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智慧#美文#中医#灵枢
上隔第六十八|
惊呼四大奇想
——读《黄帝内经|合集第149篇笔记
黄帝内经,灵枢一脉,
千年传承,巨灵之源。
读此类古医书,学习黄帝思想,体会传统智慧,洞悉人生百态,领悟生活之道。
今日学习《黄帝内经.灵枢.上膈第六十八|篇,看古代圣人讲关于下脘胃癕的刺法问题,同时也感悟,历代名家编书的“行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此扁有四点思考。
读书先读书名。出师有名,用针如用兵,“仗打了半天了,不知对手是谁”,这是兵家大忌。
本篇以《上隔|为题,彼有争议。所谓“上”,是逆而上行。所谓“膈”,为饮食不下。
本文主要从上膈证引申到下膈证,论述了膈食的病因、病理、证候表现和治疗方法。而下隔证就是“下脘胃癕”。
先原原本本读原文,后讨论。原文如下,共292字符:
个人读后,对此篇阐述的道理有四点思考。
一是对此篇标题是否适当的思考。
有学者认为,此篇篇名“跑题了”。个人认无关紧要,因为《灵枢|中很多篇名真的与内容无关,以文中首句关键词命名,在那个时代是一种通例。正如老子说“名非常名”,一个代号而己。
在《针灸甲乙经|中,直接将此篇名改成了《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癕|,方便理解,但阹除了一些原味。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晚《黄帝内经|三百多年。
此书值得读,在《灵枢|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也许对“针灸”的理解会更透彻些。
但把“下隔证”理解为“下脘胃癕”,个人认为不完整。下脘在中脘下两寸,如果根据具体位置和症状来看,大概相当于现在胃溃疡之类的病症。
《针灸甲乙经|以“下脘胃内癕”为例,对于内癕的成因、治疗和保养都给出了具体方案,是很周全的,可以参考治理一切肠胃消化系统的疾病。
第二、对下脘肠胃癕成因的思考。
本篇的核心问题在于“虫积”,一切下隔证,包括下脘肠胃癕都紧因寒热不适而导致的虫聚集造成的。
这个癕通痈字。
从苗医的“虫茶”和“蛊”来看,以乎对“虫积”有一种独特的解读与应用。从佛法讲“人身有八万四千虫,人为众虫所聚而成”,可以思考此“虫”为“气动如虫”,此虫不可肉眼能见,所以与“蛊”有关。
如今,讲肠胃寄生虫疾病,多因卫生条件改善而很少出现了,但与饮食习惯密不可分,如喝酒、饮食不规律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讲,不能以酒为浆,就是此意,虫积就是气积,邪气不散,便是“虫”。
第三、对下脘胃癕的刺法的思考。
应多读原文“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还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
这里提出了针刺的三步法:先浅刺其旁,再深,退回后再刺。这个针法可以灵活运用到其他症状的治疗上,这种古来针法,虽然写得很简略,但仔细揣摩可为今用。
这似乎是一种不留针的刺法,如果灵活发挥一下,似乎对此类症状的处理,可以考虑围刺法来进行,这也是算是一种替代方案。
第四、对下脘内癕调养的思考。
本篇字数不多,但对后续保养嘱咐的也足够清楚了,原文是这样的:“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癕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淡无为,乃能行气。后以酸苦化谷,乃下矣”。
调理的思路大约有三:
一是必须要热敷,这一点必不可少;
二是养气,类似气功或静坐之类,总之要清净其心;
三是饮食调理,似应多食酸苦之物以促进排便,但究竟是酸苦还是咸苦,古来注家有不同解释,多数认为若有便秘的症状,咸苦则更为适宜,若无便秘,则酸苦似乎更好。
这种疾病调理方案,非常好,值得仔细揣摩,可以举一反三,可如“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读古医文,贵在独立思考,“守正才能出奇,行稳才能致远”!
2024.1.6日晨
全文2615字,一气呵成,所以不纠结去校对错别字,因为凡是存在的都有其道理,贵在独立思考!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上隔第六十八|惊呼四大奇想发布于2024-05-05 21:29:11