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教授讲 孝經研讀

孝經第二十二集(完结)

後面一段是孔夫子引用詩經裏面幾句話。這幾句話我念一下,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這首詩在小雅裏面,詩經有小雅有大雅,在小雅裏面有一篇詩,叫做隰桑那一篇詩。在那一篇詩裏面有這幾句話。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那一篇詩,根據那一篇詩前面的小序裏面說明,那一篇詩是諷刺周幽王的,周幽王不算是明君了。那時候,詩人就作了這一篇詩來諷刺他。諷刺他,古人作詩是溫柔敦厚的,沒有講別的,就是想到一個明君,不要用小人,要用君子。想到要用君子在朝廷裏面,那就是是太好了,大意是如此。所以這裏講心乎愛矣心乎愛矣這個心指的是什麼呢,這是做臣子。臣子的心一心愛護君主。遐不謂矣,遐是遠,就是離開君主遠的話,不在君主身邊,遐那是遠。不謂矣,在心理想法還不算是遠。為什麼呢,雖然離君主遠,心還在君主上面。那一顆愛君之心,還在君主身上,遐不謂矣遐不謂矣是倒裝句法,不算是遠。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愛護君主這個心,藏在他的心中。何日忘之,沒有一天能夠忘記的。那時做詩的人就想到,有這樣的一個人來做臣子,這樣的人做臣子,一心只愛護君主。在君主身邊固然是愛護,就是不在君主身邊,在遠處,遠處也不算遠處,他心還是放在君主身上。這樣看起來,他心裏只有君主,沒有一天能夠忘懷。這是詩裏面講到這幾句話。孔子就引用詩這幾句話,來印證上面所講的君子之事上也。君子事君盡忠,就要像詩經裏面所講的這個樣子。這是事君章。
下面是第十八章,也就是孝經的最後一章,最後一章是喪親章。喪是喪亡了,父母死了。父母死了叫喪親。在孝經裏最後一章,就是講到喪親的時候,做一個孝子,父母在世的時候如何孝。父母不在世,從死亡一直到後來祭祀,都是要盡到孝道。所以喪親這一章擺在最後,就是說一個人要盡到孝道,全始全終,始終都要盡到孝順之道,所以這是最後一章。下面我們就看這一章孔子講的經文了。
喪親章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蔔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孔子說了,子曰就是孔子說了。孝子之喪親也,一個孝子他的父母親死的時候,那叫喪親。他在父母之喪的時候,怎麼辦呢,哭不偯,一個孝子在父親死,或是母親死的時候,自然是有哭的。但是哭這個字講不偯,偯是什麼意思呢,根據唐玄宗的注解,氣竭而息,聲不委曲。所謂氣竭而息,哭的聲音就一直號啕的號出來。一個人出的呼吸,有的呼吸時間長,有的呼吸時間短,不管是長是短,這個氣息,一發出來這個氣,到了氣不能接續的時候,就要停下來。這種聲音不能委曲,委曲是婉轉的。那個意思就是說,什麼叫委曲呢,委曲有的人說是形容某人的哭泣,哭泣就像唱歌一樣的,有旋律,聲音有高有低,那種叫委曲,婉轉。孝子在父母死的時候,哭泣的時候,就是一直放聲來號啕大哭,這個聲音沒有委曲。哭得這個氣到了不能接續了,稍微停息一下。停息的話然後氣再上來再就一直哭下去,叫號,號哭,哭不偯
禮無容,禮,什麼禮呢,孝子當父母死的時候,有他的親戚朋友來吊祭的時候,他見到親戚朋友的時候,當然要行禮,這一定要行跪拜禮的。跪拜禮怎麼呢,那就是是頭面要著地的,要稽首,稽是稽留,稽留在地上。古時候講行禮有一定的禮的容貌,孝子在這個時候行禮無容,不講一定、平常的禮貌。頭著地不必那麼從容的,一切都是一種悲傷的情緒,從禮拜的時候可以看得出來,叫禮無容無容就不是正常的禮容。
言不文,有人問話,我們一個人在正常的時候,說話總是有修飾的,這句話說得是不是很完整,言語要說得很通順。孝子在這個時候,有人跟他問話,他答復得就是言語不文,錯亂的時候也可以,不講文飾的。
服美不安,穿的衣服,就指的喪服,喪服就指的衰,孝子斬衰,次一等的那就是是齊衰,這裏講斬衰。孝子在父母親死的時候,穿著平常的衣服心理不安,平常衣服總是美ㄧ點、好ㄧ點。可是在父母死的時候,穿平常衣服心理就不安,所以要穿喪服。現在我們看到,有親戚朋友他家裏有喪事的時候,孝子穿的斬衰,就是用麻織成的衣服,旁邊縫也不把它連綴起來,卽服那個麻衣,那個是不美的,必須穿那種衣服心理才安,穿美好的衣服心理不安。
聞樂不樂,聽到有人奏的音樂,心理不快樂,心理更難過。食旨不甘,吃的平常的飲食,平常的飲食,一般總是要合乎自己的口味,吃下去味道很好。你叫一個孝子吃平常的飲食,吃不下去,不甘,吃在嘴裏覺得很苦惱。所以一個孝子在父母親死的時候,三天之內吃不下去。好的東西食旨不甘,吃不下去,不好的東西,連喝水都不想喝,此哀戚之情也。做個孝子這種哀傷,戚是 傷到心理很痛苦,叫哀戚,孝子的情是這樣表現出來。前面講到食旨不甘,再好的東西都吃不下去。
這樣一直不想吃東西,怎麼辦呢。三日而食,三天之後要吃東西了。這個一般現代人,不研究孝經他不知道,這孔夫子講的,孝子死了父母的時候,你還限制他三天之後才吃飯,這個好像不合乎人情。這是一種誤會。什麼誤會呢,古時候的人心都是厚道。孝子,父母在世的時候,他想到父母對於他的那種恩德,要報答父母,要養父母的心,孝順父母。父母所需的飲食,一切他都要奉養。父母死了,他不能夠再像父母在世那樣奉養父母了,一想到這樣,是苦不堪言,太痛苦了。痛苦時候,想到父母這樣的恩德,今後怎麼報答呢。自自然然的,他飲食沒有胃口,飯也不能吃,水也不能喝。從父母一死,孝子就是這樣的哀傷。聖人,這是孔夫子在這裏講的,另外禮記裏面也制定的,為了孝子,對於這個身體,不要過於受了傷害。你三天不吃飯,還可以撐得過去。三天之後,如果繼續再不吃東西、不喝水的話,那個身體就維持不下去。所以孔子在這裏說三日而食,前面講食旨不甘,那形容哀戚之情自然的表露出來。表露了,經過三天之後,你必須要吃。再不吃你身體不能維持,甚至於生命也不能繼續活下去,所以孔子在這裏說三日而食。過了三天,必定要吃東西。
這個是什麼呢,教民無以死傷生,教化一般人民,就是教化一般,人人都有父母,父母都有死的時候,教一般民無以死,不要因為父母之死,而傷了自己生命。這個死是指父母死,傷身是指自己。無以,不要因為父母死,而多少天都不吃,就傷了自己的生命。所以聖人教一般人,父母死的時候,你三天之後一定要吃東西。
為什麼呢,毀不滅性,毀是哀毀。父母死孝子一定是哀傷,哀傷的時候,從心理到身體自然有所毀。毀不能過分,不能滅性。性是性命,不能把自己性命都滅掉了,滅性就死了。不能因為父母死了,自己是心理也傷感到極處,身體多少天不吃飯,不喝水,身體也毀了。毀了最後把性命也毀掉了,滅掉了。聖人防止人傷了身、滅了性,所以要規定他三日之後一定要食,要吃東西。
此聖人之政也。聖人實行仁政,政就包含有教育,施政是這樣做的。自己這樣做,教一般民眾也要這樣做。這就是聖人之政,講究孝道。孝道對於喪親的時候,要有一定的哀傷,不能太過了。哀傷不要使自己傷了身,不要使自己毀了性命。政是聖人的仁政,他是愛護一般孝子。
喪不過三年,孝子在父母之喪的時候,要守喪三年。為什麼要守喪三年,示民有終也。有三年之喪,要有限制。這個我們現在人好像也有誤解,父母之喪的時候,為什麼要守喪三年,這時間太長了。古人都是厚道,那對於父母盡孝沒有時間的限制。一個孝子孝順父母,父母在世的時候,固然隨時隨地心思都要放在父母身上,要孝順父母。父母死了以後呢,禮記裏面就講,大孝終生慕父母,一個大孝子,盡這個孝子一生,只要他在有生之年,還有一口氣存在,他對於父母的恩德不會忘記。旣然對於父母的恩德不忘記的話,父母雖不在世的時候,他時時刻刻想到父母。尤其父母剛剛過了世,過世之後有滿七的時候,有滿百日的時候,然後滿一年,滿二年,滿三年的時候,這是後來聖人制禮有一個時間的限制。沒有時間限制,一個孝子豈止三年,他對於父母,思念父母的心,永久是不會忘記。因此聖人制禮加以限制,你孝子守喪期的時候,三年,不過三年,不要超過了三年。不超過三年表示,示民有終也。示民就是凡是孝子們,要告訴他,你呀對於父母盡孝,父母死了以後,你思念父母的時候,在三年之內,可以時時刻刻思念父母。過了三年之後,不要那樣繼續了。喪期有一個終結的時候,如果沒有個終了的時候,這個孝子這一生就一直思念思到自己死了為止,那這個也不合乎父母心理。父母在天之靈的話,他知道他的兒子這樣為他而死,其他什麼事情都沒做,這父母心理也不好過,所以聖人制禮,順乎人情的。對於已死的父母來說,對於孝子本人來說,都要合乎中道。合乎中道是怎麼呢,守孝三年,可以說是一個終了的時候。
為什麼定出三年呢,孔子也講過,這在禮記裏面就引用孔子的話。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一個人由他父母生下來,生下來,這個子是父母的兒子,包括女兒。一個子女由他母親生下來以後,他什麼知道,他什麼事也不知道,什麼事情自己也不能辦。旣不會說話,吃東西自己也不會拿。古時候兒女生下來,由母親餵奶,用母親的母奶喂他,這個嬰兒什麼都不知道,用母親母奶來養兒女。行動,生下來這個嬰孩也不會行動,由父母來懷抱他。懷抱什麼,懷抱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三年會走路了,可以父母不要懷抱他了。這只是用最低的,一個父母對兒女的恩德來講,這是最少的一個標準來說的。兒女雖然會走路了,他的行動不是跌倒了,就是很多還要父母照顧的。不會講話,父母要教他練習說話,一直到長大教育成人,成人之後父母還關心他。所以在這裏講三年,只是說三年之後會走路的時候,可以免於父母之懷。就這一個意義來講,父母死的時候,孝子要守喪三年。這還是聖人制禮給孝子的一個限制,如果不給孝子這個限制,那個古人孝子心理對父母之恩,那種報恩的心非常殷切,沒有這個限制他何止三年。所以聖人在這裏講不過三年,不要超過三年,就是你這個守喪,應該有個終結的時候。
下面就講了,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這講辦理喪事。辦理喪事,要給父母預備棺材,家裏財力許可的話,除了棺材以外,還要套在棺材外面的槨,兩層。在入殮的時候,要有衣服。衣是入殮父母所穿的衣服,衾是裹父母身體的被服,而舉之,舉之就是慎重的,把父母的屍體舉起來,然後入殮,進入到棺材裏面。然後,入殮之後陳其簠簋,簠簋是那個祭品,承載祭品的那種器具,一個叫簠,一個是簋,都是器具。而哀戚之,用那些祭品,用簠簋把它陳列出來。為什麼叫簠簋呢,簠簋是竹子編的,用很樸素的器具,盛祭品祭在父母的靈前,而哀戚之
擗踴哭泣,哭泣的時候,哭是放出聲音來,泣是沒有聲音,流眼淚。擗是跳起來,踴也是跳起來。為什麼,兩者都是跳起來,男子叫踴,跳得很高。女子,孝女叫擗,擗不像男子跳得那麼高。就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哀以送之,就是送父母的靈柩,到外面去安葬。蔔其宅兆而安措之。宅指的是墳墓,兆是指的墓地。要蔔、要問好了,選擇。蔔是古時候要找專家,選擇地理、安葬的那個墓地要好。現在人講風水,古時候雖然沒講風水,但是事死如事生,選擇一個陽光水份空氣都好的地方,蔔其宅兆而安措之
為之宗廟,天子有宗廟,國君有宗廟,普通人有家廟。然後定期的,父母在宗廟裏面,為父母安上一個神位、牌位,來以鬼神享之,父母死了,名稱叫鬼,鬼神,讓祂在宗廟裏面享受祭祀。春秋都要定時的祭祀,以時思之。為什麼定春秋呢,定期的來想到父母,就不忘父母。
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父母在世的時候,孝子對於父母,要愛父母,要敬父母。父母死的時候,怎麼樣事死,前面事生,怎樣事死,哀戚,一心在那哀戚,能夠這樣,父母在世的時候,父母不在世的時候,這樣做到愛敬哀戚,生民之本盡矣。生民就是一般人,生民之、天下人他這個報本,知恩報本可算是盡到了,盡到就是沒有缺陷了。
死生之義備矣,死生,這裏為什麼不講生死呢,儒家講的跟佛家是一樣的,生死不是這一生死了什麼都沒有,這一生死了以後,還有來生。這個死生就是說,這一生死了還有來生。所以叫死生,死了以後,又有生。生了以後,又有死,就死生之義備矣。旣是這樣,在父母死的時候,盡到死生之義,這就完備了。
孝子之事親終矣,孝子事親,父母在世的時候,他要盡到愛敬這個孝道。父母不在世的時候,他要盡到哀戚,這就是終,有始有終。哀戚怎麼盡到呢,前面講孝子守孝,不能超過三年。不能超過三年,以後呢,以後啊,這個前面講宗廟。入了宗廟,春秋祭祀,以時思之。就這個思字上面,在禮記裏面講過,古人祭祀的時候,宗廟,宗廟這個廟字是什麼呢,廟字漢儒寫的白虎通裏面講,廟當貌字講,人的面貌。宗廟就是祖宗的,你入了宗廟就如同看見祖宗面貌。所以古人在春秋祭祀的時候,進去祭祀的時候,誠心誠意的, 一顆至誠心的孝道那個孝心,這個至誠心就是思字,思想。思念父母一直到祖先,歷代祖宗。宗廟裏面從始祖到自己的父母,在祭祀的時候,就憑這一顆孝心,在那思念。就如同看見父母的面貌,歷代祖先的面貌,現在入了宗廟來祭祀的話,都看見了。這還不算,祭祀完了之後,出了宗廟。出了宗廟,如同聽到,父母以及祖先在那裏歎息之聲,父母在宗廟裏面還有歎息呢,歎息的聲音。他這怎麼聽出來的,就是這個以時思之。一顆思念父母以及祖先的這種孝心,感應來的。這是中國講究這個孝道,就憑這個思心,思念、孝道這個至誠心。從孝道盡到最完美的地步,孝子他就能夠修成為聖人,自己就能夠了生死,就把生死問題解決了,就憑這一顆孝心,能夠成就聖人。這是中國文化,孔子講這部孝經,最重要的一個,父母在世與不在世,就憑思念父母這種恩德,這個孝子。
孝經講完了,這是中國經書裏面,一部很重要的經典。照著這樣學,我們可以學成在人世間,一個正人君子,進一步學得好,就可以學成賢人聖人。今天說到這裏,這部經就完了,往下我們再跟各位共同再學其他的經典。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孝經第二十二集发布于2024-05-13 15:23:4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