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孝經研讀

孝經第十六集

方才我們研讀了五刑章,現在下面這一章叫做廣要道章,這是第十二章。前面把罪莫大於不孝,把不孝的這種罪惡也說了,還有呢,要君、非聖人以至於非孝,這個都是大亂之道,就個人來講,他一切都是亂。對於家庭社會,一切都亂,不上軌道。在這樣一個亂的環境之中,人人都很痛苦。現在廣要道章,在這裏講,要用聖人的教化,用教育來把那些罪惡的那種情形,把它改變了,改惡為善,所以這一章是講究這個道理的。題目叫做廣要道,廣要道是什麼呢,廣字,因為孝經開頭的那一章,孝是至德要道,德呢是到了極處了。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事情,就把第一章開頭所講的,至德要道,在這裏廣,再把它詳細的說一說,所以這一章叫做廣要道章。現在我們就看經文了。
廣要道章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子曰就是孔夫子對曾子說。第一條就說了,教民親愛莫善於孝,這是講,就拿一個做人君來講。人君,古時候國君,國君就是諸侯,一個天子。孔子那時候還是周朝,是東周就是了。東周還有周天子,周天子下面有各國的君主,那就是是各國的諸侯。講天子要治理天下的,諸侯呢是治理他自己的國家。就拿國君來講吧,國君要想你自己國內的民眾,來愛護你,愛護你這國君,他擁護你。那你怎麼做法子呢,你自己先要愛護你自己的父母親,愛護自己的父母親就是講孝道。孔子是魯國人,就舉魯國的例子來講。魯國的魯君,你要想魯國的人,包括那些卿大夫,你想他們都來親近你愛護你,那你首先對你自己的父母要孝順,你對於自己父母孝順,你拿這個孝道來教你國內的朝廷的卿大夫,以及一般的臣子,然後推行到全國的民眾,那就是自自然然他們也都對於自己的父母盡孝。他們旣對自己的父母盡孝,古人講移孝作忠,凡是一個孝子,他對於國家就能盡忠,對於國君就能盡忠。就今日之下來講,是個孝子,他必然是愛國的,一定是愛護自己的國家。這是讓國君知道,你要想全國的民眾,都能愛護你治理的這個國,以及愛護你國君,那你莫善於孝,沒有更好的辦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孝,比孝更好的辦法沒有了,這叫莫善於孝。
下面第二個事情,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禮順,禮順就是對於長者來講的。你要想教一般民眾,對於長者要尊敬,要能夠順從。這個長者當然指的是有品德的人,你尊敬他。如果這個長者沒有品德,他年齡雖長,你能夠規勸他最好。不能規勸他,你不能反對他,你不跟他親近就好,你不學他就好。這是禮順,禮順對長者來講的。對長者禮順,對一般有品德的人來講。那你禮順這個長者,時常的能夠親近這個長者,對長者恭敬,那就是是你的心就想跟他學,他就是你學習的模範。人人都能夠對於有品行的一個長者來學習,順從,那這個人一定是跟著長者學,他也逐漸逐漸也變成一個有品德的一個長者。不必講人人都是如此,一個社會大多數人能夠這樣,這個社會就是安定,這個社會風俗就是好的風俗。你做國君的人,要想教一般民眾都能夠禮順長者,莫善於悌,悌是什麼呢,悌是弟弟尊敬哥哥。家庭裏有兄弟,兄弟做弟弟的人,對於兄長也就是他的哥哥要尊敬,對待兄處處要讓,就是悌道。在家庭裏面講兄友弟恭,做哥哥的要友愛弟弟,弟弟要恭敬哥哥。就弟弟能夠恭敬哥哥來講,這叫悌。你做國君要想教育全國民眾,都能夠禮順長者,那你就要拿你自己本身來做示範,本身示範就是你對於自己的哥哥要能恭敬。
這裏各位要研究的話,就發現有問題,需要解釋。問題是什麼呢,在周家那個時候,繼承國君這個位置,比如說國君年紀老了,或者是在位的死了,死了繼承國君的位置是誰來繼承,由國君的長子來繼承的,旣然是長子繼承的,那國君沒有哥哥,怎麼行悌道呢,不過就繼承君位的長子,有一定的解釋的。這個長子必定是嫡長子,嫡系那就是是說正夫人的長子,正夫人的第一個兒子。如果說正夫人的長子以外,第二夫人他養的兒子,第二夫人他養的兒子,就不是正夫人了,他的兒子比正夫人的第一個兒子,年齡要長。就出生前後來講,他不算是嫡長子,但是年齡比嫡長子的年歲大,就這個意義來講,他是哥哥。將來嫡長子,嫡系的長子,就是大夫人養的這個長子,他來繼承君位了,他行悌道的話,他就對於其餘的,也就是就他來講,他的庶母,庶就是一般庶務的庶,當眾字講。庶母所養的兒子,庶母的兒子就國君來講庶子。他對庶子,比他年齡大,那就是對他應該盡到悌道。他能夠對於庶母養的長子,就他來講是他的庶兄,對他庶兄來盡悌道,自己莫善於悌。他對於自己的庶兄來盡到悌道,恭敬他的哥哥,這就拿自己本身作一個表率。這樣的話,全國民眾也都知道,那些做弟弟的人都能仿效你這個國君,都能恭敬自己的哥哥。你教育全國民眾禮順的話,你自己做出來做一個示範了,那就是很容易,一般民眾就這樣學,所以講是教民禮順莫善於悌,沒有比你自己行悌道更好的方法,你要教民禮順,你唯一的就是自己行悌道。再說教民禮順有什麼好處呢,教民禮順還是講五倫,五倫之中,弟弟行悌道對他的哥哥恭敬,把這個悌道推廣到社會,遇到比自己年齡長的,只要比自己年齡長,不管長一歲也好,兩歲也好,五歲十歲,在十歲以內,都是你的兄長。你拿在家裏對自己的兄長,這個禮來到社會上,對待比你年齡大的人,在社會上人人這麼做的話,這社會上就像一家人一樣,社會來往的是如兄如弟。這樣一看起來,社會風俗多麼好,多麼厚道,人與人之間來往多麼親切。所以治國要想社會上有這樣好的風俗,人人待人是這麼厚道,那要教民禮順。教民禮順要先自己做示範。
下面又說了,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移風易俗,風是風氣,俗是一般民間習俗,習慣的,這個俗是一般人那一些事情那叫俗。這種風俗每個社會都不同的,就拿這個結婚婚姻這一樁事情來講,古時候國家制定這個禮,制定這個禮是不錯,但是各地方的風俗也有它的習慣,大原則就周家來講,同一個姓氏不能互相結婚的,但是結婚這個禮俗,原則要六禮成婚,六禮成婚用的什麼禮物,那各地方的風俗不一樣。在待人接物這一方面,人與人之間來往,叫禮尚往來。禮尚往來用的物品,表現這個禮,各地方風俗也不一樣。移風易俗,移就是轉變,易也是把它用好的方法把它代替過來。風俗兩個字合起來講,用移用一種好的辦法,把不好的風俗改變為好的風俗,叫移風易俗。用什麼辦法呢,這辦法莫善於樂,音樂。
你想把社會不好的風俗,不良的風俗,不良的風俗,舉個例子講,人與人之間說話不算數,互相欺騙,待人專門講對方要求對方。自己待人苛薄,自己待人苛薄,而要求對方待他厚道。一個社會的人都是這樣的人,這個社會風氣不好。再說不好的那種風俗很多,對於殺害動物,遇到有什麼宴會,遇到有什麼祭祀,比如說臺灣經常有拜神的大拜拜。一逢大拜拜的時候,邀了很多親友在一起會餐,會餐的時候,吃拜拜的話,這一場拜拜下來的時候,要殺害多少的畜生,這種風氣習慣了久了,人家不感覺這是不對的,但是這個風氣一直延續下去,你看這個社會殺生殺的業,殺業太重。要改良風俗,那就是把這種風俗要把它改善。如果不改善,這個殺業太重,不但吃拜拜的時候殺了很多畜生,由這個風俗影響到人與人之間互相殺害。旣然對畜生殺害,覺得是無所謂了。然後由這個心理,再轉移到人身上面。對於畜生殺生有習慣,然後殺人也覺得無所謂了,這就不得了。
舉這一個例子,竊盜強盜,我們現在在臺灣,你看,強盜竊盜也就變成一個風氣了,變成一個俗了。最不好的就是什麼呢,學校裏的教育,在若干年前,有一個師範大學的教授,他提倡性教育,這在古時候,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他提倡性教育。開始時候,人家都是不以為然,結果他鍥而不捨的,一直在講這個是好、怎麼樣好,結果現在推行開來了,成為風俗了。在教育界,性教育成為一個風俗了。這個風俗形成了,我們大家看得到,國小的女生懷孕,那中學生大學生不必說了。為什麼呢,在學校裏講性教育的時候,老師就把男女之間的性行為,分析又分析又講解,講解還不算,又用圖表掛出來講解。年輕的、年幼無知的這些學生一聽了,旣是講解,好奇心在那裏,他就實驗實驗,結果那天沒有看到,小女生懷孕,中學生到大學以至於到社會上一般,推廣開來了這個風俗。這些風俗從那來的,從心理。慢慢慢慢的把不良的風俗,從人心理面發動出來的。要改善這個風俗,殺害眾生,偷竊人家的那些事情,那些犯罪的行為。特別是性教育,性教育是教人家淫欲,這淫欲不必說害對方,就自己來講,自己實行一次淫欲,別說是未成年,就是成年的人,實行一次淫欲,他身體裏面精氣神,不知道消耗了多少。一個人平常的飲食吸收養分,再加上心理品德的修養,一個星期或者十天,別的不必說,就是正當的夫妻來講,正當的夫妻,行一次淫欲的時候,他十天半個月所培養的,那個身體裏面那種精神體力,完全消耗掉了,長期這麼做,那就是減低他的壽命。再詳細分析,他很多身體的疾病,都是從這裏出現的。這些道理西醫不懂,中醫懂得一部分,不徹底。中醫要徹底懂的話,他必須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就現在來看,提倡性教育那位師範大學那位教授,他的罪過將來不得了,他要墮落,墮落到那一道的話,我們現在不忍心講。這些不良的風俗,都是從心理面開始的。
所以殺盜淫,還是講欺騙人的話、講妄語,也是現在社會風俗了,這些風俗都是從人心,從善良的人心就由那些邪知邪見的人教壞了,現在要把它改過來,也還必須從心理上開始。改變人心怎麼改變法子,音樂,莫善於樂。你是個國君,你看見你這個國內,這些社會風俗不好,你要改善。改善社會風俗,你從人心開始。從人心開始,最好的辦法就是音樂,教音樂。音樂就是把人心,音樂無論是唱歌也好,無論是樂器演奏出來也好,古時候講音樂,歌詞跟樂器都是配合起來,一方面唱歌,一方面樂器來伴奏。古人做詩,儒家經典有詩經,詩經就是歌詞,詩經在古時候可以唱的,有樂譜。詩經加上樂譜一唱,樂器一演奏的時候,就能改變人心。換句話說,人心壞了,就由那些不良的教育把他教壞了,這個教育包括學校的教育,社會教育,那人心就是一天一天把他教壞了。
現在你是一個國君,你要改變這個社會風俗,那你就是提倡音樂教育。這個音樂教育,不是現在他們那些流行音樂,流行歌。而是就周家來講,周公制的那個禮樂,周公制的禮樂,不但周朝如此,從三皇五帝開始就是如此,黃帝、軒轅黃帝他就制定樂器,制定律呂。從那以後一直到夏商周三代,每一代天子都有他代表國家的一種音樂,舜帝就韶樂,武王伐紂得了周家天下的時候,他也有武樂,每一朝代都有。就等於現在國家制定的國歌,由國歌做示範,民間的音樂家,他來制民間的民歌,不要違背國歌的範圍,就要在國歌的藝術範疇之內,來制定這個音樂。所以這種音樂一歌唱出來,一演奏出來,就能改變人心。它怎麼改變人心,我們人心一壞,在亂世人心就是亂的,雜亂無章,看見外面就跟著學。音樂這麼一導歸,把自己性情調和到在最美的一種境界,自自然然的合乎規矩,自自然然的互相禮讓。
比如說,你看見國樂,我們現在還有國樂演奏的時候,一個國樂的樂團在一起演奏的話,用的琵琶,用的古琴,用的胡琴,用其他的,各種樂器在一起合奏的時候,每一種音樂可以發揮它自己的音聲的功能,也不侵佔其他的樂器,這就互相禮讓。在互相禮讓當中各盡其分。這樣的音樂,就養成一個人的心理和平中正,這就把一個人心導歸在最好的一種境界,他就能改善風俗。由改善風俗,逐步逐步的把這個社會風氣,引導到聖賢那種境界。
就個人來講,他就從音樂可以學成到聖人地位,所以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安上就是在上位的人,能夠一切在那裏治理天下治理國家,他在位置上本身以及他的職務,都能安定。做天子的做諸侯的身心安定,推行治理的事情也安定。治民就是治理一般民眾,莫善於禮,禮前面就講過,講規矩講禮讓。相對的講,可以維持天下太平的局面。絕對的講,講到絕對境界,就能成就聖人。以上幾條,從講盡孝、盡到自己悌,孝悌然後講到禮樂,這就是把至德要道,把它詳細的來講解。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經第十六集发布于2024-05-13 15: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