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孝經研讀

孝經第十八集

我們現在繼續研讀孝經。這一章廣揚名章,前面講孝子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在那一章裏講的比較簡單,在這裏孔夫子再詳細的解釋,所以叫做廣。廣揚名的這個意思,這是在孝經裏面第十四章。經文,這一章我先把它念一遍。
廣揚名章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子曰就是孔子說的,下面就是孔子說的話。君子之事親孝,君子事親就是對於自己的父母親,孝,能夠孝順,這樣子故忠可移於君。這就是說,由這個孝順之道,可以把它運用到,移就是移用到,移用到什麼呢,移用到對於君主的盡忠。這個怎麼說呢,一個人在家庭裏面,能夠對於父母孝順,盡到孝道了。移這個事親之孝,他出來做事情,出來從事政治,做政治就是在朝廷裏面做臣子,在家庭裏是個孝子,出來從事政治在朝廷裏,就是一個忠臣。忠臣對於君主就能盡忠。
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事奉自己的兄長,悌是自己做弟弟的人,能夠盡到悌道,盡到以弟弟的這個身分,對兄長的尊敬,這叫悌道。故順可移於民,怎麼樣行悌道呢,也就是說怎麼樣能夠敬自己的兄長呢,那就是是要順從,兄長有什麼交代做弟弟的事情,叫弟弟做什麼事情,兄長什麼意思,做弟弟的人要能夠順,順從。所以,事兄能夠盡到悌道,這就做到順從了。你這個順從的這種德,可以移於長,到外面,對於一般比你年齡長的人,你也可以拿在家裏敬自己兄長之道,來敬一般比你年長的人,這就是一個順字,對於一般年長的人,你都可以順他,可移於長
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居在家庭裏面,一個君子,君子平常是什麼呢,平常就在自己家庭裏面,家庭裏面,居家這個理,理是什麼呢,就講究齊家之道,家裏的人家裏的事情,都是有條理。一個君子在家庭裏面,對父母要孝順,對於兄長,兄包括姐姐,要能夠順,順就是順從,對於弟弟要能愛護。這裏面包含了很多,五倫都包含在內。在家庭裏面有三倫,外面有兩倫,現在講到家庭裏面。平居,平常在家庭裏面,夫妻父子兄弟,都能夠盡自己的本分。盡自己本分怎麼盡法子呢,夫妻互相尊敬,尊重對方的意見,尊重對方的人格。父子,子對父要孝順,父對子要慈愛。兄弟,弟對兄要悌,兄對弟要友愛。這個就是平居在家裏面要能做到這樣理。居家能夠這樣理的話,就能齊家。齊是整整齊齊的,人是倫常這樣整齊,事情與人都有連帶關係,人事。人有各種的行為,行為表現出來就是事情。在人這方面理的話,連帶的,個人的行為所辦的事情,也就有條理,也是整整齊齊的,絲毫不亂。君子在家庭裏面,治理得這麼好,故治可移於官。你治家治得這樣有條理的話,可移於官。可以把這個遷移到做官,做官就是辦政治,可以把齊家之道,運用到政治上面去,這叫移於官。
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行是指這個字,孝悌,孝是孝的行為,悌是悌的行為。孝悌之行,在家庭裏面,可以遷移到外面,你自己行孝道,可以對君主盡忠。自己行悌道,可以到外面,順從年長的人。這樣把孝悌之道,在家裏面治理得有條理,可以到政治上面從事政治。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道理,齊家之理,你能夠完全做到了,出來的時候,治國也好,平天下也好,都能夠按照這個道理,把國家治得好,天下也能治得好。所以後面這一句話,行成於內行成於內就是君子從齊家開始,而名立於後世。名就是前面第一章有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揚名於後世。揚名於後世,怎麼揚名於後世呢,立身行道,立身,自己這個身,人的身分要能夠建立,建立為人的這種身分。人怎麼,人在天地間,上有天下有地。我們人在天地之間,有立身之道。立身之道是什麼呢,人是萬物之靈,天地之間,動物不只我們人,還有其他很多,有高等動物很多,我們是萬物之靈。我們人在天地之間,我們有做人之道。懂得做人之道的話,我們能夠立身,人的身分能夠立得住。立得住人的身分,談得上行道。行道,行的什麼道,最重要的就是行孝道,自己在家庭裏面行孝道。在家庭裏面,孝道行得圓滿了,就是教天下人都能夠行孝道。所以這個是行成於內,自己在家庭裏面,行孝道行悌道圓滿了,外面自然就是天下人都跟你學。做天子的做國君的固然是如此,就是個普通人,你要學聖人,學做聖人的一個讀書人,你也是這樣做。做成功了,學成功了,天下人都受到你的這種教化,也跟著學。
孔子非常尊敬的堯舜,在中庸裏面就講,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仲尼就是孔夫子。孔夫子的學術思想,他祖述,述就是述而不作的述,他敘述最重視的就是堯舜,為什麼呢,堯舜讓天下、禪讓天下,把天子的位置禪讓給人家。禪讓天下從堯帝開始,堯帝要讓天下的時候,找誰能夠接這個天子的位置呢,找到後來,由他的大臣推薦,推薦有個舜。舜是什麼呢,推薦的臣子就講,舜,他是個孝子,舜在家庭裏面,父親、後母、以及後母所生的一個兒子,是舜的弟弟,舜的家庭裏面,父母弟弟這三個人,對他來講,都是非常的不好,時時刻刻要把舜害死。但是舜對待他的父親,他的後母,他的同父異母的弟弟,都是善意的,沒有一絲一毫看見對方對他不好。可想而知,舜帝就對父母來講,是個孝,盡到孝道,孝道最圓滿了,成就聖人了。所以堯帝找繼承他的天子之位的話,不找別人,就找舜,舜是一個大孝子。所以帝王注重以孝來治天下的,所以這裏講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像舜帝,在自己家庭裏面,那樣盡到孝道,到後來凡是我們中國人,凡是我們中國的讀書人,讀書經讀歷史,誰不知道舜呢。揚名於後世,前面講揚名於後世,這裏講名立於後世名立於後世也就是揚名於後世。做天子如此,做普通人也是如此,舜帝在沒有被人家推薦給堯帝的時候,他是一個普通的人。他是一個普通人,就能夠就憑他是個孝子,能夠接受堯帝傳給他的、讓給他的天子之位。
所以在這一章裏面講,做天子做諸侯,或者做卿大夫,固然都要這樣孝,盡到孝,在家裏講孝悌之道,我們普通的一個讀書人,也要這樣學。也有人說,我們現在也不想從事政治,現在這個時代也沒有天子,也沒有諸侯,那我們學齊家是可以,治國我們怎麼治法呢,現在治國是要選舉。我跟各位說,古代與現代是一個道理,孔子的學術思想,孔子講這個政治,他這個政治學,就是教從事政治的人,完全捨棄自己的利益,為天下人謀求福利。聖人出來就是這樣,像堯舜,堯舜旣是天子又是聖人,他連天下、天子這個位置都讓給人家,什麼事情不可以讓。已經做天子,已經成就聖人了,是這麼做。我們要學,不做天子,沒有天子給我們做,也沒有各國的君主給我們做,但是我們要不要學聖人呢。
學聖人做什麼,學聖人,說實在的話,我們現在,你不管任何人,你現在財富,你發了財就是全世界第一名的大財富,你辦政治,你這個位置高到像現在美國的大總統,其他的各國的總統不必說了,世界最強的國家就是美國了,美國的總統也可以說是權力最大,可是呢,想想看全世界第一名的大財主,美國的大總統,要問他們有沒有死的時候,他們還有死的時候。一死之後,這個總統位置帶不去,財富再多,他也帶不去。一絲一毫都帶不去,這是什麼呢,生與死,這個比升官發財都重要。所以我們一個人,到社會到人世間來,普通人不了解。普通人到生命結束,快要死的時候,感覺很恐懼了,害怕了。或者呢,他有了病了,生病生到這種很難治得好的這種病,心理也害怕了。到了生命快要結束要死的時候,害怕也來不及了。生了病有病,找醫生治也治不好,這個時候害怕也沒有用處。
所以一個讀書人,要明瞭道理。讀書明理,必須要瞭解生死的問題,這個問題,孔夫子的很多的學生都瞭解這個問題。孔夫子的大弟子子路,就拿生死這個問題來問孔子,孔子給他解釋。所以我們人到世間來,固然說,我們一個人要有家庭,有家庭,家庭裏家裏的人生活,自己的生活要能夠維持。除這個以外,最重要的,我們人在天地之間,立身行道,行的什麼道,就是要學做聖人,已經成就聖人,他來行道,就是利益天下人。堯舜如此,孔子也是如此。孔子雖然沒有做天子,他是聖人,他怎麼利益天下人呢,從事教育。他在政治上,那個道行不通了,他以教育來行道,結果行通了。我們學做聖人的時候,也就是行道。學聖人那樣行道,學聖人那樣行道,我們才能夠成就聖人。
成就聖人的好處在那裏,那就是是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在這一章裏面就講孝悌之道,學聖人就從孝悌開始學。從孝悌開始學,自己明瞭了,自己有了兒女,教兒女也是這樣學。我們有很多是在學校裏教書,你無論是那一級的學校,從幼稚園開始,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凡是在這些學校裏當老師的人,你都可以把這個道理,教你的學生。自己要先做出一個示範出來,你自己是事親能夠孝事兄能夠悌,那你的學生都跟你學。你做家長的,你本身這麼做的話,你的子弟、兒女,自自然然的跟你學,那你聖人可以學成功。所以在這裏講,是以行成於內,你行孝悌之道,把孝悌之道轉過來,用在治國平天下,用來治國平天下,就儒家的學術來講,成己成物,成就自己聖人之道,也成就天下人,教天下人來學聖人。這個是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
名立於後世,這個跟我們一般人講的爭名奪利那個名不相同的,爭名奪利那個名是虛名,沒有事實,求那個虛名,那是害自己也害他人。這一個名是什麼呢,成就君子之名,成就聖人之名。成就君子之名,要有事實。成就聖人之名,也有事實。像舜帝,他在家庭裏能夠盡到孝道,成就聖人之名了,聖人學成功了。舉這一個例子,就可以推及到其他的一切學聖人的讀書人,把這個名建立起來,揚名於後世。揚名於後世,一方面把自己父母名,都宏揚出去了。同時最重要的,自己立上這個名,讓天下後世的人,一提到你一提到這個名,就跟你學。
就拿在孔子以前的伯夷叔齊吧,伯夷叔齊,父親要想把這個國讓給叔齊,後來父親死了,伯夷就遵照父親的命令,自己就不接受。叔齊呢,說是要尊敬兄長,要把這個國讓給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命令,他就是遵照父親命令,就是對父親的孝道,盡到孝道。叔齊呢,就是盡到悌道。到後來,天下人一提到伯夷叔齊,心理就振奮起來,這樣的人,凡是一個讀書人,要想培養自己的人格,都要學伯夷叔齊。所以這個名,就是指的這個名。有伯夷叔齊的名,天下人都尊敬他的人格,尊敬他的人格,天下人自己要維護自己人格,做一切事情,就深怕自己人格受了損害。所以這裏講名立於後世。名立於後世,孔子講正名,後世一般的讀書人,儒家的儒生講,名教中人,名教,以名來立教。以名立教就是從孝經裏面學到的,孝經在裏面是揚名、立名。
這個名我們特別要注意,絕對不是我們現在一般人講,在社會上跟人家爭名奪利,那個名不是這裏所講的名,學那個名不但聖人學不到,連普通的一個君子也學不到。那個爭名奪利,爭那個名就是愈爭就把自己變成小人了,小人才是跟人家爭名奪利。君子學聖人要學的就是這一個名,這個名就是開始你就要自己學這孝悌之道,一步一步有這個事實,那個名,你自己不要求,名自然就來了。所以這是名立於後世,你這樣學就是名教中之人,名教之中受到立名揚名這種聖人教化,這樣的話就可以一步一步的學做聖人了。這一章叫做廣揚名,廣揚名,這個揚名,特別的,我們要把這一章經跟人家講解的時候,特別要把這個名字,跟一般人所講的那個名字,把它辨別清楚。這一章,廣就是詳細的分析。這章講完了。
後面這一章,這是第十五章了,廣揚名章是第十四章,後面第十五章。第十五章這叫諫諍章。諫諍章,諫是勸告的意思,諍呢,勸告不聽再用言語來爭取。爭取這個諍講的是什麼呢,在家裏諫諍父母,到外面從事政治,在朝廷裏面就諫諍君主,這一章是講這個道理,這叫做諫諍章。經文這個比較長一點,我先把它念一遍,
諫諍章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這一章專門講諫諍這個道理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經第十八集发布于2024-05-13 15:24:27

美丽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