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孝經研讀

孝經第十九集

諫諍章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這是講做臣子的應當要學這一章。古時候,為臣的、為子的,遇到君父有過失的時候,都要諫諍。諫就是勸告,諍就是據正當的理由來諍。所謂君父,就古時候君權制度的時候,國君按照制度,他將來年老的時候,可以把國君這個位置,讓給他的嫡系長子。所謂嫡系長子,就是他的大夫人養的長子。這個嫡系長子在繼承君位的時候,或者還沒有繼承君位的時候,就是在做太子的時候,他對於他的父親,父親一方面是他的君主,一方面又是他的父親。他自己呢,一則是臣子地位,一則又是兒子的地位。所以對國君來講是君父,對於太子來講是臣子。再就一般人來講,那就是父子的關係。
下面就曾子問了,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若夫就是開頭講話的時候,這是種語助詞。這兩個字就借著前面孔夫子告訴他,怎麼樣的慈愛恭敬這些道理,在孔夫子講完了以後,曾子說若夫兩個字接著上面的意思來的。曾子說,就像前面夫子所講的,慈愛恭敬以及安親揚名,這些道理則聞命矣聞命我已經聽夫子講過了,就是夫子講的,說這個道理就是命令,必須照這樣學,所以我聽、聞命了。旣聞命的時候,當然就應該照夫子所敎的來實行。
下面那就是提出疑問來了,敢問就是下面要問了。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做為人子就是從父之令是順從,順從父親的命令,可謂孝乎。這意思就是說,按照前面夫子所講的,怎麼樣的恭敬,怎麼樣安父母的心,以至於揚名於後世。講到慈愛、恭敬、安親,這個都需要順從父親的命令。假使父親的命令有不對的地方,比如說,父親所講的事情,所教他做的事情,不合乎正道,是那些不順乎道理的事情。這是父令,也要順從嗎。假使這樣不問父親的命令是合道理,或者是不合道理,甚至於與道理相反的,那麼你一律要順從,可謂孝乎,這可以說就是孝嗎?
曾子這麼一問,孔子就答復他了,是何言與是何言與。照你這樣一問,就是說從父之令,那只能說是合乎道理的事情,可以從父之令。如果不合理、非義的事情,也就是不合正義的事情,與正義相反的,怎麼能夠順從呢。如果一律不分的話,不論是合乎道理不合乎道理,都要一律順從的話,這個是何言與,這是什麼話呢。意思就是說,不能那樣說的。那就是是說,從父之令,是要從父在善的這一方面,不善的就不能夠從。那意思就是說,就是要諫了,諫就是勸告了,勸告父親要改善。諫父諫了之後,父親再不聽從的話,那就是據道理,就向父親來諍,諍就是辯論、諍辯。下面就講,必須要有諫諍的道理。
昔者是在古時候,我們研讀孝經,遇到這些地方,用字方面是要稍微注意一點,講昔者的時候,孔子那個時候,像這樣已經是臣子對君父這樣諫諍,已經是很難得見到了。而且孔子那個時候,做國君的、做父親的,這些人能夠接受臣子諫勸,也是少之又少。所以這裏講昔者,昔是在孔夫子以前的時候。
在從前天子有爭臣七人,天子,孔子那時候還是周朝,周天子。講昔者就不是東周了,是西周了。天子有爭臣七人,所謂爭臣,設立這樣的臣子,專門來看天子有沒有過失,天子有過失的時候,這七個臣子,他的任務就是要向天子諫諍,指出天子你要想做的事情,或是對待人有不對的地方,他就出來勸告天子,就諫了。諫是用言語來勸告他,勸告之中就有辯論的意思,就諍辯,就有議論的道理在當中。這個有七個人,有七個人,這是爭臣。
雖無道不失其天下雖無道,天子雖然有些是不合道理,但是呢,還不至於喪失了天下。這裏講了,講什麼呢,這裏講天子。天子的稱呼與前面講的先王有一點分別,古人注解都提出來了。提先王,比如說,周家一開始的時候,文王、武王這都是先王。不但周家,夏商周這三代,開國的時候,比如說,夏朝禹王,商朝開始成湯王,這叫王。周家的文王、武王,這在開國的時候,他旣是居在天子之位上,又是聖人,有聖人的道德。一般講儒學的就說有德有位的人。所以提到先王,一定是有天子之位,又有聖人之德。這樣看起來,先王他不會沒有道,都是有道的。禹王,你說他沒有道嗎,他是有道。成湯王也是有道之君,文王武王不必說。再周公,是輔助成王的。都是有德有位的人。在這裏特別要辨別出來天子,先王之後三代,尤其是特別講到周家。周家到後來,雖然在天子之位上那些天子,但他有些不具備聖人之德。所以不具備聖人之德,他就有無道的時候。所以在這裏,只稱呼天子。所以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這個還是在孔子以前的,在西周的時候,他還有爭臣。因為有爭臣七人,雖然天子無道,但是還不會失了天下。比如說,很顯著的講,周家那個周穆王,周穆王他是做了天子,應該坐鎮在朝廷裏面來治天下,他呢,到天下各地方遨遊,這個不能算是有道之君。但是他有臣子,他有爭臣,結果後來,把他諫諍過來了。後來雖然幾幾乎乎要失了天下,但是後來還是沒有失天下。
諸侯呢,有爭臣五人,諸侯就是天子所封的各國的君主,就國君。他有爭臣五人,有五個臣子專門負責諫諍國君。這樣因為有五位爭臣,所以諸侯雖然有無道,不失其國,他的國家不會失掉的。
大夫有爭臣三人,大夫就是國君所封的卿大夫。這樣的大夫他有國君封給他的土地,他旣是有土地,他也是封建制度,世世由他的子孫來享有這個國君封給他的土地,這是大夫之家。大夫有家有土地,他也有臣子,這臣子是家臣。在大夫之家裏做臣子的,叫做家臣。一個明瞭道理的大夫,他要設立家臣三個人,專門來諫諍大夫。有爭臣三人,大夫雖然無道,不失其家,這大夫之家,還不會喪失掉。
士有爭友,士就是士農工商這個士,他是讀書人,讀書人把書讀好了,品德也修養好了,辦事能力也具備了,他將來從事政治。在他正在讀書的時候,他就是士人。他有爭友,士人要交朋友。人在世間,你不論是讀書人,或是其他各行各業的人,都要交朋友。朋友什麼呢,這友字,我們楷書寫這朋友的友字,是這樣的,看不出來。如果寫成小篆大篆的篆文,那就是看出來了,這是兩只手,上面一橫一撇的,這是左手,下面一個又字,那是右手。畫成兩只手的形狀,兩個手接在一起這是友。這個字從兩個手,接在一起,就是說做朋友的如同左右手。我們人要有兩個手,兩個手幹什麼呢,互相幫助,左手要搬個東西,搬不起來,必須右手來協助他。右手拿東西,拿不起來,要左手來協助他。我們要具備兩個手,用兩個手搬東西也好,做任何事情也好,兩個手都便利多了。我們一個人沒有朋友,一個人就好像是一只手,辦不了什麼事情。交了朋友了,就如同是兩只手,一雙手,這時候,做起事情來,很順利能夠成功,所以士要交朋友。交朋友的時候,就要有爭友,旣是真正的朋友,不是說今天你邀我吃吃飯喝喝酒,明天我再回過來,邀你來吃飯喝酒,交朋友不是在這個上面。交朋友是在互相幫助培養品德,互相規勸對方改過,有了過失,就要勸朋友。朋友有過,我做他朋友,我就應該有責任來勸告他。勸告他不聽,我就要用種種的方法,讓他明白,他的過失需要改,那這就是爭友,爭友才可貴。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一個讀書人,他有了這樣的好朋友。所謂好朋友,就是見到朋友有了過失,做任何事情,做得不對,那個朋友就來勸告,教他改,這才好朋友。有了這樣的好朋友,則身不離於令名。這樣的話,這個讀書人,他有這樣的爭友,這個士的本身,就不離於令名。不離就是不會喪失了,離是離開了,沒有了。他不會失掉那個令名,令名是什麼呢,令當善字講,善名,好的名聲。為什麼要好的名聲呢,講孝經,有好的名聲,前面講揚名聲顯父母,有好的名聲,你是一個君子,你是一個讀書明理的人,你是個善人,這都是好的名聲。好的名聲一傳開來以後,人家就想到,這個人他的父母一定很好,把他的兒女教得這麼好。所以自己不離於令名的話,自己有了好的名聲,就連帶的人家都稱讚你這個讀書人的父母,這就是孝道。
再講到父有爭則身不陷於不義。從天子、國君、卿大夫、士到最後就講到父了。曾子問是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這裏孔子就說了,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這裏是不陷於不義,陷就是當陷字講。一個父親有了爭子,他的兒子遇見他有了過失的時候,這個過失,或是他做事情做得不對,待人也有不對的地方,這都是過失,做兒子的要諫勸了。論語裏面也記載也這麼說了,事父母幾諫,事奉父母的時候,幾諫。看到父母有過失的時候,幾諫就是幾微之間,不要等到這個過失已成了再諫,那已經來不及了。就是做兒女的人,隨時要注意父母的言行、做事,種種的行為,看見稍微有不合道理的那種意向,還沒有成為事實,這叫幾,就在幾微之間,如果聽父母講話,就在父母講話的這個語氣裏面,要注意父母未來他的意向如何,意是心理的意思,向,往那個方向去走,你知道父母意向,這個方向走得對或是不對,從你觀察裏面,一發現他在言語之間,發現他將來所要做的事情,方向不對的話,趕快就要勸告。不能等到他一步一步走到難以補救了,造成一個事實,就難以把他挽救回來,所以叫事父母幾諫。做一個兒女的人,這裏是拿父做代表,子也是做代表,父有爭子,有這樣能夠幾諫,在幾微之間,就能知道諫諍父親,父親有這樣的爭子,則身不於不義陷就是不陷於,不陷於不義。不義的事情,義是正義,不義就如同走路一樣,走入邪道上去,不走正道了。這個爭子遇見父親,比如說,父親是做生意的,他看見父親在做生意這方面,想用不正當的手段,跟他的同行來競爭。一方面用不正當的手段想打敗他的同行的人,一方面自己生產的產品,也不注意產品的品質,不注意控制。一個正正當當的一個從事生產的人,他不需要用不正當的手段,打敗其他的跟你同行的業者。同時自己對於自己工廠的產品,要嚴格的控制自己的產品。出產的物品,無論是食物也好,是工業上的機械也好,你都不能夠偷工減料,一定要經過嚴格的檢驗,才能夠生產出來,檢驗得不合格就不能出廠。如果你是這個工廠大老闆的兒子,發現你的父親沒有在這個方面注意的話,那走這個路就不正當了,趕快要諫諍,拿種種的道理。諫諍之後,做父親的人,也因為有這樣的爭子,他本身就不會陷於不義,一切都是規規矩矩的。工廠裏面生產出來的物品、食物,讓消費者吃了以後有好的享受,沒有那些發生食物害人的成分在其中,隨時改良他的產品。用在用具方面,產品也是更重要,他就是一切合乎正義。果然自己經營的工廠,這樣在品質管理得這麼好的話,他不需要跟人家競爭,所以不陷於不義。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經第十九集发布于2024-05-13 15:24:16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