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孝經研讀

孝經第二十一集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前面孔夫子講到把古時候明王,明王就是例如三代的時候,夏商周三代開國的時候,這些天子都是明王,他們事父孝事母也孝,然後所得的感應,天地明察神明彰著。今天接著下面就要講了,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雖然是天子,前面明王講的,明王對於他的父親都要講孝,對於事母,對於父母都要講孝。以這個孝然後事天地,自然感應,就是明察了。因此在這裏說,雖然是天子,那時候天子那是最高、最尊貴,必有尊也。必有尊也,那就是是就一般人來看,天子是最尊的,可是天子還有尊,他尊的是什麼呢,比天子還要尊、還要高的、還要尊貴的,是誰呢。
言有父也,天子有父親,父親就是包含母親,天子有父母。有父親你就是說,天下你最高,但是還有比你高的、比你還要尊的,那就是是你的父親。除這以外,天子必有先也,先是什麼呢,先是諸兄,諸兄,天子有年紀比他長的,他也有哥哥。言有兄也,旣是有兄也,天子在與家人宴會的時候,包括他家族的人,家族的人是什麼呢,父親,除了自己父親以外,還有家族裏面的伯父,還有遠方的伯父,這叫諸父,不只一位。兄呢,在同一個家族裏面,有年齡比他長的同輩分的,叫兄,叫諸兄。在皇家、在家族裏面來講,有什麼宴會,就是要尊重諸父,尊重諸兄。這是必有尊也,是言有父也必有先也,先就是把諸兄,讓諸兄在前,行禮,這個禮,吃飯也好,行路也好,總是讓諸兄在前面,讓他先,先讓他前,這是必有兄也。
宗廟致敬不忘親也。宗廟,要祭祀宗廟,宗廟是什麼呢,宗廟就是祖宗。在宗廟裏面祭祀祖宗,最重要的是一個敬字,恭敬祖宗。恭敬祖宗就是不忘親也。包括自己的父母親,死了之後,就入了宗廟。父母親上面有祖父母,一代一代推上去,推到始祖,這是宗廟裏面供奉的祖先。這就是不忘親,親就是自己從父母開始,一直數到自己的始祖。不忘親就是不忘本,不忘根本。前面講到事父孝,事天明,事母孝事地察,父母,我們每個人身體由父母生的,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給我們的,但是就整個我們人類在天地之間,天地就是我們人類,以及萬物的父母。所以講到不忘親,從不忘自己的父母祖先,跟前面照應了,事天地也都是不忘本。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天子應該是至高無上的,沒有人比他更上的。可是他必須要修身,按照中國文化來講,你治天下,平天下先要把自己國家治好,要把國家治好,先看你的家族,你齊家,你家裏的倫常、事情是不是整理得很好,叫齊家。齊是整整齊齊的,就是倫理、不亂。齊家能不能齊得好,就是看自己修身。自己不能修身,沒辦法齊家。家都不能齊,治國也不行,更不能治國。國不能治,你想平天下,那怎麼辦得到。所以天子在這裏講要修身。修身的話,慎行。慎是謹慎,自己的行為要特別謹慎。也就是說,自己雖是天子,必須懂得做人之道。做人之道,修身是齊家之本。齊家是什麼呢,齊家最重要的,家裏的家務事情,當然是要整整齊齊,最重要的是家庭裏面天倫的關係。父慈子孝,夫婦要互相尊敬,兄友弟恭。必須在這上面,倫常方面做得非常實在,這就是敦厚倫常,盡到自己的本分。這個必須自己先修身,修身怎麼修呢,講到深入的地方,就必須起心動念的時候,不要有私心。我們普通人起心動念的話,都是為自己。天子要修身,起心動念就是要為天下人。本身一己的利益,什麼都不要想,這就是修身。這是在心理方面,必須這麼做。只要內心這麼做,然後表現出來的話,就能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互相尊敬,和順相處,自然就表現出來。慎行呢,就是從自己的起心動念,一直到家庭裏面跟家人相處,自己的行為要特別的謹慎。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為自己,一切要為他人來著想。心理所想的,行為上所表現出來,都是為人而不是為自己,這是聖賢。講淺一點,自己做人的行為,不要有欠缺。
修身慎行,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恐辱先也。唯恐侮辱了自己的祖先。天子在修身、在慎行方面,做得非常完善,那麼人家看,哎呀,這個人他的祖宗有徳。人家說一句你祖宗有徳的話,就是因為你修身慎行,讓祖宗都有人家來稱讚。反面上來講,天子修身慎行欠缺了,有了過失了,甚至於有了犯罪的這種行為了,人家一罵,祖宗缺了徳了,有這樣的子弟出來,這是辱了先。所以修身慎行,唯恐侮辱了先人。
宗廟致敬鬼神著矣。祭祀宗廟,祭祀宗廟的時候,宗廟要致敬,必須要恭敬。恭敬的時候,才能夠感應鬼神來享受你這個祭祀的。鬼神著矣,天子祭祀宗廟的時候,在祭祀之前三天,三天之內要齋戒沐浴。所以齋戒沐浴就是使這個心,對祖宗那種恭敬,全心,全副的心都在恭敬祖先。以這樣虔誠的恭敬祭祀宗廟,這個鬼神,鬼神就是祖先,包括已死的父母,就來接受你這個天子的祭祀,著矣著矣就是就來,很顯著的就來了。這是做天子的人,他就能感受到,祖先就到了。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所以,講到孝悌,這就照應前面,天子必然有尊的,就是言有父。除了自己已死的父親以外,還有家族裏面諸父。必有先也,就是有諸兄,這就是講孝悌。所以孝悌之至,孝悌能夠行到圓滿的境界,至,至就是做到圓滿,孝也孝到最圓滿。悌,對於諸兄一切讓他,有所先的,這也是對諸兄,把對諸兄這個道推廣給天下人,也做到圓滿。做到圓滿的時候,通於神明。通就是感通,普通講我們人在世間,與神明陰陽相隔。但是,這裏講通,怎麼通呢,中庸裏面講,至誠之道可以先知。至誠之道,就講孝悌之至,孝悌行到最圓滿,這顆心、至誠心來行孝悌,他就通達神明,時間空間,把它貫通。我們現在所感覺到時間空間,在這個時間,我們對於以前的時間,或是以後的時間,所發生的事情,我們不了解。就空間來講,我們在這個地區,不了解這個地區以外他方的世界,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呢,就是我們的至誠心沒有顯現出來。孝悌之至,就是把我們至誠心顯示出來。至誠心顯示出來,就是孝悌之至。把時間的假相,空間的假相,都撤除掉了。所以神明就能貫通。貫通神明。
而且光於四海,與神明貫通,就是自己的本性裏面那個光明,跟神明的光是連在一起,這才是通。旣然自己本有的光明,跟神明通了,那自己的光明,就能光於四海。四海就是除了中國這個天下,中國這個天下當然是有你這個天子的光眀來照遍全中國,還有四海就是中國以外的東西南北四方,四方那些人,你都能夠用這個光明來照明他們。無所不通,所以沒有不能通。你這麼光於四海,你這樣的天子,你旣然能夠把自己所治理的天下,那個時候就是整個中國這個天下,那時候天子封的各國諸侯,都是在他天下之下,你光明教化,你治理之下的天下人,都能夠受你的光明教化,中國以外的,他也能感受你的光眀,你的文化。你天子這個文化也能讓他們感受,讓他們來向你學習,這就是無所不通。只要天下人以及四海之外的所有人,都能夠接受你的光明。光明是個代表,就是你這個有智慧的教化,聖人的教化。聖人的教化就是對待一切人平等無私,一切是天下為公。這種教化教育天下人,自然都通了。所謂治國平天下,天下自然都太平了,天下太平了。這都是由於你這個孝悌之至,孝悌做到圓滿的境界,你就能治國平天下。
講到這裏,舉出詩經裏面三句話。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前面講孝悌能夠做到那樣圓滿,就能得到神明的感應,天地的感應,那就是無所不通。說完了這種感應,這種美好的事情以後,他就舉出詩。這幾句詩就是我們現在所讀到的詩經,詩經大雅那一篇。詩經有四種,一是風,風是各國的國風。一是雅,雅有小雅有大雅。再第四就是頌。詩有四個體裁,這四個體裁,這裏舉出大雅篇裏面。大雅有文王,周文王那個詩裏面。大雅那篇詩叫做文王有聲,文王就周文王,有聲,有沒有的有,聲音的聲。在文王有聲那篇詩裏面,那個詩是讚美文王。他拿這個三句詩來讚美,前面講行的孝悌之道。這個自,自西自東的自,自當從字講,從西邊從東方。自南自北,從南方從北方,那就是是四方。這個怎麼呢,從近處往遠處,自西自東自南自北,講四個方向,無思不服
無思不服,沒有思而不服的,也就是說無所不通的意思。古人注解就是說,從近處到達遠處,以至於四方,無思不服就是說無所不通的意思。從近處到遠處,詩裏面講,就拿這個三句詩來印證前面講孝悌之道,孝悌就是從近處,自己在家裏修身慎行的時候,就是從孝悌來開始做,來修行孝悌之道,這是近處。從自己在家庭裏面,修養孝悌之道,然後擴充到天子的朝廷,擴充到自己所治理的各國諸侯,這就是天下,以至於東西南北四方,也就是前面所講的四海。無思不服,沒有一個地方,所謂服是服從,服從什麼呢,服從你這個孝悌的教化。你自己在家裏盡到孝悌之道,拿這個孝悌之道來教化天下人,天下人以外的還東南西北,都會服從你這個孝悌之道、這個教化,這就是服從你這明王的教化。這是詩經裏面來做前面講孝悌之道的一個印證。這個是不論天子以至於一般人,都應該學孝悌之道。
下面是第十七章,十七章講事君章。事君,這個注意,事君就是幫助君主去辦事。這裏注意這個君,這一章是接著前面明王,明王都要學孝悌之道,拿這個孝悌之道教化天下人 ,他是明君,是聖人。這樣的君,要去事他。這樣的君主,替君主辦事,就是替天下人辦事。明君所做的事情,都是為天下人做事情,不是為自己做事。所以一個讀書人,講究事君先要看看,這個君,在三代來講,是不是夏禹王,還是成湯王,還是周家的文武、周公,這樣的君就去事。不是這樣的君,像那夏桀王,殷紂王,周家後來的周幽王,這樣的君我們就不能夠替他辦事。因為這些君主,他的事情,他為自己做事情,把天下的財富搜刮進來,供他自己來享受,這不是明君。一個讀書人,就不應該替這樣的君主來辦事情。替這樣的君主辦事,古人所講的助桀為虐,就是等於幫助夏桀王來虐待天下民眾。因此在事君這一章,要確定所事的是明君。下面就孔夫子說了,
事君章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孔子說,講到事君之道,君子之事上也,上是指的明君。君子就是一個讀書人,你出來,去事君,你出來從事政治。那就是是到明君朝廷裏面,去替明君辦事,叫事上。你事上的時候,替明君辦事的時候,進思盡忠,進是進見君主的時候,你去見君主的時候,你就要想到如何要對君主盡忠,對君主盡忠,君主是替天下人辦事的,你就等於替天下人盡忠。所謂忠是什麼呢,忠心耿耿的,不能虛假。實實在在的盡自己的心力,為君主做事,也就是為天下人做事,盡忠
退思補過,如果君主有一些做事情,事情處理得不恰當,這就是過失了。那你退朝回來的時候,一般說上朝是見君主,退朝回家是不辦公,在家裏休息,你退回來還想到,今天君主有那些事情,有些不適當,有了過失。那就是想到,想什麼辦法來替君主來補過。所以一個君子事君、事上,不管上班的時候,不上班的時候,心思都在事君這上面。上班的時候就上朝了,進思盡忠,下班的時候就是從朝廷裏面回來,也要想到今天君主做事有沒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要想想。想到有過失的話,趕快明天就要想辦法替君主補過。
將順其美,順美,君有好的,美好的,美好之德,美好的事情,那你一切都順乎君主的這個美德、美的事情,就幫助他,順從這樣,繼續的來往前行,行就是實行,讓君主美得更美,品德往好的更好。辦的好事,好上加好,叫順其美
匡救其惡,匡當正字講,君主有什麼惡,惡是什麼呢,惡與過是不同的,過是過失,無心的。惡是有心思,有心做了不好的事情,君主有時候他自己沒有想到,那麼你就要匡救其惡。匡當正字講,救呢,當止字講。你趕快就要把他扶正來,讓他惡不要再繼續了。你這樣的事君,君就由於你這樣的忠臣,只有善,只有美,而沒有過,沒有惡,都是由於你盡忠來的。
所以上下能相親也上下相親,上下是就君臣講的,在上的是君主,在下的是你這個做臣子的人,君臣同心同德。同心同德就是相親。孔子也曾經講,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是什麼?性是自己的本性,你能夠這樣盡忠,順乎君主這種美德。君主有美德,做臣子的人,也是盡忠有美德。這種美德就是從自己的理性裏面出來的,相親,上下能夠相親。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經第二十一集发布于2024-05-13 15:23:53

美丽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