後,他心理很安了,不會掛念在心裏。如果父母有什麼事情要吩咐自己,做兒女的人這個時候,立刻就要去照父母所吩咐的去做那樁事情。不可以說是,父母吩咐在叫的時候,自己還在那裏遲遲不動,這個都是不妥當的。所以居則致其敬,在日常生活之中,處處要能對父母恭敬。
詳細的講,那很多了。做一個孝子的人,總是要這樣體驗。也許是自己年輕還不了解,一旦到自己結了婚了,男子結了婚娶了太太了。女子出了嫁,尤其是女子出了嫁,養了小孩子,自己為人之母了,男子結婚,養了小孩子,自己為人之父,自己做了父母的時候,就體驗出來了。對於自己的小孩子,自自然然的,那個心沒有一時一刻不把心放在這個小孩子身上。所以古人常常講,有子方知父母恩,自己有了小孩子,有了兒女的時候,才知道我的父母當初就是這樣的來關心我,來待我的。所以講這個居則致其敬,從年紀小的時候,一直到成人自己有了家,有了兒女的時候,愈是到後來愈是感覺父母對於自己恩德太大了。所以詩經裏面講,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要報父母這種恩德,這是報不盡的,報答不盡。這樣一想,平居在家裏的時候,總是要用自己的心思,體驗父母的心,還要恭敬父母。
下面講養則致其樂,養是來奉養父母,奉養父母這還是講在家裏面,樂是講歡樂。要讓父母有一種歡樂的心。根據古人講的禮,講禮什麼呢,除了在飲食上面要怎麼樣的奉養父母,父母喜歡吃的什麼東西,自己總是要盡心盡力的供給父母。就是禮記上講,父母起居的時候,比如說在內地來講,一年四季的氣候不同,夏天有夏天的氣候,夏天很熱,在晚上父母要就寢的時候,做孝子的人,總得要把父母就寢的床鋪、掛的蚊帳,總是讓它整理得很好。現在我們在臺灣,一般的時候都用紗窗,整個屋子裏面都不會有蚊蟲。在內地因為建築物跟現在不一樣,所以它一般都是床上用一個蚊帳,蚊帳把一個床把它罩起來。雖然用蚊帳罩起來,難免還有些蚊子從空隙裏面跑進去,做孝子的人這時候就要檢查一下。有沒有一兩個蚊蟲跑進去了,跑進去以後,自己就要用扇子把牠趕出來。天氣熱的時候,也用扇子把床上墊的席子把它搧涼了。冬天的時候,氣溫比較冷,冷的時候使用的棉被也把它整理好。尤其在北方,天氣到最冷的時候,預先的要把這個被子,把它用這個,內地都用保溫器,用保溫器、用暖氣先把棉被把它溫暖起來,這叫做禮記裏面所講的冬溫夏凊,指的就是這些事情。至於說晚間把這些都整理好了以後,要送父母去就寢。早晨起來的時候呢,不做別的事情,第一就要跑到父母那裏去,向父母去問安。這個就是養則致其樂,讓父母感覺一種,這個小孩子對於父母這樣盡到心意,父母心理很歡喜。
病則致其憂,父母有病的時候,做孝子的人,無論是兒子是女兒,女兒出嫁了,當然不在家裏,那是沒有辦法說,女兒是沒有出嫁,在家裏面就跟兒子一樣,父母有病的時候要致其憂。憂是什麼呢,憂要憂在心裏面,不要表現在外面。父母有病的時候,去問父母病的時候,自己也不要感覺到滿臉的都是憂悶,這讓父母看了也感覺心理不安。所以這個注解,那就是是唐明皇的注解,唐玄宗注解,他說怎麼致其憂呢,色不滿容,色是憂愁的顏色,憂愁的顏色不要完全表現在臉上。行不正履,自己穿鞋子的時候,那個就不必說了。那個時候一般的居在家裏面,跟我們現在起居的座位是不相同的,古人在家裏席地而坐,鞋子大部分是沒有穿在腳上,有事情起來的時候,當然要穿鞋子。如果一個孝子一聽到父母有病的時候,趕快就起來,起來跑進去問。起來行動得很快,穿鞋子甚至於鞋子都沒穿得好,來不及把鞋子穿好,趕快就跑去問候,問候父母的病。這就叫致其憂。
喪則致其哀,喪,父母之喪,無論是父親過世母親過世,這都是喪。這個時候要致其哀,致其哀就是盡到了一種哀慟的一種心情。一個人一想,自己從小到長大了,甚至自己到壯年或者到老年的時候,他父母壽命很長。自己到老年的時候,在父母的心裏面,這個兒子還是他的小孩子,他經常的還是關心他。一想到父母這樣長時期關心這個兒女,所以做兒女的人,遇到父母去世的時候,一想到父母對自己這樣的恩德,哀慟的心情自自然然的非常深刻。哀慟的心情旣是那麼深刻,比如說在禮記裏面講的就很清楚,古時候人,做兒女的人,以及做父母的,心理都是很厚道,心理那麼厚道,待人固然是厚道,人家給他有恩他當然要知恩必報。可是對於父母之恩更是深厚到極處了,因此在父母之喪的時候,他自自然然從心理表現出來一種哀傷,哀傷的一種反應,反應什麼呢,吃也吃不下了,睡覺也不能睡了,口渴也不想喝水了,這叫致其哀
聖人制禮,制定這個禮給孝子的一種限制,怎麼限制呢,孝子在父母之喪的時候,可以想到一個孝子,飲食自己沒有那個心思來吃飯,喝水,睡眠也不能睡,終日在那哭泣,所以禮,聖人制禮給他一個限制。你在一兩天、甚至兩三天還是可以維持下去,超過三天以外那就是不行了,所以到了一定的時期,你就一定要吃東西了,不能不吃東西。吃東西開始吃的時候,在禮上面也規定,因為你有幾天沒有吃飯,開始吃的時候,不能多吃,不要吃飽,為什麼呢,好幾天沒有吃東西,一下開始吃,一次就吃飽了,這個腸胃受不了,所以在幾天之內沒有吃飯,開始,不吃不可以,一定要吃。這個若再不吃的話,身體就傷害了,身體傷害,父母如果知道的話,那父母心裏也不安。所以制禮有它的道理,一則讓孝子的身體不要過於受了傷害,再則父母雖然已經死了,就是在天之靈也要讓父母安心。就這個兩方面來講,超過幾天之後,在禮上面一定要吃。開始吃的時候不能多吃,就注意到孝子的身體,這都是叫致其哀
祭則致其嚴,父母死了以後,從入殮出殯埋葬這就是喪葬。喪葬完了以後,要定期的祭祀,這個祭祀在三年之內的,如何祭祀在禮上有一定的規定。守孝三年以後,每一年也都有定期的祭祀。父母祖父母一直數到自己開始的始祖,都要定期的祭祀。在內地一般人家裏都有祠堂,祠堂從他始祖到自己去世的父母,每一年都定期的祭祀。除了進祠堂祭祀以外,清明的時候要掃墓,這都是在祭祀之中,就中國文化來講,這就是盡孝道。孝道對於自己父母,當然都明瞭了,自己父母恩德這麼深厚,為什麼一直要從自己父母追到祖父母,曾祖父母一直到始祖那邊去呢,中國文化它的道理就在此,自己的父母,父母有父母,父母又有父母,這樣一想起來的時候,我們一個人,追到自己生命的根源,所以一個人不能只看我們這一生,我們這一生不講孝那就是不必說了,那就是不知道了。
講孝道的時候,除了這一生自己父母以外,從父母往上追溯,一直追溯到最開始的始祖。愈是往上追,盡孝道愈是深厚,那就是是說培養我們一個人,追根報本追到自己的根本。這就像一棵樹,樹愈高大,它的根,愈在下面長得愈深,追究樹的根,樹長上來的樹幹叫本,追到這個根本,把這根本培養得愈好,樹上面樹幹樹枝、樹葉,長得愈茂盛。因此一個人他能夠知道追根報本,心理在這上面愈是注重的話,他的心孝道愈是深厚。對於一個民族來講,就我們中國來講,我們中國現在大家看百家姓就知道,百家姓裏面每一姓都有一個,宮商角征羽五音之中占一個音,這一個音就代表他的始祖從那裏來,他的始祖就從五音之中那一個音,他從那個音一直下來,代表他的一個祖宗。
就如同現在醫學上面驗一個人他的血統,就確定他是不是跟他的父母、跟他的祖父母是一個血統。但是今日之下驗這個血,還有時不見得那麼準確。古人用那個樂器吹奏聲音,吹到那一個音的話,就確定那個人他是那一個宗族。這個比驗血的時候還要精密,為什麼呢,血是陰的,屬於陰的,聲音屬於陽的,所以它非常精確。因此在百家姓裏面,從趙錢孫李一直到後面,每一個姓都有,五音之中一個音。從這個音裏面,就知道他的始祖是誰。
為什麼五音呢,就我們來說,我們現在講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在三皇五帝的時候,五帝每一個帝都是占在一個血統。所以在百家姓裏面,五個音聲追究追究到最初的話,都是五帝的後代。所以我們常常講,我們都是炎黃的子孫,炎是炎帝神農氏,黃是黃帝軒轅氏。拿這兩個做代表,在神農氏以前,還有伏羲氏,這都是在三皇五帝之中的。瞭解這個做什麼呢,就是說我們追根報本,追到三皇五帝的時候,就知道我們整個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族。
有這個大家族,人人強調都瞭解重視祭祀。這種報答祖宗對於我們的這些恩德,報恩之心愈是深厚,就表示這個孝子他的德行也就非常完善。孝子的德行完善,他在人世間,對待一切人都是友善的,所以講孝道,在祭祀這一方面特別顯示出來。人人都從祭祀這個道理瞭解,把自己這個孝道培植得非常深厚。有這種孝心發揮出來,那麼他在人世間,對於家裏的兄弟姐妹,在外面君臣朋友以至於對一切的人,都是善意的。想想看,人人都這樣的話,一個國家都跟一家人是一樣的,那裏還有像現在你爭我奪,互相欺騙互相陷害。這些事情在一個真正是個孝子,一個孝子他看這樣子,他不忍心看,當然更不忍心自己做這些有傷人的,有傷厚道的這些事情。所以說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嚴是什麼呢,無論祭祀父母,祭祀祖父母,以至到了祠堂裏面祭祀,這是普通人做天子做諸侯的,祭祀宗廟,嚴,致其嚴是什麼呢,就是齋戒沐浴。齋戒,在祭祀之前的三天,結了婚有夫妻的,祭祀前三天不能同房,因為一同房在祭祀的時候,心理不能清淨。不同房三天之後,心理很清淨,可以感應到父母以及祖宗來接受祭祀。所以在禮上面講,三天之前就要齋戒,還要沐浴。在內地尤其是在冬天的時候,他不是每天都洗澡的。天氣冷了,很多天才能洗澡。比如說我們現在常常講,一個月三十天,從初一到初十,這叫上澣,澣是一個三點水,一個幹字。左邊三點水,右邊一個幹字,幹是幹事情那個幹字。或者是左邊三點水,右邊一個完字,這兩個字是一個用。浣、澣都當一個澣,上澣。從十號到二十號叫中澣,二十號到三十號叫下澣。這是什麼呢,那時候古人,尤其是在北方冬天,冬天最低限度,十天要洗一次澡,洗一次澡換洗衣服。上澣是一個月前十天,中澣就是中間十天,下澣就下十天。這樣祭祀,是這麼來的,換衣洗澡。但是在祭祀的時候,那麼就不拘是在那個時候,比如說是在上澣,雖然沒有到十號,在十號以前就要沐浴,表示身心都清淨,這是致其嚴。到齋戒的那一天,一早就要起來,身心恭敬。所以一共五種事情,下面講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以上講的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這五種應盡的孝道都做到了,備是做到完備,然後才能談得上你能夠事親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經第十三集发布于2024-05-13 15:28: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