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佛道

?




佛道在吃饭穿衣间


——再读《金刚经|第一品《法会因由|




闭门静心是深山,

读书随处皆净土。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个人“岚林谷”认为,一个人用心澄意静的心境,从容的去面对事物,无论是在纷繁的闹市,还是身处深山老林,都要保存一份对自我的真诚与对文字的激情。


为什么要重启再读《金刚经|?


个人“岚林谷”认为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常读经典,常读常新,会遇见更好的自己。时刻展示美好的一面,就是与万物相应。所以,感悟撰文分享是一种法布施,再读《金刚经|,着力践行善护念。


我始终坚信“信仰+文化=力量”。只要初心不变,砥砺前行,就一定能抵达知慧的彼岸。因为不怕练一万招,只怕一招练一万次”。


《金刚经|共32品,即32章,除去标点符号共5130字,也有的版本为5176字,与老子《道德经|差不多。《道德经|81章,共5162字。


今天再读《金刚经|第一品:《法会因由分|,共72字。下面读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通读版释文】是这样解读的:


这是阿难尊者亲自听到佛所说的。一时,佛在印度舍卫国,祇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共同供养佛说法的花园,名叫“祇树给孤独园”里面,和有成就的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正当吃饭的时候,世尊穿上袈裟,拿著饭碗,到舍卫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不分贵贱贫富,挨家挨户的要饭,然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吃饭,饭后,收拾袈裟饭碗,洗脚,放置座垫,便盘坐在座位上。


个人“岚林谷”的学习感悟是:


《金刚经|第一品,以《法会因由|为题,借佛陀说法,介绍佛教法会或集会的召集的原因和背景,一切从吃饭穿衣开始。这个“分”是“章”或“品”的意思。


所谓“法会”,信徒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是从吃饭开始讲起。个人“岚林谷”认为,这一宗旨与季梁讲的“忠于民而信于神”异曲同工。信仰需要有文化来推动与宣传。


《金刚经|与其他经书不同,开经篇非常平凡朴实。因为一个人的穿衣吃饭看似容易,其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在“北平白云观”有副名对,出自明朝,对联讲:“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所谓“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在每一本佛经开头都会出现。“如是”,个人“岚林谷”理解,“如”,即如来,指佛的真解本质就是这样,有实事求是的味道。


从佛学上讲,“如”指真如,含两层意思:


一是凭借真如之道通过努力,不断累积善因,最后终于成佛,故名如来,也就是真身如来。


另一层意思是通过介绍真如之道使众生增长智慧、消除烦恼、获取利益,故名如来,也就是应身如来。也有解释作“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所以这个“如”,就是指“如来”本身,即是释迦牟尼佛。


“我”,在这是指阿难。阿难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跟随其(又称佛陀)出家。佛陀55岁时,阿难被选为常随侍者,专注地服侍佛陀25年,谨记无误佛陀的一言一语, 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灭后第一结集,就是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后世尊称为“二祖”。所以“如是我闻”,就是阿对听到佛陀这样说。


所谓“一时”,没有一本佛经记载时间、年龄;佛经都是“一时”这两个字。拿现代白话文来解释,“一时”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也就是这个时侯。


南怀瑾先生在解释这个“一时”时,讲得很妙。真正悟了道的人,就没有时间观念。因为《金刚经|告诉人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


正如古诗讲的:“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一样。一万年也好,一百年也好,放在时间轴上,就是“一时”,所以“一时”就是无古今,也无未来。


所谓“佛”,指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又称佛陀,简称佛。佛由31岁开始说法,直到80岁,在49年之间,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卫国。


舍卫国”在中印度,经济文化发达,财富很多。舍卫国的国王,就是《楞严经|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里有位长者,年高有道德,是舍卫国一个大财主,名叫“给孤独”长者。


“给孤独”老人遇到佛,对佛产生了信仰。他请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说法,而且要给佛盖一个讲堂。佛陀说:“有因缘,你盖好讲堂我就来”,这一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给孤独”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个最好的场地,却发这块地属于祗陀太子的。太子要求长者把黄金打成叶子,一片片铺满这块八十顷的地上,才把这地卖给他。


给孤独”老人爱布施,专做好事,热心去帮助那些孤苦伶仃的人,所以叫做“给孤独”。他真的用金叶子去铺那块地,当铺到一半的时侯,有人报告太子。太子问“给孤独”,佛是什么人?长者说:“佛是圣人。”


太子被“给孤独”的话感动了,就免除铺金叶,答应两人共同建讲堂,为佛讲法。因此地为祗树,讲堂为祗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两人合力所盖,所以称为“祗树给孤独园”。


所谓“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每一本佛经,都提到这两句话。


佛与“大比丘们,一共1250人在一起”,这些“比丘”们,都是修行快要得到证果的乞士。说白点是牟尼的出家弟子。“比丘”是印度话,有“乞士、怖魔、破恶”三种意思。


为什么是“千二百五十人俱”呢?


因为,佛出来传法以后,第一批招收的学生,就是这1250人。其中包括“舍利子”及其100多个学生,还有三迦叶兄弟,其中两人各有250人,另一位有500个,合起来一千个学生。还有一个神通的“连尊者”,比佛大12岁,有一百个学生。还有耶舍长者子,朋党50个。


所以佛有了这六个徒弟,带领出家修道的学生,一起皈依佛,才变成了1250个常随众,就是经常跟着佛的;每次说法,他们都是听众。这学生们,大比丘众,都是当时社会宗教中的大学者。


佛经讲,佛一天只吃一顿饭,这时,佛吃饭的时间到了,世尊穿上袈裟,拿著饭碗,到舍卫大城去化缘,在城中,不分贵贱贫富,挨家挨户的要饭,然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吃饭,吃完饭后,收拾好袈裟,洗好饭碗,洗好了双足,放置整理好座垫,便盘坐在座位上。


这是佛的平凡生活,也是《金刚经|第一品《法会因由|所讲的重点。


如今,在现代人平常的观念里,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空而去”。


但从本经记载来看,佛与平凡人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化缘”这里指工作,甚至是那些被人瞅不起的工作,照样光着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


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时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


个人“岚林谷”认为,再读《金刚经|,应以佛为榜样,学习圣人的精神,“读佛书要宜对美人”。乞士,是为了讨生活,再苦再累,再不被人看不起的工作,一定要热爱,爱生活,爱工作是佛道的根本。


这个“美人”指的是“释迦牟尼佛”,因为牟尼年轻的时候确实很美。而现实中,通过读《黄帝内经|《老子五千言|,这个“美人”相当于上古时期的“真人、至人、圣人与贤人”一样:“看透生活真相,依然热爱生活”,这是真正的英雄主义者,便是佛。


所以学佛在平常。“穿衣吃饭即是道,平常心即是道”。


平道,既使“贫道”,也是一样。


2024.1.20日晨

全文2917字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佛道在吃饭穿衣间发布于2024-05-05 21:31:5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