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議:

(摘自臺中蓮社·明倫月刊之學海無盡藏http://www.minlun.org.tw/2pt/2pt-2-7-LUGS/01.htm

論語集釋卷一

學而(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考異】皇侃論語義疏本(下簡稱皇本)「說」字作「悦」。翟灝四書考異(下簡稱翟氏考異):古喜說、論說同字,後漢增從「心」字別之。「悦」初見廣韻。徐鉉新修字義云:「經典只作『說』」。然毛詩「說懌女美」,陸氏釋云:「又作『悦』。」爾雅釋詁:「悦,樂也。悦,服也。」皆書作「悦」。而孟子但用「悦」字,則二字通寫已久。「說」之見二十篇者,如公冶長篇「子說」、雍也篇「非不說子之道」、「子路不說」、子罕篇「能無說乎」、子路篇「近者說」、陽貨篇「子路不說」、堯曰篇「公則說」,皇本俱作「悦」。惟先進「無所不說」、子路「易事而難說」,仍如監本。

按:翟灝四書考異【考證】精博。關於論語條考部分,本書收錄極多。標題仍稱【考異】者,示不敢掠美也。

【考證】白虎通:子者,丈夫之通稱。顧炎武日知錄:周制,公、侯、伯、子、男爲五等之爵,而大夫雖貴,不敢稱子。春秋自僖、文以後,執政之卿始稱子。其後匹夫爲學者所宗亦得稱子,老子、孔子是也。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僅一見。汪中述學別錄:古者孤卿大夫皆稱子,子者,五等之爵也。周官典命:「公之孤四命,以皮帛眡小國之君。」大行人:「大國之孤,其禮眡小國之君。」春秋傳:「列國之卿當小國之君。」小國之君則子、男也,子、男同等,不可以並稱,故著子去男,從其尊者。王朝則劉子、單子,列國則高子、國子是也。王朝生稱子,沒配謚稱公。列國生稱子,沒配謚亦稱子。此其別也。稱子而不成辭,則曰夫子。夫者,人所指名也。春秋傳「夫固謂君」,「夫豈不知」,服云:「夫謂鬬伯比。」「夫石猶生我」,服云:「夫謂孟孫。」「夫不惡女乎」,服、杜並云:「夫謂太子。」以夫配子,所謂取足以成辭爾。凡爲大夫,自適以下皆稱之曰夫子。孟獻子,穆伯之孫。穆伯之二子親爲其諸父,而曰夫子。崔成、崔彊稱其父亦曰夫子。故知爲大夫者例稱夫子,不以親別也。孔子爲魯司寇,其門人稱之曰子,曰夫子,後人沿襲以爲師長之通稱,而莫有原其始者。劉寶楠論語正義(下簡稱劉氏正義):「曰」者,皇疏引說文云:「開口吐舌謂之爲曰。」邢疏引說文云:「曰,?也。從口,乙聲。亦象口氣出也。」所引說文各異。段氏玉裁校定作「從口,乙象口氣出也」。又引孝經釋文云:「從乙在口上。乙象氣,人將發語,口上有氣,故曰字缺上也。」「學」者,說文云:「斅,覺悟也。從教,從冂。冂尚朦也。臼聲。學,篆文『斅』省。」白虎通辟雍篇:「學之爲言,覺也,以覺悟所未知也。」與說文訓同。

【集解】馬融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王肅曰:「時習,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爲悦懌。」

按:何晏集解?序云:「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爲之訓解,而世不傳。至順帝時,南郡太守馬融亦爲之訓說。」邢昺疏云:「馬融亦爲古文論語訓說。」皇侃疏謂爲魯論訓說,非也。隋、唐志皆不載,佚已久。王氏義說,史志亦稱「注」,何晏集解?序與陳群、周生烈並云「義說」。七錄有王肅論語注十卷,隋唐經籍志云亡,而唐書?藝文志、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並有王肅論語注十卷。蓋隋代散失,至唐復出,今則佚不可見矣。惟論語馬氏訓說二卷、王氏義說一卷各有輯本,在玉函山房輯佚書中。

【唐以前古注】皇侃義疏(下簡稱皇疏):曰者,發語之端也。許氏說文云:「開口吐舌謂之爲曰。」(按今說文無此文。)凡學有三時:一是就人身中爲時,二就年中爲時,三就日中爲時也。一就身中者,凡受學之道,擇時爲先,長則扞格,幼則迷昏。故學記云「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是也。既必須時,故內則云「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八年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學書計,十三年學樂、誦詩、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並是就身中爲時也。二就年中爲時者,夫學隨時氣則受業易入。故王制云「春夏學詩、樂,秋冬學書、禮」是也。春夏是陽,陽體輕清,詩樂是聲,聲亦輕清。輕清時學輕清之業則爲易入也。秋冬是陰,陰體重濁。書禮是事,事亦重濁。重濁時學重濁之業亦易入也。三就日中爲時者,前身中、年中二時,而所學並日日修習不暫廢也。故學記云「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是也。今云「學而時習之」者,時是日中之時也。

【集注】學之爲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爲,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說,喜意也。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悦,其進自不能已矣。

【餘論】朱子文集(答張敬夫):學而,說此篇名也。取其篇首兩字爲別,初無意義。但學之爲義,則讀此書者不可以不先講也。夫學也者,以字義言之,則己之未知未能而效夫知之能之之謂也。以事理言之,則凡未至而求至者,皆謂之學。雖稼圃射御之微,亦曰學,配其事而名之也。而此獨專之,則所謂學者,果何學也?蓋始乎爲士者,所以學而至乎聖人之事。伊川先生所謂「儒者之學」是也。蓋伊川先生之言曰:「今之學者有三:辭章之學也,訓詁之學也,儒者之學也。欲通道,則舍儒者之學不可。尹侍講所謂『學者,所以學爲人』也。學而至於聖人,亦不過盡爲人之道而已。」此皆切要之言也。夫子之所志,顏子之所學,子思、孟子之所傳,皆是學也。其精純盡在此書,而此篇所明又學之本,故學者不可以不盡心焉。毛奇齡四書改錯:學有虛字,有實字。如學禮、學詩、學射、御,此虛字也。若志于學、可與共學、念終始典於學,則實字矣。此開卷一學字,自實有所指而言。乃注作「效」字,則訓實作虛,既失詁字之法,且效是何物,可以時習?又且從來字學並無此訓,卽有時通「效」作「傚」,亦是虛字。善可效,惡亦可效。左傳「尤人而效之」,萬一效人尤,而亦習之乎?錯矣!學者,道術之總名。賈誼新書引逸禮云:「小學業小道,大學業大道。」以學道言,則大學之道,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是也。以學述言,則學正崇四術,凡春秋禮、樂,冬夏詩、書皆是也。此則學也。黄式三論語後案(下簡稱黄氏後案):學謂讀書,王氏及程子說同。朱子注學訓效者,統解學字於第一學字之中,如「孰爲好學」、「弟子不能學」、「願學」、「學道」,必訓爲效而始通。其引程子說學爲讀書,時習爲既讀而時思繹,則此章之正解。黄直卿語錄甚明。此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雖曰未學,必謂之學」,下篇學、思對言,學、問對言,好學、忠信對言,博學、約禮對言,文學德行對言,學易、學詩,學禮皆謂讀書,而又斥「何必讀書,然後爲學」之佞。蓋學者所以學聖人之道,而聖人往矣,道在方策也。劉逢錄論語述何:學謂刪定六經也。當春秋時,異端萌芽已見,夫子乃述堯舜三王之法,垂教萬世。非是則子思所謂「有弗學」也。焦循論語補疏:當其可之謂時。說,解悦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時也。「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時也。「求也退,故進;由也兼人,故退」,時也。學者以時而說,此大學之教所以時也。

按:「學」字係名辭,集注解作動辭,毛氏譏之是也。惟其以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爲爲學,則精確不磨。今人以求知識爲學,古人則以修身爲學。觀於哀公問弟子孰爲好學,孔門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而孔子獨稱顏淵,且以不遷怒、不貳過爲好學,其證一也。孔子又曰:「君子謀道不謀食。學也,禄在其中矣。」其答子張學干禄,則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是可知孔子以言行寡尤悔爲學,其證二也。大學之道,「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其證三也。

【發明】焦氏筆乘:李彦平曰:「宣和庚子,某入辟雍。同舍趙孝孫仲脩,伊川先生高弟趙彦子之子也,於某有十年之長。辛丑春同試南宮,仲脩中選,而某被黜。仲脩勉之曰:『公盛年一跌何傷,姑歸讀書可也。』某意不懌。趙曰:『公頗讀論語否?』卽應之曰:『三尺之童皆讀此,何必某。』仲脩笑曰:『公卽知讀此,且道「學而時習之」以何者爲學?』某茫然不知所對。仲脩徐曰:『所謂學者,非記問誦說之謂,非絺章繪句之謂,所以學聖人也。既欲學聖人,自無作輟。出入起居之時,學也。飲食游觀之時,學也。疾病死生之時,亦學也。人須是識得「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方可以學聖人。』某聞其言,頓若有悟。」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考異】陸德明論語釋文:「有」,或作「友」,非。白虎通?辟雍篇引論語曰:「朋友自遠方來。」 阮元論語校勘記:鄭氏康成注此云:「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是舊本皆作友字。臧庸拜經日記:白虎通?辟雍篇:「師弟子之道有三:論語曰『朋友自遠方來』,朋友之道也。」又易?蹇正義、周禮?司諫疏並引鄭康成此注云:「同門曰朋,同志曰友。」考班孟堅引用多爲魯論,包鄭所注亦魯論,然則魯論舊本作「朋友自遠方來」,陸氏所見本「有」作「友」,正與班鄭等合。特「友」字當在「朋」下,何晏作「有朋」未知所據。所採包注原本當亦有「同志曰友」一句,因經作「有」,故節之。洪頤煊讀書叢錄據文選陸機挽歌「友朋自遠方」李善注引論語爲證,謂「有」當作「友」。武億群經義證:釋名:「友,有也,相保有也。」友、有同用,或作「友」,與古傳本合,未可云非。盧文弨釋文考證:吕氏春秋?貴直篇「有人自南方來」,句法極相似。陸氏謂「作『友』非」是也。

按: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論語類謂包爲魯論,作「有朋」;周易?蹇正義引鄭玄注並解「朋友」。陸德明釋文云:「鄭校周之本,以齊、古讀正凡五十事。」凡與魯異而不言從古者,齊、古同也。然則作「有朋」者,魯論也。作「朋友」者,齊、古論也。

【考證】宋翔鳳樸學齋札記:史記?孔子世家:「定公五年,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弟子至自遠方,卽「有朋自遠方來」也。「朋」卽指弟子。故白虎通?辟雍篇云:「師弟子之道有三:論語曰『朋友自遠方來』,朋友之道也。」又孟子:「子濯孺子曰:『其取友必端矣。』」亦指友爲弟子。毛奇齡論語稽求篇:「同門曰朋。」此是古注,自說文及詩注、左傳注、公羊傳注皆然。周禮?大司徒鄭注「同師曰朋」,便不如同門之當。蓋朋是門户之名,凡曰朋黨,曰朋比,比是鄉比,黨是黨塾,皆里門閭户學僮居處名色。故朋爲同門,此是字義本爾,不可易也。大抵學中境次,從黨庠肄習之後,既已分開,又復來合,致足娛樂。與學記所云「敬業樂羣」,檀弓所云「離羣索居」,正可比觀。蓋以離爲苦,則必以合爲樂也。潘維城論語古注集箋(下簡稱潘氏集箋):「朋」,說文以爲古文「鳳」,云:「鳳飛,羣鳥從以萬數,故以爲朋黨字。」 劉氏正義:「自遠方來」者,廣雅?釋詁:「自,從也。」爾雅?釋詁:「遠,遐也。」淮南?兵略訓:「方者,地也。」禮?表記注:「方,四方也。」爾雅?釋詁:「來,至也。」並常訓。學記言學至大成,「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然則朋來正是學成之驗。「不亦樂乎」者,蒼頡篇:「樂,喜也。」與「說」義同。易?彖傳:「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兌者,說也。禮?中庸云:「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此文「時習」是成己,「朋來」是成物。但成物亦由成己,既以驗己之功修,又以得教學相長之益,人才造就之多,所以樂也。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爲樂,亦此意。

【集解】包咸曰:「同門曰朋。」

按:咸字子良,會稽曲阿人。少爲諸生,倡魯詩、論語。舉孝廉,除郎中。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論語,又爲其章句。拜諫議大夫,五年,遷大鴻臚。事蹟詳後漢書?儒林傳。皇疏作「苞咸」,「苞」、「包」二字古通,當依漢書傳作「包」。何晏論語集解云:「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說。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爲世所貴,包氏、周氏章句出焉。」然則包氏所爲章句,蓋用禹說。惜全書久佚,隋、唐志皆不及著目,今惟玉函山房輯佚書中有輯本二卷。(此注文選?古詩十九首李善注引作鄭注,未知孰是。)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江熙云:君子以朋友講習,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遠人且至,況其近者乎?道同齊味,歡然適願,所以樂也。

按:隋書?經籍志有集解論語,江熙撰。唐書?藝文志作江熙集解,並云十卷。熙晉書無傳。據冊府元龜,知其字太和,爲兗州別駕。他無可考。皇疏?序稱熙所集論語凡十三家,取衆說以成書,故以集解爲名。邢昺疏引二節,知此書宋初尚存,今佚。玉函山房有輯本二卷。觀此則有晉一代之說論語,其同異得失略備於茲矣。

【集注】朋,同類也。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從者衆,故可樂。」又曰:「說在心,樂主發散在外。」

【別解】俞樾羣經平議:釋文曰:「『有』或作『友』。」阮氏校勘記據白虎通?辟雍篇引此文作「朋友自遠方來」,洪氏頤煊讀書叢錄又引文選陸機挽歌「友朋自遠來」證舊本是「友」字。今按說文?方部:「方,併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故方卽有並義。淮南?氾論篇曰「乃爲窬木方版」,高誘注曰:「方,並也。」尚書?微子篇曰:「小民方興。」史記?宋世家作「並興」,是「方」、「並」同義。友朋自遠方來,猶云友朋自遠並來。曰友曰朋,明非一人,故曰並來。然則「有」之當作「友」,尋繹本文卽可見矣。今學者誤以「遠方」二字連文,非是。凡經言「方來」者,如周易「不寧方來」,尚書作「兄弟方來」,義皆同。

【餘論】論語述何:易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記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友天下之善士故樂。」阮元揅經室集:此章乃孔子教人語,卽生平學行始末也。故學必兼誦行,其義乃全。注以習爲誦習,失之。朋自遠來者,孔子道兼師儒。周禮?司徒師以德行教民,儒以六藝教民。各國學者皆來從學也。蓋學而時習,未有不朋來。聖人之道不見用於世,所恃以傳於天下後世者,朋也。潘氏集箋:史記?孔子世家云:「定公五年,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卽「有朋自遠方來」也。

按:阮氏、潘氏此章貼孔子自身說,雖係創論,但非別解,故入之餘論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考證】禮?哀公問:「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白虎通?號篇:「或稱君子者,道德之稱也。君之爲言,羣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

【集解】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凡不載何人說者,皆何晏之詞。下倣此。)

【唐以前古注】皇疏此有二釋:一云:「古之學者爲己,已得先王之道,含章內映,他人不見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子易事,不求備於一人。故爲教誨之道,若人有鈍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又引李充云:愠,怒也。君子忠恕,誨人不倦,何怒之有乎?明夫學者,始於時習,中於講肄,終於教授者也。

按:晉書?文苑傳:「充字宏度,江夏人。官著作郎。」七錄載充論語釋一卷,至隋已亡。隋書?經籍志別有論語十卷,晉著作郎李充注。唐書?藝文志並同。而宋史?藝文志不載,今佚。玉函山房有輯本二卷,茲錄之以備一家。

【集注】愠,含怒意。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

【別解】王衡論語駁異:羅近溪謂「愈學而愈悦,如何有厭;愈教而愈樂,如何有倦;故不愠人之不己知者,正以其不厭不倦處」。此却說得好。論語補疏:注言「人有所不知」,則是人自不知,非不知己也。有所不知,則亦有所知。我所知而人不知,因而愠之,矜也;人所知而我不知,又因而愠之,忌也。君子不矜則不忌,可知其心休休,所以爲君子也。後漢?儒林傳注引魏略云:「樂詳字文載。黄初中,徵拜博士十餘人,學多褊,又不熟悉,惟詳五業並授。其或難質不解,詳無愠色,以杖畫地,牽譬引類,至忘寢食。」毛奇齡四書賸言:論語「人不知而不愠」,孔疏原有二義:一是不知學,一是不知我。今人但知後說,似于本章言學之意反未親切。何平叔云:「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其云「有所不知」者,言學有所不解也。「君子不怒」者,猶言「君子易事不求備」也。蓋獨學共學,教人以學,皆學中事。夫子一生祇學不厭,教不倦,自言如此(見默識節),門弟子言如此(見公西華節),後人言如此(見孟子),故首章卽以此發明之。

按:此本李充之說,皇疏取之,然實不如朱注之長。劉寶楠云:「教學之法,語之而不知,雖舍之亦可,無容以不愠卽稱君子。此注所云不與經旨應也。」

【餘論】朱子語類:人不知而不愠,自是不相干涉。己爲學之初,便是不要人知,至此而後真能不要人知爾。若煅煉未能得十分成熟,心固有時被其所動,及到此方真能人不我知而不愠也。又曰:不愠不是大怒,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愠。此非得之深、養之厚者不能如此。鹿善繼四書說約:說樂不愠,向非於人所不見之地有內省不疚之功,何以如此真切,如此超脫?此章是孔子自寫生面,全重時習。蓋本心難昧,未嘗不知修持,祇轉念易乖,學而易厭。時習則功夫無問,本體流行,深造自得,欲罷不能,說可知矣。張履祥備忘錄:朱子謂「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難」,不知豈特爲人忽易而已,甚者賤辱之,咎責之,怨惡之,無所不至。舜之於家,文王於朝,孔孟春秋戰國之世,一時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其孰能知之?當時而能不愠,豈非甚難?非甚盛德,何以履之而泰然乎?何義門讀書記:此與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同意,非謂世無見用者也。此對上說、樂二字,故云不愠。中庸對上「半塗而廢」,故云不悔。揅經室集:「人不知」者,世之天子諸侯皆不知孔子,而道不行也。「不愠」者,不患無位也。學在孔子,位在天命。天命既無位,則世人必不知矣,此何愠之有乎?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者,此也。此章三節皆孔子一生事實,故弟子論撰之時,以此冠二十篇之首也。二十篇之終曰「不知命,無以爲君子」,與此始終相應也。

【發明】梁清遠采榮錄:論語一書,首言爲學,卽曰悦,曰樂,曰君子。此聖人最善誘人處,蓋知人皆憚於學而畏其苦也。是以鼓之以心意之暢適,動之以至美之嘉名,令人有欣羨之意,而不得不勉力於此也。此聖人所以爲萬世師。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論語集釋001发布于2024-05-13 15:23:31

美丽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